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化妆技巧 » 戏曲老旦怎么化妆都用哪些颜料

戏曲老旦怎么化妆都用哪些颜料

发布时间: 2023-01-01 02:20:04

1. 京剧中,老旦化妆都需要什么颜色的油彩

一般老生老旦的油彩底色都是专用的朱红色配点白色

2. 京剧中旦角化妆的步骤

京剧中旦角化妆的步骤

旦角,指戏曲中的女性形象,可分为青衣、花旦、刀马旦、武旦、老旦、彩旦等类别。下面我为大家搜索整理了京剧中旦角化妆的步骤,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旦角的脸部基本化妆步骤

京剧的旦角,包括青衣、花旦、马刀旦、武旦,在演出前都要根据剧中所扮演的人物特点进行面部和头部的化妆与装饰。旦角的化妆分为拍底色、拍腮红、定妆、涂胭脂、画眼圈、画眉毛、画嘴唇、勒头、贴片子、梳扎、插戴头面等程序。

1、拍底色:底色由红、白色的化妆油彩调配成嫩肉色。底色的深浅要根据舞台灯光的强弱、人物的年龄、身份而加以区别。拍底色的顺序是先脑门、鼻子、下巴后拍两颊、两腮和脖子。要注意是拍底色,不是抹,而且一定要拍均匀。还要注意眉眼、鼻窝、嘴角、眼角等细小部位要面面俱到,既不要色彩太薄,露出皮肤本色,也不要太厚,如戴面具。

2、涂腮红:以大红色化妆油彩为主,略加玫瑰红色。方法是从眼窝、鼻梁两侧开始,压住眉毛,再由上而下、由中间向两侧,由深渐浅地均匀地拍打,直到与底色融为一色。以上眼皮部位为最红,要注意鼻梁、嘴角与底色衔接的部位要自然过渡,不要有明显的红白界线。涂腮红时在技巧上要注意根据脸型的特点加以变化,起到弥补缺陷、美化脸型的作用。如圆型脸可把腮红上下拉长;长型脸可把腮红向横向拉宽,再通过贴片子的技巧来帮助演员改变脸型的长短胖瘦。

3、定妆:即敷粉,在拍打的油彩上敷上一层薄薄的脂粉,可使油彩的造型固定在脸上。敷粉应先从脑门、鼻梁和底色部分开始,然后敷腮红部分,敷好后再用刷子轻轻掸去浮粉。

4、涂胭脂:用大红、荷花、赫红等颜色的胭脂涂在腮红的部位。方法是从眼窝和鼻梁两侧,眉毛以下开始,自上而下、由浅至深。重点要突出的是上眼皮,下眼皮和两颊要逐渐过渡到与底色一样的深浅。胭脂的作用是使面部色彩更加鲜艳。

5、画眼圈: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更是演员揭示人物心情的关键部位。所以画眼圈要画出生动的神韵来,才能起到烘托演员的表演的作用。同时,画眼圈也要根据演员的眼睛大小、脸型胖瘦,进行比例的夸张。画眼圈用的是眉笔或锅烟,从下眼皮画起,加宽上下眼圈的轮廓线。旦角演员基本是以风眼的形式,外眼角略往上挑,给人妩媚之感。眼小者,眼圈线可画得大一些;眼大者,眼圈线可画得小一些;眼圆者,眼圈可画得长一些;眼长者,眼圈可画得圆一些;两眼近的可以拉开距离;两眼距离远的可以画得近一些。

6、画眉毛:即用锅烟和眉黑笔在原有的眉毛的基础上加以夸张,如青衣、花旦要画柳叶眉;武旦、刀马旦要画剑眉;彩旦要画八字眉。画眉毛的长短粗细曲直也要结合演员的脸型、五官的特点,从整体上进行协调和弥补,用锅烟打好的眉毛要有毛茸茸的立体感。

7、画嘴唇:即用大红油彩勾画上下嘴唇的轮廓。其画法即采取以演员的嘴唇进行相反相成的原理进行勾画:如嘴大的,可画小画薄;嘴小的可画大画厚;嘴鼓的,可画瘪;嘴瘪的,可画鼓,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画嘴唇的美化作用。

在化妆时还要注意人物与行当的差别,如:青衣要显得庄重、典雅,因此底色要浅一些,腮红的部位要小一些,颜色也要浅一些,柳叶眉、丹风眼,眼圈不要太重、太宽;花旦大多年轻、活泼、天真,因此底色略深,腮红部位略大一些,要显示出青春的活力,眉毛要两头尖细,中间略、粗而弯,呈弦月型;口型要小,呈圆型,嘴角略往上挑。有的花旦的印堂还要画一红点,显得天真,可爱;武旦和刀马旦的底色要深一些,腮红的部位也要大一些,以表示人物妁健壮和勇敢。

