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化妆勒头后面如何打结
1. 戏曲演员怎么化妆
都说“吃饭别上厨房,看戏别上后台”,演员在没有打扮好时是不愿意让人看见的。所以对观众来说,后台总是神秘的。说来,京剧演员的化装还是很有学问的。穿戴的先后顺序是不能乱来的。
演员到后台先要洗脸、换水衣子(专用的化装内衣),再到化妆台前抹彩或勾脸,脸部化好后,旦角演员还要梳大头、贴片子(由梳头桌师傅用榆树胶刮好片子,折成小弯、撇桃、大柳等造型按脸型贴好)、插戴泡子,便可以穿彩裤、彩鞋或厚底靴、薄底鞋。接着是男演员勒头、吊眉,再到衣箱那里穿箭衣、打衣、系裙子、系大带、绦子或穿靠衣、系靠旗,还要再到盔箱戴盔头,再到衣箱穿外面的蟒袍、开氅或官衣等。需要戴髯口(胡子)的还要到盔箱戴好髯口,至此穿戴整齐,才能到上场门附近的旗包箱拿各种兵器和马鞭、牙笏、船桨等道具。在京剧演出的后台,我们就会看到所有的演员都在有条不紊地、按着这一顺序穿戴化装。
2. 唱戏扮妆的步骤是啥还有勒头的步骤
勒头是京剧化妆手法,用布带子把头勒紧,把眼睛吊起来。是为了塑造角色的型、性。
有人讲京剧扮相和头面已走到了形式美的尽头,再也不能发展了,否则会影响对人物的创造。的确,近年来也有些泛形式美的趋势,但是京剧的扮相是有它的规律的。它应该是烘云托月式的手段,有利表达人物的真情实感,符合人物身份的穿戴规则,达到塑造戏曲人物的目的。
1、旦角扮相的规则:传统戏的内容,大都是表现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市井庶民的生活。依据历史、服装头饰产生了京剧旦角扮相的程式。如:青衣,在京剧中大都是正旦,扮相要端庄大方,眉眼的勾画要清秀,以鸭蛋形为一般标准。整体效果要雍容华贵,基本以戴点翠和银丁头面为主,根据人物、情节的变化决定头饰的变化,以戴红绒花、凤头桃为表示结婚、喜庆;以左戴茨茹叶为守寡、丧夫;右边留甩发为表示流浪、发配、疯癫的精神状态,还有个别青衣戏挽缕子。
青衣戏在大头的梳理上,首先依照演员的条件来决定。大头梳的高、低、薄、厚、长、短的参照系数要结合演员的头型、身量比例来意会。梳出的头不撅不翘,和演员的头相符贴,有整体的感觉,当然大簪别的位置要准确,梳理后的鉴赏标准要象演员自己的头发做的一样。大头梳理后的下一道程序是戴头面,标准有三:剧中人物年龄、身份;悲、喜剧;行当。如:悲剧人物,虽然有的戏戴点翠头面,但也绝不是满天飞翠,还应让观众看出头饰的布局和造型。一般花旦多扮演天真活泼的少女或大家闺秀,所以颜色上要鲜艳夺目、光彩照人,她们大都梳抓髻大头,带辫子,抓髻的长短要根据演员的个头来决定,总起来说要适度,利于表演。头要梳得比青衣小些,头上抓髻还要打网子花,表示出她们未出阁的少女身份。少女头面的选择多以双光水钻为主,满头亮光闪闪,加上小凤桃子的点缀,十分明快亮丽。有些花旦戏还戴一个耳挖子,形成一个“半边翘”,即半头草花,半头头面,也能产生一种“非工整的协调”,而后被人们沿袭下来形成一种程式。
