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海藻面膜 » 海藻與什麼是共生關系

海藻與什麼是共生關系

發布時間: 2022-05-16 05:52:42

❶ 海藻是否與浮游生物共生

不是互利共生,是捕食和競爭的關系。他們之間競爭有限的空間,營養等,而浮游生物是消費者,吃海藻,因而又是捕食關系 。樓上的,CO2不一定是微生物提供的。

❷ 是因為珊瑚體內通常都有大量共生

在海洋中,珊瑚常呈現綠、藍、黃、褐、紅、紫等各種不同的色彩。這些多姿多彩的珊瑚可以作為裝飾品,是大自然賦予人類的瑰寶,而其中色彩艷麗的寶石級珊瑚更是古代帝王將相的宮殿中不可缺少的珍貴藏品。古代羅馬人將色澤鮮艷的珊瑚視為具有防禍消災、啟迪智慧功用的吉祥物;而印度也將美麗的紅色珊瑚看作神靈的化身,是祭祀與裝飾佛像的聖品。

但是,製造珊瑚的珊瑚蟲實際上是白色的,那麼這些璀璨奪目的美麗顏色是哪裡來的呢?原來珊瑚體內通常都有大量共生的海藻——蟲黃藻。在正常的生理情況下,這些共生藻密集分布在珊瑚內皮層的細胞中,每平方厘米的珊瑚組織中可能含50萬~500萬個共生藻細胞。這些藻類除了通過光合作用製造出自身及宿主珊瑚蟲生存所需的養料外,它們體內攜帶的各種色素也裝扮了珊瑚,因此才有了我們看到的色彩斑斕的海底珊瑚世界。

然而,近年來世界各地都出現了一種奇怪的現象——珊瑚「褪色」,即彩色的珊瑚逐漸變白,這種現象又稱為珊瑚白化。這些艷麗的珊瑚為什麼會卸下濃妝而失去往日的神采呢?這是因為當珊瑚遭受外部環境劇烈改變時,會把體內的共生藻類排出體外,其結果就會使珊瑚失去這些帶有色素的藻類而還原為自身的白色。另外,如果珊瑚與海藻微妙的共生關系被長期破壞,珊瑚終將會因失去食物供應而喪失生命力。

❸ 相互依存的生物

動植物的相互依存,專業名稱是「共生」,又叫互利共生,是兩種生物彼此互利地生存在一起,缺此失彼都不能生存的一類種間關系,是生物之間相互關系的高度發展。共生的生物在生理上相互分工,互換生命活動的產物,在組織上形成了新的結構。地衣是眾所周知的共生實例,它是藻類和菌類的共生體。除了地衣以外,在生物界的很多門類可以舉出許多共生的例子來。昆蟲綱等翅目的昆蟲和其腸道中的鞭毛蟲或細菌之間的關系就是共生關系。等翅目昆蟲的腸道是鞭毛蟲或細菌的棲身之所,它們幫助等翅目昆蟲消化纖維素,而等翅目昆蟲不僅為它們提供藏身之所,還給它們提供養料。若互相分離,兩者都不能生存。

豆科植物和根瘤菌是又一個共生的的實例。根瘤菌存在於土壤中,是有鞭毛的桿菌。根瘤菌與豆科植物之間有一定的寄主特異性,但不十分嚴格,例如豌豆根瘤菌能與豌豆共生,也能與蠶豆共生,但不能與大豆共生。在整個共生階段,根瘤菌被包圍在寄主質膜所形成的侵入線中,在寄主內合成固氮酶。豆血紅蛋白則系共生作用產物,具體講,植物產生球蛋白,而血紅素則由細菌合成。豆血紅蛋白存在於植物細胞的液泡中,對氧具有很強的親和力,因此對創造固氮作用所必須的厭氧條件是有利的。就這樣細菌開始固氮。在植物體內細菌有賴於植物提供能量,而類菌體只能固氮而不能利用所固定的氮。所以豆科植物供給根瘤菌碳水化合物,根瘤菌供給植物氮素養料,從而形成互利共生關系。

