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美白嫩肤 » 我们的祖先为什么以白为美

我们的祖先为什么以白为美

发布时间: 2022-12-19 05:28:52

‘壹’ 揭秘:为什么中国从周朝开始丧服就使用白色

丧服指丧礼中亲属们根据与死者的亲疏关系而穿着的各种服饰,晚辈为长者服丧穿用的丧服称孝服。由于民族风俗及宗教信仰等因素,丧服的颜色有所不同。正如法国作家拉伯雷所说,大部分国家的丧服颜色通常为黑色,这是因为许多国家都以黑色表示悲哀,以白色表示喜悦和快乐。比如在英国、法国、意大利等国的习俗中,寡妇一身黑衣,居丧期后半年加穿白、灰、紫或淡紫色服装(称半丧服)。新娘身穿洁白的婚服。除了西方国家以外,即使与中国一水之隔的日本,其风俗亦是以白色为结婚之吉服,黑色为丧服。对于日本人而言,白色是纯洁无瑕的处女象征。因此,日本人称新娘和式嫁衣为“白无垢”。时至今日,在举行婚礼仪式时,为了突显出嫁新娘的洁白风采,出席婚礼的女性仍忌穿纯白色的和服或裙装。天皇及其父或母辞世时,则称“谅暗”。在此期间,天皇(或下届天皇)以下之宫内所有人员,一律穿接近于黑色的“钝色”丧服,并且不只限于衣裳,其束带、冠等也均换成黑灰色。
中国古代服色的起源很早。早在距今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已能用赤铁矿粉末将麻布染成红色。到了周代,民间已有专门的染匠从事丝帛染色。《尚书·益稷》记载:“以五彩彰施于五色,作服。” 周代的宫廷手工作坊中亦设有专职官吏“染人”,“掌染草”,管理染色生产。《周礼·天官》云:“染人染丝帛。”中国古代曾出现过黑色丧服的事例。如《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子墨衰……绖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肴,获百里孟视明、西乞术、白乙丙以归。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
从周代开始,中国丧服开始使用“素服”(素衣、素裳、素冠等),都是白色,并有五服制度。即按服丧重轻、做工粗细、周期长短,分为五等: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在丧礼中不仅要求丧服是白色,而且不能穿黑色的衣服,也不能戴黑色的帽子,称“羔裘玄冠不以吊”(《论语·乡党》)。“羔裘”是黑羊皮,毛皮向外。朱熹注曰:“丧主素,吉主玄。”(《四书章句集注》)五服制度至今已不多见,但丧服颜色以白色为主却已成定制。即使到了清代,寡妇虽然穿黑色的裙子,然而在丧礼上仍需要着白色的丧服。整体观之,中国人主要以白色为丧服之颜色。中国人的丧服“尚白”,自有其传统文化和人们心理意识的根据。
首先,“白色”在中国的象征意义,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约定俗成的。不同文化之间的颜色象征意义是在社会的发展、历史的沉淀中约定俗成的,是一种文化现象。色彩,无论是艺术色彩还是语言色彩,它的象征性和寓意,都能反映一定的民族文化心态。中国文化的颜色象征,建立在中国早期的政治、文化和教育状况的基础上,因此,颜色的象征意义有一定的政治化和神秘化倾向。我们的祖先因为弱小、无力,无法抗拒凶恶猛兽的攻击,在白昼下,他们暴露无遗,面临着随时成为猛兽美食的危险,因而对白色产生了一种本能的恐惧感。同时,我们的祖先还观察到“月到中秋分外明”,因此将中秋之月的“银白色”与肃杀的秋季连在一起,于是,白色在中国文化里就成了一种颜色禁忌。这从中国的“五时衣”中也可以找到根据。《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乃阅阴太后旧时器服,怆然动容,乃命留五时衣各一袭。”“五时衣”将服饰定为五色,天子在一年中的不同时节分别穿着五种不同的颜色。根据《后汉书·舆服志》说的“迎气五郊,各如其色”,对应祈祥五方大帝—东方青帝、南方赤帝、中央黄帝、西方白帝、北方黑帝,“五时衣”的颜色为:春青、夏朱、季夏黄、秋白、冬黑。白色对应秋季,是一种大自然的杀气时节,所以丧服之白色,既是一种复古、忆祖的祭服服色,同时也是吊丧死者的凶煞服色。从隋唐到宋代,皇帝命百官也穿着“五时衣”服饰“迎气五郊”。《宋书·百官志上》记载,“乃出天子所服五时衣,以赐尚书令朴”。到明、清时期,“五时衣”已逐渐流行于民间,尤其江南,盛行此风俗。而西方文化中的颜色象征意义,少了一些神秘,其文化中的白色象征意义主要来自白色本身,如新下的雪、新鲜牛奶及百合花,都令人陶醉。因此,在西方,白色高雅纯洁,它象征着纯真无邪、正直、诚实、高尚、廉洁和幸运;而黑色则是西方文化中的禁忌色,它象征着死亡、凶兆、灾难,被西方人所厌恶。

