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护肤问题 » 项羽护肤品怎么样

项羽护肤品怎么样

发布时间: 2022-06-26 12:59:42

㈠ 项羽的优点和缺点

1 鸿门宴中展现出的刘邦的优点和项羽的不足 一、头脑 项羽的头脑非常简单,喜怒之情完全由外人控制。曹无伤报告刘邦“欲王关中”,他勃然大怒,而到了晚上,瞒着他和刘邦结为儿女亲家的项伯一番劝说又让他回心转意。为什么?因为他根本没有把刘邦当作自己将来的竞争对手,而是看作昔日的战友。所以,范增鸿门宴前的劝说,会上的“数目”以及“举玦”都没有能使项羽下定决心,他头脑的简单让刘邦死里逃生。而刘邦则不同,他头脑灵活,一旦发现形势不妙,马上从做关中王的美梦中清醒,立刻着手解决问题,对项伯不仅以“兄事之”,还“约为婚姻”,积极的化被动为主动,第二天亲自上门致歉并对项羽自称为“臣”,鸿门宴的中途又假借入厕而逃,终于躲过了生死劫难。头脑简单的人如何能成就伟大的事业呢?只有心思缜密者才能化险为夷,雄霸天下。 二、城府 项羽是典型的胸无城府。当刘邦向他说明自己无意称王关中时,为表示坦诚,心无芥蒂,他马上主动供出是曹无伤泄的密,没有保护好对自己有利的情报来源,从而失去了极为重要的内应。而刘邦则不然,他城府极深,当张良明确询问谁为他出主意“王关中”的,他却只是含含糊糊,泛泛而答是“鲰生”。项羽的诚实实际上是对自己朋友的背叛,而刘邦的回答则是对朋友最好的保护,哪怕这个朋友出的只是一个馊主意。这样看来,刘邦的城府让人更有安全感,曹无伤不是死在刘邦手里,而是早就死在项羽嘴上了。 三、决断 项羽更大的弱点是优柔寡断。当项庄舞剑欲刺刘邦时,项伯起身翼蔽,项羽心中一定十分矛盾,他既希望项庄杀掉刘邦,又怕背上杀戮功臣、企图攫取胜利果实的罪名。而樊哙闯帐,他本也可以借机发怒杀掉刘邦,却被樊哙的气势震慑,更被其言词说动。甚至刘邦逃走本也可以作为诛杀的借口,他却默默接受了对方的白璧,放虎归山!刘邦的逃走是其优柔寡断性格的必然结果。刘邦就完全不同,他做事果敢坚决。为挽回不利局面,他不惜孤身犯险,亲赴鸿门;见到项羽,他低声下气,忍辱卑屈;鸿门宴上刀光剑影,他端坐不动;后又抓住时机,巧妙逃离;而且甫回军营,“立诛杀曹无伤”。他的能屈能伸,果敢坚决,是真正的豪杰之士,而项羽的妇人之仁是难成大事的。 四、用人 正如刘邦所说,“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鸿门宴》中正是如此。范增建议抓住机会杀掉头顶“龙虎”“五采”云气的刘邦,结果却敌不过项伯夜半的谗言;鸿门宴上范增“数目项王”,举玦暗示,他都“默然不应”,万般无奈下范增只得招呼项庄,可惜项伯从中阻挠,这也就怨不得范增宴后的感叹!而刘邦则是知人善任,人尽其用。他事前巧妙笼络项伯,使之先去为自己说情;再借张良的足智多谋认真准备变被动为主动,而樊哙临危时候的奋不顾身,巧舌如簧也显然是早有准备的。这样看来,刘邦的知人善任也是他最后成就霸业的基本条件。 的确,刘邦身上确实也有这样那样的弱点,但是知人善任,能屈能伸,善用时机,果断坚决才是刘邦的性格优点,“鸿门宴”中展现出的刘邦的这些优点和项羽的种种不足,预示着在将来的争霸战中刘邦必然的胜利。

