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海藻面膜 » 長的像海藻一樣的蟲子叫什麼名字

長的像海藻一樣的蟲子叫什麼名字

發布時間: 2022-04-25 06:14:37

⑴ 海藻蟲和海蚯蚓是兩種什麼樣的動物性釣餌呢用於在哪掉什麼的魚呢

海藻蟲 : 也稱「節」、「麥稈蟲」。動物性釣餌的一種。甲殼綱,節科。體呈細桿狀。第一觸角長。胸肢七對,第二對特大。腹部退化。生活在海中藻類或苔蘚上。是海邊垂釣的主要釣餌之一,以釣取小型海魚及海蝦。 海蚯蚓 : 也稱「沙蠍」。動物性釣餌的一種。環節動物門,多毛綱,沙蠾科。體呈圓柱形,長約20米,暗綠色、灰黑色或紅黃色。頭部無觸手。體前部粗,有退化疣足,呈小隆起狀;體中部有十一對鮮紅色羽狀鰓體後部細,無疣足與鰓。生活於潮問帶泥沙中臨時性洞穴內。產於黃海。漁民多捕捉用作延繩釣餌,海釣中也是一種效果較好的釣餌。

⑵ 這是什麼,上面是蟲子嗎

這是扇貝的殼,上面是海中的生物留下來的各種痕跡。有的是海藻,有的是海蟲,有的是海蠣子相互生長留下來的。並不僅僅是單一的蟲子。作為一個生長在海邊的人,對這種扇貝很熟悉,這種扇貝也很常見。

⑶ 在海邊的蟲子是什麼蟲啊

海蟑螂節肢動物門等足目鼠婦亞目海蟑螂科的1種,又名海岸水虱,俗稱海蛆。身體平扁,呈長橢圓形,體長一般為30~45毫米。身體背面為棕褐色或黃褐色,中間色淺,身體表面具顆粒。頭部短小,前緣為半圓形。復眼很大,無柄,在頭部兩側。第1觸角很小,不明顯,分3節。第2觸角細長,柄部4節,轉動靈活,鞭長一般為35節或更,向後能伸到或接近尾部,有觸覺作用。胸部各節的長度相近,各節的側甲板都很明顯。第4~7節後側角尖。胸部共有7對步足,末端皆有兩個爪狀刺,便於爬行。雌性步足內側有復卵片,各復卵片組成育卵囊,卵即產於其中。腹部稍窄於胸部。腹肢扁平,滿布血管,呼吸用。雄性前2對腹肢內肢變形。尾節的後緣中央外突,呈鈍三角形,其兩側向後伸出一對細長的尾肢。尾肢長度為體長的2/3或更多,分內肢和外肢,二者長度相近,都十分纖細。
海蟑螂生活於海邊高潮帶附近,常在岩石岸、碼頭、船塢、破舊船等處成群出現,反應靈敏,爬行十分迅速。據報道海蟑螂的步足每秒能跑16步,可見其行動之快。這種動物為雜食性,喜食海藻,尤其貪食紫菜,也喜歡吃萱藻等經濟藻類。
在中國北方沿海各省,冬季氣溫在6℃、水溫在4℃以下時,海蟑螂多蟄伏在高潮帶以上海浪浸濕不到的岩石縫內,一般10~20個擠在一起,潛伏深度約10~30厘米不等。4月中旬以後當水溫7~8℃時開始活動,5月份水溫達12℃時全部離開蟄伏的石縫。一般皆成群活動,每群由10~30個個體組成。海蟑螂經常吞食紫菜等經濟藻類,它們在某些地區成群活動,密度很大,對海藻養殖業造成相當大的危害。可用農葯毒殺。另外,在中國南方沿海漁民常用海蟑螂治療跌打損傷和小兒疳積等症,為葯用動物之一。
海蟑螂為世界性分布,亞洲、非洲、美洲沿海均有。其近似種西方海蟑螂主要分布於北美加利福尼亞,中國煙台曾發現過。

