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蒓海藻怎麼冰凍
Ⅰ 石蒓與紫菜的區別
石蒓 Ulva lactuca L. 屬於綠藻門,絲藻目,石蒓科,石蒓屬
亦稱海白菜、海青菜、海萵苣、綠菜、青苔菜、綸布,常見海藻。片狀,近似卵形的葉片體由兩層細胞構成,高10—40 厘米,鮮綠色,基部以固著器固著於岩石上,生活於海岸潮間帶,可供食用。生長在海灣內中、低潮帶的岩石上,東海、南海分布多、黃海、渤海稀少,冬春採收,鮮食或漂洗曬干。
紫菜
英文名:laver ,seaweed
紅藻門(Rhodophyta)原紅藻綱(Protoflorideophy-ceae)紅毛菜目(Bangiales)紅毛菜科(Bangiaceae)紫菜屬(Porphyra)的統稱。紫菜含有高達29~35%的蛋白質以及碘、多種維生素和無機鹽類,味鮮美,除食用外還可用以治療甲狀腺腫大和降低膽固醇,是一種重要的經濟海藻。廣泛分布於世界各地,但以溫帶為主。現已發現約70餘種。自然生長的紫菜數量有限,產量主要來自人工養殖。壇紫菜(Porphyra haitanensis)、條斑紫菜(P.yezoensis) 和甘紫菜(P.tenera)是主要的養殖種類。
日語稱海苔(nori)。紫菜屬(Porphyra)海產紅藻。葉狀體由包埋於薄層膠質中的一層細胞組成,深褐、紅色或紫色。有性生殖結構在葉狀體邊緣。南北半球均有分布,生長於潮間帶的高潮線,在富氮的水中(如污水排水管的出口附近)生長最好。收獲乾燥後可作食品,消費量超過其他海藻。東方國家人工養殖作為一種重要的食物。可作湯的主料、其他食物及肉類的佐料。在不列顛群島,紫菜置於麵包上烤食,味如牡蠣。
Ⅱ 海藻的圖片
http://image..com/i?tn=image&ct=201326592&cl=2&lm=-1&pv=&word=%C2%DD%D0%FD%D4%E5+%CA%B5%CE%EF%CD%BC&z=0
實物圖只有這張了!!找了好久
海藻知識
海藻——優良的飼料添加劑
海藻知識
海藻是海洋湖泊中能進行光合作用的自營植物,具有高蛋白、低脂肪、低糖分等特點。海藻營養豐富而均衡,作為畜禽優良的飼料添加劑,在養殖生產中有良好的效果和廣泛的應有前景。
在家禽飼養中的應用
在蛋雞飼料中添加3%海藻粉,可代替日糧中同等比例的麩皮,不但節約了飼料,降低了飼養成本,而且提高了飼料轉化率,產蛋率可提高6%,破蛋率減少50%。
在肉雞飼料中添加2%的海藻粉,生長速度可提高14%-19%,飼料轉化率提高12%-14%,死亡率明顯降低。俄羅斯科學家用含藍藻的飼料制劑飼喂肉雞,每天每隻15mg,日增重提高6.2%,雛雞成活率提高4.3%。
閱讀全文
海藻能減少人造器官移植術後發生感染
海藻知識
澳大利亞研究人員發現,用海藻提取物作為移植用的人工髖骨、人工心臟瓣膜之類「人造器官」表層,將大大減少人體接受這種「外來戶」後出現致命感染的風險。科學家認為,這種神奇的效果要歸功於海藻含有的一種特殊化學成份。
英國廣播公司報道,部分人造器官移植手術後發生感染是細菌引起的。一般來說,這些細菌在人體皮膚上並不會造成任何傷害,但在進行移植手術過程中有可能把細菌帶進體內,並造成病人發生嚴重感染。由於人體免疫系統不能殺死這些細菌,因此許多病人不得不再次進行手術治療。
閱讀全文
海藻糖在魚肉糜加工中的應用
海藻知識
一、作為碾碎魚肉糜的冷凍保護物質
眾所周知,海藻糖含有穩定蛋白質結構和功能的生物保護物質,這已經被酶、粘膜、泡沫穩定化蛋白質等許多生物系統所證實。
研究人員對阿拉斯加鱈魚和太平洋鱈魚調制碾碎的鱈魚糜用海藻糖替換砂糖和山梨糖醇進行了多次試驗。試驗結果證明海藻糖具有有效保護冷凍物質的效果。
在兩次魚肉糜試驗中對海藻糖的評價為:具有對阿拉斯加鱈魚糜的冷凍保護效果。對照試驗使用的市售砂糖和山梨糖醇混合物,在各種冷凍保護溫度進行各種試驗。同時還調制了添加磷酸和不加磷酸的樣品,測定在不存在鈣螯合劑和pH調整劑條件下海藻糖的功能效果。此外,還調制了用這種碾碎魚肉糜製成的人造蟹足和魚糕,分別對比它們的硬度、彈力性、風味、色澤和製作的難易程度。
閱讀全文
大海奉獻的畜禽飼料—海藻
海藻知識
廣東省佛山科學技術學院
海藻是生活在海洋中分布最廣的單細胞植物。根據海藻所含色素不同,海藻可分為綠藻(如石蒓)、褐藻(如海帶、馬尾藻、泡葉藻等)、藍藻(如束毛藻)、黃藻(如海球藻)和金藻(如鈣板藻)等。由於海藻是自養植物,能通過光合作用把海洋中的無機物轉化為有機物,含有較豐富的營養物質,是一種較好的畜禽飼料資源。目前,全世界海藻粉年產量達50萬t,其中挪威佔2萬t,主要是將海藻作為添加劑生產海藻型飼料。挪威、丹麥、英國、美國、加拿大、冰島、日本、紐西蘭等國家都在動物飼料中添加一定量的海藻粉,並且建有專門的海藻粉加工廠。我國目前雖然有少數幾家海藻生產廠,但主要用於人類食品、葯品以及提取工業品,尚無專門的海藻飼料加工企業,對海藻飼料的研究也處於起步階段。
Ⅲ 青海苔里的沙怎麼除
放到清水中攪拌後在用水沖。