记得采纳啊

㈡ 关于项羽的评价~~~

通过项羽的行动,可以充分证明此点。项羽当年倔起江东,领导农民起义队伍,扫平各地动乱。“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这是当他行为符合客观规律、符合人民群众灭除暴秦政权愿望时,他受到了群众的拥护之故。因为如此,他的举措行为,也便能符合客观要求,能以透过形式看到本质,而处处取得主动,最后获得成功。而当他“胜利”“成功”之后,便妄自尊大,倒行逆施,“分裂天下,而封王侯。”他几乎是完全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被一片歌颂、崇拜、畏服的声音所淹没,蔽塞了他应有的理智与聪明。更因为到处屠城杀戮,他就迅速地丧失了群众的拥戴。在行动举措上,也是处处用主观臆断客观,变得十分被动而愚蠢。用《鸿门宴》上的项羽形象,来印证此点,就更为鲜明。由于项羽的“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他竟然为刘邦的一套卑词厚币所欺哄,轻轻放走了自己送上门来的强大的敌人。他经不起纷至沓来的谄言和谀语,不但容忍自己营垒内部的资敌臣僚,也不听信忠诚而有远见的策谋劝告;甚至“率直”到把敌方为自己递送情报的人随口供出。刘邦对他所讲的话和刘邦的行为,本来有许多矛盾和漏洞可以察寻,但他却完全漠视了这些。用自己的双手给自己埋下难于挽救的败亡种子。
第二点,本文说明了不自觉的资敌行为是最为可怕也最为可恨的。项羽集团的项伯,可以作为最好的说明。他的一系列资敌行为,基本上都是处于不自觉状态。但从其影响来看,应该说是存在内部的可怕的利敌现象。因为它分明起到削弱和分裂自己营垒并且切实帮助了敌人的严重作用。项伯凡事从封建贵族道德观念出发,以致弄得不识真正的大体。客观上协助了敌人,还不自觉。敌人用各种手段利用了自己,不但不觉察,还自以为处事深合“义”“礼”。这种人的思想行动最可怕。因为不只他自己不识是非,别人也往往受其左右而不以为怪,因之堕坏大事。
第三点,本文说明,凡事必须依靠多数人,和衷共济,步调整齐,才能成功。刘邦之所以化险为夷转危为安,原因是在于他善于用人,处处依靠周围的臣僚。上下团结一致、步调划一,互相辅助、互相支援,形成一个坚强的集体力量;相反地,在项羽方面,本来事情的成功象探囊取物一样的容易,但是项羽却师心自用不纳善言。以致在如此严重的关头,扮演了颟顸失败的可悲角色,刘邦后来批判他说:“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说到自己成功的原因,他认为张良、萧何、韩信,“此三人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也在说明这个道理。 第四点,本文说明凡属严重事情,必须有胆有识,充分分析客观实际,依据之制定周详计划,在进行上要有严密的措置安排,才能突破艰难,获得胜利。
通过本文中刘邦集团的一系列活动,可以印证此点。刘帮在接到项羽要击破他的消息时,虽然显得有些慌乱,但他的一些心腹臣僚,大都是有胆有识,能细致地分析客观,进行周详的计划和严密安排的人物。《鸿门宴》雄辩地说明刘邦集团在处理这样一个严重事件时,是如何做到了知己知彼,有条有理,并且能顺理成章,因敌制胜,所有举措都是符合客观实际,从而获得最后胜利。《鸿门宴》一文,就是如此在三大段十五节文字当中,包孕着极其丰富的思想意义。写出来从秦崩溃到汉建立的历史过程的一个重要片断;描绘了刘项两大集团势力的不同阵容,塑造了两种不同类型的统治人物。它不只预示着项羽个人功业的重要转折,它也是整个秦末历史变化的重要关键。
《鸿门宴》一文,它的本事虽然发生在二千多年前(公元前206年),但在今天,仍然有非常鲜明的教育意义与认识价值。

㈢ 项羽帅不帅

籍长八尺馀,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还有说项羽是重瞳子
历史对他的外貌就说这几点,我认为项羽是强壮类型的,还带有军人的气质,项羽不是一个粗人,项羽言语一点都不粗俗,陈平说项羽为人恭敬爱人,肯定不是一个粗人,真正的粗人是刘邦,他历史上有个口头禅是奶瓮(意思你奶奶的)刘邦是一个市井无赖粗人是肯定,而项羽是项燕的后代,是贵族的后裔,史记说他才气过人,陈平说他恭敬爱人
没学过历史的人才会把项羽和粗人放在一起

还有有些什么大胡子之类的项羽不能当真,那万万全全是民间的艺术形象(霸王别姬戏剧),关于真正项羽只说他长八尺馀,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还有就是重瞳子,那个大胡子怎么可能是项羽,项羽起兵的时候才24岁,死的时候才31岁,那张图起码55了吧...