⑷ 這是什麼蟲子啊,海裡面的

衣魚(學名:Lepismasaccharina),俗稱蠹、蠹魚、白魚、壁魚、書蟲或衣蟲是一種靈巧、怕光、而且無翅的昆蟲,身體呈銀灰色,因此也有白魚的稱號,嗜食糖類及澱粉等碳水化合物。

它屬於纓尾目,在地球上已經出現約三億年。衣魚愛好的食物為充滿澱粉質或多糖的物品,如:膠水裡的葡聚糖、漿糊、書籍裝訂物、照片、糖、毛發、泥土等。可是它們對棉花、亞麻布、絲和人造纖維等也毫不抗拒,甚至連其他昆蟲屍體、自己脫的皮也是照吃如飴。飢餓時甚至連皮革製品、人造纖維布匹等也吃。不過衣魚能夠挨餓數

個月,身體機能也不會受任何傷害。

⑸ 這種海里的蟲子叫什麼名字好還是壞

看著有些像海蛞蝓(海兔),吃小型無脊椎動物或海藻。

⑹ 求介紹六種昆蟲 以名稱外號特徵入手 還有三種動物的介紹

建議看 昆蟲記
蟑螂 螞蟻 蜻蜓 蒼蠅 蚊子 蟬 螳螂 跳蚤 蟋蟀 蜜蜂
蜚蠊 ( 蟑螂)泛指屬於蜚蠊目(Blattodea)的昆蟲,目前已被發現大約有4000多種。蟑螂是這個星球上最古老的昆蟲之一,曾與恐龍生活在同一時代。主要分布在熱帶、亞熱帶地區。生活在野外或室內。根據化石證據顯示,原始蟑螂約在4億年前的志留紀出現於地球上。億萬年來它的外貌並沒什麼大的變化,體扁平,黑褐色,通常中等大小。頭小,能活動。觸角長絲狀,復眼發達。翅平,前翅為革質後翅為膜質,前後翅基本等大,覆蓋於腹部背面;有的種類無翅。不善飛,能疾走。不完全變態。產卵於卵鞘內。
螞蟻 是一種有社會性的生活習性的昆蟲,屬於膜翅目,螞蟻的觸角明顯的膝狀彎曲,腹部有一、二節呈結節狀,一般都沒有翅膀,只有雄蟻和沒有生育的雌蟻在交配時有翅膀,雌蟻交配後翅膀即脫落。螞蟻是完全變態型的昆蟲,要經過卵、幼蟲、蛹階段才發展成成蟲,螞蟻的幼蟲階段沒有任何能力,它們也不需要覓食,完全由工蟻喂養,工蟻剛發展為成蟲的頭幾天,負責照顧蟻後和幼蟲,然後逐漸地開始做挖洞、搜集食物等較復雜的工作,有的種類螞蟻工蟻有不同的體型,個頭大的頭和牙也發展的大,經常負責戰斗保衛蟻巢,也叫兵蟻。
蒼蠅 在生物學上,蒼蠅屬於典型的「完全變態昆蟲」。70年代末統計,全世界有雙翅目的昆蟲132個科12萬余種,其中蠅類就有64個科3萬4千餘種。主要蠅種是家蠅、市蠅、絲光綠蠅、大頭金蠅等。它的一生要經過卵、幼蟲(蛆)、蛹、成蟲四個時期,各個時期的形態完全不同。蒼蠅多以腐敗有機物為食,因此常見於衛生較差的環境。蒼蠅具有舐吮式口器,會污染食物,傳播痢疾等疾病。
在生態系中,蒼蠅的幼蟲扮演動植物分解者的重要角色。蒼蠅的成蟲由於嗜食甜物質,因此也能代替蜜蜂用於農作物的授粉和品種改良。臨床醫學上,活蠅蛆可接種於傷口之中,起殺菌清創,促進癒合之作用,富含蛋白質的蠅蛆又是重要的餌料、飼料,可工廠化生產。它的一生要經過卵、幼蟲(蛆)、蛹、成蟲四個時期,各個時期的形態完全不同。
跳蚤 是小型、無翅、善跳躍的寄生性昆蟲,成蟲通常生活在哺乳類動物身上,少數在鳥類。觸角粗短。口器銳利,用於吸吮。腹部寬大,有9節。後腿發達、粗壯。完全變態昆蟲。蛹被繭所包住。跳蚤為屬於蚤目(Siphonaptera)的完全變態類昆蟲。成蟲體型微小或小型,無翅,體堅硬側扁,外寄生於哺乳類和鳥類體上,具刺吸式口器,雌雄均吸血;幼蟲無足呈圓柱形,營自由生活,具咀嚼式口器,以成蟲血便或有機物質為食。
蜜蜂 指蜜蜂科所有會飛行的群居昆蟲,採食花粉和花蜜並釀造蜂蜜。其細胞沉積現象,也是唯一在細胞中有鐵礦物沉積現象的真核生物。蜜蜂群體中有蜂王、工蜂和雄蜂(Drone)三種類型的蜜蜂,群體中有一隻蜂後(有些例外情形有兩只蜂後),1萬到15萬工蜂,500到1500隻雄蜂。蜜蜂源自於亞洲與歐洲,由英國人與西班牙人帶到美洲。蜜蜂為取得食物不停的工作,白天采蜜、晚上釀蜜,同時替果樹完成授粉任務,為農作物授粉的重要媒介。

