河道常态化补水是什么意思
Ⅰ 黄河流域常态化治理是什么意思
黄河宁,天下平。
“黄河宁,天下平”,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好坏事关能否实现高质量发展,环境整治工作责任重大,亟需加强治理。为落实县黄河流域常态化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工作会精神,月l0日上午,县人大代表、大宾镇镇长李晨晖组织召开镇黄河流域常态化环境整治提升工作部署会,机关干部、各村支部书记、帮扶干部、文书参加会议。
会上,镇长李晨晖提出四点要求一要在养殖业管理上下功夫,对所有禁养区进行全覆盖、无死角问题排查,确保彻底干净。二要扎实开展河道“清四乱”专项行动,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规定,彻底解决幸福渠、天然渠、文岩渠及支渠“四乱”问题,拆违建、绝采砂、治窑厂,统筹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和黑臭水治理。三要对主要道路沿线进行治理,组织执法队下大功夫整治镇区占道经营问题,杜绝“马路集市”规范规整路肩培土、植绿确保道路两边垃圾清零。四要做好沿道路、河渠以及村内、村周围的美化绿化。
Ⅱ 河道清淤后补水如何确保水质
只有将城镇污水处理厂、工业企业排水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标严格要求到地表水Ⅴ类标准,才能确保河流达地表水Ⅴ类水质。
水质水量的设计依据,不能完全依赖技术指南,宜到当地农村走访实地调研。结合村民用水习惯来规划,确定人均日用水上限,日变化系数、折污系数、管网收集系数,地下水雨水渗入系数,从而估算出合理的生活污水总变化系数,确定站区日处理规模。
MBR和组合工艺才能保证稳定出水一级A或者更好出水要求。
Ⅲ 2020年保定贤台乡留马村拆迁吗
今年保定市计划启动以下村庄的拆迁工作,您可以对照下图查询您所在村是否在拆迁计划内。
Ⅳ 进入枯水季节,循环水补水会发生什么变化
会改善枯水带来的灾害。循环水经处理后,成了枯水期河道的有效补水源,缓解了旱情期间农业灌溉水源不足等问题,改善了枯水带来的灾害。Witheredwaterperiod亦称枯水季。指流域内地表水流枯竭,主要依靠地下水补给水源的时期。在一年内枯水期历时久暂,随流域自然地理及气象条件而异。
Ⅳ 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
以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地下水开发就是要保障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既要求有地下水可采,同时要求有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既要保证当代人有地下水可采,也要保证子孙后代有优质的地下水资源可以利用;不仅要使地下水满足目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也要保障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条件下对地下水资源的需求。
一、防止地下水污染,保护地下水资源
地下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保护和利用好地下水资源是关系到社会经济长期发展和子孙后代生存的大事,在努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好松嫩平原的地下水资源已经成为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同时也是实现松嫩平原社会、经济、人类、环境协调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保护地下水资源应从技术、经济、法律各个层面抓起,让节水、护水行为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习惯。
防止地下水污染,首先要保护好地下水的补给源,其实质就是保护补给地下水的质量和数量,也就是阻断地下水的污染源,广开地下水的补给源。
地下水的污染源主要有工业废水和废物、生活污水垃圾、农业污水灌溉及农药化肥污染,保护地下水就必须防止这些污染物对地下水的污染。
(一)防止工业废水、废物的污染
松嫩平原是东北老工业区之一,工业废水和固体废弃物排放量多,特别是在20世纪60~70年代,缺乏地下水保护意识,工业废渣、废水随处排放,多数露天堆放和直接排放,废水处理率低,在降水的溶滤作用下,其所含的大量有害物质渗入到地下,从而污染了地下水。尤其像大庆、齐齐哈尔、白城等城市,包气带厚度薄、结构疏松、渗透性强,地下水很容易遭受工业废水、废物的污染。因此,必须加强对工业固体废弃物和废水排放的管理,提高无害化处理程度,严格执行国家排放标准,对固体废弃物堆放场地做好防渗衬砌、填埋护顶等处理措施,严禁随意排放、随意堆放,防止造成地下水污染。
(二)防止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污染