武旦、刀马旦,她们在剧中多扮演行侠仗义的英雄,表现形式也大多以武打为主,所以在装饰、戴头面上以少而轻为基本原则。大头要求小而紧衬,无论做任何高难度技巧也不至于忝头。其要领是:勒头要勒的位置准确,尺寸、筋劲掌握适度,研究演员的头型和技巧难度,考虑勒头的高低、松紧,这种尺度仍然是靠经验和感觉来判断的。继而,网子的大小要合适,底口要紧,在这种基础上梳出的头既刮净又不会散。然后就是关键的水纱了,水纱的底口也要吃紧,这样包出的头,任演员跌打翻扑绝不会忝头的。另外正面人物要插面牌、绣球,反面人物要插茨菇叶,右插绒球。反映神鬼戏中的武旦则要打彩球、戴额子,其颜色要与服装相配套。彩球要扎得花瓣均匀,绸子不歪不斜,三个球的尺寸相对应。还有的武戏要根据人物身份在头上捻犄子,方法是左右手各一根,在头上反复相系,留出两个犄角,以显示人物干练、素朴的性格和身份。
彩旦,她们在剧中多扮演诙谐、逗哏、幽默的角色,当然正反面人物都有,我们要依据人物性格、年龄、身份来决定颜色和头饰,基本上正面人物的彩旦梳平三套蚂蚁鬏,反面人物梳苏州撅,带红辣椒,网子的颜色及小装饰因人物而定。
2、旗头扮相要求:旗头,在京剧中应用少,但它的梳法,旦角化妆师要必须掌握,它是难度较大的一种技术。旗头,来源于清朝,旗人妇女的头饰,搬上舞台的梳理技术是把生活原型适当加大,也更加艺术化了。如把旗人妇女的两把头改成青缎子制成,燕尾也是经艺术加工后,现于舞台上的样子。燕尾的生活依据是限制旗人妇女头部动作以显示她们的庄重,到了舞台上美化了脖子的暴露部分,在表现人物的气质上也是一个良好的手段。梳头的要领是:首先打准旗头座的位置,既不能前倾也不能后仰,待旗发梳好后不能出现鼓包,用胳膊一量没缝、板平才称符合标准。除正面规定的三花外,其它的装饰、首饰要根据角色的身份和演员的条件饰戴。另外,清装旗头只有上朝时才戴穗子,这恐怕是遵从当时生活、宫廷规矩而设的程式吧。
3、古装头的产生和应用:古装头是着名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的创举。它始于绘画《麻姑献寿图》,后梅先生又借鉴歌舞扮相,与戏曲头面结合,产生的一种新的梳妆、扮相形式,在当时反应强烈,突破了戏曲舞台仅梳大头的单一模式。
古装头,主要是制作头套,当然要求长短、大小合适,而后根据不同的历史时期,按角色年龄、身份和演员条件梳理出各种发髻和后边梳一至两个马尾式发型来。一般来讲,有身份的人物梳正髻为主;丫环、待女多梳偏髻。发髻的名称有:一头沉、二郎担、五梅花、凤看乌云、偏月多种。头上多以插戴小饰品为主。
总之,头发的梳理,头面饰戴的原则应是烘云托月式的。要突出演员的扮相,角色的性格,人物的身份,而更重要的是利于塑造人物,表达情感,这是我们化,妆艺术所在。不能本末倒置地戴满头珠翠,梳得乱似涂鸦,就起不到为表演服务的作用了。
随着历史的发展、艺术的进步,中国戏曲艺术也应产生自身的与社会发展同步的活力。化妆艺术也绝不是什么单纯技术性的工作,它是舞台美术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和灯光、服装、布景有着重要的关系。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灯光技术的进步,给戏曲艺术的化妆也带来了许多新的课题,戏曲表演艺术的现实主义精神在逐步显现,也给化妆艺术带来了新的挑战。是保留传统亘古不变,还是随潮流而动,都是我们所研究的新问题。我想,戏曲艺术只有保留它的民族性,才能显示它的世界性,我们要把前人的财富完全继承下来才可能在此基础上得以发展。
参考资料: http://www.shidaiguocui.com/class_search.php