墨西哥鈍口螈
墨西哥鈍口螈(英文名稱:Axolotl),又名美西螈,俗稱六角恐龍,是水棲的兩棲類,是墨西哥的特有種,因其獨特的外貌及幼體性成熟而著名。也就是說,即使在性成熟後也不會經歷適應陸地的變態,仍保持它的水棲糼體型態。雖然在全球有作為寵物而被飼養(特別是北美等地),但其原棲地已被大量開發,可生活面積不多於10平方公里。在IUCN紅色名錄內被評為極危物種。
墨西哥鈍口螈,又名六角龍、大鈍口螈,擁有斷體再生能力。平均壽命:10~15年。
墨西哥鈍口螈
野生個體僅分布於墨西哥的一個湖泊中,為兩棲動物綱有尾目鈍口螈科。 墨西哥鈍口螈是兩棲動物很有名的「幼體成熟」種(從出生到性成熟產卵為止,均為幼體的形態)。
幼體終其一生都在水中生活,也在水中產卵。 它們被飼養的歷史已經超過百年,主要作為內分泌等實驗的活體使用,所以有關它們飼養及繁殖等方面的研究差不多已經完全確立了,如今要見到它們的蹤影可以到水族寵物店走一走。

墨西哥鈍口螈體長約25~30公分,深棕色帶黑色斑點。白化體、白色突變體以及其他顏色的突變體均常見。肢和足甚小,但尾頗長。背鰭由頭背向後延伸於尾端。腹鰭從兩個後肢中間延伸到尾末端。它們有能力再生身體上的大部分肢體,而且,多變的體色也是它們的魅力之一,據說全世界有超過30個品種。我國常見的有原色、白化黑眼、白化紅眼、黃金和墨蘭個體。