松嫩平原是一个人口密集区,人口密度近200人/km2,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特别是城市生活污水和垃圾越来越多,对地下水的污染必将越来越严重。农村生活污水直接泼洒,大部分城市污水未做处理就由明渠排放,排水渠成了污染地下水的渠道。城市生活垃圾多数城市是露天堆放,进行填埋的仅有长春、哈尔滨等少数大中城市,大部分中小城镇没有填埋处理,即使填埋,填埋场地多数没有作防渗处理。因此,应加强生活污水处理和地下排污管网建设,防止生活污水对地下水的污染,选择合适的填埋场地或进行焚烧或压碎处理生活垃圾,以防止污水、垃圾渗液对地下水的污染。
(三)防止农业污染
松嫩平原是农业比较发达的地区,农业生产对地下水的污染将越来越突显,防止农业污染是今后一个时期内一项任重而道远的艰巨任务。农药、化肥对地下水的污染是一种面状污染,数量逐年增加,使用面积广、点多分散、不易管理,对地下水的污染又没有很好的监控措施。特别是西部山前倾斜平原和中部低平原,地下水埋藏浅,容易遭受农药、化肥的污染。本次调查发现,即使在含水层上部有较厚的亚粘土分布的东部高平原区,地下水中也出现了氮大面积超标的现象,农业污染正在严重影响地下水的质量,甚至使地下水无法饮用。因此必须加强农业生产田间管理,逐步采用低毒、易降解、低残留农药代替长效、剧毒农药,少施化肥,多施农家肥,以防止农药、化肥对地下水的污染。
(四)防止开采地下水造成污染
地下水除了污染物通过包气带渗入遭受污染外,成井质量较差的各种开采井也是污染地下水的一个重要途径。开采井作为污染的通道,它沟通了含水层与地面或其他含有劣质水体含水层之间的水力联系,正在使用和废弃的水井都可能成为地下水污染的管道。近20年来,在低平原多层承压水分布区,由于开采承压水的开采井止水效果差,使深层承压水受到浅层劣质水体的窜层污染,第四系承压水中氟、铁、锰含量明显升高,有的已超过饮用水卫生标准。因此,开发地下水时,必须重视成井质量,采取严格的技术措施,防止开采井自身造成地下水污染。
二、合理开发地下水,保持地下水可持续利用
(一)科学规划,合理布井
地下水有其运动、循环的自然规律,开发利用应在科学规划基础上进行。根据地下水可采资源量和已开采资源量划分不同的地下水开采区。对超采区要逐步缩减开采量,对于采补平衡区要严格限制新增开采,对于有增加开采潜力的地区要根据水文地质条件合理地布置开采井,控制单井开采量、避免井距过密、超量开采,并要保证成井质量,避免在开采过程中造成地下水污染。不同类型地下水在不同地貌单元,开采技术条件差异较大,应因地制宜、深浅结合,优先开采潜水、谨慎开采承压水。
西部山前倾斜平原第四系潜水,水量丰富、埋深浅,宜井深度10~40 m,井距不宜小于800 m。该区降水少,农业用水量大,近几年洮儿河与霍林河相继断流,使地下水的补给量大大减少,应采取措施增加地下水的人工补给。另外本区地下水环境脆弱,含水层上部包气带薄,且多为亚砂土或砂砾石,无好的隔污层,应防止地下水污染。潜水下部有新近系承压水,水质好、水量丰富,可作为后备水源,在建井开采时,要作好止水,防止地下水窜层污染。
中部低平原第四系潜水因水质天然不良,仅有少部分作为农业用水和分散生活饮用水。第四系承压水作为主要开采目的层,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巨大作用。第四系承压水多数地区水量丰富,容易开采、开采深度40~100 m,农业开采井井距一般不应小于1000 m。居民生活用水井,应特别注意止水问题,对于报废井应做封井处理。该层水已发现被上层水污染的问题,氟含量比以前明显升高,甚至超标,多年不见的氟病又重新出现,因此应特别注意开采过程中的地下水污染问题。
泰康组和大安组承压水,水量比较丰富,单井涌水量多在1000~3000 m3/d,但补给资源不足,更新能力较差,布井间距不宜小于1500~2000 m。这两层承压水作为防病改水和生活饮用水的宝贵水源,应倍加珍惜,严格限制开采。在松原油田的新村、二龙水源地已形成开采漏斗,漏斗中心最大水位降深分别为25.62 m 和22.88 m,应采取适当措施,控制开采量,积极寻求其他水源,保持地下水采补均衡。
东部高平原除了承压水盆地及河谷区外,大部分地区缺水,水文地质条件和地下水富水性差异较大,地下水合理开发应因地而异。广大的农村大部分地区开采水量贫乏的第四系潜水,由于本区属半湿润气候区,农业用水相对少,农村生活用水开采比较分散,单井开采量小。工业和城市生活用水主要开采河谷潜水与白垩系承压水,应对集中供水水源地进行勘查评价,依据评价结果合理布置开采井和确定开采量。
(二)建立地下水采补平衡机制
地下水资源是有限的,也是可以再生的,大气降水、地表水、地下水在不断地相互转化,开采地下水量应限定在地下水的更新能力内,为此必须调整现有不合理的地下水开采布局,遵循地下水的循环规律,保持地下水的采补动态平衡,形成地下水的良性循环,才能实现地下水的可持续利用。
三、加强综合管理,优化水资源配置
(一)现状水资源分布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资源时间分布不均主要体现在降水量年内季节分布不均,年际变化较大。年平均最大降水量为646.4 mm,最小降水量为303.01 mm,年际变化相差2.1倍。年内降水主要集中在6~9月,降水占全年降水量的70%~80%以上。尤其是农业春季需水量较大,降水只占10%~20%,呈现春旱、夏涝、秋少、冬枯的特点,与工业农业和居民生活用水不相适应。