二、旦角的头部化妆

(一)强烈反差的贴片子艺术

《木兰辞》中云:“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早已经吟出了中国古代妇女的审美理想。京剧旦角化妆的粉面、红唇、娥眉、凤眼、云鬓也把这种传统梳妆方法发展到极点。旦角俗称贴片子的技巧完善了京剧化妆的第二个步骤。

京剧旦角贴片子可分为三个类型:

1、二柳:是过去贴片子的重要方法。再加上齐眉穗把二柳贴成月亮门型,一般使用范围是古代仙女一类。两个大柳贴的前后位置,决定于演员的胖瘦,大柳的长短要根据脸型把不需要的部分盖住,齐眉穗留得不能太短,选中两眉的中间部位,脑门狭窄的要往上贴,露出脑门;脑门大的要往下贴,以便遮盖,主要帮演员弥补缺陷。

2、小弯、大柳:是一般青衣、花旦角色最常用的贴法。旧时用纸胎涂生漆制成,十分粗糙,后改为人发。用刨花水梳理后贴在演员脸上,青衣要贴水折,挡住耳朵,左右手各刮一个比较吃功夫。小弯又分七个、五个两种,现多为七个小弯的一种,它的贴法是中间一个,其它六个分别以拱型贴在两边。这七个小弯的作用特别大,它排列的高低、疏密甚至可以决定演员的美丑,虽然有脸长可贴短,脸短可贴长的一般规律,更有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特殊效果。它应该是经验和规律,程式与感觉的天成。一般传统戏旦角的小弯和大柳的贴法以鸭蛋形为标准,这里更需要结合演员、人物、行当的标准,综合把握。

3、歪桃:所谓歪桃片子是由人物的内心情感通过技术手段外化出来。而戏曲化妆的贴片子也服务于人物的性格特征。一般歪桃片子适用于泼辣旦角,如《巴落河》的九奶奶就是贴歪桃,以表示人物的豪爽、放浪的性格。歪桃片子由三个小弯和两个大柳组成,在脑门左边贴三个,右边用一个小片子弯成歪桃型,然后播花或戴齐眉穗。还有一种是禁婆,也大都贴歪桃片子,梳搭拉苏头。

总之,戏曲的片子是和粉面构成强烈反差,而产生的一种艺术效果,加上它流云一样弯弯的形式,构成了与脸部工整对比美的效果,产生了中国的、民族的、戏曲的内在韵律。

(二)烘云托月的程式规范

有人讲京剧扮相和头面已走到了形式美的尽头,再也不能发展了,否则会影响对人物的创造。的确,近年来也有些泛形式美的趋势,但是京剧的扮相是有它的规律的。它应该是烘云托月式的手段,有利表达人物的真情实感,符合人物身份的穿戴规则,达到塑造戏曲人物的目的。

1、旦角扮相的规则:传统戏的内容,大都是表现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市井庶民的生活。依据历史、服装头饰产生了京剧旦角扮相的程式。如:青衣,在京剧中大都是正旦,扮相要端庄大方,眉眼的勾画要清秀,以鸭蛋形为一般标准。整体效果要雍容华贵,基本以戴点翠和银丁头面为主,根据人物、情节的变化决定头饰的变化,以戴红绒花、凤头桃为表示结婚、喜庆;以左戴茨菇叶为守寡、丧夫;右边留甩发为表示流浪、发配、疯癫的精神状态,还有个别青衣戏挽缕子。

青衣戏在大头的梳理上,首先依照演员的条件来决定。大头梳的高、低、薄、厚、长、短的参照系数要结合演员的头型、身量比例来意会。梳出的头不撅不翘,和演员的头相符贴,有整体的感觉,当然大簪别的位置要准确,梳理后的鉴赏标准要象演员自己的头发做的一样。大头梳理后的下一道程序是戴头面,标准有三:剧中人物年龄、身份;悲、喜剧;行当。如:悲剧人物,虽然有的戏戴点翠头面,但也绝不是满天飞翠,还应让观众看出头饰的布局和造型。一般花旦多扮演天真活泼的少女或大家闺秀,所以颜色上要鲜艳夺目、光彩照人,她们大都梳抓髻大头,带辫子,抓髻的长短要根据演员的个头来决定,总起来说要适度,利于表演。头要梳得比青衣小些,头上抓髻还要打网子花,表示出她们未出阁的少女身份。少女头面的选择多以双光水钻为主,满头亮光闪闪,加上小凤桃子的点缀,十分明快亮丽。有些花旦戏还戴一个耳挖子,形成一个“半边翘”,即半头草花,半头头面,也能产生一种“非工整的协调”,而后被人们沿袭下来形成一种程式。