中華鱘
中華鱘是一種大型的溯河洄遊性魚類,是我國特有的古老珍稀魚類。世界現存魚類中最原始的種類之一。遠在公元前1千多年的周代,就把中華鱘稱為王鮪魚。中華鱘屬硬骨魚類鱘形目。鱘類最早出現於距今2億3千萬年前的早三疊世,一直延續至今,生活於我國長江流域,別處未見,真可謂「活化石」。
中華鱘又稱鰉魚是我國一級保護動物,特產魚類,體紡錘形,體表披五行硬鱗,尾長,口腹位,歪尾。這是一種海棲性的洄遊魚類,每年9~11 月間,由海口溯長江而上,到金沙江至屏山一帶進行繁殖。孵出的幼仔在江中生長一段時間後,再回到長江口育肥。每年秋季,當中華鱘溯江生殖洄遊時,在各江段都可捕到較大數量的中華鱘,故有「長江魚王」之稱。成體的中華鱘體大而重,雄體一般重68~106千克,雌的130~250千克,據稱,最高的記錄竟達 500千克。中華鱘產卵量也很大,一條母鱘一次可產百萬粒魚籽,只是成活率不高,最後成魚的仍為少數。因為長江水流較急,在動盪的水浪中進行受精,自然受精不完全,這就淘汰了一批魚卵。受精卵在孵化過程中,或遇上食肉魚類和其它敵害,或「驚濤拍岸」,又要損失一大批。即便孵成了小魚,「大魚吃小魚」,還會有一定的損失。如此「三下五除二」,下的魚籽雖多,能「長大成魚」而傳宗接代的魚卻不多。實際上,這是動物在進化過程中生殖適應的結果。凡在個體發育過程中幼子損失大的種類,下子則多;反之,則少。這不是「上帝」的安排,而是那些下子少、損失又大的種類在歷史的長河中被淘汰了。
中華鱘雖然個體龐大,但卻攝食「斯文」,只以浮游生物、植物碎屑為主食,偶爾吞食小魚、小蝦。據統計,長江上游每年可產中華鱘2~3萬公斤。但近年來捕撈過多,加之此魚 繁殖率低、成熟期長(10年左右),其種群數量已日趨減少。為使這種我國特產的「活化石」免遭滅頂之災,有關部門已把中華鱘列
汶川縣漩口鎮發現一貌似中華鱘
為保護對象。但有些具體問題仍有待解決。譬如長江葛洲壩水利樞紐建成後,切斷了中華鱘由海口上溯金沙江生殖洄遊的通道,以致那些大腹便便的母鱘,被阻於壩下而喪身。如何解決壩區的魚道問題,已迫在眉睫。可喜的是,據悉,有關中華鱘的人工繁殖和放流工作已試驗成功。如若通過具體實踐,使中華鱘能在淡水中定居並繁衍後代,那就更有現實意義了。
中華鱘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動物,是魚類的共同祖先—古棘魚的後裔,距今有一億四千萬年的歷史。和恐龍生活在同一時期。中華鱘在分類上佔有極其重要地位,是研究魚類演化的重要參照物,在研究生物進化、地質、地貌、海侵、海退等地球變遷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和難以估量的生態、社會、經濟價值。但由於種種原因,這一珍稀動物已瀕於滅絕。保護和拯救這一珍稀瀕危的「活化石」對發展和合理開發利用野生動物資源、維護生態平衡,都有深遠意義。從它身上可以看到生物進化的某些痕跡,所以被稱為水生物中的活化石。
我國曾在遼寧北票晚侏羅紀(距今1億4千萬年前)地層中發現過鱘類化石,名北票鱘。這種鱘只在兩體側有一行側線鱗,其它體表裸露,與中華鱘體披五行鱗者不同。
形態特徵
中華鱘
中華鱘
體呈紡錘形,頭尖吻長,口前有4條吻須,口位在腹面,有伸縮性,並能伸成筒狀,體被覆五行縱行排列骨板,背面一行,體側和腹側各兩行,每行有棘狀突起。鱘是一億五千萬年前中生代留下的稀有古代魚類,它介於軟骨與硬骨之間,骨骼的骨化程度普遍地減退,中軸為未骨化的彈性脊索,無椎體,隨顱的軟骨殼大部分不骨化。尾鰭為歪尾型,偶鰭具寬闊基部,背鰭與臀鰭相對。腹鰭位於背鰭前方,鰭及尾鰭的基部具棘狀鱗,腸內具螺旋瓣,肛門和泄殖孔位於腹鰭基部附近,輸卵管的開口與卵巢遠離。

草海龍
草海龍,外觀像海藻草葉又像龍,是海洋魚類中最讓人驚嘆的生物之一。全身由葉子似的附肢覆蓋。與海馬和管狀魚屬同一家,草海龍在孵育後代的過程中也往往存在「角色顛倒」的現象,主要棲息在隱蔽性較好的礁石和海藻叢生密集的淺海水域。澳大利亞有關部門已將草海龍列為重點保護珍稀動物。
草海龍的名字源於中國古代的神話故事,在澳大利亞,它們被稱為澳洲海馬。海龍又名藻龍,和海馬(seahorses)屬於同一家族,無論形態、生活習性和食物習性都很相似。不同的是海龍的身體比海馬大一些,海龍的頭部和身體有葉狀附肢,尾巴也不像海馬的可以盤捲起來。
除了草海龍之外,還有一種葉海龍,這兩種海龍都只產於澳洲南部近海一帶。目前這兩種海龍都已被列為保護動物,特別是外表細致華麗的葉海龍,更是相當稀少珍貴。
草海龍可長到45公分,它的身體由骨質板組成,且延伸出一株株像海藻葉瓣狀的附肢,可以讓草海龍偽裝成

