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歌护肤品怎么没有买了
‘壹’ 《薄伽梵歌的教导》第十章:冥想
弃绝,既非精神上的,亦非身体上的行动,它需要一种恒定的心智,但它不是一种心理状态。弃绝是“自我的真意即如如不动”的知识,自我没有任何身体上、知觉上或精神上的行动。了悟自我是不行动的人,即使身体上从事行动也是弃绝者,桑雅士。
然而,有一种称为弃绝(sannyasa)的生活方式,它是冥想的而非活跃的。当心智变得冥想时,就没有行动的欲望,可深入探究自我的本质(Atma-Vicara),该心智将会发现自由。如果个人只是复制这种生活方式,它不一定会改变心智的品质(虽然这种变化是可能的,如果个人放弃不良陪伴,转向对探究自我感兴趣的人)。但如果个人改变其心智品质,其生活方式肯定会随之改变。因此,在对渴望弃绝的阿周那的教导中,主强调发展冥想的心智,恒定而非反应的心智,能够洞悉事物的心智,观察而非评判的心智,天生微笑的、不易兴奋的心智。这样的心智是冥想的,有学习的能力。
你不能决定冥想,就像你不能决定爱一样。你可以决定不说话,或不吃饭,或做瑜伽,但你不能决定从今天起,你将爱上某个人。一个不冥想的人不能决定冥想,同理,一个冥想的人(其活动)亦不会截然相反。如果个人不具备适合冥想的心智,那么行动瑜伽是必要的,以适当态度付诸行动是获得冥想心智的手段。因此,在行动生活和冥想生活之间有选择,行动是获得适合探究和冥想生活的心智的手段,从而可以获得自我知识(真正弃绝)。阿周那请主告诉他行动或弃绝两者孰好,但主奎师那并未点明,因为在手段和结果之间没有选择,个人必须采取手段来取得结果。在第六章,主说:
“对于具有区别心却想掌握冥想的人而言,行动瑜伽是手段;对于已经掌握了冥想的人而言,弃绝是手段。”
弃绝是认知我们的自性是俱足完整的、恒久不变的。导致你疏离该真相的无知和错误,唯借由吠檀多的教导而获得的知识方能消除。你可能有各种喜悦和圆满的体验,但体验不会给予“你是知识-意识-喜乐(Sat-Cit-Aandanda)”的知识。你将不断尝试营造境况,使你获得更多这类体验。我们都体验过幸福,但我们想要长久的幸福,持续的幸福。我们每个人似乎都有一个标准,借此来评判我们的普遍心态。我们说,我们想要一个更深刻的体验,因为我们了解最深刻的体验,最深切的喜悦。当你发现一些特别美丽的东西时,你的头脑会清空片刻,你会捕捉到一个完美快乐的时刻。这种经验将保留在你心智中,作为评判所有其他体验的标准,你将继续寻求拥有永远幸福的手段。幸福的根源是什么?
设想一个伟大的奉献者从印度南端步行到遥远的北印度的巴德里纳特(Badrinath)。他抵达巴德里纳特的寺庙,完全疲惫不堪,不得不在路上克服许多貌似难以克服的困难,但他最终抵达了寺庙。他充满了喜悦,他走进寺庙,站在神像前,看着他心仪之神而狂喜,他闭上了眼睛。从印度最南端出发的这趟艰难之旅,只为了一睹他心仪已久的神,而当最终站在神像前时,他却为何闭上了眼睛?他闭上眼睛并非因为眼睛累了,也不是因为他已经看够了,他闭上眼睛,因为他已经获得了他最想要的。他一直在追寻主,当追寻者终于达到追寻目标时,就有一个追寻者和追寻目标合一的圆满时刻。眼睛已经达到了其目的,故它们闭上了。在这个圆满时刻,朝圣者不将神视作神祗,而他自己也不是奉献者,神和奉献者消融于彼此,二元性消失。
在那个深刻幸福的瞬间,知者与所知对象,见者与所见对象的二元性消失了,仅存非二元(Advaita)的,不受时空局限的热情。在那个圆满的时刻,无限的渴望得到了满足,除了你别无他物。在那个体验中获得的圆满并非基于任何对象或境遇,是你自己,摆脱了重负、需求、渴望和意愿的心智使然。不幸的是,你并未认识到圆满是你的本性。体验不赐予你知识,它只带给你一个你想要驻留的高度,而你不能驻留任何东西。要了悟圆满是你自己,你需要知识,而要获得知识教导是必要的。
老师引用了非二元性的快乐被体验的时刻,并告诉学生“你是那个无限(Tattvamasi)。”你是如如不动(Nityasannyasta),你是自我闪耀的意识。”
