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护肤问题 » 古人怎么护肤

古人怎么护肤

发布时间: 2022-01-31 07:12:43

A. 古代的女子是怎么美容护肤的

古时候缺少化工技术,不会有当代的化妆品、护肤品这类的物品。通常富有人家的女人主要是靠食疗来养颜补血,选用一点高使用价值的中药材配上食物制成养生药膳进餐。这种,既能享有特色美食、又具有滋补养生调养的两全功效。

在美容、养生保健这方面也是一枝奇葩,独秀于春,也怪不得出现了像杨玉环一般的绝色美女。看起来这类古代美容护肤配方也是有十分值得学习的地方。慈禧太后在每天早上要用玉蓉散皮肤保养,而玉蓉散又要用白芷、白牵牛、防风、白丁香、白莲蕊等十余种药品碾成粉末,以水调浓,搓在脸上,最终再用开水洗干净。因此可见,古时候尽管没有如今的化学工艺,女子们在养颜美容上所耗的精力却不比当代少。

B. 古人怎么解决护肤问题的

古代有很高大上的化妆品和护肤品,用动物油脂制作涂抹身体的油膏,各种花草玉露驻容养颜。
一般来说,无非就是花瓣草药,甚至动物油脂,调制而成的各种合成品。粉状的、油膏的、固态燃烧的或浸泡在水中的,用法也是涂抹、擦拭、熏染都有。
有一句词儿叫‘六宫粉黛’,粉黛其实就是两种化妆品。
粉一般是用米做的,用来护肤,也可以化妆,我只记得一个简单的流程。
把米在水里泡个十来天,泡出酸味,然后捞出来磨成细碎的浆沫子。
磨好了扔一边晾着,等到粉末和浆水渐渐分离了,把水篦掉,再扔阳光处晒晒。
晒干净了,用小竹片刮,把最上面一层刮掉,下面的就是成品。
然后就可以搓一搓,往脸上抹了。
在制作过程中,可以再放点添加剂,花油什么的,可以鼓捣出更高档的玩意。
黛就是画眉用的颜料,是化妆品,我个人认为应该是各种颜色的都有。
但是有人考据说黛都是青色的,这点存疑。
描眉用的黛我记得是用一种叫万年青的单子叶植物研磨而成,具体工艺流程不明。
除了上面说到的粉黛,还有最出名的胭脂。
不过胭脂一般都是化妆品,制作方式无非就是花瓣研制,然后涂抹在面颊和嘴唇。
除了胭脂,还有一种面脂。
有一本书叫《齐民要术》。记载了很多民间技术的偏方,里面就有关于古代护肤品的。
《齐民要术》:“合面脂法,牛馈(牛髓少者用牛脂和之,若无髓,用脂可也)温酒,浸丁香、着香二种,煎法一同合泽。亦着青篙以发色。绵滤着瓷漆盏中,令凝。”
后来明代徐光启编撰《农政全书》的时候,老实不客气,把历代农书里涉及护肤品的段落全收了。
古代记载护肤品和化妆品配方的大多是农书和医书。
因为那时候用的材料都是纯天然的,不是农业作物就是医用草药。所以可以放心,不像现在都是化学成分。

C. 古代人用什么护肤

古代人的护肤品有面膜,澡豆。

古人用的面膜里还有一款流传广泛,即天后泽面方。光看名字,有人就能猜出这是武则天当时所用的美容方。这个方子曾被收录在当时的国家药典《新修本草》中。后来它又被《外台秘要》等医书转载,所以后来流传广泛。不过这款面膜的制法和取材都很讲究。

记载称,要在端午日采益母草全草,去土晒干,研磨后过筛,再加入适量的面粉和水调和。然后捏成鸡蛋大小的丸子晒干。接着再将这丸子放入特殊的炉子里炼制。之后取出等其凉透了,再研磨成粉,多次过筛,越细越好。

最后,再加上一定比例的药末、滑石粉、胭脂等调匀。虽然做法复杂,但用起来很简单,只要每日早晚取少许药粉,加水湿透,敷在脸上,一段时间后再洗干净即可。

在古代,澡豆则是清洁、保养皮肤的利器。澡豆是以豆粉为主,再加各种药物而制成的专供洗脸、洗澡时用的一种粉剂,被认为有光滑润泽肌肤、预防皮肤疾患的功效。

(3)古人怎么护肤扩展阅读:

古代妇女的妆粉也有不少名堂,如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宫人段巧笑以米粉、胡粉掺入葵花子汁,合成“紫粉”。唐代宫中以细粟米制成“迎蝶粉”。

在宋代,则有以石膏、滑石、蚌粉、蜡脂、壳麝及益母草等材料调和而成的“玉女桃花粉”。在明代则有用白色茉莉花仁提炼而成的“珍珠粉”以及用玉簪花合胡粉制成玉簪之状的“玉簪粉”。

清代有以珍珠加工而成的“珠粉”以及用滑石等细石研磨而成的“石粉”等等。

D. 古代女子都是怎么护肤的

古代女子会用益母草灰护肤。比如她们在洗脸的时候,把益母草灰加入到水里或者米汤、面汤里,然后涂抹在脸和手上,类似我们现在的洗面奶。

唐朝有部医学典籍叫做《外台秘要》,上面记载的有一篇是关于武则天的美容方法,就是用益母草灰来护肤的。益母草灰的效果有美白、去皱纹、去角质,用了以后皮肤会很光泽,如果长期坚持使用,能让五十岁的女人拥有像十五岁少女的皮肤。

除了益母草,古人还会用珍珠粉、淘米水、人乳、蜂蜜、杏仁、鸡蛋清等纯天然材料美容,并且在晚上睡觉前,古代女子还会上薄妆,带妆过夜,这个薄妆是营养型的,全身擦粉,为了使皮肤嫩白细腻。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古代女子为了美真还是很拼的。

E. 古代人是怎么化妆

1、敷铅粉

铅粉是重金属,虽然涂在脸上会增白,但长期使用会让皮肤发青、发黄,妙龄少女最后变成黄脸婆。

古人化妆的第一个步骤是敷铅粉,作用与现在打粉底类似,都是为了凸显自己肤白貌美,毕竟“一白遮百丑”。

古代女子敷面,最早用的是米粒研磨出来的米粉。古时候生产力水平不高,当大多数人还在用米果腹,不得不赞叹第一个用米粉敷面的女性真壕。

2、抹胭脂

传说体态丰腴的杨贵妃,到了夏天流的香汗都是红色,可见涂抹胭脂之多。

胭脂,又名焉支,是外来语。因为胭脂原本出自西域的焉支山下,由一种名为“红蓝”的花朵中提取。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将胭脂带回中原,女子敷粉后用以之饰面。

早在商周,女性已懂得在面部擦拭腮红美颜,只是当时并不流行,只有舞姬与宫人使用,材料为朱砂。“秦始皇宫中,悉红妆翠眉”,秦宫打破了面妆色彩的桎梏,开启了妆容色彩丰富、造型各异的时尚潮流。

3、画黛眉

战国没有特定画眉毛的材料,女子们就用柳枝烧焦后涂在眉毛上。

古人将眉毛称作“七情之虹”,因为它最传神,使面部更加立体,因此眉妆在中国古代的地位远高于眼妆,诗词中多以“远山黛青”、“翠螺玉舒”等华丽的辞藻来描写女子的双眉。

战国没有特定画眉毛的材料,女子们就用柳枝烧焦后涂在眉毛上。屈原在《楚辞·大招》中记载“粉白黛黑,施芳泽只”,“黛”是一种青黑色的颜料,专供女子画眉。那时还没有眉笔,女孩子一般用青色的柳枝点着稀释后的颜料画眉。

4、点额黄

这是用丝绸、彩纸、金箔、云母片等材料剪成的装饰物粘贴在眉心或前额。

在莫高窟第130窟《都督夫人礼佛图》中,“女十一娘”和“女十三娘”两个少女的妆容繁复,颇有些青春年少的俏皮、爱美的情趣。特别是十一娘,在面颊、嘴角、眉角处贴有花钿。

点额黄又称贴花钿,是用丝绸、彩纸、金箔、云母片等材料剪成的样式各异的装饰物,粘贴在眉心或前额,也可以贴在两颊或嘴角等处,形状有圆形、菱形、月形、桃形以及花、鸟、鱼、蝴蝶、鸳鸯等,颜色主要是红、绿、黄三色。