草海龍(9張)海藻,安全地隱藏在海藻叢生、水流極慢、且未受污染的近海水域中棲息與覓食。海龍沒有牙齒,它們的嘴像吸管一樣,能把浮游生物與像小蝦的海虱吸近肚子里。草海龍的大小與葉海龍差不多,不同的是葉海龍有紅色、紫色與黃色,有的胸上有寶藍色條紋,身上和尾部的附肢也比葉海龍細少許多,外表比較接近海馬。
成體草海龍的體色可因個體差異以及棲息海域的深淺而從綠色到黃褐色各不相同。

⑺ 求助這是什麼蟲子在室內地上發現的。會是自己家裡生出來的嗎

蜈蚣(wú gōng)是蠕蟲形的陸生節肢動物,蜈蚣的身體是由許多體節組成的,每一節上有一對足,所以叫做多足動物。白天它們隱藏在暗處,晚上出去活動,以蚯蚓、昆蟲等動物為食。蜈蚣與蛇、蠍、壁虎、蟾蜍並稱「五毒」,並位居五毒首位。中文學名:蜈蚣拉丁學名:Scolopendra subspinipes別稱:天龍、百腳、吳公、百足蟲、千足蟲、天蟲、千條腿、蝍蛆界:動物界門:節肢動物門綱:唇足綱分布區域:江蘇、浙江、安徽、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陝西、四川
目錄外形特徵棲息環境活動食性現代研究雌雄鑒別方法人工飼養突發應急處理展開外形特徵棲息環境活動食性現代研究雌雄鑒別方法人工飼養突發應急處理展開
編輯本段外形特徵[1]蜈蚣第一對腳呈鉤狀,銳利,鉤端有毒腺口,一般稱為齶牙、牙爪或毒肢等,能排出毒汁。被蜈蚣咬傷後,其毒腺分泌出大量毒液,順齶牙的毒腺口注入被咬者皮下而致中毒,一般長1.5毫米--34毫米之間。葯用蜈蚣是大型唇足類多足動物,只有21對步足和1對顎足;「錢串子」是蜈蚣近親,學名蚰蜒,只有15 對步足和1 對顎足;「石蜈蚣」也只有15 對步足。還有些蜈蚣的步足又多又短,有35 對、45 對,最多的達到191對。[2]編輯本段棲息環境蜈蚣性畏日光,晝伏夜出,喜歡在陰暗、溫暖、避雨、空氣流 蜈蚣通的地方生活。主要生活在多石少土的低山地帶。平原地區雖然有分布,但是數量較少。蜈蚣喜歡生活在丘陵地帶和多沙土地區,白天多潛伏在磚石縫隙、牆腳邊和成堆的樹葉、雜草、腐木陰暗角落裡,夜間出來活動,尋食青蟲、蜘蛛、蟑螂等。一般在10月天氣轉冷時,鑽入背風向陽山坡的泥土中,潛伏於離地面約12cm深的土中越冬至次年驚蟄後(三月上旬),隨著天氣轉暖又活動覓食。蜈蚣鑽縫能力極強,它往往以靈敏的觸角和扁平的頭板對縫穴進行試探,岩石和土地的縫隙大多能通過或棲息。密度過大或驚擾過多時,可引起互相廝殺而死亡。但在人工養殖條件下,餌料及飲水充足時也可以幾十條在一起共居。[2]編輯本段活動食性蜈蚣為典型的肉食性動物,性兇猛,食物范圍廣泛,尤喜食小昆蟲類。它有能射出毒液的顎爪,甚至可殺死比自已大的動物。也有同種互相殘殺中毒而致死的現象。蜈蚣所食的昆蟲有蟋蟀、蝗蟲、金龜子、蟬、蚱蜢以及各種蠅類、蜂類,甚至可食蜘蛛、蚯蚓、蝸牛以及比其身體大得多的蛙、鼠、雀、蜥蜴及蛇類等。