还有那个说什么鲜花插牛粪,你才牛粪呢,项羽一个大英雄,一个大豪杰,24岁起兵26岁成了西楚霸王,你个牛粪行吗?如果项羽是牛粪你连粪便都不如,项羽与虞姬是英雄与美人,自古美人当然配英雄,什么牛粪啊! 况且项羽又是古今历史上大大的英雄

还有民间艺术形象实在可恶,把项羽弄成像个老头一样,项羽起兵才24岁,乌江自刎的时候才31岁,还有张飞三国志上还是个帅哥到了民间就成了大胡子..民间艺术怎么这么喜欢搞大胡子的...项羽你自己在正史上看,哪个字说项羽是大胡子的我跟你姓,只说项羽长八尺馀,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古代才气古人,指的是一个人的气质和谈吐的语言,才气过人这四个字决定证明项羽不是一个大老粗的样子,还有说项羽张的难看的人,你凭历史哪句话能证明项羽张的丑?你发过来看看OK?别拿民间戏剧项羽形象

㈣ 项羽有哪些好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项羽此人属于贵族中的将军。其好的品质主要是:

1、心怀家国天下——他是想统一天下、恢复楚国、建功立业的;

2、直率感性,敢做敢当——相对而言,刘邦的地痞气太重了;

3、披坚执锐,冲锋在前,善待己方士卒——典型的将军特性。

项羽勇猛好武,跟随叔父项梁发动吴中起义,反抗秦朝。复立楚王后,册封鲁公。项梁阵亡后,援救赵王赵歇。破釜沉舟,击破章邯和王离领导的秦军主力,赢得巨鹿之战。率军攻破关中,举办鸿门宴,火烧秦王宫,杀死秦王嬴子婴。

分封灭秦功臣将领,拥立六国贵族后代为王。自称西楚霸王,定都于彭城。此后,与汉王刘邦争夺天下,史称“楚汉之争“。自恃武力,刚愎自用,弑杀楚义帝,猜疑亚父范增,终为刘邦所败。



(4)项羽护肤品怎么样扩展阅读:

由章邯带领的秦军主力部队在围攻赵国于巨鹿时,赵王派人向各地诸侯求救,虽然各地诸侯都有引兵前来,但是都惧怕秦军的强大,而躲在自军修筑的壁垒里不敢出来,与秦军长久相持,但不能解巨鹿之围。

项羽率领英布、蒲将军等几万楚军主动向秦军发起进攻时,诸侯还是只敢躲在壁垒里观看,直到项羽杀败秦军之后,诸侯才敢从壁垒里出来。作壁上观现指让自己置身事外,不协助任何一方。