物体在太阳、或月亮、或任何其他光源的光下被暴露给你的眼睛,这些光源将物体暴露给你的眼睛。这些光源闪耀着,它们显得光辉灿烂,因为你的眼睛是明亮的;如果你的眼睛没有光,太阳不会闪耀——它不会为盲人闪耀。你的眼睛闪耀,因为你的心智闪耀,眼睛看到,耳朵听到,鼻子闻到,舌头尝到,因为在这些感觉器官背后有一个闪耀的心智。心智闪耀,因为你闪耀,你点亮心智,你是心智之见者。所有的这些——心智、感觉器官、所有光源之所以闪耀,因为你闪耀;你闪耀,因为你不能不闪耀,你是自我闪耀的意识,勿需别的光源。
在印度教仪式中,一块燃烧的樟脑被举到神坛,在神祗面前挥舞着樟脑火念诵的咒语,描述了自我闪耀的本性:
“那里(在意识,自我中)太阳不闪耀,月亮、星辰也不闪耀,即使闪电亦不闪耀,何以谈及这火(樟脑之火)? 那(自我)闪耀,其他一切皆因之闪耀,那个(自我)的光辉照亮了宇宙万物。”
通过这个咒语,你接纳你是意识,藉他了悟全世界。借由教导开示而接纳该事实的人是明智的,那个人知道他或她不行动,借由意识,心智运作,感觉器官各司其职。当个人接纳自己是如如不动的,那他就是一个真正的桑雅士,一个弃绝者。为了接纳这一点,你需要一个恒定的心智,而行动瑜伽是获得那种心智的手段。因此,主奎师那告诉阿周那,一个渴望追求冥想生活的人必须采取行动。
以正确的态度采取行动,你将获得冥想的心智。将每个结果都视为主的恩赐(Prasada),你的心智将变得更纯洁,喜欢和不喜欢减弱,你的心智变得没有反应,最终你会发现你的心智是自然冥想的。虽然心智的这种发展需要时间,但没有理由失望或沮丧,永远不要低估自己,也不要妄断你不适合自我知识。自我谴责不会帮助你,如果别人谴责你,不要接受他们的评判。个人即使在童年亦被他人评判是很常见的,企图让你感到:你这一辈子总是匮乏的,无论在家里、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你得出结论你是无用的,即使一个自夸的人也觉得他或她是无用的。如果拒绝放弃对自己的这种否定判断的话,即使神也不能帮助你,所以主奎师那告诉阿周那:
“自己提升你自己,不要谴责你自己”
因此,主奎师那准备阿周那的心智,并告诉他,他所需要的只是他自己,洞悉自我知识即从一切限制中解脱,为了从限制中获得自由,个人不必做任何事情,因为个人的本性是没有局限的。
迄今为止已经讨论了这些问题——无知和错误。你一直将绳索误当做蛇的恐惧,不仅归咎于对绳索的无知,还归咎于将绳索当成蛇的错误。“那不过是一条绳索”的究竟知识,将消除无知和错误。同样的,教导将让你看到你是无限的,你对本性的无知,以及把自己当成有局限的错误将会消失。如果教导传授了,你准备好了,你会洞悉你的无限性的事实;如果你的心智尚未准备好,你可以以行动瑜伽的态度行事;随着你的心智变得更加稳定,教导将开始有意义。
现在有第三个问题,即使你已经看到你如此担心的蛇不过是一根绳子,你的身体的震颤,恐惧的后果将持续一段时间。同样,尽管清楚看到教导的意义,一旦你离开老师后,你又把自己当成一个有局限的人,身体上和精神上的局限性压倒你,你似乎并未掌握教导的精髓并因此受益,这是因为错误的习惯使然。
假设一个乞丐买彩票中了大奖,在多年分文不名的悲惨生活后,他突然有了自己的车、房子,钱可以买到的一切舒适。但是,如果他看到有人在布施,他的旧习惯会让他跑来看在布施什么,甚至伸出手来接受布施。在他的心智中,乞丐变富了仍然是穷人,他与其财富不匹配。这种乞讨不会立即消失,要认识他的新地位,他必须冥想自己为富人,他必须不断意识到他是富人,他必须保持这种富有的意识。当他能做到这一点,他无需再冥想,他已经吸取了他不是乞丐,而是富人的事实,。
同样的,在日常生活中,当你争夺着捡起机会之手抛出的幸福碎屑时,你的乞讨出现,如此受限者就是幸福的乞讨者,即使你明白你是知识-意识-喜乐(Sat-Cit-Ananda),你渴望的无限圆满,你仍然觉得你是匮乏的和有依赖的。尽管有钱,你仍然乞讨,这是一个多年养成的,根深蒂固的习惯问题,终结它需要时间。
为了打破将自己视作有限的习惯,主建议冥想。忘记是人生常事,在观看三维电影时,即使你知道你正在看电影,当你看到一块石头扔过来时,你会躲闪。你躲避的那一刻,你完全投入到这部电影中,这意味着你已经忘记了自己。同样,当在世间行动时,人们忘记个人的真实本性,成为一种冲动的存在。虽然人们通常是理性的,但却是旧习惯的受害者,无思考而行动。怎么抛弃这些习惯呢?