將海苔放到一裝有清水的盆里用筷子順時針攪幾下再逆時針攪幾下再慢慢倒入一個密度相當的一漏斗裏海苔濕後是浮起的下面的就不要了,再將其放到水籠頭下沖就可以了,這樣浪費很少,煮熟後乘出時留一點湯不要這樣就更沒沙子了。
青海苔是日本常用的一種綠色的海藻。常見的是乾粉狀。青海苔是綠藻植物門石蒓科的海藻滸苔的日本名,故正式的青海苔應使用滸苔生產,但因為產量有限,現在也使用石蒓科海藻孔石蒓。
Ⅳ 海藻類食物的作用是什麼
你好,常吃海藻食物利於瘦身食物。它的蛋白質含量豐富,幾乎和肉類等同,但是其熱量及其脂肪含量卻遠低於肉類。海藻類所含的脂肪酸一般是不飽和脂肪酸。它出了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礦物質及其微量元素之外,還含有二十碳五烯酸乙脂,二十三碳六烯酸乙脂及維生素E等。這些物質和不飽和脂肪酸一樣,均能降低血清三醯甘油和總膽固醇,並能升高高密度脂蛋白,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動脈硬化。
所謂海藻,就是海帶、紫菜、裙帶菜這類家常用菜。許多海藻中有一種叫做海藻酸的膠狀物質,因為它多存在於褐色海藻中,因此也稱為褐藻酸。海帶用水一泡,表面會有一層粘糊糊的膠狀物,那就是海藻酸。
導致人血壓升高的一個重要因素是人體中的微量元素鈉和鉀失去平衡。因為吃鹽的緣故,人每天都要吃進一些鈉,但不一定能補充進足夠的鉀。
因此,許多人特別是高血壓患者經常處於鉀低鈉高的狀態。能夠給人體補充鉀而減少鈉,顯然是防治高血壓的一種有益方法。
海藻中的海藻酸實際上是包裹著鉀、鈣、鎂等金屬離子的混合物。海藻酸有一特性,在酸性環境里,會與鉀、鈣、鎂等金屬離子分離,在鹼性環境中,又與金屬離子結合。
那麼海藻進入人的胃以後,在胃酸作用下,海藻酸釋放了所含的鉀等金屬離子。但由於海藻酸不能被胃消化吸收,所以它要繼續在人體內旅行。
海藻酸進入腸道後,由於腸道是鹼性的,它又要尋找金屬離子結合,由於人每天都吃鹽,腸道里鈉離子最多,於是海藻酸就大量地與鈉離子結合,並將其牢牢包裹直到排出體外。由此看來,吃海藻正好可以補充鉀和清除多餘的鈉。
另外,海藻酸還能降低人體內的膽固醇。首先,海藻酸進入消化系統後,其膠質會包裹部分膽固醇,使這部分膽固醇無法被吸收。其次,人消化吸收脂肪是靠自身分泌的膽汁酸,膽汁酸越多吸收的脂肪越多。
一些膽汁酸分解脂肪後會被腸壁再吸收和利用,而海藻酸的膠質彌漫在腸壁上,可以阻礙膽汁酸的再吸收,使消化道內膽汁酸數量減少。
這時,人體會自動合成新的膽汁酸來補充,而合成膽汁酸的原料正是肝臟內的膽固醇。這就是說,為了合成膽汁酸,肝臟內的膽固醇將被大量消耗,而血液中的膽固醇含量也隨之被降低。
通過上述阻礙膽固醇的吸收和促進肝臟內膽固醇消耗,海藻酸起到了良好的降血脂作用。
當然,海藻的好處不只這些,它還含有豐富的人體所必須的氨基酸、礦物質、維生素等。海藻類食物不管涼拌還是做湯都是非常可口的
Ⅳ 【高分】追加誠求!!!如何讓一種海藻變嫩變軟
海藻(seaweed)簡介
[編輯本段]
海產藻類的統稱,通常固著於海底或某種固體結構上,如∶綠藻、紅藻和褐藻。其根狀固著器只有固著功能,而不能吸收營養。海藻在淺水中常密生成片。在水深50公尺(約165呎)以內的岸邊形成明顯區帶。生長於高潮線上的海藻常暴露在空氣中;低潮線下的海藻則不能長期暴露於空氣,故不能於近海岸處生長,如墨角藻屬(Fucus)、巨藻屬(Macrocystis)、海囊藻屬(Nereocystis)和海帶屬(Laminaria)等類群,並只能在18℃(64℉)以下繁殖,僅分布於冷水水域。
常見的褐藻包括大型褐藻、馬尾藻和墨角藻屬。太平洋及南極地區的巨藻屬和海囊藻屬的某些種長度超過33公尺(100呎),是最大的藻。海帶屬在太平洋沿岸及不列顛群島都很豐富。在墨西哥灣流和馬尾藻海中馬尾藻常見,呈自由漂浮的大團塊,其外形與其他海藻不同,形似具葉和漿果的分枝,「漿果」實際是空心的氣囊,使葉狀體浮在水面。不列顛群島潮間帶常見的墨角藻(F. vesiculosis)也藉氣囊漂浮。
常見的紅藻包括掌狀紅皮藻、紫菜、石花菜屬(Gelidium)、角叉菜屬(Chondrus)。北大西洋的掌狀紅皮藻(Rhodymenia palmata)淡紫紅色,由扁平的單生或叢生的葉狀體所構成,外表扇狀,分成多數二叉型裂片。低潮時,大西洋岩石海岸潮間帶的下半部,叢生著角叉菜屬的各個種。春夏兩季,不列顛群島、日本及其他地方潮間帶的高潮線下紫菜很多。石花菜屬用於製造瓊脂。海藻中綠藻較少,石蒓屬(Ulva)便是其中之一。海藻具有重要經濟價值,如紫菜、掌狀紅皮藻、馬尾藻和石蒓在世界各地作為食物,褐藻常用作肥料。
基礎細胞所構成的單株或一長串的簡單植物。大量出現時分不出莖或葉的水生植物。最常見的大型海藻是海草。
本品為馬尾藻科植物海蒿子Sargassum pallim(Turn.)C. Ag. 或羊棲菜Sargassum fusiforme(Harv.)Setch. 的乾燥藻體。前者習稱「大葉海藻」,後者習稱「小葉海藻」。夏、秋二季采撈,除去雜質,洗凈,曬干。
海藻為藻類植物馬尾藻科裂葉馬尾藻Sargassumsiliguastrum(Turn.)