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主要体现在降水量东部较多、西部较少,由东向西降水量递减,西南降水最少。随降水量减少,气候也发生变化,由东向西,气候由半湿润气候过渡到半干旱气候。东部高平原区多年平均降水量在500~600 mm,属半湿润气候;西部年降水量在350~450 mm 之间,属半干旱气候。蒸发量则自东北向西南递增,东部高平原蒸发量在1150~1500 mm,西部在1150~1600 mm之间。
2.水资源分布与社会经济格局不匹配
水资源分布与社会经济格局不相匹配,严重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东部高平原,是以长春、哈尔滨省会城市为中心的城市、人口、经济密集带,有德惠、榆树、双城、绥化、海伦等中等城市和经济开发区,水资源需求量大,但这一地区地下水贫乏,地表水污染严重,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
中部低平原,是重要的农牧业生产基地和能源化工基地,也是国家生态农业建设区,这里有着名的扎龙湿地、莫莫格湿地,湖泡沼泽较多,农业和生态用水较大,地下水资源比较丰富,但降水偏少,蒸发量大,浅层地下水水质差,土地盐渍化、沙化严重,生态环境脆弱,环境问题突出。地下水是本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水源,水资源需求量已大于水资源总量,深层地下水正在不断地被开采利用,由于地下水不合理开采而出现了区域性的地下水位下降,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加剧了经济用水和生态用水之间矛盾。
西部山前倾斜平原,地下水比较丰富,但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地下水中来自于大兴安岭的河流的补给占很大比重,近几年由于降水量偏少,农业开采量增加,河道径流减少,地下水补给不足,水位出现持续下降趋势。
(二)水资源优化配置的途径
1.优先开发利用地表水,合理利用过境水
松嫩平原水资源总量为175.16×108m3,其中地表水占55.3%,不重复的地下水占44.7%,优先开发利用地表水应是水资源优化配置的重点,特别是东部高平原,地下水赋存条件差,降水资源相对较多,更应把开发地表水资源放在首位。
优化地表水应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进行。时间优化就是利用水库、湖泊、湿地、塘坝拦蓄汛期地表水量,调节河川径流,改善天然径流的年际变化和年内季节分配不均的问题。空间优化就是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通过引水工程和调水工程调节水资源空间分布格局,使水资源配置能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的需要。松嫩平原过境水资源丰富,全区多年平均入境水量为383.2×108m3,且水质好,出境水量有481.63×108m3,地表水出境后流过三江平原注入黑龙江,下游社会经济密度小,水资源充足,利用过境水不会产生与下游争水或影响生态环境等问题。
2.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调度
地表水和地下水联合调度是水资源配置中的一项重要措施,特别是松嫩平原西部山前倾斜平原,分布有多个冲洪积扇,地下水储存空间巨大,是天然的地下水库,非常适合利用地下空间调蓄地下水和地表水,可以利用丰水期或丰水年的洪水进行人工补给地下水,也可以利用水利枢纽工程进行人工补给地下水,留到枯水期或枯水年利用,这样既可以减少洪水的危害,又可增加地下水的补给。山前冲洪积扇不仅是地下水的良好储存空间,也是中部低平原地下水的重要补给带,保证山前有一个较高的地下水位,可增大中部低平原地下水的补给。另外,在嫩江、第二松花江及其较大的支流河谷,都有很大的地下水调蓄空间,可以进行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联合调蓄。
3.分水质供水,开发利用多种水源
分水质供水也是水资源合理配置的一项重要措施,分水质供水应优先保障饮水安全,保证优质的地下水用于生活饮用。分水质供水应遵循优水优用,优质优价的原则,对水质要求不高的农业和其他用水,尽可能减少开采优质的地下水。在水资源利用过程中根据具体情况合理配置饮用水、生活杂用水、工业用水、农业用水、市政用水、服务业用水、生态环境用水等。在分水质供水的同时,也应积极开发利用多种水源,如人工增雨,改造微咸水,中水回用等,加大开发多种水源的投入,提高开发利用多种水源的水平。
4.科学安排生态用水
掠夺式的开发利用水资源,给松嫩平原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是巨大的,教训是深刻的。合理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用水,是水资源合理配置的基本原则之一,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人水和谐理念的具体体现。通过行政、经济、技术、工程等综合措施,科学安排低平原区的湖泊、湿地用水,不断加大生态补水和生态修复的力度,建立生态用水常态化机制,切实保障生态环境的长期用水。
