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海藻面膜 » 海藻与什么是共生关系

海藻与什么是共生关系

发布时间: 2022-05-16 05:52:42

❶ 海藻是否与浮游生物共生

不是互利共生,是捕食和竞争的关系。他们之间竞争有限的空间,营养等,而浮游生物是消费者,吃海藻,因而又是捕食关系 。楼上的,CO2不一定是微生物提供的。

❷ 是因为珊瑚体内通常都有大量共生

在海洋中,珊瑚常呈现绿、蓝、黄、褐、红、紫等各种不同的色彩。这些多姿多彩的珊瑚可以作为装饰品,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瑰宝,而其中色彩艳丽的宝石级珊瑚更是古代帝王将相的宫殿中不可缺少的珍贵藏品。古代罗马人将色泽鲜艳的珊瑚视为具有防祸消灾、启迪智慧功用的吉祥物;而印度也将美丽的红色珊瑚看作神灵的化身,是祭祀与装饰佛像的圣品。

但是,制造珊瑚的珊瑚虫实际上是白色的,那么这些璀璨夺目的美丽颜色是哪里来的呢?原来珊瑚体内通常都有大量共生的海藻——虫黄藻。在正常的生理情况下,这些共生藻密集分布在珊瑚内皮层的细胞中,每平方厘米的珊瑚组织中可能含50万~500万个共生藻细胞。这些藻类除了通过光合作用制造出自身及宿主珊瑚虫生存所需的养料外,它们体内携带的各种色素也装扮了珊瑚,因此才有了我们看到的色彩斑斓的海底珊瑚世界。

然而,近年来世界各地都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珊瑚“褪色”,即彩色的珊瑚逐渐变白,这种现象又称为珊瑚白化。这些艳丽的珊瑚为什么会卸下浓妆而失去往日的神采呢?这是因为当珊瑚遭受外部环境剧烈改变时,会把体内的共生藻类排出体外,其结果就会使珊瑚失去这些带有色素的藻类而还原为自身的白色。另外,如果珊瑚与海藻微妙的共生关系被长期破坏,珊瑚终将会因失去食物供应而丧失生命力。

❸ 相互依存的生物

动植物的相互依存,专业名称是“共生”,又叫互利共生,是两种生物彼此互利地生存在一起,缺此失彼都不能生存的一类种间关系,是生物之间相互关系的高度发展。共生的生物在生理上相互分工,互换生命活动的产物,在组织上形成了新的结构。地衣是众所周知的共生实例,它是藻类和菌类的共生体。除了地衣以外,在生物界的很多门类可以举出许多共生的例子来。昆虫纲等翅目的昆虫和其肠道中的鞭毛虫或细菌之间的关系就是共生关系。等翅目昆虫的肠道是鞭毛虫或细菌的栖身之所,它们帮助等翅目昆虫消化纤维素,而等翅目昆虫不仅为它们提供藏身之所,还给它们提供养料。若互相分离,两者都不能生存。

豆科植物和根瘤菌是又一个共生的的实例。根瘤菌存在于土壤中,是有鞭毛的杆菌。根瘤菌与豆科植物之间有一定的寄主特异性,但不十分严格,例如豌豆根瘤菌能与豌豆共生,也能与蚕豆共生,但不能与大豆共生。在整个共生阶段,根瘤菌被包围在寄主质膜所形成的侵入线中,在寄主内合成固氮酶。豆血红蛋白则系共生作用产物,具体讲,植物产生球蛋白,而血红素则由细菌合成。豆血红蛋白存在于植物细胞的液泡中,对氧具有很强的亲和力,因此对创造固氮作用所必须的厌氧条件是有利的。就这样细菌开始固氮。在植物体内细菌有赖于植物提供能量,而类菌体只能固氮而不能利用所固定的氮。所以豆科植物供给根瘤菌碳水化合物,根瘤菌供给植物氮素养料,从而形成互利共生关系。