主奎师那告诉阿周那安住自己,他说:
“在清净的地方安置高低适中的稳固座位,铺上软布、动物毛皮和草皮,身体、头部和颈部保持挺直,(四肢)不动,( 心智)稳定,目光凝视鼻尖,不东张西望。愿那人非常平静,没有恐惧,恪守婆罗门的誓言,控制其心智,愿那人坚定地坐着,一心只沉思我(主),将我视作至上。”
这里描述了冥想的适当姿态、环境和态度。让你的身体,包括疼痛被遗忘,有意识地放松身体。妥善安排冥想座位,否则,你的注意力只会分散在你抽筋的腿上。坐好,头部、颈部和背部呈直线,盘腿,闭眼,注视鼻尖。保持这种姿势,不要关心外界,你可能要赴约会,但你可以稍后再考虑,此刻是你与自己的约会。暂时让外界事务暂停,感官器官内敛,不要对周围的声响做出反应。
你内敛,身体放松,物化身体,将其视作一个石雕像。这个过程放松身体,你可能想不到你手的确切姿势。然后,
“坐在那里,让心智集中到一点,已经控制了心智和感官的人,应该练习瑜伽(冥想)来达到心智的纯洁。”
让心智恪守你所发现的真相,你了悟你是喜乐、圆满、意识、自由、如如不动、不行动、一切和平、一切静默,你即那不动的、无相的、无形的、静默的。让你的心智认识这个事实,接受你是意识、静默——无相无形的静默。
“愿你通过运用具有辨别力的智力来逐渐化解心智,将心智恪守住自我,心无旁骛。”
你没必要思考,你已经想得够多了,简单接纳你自己为无相无形的意识(即一切静默),立刻有一种释然,当你想到静默时,你不能不静默。这就是主教授阿周那的冥想。
‘贰’ 甩脂机有什么危害
用所谓的甩脂机对身体倒是没有什么害处,但是由于其运动并不是人体的主动运动,而是被动的震动等的话那么是没有什么效果的。建议你要减肥还是得采取运动加上适量节食来减肥。适量节食的意思是除了正常的三餐,其他时候不吃如何的食物。在三餐内应该正常进食,多吃青菜水果,晚餐适量少吃主食可以用粗粮来代替。
‘叁’ 如何认识自己
你认识你的脸孔,因为你经常从镜子里看到它。现在有一面镜子,在其中你可以看到完整的自己,不是看到自己的脸,而是看到自己心里所有的事情,所有的感觉、动机、嗜好、冲动及恐惧。这面镜子就是关系的镜子;你与父母之间的镜子,你与老师之间的镜子,你与河流、树木、地球之间的镜子,你与自己思想之间的镜子。
关系是一面镜子,在其中,你可以看到自己,不是看到你希望的形象,而是看到你真实的情况。我也许希望有一面镜子能把我照得很美,不过这是不可能的,因为镜子映照出真实的影像,我不能欺骗自己。
同样,我可以在关系的镜子里确实地看到自己,我可以观察自己如何和别人说话我对能够给我东西的人特别礼貌,而对那些不能给我东西的人却粗鲁又轻蔑;我对那些令我畏惧的人特别用心;重要人物进来时,我赶忙站起来,但是佣人进来时,我却毫不在意。
所以观察我自己在关系中的表现,我会发现自己是如何错误地表达对别人的尊敬:同时我也能从我与树木、鸟儿、观念及书本等的关系中,发现自己的真相。你也许拥有世界上所有的学位,但是如果你不认识自己,你就是最愚笨的人。认识自己是所有教育的真正目的。缺少了自知之明,只是收集资料或记笔记,然后通过考试,那只是愚笨的生存方式。
你也许可以从(博伽梵歌)、(奥义书)、(可兰经)、(圣经)等圣书中引经据典,但是除非你认识自己,否则你只是一只重复别人话语的鹦鹉。然而你一旦开始了解自己,不论自己多么渺小,富创造力的非凡行动已经开始进行了。
突然看到真实的自己是一种新发现,包括看到自己的贪婪、好辩、愤怒、羡妒、愚笨。你只是看着自己的真实面貌而不要想改变它,在惊人的察觉中,确实看到真正的自己。从这一步开始,你就能愈来愈深入,无穷无尽,因为自我认知是没有终点的。
布莱克与蒙顿教授根据推销员在推销过程中对买卖成败及与顾客的沟通重视程度之间的差别,将推销员在推销中对待顾客与销售活动的心态划分为不同类型。将之种划分表现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即形成了推销中。推销方格中显示了由于推销员对顾客与销售关心的不同程度而形成的不同的心理状态.