贴花钿始于南北朝时期寿阳公主的“梅花妆”,到了唐朝,爱美的姑娘们不再满足于单一的花瓣,而改用金箔、银箔,甚至用昆虫的翅膀、鸟类的羽毛剪出花样贴在额头,就是《木兰辞》中的“对镜贴花黄”。

5、点口脂

湖南曾出土过西汉墓葬中的口红,尽管过了2000多年依然鲜艳夺目,口红制作技术十分精湛。在唐代,仅供制作口红的植物就多达二三十种。

正如化妆达人能一眼识别出景甜在《大唐荣耀》不同剧集中的口红色号一般,唐人以蜂蜡代替前人的动物脂膏,又掺以朱砂、紫草,终于调试出红色、粉红、红褐色等不同色号的口脂。

唐朝的眉形丰富多彩,唇妆种类也异常繁多,仅晚唐30多年时间里,唇式就出现了17种之多,圆形、心形、鞍形,其中最风靡的要数樱桃形和花朵形。

古人崇尚“樱桃小口一点点”,为了达到这种效果,女孩子们先用白色打底以覆盖唇色,然后用口脂在嘴唇正中画出唇形。

(5)古人怎么护肤扩展阅读

1、古代口脂是存放在口脂盒里的。口脂口脂的做法方法最初以牛髓、牛脂掺香料、朱砂制成,至唐代以蜂蜡代替了动物髓脂。

2、到明清时代,又改为虫白蜡揉入红花汁或银朱的配方。历代的口脂均呈膏冻状,接近今日之唇膏,所以也称为“蜡胭脂”、“油胭脂”。

3、这种红口脂被盛于小盒里,供女性随身携带,在需要补妆时便宜行事。古人使用这种妆品上唇红的具体方式,是以指尖挖起一点口脂,直接向嘴唇上“点”、“注”、“匀”,白居易在诗中对此有具体描述:朱唇素指匀,粉汗红绵扑。

F. 古代人怎么护肤品啊,怎么护肤

第一:清洁。
以前是直接用草木灰、绿石泥浆等等做了清洁的原料。后来逐渐发现草木灰和强碱结合,发展成手工肥皂,从欧洲一路兴起,直至全球。
第二:滋润。
或者叫滋养,古代人滋养护肤,主要是通过涂抹天然的植物油或者动物油。各类植物油脂都是小分子结构,更容易被皮肤吸收。比市面上的大牌化妆品来说,它们都是使用矿物油或者合成油作为油脂基底,营养极度缺乏,对皮肤无益。

G. 看看古人是怎么护肤的

护发篇:洗头除了用皂荚,还有……粑粑。
十天洗一次怎么了?
水洗:白芷,甘松,山奈,苓香草加在一起煎煮,用于洗发。按本书记载,一个月大概三次为好,大概……十天……洗一次吧。
干洗:(是的你没看错,古人已经会干洗了!)藁(gǎo)本,白芷等份,磨成粉末,晚上睡觉前涂在头上,第二天早上梳头发的时候自然就掉落了。
藁本+白芷具有去屑止痒的效果,此法现在中医里依然适用,不由得为老祖宗点赞~
还有一些民间比较普遍的方法:如用皂荚、草木灰溶液等。
2. “油腻”才是我的最爱~!
与现在不洗头不出门的猪猪女孩们不同,古代人大概以 “油腻”为美,大概就是这种,能够立起来的~
唐代画家周昉《簪花仕女图》
因为“油腻”能够使得头发整齐,而在古代,只有受过牢狱之灾的人头发才是凌乱的~!
为了使头发不乱,还能像镜子一样反光,古人们也做了很多努力:取鹿角菜煮沸,冷凝成胶状,刷在头发上;什么效果呢?举个例子吧,现在很多果冻就是鹿角菜胶做的。