5.加强水资源的综合管理,建立健全水资源优化配置的社会体系
松嫩平原是跨省的流域水资源系统,要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必须建立国家级的有效的水资源优化配置综合管理机构,从宏观和微观多层面对水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从水资源综合规划到健全的水权法律制度,以及系统的管理指标体系和发育的水资源供需市场,都需要进一步完善、培育和加强。
四、以人为本,保障饮水安全
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代替的生活资料。坚持以人为本,保障人民群众的饮水安全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一项重中之重的工作。
(一)保障农村饮水安全的主要措施
前已述及,在松嫩平原的广大农村,饮水基本全部使用地下水,广泛分布的劣质水体和日益严重的污染形势以及局部地区出现的资源枯竭,增加了农村饮水安全隐患,且水质隐患大于水量隐患。消除农村饮水安全中隐患,就是要消除影响农村饮水的不安全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改善饮水质量
松嫩平原大面积分布着高氟、高砷劣质地下水,是影响农村饮水安全的重要因素。对此应积极寻找优质水源,利用工程措施,改善饮水质量,防止发生饮水型地方病。
2.修复被污染的地下水
农业污染程度的加剧,已经对农村饮水安全构成威胁。高平原潜水是农村饮水的主要水源,目前
3.集中处理农村生活垃圾
随着生活日用消费品的成分复杂化、品种多样化以及数量的不断增多,农村生活垃圾中有害成分也越来越多,这些有害成分对地下水的污染将是影响农村饮水安全的潜在因素。目前农村生活污水随意排放、生活垃圾随意堆放,没有集中堆放的场所,更没有集中处理的设施,在降水的淋溶下渗入地下,长期下去必将影响农村饮水安全,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同时,应将农村污水和生活垃圾的处理纳入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规划。
4.保护低平原区中深层承压含水层
低平原中深层承压水是当地农村生产、生活的良好水源,也是农村防病改水的供水目的层,该层水在开采过程中受到上层劣质潜水的污染,水质下降,长期下去必将影响低平原区农村饮水安全。此外,防止油田污染也是保障低平原区农村饮水安全的重要方面。
5.提倡节约用水,积极寻找新的水源
部分农村地区,地下水资源贫乏,超量开采导致地下水资源减少,供水水源不足,饮水保证率下降,出现缺水型饮水安全问题。对于这些地区应运用多种手段促进节约用水,同时积极寻找新的供水水源。
(二)保障城市供水安全的主要措施
1.统一管理、科学规划
城市供水安全必须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充分考虑当地的水资源条件,科学制定城市水资源规划和城市供水安全预防机制,合理配置地下水与地表水供水水源,建立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的城市供水安全保障体系。
2.加强监控、建立城市供水安全预警机制
应用各种高新技术和设备,不断提高地下水、地表水的监控水平,建立城市供水水质、水量预警机制,做到防患于未然。
3.建设节水型城市
从长远来说,城市缺水将是一个普遍现象,要保证城市供水安全,必须建设节水型城市,运用行政、法律、经济、技术等综合措施,促进节约用水,提高用水效率,保证水量供需平衡。
4.建立和完善城市供水应急机制
保障城市供水安全,必须编制城市供水应急预案,在水资源评价的基础上,结合城市水资源合理配置及供水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等因素,建立城市供水应急机制,并进行实战演练,纳入城市发展总体规划。
五、发展节水型农业,保障粮食安全
(一)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20世纪70年代,世界上出现了严重的粮食危机,联合国粮农组织向各国政府发出了关于粮食安全的警告。粮食安全可概括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使人们得到健康必需的,结构合理的和营养充足的粮食。众所周知,灌溉可以保障粮食生产,农业是用水最多的行业,松嫩平原农业用水量已占到全区用水总量的78%,其中地下水占农业用水量的54.55%,农业灌溉面积仍在不断扩大,到2010年,松嫩平原农业用水将达到46×l08m3,2020年达到58×108m3,缺水已成为制约粮食生产的一个重要因素,节水灌溉是保障粮食生产安全的必由之路。推广农业节水灌溉技术,提高农业用水效率,保障农业灌溉用水质量,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基本途径之一。