武旦、刀马旦,她们在剧中多扮演行侠仗义的英雄,表现形式也大多以武打为主,所以在装饰、戴头面上以少而轻为基本原则。大头要求小而紧衬,无论做任何高难度技巧也不至于忝头。其要领是:勒头要勒的位置准确,尺寸、筋劲掌握适度,研究演员的头型和技巧难度,考虑勒头的高低、松紧,这种尺度仍然是靠经验和感觉来判断的。继而,网子的大小要合适,底口要紧,在这种基础上梳出的头既刮净又不会散。然后就是关键的水纱了,水纱的底口也要吃紧,这样包出的头,任演员跌打翻扑绝不会忝头的。另外正面人物要插面牌、绣球,反面人物要插茨菇叶,右插绒球。反映神鬼戏中的武旦则要打彩球、戴额子,其颜色要与服装相配套。彩球要扎得花瓣均匀,绸子不歪不斜,三个球的尺寸相对应。还有的武戏要根据人物身份在头上捻犄子,方法是左右手各一根,在头上反复相系,留出两个犄角,以显示人物干练、素朴的性格和身份。

彩旦,她们在剧中多扮演诙谐、逗哏、幽默的角色,当然正反面人物都有,我们要依据人物性格、年龄、身份来决定颜色和头饰,基本上正面人物的彩旦梳平三套蚂蚁鬏,反面人物梳苏州撅,带红辣椒,网子的颜色及小装饰因人物而定。

2、旗头扮相要求:旗头,在京剧中应用少,但它的梳法,旦角化妆师要必须掌握,它是难度较大的一种技术。旗头,来源于清朝,旗人妇女的头饰,搬上舞台的梳理技术是把生活原型适当加大,也更加艺术化了。如把旗人妇女的两把头改成青缎子制成,燕尾也是经艺术加工后,现于舞台上的样子。燕尾的生活依据是限制旗人妇女头部动作以显示她们的庄重,到了舞台上美化了脖子的`暴露部分,在表现人物的气质上也是一个良好的手段。梳头的要领是:首先打准旗头座的位置,既不能前倾也不能后仰,待旗发梳好后不能出现鼓包,用胳膊一量没缝、板平才称符合标准。除正面规定的三花外,其它的装饰、首饰要根据角色的身份和演员的条件饰戴。另外,清装旗头只有上朝时才戴穗子,这恐怕是遵从当时生活、宫廷规矩而设的程式吧。

3、古装头的产生和应用:古装头是着名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的创举。它始于绘画《麻姑献寿图》,后梅先生又借鉴歌舞扮相,与戏曲头面结合,产生的一种新的梳妆、扮相形式,在当时反应强烈,突破了戏曲舞台仅梳大头的单一模式。

古装头,主要是制作头套,当然要求长短、大小合适,而后根据不同的历史时期,按角色年龄、身份和演员条件梳理出各种发髻和后边梳一至两个马尾式发型来。一般来讲,有身份的人物梳正髻为主;丫环、待女多梳偏髻。发髻的名称有:一头沉、二郎担、五梅花、凤看乌云、偏月多种。头上多以插戴小饰品为主。

总之,头发的梳理,头面饰戴的原则应是烘云托月式的。要突出演员的扮相,角色的性格,人物的身份,而更重要的是利于塑造人物,表达情感,这是我们化,妆艺术所在。不能本末倒置地戴满头珠翠,梳得乱似涂鸦,就起不到为表演服务的作用了。

随着历史的发展、艺术的进步,中国戏曲艺术也应产生自身的与社会发展同步的活力。化妆艺术也绝不是什么单纯技术性的工作,它是舞台美术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和灯光、服装、布景有着重要的关系。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灯光技术的进步,给戏曲艺术的化妆也带来了许多新的课题,戏曲表演艺术的现实主义精神在逐步显现,也给化妆艺术带来了新的挑战。是保留传统亘古不变,还是随潮流而动,都是我们所研究的新问题。我想,戏曲艺术只有保留它的民族性,才能显示它的世界性,我们要把前人的财富完全继承下来才可能在此基础上得以发展。


;

3. 谁知道,戏曲演员化妆用什么颜料啊女驸马用什么化

戏剧专用的化妆油彩

4. 戏曲颜料是用什么做的

古代戏子的化妆用品是油彩,网络是这样解释的“ 油彩,就是剧场化装用的熔化油脂,也就是含有油质和颜料的稠状物。一般做人体彩绘的油彩和京剧脸谱所用的油彩是通用油彩,这种油彩的延展性好,上色能力强,不易脱妆。水粉水彩,或者是油画油彩,都会有油彩凝固后无法定妆的弊端。 ”所以这就和画画的颜料有所区别,不过古代油彩质量应该会更差一点。至于会不会伤皮肤……那是肯定的啊!!