‘贰’ 投降、奔丧,白色为什么会成了古人眼中的"负面色"

自古以来白色就给人一种很不吉利的印象,那么为什么古代人不喜欢白色呢?首先这个颜色,会给人带来恐惧的感觉,会让人想到冬天白雪皑皑,人们饥寒交迫。而且在原始社会人类是衣不蔽体的,后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衣服,而最初的衣服颜色就是白色的,所以为了尊重先祖,会用白色作为丧服的专用颜色。

三、白是颜色禁忌

我国对白的思想比较复杂,在原始社会的时候,我们的祖先因为胆小而对白色曾有恐惧的心理,所以白色是禁忌的颜色。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白色衍变出各种各样的意思。,但大都不吉利。

‘叁’ 黑中白,比白中黑更惹人注意并且使人感觉不顺眼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每个人的审美也不尽相同。一般来说白人更符合国人的审美,而黑人在我们眼中却没那么好看,既然都是外国人,为何会有此差异? 是由于进化而先天形成的,还是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影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分析一下。
看中国古典文学,形容美女的词里永远少不了“肤若凝脂”这类的词,能成为美女,少不了要白、要有光泽。为什么呢?因为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大家都是苦哈哈的农民,每天风吹日晒的,皮肤能白到哪儿去?人人都想成为人上人,都向往贵族生活。
换句话说,有钱就是美的,富贵气象就是美的。而人上人有钱又有闲,当然白皮肤的人会相对多些,白也就成了有钱人的象征,也就成了富贵气象的构成因素之一。几千年的熏陶,在国人的审美中积淀下了白为贵的基因,也让当代国人依旧以白为美,对黑色皮肤评价低、天然无好感。
审美虽然主要是主观感受,但是更多的却是经济原因,为什么中国人喜欢皮肤白的,因为在大家眼中,这样的人家庭环境好,能花钱去美白护肤,所以大家喜欢皮肤白的,西方人为什么小麦色皮肤受欢迎,一方面是小麦色可能是原始人的肤色,比较自然,另一方面,西方人皮肤太白,容易受到紫外线伤害,所以在他们眼中,小麦色皮肤证明你拥有财富去保护皮肤,去美黑。为什么我们说黑人从不说黑人五官好不好看,而只说肤色呢,因为黑色皮肤在大家眼中象征着原始与落后,与其说黑人不符合当代审美,不如说穷人不符合大家的审美吧。
黑人外貌特征和亚洲人是不一样的,亚洲人脸型是比较扁平的,原始黑人的脸型是向外凸起的(近似于我们的祖先),中国人传统的审美里,这样的脸型相当地不讨喜,至于具体为何,应该跟面相学有关系,不过本人没有仔细研习过,也不便乱说。
黑人的皮肤是天生黑,比小麦色黑,近似于炭的颜色。而中国人传统的审美却是以白为美(不分男女)。看看流量明星们,几乎都是一水的肤白,即使有少数不白,最多也不过是小麦色上下的标准。对于中国传统的审美来说,小麦色左右的深色基本上已经是审美底线了,而黑人大大超越了这个标准。
相比之下白人就好很多,首先是肤色就是白的,符合审美标准,其次还是因为五官,如果说黑白两个人种的五官都是立体的话,那么原始黑人是往外凸,但是白人却是高低有致,相比之下更容易被接受。其实不单单是外貌,还有更多因素,比如文化交流。近代以来,中国一直致力于学习西方的文化,西方审美和西方礼仪等西方文化与传统东方文化的融合,实际上使得当代中国人在文化认可度上,白人比黑人更高。加之黑人本身的缺陷和文化传统,会让我们感觉到很大的冲突难以适应,因而黑人获得国人的认可更为不易。