3. 京剧化妆的吊眉要怎么吊才好
箍头(亚赛紧箍咒)
京剧演员勾油彩后,就开始吊眉。化妆师要用长长的绷带将演员的头上部缠好几圈儿,眉一吊起来,面部表情瞬间神采飞扬、神韵万千。
一般业余京剧演员都难过箍头这一关,因为缠得特紧,造成短暂的脑供血不足,头晕眼花,找不着北,有的业余演员连走路都走不稳。
目前许多业余京剧演员害怕箍头吊眉,另外也怕造成皮肤松弛影响美容,一般由专业化妆师(或内行)靠纯粹面部油彩化妆基本达到吊眉效果。
4. 戏曲头套怎么梳
很复杂,不是专业的一般不会梳头。亲要想会,现场学是一定的。
就旦角发型来说,有大头、古装头、旗头。主要步骤是:
1、勒头,也叫“叼眼”,把头发使劲向上勒,再绑起来,使旦角的秀眉入鬓,凤目传情。
2、贴片子,用榆树胶挂用假发做的鬓发,贴在脸上,修饰脸型,七个“小弯”,两个“大绺”。就这七个小弯排列的疏密、大小,就可以觉得演员的脸是否好看。
3、戴线帘子,一部分垂在脑后,两部分垂在身前。
4、戴网子、横簪、法垫
5、最后戴水纱固定、美化。
不是这么严格的步骤,到舞台上加上动作,头上有什么都会掉下来。
5. 戏曲中怎样勒头
戏曲演员上台之前都要勒头,为的是吊起眉眼、显得精神,便于戴盔头等等头饰。
男演员勒头,一般分3道步骤:先是放网子,然后缠水纱,最后戴盔头。根据角色需要,先后还得戴上鬓发、绸条等等。
这工作基本上都是由‘盔箱’师傅来完成,‘盔箱’也叫‘帽箱’,是梨园界的行话,是专门管理盔头箱的一个工种。演出时,盔箱师傅负责为主要演员勒头,戴上盔帽、髯口、翎子等。干这行的,多是科班出身的演员,因为已不适合唱戏,就转行到后台,做起傍角儿的工作。
勒头,是标准的技术活。要先放网子。网子就像一顶黑色的帽子,两边有长长的带子。网子怎么放?老生与花脸放的位置不同。相比老生,花脸的网子要放高一点,以便露出勾画过的脑门。放好网子,拎起两根带子卡住演员的眉梢,用力提,然后沿脑袋缠绕,演员立即剑眉上扬,眼睛炯炯发亮。戏曲演员演戏,特别讲究眼神的功夫。头勒得漂亮,演员上了台,眼睛特别有神。
缠水纱。水纱是一条黑色的、两掌宽的真丝纱布,用之前,盔箱师傅将它浸泡在红茶里,一次次浸、洗,直到黑色不会轻易掉落。缠的时候,盔箱师傅再次将水纱浸水、捏干、拉直。抖水纱,又是一个技术活:水纱不浸水,必然不挺直;若太湿,水珠往下滴,会染黑演员的白色大领。缠水纱时,盔箱师傅先在演员脑门上勒出一道漂亮的“月亮弯”,然后一圈绕到脑后;这时,如果角色需要,可以在两侧放上鬓发,水纱再绕一圈把鬓发固定住。
戴盔帽。盔帽大约130多种,有软硬之分。硬盔有九龙冠、凤冠、王帽、侯帽等,软盔有小生巾、相巾、帝王巾等。从放网子到缠水纱再到戴盔帽,每一个步骤,盔帽师傅都得松紧有度。盔帽勒得太松,容易掉落;盔帽勒紧了,而里面的网子勒得不够紧,照样出问题。 盔箱师傅勒头时的手劲,很有讲究。演员演文戏,不必勒得太紧。太紧了,缺少功力的演员容易四肢发麻,甚至恶心呕吐。上演武戏,必须给演员勒紧头,否则,开打、走吊毛、摔僵尸,盔帽极易掉落,行话称“掭头”。
戴甩发的网子,是必须加倍勒紧的。一般盔帽里面的网子,多用棉布制作;而演员甩发时用的网子,由于外面不再戴盔帽,因此用棕丝织成,仿似真发。棕网容易滑落,盔箱师傅就会在里面加垫一层棉布,勒的时候多加几把劲,防止滑脱“掭头”。
勒头,对演员而言,也是需要慢慢修炼的功夫活。《参考相关知识》