项羽兵败垓下后被刘邦军四面围定,刘邦军在晚上高声唱起了楚地的歌,项羽军听到歌后都非常的伤心,以为刘邦已经平定楚地,项羽军的军心也因此被瓦解。

㈤ 项羽的成功失败的原因及一生评价

一、缺乏谋略和视野,不具备政治家
读 司马迁《史记》得知: 项羽,是一位英雄。天生神力,"吴中子弟皆惮之"。其志向博大高远。他很讲信义,只因允诺了项伯"善遇"刘邦的进言,他不顾亚父"示之者三",于鸿门宴上放走了罗网中的刘邦。当兵败乌江时,他拒绝登上乌江亭长的救生船,面对身后的丛林干戈,他笑对死亡,气概何其豪迈。英雄项羽最终自刎死掉了......耳畔怆然响起悲歌一曲:"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折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至死将失败的原因归之为时运不济。然而,真的只是时运不济使然吗?
有人说:项羽最大的失误,就是在鸿门宴上未听从谋士范增之言,以至放"虎"归山,招致最后的失败。这一失败看出项羽是一个在政治上看不清方向认不清真假的人,又在险境中不能急中生智,化险为易的人,怎么能领导众人走向成功呢?
二、项羽性格中存在着极为严重的缺陷
1、目光短浅、自满自得 足勇少智、缺乏宽宏大量的国君气质
细读史书可知,项羽性格中存在着极为严重的缺陷:他空有高志却目光短浅;爱慕虚荣,不乏自满自得的小农意识;凡事勇在先,智在后,残忍有余,仁善不足;缺乏从谏如流、宽宏大量的国君气质。这就决定了他的一生,只宜做一名叱咤风云的将军,却不具备一种帝王的胸怀。他真正的失误不在于杀没杀刘邦,而是误在自身不能克服的性格弱点上,就算他于鸿门宴上杀了刘邦,以后也一样会败于张邦、王邦、李邦。
2、残忍有余,仁善不足;缺乏从谏如流、宽宏大量的国君气质。且看一下《史记》中的几个小片断:
新安。章邯率部归降。项羽不是对降兵善加督导,化为己用,反因害怕降卒不服而"夜击坑秦卒二十余万人"。
新丰鸿门。闻刘邦欲关中称王,项羽大怒,欲以四十万大军击压刘邦十万军。刘邦恐,急笼络项羽季父项伯,卑曲称臣,高颂项王。项羽显然沾沾自喜,颇以为得意,遂听从项伯言而"善遇"刘邦。这就有了鸿门宴上范增"数目项王"而"项王默然不应"的千古遗憾。
入关后。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令"秦人大失望"。
既灭秦。有人劝说项羽:"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羽此时却心怀东归意,说:"人富贵了不回归故乡,就如同穿着好衣服在夜里行走一样,谁能知道呢?"劝者见项羽目光如此短浅,不由意冷心灰,说:"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羽闻之,大怒,"烹说者"。
汉二年冬。因封侯不当,田荣起兵反叛。项羽平叛后,"皆坑田荣降卒,系虏其老弱妇女,徇齐至北海,多所残灭。"
这样的例子不必一一列举下去。
项羽的性格弱点贯穿了一生的始终,他似乎并无意加以改变,这对一个有着远大抱负和理想的英雄来说,是他的致命伤。他的成长过程,只是一部勇猛成长史,却忽略了对更高层次人格的追求和塑造。他的失败是必然的失败,不过是一名强悍的勇士而已

㈥ 对项羽的评价

项羽,自然是一位英雄。天生神力,“吴中子弟皆惮之”。其志向博大高远。一日,始皇游会稽,项羽脱口而出:“这个人可以取而代之呀!”其叔项梁因此奇之。其后,举事而起,从者云集。破釜沉舟,救赵破秦,令诸侯“莫敢仰视”。及自封西楚霸王,众王反叛,更见其骁勇:讨伐乎东西,征战乎南北,往来翕乎,未知疲倦。他很讲信义,只因允诺了项伯“善遇”刘邦的进言,他不顾亚父“示之者三”,于鸿门宴上放走了罗网中的刘邦。当兵败乌江时,他拒绝登上乌江亭长的救生船,面对身后的丛林干戈,他笑对死亡,气概何其豪迈。真正的勇士,是无法被震慑的。

英雄项羽最终自刎死掉了……耳畔怆然响起悲歌一曲:“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折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至死将失败的原因归之为时运不济。然而,真的只是时运不济使然吗?

有人说:项羽最大的失误,就是在鸿门宴上未听从谋士范增之言,以至放“虎”归山,招致最后的失败。此语本人实不敢苟同。

细读史书,透过一幕幕细节,就会清楚的发现,项羽性格中存在着极为严重的缺陷:他空有高志却目光短浅;他爱慕虚荣,不乏自满自得的小农意识;凡事勇在先,智在后,残忍有余,仁善不足;缺乏从谏如流、宽宏大量的领袖气质。这就决定了他的一生,只宜做一名叱咤风云的将军,却不具备一种帝王的气度。他真正的失误不在于杀没杀刘邦,而是误在自身不能克服的性格弱点上,就算他于鸿门宴上杀了刘邦,以后也一样会败于张邦、王邦、李邦……

不信吗?我们且来看一下《史记》中的几个小片断:
新安。章邯率部归降。项羽不是对降兵善加督导,化为己用,反因害怕降卒不服而“夜击坑秦卒二十余万人”。
新丰鸿门。闻刘邦欲关中称王,项羽大怒,欲以四十万大军击压刘邦十万军。刘邦恐,急笼络项羽季父项伯,卑曲称臣,高颂项王。项羽显然沾沾自喜,颇以为得意,遂听从项伯言而“善遇”刘邦。这就有了鸿门宴上范增“数目项王”而“项王默然不应”的千古遗憾。