‘肆’ 我国春秋时期的女子用什么颜料画眉

据说画眉之风起于战国,在还没有特定的画眉材料之前,汉族妇女用柳枝烧焦后涂在眉毛上(好怪异的化妆哦,还是做现代人好)。古代汉族妇女画眉所用的材料,随着时代的饿发展而变化。从文献记载来看,最早的画眉材料是黛,黛是一种黑色矿物,也称“石黛”。描画前必须先将石黛放在石砚上磨碾,使之成为粉末,然后加水调和。磨石黛的石砚在汉墓里多有发现,说明这种化妆品在汉代就已经在使用了。除了石黛,还有铜黛、青雀头黛和螺子黛。铜黛是一种铜锈状的化学物质。青雀头黛是一种深灰色的画眉材料,在南北朝时由西域传入。螺子黛则是隋唐时代汉族妇女的画眉材料,出产于波斯国,它是一种经过加工制造,已经成为各种规定形状的黛块。使用时只用蘸水即可,无需研磨,因为它的模样及制作过程和书画用的墨锭相似,所以也被称为“石墨”,或称“画眉墨”。到了宋代,画眉墨的使用更加广泛,汉族妇女们已经很少再使用石黛。关于画眉墨的制作方法,宋人笔记中也有叙述,例如《事林广记》中说:“真麻油一盏,多着灯心搓紧,将油盏置器水中焚之,覆以小器,令烟凝上,随得扫下。预于三日前,用脑麝别浸少油,倾入烟内和调匀,其墨可逾漆。一法旋剪麻油灯花,用尤佳。”这种烟薰的画眉材料,到了宋末元初,则被美其名曰“画眉集香圆”。元代之后,宫廷女子的画眉之黛,全部选用京西门头沟区斋堂特产的眉石,至明清也如此。到了20世纪20年代初,随着西洋文化的东渐,我国汉族妇女的化妆品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画眉材料,尤其是杆状的眉笔和经过化学调制的黑色油脂,由于使用简便又便于携带,一直沿用到今天。
画眉是中国最流行、最常见的一种化妆方法,产生于战国时期。屈原在《楚辞·大招》中记:“粉白黛黑,施芳泽只。”“黛黑”指的就是用黑色画眉。汉代时,画眉更普遍了,而且越画越好看。《西京杂记》中写道:“司马相如妻文君,眉色如望远山,时人效画远山眉。”这是说把眉毛画成长长弯弯青青的,像远山一样秀丽。后来又发展成用翠绿色画眉,且在宫廷中也很流行。宋朝晏几道《六么令》中形容:“晚来翠眉宫样,巧把远山学。”《米庄台记》中说“魏武帝令宫人画青黛眉,连头眉,一画连心甚长,人谓之仙娥妆。”这种翠眉的流行反而使用黑色描眉成了新鲜事。《中华古今注》中说杨贵妃“作白妆黑眉”,当时的人将此认作新的化妆方式,称其为“新妆”。难怪徐凝在诗中描写道:“一旦新妆抛旧样,六宫争画黑烟眉。”
到了盛唐时期,流行把眉毛画得阔而短,形如桂叶或蛾翅。元稹诗云“莫画长眉画短眉”,李贺诗中也说“新桂如蛾眉”。为了使阔眉画得不显得呆板,汉族妇女们又在画眉时将眉毛边缘处的颜色向外均匀地晕散,称其为“晕眉”。还有一种是把眉毛画得很细,称为“细眉”,故白居易在《上阳白发人》中有“青黛点眉眉细长”之句,在《长恨歌》中还形容道:“芙蓉如面柳如眉”。到了唐玄宗时画眉的形式更是多姿多彩,名见经传的就有十种眉:鸳鸯眉、小山眉、五眉、三峰眉、垂珠眉、月眉、分梢眉、涵烟眉、拂烟眉、倒晕眉。光是眉毛就有这么多画法,可见古人爱美之心的浓厚。