C.Ag. 嫩藻體,又名海蒿子、海菜。藻體暗褐色,50 厘米到1 米以上。生長
在低潮帶岩石上。分布於我國東南沿海。
海藻嫩藻體每百克含水分11.3 克,蛋白質4.2 克,脂肪0.8 克,碳水化
合物56.9 克,鈣7270 毫克,鐵92 毫克,碘326 毫克。
海藻性味咸寒,具有清熱、軟堅散結的功效。脾胃虛寒者忌食用。
形態特徵
[編輯本段]
大葉海藻 皺縮捲曲,黑褐色,有的被白霜,長30~60cm。主幹呈圓柱狀,具圓錐形突起,主枝自主幹兩側生出,側枝自主枝葉腋生出,具短小的刺狀突起。初生葉披針形或倒卵形,長5~7cm,寬約1cm,全緣或具粗鋸齒;次生葉條形或披針形,葉腋間有著生條狀葉的小枝。氣囊黑褐色,球形或卵圓形,有的有柄,頂端鈍圓,有的具細短尖。質脆,潮潤時柔軟;水浸後膨脹,肉質,粘滑。氣腥,味微咸。
小葉海藻 較小,長15~40cm。分枝互生,無刺狀突起。葉條形或細匙形,先端稍膨大,中空。氣囊腋生,紡錘形或球形,囊柄較長。質較硬。
種類分布
[編輯本段]
每一種海藻都有其固定的潮位,主要和所含色素的種類與含量比例有關,不同色素所須的光線波長不同,隨著光線強度及光質的變化,藻類的分布也受影響。一般在較陰暗處或深海中,藻紅素與藻藍素比葉綠素更能有效地吸收藍、綠光,故只含葉綠素及胡蘿卜素的綠藻,其棲息地多靠近水淺之處。而低潮線附近及深海部分則多為紅藻類。此外,地形、底質、溫度、濕度、鹽度、潮汐、風浪、洋流、污染物、動物掘食、藻類間的相互競爭等因素,也都會影響海藻的生長與分布。
以台灣海邊常見的海藻為例,在海水淹不到但浪花可濺及的飛沫帶,在秋末至春初時,北部、東北部沿岸主要以頭發菜、紫菜、海蘿及鐵釘菜為主,在南部及東部海岸則以柔弱卷枝藻、鞘絲藻及海雹菜等為主。這些海藻本身有膠質保護,可忍受長時間的乾旱及炙熱,常在陽光下曝曬個三、五天,依然不枯不萎,顯現強韌的生命力。但到夏季時,飛沫帶則是光禿禿一片。
潮間帶依潮汐的大潮、小潮變化,分為上部、中部及下部三區。在潮間帶上部,多屬於綠藻類,常見有膜狀的石蒓、管狀的石發或絲狀的剛毛藻,都是可以忍受強光照射及每日二次漲退潮的干濕變化,尤其在冬、春季時,常在海蝕平台上形成一片青蔥翠綠的「綠色地毯」。在夏季,此區和飛沫帶一樣,岩石上多是裸露光禿,但在潮池內或有遮陰之處,則仍可發現它們的蹤影。
在潮間帶中部,主要以褐藻類為主,綠藻為輔。冬、春季時,常見有囊藻、團扇藻、水窗藻、棲狀褐茸藻、裂片石蒓、網球藻等,尤其在三、四月間有浪拍擊的地方,北部以小海帶的數量最多,到了夏、秋季,這些藻類大多消失不見。
在潮間帶下部及低潮線附近,則以紅藻類為主。常見的有沙菜、凹頂藻、龍須菜、小杉藻、角叉菜、匍扇藻。尤其在低潮線附近有海浪拍打的地區,則以小珊瑚藻、邊孢藻、石花菜、翼枝菜、馬尾藻、牛角樹、繁枝蜈蚣藻等最為常見。這些藻類能忍受海浪的直接撲打及海流的沖擊,其中,珊瑚藻及邊孢藻等,可以從海水中吸收石灰質蓄積體內,一方面增強骨架,抵抗水流,一方面降低體內有機質的比例,使其它海洋生物不愛啃食,也有助於珊瑚的造礁。
這些在潮間帶五顏六色的藻類,一到夏天,就逐漸消失了,但在潮間帶以下,終年為海水所覆蓋的亞潮帶,則一年四季均可見到各式各樣藻類繁生。常見的有馬尾藻、松藻、蕨藻、海木耳、石花菜、雞冠菜、麒麟菜、海膜、蜈蚣藻等,尤其馬尾藻常在六、七月間大量生長,形成小型的馬尾藻海。
生長習性
[編輯本段]
生長在低潮線以下的淺海區域—海洋與陸地交接的地方,在這裏海浪的沖擊力比較緩和,海水中含有豐富的礦物質,加上陽光充足,無論是紅藻或褐藻,雖然顏色不同,都含有葉綠素,可以利用日光進行光合作用,製造食物,它們行光合作用,所釋放出來的氧氣,更是動物們呼吸所不可缺少的;海洋世界之所以如此繽紛熱鬧,海藻的功勞實不可沒。
海藻繁殖
[編輯本段]
藻類雖無花、果、種子等構造來繁衍後代,卻有各式各樣的生殖方式來適應環境。在無性生殖方面,有些細胞可以直接一分為二,如水綿,可以斷成數段,每段再各自成長為獨立個體;有的藻體可以產生許多有鞭毛的孢子,可自由游動,每一孢子成熟後各自長成為一新的個體;在環境不良時,有些藻類可產生厚壁的休眠孢子,等環境適宜時,再萌芽生長成新的個體。在有性生殖方面,有些藻類可產生雌、雄配子,經由交配後才長成新的個體。
在海藻的一生中,無性生殖與有性生殖常有規則地交替進行,形成復雜的生活史。如我們常吃的紫菜、海帶,其生活史具有孢子體及配子體不同生長形態,其孢子體行無性生殖產生孢子,配子體則產生雌、雄配子,行有性生殖,這種不同生活形態交替進行的生活史稱為「世代交替」。
海藻成分
[編輯本段]
海藻中的蛋白質