動物與微生物之間共生現象的例子也很多。牛、羊等反芻動物與瘤胃微生物共生就是其中的一個例子。反芻動物的瘤胃的溫度恆定、pH保持在5.8—6.8之間,瘤胃中的CO2、CH44等氣體造成無氧環境,大量的草料經過口腔後與唾液混合進入瘤胃中,為其中的微生物提供了豐富的營養物質。瘤胃微生物分解纖維素,為反芻動物提供糖類、氨基酸和維生素等營養。兩者相互依賴,互惠共生。

人和人體腸道的正常菌群之間也是共生關系。人體腸道的正常菌群在一般情況下,它們的巨大數量足以排阻和抑制外來腸道致病菌的入侵,還為人提供維生素B1、B2、B12、K、葉酸等營養物質。而人體腸道為這些微生物提供良好的棲息場所。當人長期服用廣譜抗生素致使腸道中正常菌群失調後,就會出現維生素缺乏症。

海洋生物群落中共生現象也十分普遍,如小丑魚和海葵之間;某些小蝦和海葵之間;珊瑚鱒和隆頭魚之類擔任「清潔工作」的魚之間的關系。太平洋中有一種大珊瑚——石芝,呈美麗的翠綠色,非常漂亮,這是因為其組織中共生著一種微小的海藻的緣故。

共生關系有非常重要的生態作用,據估計根瘤菌固定的氮約占生物固氮的40%。具有能夠固定氮的塊根的木本樹種,通常是最先佔領貧瘠的土壤。例如在阿拉斯加,赤楊由於塊根中有共生固氮菌,故能很快占滿整個冰磧土。

❹ 海藻是植物還是動物

海藻是藻類植物,我們一般稱為水生植物.藻類植物大多生活在水中,也有少部分生活在陸地潮濕環境中,或與真菌共生(即地衣).分類學上把藻類植物分為紅藻門,綠藻門,藍藻門,褐藻門,金藻門,甲藻門,輪藻門,裸藻門等.

❺ 珊瑚與海藻之間存在一種什麼樣的關系

珊瑚與一種海藻——渦鞭毛藻(源自於希臘語,意思是「旋轉的鞭子」,用來描述渦鞭毛藻的推進方式)形成了地球上最典型的互利共生的夥伴關系。渦鞭毛藻是能夠存活的最小的生物,它們在珊瑚蟲的體表上每平方厘米就有大約31萬個。珊瑚蟲用它們的觸手捕獲極為微小的有機物,所產生的廢物(主要是二氧化碳)用來喂養它們身上的海藻。作為回報,海藻給珊瑚蟲披上了鮮艷的顏色,並通過光合作用為珊瑚蟲提供了大部分能量。這就是為什麼你會發現珊瑚蟲大多生活在淺的、干凈的、有光照的水域中的原因。這類海藻甚至還會生成一種遮光劑來保護珊瑚蟲,使它們一整天都能正常活動。這是一個非常艱苦的工作,珊瑚蟲在建造珊瑚礁時所消耗的能量按比例來說相當於一個靜止狀態的人所消耗的能量的2.5倍。

珊瑚礁與海藻也有關系緊張的時候。當珊瑚礁被淤泥充塞、變得太熱,或者被污染,而海藻又很容易在其他地方找到食物的時候,海藻就會離開珊瑚礁,使珊瑚礁「變白」,從而導致它們的死亡。

❻ 共生關系的分類(包括什麼關系)