‘伍’ 白色在中国的象征意义

宗法制时期的中国,很注重分辨亲属关系的远近,因此在各种礼仪中便出现了“九族”、“五服”、“三党”等概念。其中,“五服”就是基于亲疏远近的不同而规定的不同丧服标准。丧服,顾名思义,就是在丧礼中所穿的服装。丧礼属于凶礼的一种,是殡殓死者、举办丧事、居丧祭奠有关的各种仪式礼节。

根据“五服”制度可将在丧礼中穿的衣服分为五个不同的等级:斩衰,以粗麻布为衣;齐衰,以粗麻布为衣。根据做工与周期分为四等:大功,以熟麻布为衣;小功,以较粗熟布为衣;缌麻,以精细熟麻布为衣。自周代始,无论是“五服”中的那一种,都必须使用白布,即“素服”,严禁在守丧期间穿黑色服饰。虽然五服制度在今天的中国已经几乎不存在了,但人们在丧礼时身着白衣着素服的习惯自周朝一直延续至今。

其实,我国的服色制度起源颇早。早在新石器时期,人们就已经使用铁矿石将麻布染成绛色,到周代已经出现专门从事布匹染色职业的匠人,称为“染人”。在周代之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曾有晋国自晋文公之死后将黑色作为丧服的服色。周代之后,白衣成了丧礼定制,即使在很久以后的清代,寡妇虽着黑裙,但其上衣依旧是白色的。那么,丧服的尚白习俗为什么自周代成为了服色制度的定制呢?

这一制度的产生和延续是人们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约定俗成的,与中国人的文化心理息息相关,反映了民族的文化心态。

白色,是中国人心目中的凶煞之色。原始社会时期,由于缺少强大的物质文明的支持,我们的祖先在大自然面前往往显得弱小无力,特别是在明亮的白天,他们极易暴露在各色猛兽的眼前,随时都有被捕食的危险。因此,祖先们便对白色产生了恐惧、敬畏之感。此外,在后来的俗语“月到中秋分外明”中,人们将中秋时节的银白色的圆月与寒冷干涩的秋季联系在一起,由此白色又代表了一种肃杀之气。据《后汉书》记载,天子在不同的季节身着不同颜色的服饰,称为“五时衣”,分别为春青、夏朱、季夏黄、秋白、冬黑。由此可见,秋季与白色的联系自古伊始。白色对应大自然中的杀气,因此,人们将白色作为凭吊死者的不详之色。

在中国人的文化心理之中,白色不仅是凶煞之色,也代表了复古、忆祖,代表了人们对祖先及质朴生活境界的崇敬。自古,先祖被称为“类之本”,对于祖先的崇敬是最根本的礼仪之一。在服饰材料上,我们的祖先最早取材于牡麻,也就是麻中的雄株,远古中原地区主要使用葛布、麻布和丝帛作为服装材料。这些材料经过漂洗和脱胶之后,呈现出素色,所以白色成为了祖先服饰的代表颜色,进而成为了祖先的象征,在丧礼时使用白色也成了对祖先的一种尊敬,表现了人们对于原始、质朴的生活境界的崇尚。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中,去伪存诚是常行之礼,在某些特定的时候,人们厌恶对事物过多的矫饰,因此在“五服”之中,亲缘关系越近的人所穿的衣饰便越粗糙、越原始。摒弃对丧服颜色上的修饰,采用麻最原始的白色,不仅体现了中国人的去伪存真精神,也表现了对死者最合乎礼仪根本的尊重。

与中国人不同的是,在东西方其他国家中,人们鲜少将白色作为丧服颜色,相反,白色有时还代表了喜庆、快乐等令人向往的精神境界,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喜庆的场合之中,例如婚礼、庆典等。在英、法、意大利等西方国家甚至是与我国一衣带水的日本,新娘均以白色作为吉服颜色。他们将结婚时的白色视作新娘是处女的象征,日本就称新娘结婚时的吉服称为“白无垢”。与中国人对于白色的抽象理解不同,这些国家对于白色的理解通常较为具象化,例如他们认为白色象征着雪、百合花、牛奶等令人沉醉的美好事物,因此白色代表了高雅纯洁、喜悦幸福、正直无私以及纯洁善良。相应的,黑色便代表了凶兆与灾难,是他们所厌恶的文化禁忌,因而被用作丧服的颜色