唱戏,明星之类,都是吃年轻饭。应提早退圈保皮肤,还是落得满脸油脂颗粒。现在偶尔被人请出去帮几天忙,这个年纪唱花旦就不太合适了,后浪太强大,不过唱青衣还是可以的。还有的不注意保养更严重,满脸大块大块的色斑,那玩意儿好像叫釉还是什么不清楚。。像戏曲名家韩再芬,马兰。。卸妆之后画面太美,淡妆我都不敢看。

5. 京剧青衣画脸都要用什么东西

1、用隔离霜打底

2、戏剧油彩用肉色、黄色、白色

3、1:2左右混合,全脸拍匀。具体的颜色要根据舞台灯光和个人的肤色调节。青衣打得白一点问题不大。3 红色油彩少许 在眼睛附近揉开打匀 具体范围你看演员的照片就知道了

4、肉色油彩一点点,在鼻梁下打出一些阴影

5、全脸刷上白粉定妆。

6 眼睛部位用大号的化妆刷刷上红色胭脂粉末到匀称

7、黑色油彩勾勒眼睛外面的形状 比较难勾 要多练 每个人条件不同。一边勾,一遍要把眼睛随时推上去看看吊上去的感觉。

8、用睫毛液将睫毛加长加粗,用眼线液将睫毛根部与黑色油彩衔接好,不要断层。

9、细细画好眉毛

10、胭脂点染嘴唇化妆步骤基本就是这些。不知道你在哪里,一般有剧团的地方都有戏曲用品专卖店的。那里齐全。画眉眼的笔一般是毛笔。

勒头的时候才吊起眉毛眼睛。如果你现在就要吊着,买一个洗脸用的宽一点的箍发带,最好是两端有粘性可以互相黏合调节大小收紧的那种,将头包紧顺势将眉眼拎上,然后马上用胶布固定好眼角皮肤和箍发带。胶布屈臣氏有卖,半透明的,一卷约手指宽。

(5)戏曲老旦怎么化妆都用哪些颜料扩展阅读:

主要特征

青衣年龄一般都是由青年到中年,没有老年,老年就变成老旦了。正旦表演上的特点是以唱工为主,动作幅度比较小,行动比较稳重。

念白都是念韵白,一般不念散白,而且唱工相当繁重。典型的正旦戏例如《白蛇传》最后的一折《祭塔》,还有孙尚香听说刘备的死讯,到江边去哭祭的《祭江》,《孟姜女哭长城》的孟姜女,《雪梅教子》中的秦雪梅,《春秋配》的姜秋莲,《贺后骂殿》的贺后等都是正旦扮演的。

老舍 《四世同堂》二四:“她能唱青衣,但拿手的是花旦。”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青衣

6. 在哪里能看到关于京剧老旦的化妆方法

老旦化妆 使用生行(老生、武生)底彩,拍匀。用咖啡色化眼睛、眉毛朱红色化嘴唇。根据人物不同可适当在眼角、额头等地方用咖啡色或者白色添加皱纹。 现在老旦妆改良了很多,看起来已经很贴近生活妆了。以袁慧琴剧照为例