共生又叫互利共生,是兩種生物彼此互利地生存在一起,缺此失彼都不能生存的一類種間關系,是生物之間相互關系的高度發展。共生的生物在生理上相互分工,互換生命活動的產物,在組織上形成了新的結構。地衣是眾所周知的共生實例,它是藻類和菌類的共生體。除了地衣以外,在生物界的很多門類可以舉出許多共生的例子來。昆蟲綱等翅目的昆蟲和其腸道中的鞭毛蟲或細菌之間的關系就是共生關系。等翅目昆蟲的腸道是鞭毛蟲或細菌的棲身之所,它們幫助等翅目昆蟲消化纖維素,而等翅目昆蟲不僅為它們提供藏身之所,還給它們提供養料。若互相分離,兩者都不能生存。豆科植物和根瘤菌是又一個共生的的實例。根瘤菌存在於土壤中,是有鞭毛的桿菌。根瘤菌與豆科植物之間有一定的寄主特異性,但不十分嚴格,例如豌豆根瘤菌能與豌豆共生,也能與蠶豆共生,但不能與大豆共生。在整個共生階段,根瘤菌被包圍在寄主質膜所形成的侵入線中,在寄主內合成固氮酶。豆血紅蛋白則系共生作用產物,具體講,植物產生球蛋白,而血紅素則由細菌合成。豆血紅蛋白存在於植物細胞的液泡中,對氧具有很強的親和力,因此對創造固氮作用所必須的厭氧條件是有利的。就這樣細菌開始固氮。在植物體內細菌有賴於植物提供能量,而類菌體只能固氮而不能利用所固定的氮。所以豆科植物供給根瘤菌碳水化合物,根瘤菌供給植物氮素養料,從而形成互利共生關系。動物與微生物之間共生現象的例子也很多。牛、羊等反芻動物與瘤胃微生物共生就是其中的一個例子。反芻動物的瘤胃的溫度恆定、pH保持在5.8—6.8之間,瘤胃中的CO2、CH44等氣體造成無氧環境,大量的草料經過口腔後與唾液混合進入瘤胃中,為其中的微生物提供了豐富的營養物質。瘤胃微生物分解纖維素,為反芻動物提供糖類、氨基酸和維生素等營養。兩者相互依賴,互惠共生。人和人體腸道的正常菌群之間也是共生關系。人體腸道的正常菌群在一般情況下,它們的巨大數量足以排阻和抑制外來腸道致病菌的入侵,還為人提供維生素B1、B2、B12、K、葉酸等營養物質。而人體腸道為這些微生物提供良好的棲息場所。當人長期服用廣譜抗生素致使腸道中正常菌群失調後,就會出現維生素缺乏症。海洋生物群落中共生現象也十分普遍,如小丑魚和海葵之間;某些小蝦和海葵之間;珊瑚鱒和隆頭魚之類擔任「清潔工作」的魚之間的關系。太平洋中有一種大珊瑚──石芝,呈美麗的翠綠色,非常漂亮,這是因為其組織中共生著一種微小的海藻的緣故。共生關系有非常重要的生態作用,據估計根瘤菌固定的氮約占生物固氮的40%。具有能夠固定氮的塊根的木本樹種,通常是最先佔領貧瘠的土壤。例如在阿拉斯加,赤楊由於塊根中有共生固氮菌,故能很快占滿整個冰磧土。

❼ 珊瑚體內通常都有大量共生

蟲黃藻。

珊瑚是海洋里的一種低級動物,蟲黃藻則是一種珊瑚體內的單細胞藻,它們之間的共生現象形成了地球上最大的活珊瑚體———大堡礁,很多熱帶沿海國家居民還可以在珊瑚礁體上種植食物,作為生活和食品來源。同時,珊瑚礁上優美的環境也是人們旅遊觀光的好去處,旅遊業為當地居民提供了重要的經濟來源。

(7)海藻與什麼是共生關系擴展閱讀:

科學家說,這是一個難以置信的復雜關系,在這當中,單細胞藻類附著在珊瑚上,不僅獲得了一個安定的生活環境,而且消耗了珊瑚排泄出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廢物。

同時,單細胞藻類在陽光下進行光合作用,生產出氧氣和碳水化合物,而珊瑚則以單細胞海藻釋放出的氧氣和碳水化合物作為糧食。

全球變暖導致了海水溫度上升,而海水溫度的升高則會打破海底生物鏈的平衡,直接引發與珊瑚共生的單細胞海藻的離開,從而使珊瑚失去生命力,變成白色,這一過程就是「珊瑚白化」現象,澳大利亞海域出現的「珊瑚白化」現象就是全球變暖所致。