海藻含有一種特殊的蛋白質稱為親糖蛋白,它對特定糖類具有親和性而與之非共價結合。親糖蛋白和細胞膜糖分子結合後會造成細胞沉降現象,因此是一種凝集素。親糖蛋白普遍存在於陸上動植物及微生物中,尤其在豆科植物種子里更是豐富。親糖蛋白藉其辨識糖類的特性,在生物的防禦、生長、生殖、營養儲藏及生物共生上扮演重要角色。親糖蛋白也可應用於血球分離檢測,葯物載體、免疫抗體的產生及抗癌葯物的醫葯用途上。
海藻含有凝集活性物質是在一九六六年才被提出,隨後的研究發現海藻的親糖蛋白不但可以凝集紅血球、腫瘤細胞、淋巴球、酵母、海洋細菌及單細胞藍綠藻,也能促進小老鼠及人體淋巴球分裂作用。一些紅藻如盾果藻、龍須菜、紅翎菜及旋花藻的親糖蛋白便具有這種作用。海藻親糖蛋白能激活淋巴細胞,因而和免疫機能有密切關聯。
隨後的研究陸續發現有些海藻親糖蛋白能抑制腫瘤細胞的增殖,如抑制白血病細胞株及老鼠乳癌細胞的增長。又如將海藻親糖蛋白予以染色並結合在癌細胞上,便可以診斷或追蹤人體內癌細胞的分裂及轉移情形。台灣外將海藻親糖蛋白應用在人體保健及醫葯方面的研發,多數尚在開始的階段,不如多糖類成熟,有待積極研究開發。
可預期的是海藻親糖蛋白未來在免疫系統機能診斷、腫瘤形成及轉移診斷及其它臨床應用上,具有很大潛力。惟首先應加強海藻活性種類篩選,進而分離純化親糖蛋白,並分析其生化特性及構造,以供後續研究及擴大未來應用,提高其在醫葯及保健上的價值。
海藻中的多糖類
在海藻中具有增強免疫力及抗癌活性的物質,屬特殊多糖類、蛋白質、脂質、色素及低分子物質。在傳統的中葯里,幾種褐藻經烹煮之後可用來預防及治療癌症,這種熱水抽出物主要成分是多糖類。
海藻富有食物纖維,這些纖維屬硫酸多糖或酸性多糖之類的物質,除有前述食物纖維的功能外,有些也有抗癌活性。紅藻的角叉藻聚糖是硫酸鹽化半乳糖的聚合物,此多糖類具有增強免疫力及抗癌的活性;角叉藻聚糖主要來自角叉藻、杉藻、麒麟菜、沙菜及銀杏藻。紫菜糖及布糊也都是具抗癌活性的硫酸化多糖類,前者來自紫菜,而後者主要是海蘿的半乳糖聚合物。
褐藻的褐藻糖是海藻的抗腫瘤及抗凝血活性成分中,研究得最多的一種化合物,實驗結果顯示此單糖可抗腫瘤及延長小老鼠壽命;許多種褐藻,如裙帶菜及馬尾藻的褐藻聚糖,同樣能抑制腫瘤及增強老鼠的免疫抗體機能;褐藻酸是褐藻細胞壁的主要成分,其抗癌活性,和所含的甘露糖醛酸及古羅糖醛酸成分有關。有人認為海藻聚糖的抗癌機轉可能和吞噬細胞及干擾素活性增強有關,因而間接地誘發細胞蛋白質的免疫反應及影響淋巴細胞的活性。
海藻中的食物纖維
食物纖維是具有多醣類結構的大分子,是構成海藻細胞壁的主要成分,也多分布在細胞間隙中。紅藻及褐藻含有豐富又多種的食物纖維,且大部分是水溶性。纖維的含量及結構因海藻種類而有不同;綠藻的纖維成分和陸上植物大致相同,主要是纖維素,但紅藻中是洋菜、角叉藻聚醣及布糊,褐藻中是褐藻酸、褐藻聚醣及海帶醣。一般海藻的纖維量約為乾重的 30 ~ 65%,遠大於豆類、五穀類、蔬菜類及水果類的平均含量。
食物纖維在人體保健上有何用途?舉動物實驗為例,在飼料中加入褐藻酸,可改善老鼠高血脂症狀,並抑制血液膽固醇含量的增加;角叉藻聚醣及洋菜能與膽固醇結合,可以調控血糖量。因此,適度增加海藻纖維的攝取量可以降低血壓、血液膽固醇及血糖量,對心臟、血管的正常規律有幫助,並預防癌症發生。此外,海藻食物纖維進入人體胃腸後,因吸收水分而膨脹,容易造成飽足感覺,避免攝取過多食物而造成肥胖,並達到減肥保健效果。食物纖維在人體內又能幫助消化及促進廢物排泄,避免體內有害細菌的生長,具整腸作用。
海藻中的維他命
當人體某種維他命不足或缺乏時,就會引起代謝失調或疾病。海藻含有多種維他命,主要的有維他命B12、C及E、生物素及煙鹼酸。人體維他命B12不足會導致長期疼痛、貧血及疲勞,甚至精神異常;這種維他命在海藻中的含量雖然不多,但廣泛地分布在各種藻類中。
維他命C和人體敗血病、癌症、心臟病、體重減輕等 70 種以上的病症有關;許多海藻,如甘紫菜、網翼藻、裙帶菜及滸苔等,含有豐富的維他命C,可達 3 ~ 10 毫克/克藻體乾重,並不遜於許多蔬菜、水果。
維他命E和治療人體 45 種以上疾病有關,包括皮膚、肌肉、聽力、視力、癌症及心臟病等問題,此種維他命能保護肝臟,避免因過度疲勞而損害;一般海藻體內的維他命E含量約在一百微克/克藻體乾重以下,但在墨角藻則高達六百微克/克藻體乾重以上。維他命C及E又具抗氧化作用,可阻止不飽和脂肪酸遭受過氧化物攻擊。
煙鹼酸亦廣泛存在於各種海藻中,在治療關節炎、偏頭痛及失眠上有其用途。海藻也含有生物素,有助於調整脂肪的代謝作用。有些海藻還含有維他命B1、B2、D、A及K,這些微量維他命也有其特定功能。