动物与微生物之间共生现象的例子也很多。牛、羊等反刍动物与瘤胃微生物共生就是其中的一个例子。反刍动物的瘤胃的温度恒定、pH保持在5.8—6.8之间,瘤胃中的CO2、CH44等气体造成无氧环境,大量的草料经过口腔后与唾液混合进入瘤胃中,为其中的微生物提供了丰富的营养物质。瘤胃微生物分解纤维素,为反刍动物提供糖类、氨基酸和维生素等营养。两者相互依赖,互惠共生。

人和人体肠道的正常菌群之间也是共生关系。人体肠道的正常菌群在一般情况下,它们的巨大数量足以排阻和抑制外来肠道致病菌的入侵,还为人提供维生素B1、B2、B12、K、叶酸等营养物质。而人体肠道为这些微生物提供良好的栖息场所。当人长期服用广谱抗生素致使肠道中正常菌群失调后,就会出现维生素缺乏症。

海洋生物群落中共生现象也十分普遍,如小丑鱼和海葵之间;某些小虾和海葵之间;珊瑚鳟和隆头鱼之类担任“清洁工作”的鱼之间的关系。太平洋中有一种大珊瑚——石芝,呈美丽的翠绿色,非常漂亮,这是因为其组织中共生着一种微小的海藻的缘故。

共生关系有非常重要的生态作用,据估计根瘤菌固定的氮约占生物固氮的40%。具有能够固定氮的块根的木本树种,通常是最先占领贫瘠的土壤。例如在阿拉斯加,赤杨由于块根中有共生固氮菌,故能很快占满整个冰碛土。

❹ 海藻是植物还是动物

海藻是藻类植物,我们一般称为水生植物.藻类植物大多生活在水中,也有少部分生活在陆地潮湿环境中,或与真菌共生(即地衣).分类学上把藻类植物分为红藻门,绿藻门,蓝藻门,褐藻门,金藻门,甲藻门,轮藻门,裸藻门等.

❺ 珊瑚与海藻之间存在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珊瑚与一种海藻——涡鞭毛藻(源自于希腊语,意思是“旋转的鞭子”,用来描述涡鞭毛藻的推进方式)形成了地球上最典型的互利共生的伙伴关系。涡鞭毛藻是能够存活的最小的生物,它们在珊瑚虫的体表上每平方厘米就有大约31万个。珊瑚虫用它们的触手捕获极为微小的有机物,所产生的废物(主要是二氧化碳)用来喂养它们身上的海藻。作为回报,海藻给珊瑚虫披上了鲜艳的颜色,并通过光合作用为珊瑚虫提供了大部分能量。这就是为什么你会发现珊瑚虫大多生活在浅的、干净的、有光照的水域中的原因。这类海藻甚至还会生成一种遮光剂来保护珊瑚虫,使它们一整天都能正常活动。这是一个非常艰苦的工作,珊瑚虫在建造珊瑚礁时所消耗的能量按比例来说相当于一个静止状态的人所消耗的能量的2.5倍。

珊瑚礁与海藻也有关系紧张的时候。当珊瑚礁被淤泥充塞、变得太热,或者被污染,而海藻又很容易在其他地方找到食物的时候,海藻就会离开珊瑚礁,使珊瑚礁“变白”,从而导致它们的死亡。

❻ 共生关系的分类(包括什么关系)