在早春食物缺乏時,也可吃少量青草及苔蘚的嫩芽。人工飼養時食物新鮮,稍有腐敗即不進食。[2]編輯本段現代研究主要成分含兩種類似蜂毒的有毒成分, 即組胺(Histamine)樣物質及溶血性蛋白質;尚含脂肪油、膽固醇 蜈蚣(Cholesterol)、蟻酸(Formic acid)等.亦曾分離出δ-羥基賴氨酸(δ-Hydroxylysine);氨基酸有組氨酸、精氨酸、鳥氨酸、賴氨酸、甘氨酸、丙氨酸、纈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絲氨酸、牛磺酸(Taurine)、谷氨酸。[3]葯用實踐(1)敗毒抗癌,用於癌瘤積毒:肝癌蜈蚣、阿魏、五靈脂各15克,紅娘(糯米炒)4.5克,炙狼毒9克,蜂房21克,急性子24克,全蠍、僵蠶、木鱉子、咸靈仙各30克,山慈姑50克 共研細末,水泛為軟堅丸,每服1.5克,日2次,溫開水送。能使症狀緩解,腫塊軟縮,延長生存期。乳腺癌蜈蚣2條,蜂房、海藻、昆布、天花粉各9克,土貝母、玄參各15克,牡蠣、夏枯草各30克 切碎,水煎2次分服,日1劑。迄皮膚凹陷恢復,腫塊及結節軟縮,腫痛消除。宮頸癌蜈蚣2條,麝香0.15克,冰片0.3克,輕粉、雄黃各3克,黃柏15克 共研細粉,用適量包於消毒紗布中間,送入陰道穹窿部,緊貼宮頸,每天上葯1次,月經期停用。可根據病情好轉,減少上葯次數,直至活檢轉陰。同時,隔日服下葯1劑:蜈蚣2條,柴胡2.5克,全蠍3克,昆布、海藻、香附、白術、茯苓各4.5克,當歸6克,生白芍9克,切碎,水煎服。可獲痊癒。絨毛膜癌蜈蚣2條,蜂房6克,白花蛇60克 切碎,水煎服,日1劑,2次煎服。能使腫塊消除,轉移症狀緩減,迄陰道流血停止,尿妊娠試驗連續多次均為陰性,可獲痊癒。[4]卵巢癌蜈蚣15克,乳香1克,全蠍3克,帶子蜂房,活蝸牛各5克,馬錢子10克 先將馬錢子用開水泡24小時,換清水連續浸7~10天,取出去皮曬干,用麻油炒黃研末,將蜈蚣、全蠍、蜂房炒至微黃,搗末;蝸牛搗爛,曬干,研末。將所有葯末研和丸,日3次。用下列湯葯送服:白花蛇舌草、薏仁、鐵樹葉各30克,鱉甲、桃仁、熟地、炙穿山甲、三棱、莪術、黃芪各15克,赤芍、丹參、香附各12克,枳殼、小茴香、七葉一枝花各9克 切碎,水煎3次分服,日1劑。能使症狀緩解,腫塊軟縮。可結合手術切除。亦宜於術後有陰道轉移者。陰莖癌蜈蚣、制馬錢子、山慈姑各30克,熟大黃9克,紫草、黃連各15克,馬藺子、蚤休各45克,菊花、海藻、三棱、莪術、黨參、黃芪、銀花、山豆根、漏蘆各60克,共研細末,醋制為丸,每服10克,日服2次。如果陰莖頭部已呈翻花狀者,局部可用五虎丹(水銀、白礬、青礬、牙硝各60克,食鹽30克 共研至不見水銀星珠,用燒煉降丹法煉製成五虎丹白色結晶)結晶1.2克,加蟾酥0.5克,洋金花1克 同研勻,用米飯作賦形劑,搓成兩頭尖棱形釘劑,每支長4厘米,中間直徑0.3厘米,重約0.72克,可視癌瘍大小插入2~3個半枝,隔日換葯1次。