H. 古代人怎样护肤化妆的

敷粉:中国古人最早使用米粉敷面,随后又发展出铅粉、紫粉、珍珠粉、干粉、水银粉、檀粉、香粉等丰富的妆粉。东方女子追求肌肤白皙,妆容时先在脸上敷粉。这类粉末最主要成分是铅,所以又称铅华。除铅华,各朝也调配自己独特的妆粉。唐人喜欢在粉中掺入西域香料,称迎蝶粉;宋人将益母草、蚌粉等调制玉女桃花粉;明人则以玉簪花为主料,制玉簪粉。
施朱:伴随着敷粉,女子往往还要施朱,即在脸颊上施一定程度的红色妆品,使面色红润。这种妆品便是为人所熟知的胭脂。《中华古今注》曰:“燕脂盖起自纣,以红蓝花汁凝做燕脂。以燕国所生,故曰燕脂。”据史书记载,“美人妆,面既施粉,复以燕支晕掌中,施之两颊,浓者为酒晕妆,浅者为桃花妆,薄薄施朱,以粉罩之,为飞霞妆”。可见胭脂对妇女面部化妆的重要。
眉妆:中国传统妆容不重眼妆,但极重眉妆。早在周代《楚辞·大招》中便有“粉白黛黑,施芳泽只”的描述,说明用黛画眉之俗,由来已久。《诗经》有“螓首蛾眉”,汉魏时期出现了“城中好广眉,四方画半额”,唐代眉妆更是长、阔、浓的集锦之作,宋明时期的眉妆又重新兴起纤细秀丽的长蛾眉。
点唇:中国古代女子点唇的历史由来已久,先秦文人宋玉笔下《神女赋》中就有“眉联娟以蛾扬兮,朱唇的其若丹”的词句。刘熙《释名·释首饰》一书中便记载了点唇所用的唇脂:“唇脂,以丹作之,像唇赤也。”点唇的式样千变万化,不拘一格,总的来说以娇小浓艳为美,俗称“樱桃小口”。
面饰:面饰是女子饰容的常见手法,主要分为四种“额黄”“花钿”“面靥”和“斜红”。“额黄”是以黄色颜料染画于额间而得名,也称“鹅黄”“贴黄”“鸦黄”等。唐代虞世南《应诏嘲司花女》载:“学画鸦黄半未成,垂肩亸袖太憨生。”五代牛峤《女冠子》词:“鹅黄侵腻发,臂钏透红纱。”北朝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载誉归来后,也不忘“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这些诗词中提到的便是额黄妆。
斜红:形如月牙,色泽鲜红,分列于面颊两侧,鬓眉之间,其形象古怪,立意稀奇,有的还故意描成残破状,犹如两道刀痕伤疤,亦有作卷曲花纹者。
花钿:专指一种饰于额头眉间的额饰,也称“额花”“花子”等。花钿图案繁复多变,有的形似牛角,有的状如扇面,有的又和桃子相仿。其中以梅花形最为多见,这便是承继于南朝寿阳公主的梅花妆。五代牛峤《红蔷薇》诗:“若缀寿阳公主额,六宫争肯学梅妆。”《酒泉子》词:“眉字春山样,凤钗低袅翠寰上,落梅妆。”均咏的是此种梅花形花钿。
面靥:又称妆靥。靥指面颊上的酒窝,因此面靥一般指妇女施于两侧酒窝处的一种妆饰。古代的面靥名称叫“的”(也称“勺”)。指女子点染于面部的红色圆点。面靥的形状也并不只局限于圆点,而是各种花样、质地均有。有的形如钱币,称为钱点;有的状如杏桃,称为“杏靥”;还有各种花卉的形状,称为“花靥”。
发髻:古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山以草木为本,人以头发为本”,把头发看成是生命的象征。而拥有一头浓密的秀发,做出各种精美的发髻,插戴各种华丽的首饰,成为女子传统妆容中不断的追求,也因此诞生了成百上千种发式。

热点内容
蕊肤雅面膜一般敷多久 发布:2023-08-31 22:03:54 浏览:1744
质地较浓防晒霜怎么使用 发布:2023-08-31 22:00:02 浏览:1149
专业化妆师如何贴双眼皮 发布:2023-08-31 21:58:43 浏览:1012
鸡蛋清加什么美白祛斑最快 发布:2023-08-31 21:58:35 浏览:969
资生堂樱花美白淡斑精华多少钱 发布:2023-08-31 21:57:45 浏览:719
孕妇喝什么美白饮最好 发布:2023-08-31 21:55:12 浏览:1643
玛西化妆品怎么样 发布:2023-08-31 21:55:06 浏览:1225
为什么护肤品一旦停了就严重 发布:2023-08-31 21:50:21 浏览:1203
补水什么时间做 发布:2023-08-31 21:47:15 浏览:1192
为什么一年四季都做好防晒 发布:2023-08-31 21:45:25 浏览: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