‘陆’ 丧事为什么要用白色古人的颜色崇拜是怎样的

我们知道,在中国,红色和白色分别代表着不同的含义,办喜事的时候一定要用红色,而办丧事的时候就一定会有白色,以白色为主,有时候还会出现黑色。但是,这样的一种以颜色划分事情的种类的习惯又是如何形成的呢?为什么白色就一定代表着丧事,丧事又是如何与白色划在一起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历史上传统丧服也用白色。在中国人的葬礼上,死者的亲属朋友通常还臂挽黑纱,胸襟上别着白色的小花,以此来表达对死去亲人的哀悼和敬意。

白色,往往使人联想起冰雪、白云,给人以明亮干净、畅快、朴素、雅致与贞洁之感。在欧洲,白色总是象征着友谊与爱情的纯洁无瑕。西方人举行婚礼,新娘的婚纱必须是白色的。在中国,古代文人志士就常以素衣寄寓自己的清高,有身份的人通常着白色——《管子·幼官》:“九和时节,君服白色。”

奇怪的是,中国传统丧服也用白色。在中国人的葬礼上,死者的亲属朋友通常还臂挽黑纱,胸襟上别着白色的小花,以此来表达对死去亲人的哀悼和敬意。而世界上的大部分国家,丧服颜色通常为黑色,以黑色表示悲哀,以白色表示喜悦和快乐。民族间的差异如此不同,这是为什么呢?

中国丧服使用白色(素服,素衣、素裳、素冠等),是从周代开始的。周代产生了五服制度,即按服丧重轻、做工粗细、周期长短,分为五等: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在丧礼中要求丧服是白色,禁止穿黑色的衣服,戴黑色的帽子,称“羔裘玄冠不以吊”(《论语·乡党》)。“羔裘”,就是黑羊皮,毛皮向外。丧服颜色以白色为主,已成为定制。这种制度,一直延续到清代。清代的寡妇,着虽黑色衣裙,但在丧礼上仍需着白色丧服。

中国人的丧服“尚白”,基于传统文化和心理意识方面的原因,主要是三个方面:

一、原始禁忌

色彩的象征和寓意,反映的是民族文化心态。中国文化的颜色象征,建立在中国早期的政治、文化和教育状况基础上,具有一定的政治化和神秘化倾向。我们的祖先因为弱小,无法抗拒猛兽的攻击,白昼下他们的心理仍暴露无遗。面对成为猛兽牺牲品的危险,对白色有一种本能的恐惧。于是,白色在中国文化里就成了一种颜色禁忌。

《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载:“乃阅阴太后旧时器服,怆然动容,乃命留五时衣各一袭。”“五时衣”,是将服饰定为五色,天子在一年中的不同时节,分别穿着不同颜色的衣服。其颜色为:春青、夏朱、季夏黄、秋白、冬黑。

“五时衣”中的白色,对应的是秋季。秋季,是大自然的杀气时节。丧服之白色,既是一种复古、忆祖的祭服服色,同时也是吊丧死者的凶煞服色。

隋、唐至宋,皇帝命百官也穿着“五时衣”服饰“迎气五郊”。明、清时,“五时衣”流行于民间。而西方文化中,颜色象征意义少了一些神秘,白色象征意义主要来自白色本身,如下雪、白花等,白色只意蕴高雅纯洁,黑色才是西方文化中的禁忌色,象征着死亡、灾难。

二、崇尚先人

中国丧服“尚白”礼俗,体现了人们对祖先的“崇敬”。《史记·礼书》云:“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三者偏亡,则无安人。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大戴礼记·礼三本》也说:“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焉生,无先祖焉出,无君师焉治,三者偏亡,无安之人。故礼上事天,下事地,中事先祖而宠君师,是礼之三本也。”

“尊先祖”,是“礼三本”之一。中国人最早的服装原料取材于麻,中国之中原地区远古不产棉布,除了从自然界获取的动物毛皮、羽毛外,最先是以葛、麻、丝帛为服装原料。清麻脱胶和丝帛漂练之后,自然呈现白色,白色自然成了中国人最早的服色。白色是祖先的发明,白色丧服则体现了对祖先的崇敬。