直至腐肉壞死脫落,再用生肌散收口。白血病蜈蚣、壁虎、蟾蜍各26枚、水蛭、急性子各24克,徐長卿、韓信草各48克,七葉一枝花、金牛根、穿心連、虎杖、白花蛇舌草各90克 共為細末,和豬膽汁、馬蹄子製成顆粒,壓成舌癌片,亦可製成丸劑,每服9克,日服3次。同時肝脾腫大處外敷消癌散(土半夏、生半夏、生南星、生梔子、生川烏、一支黃花、生草烏、穿心連、韓信草各48克,野香薷、芙蓉葉各90克,金牛根138克 共研細末,適量蜜調外敷患處),日換1次。如此內服外敷,迄症狀完全緩解,腫塊縮成,延長生存期。[5]惡性淋巴瘤蜈蚣、全蠍、生水蛭、雄黃血竭、枯礬各30克,輕粉2克,硼砂、白硇砂、蘇合油、白及各15克 共為細末,水泛為丸,綠豆大,每服3克,日3次。能使腫塊軟縮,壓迫症狀緩解。可連服3~6個月。可獲較好效果,緩解期較長。胃癌蜈蚣5條,三棱、莪術、枳實各12克,海藻、昆布各15克,水蛭24克,銀花90克 切碎,水煎3次分服,白糖調磅。開始時或有惡心、悶脹等副作用,繼續應用,可以緩解。堅持6個月,可使脹痛等症狀消失,腫塊軟縮,潰瘍平復,病情顯著好轉。食管癌蜈蚣5條,大棗5枚,全蠍6克,半夏、沙參、旋復花、雞內金各9克,山葯15克,夏枯草、紫草根、白茅根、白花蛇舌草各30克,半枝蓮60克 切碎,水煎3次,合並煎液,加蜜糖120克,濃縮,分3次服。能使癌腫逐漸縮小,吞咽順利。繼續服葯4個月,症狀基本消失。肺癌蜈蚣、山甲各24克,硫黃、蜂房各9克,守宮、炙馬錢、全蠍各12克,石見穿、急性子各30克,僵蠶60克 共為細末,煉蜜和為抗癌丸,丸重3克,每服1丸,日服2次。用下方送服:生地,天冬各6克,麥冬、玄參各4克,浙貝(去心)、牡丹皮、炒白芍各2.5克,生甘草、薄荷各1.5克 水煎2次分送,亦可製成糖漿,日1劑。能使血痰、胸痛等症狀緩解,癌腫縮小,X線復查陰影消失。鼻咽癌蜈蚣3條,炮甲、土鱉蟲、地龍、三七各3克 研細末,用米酒服,分3次,送服辛荑散(辛夷、細辛、藁木、升麻、川芎、木通、防風、羌活、白芷、炙甘草各等分 共研細末),每次3克。同時用山苦瓜液(山苦瓜10克 切碎,浸於75%酒精與蒸餾水各25毫升的混和液中,3天後,再加蒸餾水50毫升,攪勻,用消毒紗布過濾去渣,如甘油20毫升)滴鼻,每日滴鼻3~6次,每次2滴。堅持至腫塊縮小,頭痛、鼻塞等症狀基本消喪。(2)息風解痙,用於風症痙痛:中風痙搐 蜈蚣3條,黃芪18克,當歸12克,全蠍、羌活、獨活各6克 切碎,水煎服,為逐風湯。 蜈蚣百日痙咳 蜈蚣、甘草各等份 焙乾,研末,口服,日3次,每次1~2歲1.5克,3~4歲2克。連服7天為1療程,有效率90%。(3)退炎治瘡,用於炎腫瘡瘍:[6]骨髓炎蜈蚣10條 焙乾,研粉,分為7份,裝入膠囊,日服1份。亦可用蜈蚣適量壓成片劑可取出死骨,能提高療效,縮短療程。