共生又叫互利共生,是两种生物彼此互利地生存在一起,缺此失彼都不能生存的一类种间关系,是生物之间相互关系的高度发展。共生的生物在生理上相互分工,互换生命活动的产物,在组织上形成了新的结构。地衣是众所周知的共生实例,它是藻类和菌类的共生体。除了地衣以外,在生物界的很多门类可以举出许多共生的例子来。昆虫纲等翅目的昆虫和其肠道中的鞭毛虫或细菌之间的关系就是共生关系。等翅目昆虫的肠道是鞭毛虫或细菌的栖身之所,它们帮助等翅目昆虫消化纤维素,而等翅目昆虫不仅为它们提供藏身之所,还给它们提供养料。若互相分离,两者都不能生存。豆科植物和根瘤菌是又一个共生的的实例。根瘤菌存在于土壤中,是有鞭毛的杆菌。根瘤菌与豆科植物之间有一定的寄主特异性,但不十分严格,例如豌豆根瘤菌能与豌豆共生,也能与蚕豆共生,但不能与大豆共生。在整个共生阶段,根瘤菌被包围在寄主质膜所形成的侵入线中,在寄主内合成固氮酶。豆血红蛋白则系共生作用产物,具体讲,植物产生球蛋白,而血红素则由细菌合成。豆血红蛋白存在于植物细胞的液泡中,对氧具有很强的亲和力,因此对创造固氮作用所必须的厌氧条件是有利的。就这样细菌开始固氮。在植物体内细菌有赖于植物提供能量,而类菌体只能固氮而不能利用所固定的氮。所以豆科植物供给根瘤菌碳水化合物,根瘤菌供给植物氮素养料,从而形成互利共生关系。动物与微生物之间共生现象的例子也很多。牛、羊等反刍动物与瘤胃微生物共生就是其中的一个例子。反刍动物的瘤胃的温度恒定、pH保持在5.8—6.8之间,瘤胃中的CO2、CH44等气体造成无氧环境,大量的草料经过口腔后与唾液混合进入瘤胃中,为其中的微生物提供了丰富的营养物质。瘤胃微生物分解纤维素,为反刍动物提供糖类、氨基酸和维生素等营养。两者相互依赖,互惠共生。人和人体肠道的正常菌群之间也是共生关系。人体肠道的正常菌群在一般情况下,它们的巨大数量足以排阻和抑制外来肠道致病菌的入侵,还为人提供维生素B1、B2、B12、K、叶酸等营养物质。而人体肠道为这些微生物提供良好的栖息场所。当人长期服用广谱抗生素致使肠道中正常菌群失调后,就会出现维生素缺乏症。海洋生物群落中共生现象也十分普遍,如小丑鱼和海葵之间;某些小虾和海葵之间;珊瑚鳟和隆头鱼之类担任“清洁工作”的鱼之间的关系。太平洋中有一种大珊瑚──石芝,呈美丽的翠绿色,非常漂亮,这是因为其组织中共生着一种微小的海藻的缘故。共生关系有非常重要的生态作用,据估计根瘤菌固定的氮约占生物固氮的40%。具有能够固定氮的块根的木本树种,通常是最先占领贫瘠的土壤。例如在阿拉斯加,赤杨由于块根中有共生固氮菌,故能很快占满整个冰碛土。

❼ 珊瑚体内通常都有大量共生

虫黄藻。

珊瑚是海洋里的一种低级动物,虫黄藻则是一种珊瑚体内的单细胞藻,它们之间的共生现象形成了地球上最大的活珊瑚体———大堡礁,很多热带沿海国家居民还可以在珊瑚礁体上种植食物,作为生活和食品来源。同时,珊瑚礁上优美的环境也是人们旅游观光的好去处,旅游业为当地居民提供了重要的经济来源。

(7)海藻与什么是共生关系扩展阅读:

科学家说,这是一个难以置信的复杂关系,在这当中,单细胞藻类附着在珊瑚上,不仅获得了一个安定的生活环境,而且消耗了珊瑚排泄出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

同时,单细胞藻类在阳光下进行光合作用,生产出氧气和碳水化合物,而珊瑚则以单细胞海藻释放出的氧气和碳水化合物作为粮食。

全球变暖导致了海水温度上升,而海水温度的升高则会打破海底生物链的平衡,直接引发与珊瑚共生的单细胞海藻的离开,从而使珊瑚失去生命力,变成白色,这一过程就是“珊瑚白化”现象,澳大利亚海域出现的“珊瑚白化”现象就是全球变暖所致。