海藻中的無機元素
海水含有 45 種以上的無機元素,而海藻生長在海水裡,每天吸收無機元素做為營養成分,因此海藻會比陸上植物含有更多種及多量的天然無機元素,可以提供人體所需。
海藻的無機元素中以鈉、鉀、鐵、鈣含量最多。鐵是血紅素的成分,缺鐵是造成貧血的原因之一。鈣是形成人體骨胳及牙齒的成分,也是維持細胞膜正常功能所需;但鈣每日會有流失,因此必須補充,尤其孩子在成長期更是需要。許多海藻如蕨藻、龍須菜、沙菜、指枝藻、團扇藻及網地藻,含多量的鐵、鈣,可以從中攝取以補充不足。再如人體缺少碘會造成甲狀腺機能異常,而海帶含有多量的碘,可以提供所需。
有些海藻含有較多量的鎂,此元素可以紓解壓力,避免因緊張引起心臟病。海藻含有微量的銅、鋅及錳,此三微量元素在人體內過量會造成中毒現象,但在肝臟中若無法維持適量,則會導致肝臟受損。銅也能影響鐵的吸收,而錳和血糖量及癲癇病的發生有關。人體若缺乏上述主要及微量元素時,就需要適量補充。平日多攝取海藻就可以補充各種無機元素。
海藻中的胺基酸及脂肪酸
一些食用海藻如紫菜、掌藻、石蒓及石發等有較多的蛋白質,約為藻體乾重的 20 ~ 39%。海藻含有二十餘種人體必需的胺基酸,重要的是大部分種類都有含硫胺基酸,如牛磺酸、甲硫氨酸、胱氨酸及其衍生物,每一百克乾重藻體的含量約在 41 ~ 72 毫克之間。除母奶、雞蛋及豆類含多量的牛磺酸外,一般陸上食物蛋白質的含硫胺基酸大都不足或缺少,攝取不足時,會影響人體健康。
牛磺酸和心跳、腦化學及神經細胞的正常調控及視力有關,甲硫氨酸及胱氨酸則能螫合重金屬,其硫與氫結合成氫硫基而有去毒作用。牛磺酸又有助於脂肪的消化,抑制血液及肝臟膽固醇含量的增加,對高膽固醇患者有改善作用。紅藻的含硫胺基酸普遍較綠藻及褐藻多;紫菜、石花菜、海帶、石蒓及角叉菜等含牛磺酸量很高,每一百克藻體乾重的含量可達四百毫克;甲硫氨酸及胱氨酸則在石蒓、松藻、滸苔、蜈蚣菜、紫菜、軟骨藻、環節藻、海帶及墨角藻等有較高的含量。食用這些海藻可提供人體需要的特殊胺基酸。
海藻的脂肪酸量很少,約占 1 ~ 5%,但有些特殊脂肪酸對人體健康有很大的影響。海藻除含有少量動物及高等植物常見的棕櫚酸、肉豆蔻酸、月桂酸及硬酯酸等飽和脂肪酸外,大部分為不飽和脂肪酸,如海帶、羊棲菜及裙帶菜含有油酸、亞麻油酸及次亞麻油酸。後兩者是人體必需的不飽和脂肪酸。
一般而言,紅藻比綠藻及褐藻含較多的高度不飽和脂肪酸,尤以 20 碳 5烯脂肪酸(EPA)較為多見。根據分析,紫菜、海帶、翅藻及其它海藻含有較多的 EPA,這種脂肪酸通常在深海魚類的魚油中含量較多,除可幫助降血壓、心跳及紓解壓力外,也可以抑制血液膽固醇含量上升及血小板凝集,防止血栓形成及心肌梗塞,對循環系統疾病有預防作用。
化工用途
[編輯本段]
以海藻為原料製成的化工產品。1670年日本發 現了用紅藻生產瓊膠的方法,並開始海藻膠的生產。20世紀50年代末中國進行了從海帶提取褐藻膠、甘露醇和碘的綜合利用研究,60年代末投入工業性生產。海藻加工產品主要有紅藻膠質製品與褐藻化工產品兩類。
卡拉膠
紅藻膠質製品,紅藻膠質的基本化學成分是由半乳糖組成的半乳糖膠。不同種類紅藻所含膠質中半乳糖的構型和構象以及所含硫酸基的數量與結合位置不同,各種製品的性質也有不同。主要製品有:①瓊膠。又稱瓊脂、凍粉。從石花菜、江蘺等紅藻中用熱水提取出來的一種海藻多糖。加熱至90℃左右呈溶膠狀,冷至30℃左右時呈強度較高的凝膠。瓊膠由中性的瓊膠糖和一系列連續的硫酸性瓊膠兩部分組成。加工方法主要是天然凍干法和機械加工法。瓊膠在食品工業上主要用作軟糖、罐頭製品的凝凍形成劑,冷飲食品的穩定劑和乳化劑;醫學上用作培養基、輕瀉葯等。②卡拉膠。從角叉菜等紅藻中以熱水提取出的膠質。其膠液經處理可分成沉澱和不沉澱兩部分,分別稱為K-卡拉膠和λ-卡拉膠組分。其中K部有較強的凝固能力,工業生產的卡拉膠是兩者的混合物。生產方法有烘乾法、異丙醇脫水法和鹼預處法等。用途與瓊膠基本相同。③叉紅藻膠。從帚狀叉紅藻中以熱水提取出的多糖。此種藻類多產於大西洋北部。叉紅藻膠的主要化學結構類似K-卡拉膠。用途和卡拉膠相似,絕大部分用於食品工業。④海蘿膠。海蘿屬紅藻所含的膠質。海蘿加熱水攪拌提取,濾液與染料可直接配成印花漿使用。
甘露醇