(二)合理开发水田、旱田地表水浇灌面积
引水灌溉,无疑可以增加对地下水的补给,加快地下水的循环,特别是水田,因其多种植在阶地、漫滩上,引水灌溉,将有30%~40%的地表水渗入地下,补给地下水。但大面积开发水田,过度引水,也会造成河道径流减少,破坏河流系统生态健康,甚至导致河道断流,不仅影响河道对地下水的补给量,也会影响生态环境用水及其他部门用水。
六、发展节水型经济,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
节水型社会是全面树立节水意识、建立节水型经济结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水资源管理体制与机制,以高效用水保障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经济系统,发展节水型经济是建设节水型社会的重要内容。
随着人口增多,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水平提高,用水需求不断增加,而地下水资源量有限,分布不均,从理论上计算,到2020年松嫩平原地下水需求量将达到地下水可开采量,但实际上地下水可开采量永远不会全部开采出来,因此缺水必然提前到来,缺水是必然趋势,依靠扩大供水解决缺水危机是不可持续的,节水才是应对缺水危机的根本出路。
松嫩平原农业用水占全区用水量的78%,其中利用地下水量占地下水开采量的73%,灌溉方式粗放、灌溉水利用率低、农业节水潜力巨大。
工业用水量占全区用水总量的5.44%,地下水占工业用水量的66.85%,万元GDP消耗地下水118 m3。在低平原区,工业用水几乎全部来自地下水,随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工业需水量必将增加,因此应根据当地的水资源条件合理配置工业用水,优化产业结构,发展节水型工业,加大污水处理力度,建设中水回用工程,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
养成与节水型社会相适应的生活方式与习惯,通过节水宣传教育,普及节水知识,增强人们的节水意识是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基础工作。
Ⅵ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通过生态补水使断流河道重现生机
是的,6月7日至7月9日,中线工程向滹沱河、大清河等河北省多条河流实施夏季生态补水,中线总干渠补水总量达1.14亿立方米。此次补水,助力滹沱河、瀑河、南拒马河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子牙河、子牙新河等已断流的河道重现生机。
补水后的滹沱河,流水潺潺、波光粼粼。与2018年补水前相比,滹沱河沿线两侧10公里范围内,地下水水位回升0.54米。良好的水环境带来了生态的改变,滹沱河广阔的水面有效调节两岸的温度和湿度,对温度的调节在4℃左右,湿度调节超过20%,生态回补效果明显。
石家庄市启动滹沱河综合整治工程、滹沱河生态修复工程等一系列工程,经过整治和修复,石家庄市形成了2680.54公顷水面、10398.82公顷绿地。
中线工程确保供水安全的方法
为确保供水安全,中线工程运用高新科技手段,建设自动化调度闸控系统,实现水位、流量、闸门开度等调度信息的自动采集和各类闸门的远程自动控制。
结合全线的水情、工情,科学制定和下达调度指令,各级调度机构精准开展输水调度。“统一调度、集中控制、分级管理”,实现了调水过程自动化、远程监控可视化、运维管理信息化。
以上内容参考光明网-水利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累计调水400亿立方米 直接受益人口增至7900万人
Ⅶ 乡镇河长制工作总结
乡镇河长制工作总结
乡镇河长制工作的开展是为了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解决我国复杂水问题。下面乡镇河长制工作总结是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欢迎大家浏览。
篇一:乡镇河长制工作总结
“河长制”是对河湖管护体制机制的创新,从一些地方推行“河长制”的实践看,“河长制”对构建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保护有力的河湖管护机制具有重要作用。全面推行“河长制”是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解决我国复杂水问题、维护河湖健康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我省一些地方针对河湖管理尤其是中小型河湖管理中存在的主体不清、责任不明,管理机构不健全以及多头管理、各自为政的问题,自发地开展建立“河长制”的探索。
由于这种探索是自发的,各地的具体做法各异,有的是水利部门牵头,以明确河湖管护主体,落实河湖的治理、保洁、清污、水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等责任及管护经费为主要内容(如我省沿江的一些市县);有的是环保部门牵头,以落实河湖水污染防治责任为主要内容(如合肥市),实践表明,这种自发的探索难以建立统一、规范、有效的河湖管护新体制机制。