6. 请教京剧花旦的上妆方法
京剧花旦的上妆方法,步骤如下:
一、旦角的脸部基本化妆步骤
京剧的旦角,包括青衣、花旦、马刀旦、武旦,在演出前都要根据剧中所扮演的人物特点进行面部和头部的化妆与装饰。
旦角的化妆分为拍底色、拍腮红、定妆、涂胭脂、画眼圈、画眉毛、画嘴唇、勒头、贴片子、梳扎、插戴头面等程序。
1、拍底色:
底色由红、白色的化妆油彩调配成嫩肉色。
底色的深浅要根据舞台灯光的强弱、人物的年龄、身份而加以区别。
拍底色的顺序是先脑门、鼻子、下巴后拍两颊、两腮和脖子。
要注意是拍底色,不是抹,而且一定要拍均匀。
还要注意眉眼、鼻窝、嘴角、眼角等细小部位要面面俱到,既不要色彩太薄,露出皮肤本色,也不要太厚,如戴面具。
2、涂腮红:
以大红色化妆油彩为主,略加玫瑰红色。
方法是从眼窝、鼻梁两侧开始,压住眉毛,再由上而下、由中间向两侧,由深渐浅地均匀地拍打,直到与底色融为一色。
以上眼皮部位为最红,要注意鼻梁、嘴角与底色衔接的部位要自然过渡,不要有明显的红白界线。
涂腮红时在技巧上要注意根据脸型的特点加以变化,起到弥补缺陷、美化脸型的作用。
如圆型脸可把腮红上下拉长;长型脸可把腮红向横向拉宽,再通过贴片子的技巧来帮助演员改变脸型的长短胖瘦。
3、定妆:
即敷粉,在拍打的油彩上敷上一层薄薄的脂粉,可使油彩的造型固定在脸上。
敷粉应先从脑门、鼻梁和底色部分开始,然后敷腮红部分,敷好后再用刷子轻轻掸去浮粉。
4、涂胭脂:
用大红、荷花、赫红等颜色的胭脂涂在腮红的部位。
方法是从眼窝和鼻梁两侧,眉毛以下开始,自上而下、由浅至深。
重点要突出的是上眼皮,下眼皮和两颊要逐渐过渡到与底色一样的深浅。
胭脂的作用是使面部色彩更加鲜艳。
5、画眼圈: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更是演员揭示人物心情的关键部位。
所以画眼圈要画出生动的神韵来,才能起到烘托演员的表演的作用。
同时,画眼圈也要根据演员的眼睛大小、脸型胖瘦,进行比例的夸张。
画眼圈用的是眉笔或锅烟,从下眼皮画起,加宽上下眼圈的轮廓线。
旦角演员基本是以风眼的形式,外眼角略往上挑,给人妩媚之感。
眼小者,眼圈线可画得大一些;
眼大者,眼圈线可画得小一些;
眼圆者,眼圈可画得长一些;
眼长者,眼圈可画得圆一些;
两眼近的可以拉开距离;
两眼距离远的可以画得近一些。
6、画眉毛:
即用锅烟和眉黑笔在原有的眉毛的基础上加以夸张,如青衣、花旦要画柳叶眉;
武旦、刀马旦要画剑眉;
彩旦要画八字眉。
画眉毛的长短粗细曲直也要结合演员的脸型、五官的特点,从整体上进行协调和弥补,用锅烟打好的眉毛要有毛茸茸的立体感。
7、画嘴唇:
即用大红油彩勾画上下嘴唇的轮廓。
其画法即采取以演员的嘴唇进行相反相成的原理进行勾画:如嘴大的,可画小画薄;
嘴小的可画大画厚;
嘴鼓的,可画瘪;
嘴瘪的,可画鼓,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画嘴唇的美化作用。

二、旦角的头部化妆
京剧旦角头部化妆的贴片子可分为三个类型:
1、二柳:
是过去贴片子的重要方法。
再加上齐眉穗把二柳贴成月亮门型,一般使用范围是古代仙女一类。
两个大柳贴的前后位置,决定于演员的胖瘦,大柳的长短要根据脸型把不需要的部分盖住,齐眉穗留得不能太短,选中两眉的中间部位,脑门狭窄的要往上贴,露出脑门;