褐藻化工產品主要有褐藻膠、碘和甘露醇等。褐藻膠是從海帶等褐藻經加鹼提取出的一種水溶性高粘度膠體,是所有褐藻所共有的細胞間多糖。褐藻膠包括水溶性褐藻酸的銨、鈉、鉀鹽,以及不溶於水的褐藻酸及其鈣、鐵等兩價以上的金屬鹽類。一般所說的褐藻膠主要指褐藻酸鈉。主要在食品工業中用作穩定劑、增稠劑、果醬等的凝凍成形劑;在醫葯衛生中用作乳化劑、葯片崩解劑、止血紗布等。有些褐藻膠有阻止動物體吸收放射性鍶的效 果。在海帶的水浸泡液中加入酸和氧化劑使碘游離,通過陰離子交換樹脂標使碘吸附,再通入還原劑解吸、氧化,精製後即得醫用碘。從交換樹脂柱流出的液體中加鹼除去不溶物,然後經電滲析器脫鹽、濃縮、結晶即得甘露醇。碘廣泛用於人民生活、醫葯衛生、國防工業和農業等方面。甘露醇可用作治療眼、腦、糖尿病、高血壓等疾病的注射劑和口服葯;其衍生物可用作乳化劑以及用於製造泡沫塑料、炸葯等。
海藻葯效
[編輯本段]
海藻是指生長在潮間帶及亞潮間帶肉眼可見的大型藻類,通常包括綠藻、褐藻及紅藻三大類。在古代中國及日本就有利用海藻做為食物的證據,古醫典包括《本草綱目》、《本草經集注》、《海葯本草》及《本草拾遺》等都有用海藻治療各種疾病的紀載。
例如常見的石蒓及礁膜藻具解熱及治咳嗽、痰結、水腫及泌尿不順等用途;海帶及馬尾藻除可治甲狀腺腫外,也有降血壓、血脂、血糖及抗凝血功用;紫菜具有預防高血壓,抗衰老及延長壽命的效用,《本草綱目》提到「凡癭結積塊之疾,宜常食紫菜……」;麒麟菜則能治支氣管炎、氣喘及化痰結,動物實驗也顯示其具降低血清膽固醇含量的作用;鷓鴣菜及刺松藻有驅蛔蟲的功效。此外,尚有許多種海藻依其化學成分不同而有不同的葯理作用及臨床用途。
海藻也是印尼及其它東南亞國家的傳統葯材,用於退燒、治咳,以及治療氣喘、痔瘡、流鼻涕、腸胃不適及泌尿疾病等。日本人喜歡食用海藻,以加強身體抗癌、抗腫瘤的能力,且可有效改善糖尿病症狀及紓解緊張壓力。
【英文名】 SARGASSUM
【性狀】大葉海藻 皺縮捲曲,黑褐色,有的被白霜,長30~60cm。主幹呈圓柱狀,具圓錐形突起,主枝自主幹兩側生出,側枝自主枝葉腋生出,具短小的刺狀突起。初生葉披針形或倒卵形,長5~7cm,寬約1cm,全緣或具粗鋸齒;次生葉條形或披針形,葉腋間有著生條狀葉的小枝。氣囊黑褐色,球形或卵圓形,有的有柄,頂端鈍圓,有的具細短尖。質脆,潮潤時柔軟;水浸後膨脹,肉質,粘滑。氣腥,味微咸。
小葉海藻 較小,長15~40cm。分枝互生,無刺狀突起。葉條形或細匙形,先端稍膨大,中空。氣囊腋生,紡錘形或球形,囊柄較長。質較硬。
【製法】除去雜質,洗凈,稍涼,切段,曬干。
【鑒別】取本品1g,剪碎,加水20ml,冷浸數小時,濾過,濾液濃縮至3~5ml,加三氯化鐵試液3 滴,生成棕色沉澱。
【用法用量】 6~12g。
【貯藏】置乾燥處。
【性味與歸經】苦、咸,寒。歸肝、胃、腎經。
【功能與主治】軟堅散結,消痰,利水。用於癭瘤,瘰癘,睾丸腫痛,痰飲水腫。
【注意事項】不宜與甘草同用。胃寒,畏冷者慎食。
【營養成分】每100克含水分11.3克,蛋白質4.2克,脂肪0.8克,碳水化合物56.9克,鈣7270毫克,鐵92毫克,還含有藻膠酸,藻多糖,甘露醇等。
【文獻選錄】
《神農本草經》:「主瘦瘤氣,頸下核,破散結氣,癰腫,癌瘤堅氣,腹中止下鳴,下十二水腫。」
《名醫別錄》:「療皮間積聚,暴潰,留氣,熱結,利小便」
《葯性論》:「療疝氣下墜,疼痛,核腫。」
《食療本草》:「主起男子陰氣,常食之,消男子潰疾。」
【文化欣賞】
民間傳說:大葉藻生海中及新羅(今為朝鮮),葉如水藻而大,新羅以之進貢,深受青睞,民謂之:「海藻原為海中草,亦可視為宮廷寶。」暗喻不可以貌取人。
為馬尾藻科植物海蒿子(大葉海藻)和羊棲菜(小葉海藻)的全草。原產美國、加拿大、墨西哥和澳大利亞沿海,20世紀初人們才發現它也有重要的食用價值,不僅含有10多種氨基酸及礦物質、維生素等,而且還有許多微量元素和大量的碘、甘露醇以及藻膠等。
食療作用
[編輯本段]
1.抗病毒,防癌抗癌 海藻提取液蛋白多糖類可對抗各種病毒,其中包括艾滋病病毒和致癌的RNA病毒。
2.預防白血病 藻膠酸可與放射性元素鍶結合成不溶物排出體外,使鍶不致在體內引起白血病等。
3.降血壓 較大劑量的海藻(0.75克/千克)對麻醉犬、免有明顯持久的降壓作用,水劑較酊劑為強,藻膠酸鈉如大劑量也能使動物血壓短暫下降(中等量則使血壓短暫上升)。
4.抗甲狀腺功能亢進(甲亢)海藻中所含的碘可用來糾正因鐵碘而引起的甲狀腺功能不足,同時也可暫時抑制甲亢的新陳代謝率而減輕症狀,但不能持久,僅作為手術前的准備。
5. 最近,一批科學家在分析乳腺癌發病原因時發現,日本婦女乳腺癌發病率較低,與其長期食用海藻類食物的飲食習慣有關(因為日本四面環海),實驗表明日本海中的食用海藻60%的品種有抗白血病的作用。
營養分析
[編輯本段]
1.海藻中含有大量的能明顯降低血液中膽固醇含量的碘,常食有利於維持心血管系統的功能,使血管富有彈性,從而保障皮膚營養的正常供應。