7. 京剧 化妆方法

生角面部化妆的方法

京剧的生角(包括末角)由于年龄和性格的不同,老生、武生、小生(包括娃娃生),在面部化妆上是有所区别的。
老生(包括武老生)多扮演正派的中年人或老年人。中年人物(像蔺相如、邹应龙)面部化妆应端庄郑重,气宇轩昂。脸上略敷脂粉,画眉抹彩,挂黑三髯。
扮演老年人物(如宋士杰、张广才),脸上不宜过多的涂抹脂粉,须容颜老迈(挂白髯)。扮演老的英雄武将(像黄忠、萧恩),面部化妆应于苍老中带有英雄气概(挂白髯或参髯)。
小生扮演的是青年人(像付朋、张君瑞、许仙),脸上敷脂粉,描眉画眼。面部化妆应眉目清秀,容颜俊美。
武生扮演的是青年英雄武将(像赵云、武松、高宠),脸上略涂脂粉,印膛抹红彩,眉眼吊的较高。使得眉宇之间,显露出勇敢顽强的英雄气概。
娃娃生扮演的是少年儿童(像薛丁山),面部化妆和小生差不多。不过,为了表现儿童的容貌特征,须在印膛上涂一红点。(这是我国古代的一种面部美饰,凡是未成年的儿童,多在额间画一红圆点,叫做“点额”。)
生角的髯口——我国古代以长髯为美,戏曲角色扮演的中年或老年人所挂的髯口(又名“口面”),更要长一些。这种须髯的夸张,和角色的表演动作有着密切的关系。几百年来,先辈艺人运用髯口创造了理髯、推髯、抖髯、甩髯、吹髯等表演程式(髯口功)对于夸张人物的心理状态,有着很大的帮助。
生角的髯口,由于年龄和生理上的不同,分为“三髯”和“满髯”两种。三髯是三绺长须,有“黑三”、“参三”和“白三”三种。像《打严嵩》的邹应龙,《群英会》的诸葛亮,抖挂黑三。老年人物,像《盗宗卷》的张苍,《空城计》的诸葛亮带参三。《连营寨》中的刘备,《捉放曹》的吕伯奢都带白三。“满髯”是连髯落腮,非常丰满。生角一般只挂“参满”和“白满”。像《打渔杀家》的萧恩挂参满,《碰碑》的杨继业挂白满。
另外有“五绺髯”,是扮演关羽所戴。(也有戴黑满的)。“二涛髯”比满髯稍短,大都扮演院子、中军。现在已不多见。
此外,剧中人有当场变髯口的,像《文昭关》的伍子胥,因为过不去昭关,焦急万分,把胡须愁白了。由黑三改挂参三,再改挂白三。
近几十年来,不少新编的历史剧,采用了改良髯口。但在传统剧目中是很少戴用的。

旦角面部化妆的方法

京剧中的旦角(妇女角色)由于年龄、身份以及性格的不同,大致有正旦(青衣和闺门旦)、花旦(包括花衫、贴旦、小旦)、老旦、武旦、刀马旦、彩旦(丑旦)之分。
近四十年来,京剧的旦角化妆有着很大的变化。在从前,正旦和花旦的面部化妆是有所区别的。正旦多扮演正派的中年妇女,脸上略敷脂粉。扮演贫穷女子,大都穿青褶子,头上不戴珠花,脸上不抹脂粉,或抹的很淡。花旦扮演的是性格活泼的青年妇女或轻佻泼辣的女角色,脸上必须浓妆艳抹。(头戴珠花,穿花衫、花裙或花袄、花裤)。这两种不同的化妆手法,既有生活上的区别,也有性格上的区别。(正旦、花旦又名青衣、花衫,就是由于角色的装扮不同而得名的。)
但是,由于时代的变迁,人们的审美观点也有所变化。从前的旦角化妆,现在看来已经不够美化了。近四十年来,京剧旦角的面部化妆,有着很大的艺术创造,在发型上和头饰上也是如此。许多着名的旦角演员,参考了古代妇女的面部美饰,根据不同的剧中人物,塑造了许多性格鲜明的典型形象。不过,也有些旦角演员,单纯地追求扮相的美化,不论扮演什么角色,也一律是浓妆艳抹,这样是不适宜的。要知道,青衣、花旦、武旦的面部化妆,现在虽然大致相同,但由于角色的年龄、性格和生活环境的不同,在艺术造型上,还是应该有所区别的。为了对京剧旦角的面部化妆有一个明确的认识,现在按照不同的角色略述如下:
正旦——多扮演正派的中年或青年妇女,面部化妆应容貌端正。扮演贫穷妇女(像赵五娘、秦香莲)脸上虽涂抹脂粉,但不宜过重。扮演闺门妇女(像杜丽娘)眉眼画的必须清秀,脸上的脂粉要略重一些。
花旦——所扮演的人物是比较广泛的:有活泼天真的少女,像《春香闹学》的春香,《小放牛》的村女。有轻佻风骚的妇人,像《乌龙院》的阎婆惜。也有性格泼辣的妇女,像《打灶分家》的李三春。这一些角色的面部化妆大都浓妆艳抹。但在眉眼的描画上,应根据不同的人物性格有所区别。扮演少女,须在印膛上涂一红点。
武旦、刀马旦——扮演有武功的女角色(像孙二娘、穆桂英)面部化妆与花旦略同,但在眉眼吊得较高一些,以表现妩媚中带有英武气概。(由武旦扮演的神怪角色,像《四洲城》的水母,《无底洞》的白鼠精,面部化妆相同。)
老旦——扮演老年的妇女,像《太君辞朝》的佘太君,大都是本色脸,不敷脂粉。但青年演员扮演的老旦角色,如果脸上不化妆,看起来很不像;须在额间、眉角和鼻窝略画出几笔皱纹,就能够刻划出老年妇女的面貌。
彩旦——由丑角应工,又名丑旦。多扮演封建社会“三姑六婆”一流的反派妇女(像《能仁寺》的赛西施),但也扮演一些滑稽诙谐的妇女(像《四进士》的万氏)。面部化妆由于性格的不同,有涂脂粉的,也有不涂脂粉的。但大都在额角或腮边点一颗黑痣。