20xx年,我厅在借鉴兄弟省推行“河长制”经验做法的基础上,结合水利部部署的河湖管护体制机制创新试点,选择芜湖县开展建立统一的的河长制试点工作。通过一年多的努力,试点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效。该县的主要做法是:
一、调研借鉴,编制方案
为推进河湖管理工作,20xx年县政府组织水利、农委、环保和住建等部门负责同志,先后到浙江的长兴、桐庐和桐乡等地考察学习“河长制”经验做法。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县政府在我厅的指导下,结合本地实际,组织编制了《芜湖县“河长制”试点方案》,保障了试点工作目标明确,责任清晰,步骤有序。
二、领导重视、落实责任
20xx年县人大会议,把《以河长制为抓手,治理保护水生态工程》列为“一号议案”,重点督办。县委将其列入芜湖县“十大工程”之一,予以强力推进。县委书记、县长亲自担任“十大工程”政委和指挥长。河湖水生态治理保护工程由县政协主席担任组长,五位县级领导担任成员,各乡镇各部门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主要领导负总责,落实分管领导和具体经办人员,确保工作有力、有序、有效推进。
三、把握契机,明确目标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以全国河湖管护体制创新试点为契机,坚持顶层设计,推进“河长制”实施,切实落实河湖管护责任,全面改善水生态环境。结合县情,明确推行河长制“两洁两改善”的工作目标:即,水岸整洁。水体岸线无坍塌,沿岸无垃圾;水面清洁。水体表面无杂草、无废弃漂浮物。水质明显改善。全县饮用水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以上,农业用水达到或优于Ⅴ类以上,县域内黑臭水体基本消除。水生态明显改善。全县水生态较好的水体得到切实保护,有污染的水体得到有效治理,河湖水生态明显改善,水环境持续向好。
四、部门联动,形成合力
该县在推进“河长制”过程中坚持部门联动,形成合力,齐抓共管,大力实施水生态治理保护“五大工程”。一是工业污染防治工程。加大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可能对水环境造成污染的监管和整改力度,控制或减少污水排放。二是农业污染防治工程。制定并实施全县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方案;实行测土配方施肥;提高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鼓励集中收购、集中处理;严格实行畜禽养殖规划,完善乡镇村集体水面发包办法,控制水面过度养殖造成的富营养和水污染。三是清淤护岸活水工程。每年实施100条重点骨干渠道清淤整治保洁维护工程,提高水系通畅能力,改善农村水环境。每年实施20公里河道生物修复生态护坡等工程。落实河湖水利工程划界确权、岸线登记、管理和养护工作。强化饮用水水源保护,加强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加快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进程,确保城乡居民用水安全。四是农村清洁工程。以住建部门统筹指导,交通、水利、农委等多部门配合的集河道、公路、集乡镇、农村“四位一体”的长效保洁机制,水岸同治、一体运作,推进“户集、村收、乡镇运、市处理”的城乡一体化垃圾收集处置模式,解决农村河道水面、公路路面、集镇街区、农村废弃农药瓶、化肥袋、塑料膜的环境污染问题。五是居民生活污染治理工程。对重点水体,制定保护和综合治理方案。结合美丽乡村、“三线三边”等活动,加强对集乡镇、城乡结合部、中心村等人口集聚区的环境管理,加快实施乡村改水、改厕、污水治理、村庄绿化等项目建设,扩大农村生活污水收集面和处理能力。
“五大工程”的责任分别由县环保局、农委、水利局、城市管理局、规划建设委等单位牵头承担。
五、健全组织,落实保障
健全组织。按照“以块为主、属地负责”的原则,健全“河长制”的组织体系。实行由县级领导担任河长,乡乡镇政府主要负责人担任副河长,县直部门参与的联动机制,确保“河长制”落到实处。青弋江、水阳江河流河段及其支流,归口沿途各乡镇政府属地管辖。创建“1+5+5+5”的工作推进机制:即以建立“河长制”为总抓手,5位县级领导各联系1个乡镇,领导小组下设1个办公室、水利、农业、环保、住建等5个工作推进组织。从水利局、环保局、农委、市容局各抽调一名专职人员集中办公,专门负责“三水”共治日常工作。
加大投入。20xx年计划安排和争取国家、省水生态环境治理项目资金补助1.65亿元。以青弋江干流治理芜湖县河段工程为平台,专项贷款10亿元,用于青弋江滨水生态环境治理工程,拆迁工作已经启动。县水利建设基金适当倾斜,切块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水生态环境治理等项目的奖励和补助。从3000万元农田水利专项资金中,划出30%用于水生态治理保护奖补。各地还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吸引并鼓励社会资本加大水生态环境保护投入。