推销方格中横坐标表明推销人员对销售的关心程度,纵坐标表示对顾客的关心程度。坐标值越大,表示产品程度越高。图中各个交点代有着不同的推销心态,侧重标明了具有代表性的5种基本心态。
1.“无所谓”型表明了推销员既不关心顾客,也不关心推销任务的心态。具有这种心态的推销人员不是合格的推销员,这样的推销员的推销成效也最差。他们抱着“要买就卖,不买就拉倒”的无所谓心态,毫无事业心。
2.“顾客导向”型这是一种较为极端的心态,忽视了推销活动是由商品交换与人际关系不沟通两方面内容结合而成的事实,单纯重视并强调人际关系,对顾客以诚相待,可能成为顾客的良好参谋甚至中朋友。他偿重视生意不成仁义在,但忽视推销技巧,不关心或羞于谈起货币与商品的交换。这种极端的心态也不是良好的推销心态,它不易取得推销成功。
3.“推销导向”型它与“顾客导向”型恰好相反,持这种心态的推销人员侧重单纯关心销售任务与买卖本身,忽视商品交换背后人际关系沟通,从而走向重买卖、轻人情的另一个极端。为了达到推销的目的,甚至可以败坏职业道德,不择手段地推销商品,但却很少了解顾客的需要,分析顾客心理,这种心态也是不可取的。
4.“推销技巧导向”型这种心态较为折衷,既关心销售,又不非常重视推销;既关心与顾客沟通,但不求完全为顾客服务,他们注意两者在一定条件下的充分结合。从现代推销理论分析,这种心态对推销不求甚解,可能成为成功的推销员,但却难以创新,不易成为推销专家或取得突破性地展。
5.“解决问题型”这种心态是理想的推销心态,将投入全力研究推销技巧,关心推销效果,又重视最大限度地解决顾客困难,注意开拓潜在需求和满足顾客需要,在两者结合上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使商品交换关系与人际关系有机地融为一体。
通过自我认知,你才能开始弄清楚什么是神或真理,什么是无始无终的境界。你的老师可能传授给你的是他从他的老师那儿得来的知识;你可能很会考试,得到学位及其他一切,但是如果你不能了解自己,就像了解镜中自己的脸孔,那么所有其他的知识意义都不大。有学识的人如果不自知,是不能有智慧的,他们也不会明白思想是什么、生命是什么。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你必须向自己提出下面的问题:
1 我的长处是什么?
2 我最擅长工作是什么?我做得还算可以的工作是什么?目前为止,我做得最成功的是什么工作?
3 为了完成那个工作,哪些能力或是技术曾经帮了我的大忙?
4 我经常在哪些工作上失败?目前为止,我的三大失败是什么?那些失败中,哪一种最为严重?我为什么会出现那种失败?我应该用什么方法防止那种失败?
5 我目前面临的困难是什么?其中的三大困难是什么?
只要你能够冷静地思考这五个问题,你目前的长处与短处就豁然浮现于眼前。这种思考不能只做一次,必须每隔一段固定的时间,就做这样的思考与反省。只要你如此做过两次、三次、你就会发现自己在哪些方面是在不断进步中,在哪些方面是在停顿或是退步。
剖析还需要“成长”的部分
1.在目前从事的工作中,你在哪些方面还需要“成长”,以自己的知识水准与目前必须做的工作做个对照。
2.在将来的工作中,你在哪些方面还需要“成长”拟定你在五年内想达成的目标,然后思考为了达成这个目标,此后必须具备什么知识与能力。
3 你也有必要思考“如何培养正当嗜好”、“如何使自己的内涵更丰实”的问题。也就是说,为了提高自己的个性、人格与内涵,自己应该具备哪些能力。例如:加强美术、音乐、文学或是外文方面的学习等。自知之明是智慧的开端,在其中含藏着整个宇宙,也包含了人性所有的挣扎。
——引自延边人民出版社《推销学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