❽ 大自然中有哪些生物是互相依存的

动植物的相互依存,专业名称是“共生”,又叫互利共生,是两种生物彼此互利地生存在一起,缺此失彼都不能生存的一类种间关系,是生物之间相互关系的高度发展。共生的生物在生理上相互分工,互换生命活动的产物,在组织上形成了新的结构。地衣是众所周知的共生实例,它是藻类和菌类的共生体。除了地衣以外,在生物界的很多门类可以举出许多共生的例子来。昆虫纲等翅目的昆虫和其肠道中的鞭毛虫或细菌之间的关系就是共生关系。等翅目昆虫的肠道是鞭毛虫或细菌的栖身之所,它们帮助等翅目昆虫消化纤维素,而等翅目昆虫不仅为它们提供藏身之所,还给它们提供养料。若互相分离,两者都不能生存。

豆科植物和根瘤菌是又一个共生的的实例。根瘤菌存在于土壤中,是有鞭毛的杆菌。根瘤菌与豆科植物之间有一定的寄主特异性,但不十分严格,例如豌豆根瘤菌能与豌豆共生,也能与蚕豆共生,但不能与大豆共生。在整个共生阶段,根瘤菌被包围在寄主质膜所形成的侵入线中,在寄主内合成固氮酶。豆血红蛋白则系共生作用产物,具体讲,植物产生球蛋白,而血红素则由细菌合成。豆血红蛋白存在于植物细胞的液泡中,对氧具有很强的亲和力,因此对创造固氮作用所必须的厌氧条件是有利的。就这样细菌开始固氮。在植物体内细菌有赖于植物提供能量,而类菌体只能固氮而不能利用所固定的氮。所以豆科植物供给根瘤菌碳水化合物,根瘤菌供给植物氮素养料,从而形成互利共生关系。

动物与微生物之间共生现象的例子也很多。牛、羊等反刍动物与瘤胃微生物共生就是其中的一个例子。反刍动物的瘤胃的温度恒定、pH保持在5.8—6.8之间,瘤胃中的CO2、CH44等气体造成无氧环境,大量的草料经过口腔后与唾液混合进入瘤胃中,为其中的微生物提供了丰富的营养物质。瘤胃微生物分解纤维素,为反刍动物提供糖类、氨基酸和维生素等营养。两者相互依赖,互惠共生。

人和人体肠道的正常菌群之间也是共生关系。人体肠道的正常菌群在一般情况下,它们的巨大数量足以排阻和抑制外来肠道致病菌的入侵,还为人提供维生素B1、B2、B12、K、叶酸等营养物质。而人体肠道为这些微生物提供良好的栖息场所。当人长期服用广谱抗生素致使肠道中正常菌群失调后,就会出现维生素缺乏症。

海洋生物群落中共生现象也十分普遍,如小丑鱼和海葵之间;某些小虾和海葵之间;珊瑚鳟和隆头鱼之类担任“清洁工作”的鱼之间的关系。太平洋中有一种大珊瑚——石芝,呈美丽的翠绿色,非常漂亮,这是因为其组织中共生着一种微小的海藻的缘故。

热点内容
蕊肤雅面膜一般敷多久 发布:2023-08-31 22:03:54 浏览:2424
质地较浓防晒霜怎么使用 发布:2023-08-31 22:00:02 浏览:1305
专业化妆师如何贴双眼皮 发布:2023-08-31 21:58:43 浏览:1199
鸡蛋清加什么美白祛斑最快 发布:2023-08-31 21:58:35 浏览:1150
资生堂樱花美白淡斑精华多少钱 发布:2023-08-31 21:57:45 浏览:914
孕妇喝什么美白饮最好 发布:2023-08-31 21:55:12 浏览:1822
玛西化妆品怎么样 发布:2023-08-31 21:55:06 浏览:1413
为什么护肤品一旦停了就严重 发布:2023-08-31 21:50:21 浏览:1390
补水什么时间做 发布:2023-08-31 21:47:15 浏览:1356
为什么一年四季都做好防晒 发布:2023-08-31 21:45:25 浏览:1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