严格考核。县领导组采取工作调度、通报、督查、目标责任制考核等一系列制度办法。一旬一调度,一月一汇报,一季一检查,一年一考核。
截止目前,芜湖县专项活动共发动干部群众3000余人次,出动保洁船600余艘次,出动车辆450余辆次,清理河道、沟浜200余条,规范河长制公示牌24块,河岸绿化养护3.5万平方,限养水面养殖4650亩,禁养水面1100余亩,取缔无证渔网160条。,基本形成了河湖管护主体明确,管护责任和管护经费落实的体制机制,初步实现了“两洁两改善”的治理、管护目标。
下一步,我厅将对芜湖县等地好的经验与做法进行梳理总结,自下而上逐步加以复制推广,使“河长制”由盆景变为靓丽的风景。
篇二:乡镇河长制工作总结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城市人口的日益增多,城市河道出现不同程度的污染,尤其是部分河道常年呈现黑臭状态,给周边居民生活带来很大困扰,也严重影响了城市形象。根据《xx市环境状况公报》(20xx年)[1],全市监测水环境断面(点)250个,155个断面水质达到功能类别标准,达标率仅为62%,省控、市控入江支流达标率在全省居后,内、外秦淮河、金川河等主要内河水质,按流域评价标准仍不达标,城市河道普遍存在黑臭现象。xx市虽然已基本建立起对各区政府的大气环境质量的刚性考核机制,但确未覆盖至水环境质量。在尚未形成水环境质量刚性考核机制前,水环境“河长制”作为重要的考核管理手段,可以使各区进一步重视水环境质量,推动各区积极开展水环境治理,继而有效提升水环境质量。
20xx年4月,国务院正式下发《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即“水十条”。“水十条”明确了2017年消除黑臭、2020年3类以上水体达到省“水十条”要求等具体目标,而对比xx市目前现状,差距甚远。因此,亟需出台多类政策和措施,加强水污染防治的顶层设计,从市级层面需要建立一套水质监测评价和目标责任体系。2013年,xx市政府正式印发了《xx市河道水环境河长制管理工作考核办法(试行)》,通过“河长制”管理工作,对管辖范围内的河道逐条明确由各级党政领导担任河长,负责落实该河道的整治和管理等各项措施,明确属地政府责任,以重点断面达标为目标,推动开展综合整治工作,以实现河道水质与水环境的持续改善,保障和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
1 xx市“河长制”管理情况
1.1 “河长制”管理考核内容
1.1.1 明确“河长制”管理范围 xx市对于河长制河道实施市、区两级管理,市级河长制河流包括除长江干流、湖库以外的功能区水体、全市所有入江河道、以及被市民广泛关注的主要河道,跨区(园区)的设出入境断面及控制断面;区级河长制河流则由各区(园区)自行梳理、确定,确保区(园区)内主要河道全覆盖。截至20xx年,xx市共有107条河道纳入“河长制”河道管理。
1.1.2 明确“河长制”管理考核方式 按照市、区政府两级河长制河道管理体系,对各区政府的水环境河长制管理工作开展考核。主要包括各区自查、市管理部门日常督查、年度考核等方式。
1.1.3 明确考核内容及评分方式 考核方式分为单条河道考核与区政府综合考核,其中单条河道考核内容主要包括水质目标、水环境整治工作及河道管护等3个方面;区政府综合考核内容包括辖区内河长制单条河道考核情况、区级河长制管理机制建立情况、媒体曝光情况等。
1.1.4 考核结果的应用 根据考核评分将考核结果划分为优良、合格、不合格3个等次并向社会公开,向市督查部门进行通报,同时将水环境河长制年度考核结果纳入区长(园区主任)环保目标责任制、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责任制等考核。
1.2 “河长制”管理考核成效
1.2.1 工作机制基本建立 “河长制”推行2a以来,市、区两级均高度重视河长制管理工作。在市级层面,基本上形成了常态化的部门协作机制;在区级层面河长制工作组织协调也较为顺畅,其中江宁区等专门成立河长办,统筹区内河道管理工作。
1.2.2 水环境质量有所提升 实施河长制管理后,各区水环境整治积极性明显提升,针对辖区内黑臭河道,按照整治计划,通过采取截污、清淤、生态治理等综合措施,基本消除了已整治河道的黑臭现象,水质得到了一定的提升。如江宁区外港河下游段、六合区护城河、浦口区城南河、建邺区向阳河、玄武区玉带河等从原来脏乱黑臭变为水清岸洁,已成为市民休闲新去处。
1.2.3 通过长效管理稳定成效 各区已基本建立了河道日常管护机制,定期打捞水面及两岸漂浮物,同时对相关具备条件的河道实施引水补水。建邺区、江宁区、六合区、河西管委会等已形成了较好的长效管理措施,水面漂浮物较少、引水补水机制完善,对水质基本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 xx市“河长制”工作存在问题
2.1 河长制工作机制还不完善 个别区未充分重视河长制管理工作,尚未建立有效的管理工作机制,使得相关工作难以推进和开展,区域内河流黑臭现象仍然十分普遍。