脑门大的要往下贴,以便遮盖,主要帮演员弥补缺陷。
2、小弯、大柳:
是一般青衣、花旦角色最常用的贴法。
旧时用纸胎涂生漆制成,十分粗糙,后改为人发。
用刨花水梳理后贴在演员脸上,青衣要贴水折,挡住耳朵,左右手各刮一个比较吃功夫。
小弯又分七个、五个两种,现多为七个小弯的一种,它的贴法是中间一个,其它六个分别以拱型贴在两边。
这七个小弯的作用特别大,它排列的高低、疏密甚至可以决定演员的美丑,虽然有脸长可贴短,脸短可贴长的一般规律,更有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特殊效果。它应该是经验和规律,程式与感觉的天成。
一般传统戏旦角的小弯和大柳的贴法以鸭蛋形为标准,这里更需要结合演员、人物、行当的标准,综合把握。
3、歪桃:
所谓歪桃片子是由人物的内心情感通过技术手段外化出来。
而戏曲化妆的贴片子也服务于人物的性格特征。
一般歪桃片子适用于泼辣旦角,如《巴落河》的九奶奶就是贴歪桃,以表示人物的豪爽、放浪的性格。
歪桃片子由三个小弯和两个大柳组成,在脑门左边贴三个,右边用一个小片子弯成歪桃型,然后播花或戴齐眉穗。
还有一种是禁婆,也大都贴歪桃片子,梳搭拉苏头。
总之,戏曲的片子是和粉面构成强烈反差,而产生的一种艺术效果,加上它流云一样弯弯的形式,构成了与脸部工整对比美的效果,产生了中国的、民族的、戏曲的内在韵律。
扩展知识:
京剧旦角分类
1、正旦
正旦俗称“青衣”,因所扮演的角色常穿青色褶子而得名。主要扮演庄重的青年、中年妇女,表演特点是以唱功为主,动作幅度较小.行动比较稳重。念韵白,唱功繁重。如《三击掌》中的王宝钏、《二进宫》中的李艳妃、《桑园会》中的罗敷女等。
2、花旦
花旦大多扮演青年女性。身着短衣裳,如褂子、裤子、裙子、袄;有时穿长衣裳,也绣着色彩艳丽的花样。人物性格大都活泼开朗,动作敏捷伶俐。表演以做功、说白为主,说白主要是京白,韵白较少。如《棒打薄情郎》中的金玉奴、《乌龙院》中的阎惜娇等。
3、刀马旦
刀马旦大都扮演擅长武艺的青壮年妇女,武打不如武旦激烈,不用“打出手”(即抛、掷、踢、接、武器的特技表演),较重唱、做和舞蹈。如《战金山》中的梁红玉、《穆柯寨》中的穆桂英等。
4、武旦
武旦扮演擅长武打、勇武的女性。表演上着重武打,特别是使用特
技“打出手”。武旦与刀马旦的区别,过去主要有二点,一是武旦踩跷,刀马旦不踩跷;二是武旦有 “打出手”,刀马旦无此技。武旦穿短衣裳,重在武功,不重唱念。如《打焦赞》中的杨排风、《武松打店》中的孙二娘等。
5、花衫
花衫是本世纪20年代以后,综合青衣、花旦、刀马旦的艺术特点,发展而成的新的旦角类型。
在花衫形成之前,一个演员一般不能兼演青衣和花旦两个行当。王瑶卿为了丰富旦角的表演艺术,充实艺术表现能力,他把青衣沉静端庄的风格、花旦活泼灵巧的表演、刀马旦的武打工架等融为一炉,创作出一种唱、念、做、打并重的旦角行当,人们把它命名为花衫(花旦和青衫的结合)。
京剧四大名旦所编演的新剧目,大都属于花衫范畴,每个新戏都力求在唱、念、做、打各方面满足观众的观赏要求,如《霸王别姬》中的虞姬、《汉明妃》中的王昭君等。花衫戏中还有一种旗装旦,穿清朝旗人的衣饰,梳旗头,脚下穿花盆底鞋,说京白。旗装旦所表演的人物并不限于清朝妇女,哪一个朝代的都有。
6、老旦