净角面部化妆的方法

京剧的净角,有正净(铜锤、老脸、黑头)付净(架子花脸)武净(武花脸和武二花)之分。扮演的角色有正面人物,也有反面人物。面部化妆各有不同。演员扮演某一剧中人物,必须按照一定的谱式抅画,叫做脸谱。(老生和武生抅脸的也包括在内)。
脸谱是一种夸张人物形貌的化妆手段,这种具有图案意味的面部化妆,是运用写实的和象征的艺术手法,来表现出人物的精神面貌的。
戏曲脸谱和我国古代的歌舞面具,百戏的涂面,有着演变和发展的关系。人物脸谱,最早只有红、白、黑三种与肤色相近的颜色,眉眼的描画比较简单,基本上是接近于写实的。像关羽面红,夸张为红脸。包拯面黑,夸张为黑脸。只有装神扮鬼或扮演绿林人物才五彩涂面。经过几百年来的演变与发展,脸谱的构图和色彩多相互掺杂,逐渐有形貌的夸张,成为显示人物性格品质的化妆手段。这种特殊的面部化妆艺术,是具有“寓褒贬,别善恶”的意图的。它体现了封建社会中,人民对于剧中的人物的爱憎分明的情感和态度。但是,脸谱里面也混杂着一些非现实主义的东西,我们还没有探讨出一个比较正确的解释。现在只能按照老艺人们相传的说法,对京剧脸谱的构图和色彩的表现,略述如下:
京剧脸谱的构图——京剧脸谱是在徽剧和汉剧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戈、梆子的表现手法加以变化和发展的。在谱式上,有“整脸”“粉白脸”“揉脸”“十字门脸”“三块瓦脸”“花脸”“碎花脸”“歪脸”“象形脸”等不同的抅法。
“老脸”又名“六分脸”“两膛脸”。多扮演正直果敢的老年武将,它们的面部化妆特征,主要是两道白眉的夸大,以表现剧中人物的老迈苍劲。有红脸,黑脸,紫脸,粉红脸之分。红脸像《群英会》中的黄盖,黑脸像《北诈疯》的尉迟恭,紫脸像《二进宫》的徐彦昭,都属于两膛脸的抅法。
抅“三块瓦”脸的多是英雄武将(正反面人物都有)。“三块瓦”的抅法主要着重于眉、眼、鼻窝和肌肉肤色的夸张。像《失街亭》的马谡,抅油白三块瓦脸;《铁龙山》的姜维,抅红三块瓦脸;(均挂黑满髯)老年人物多眉眼下垂,像《嘉兴府》的鲍赐安,抅油白老三块瓦脸。(挂白满髯)
抅“十字门”脸的多是年老的英雄武将,像《草桥关》的铫期(挂白满髯),《牧虎关》的高旺(挂参满髯)。由于扮演的人物不同,眼瓦和鼻窝也略有变化。
另外,像张飞、牛皋的“花十字门”脸,项羽的“花两膛脸”,是在“十字门”脸和“花两膛”脸的基本谱式上变化而成的。
“粉白脸”又名“奸脸”,是把白色涂满脸部,用黑笔抅画出眉、眼、鼻窝和面部的肌肉纹理,以刻划剧中人物奸险狡诈的性格。像《宇宙锋》的赵高,《捉放曹》的曹操,都画白奸脸。
“揉脸”又名整脸,是用红、黑、紫等色揉脸部,然后抅画出眉、眼、鼻窝和肌肉纹理。像关羽的揉红脸、余千的揉紫脸等。以本来肤色抅画黑白纹理的也属于揉脸。(像姜子牙)
性格鲁莽勇敢的英雄武将和绿林人物,多抅“花脸”“碎花脸”。花脸的谱式和色彩比较复杂,多综合“三块瓦”“十字门”的抅法加以变化,以一种色彩为主,其余为副色。像李逵的黑花脸(均挂黑扎髯),马武的蓝花脸,程咬金的绿花脸,典韦的黄花脸。(均挂红扎髯)
“半截脸”又名“元宝脸”,谱式是眉眼以下抅脸,上露肉脑门。像《铡美案》的马汉,抅元宝脸。
“歪脸”是面部五官的反常描画,多形容面部凶恶或容貌丑陋的武角色。凶悍的像《祝家庄》的祝彪;丑陋的像《打瓜园》的郑恩。
“象形脸”多用于神怪角色,像《闹天宫》的送悟空(猿猴脸)《百草山》的孔雀明王(鸟形脸)、《芭蕉扇》的牛魔王(牛脸),把鸟兽形象赋予人格化,抅画在演员的脸上,仍然具有鸟兽形象的感觉。
另外,像僧人、老道、太监都有一定的谱式,如《五台山》杨五郎、《野猪林》鲁智深的和尚脸(挂虬髯);《蜈蚣岭》王飞天的老道脸(挂黑扎髯);《黄金台》伊立的太监脸(光嘴岔)构图多由三块瓦变化而成。
京剧脸谱的色彩表现——脸谱的色彩表现,最早是面部肤色的夸张。像面色赤红,夸张为红色脸(如关羽)。面色黝黑,夸张为黑色脸(如包拯)。后来,脸谱由形貌的夸张,演变为显示人物品质的化妆手段,红色脸就成为忠诚人物的色相;黑色脸就成为正直人物的色相;白色脸就成为奸诈人物的色相。这种观念形态的表现,是把写实的 和象征的艺术手法结合在一起,来显示出人物的精神面貌的。角色一出场,从剧中人物的艺术造型上,就给观众明确的人品概念——正义的或邪恶的;善良的或丑陋的。它长期被广大的观众所熟悉所感受。按照相传的说法:红脸大多表现忠诚正义的人物,像关羽的揉红脸,黄盖的红老脸;姜维的红三块瓦脸。黑脸大多表现正直或鲁莽勇敢的人物,像包拯的黑脸,牛皋的黑花十字门脸,李逵的黑花脸。白脸大多表现奸险狡诈的人物,像赵高、曹操、秦桧的白奸脸。紫脸大多表现沉勇果敢的人物,像常遇春的紫三块瓦脸。黄脸大多表现性格残暴的人物,像典韦的黄花脸。花脸和绿脸大多表现勇敢顽强的人物,像单雄信的绿花脸、马武的蓝花脸。此外像金银两色多用于神怪化妆。