入关后。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令“秦人大失望”。
既灭秦。有人劝说项羽:“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羽此时却心怀东归意,说:“人富贵了不回归故乡,就如同穿着好衣服在夜里行走一样,谁能知道呢?”劝者见项羽目光如此短浅,不由意冷心灰,说:“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羽闻之,大怒,“烹说者”。
汉二年冬。因封侯不当,田荣起兵反叛。项羽平叛后,“皆坑田荣降卒,系虏其老弱妇女,徇齐至北海,多所残灭。”
……………………
这样的例子不必一一列举下去。
项羽的性格弱点贯穿了一生的始终,他似乎并无意加以改变,这对一个有着远大抱负和理想的英雄来说,是不可思议的。他的成长过程,只是一部勇猛成长史,却忽略了对更高层次人格的追求和塑造。他的失败是必然的失败。尽管司马迁怜惜地将之列入本纪记载,他也终不过是一名威猛的勇士而已。

再看刘邦。他天生的性格是狡黠、油滑,爱吹牛皮,颇象个混混儿。“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好酒及色”。他的出身极其普通,其父母的名字不为世人所确知,当然不及项羽的名将后裔身份。在一贯重视光环和背景的人们心目中,刘邦显得黯淡,这使得二人在刚起兵的时候,刘邦只能落个从属的地位。但刘邦自有他的一套。狡黠和油滑自然不是领导者的气质,沛公却善于不断拔高自己。他自比“信陵君”,从而给自己定出了人生的高度。他常不自觉地模仿信陵君的处世、行为方式,为自己的性格添加了理性和工于心计的优秀的一面,这使得他的人生成为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的一生。他也因此受到乡里人士的敬重。

刘邦到底从信陵君那里学到了哪些优良品质呢?我觉得不外乎以下几点:
一是笼络手段极为高明。用现在的说法,就是善于根据情势揣摸人的心理,润滑人际关系,有较强的凝聚力,能够吸引他人为己所用。
史记载:刘邦先行入关后,项羽闻讯,欲击之。是时,刘邦自忖以十万军不敌项羽之四十万军,乃急笼络项羽季父--项伯,恭敬地“以兄事之”,并“奉卮酒为寿”,与之约为婚姻。项伯遂感于厚爱,力劝项羽“善遇”刘邦,并于鸿门宴上拔剑与项庄对舞,“常以身翼蔽沛公”,使得范增的杀“邦”计划全盘落空!
从表面看,刘邦似乎无甚特殊才能,但其麾下人才济济,萧何、韩信、陈平……皆忠诚效命,连自视甚高的张良也敬佩的对人说:“沛公殆天授也”。以一个平民出身的“浪子”,团结着一大批才高气傲的谋士、将军为之效力,岂一般的手段所能致?

二是宽容、仁慈、有大量。
与项羽“诸所过无不残灭”之举相反,刘邦做事较有分寸。楚国长老皆赞曰:“沛公,长者也。”史记载:汉元年十年,沛公兵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诸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咸阳。
项羽兵败死后,刘邦以鲁公礼葬项羽谷城。“汉王为发哀,泣之而去。诸项氏枝属,汉王皆不诛。”

三是遇事冷静,喜用智不斗力。

楚汉久相持未决,项羽曾对刘邦说:“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汉王笑谢曰:“吾宁斗智不斗力。”以己之短敌彼之长,这样的傻事,刘邦自然不会做。

攻打宛城时,为免强攻损兵之弊,刘邦听从陈恢的建议,许原宛守为殷侯(相当于现在的港人治港)。其后刘邦以此法引兵西,“无不下者”。

四是坚忍克己。刘邦入关后,从樊哙、张良谏,封秦重财物于府库,不取分文。并当众宣布:“父老苦秦苛法久矣……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同时派人到各县乡村广而告之。秦人大喜,献上牛羊酒食犒劳军士。沛公又推辞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这样秦人更加高兴了,唯恐沛公不为王。这一点,聪明的范增看的十分清楚:“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刘邦的本性也是贪财好色的,但是为了达成目标,他变得很能克制自己。这与项羽每攻城破镇后遂“收其货宝妇女”形成鲜明的对比。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为了做成大事,刘邦常能忍受相当的痛苦,做出惊人之举。楚汉荥阳对峙时,项羽欲烹刘邦之父以迫其退兵,刘邦竟说:我们已约为兄弟,我父亲即你父亲,如果要烹你父亲,“则幸分我一杯羹”。项羽惊怒,要胁计划因之破产。