三、表达虔诚

中国丧服以白色为主,还体现礼的“真诚性”。丧服的原料选择原则,是崇尚原始、质朴、自然。《仪礼·丧服》:“丧服,斩衰裳,苴绖杖”;“疏衰裳齐”;“不杖,麻屦者”;“大功布衰裳,牡麻绖缨,布带,三月,受以小功衰,即葛”,“小功布衰裳,澡麻带绖,五月者”,“缌麻,三月者”。

原料的粗糙程度,古人将之与丧礼的等级挂钩。中国古人对五种丧服制作要求不同:斩衰是五服中等级最高的一种,上衰下裳都是最粗的麻布,只裁割而不缉边,无修饰;齐衰仅次于斩衰,穿用粗麻布制成的衣,缝边,所以称齐衰;大功,穿用熟麻布做成的衣,麻布细于齐衰而粗于小功;小功,穿用细于大功的麻布制成的衣;缌麻是五服中最轻的一种,穿用细麻布制成的衣。越是与死者亲近的人的丧服,后天的加工越简单,以至于斩衰的原料是生麻布。

《史记·乐书第二》:“穷本知变,乐之情也;着诚去伪,礼之经也。”(唐)张守节正义:“着,明也。经,常也。着明诚信,违去诈伪,是礼之常行也。”常行之礼,在于诚,在于去伪。所以“布筵席,陈樽俎,列笾豆,以升降为礼者,礼之末节也,故有司掌之”(《史记·乐书第二》)。郑玄注曰:“言礼乐之本由人君也。礼本着诚去伪,乐本穷本知变。”

白色选为丧服颜色的必然性,这些是很好地说明:“君子不以绀緅饰,红紫不以为亵服”,原因就是后天颜色通常被认为是一种“伪”,为礼之末。以麻的本色(白色)为丧服颜色,体现的正是为礼之本的“着诚去伪”精神。而“披麻戴孝”,便成为广泛的民俗。后来慢慢就演变成了今天的形式,全部使用白色。

原来这颜色的选择也有这么多的讲究,在科技不发达的古代,对自然界中的万物都存在着一种敬畏的心理。所以所用的各种习俗都有其独特的内涵。也正是这样的历史背景,造就了今天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

‘柒’ 白色作为上古“五正色”,是如何变成被忌讳的颜色的

古人将世间的各种色彩分为五色,而白色就是其中一种。白色在现代人们的心里代表的是友谊的质朴和爱情的纯洁并且神圣的象征,而在现代家居装饰的风格上代表着极简和自由的风格。但是白色在汉文化中,同时跟死亡和丧事有关联。在中国古代说西方是白虎位,主杀之秋,在古代经常在秋后处死罪犯,所以白色也代表着死亡。

虽然一些说法对现代来说有些迷信思想,在科技信息不发达的时期,造就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古人对世间中一切未知的事物存在敬重和畏惧的心理。正因为这种敬畏才衍生出与世界各国不一样的文化和文明,造就了宝贵的文化财富,从而形成了现在这样丰富多元的传统文化。

热点内容
蕊肤雅面膜一般敷多久 发布:2023-08-31 22:03:54 浏览:1976
质地较浓防晒霜怎么使用 发布:2023-08-31 22:00:02 浏览:1215
专业化妆师如何贴双眼皮 发布:2023-08-31 21:58:43 浏览:1072
鸡蛋清加什么美白祛斑最快 发布:2023-08-31 21:58:35 浏览:1024
资生堂樱花美白淡斑精华多少钱 发布:2023-08-31 21:57:45 浏览:779
孕妇喝什么美白饮最好 发布:2023-08-31 21:55:12 浏览:1701
玛西化妆品怎么样 发布:2023-08-31 21:55:06 浏览:1294
为什么护肤品一旦停了就严重 发布:2023-08-31 21:50:21 浏览:1268
补水什么时间做 发布:2023-08-31 21:47:15 浏览:1263
为什么一年四季都做好防晒 发布:2023-08-31 21:45:25 浏览:1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