以上的色彩表现,是指京剧而言。各种剧种对于脸谱的色彩,各有其不同的表现手法。像京剧中的黄盖抅红老脸,赣剧中的黄盖就抅紫老脸。京剧中的专诸抅紫三块瓦脸,秦腔的专诸就抅黑白花脸。京剧中的徐彦昭抅紫老脸,河北梆子的徐彦昭就抅黑老脸。
京剧脸谱的形象符号——在京剧中有一些神话脸谱和人物脸谱,在脸上抅画了形象符号。神话脸谱,像北斗星的脑门画七星,表示他是天上的星宿。赵公明两颊画金钱,表示他是财神。人物脸谱,像赵匡胤眉心画红色跑龙,表示他是真龙天子。姜维脑门画太极图,表示他知阴阳,善八卦,通晓兵法。包拯脑门画月牙,表示能昼断阳,夜断阴。杨七郎脑门抅虎字,表示他是黑虎星下凡。另外,也有在脸上抅画兵器符号的。像典韦善使双戟,就在眉心画双戟形。这一些形象符号,除神怪脸谱外,大都带有封建迷信的色彩,是不符合脸谱化妆的真正意图的。这是由于先辈艺人们的思想意识和创作方法,受到旧时代的种种局限,因而使脸谱混杂着一些极不健康的东西,是应该予以剔除的。
脸谱的抅画要有创造性——净角的面部化妆虽然有一定的谱式,但演员根据对角色的体会,在表现手法上是可以有个人创造的。像郝寿臣先生和侯喜瑞先生都是以演曹操着名,但两人的曹操脸谱,却各有不同的神色。侯喜瑞先生的《战宛城》曹操,脸上一团狡诈气。郝寿臣先生的《群英会》曹操,却在狡诈中带有得意之色。这两个曹操脸谱,结合着表情动作,都把曹操当时的心理状态刻划的活灵活现。所以,净角的面部化妆虽然有一定的谱式,但又不能够刻板的照谱描画。好的演员能够根据自己的脸型,结合面部表情和肌肉活动,把脸谱画活了。这样,不但不妨碍演员的表情,而且能够帮助演员的表情。只有创造性掌握这一化妆手段,才能塑造出性格鲜明的艺术形象来。
净角的髯口——净角所挂的髯口,有长髯有短髯。长髯有满髯、扎髯、加嘴髯,颌下髯、刘唐髯。短髯有一字髯、虬髯等数种。
满髯,较生角所挂的满髯要长要厚。有黑满、参满、白满和紫满。像《群英会》的曹操,《别姬》的项羽,《失街亭》的马谡,都挂黑马髯。《宇宙锋》的赵高,《牧虎关》的高旺,都挂参满。《群英会》的黄盖,《二进宫》的徐彦昭,都挂白满。《甘露亭》的孙权,挂紫满。另外有一种刘唐髯,是黑满髯两旁杂有两缕红须(插红耳毛),是扮演赤发鬼刘唐所用。
扎髯又名开口髯,是露出嘴部的髯口,扮演勇猛的武角色所戴。有黑扎、红扎、参扎、白扎等四种。(参扎和白扎已不多见)像《长坂坡》的张飞,《闹江州》的李逵,都挂黑扎髯。红扎髯具有很大的夸张性,大都扮演性格猛烈的武角色和神怪角色。像《取洛阳》的马武(抅蓝花脸),《锁五龙》的单雄信(抅绿花脸),都挂红扎髯。神怪角色像《闹天宫》的温天君(抅绿金花脸)《芭蕉扇》的牛魔王(抅红金花脸)都挂红扎髯。原挂黑扎髯的角色,像张飞的《造白袍》剧中因为年纪已老,便改挂参扎髯。(参扎和白扎在京剧中已经不多见)
颏涛髯(又名海下涛)是把胡须挂在颏下,露出嘴部。像《闹天宫》的巨灵神挂黑色颏涛髯,《界牌关》的王伯超挂白色的颏涛髯。
京剧净角所挂的短髯,常见的有一字髯、虬髯。一字髯简称一字,有黑一字、红一字、白一字(白一字髯已少见)。像《金沙滩》的杨延德,《铡美案》的马汉,应挂黑一字髯。《太行山》的王英(抅黄花脸),挂红一字髯。《金山寺》的法海,老扮相应挂白一字髯。虬髯是曲卷的短须,扮演有武功的和尚所戴,像《野猪林》的鲁智深。
丑角面部化妆的特点
丑角在戏曲舞台上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这一个行当所扮演的人物是多方面的:有滑稽风趣的老人,也有天真活泼的儿童(像《小放牛》的牧童)。有为非作歹的官吏(像《打面缸》的大老爷),也有唯利是图的商人(像《连升店》的店主)。有仗势欺人的奴才(像《打严嵩》的严侠),也有陷害良善的小人(像《一捧雪》的汤勤)等等。这一些正面的或反面的人物,如果用其他的行当扮演,一般是难于充分的把剧中人物的精神面貌刻划出来的。丑角塑造这些不同身份,不同性格、品质的剧中人物,无论在扮相上,在表演上,都有着鲜明的艺术特征。
丑角的面部化妆(脸谱)一般是运用白色块面的伸张或缩减,集中在描画出眉、眼、鼻、口各部的神态。(也有涂画黑脸的)。这种具有漫画手法的化妆艺术,和丑角的表演风格是密切结合的。