2.2 水质达标率较低 部分河道综合整治工作滞后、雨污分流后的管网尚未完全切换到位、部分管网疏于管养等情况,污水下河现象屡见不鲜,尽管引水补水常态化,但仍然成效不大。
2.3 整治计划的总体规划性不强 河长制河道要求“一河一策”,按照属地管理,具体整治工作落实在各区。但由于城市河道一般都是连贯相通的,存在上下游的关系,而各区的整治方案自行确定,导致了河道整治计划总体规划性不强。因此,目前存在着上游区(园区)未进行整治,下游区(园区)已开展了整治,导致下游区(园区)整治效果不明显的情况。
3 意见与建议
3.1 建立健全“河长制”工作机制 明确部门责任,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梳理区域内河流,纳入区级河长制管理,按照河流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治方案并按期推进实施;同时,根据属地管理原则,落实辖区内河道管养责任部门,建立长效的管养机制,做好河道管护工作。
3.2 持续推进河道环境综合整治工作 进一步加快推进河流汇水区排水达标区建设,加强对河道沿岸排口的排查,对污水下河现象进行整治,切实改善河道水质。
3.3 强化水质异常应急联动机制 加强对河道周边污染源的监管,纠正不规范的排水排污现象;建立有效的河道监测、巡查工作机制,加强部门间的应急联动,确保水质异常时能够及时处置,对河道污染问题要向社会信息公布。
篇三:乡镇河长制工作总结
日前,我县组织“河长制”自查组兵分两路,对全县河道开展为期3天的自检督查行动。据悉,此次自检督查行动是对我县前一阶段“河长制”工作的查漏补缺,也是对我县“五水共治”工作的经验总结。
在督查行动中,“河长制”自查组先后前往昆阳、万全、鳌江、萧江、水头、腾蛟、山门、南雁等地,对各镇(乡)的“两河”和县级以上河道的各级河长进行督查。每到一处,自查组人员依次拨打了“河长牌”上镇级河长、社区河长、村级河长等相关负责人的公示号码,了解各级河长联系电话是否通畅,询问河长如何落实“河长制”责任,以及如何进行管理与检查等。经过督查,自查组发现,我县部分河道还存在河面有漂浮物、油污,河长牌位置不规范,河长牌上无河长电话,河道不整洁等问题;在自查组人员致电的各级河长中还存在河长未接电话、河长不清楚自己是河长等现象。
据了解,根据省、市有关部署,我县督查行动从9月中旬开始,一直将持续到12月底,形式以暗访为主,采取督查组督查与媒体监督曝光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督查河道以垃圾河、黑臭河为主,督查的河长对象以镇、村两级河长为主。
“此次督查的主要内容包括‘河长制’工作机制、制度建立执行情况,各地‘河长制’基础工作,以及‘河长制’工作督查考核机制等方面工作。”县治水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各镇(乡)要围绕本次检查的重点内容,及时做好当地“河长制”工作自查和总结。同时,召开一次河长工作例会,对督查行动精神进行传达,对河长工作机制进行培训;组织一次巡查行动,重点突出县级河道及垃圾河、黑臭河,对河长公示牌、水质、排污口、雨水排放口、河边企业、河边养殖场、水环境治理项目等情况,进行一次全面了解和记录,列出整改清单,并及时整改。
;
Ⅷ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累计向北方输水100亿立方米了吗
10月3日,从南水北调中线建管局传来好消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输水100亿立方米,沿线北京、天津、河南、河北四省市5310万人喝上长江水。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有效减少自然灾害。2014年,河南省遭遇63年来最严重夏旱,部分城市出现供水困难,特别是平顶山市,主要水源地白龟山水库蓄水减少,已低于死水位97.5米,供水水源不足,严重影响城市供水安全,百万市区人口面临断水危机。针对严重旱情,中线工程从丹江口水库向平顶山市和许昌市应急调水5800万立方米,为平顶山市和许昌市缓解两个多月的“水荒”,平顶山也因此成为河南段首个受益城市。
Ⅸ 什么是河道常态化营运管理
就是经常进行河道清淤、巡查等方面的管理,使“清三河”工作常态化。
Ⅹ 永定河窑上009县道还修吗找谁知道
摘要 你好,很高兴为你解答。北京市水务局回复:经核实,提出的因永定河生态补水封路的大兴区和房山区009县道,是兴窑路(房东路)跨河通道,该跨河通道属于漫水路,当该段河道有水时,为了保障周边居民安全,不承担通行任务,永定河补水工作将成为常态化工作,为进一步给周边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计划采取相关工程措施,已纳入永定河平原南段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工程(一期)初步设计方案中。该工程已于6月正式立项,8月完成初步设计报告批复,目前正在进行概算评估工作。计划待施工招标工作完成后组织进场施工。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理解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