2.海藻中的蛋氨酸、胱氨酸含量豐富,能防止皮膚乾燥,常食還可使乾性皮膚富有光澤,油性皮膚可改善油脂分泌。
3.海藻中所含維生素豐富,可維護上皮組織健康生長,減少色素斑點。
4.抗病毒,防癌抗癌 海藻提取液蛋白多糖類可對抗各種病毒,其中包括艾滋病病毒和致癌的RNA病毒。
5.預防白血病 藻膠酸可與放射性元素鍶結合成不溶物排出體外,使鍶不致在體內引起白血病等。
6.降血壓 較大劑量的海藻(0.75克/千克)對麻醉犬、免有明顯持久的降壓作用,水劑較酊劑為強,藻膠酸鈉如大劑量也能使動物血壓短暫下降(中等量則使血壓短暫上升)。
7.抗甲狀腺功能亢進(甲亢)海藻中所含的碘可用來糾正因鐵碘而引起的甲狀腺功能不足,同時也可暫時抑制甲亢的新陳代謝率而減輕症狀,但不能持久,僅作為手術前的准備。
適宜人群
[編輯本段]
一般人群均適合
1. 尤其適合缺碘者;
2. 適宜淋巴結、甲狀腺腫大者、高血壓、高血脂、動脈硬化患者、減肥者、癌症患者;
3. 脾胃虛寒者忌食用。
食物相剋
[編輯本段]
海藻不能與甘草同食。
保健食譜
[編輯本段]
作為干製品,食用前應將海藻先短時間泡洗,然後蒸熟,再清洗切絲涼拌或摻豬肉燉熟,也可與豆腐同燉,吃法大體上與海帶相同。
實例1 將甘氨酸9公斤與食鹽3公斤溶於60升的水中,加熱至85℃,並將海帶在其中浸漬4分鍾,然後撈出用60~70℃的熱風乾燥。這種乾燥品味美柔軟,遠勝於未處理的海帶,適合作為間食或酒菜直接食用。
實例2 將實例1浸漬完後的海帶,加入適量的醬油及砂糖進行燉煮,做成佃煮食品(日本傳統的食品)。不論用組織較硬海帶或質量較好的海帶為原料,採用此法,都可得到柔軟的製品。
實例3 甘氨酸1.5公斤溶於50升的水中,加熱至90℃,並將海帶在其中浸漬1小時,然後撈出,用60~70℃的熱風乾燥。製品的柔軟度和實例1相同,但味道很差。另外,在實例1中如不加食鹽,則海帶的中心部位尚未軟化,其表面和邊緣即產生破碎的現象。但如在實例3中加入食鹽,則海帶幾乎不產生軟化現象。
實例4 甘氨酸5公斤溶於100升的水中的加熱至60℃將10公斤乾燥的裙帶菜在此液中浸漬30分鍾,然後撈出用60~70℃的熱風干
燥,製品即可食用。或者浸漬後撈出,加入醬油及砂糖燉煮,製成小菜或佃煮食品
實例5 甘氨酸5公斤溶於100升的水中加熱至30℃,將10公斤乾燥的羊棲菜在此液中浸泡15分鍾,撈出後用60~70℃的熱風乾燥即可。或撈出後加入醬油及砂糖燉煮,製成小菜或佃煮食品。
實例6 甘氨酸3公斤溶於100升的水中,在常溫下將褐海帶浸漬15分鍾,撈出後用60~70℃的熱風乾燥即可,或撈出後加入醬油及砂糖烤煮,製成小菜或佃煮食品。
實例4至實例6是海帶以外的食用藻的軟化處理法。這些食用海藻如用高濃度的甘氨酸及在高溫條件下處理,其表皮會過度軟化且內部卻不均勻。因此對這樣的海藻來說用低濃度的低溫液處理較為理想。而且處理後與未處理的相比,可大大縮短食用調理的時間,甘氨酸又可改善其味道,成為良好的美味食品。
Ⅵ 石蒓的種類
Ulva pertusa
地方名:海波菜、海條、豬母菜。
形態特徵:藻體有卵形、橢圓形、圓形和技針形、葉片上有形狀、大小不一的孔,這些孔可使葉片分裂成不規則裂片。葉邊緣略有皺褶或呈波狀。葉基部有盤狀固著器,但無柄。株高10~40厘米。顏色碧綠,干後濃綠色。
產地、產季:遼寧、河北、山東和江蘇省沿海均有分布,長江口以南沿海雖也有生長,但逐漸稀少。孔石蒓全年均有,繁殖生長期主要在冬春季,春末夏初是採收盛期。
經濟價值:孔石蒓的化學成分很復雜,據北戴河產的孔石蒓干品分析,含氯2. 10%、鉀5.21%、氯化鉀 8.20%、碘0.013%、灰分8.12%、可溶性鹽21.12%和多種維生素、麥角固醇,此外還含有醋酸、丙酸、丁酸、戌酸、十四酸、十六酸和亞麻酸、香芹酮、糠醛、苯甲醛、檸檬酸、首香醛、香草醛、桂皮醛、異香草醛、
檸檬烯、洋棕木醚、對聚傘檬花素、枝葉素、丁子香酚、芳香醇、維生素B12。所以孔石蒓、石蒓是葯用海藻,在福建、廣東各地的中葯店內稱昆布。其性味咸寒,能清熱解毒,軟堅散結,利水降壓,可治中暑、水腫、小便不利、頸部淋巴結腫,單純性甲狀性腫、瘡病和高血壓,亦可作菜吃。 藻體暗綠色,一般高10-12cm,也可達60cm。不規則二叉分裂。裂片似舌狀或線狀,邊緣不規則波狀或鈍齒狀。膜質,厚70-80μm。分布:生長在中潮帶及低潮帶和大幹潮線附近的岩石上。分布遼寧、河北、山東、浙江至廣東海南島沿岸,江蘇等地沿海,長江以南的東海和南海沿岸也有生長,但由北向南逐漸稀少。
功能主治:
①《本草拾遺》:下水,利小便。(孕婦及脾胃虛寒和有濕滯者忌食用)
②《海葯本草》:主風秘不通,五鬲氣,並小便不利,臍下結氣,宜煮汁飲之。胡
人多用治耳(「耳」一作「疳」)疾。
應用參考:
1.喉炎、頸淋巴結腫:石蒓、鐵釘菜、大青葉各15克,水煎服,1日2次。
2.瘡疔、癭瘤:石蒓、銅藻各30克,水煎服。
採集:冬、春二季採收。
性味:味甘,平,無毒。
做葯材時為乾燥葉狀體呈不規則的團狀物,質極松軟,甚薄,極易破碎。
Ⅶ 在海邊發現這種海草,這是海白菜嗎
海藻的一種能吃 ,但不是海白菜
石蒓 Ulva lactuca L.屬於綠藻門,石蒓目,石蒓科,石蒓屬。亦稱海白菜、海青菜、海萵苣、綠菜、青苔菜、綸布,屬常見海藻。片狀,近似卵形的葉片體由兩層細胞構成,高10 —40 厘米,鮮綠色,基部以固著器固著於岩石上,生活於海岸潮間帶,生長在海灣內中、低潮帶的岩石上,東海、南海分布多、黃海、渤海稀少。
中文學名
石蒓
別稱
海菜、石菜、海萵苣
Ⅷ 如何收集藻類孢子
根據我國沿海各海區污損生物的調查結果可以看出,石蒓、滸苔、水雲等大型藻類 均為秋、冬、春季節常見的藻類污損生物優勢種。藻類的附著會顯著增大波浪和海流對海洋 設施產生的動力載荷效應,引發漂移甚至傾覆;堵塞水產養殖網箱、籠具、圍網等的網孔,影 響內外環境水體交換,降低內部環境的溶解氧,妨礙養殖對象的正常生長發育。
石蒓(Ulva lactuca)可食用和葯用,多生長在中、低潮帶的岩石上或石沼中,也可 附生在大型海藻和各類人工設施上,在世界各地沿海均有分布,中國則多分布在中國東海 和南海沿岸。其藻體一般高10 30cm,最高可達40cm,黃綠色,近似卵圓形,邊緣稍呈波 狀,或呈廣寬的葉片狀,為兩層細胞構成的膜狀體,基部由營養細胞延伸成假根絲,形成固 著器。通過無性生殖和有性生殖方式進行繁殖。生活史屬於同形世代交替,由孢子體和配 子體兩種世代的同形藻體交替出現以延續後代。生長盛期在2 6月,為秋、冬、春期間主 要污損性藻類。 目前,有關石蒓的研究涉及化學組分、生理生態、分類遺傳等方面,近來Bhattarai 等人還報道了孔石蒓(U.pertusa)和裂片石蒓(U. fasciata)孢子低溫儲存技術以期在污 染、附著機理和防除測試等領域應用。然而,該方法不僅沒涉及石蒓孢子的採集技術,而且
整個過程較為煩瑣、復雜首先把新鮮採集、用過濾海水洗凈的藻體浸泡在4t:氨苄青黴素 濃度為100i! g/ml的f/2配方培養基中1天,再用高壓消毒海水漂洗,然後室溫下在層流潔 凈台上乾燥10小時,再浸泡於過濾海水中10分鍾,4000rpm離心5分鍾收集釋放的游孢子, 最後通過光吸引選擇活潑的游孢子。 為便於開展防污劑篩選和環保監測方面的研究工作,簡化、縮短孢子採集過程和 掌握孢子附著萌發培養技術極為關鍵。另外,考慮到石蒓又是重要的經濟海藻,具有較高的 營養和葯用價值,掌握其孢子採集和培養技術,在大規模養殖和人工栽培領域也具有廣闊 的應用前景。 可以說,現有技術中並沒有探討大量採集石蒓游孢子的方法,而且也沒有提出借 助何種方法和設備可簡便、持續、穩定地大量獲得其游孢子並對其進行培養。因此,了解和 掌握石蒓孢子大量採集的方法和在此基礎上的培養技術。
Ⅸ 石蒓的介紹
石蒓 Ulva lactuca L.屬於綠藻門,石蒓目,石蒓科,石蒓屬。亦稱海白菜、海青菜、海萵苣、綠菜、青苔菜、綸布,屬常見海藻。片狀,近似卵形的葉片體由兩層細胞構成,高10 —40 厘米,鮮綠色,基部以固著器固著於岩石上,生活於海岸潮間帶,生長在海灣內中、低潮帶的岩石上,東海、南海分布多、黃海、渤海稀少。
Ⅹ 這種海藻的學名叫什麼
紫菜(Porphyra),是在海中互生藻類的統稱。紅藻綱,紅毛菜科。藻體呈膜狀,稱為葉狀體。紫色或褐綠色。形狀隨種類而異。紫菜屬海產紅藻。葉狀體由包埋於薄層膠質中的一層細胞組成,深褐、紅色或紫色。紫菜固著器盤狀,假根絲狀。生長於淺海潮間帶的岩石上。種類多,主要有條斑紫菜、壇紫菜、甘紫菜等。中國沿海地區已進行人工栽培。21世紀初中國紫菜產量躍居世界第一位。富含蛋白質和碘、磷、鈣等。供食用和葯用[20]。同時紫菜還可以入葯,製成中葯,具有化痰軟堅、清熱利水、補腎養心的功效。紫菜因為能夠進行光合作用而常被人誤認為是植物;但生物學家普遍認為它不是真正的植物,因為它沒有真正的管道組織(木質部和韌皮部),與水草(seagrass)不同。另外,有幾種氰細菌與海苔有關。大型海苔多生長在寒冷地帶。人工栽培種類有條斑紫菜和壇紫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