❽ 大自然中有哪些生物是互相依存的

動植物的相互依存,專業名稱是「共生」,又叫互利共生,是兩種生物彼此互利地生存在一起,缺此失彼都不能生存的一類種間關系,是生物之間相互關系的高度發展。共生的生物在生理上相互分工,互換生命活動的產物,在組織上形成了新的結構。地衣是眾所周知的共生實例,它是藻類和菌類的共生體。除了地衣以外,在生物界的很多門類可以舉出許多共生的例子來。昆蟲綱等翅目的昆蟲和其腸道中的鞭毛蟲或細菌之間的關系就是共生關系。等翅目昆蟲的腸道是鞭毛蟲或細菌的棲身之所,它們幫助等翅目昆蟲消化纖維素,而等翅目昆蟲不僅為它們提供藏身之所,還給它們提供養料。若互相分離,兩者都不能生存。

豆科植物和根瘤菌是又一個共生的的實例。根瘤菌存在於土壤中,是有鞭毛的桿菌。根瘤菌與豆科植物之間有一定的寄主特異性,但不十分嚴格,例如豌豆根瘤菌能與豌豆共生,也能與蠶豆共生,但不能與大豆共生。在整個共生階段,根瘤菌被包圍在寄主質膜所形成的侵入線中,在寄主內合成固氮酶。豆血紅蛋白則系共生作用產物,具體講,植物產生球蛋白,而血紅素則由細菌合成。豆血紅蛋白存在於植物細胞的液泡中,對氧具有很強的親和力,因此對創造固氮作用所必須的厭氧條件是有利的。就這樣細菌開始固氮。在植物體內細菌有賴於植物提供能量,而類菌體只能固氮而不能利用所固定的氮。所以豆科植物供給根瘤菌碳水化合物,根瘤菌供給植物氮素養料,從而形成互利共生關系。

動物與微生物之間共生現象的例子也很多。牛、羊等反芻動物與瘤胃微生物共生就是其中的一個例子。反芻動物的瘤胃的溫度恆定、pH保持在5.8—6.8之間,瘤胃中的CO2、CH44等氣體造成無氧環境,大量的草料經過口腔後與唾液混合進入瘤胃中,為其中的微生物提供了豐富的營養物質。瘤胃微生物分解纖維素,為反芻動物提供糖類、氨基酸和維生素等營養。兩者相互依賴,互惠共生。

人和人體腸道的正常菌群之間也是共生關系。人體腸道的正常菌群在一般情況下,它們的巨大數量足以排阻和抑制外來腸道致病菌的入侵,還為人提供維生素B1、B2、B12、K、葉酸等營養物質。而人體腸道為這些微生物提供良好的棲息場所。當人長期服用廣譜抗生素致使腸道中正常菌群失調後,就會出現維生素缺乏症。

海洋生物群落中共生現象也十分普遍,如小丑魚和海葵之間;某些小蝦和海葵之間;珊瑚鱒和隆頭魚之類擔任「清潔工作」的魚之間的關系。太平洋中有一種大珊瑚——石芝,呈美麗的翠綠色,非常漂亮,這是因為其組織中共生著一種微小的海藻的緣故。

熱點內容
蕊膚雅面膜一般敷多久 發布:2023-08-31 22:03:54 瀏覽:2424
質地較濃防曬霜怎麼使用 發布:2023-08-31 22:00:02 瀏覽:1305
專業化妝師如何貼雙眼皮 發布:2023-08-31 21:58:43 瀏覽:1199
雞蛋清加什麼美白祛斑最快 發布:2023-08-31 21:58:35 瀏覽:1150
資生堂櫻花美白淡斑精華多少錢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914
孕婦喝什麼美白飲最好 發布:2023-08-31 21:55:12 瀏覽:1822
瑪西化妝品怎麼樣 發布:2023-08-31 21:55:06 瀏覽:1413
為什麼護膚品一旦停了就嚴重 發布:2023-08-31 21:50:21 瀏覽:1390
補水什麼時間做 發布:2023-08-31 21:47:15 瀏覽:1356
為什麼一年四季都做好防曬 發布:2023-08-31 21:45:25 瀏覽:1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