老旦专门扮演老年妇女角色的行当。扮相、身段、台步都与青衣不同,主要突出老年人的特点。演唱用本嗓,唱腔与老生接近,但具有女性婉转迂回的韵味。如《杨门女将》中的佘太君、《岳母刺字》中的岳母、《钩金龟》中的康氏等。
7. 戏曲老生化妆步骤
戏剧化妆充分吸收了假面、假形的类别话特点,配合演员丰富的面部表情,以及唱、念、做、等表演形式来增强自己的造型表现力。
演员的行当生、旦、净、末、丑就都有各自的谱式特点。在京剧脸谱中,也有整脸、三块脸、十字脸、六分脸、碎脸之分。
戏曲化妆基本可以分为八个步骤来完成;
第一步:拍彩
拍彩是指打底,青衣扮相通常会用嫩肉色的油彩打底色,目的是纠正脸型。
第二步:拍红
上面红,便于突出脸部整体轮廓,特别是鼻梁和颧骨,更好地塑造人物脸部的立体感。
第三步:定妆
俗称大白脸,用散粉进行定妆,对油彩起到固定的作用。
第四步:扫红
粉状的胭脂抹于腮红处,显得脸看起来粉嫰更自然。
第五步:画眼
根据人物画出不同轻重,能够表达人物特征的眼型。
第六步:画眉
根据人物画出不同长短、粗细、平以及上扬等眉形。
第七步:画元宝嘴
用唇笔勾勒饱满的唇形。
第八步:勒头带头面
用布带把头勒紧,把眼睛吊起,以便更好地塑造人物造型及性格。
8. 京剧演员第一次勒头是怎样一种体验
京剧演员勒头体验:给头上戴了个“紧箍”,长时间勒头易造成大脑供血不足,甚至会令人眩晕恶心。
“勒头”属于京剧中的一种化妆手法,需要用布带子把头勒紧,吊起眼梢和眉梢,看起来的效果是两只眉毛斜飞上去,眼角高高吊起,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剧中人物的“精气神”和更好地塑造角色。
山东省京剧院的武生演员宋柏珑告诉记者,“勒头”就好比是给人头上戴个“紧箍”,时间长了容易造成大脑供血不足,让人感到眩晕恶心想吐。

(8)戏曲化妆勒头后面如何打结扩展阅读
关于京剧的勒头一项,每个人的感受肯定是不一样的,具体还是要自己亲身体会。不过对于京剧演员来说,勒头还是比较辛苦的。
由于人的头上有很多的神经和穴道,有的人不怕勒头,再紧也无所谓,但有的人一勒就疼,有的甚至会透不过气,尤其是勒得不当,正好压在某根神经或卡住了穴道,昏厥或呕吐的情况都会发生,严重的甚至休克。
9. 如何画戏曲妆
一直以来,戏曲演员的化妆都让人感觉很神秘,一个现代人化妆后,让人感觉仿佛瞬间走进了时空隧道,变身古人,手提裙摆、莲步轻移、巧笑倩兮。
戏曲演员化妆的全过程如下:
第一步:拍彩
俗称打粉底、拍彩,青衣扮相通常会用嫩肉色的油彩打底色,目的是纠正脸色。很多有经验的演员,这一步骤都是自己完成。
第二步:拍红
然后开始上面红,便于突出脸部整体轮廓,特别是鼻梁和颧骨,更好地塑造人物脸部的立体感。
第三步:定妆
俗称大白脸,此时用散粉进行定妆,对油彩起到固定的作用。
第四步:扫红
粉状的胭脂抹上腮红,定完妆后的脸看起来粉嫩自然。
第五步:画元宝嘴
第六步:画眉眼
接下来,就要开始进行勒头和戴头面这个环节了。
勒头就是用布带子把头勒紧,把眼睛吊起来,以便更好的塑造角色的造型、性格。
10. 京剧戏曲小生如何勒头勒头有什么决巧需要咬牙吗
和旦角勒头方式差不多,用勒头带先把眼角眉梢吊起来,然后再用胶布调整一下。最后缠水纱网子。勒头注意不要咬牙,要张嘴。避开头上的穴位,不然时间长了会晕或者想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