8. 京剧老旦怎样化妆包括头面.最好详细点谢谢

化淡妆。

老旦化妆很简单,就是本色脸不擦胭脂,也不画眉和眼窝的。
”老旦”是京剧旦行的一种人物表现形式,主要扮演年长的妇女形象;她要求演员用高亢的唱腔、沉实的念白、沉稳的动作来表现人物,演唱时要使用本嗓儿。
因为中国传统习惯,老年人,即便是女人也不会化浓妆,所以老旦的妆要清淡。

热点内容
蕊肤雅面膜一般敷多久 发布:2023-08-31 22:03:54 浏览:1979
质地较浓防晒霜怎么使用 发布:2023-08-31 22:00:02 浏览:1216
专业化妆师如何贴双眼皮 发布:2023-08-31 21:58:43 浏览:1074
鸡蛋清加什么美白祛斑最快 发布:2023-08-31 21:58:35 浏览:1025
资生堂樱花美白淡斑精华多少钱 发布:2023-08-31 21:57:45 浏览:780
孕妇喝什么美白饮最好 发布:2023-08-31 21:55:12 浏览:1703
玛西化妆品怎么样 发布:2023-08-31 21:55:06 浏览:1296
为什么护肤品一旦停了就严重 发布:2023-08-31 21:50:21 浏览:1269
补水什么时间做 发布:2023-08-31 21:47:15 浏览:1266
为什么一年四季都做好防晒 发布:2023-08-31 21:45:25 浏览:1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