总结起来,争霸中的项羽与刘邦俱怀统一江山的大志,项羽禀赋优于刘邦,可惜的是他不注重自我管理,动辄怒、大怒,遇事率性而为,毫无克制,这是成功的大忌。相反,刘邦在起初表现平平,但他善于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不断以高标准来完善和要求自己,培植优秀品质,克制天性中的不良成份。他的成功不是偶然的,绝不只是靠运气得来的。

㈦ 项羽的评价是怎样的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充分肯定了项羽的功绩,说项羽“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项羽在战场上英勇异常,“嗔目叱之”,敌将“目不敢视,手不敢发”,而平时却“见人恭敬慈爱”,“人若有病,涕泣分食饮”。在司马迁的笔下,项羽是一位既勇猛又豪爽的英雄,是反秦斗争中指挥起义军摧毁秦军主力的胜利者,虽然他在同刘邦的角逐中失败了,但他的见义勇为、敢作敢当、光明磊落的品格,成为人们心目中英雄的典范,使人难忘。

㈧ 对项羽的评价.

研究项羽必然要涉及刘邦,刘项比较早已有之,但存在着厚此薄彼的倾向,褒刘贬项的现象尤为明显。纵观近来文章,刘项比较研究主要在三方面:分封、用人及刘项个人品质。刘项分封的比较前已述及,这里谈刘项用人得失和品格优劣问题。

刘项用人一得一失的说法近乎众口一词。王铭的《楚汉战争与刘邦、项羽用人》(《苏州大学学报》 1986年3期)论道,项羽和刘邦抱有不同的人才观(项取人以名以尊,形成亲亲尊尊的人才观;刘取人以实以贤,形成尚贤任能的人才观),执行了相反的用人政策(刘虚己听人,放手用人,赏不移时;而项刚愎自用,信谗多疑,忘功寻过),用人得失是楚汉战争胜败的关键。邱永明《刘项用人得失和汉楚战争成败》(《历史教学问题》1991年1期)分析刘项用人的差别在于:在用人原则上,刘唯才是举,项苛礼唯亲;在用人态度上,刘自明听人,项刚愎自用;在用人政策上,刘宽容诚信,项多疑嫉才。所以刘邦本身并不一定具有超人的文武之才,却能取众才用众智,项羽虽武艺出众,勇猛过人,但他用人有失无得,既不能尽己人才,更不能尽人之才,这是汉胜楚败的主要原因。

项羽和刘邦在个性和品质方面的差异,同样引人注目。赵文润在肯定二人对历史的积极作用的同时,指出项羽见义勇为,来去磊落,是个令人喜爱的失败者,而刘邦则是个品质低劣的胜利者(赵文润前引文)。周百鸣用现代心理学的术语,把项羽的性格归为“情绪型”,把刘邦的性格归为“意志型”,认为项羽是一个血气方刚、有勇无谋的猛将,刘邦则是年已五十、老谋深算的干练政治家,最后是多谋善断的刘邦战胜了匹夫之勇的项羽(周百鸣前引文)。吴仰湘在详细分析项羽的个性心理时,认为项羽的个性是没落贵族阶层中盲目自傲,受打击后又一蹶不振的心理的体现,刘邦的个性则是新兴地主阶级为争权夺利不惜一切手段的心理的典型

热点内容
蕊肤雅面膜一般敷多久 发布:2023-08-31 22:03:54 浏览:2221
质地较浓防晒霜怎么使用 发布:2023-08-31 22:00:02 浏览:1268
专业化妆师如何贴双眼皮 发布:2023-08-31 21:58:43 浏览:1152
鸡蛋清加什么美白祛斑最快 发布:2023-08-31 21:58:35 浏览:1094
资生堂樱花美白淡斑精华多少钱 发布:2023-08-31 21:57:45 浏览:850
孕妇喝什么美白饮最好 发布:2023-08-31 21:55:12 浏览:1766
玛西化妆品怎么样 发布:2023-08-31 21:55:06 浏览:1358
为什么护肤品一旦停了就严重 发布:2023-08-31 21:50:21 浏览:1343
补水什么时间做 发布:2023-08-31 21:47:15 浏览:1316
为什么一年四季都做好防晒 发布:2023-08-31 21:45:25 浏览:1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