遇有瘺管者可用凡士林紗布條蘸上蜈蚣末,填入瘺管內,每日換葯1次。本葯對急慢性骨髓炎均有抗炎、促進骨包殼新生及促使瘺管癒合的作用。甲溝炎蜈蚣1條,雄黃、枯礬各1.5克 共研細末。另取雞蛋1枚,一端打破,傾出部分蛋清,以手指插入不再溢糶度,然後將研細葯末裝入蛋內,攪勻,患指即從蛋端打破處插入,用小火沿蛋殼圍烘1小時以上,使患指有濕熱感。每日烘烤1~2次,烘治後用無菌紗布包紮,炎腫疼痛即可消退。一般治療1~5天,可獲痊癒;如烘治後,局部迅速形成膿腫,可以無菌操作,切開排膿。編輯本段雌雄鑒別方法[7]蜈蚣是雌雄異體動物,雌雄鑒別對雌雄合理搭配飼養,減少飼養雄蜈蚣的支出,提高繁殖率有重要意義。蜈蚣的雌雄鑒別比較復雜,需從頭部、體型、體質等方面綜合分析才能確定。頭部呈扁平狀而較大,第21節背板後緣較平圓、體型較大、較寬,腹部肥厚,體質較軟,用手擠尾部生殖區無生殖肢外露的為雌性;頭部隆起呈橢圓形,第21節背板後緣稍隆起,尖形,體型較小、較窄,腹部較瘦,體質較硬,尾部生殖區有l對退化的生殖肢的為雄性。編輯本段人工飼養飼養概述一、繁殖特點。蜈蚣的壽命僅有6年,性成熟以後,一般在3-5月份和7-8月份的雨後初晴的清晨進行交配,40 蜈蚣天開始產卵,雌蜈蚣把受精卵產生在自己的背上,以便及時孵化。每隻雌蜈蚣一次排卵達2-3小時,每次產卵80-150粒。卵表面富有粘液,卵粒互相粘在一起成卵塊。孵化期間雌蜈蚣不吃不喝,直到孵化出幼蜈蚣。二、飼料。蜈蚣是典型的肉食動物,食性廣雜,特別喜食各種昆蟲,如黃粉蟲、蟋蟀、金龜子、白蟻、蟬、蜻蜓、蜘蛛、蠅、蜂以及它們的卵、蛹、幼體等,同時還吃里蟲、蚯蚓、蝸牛及各種畜禽和水產動物的肉、內臟、血、軟骨等,也吃水果皮、土豆、胡蘿卜、嫩菜等,牛奶、麵包等作蜈蚣的食物。三、養殖池建造。人工養殖蜈蚣可採用缸、池等方式,採用缸養,用破舊瓦缸或陶瓷缸,最好直徑在0.5米以上,口朝下埋入土中20厘米左右,將外邊的土拍實。缸內中間用磚或土坯壘起來,比缸面低10厘米左右,坯與缸壁間留有一定空隙。如果用完整無缺的缸,不要打掉底部,直接在缸中壘土坯即可。一個直徑80厘米的缸可放成年蜈蚣200隻左右。採用池養時,養殖池要建在向陽通風、排水方便、陰濕、僻靜的地方。可建在室內,也可建在室外。用磚或石塊等砌成,水泥抹面,池高80厘米,養殖池面積大小隨意,一般在5-10平方米為宜。池口四周內側粘貼光滑無損的塑料薄膜,或用玻璃片鑲成一圈15厘米左右寬、與池壁成直角的內檐。每平方米養殖池可投放成年蜈蚣500-900隻。四、管理要點。1.要防止蜈蚣逃跑,蜈蚣性急,如果防範措施不到位,蜈蚣很容易逃跑。2.注意飼養密度,必須按蜈蚣的體長和體大的變化而分群、分池飼養。3.做好溫度、濕度、光線管理,保持環境安靜。4.所投飼料保持清潔衛生,沾有農葯的食餌不能投喂。5.經常觀察,防止蜈蚣天敵進入養殖池內。6.防止食物、泥土的霉變。7.及時剔除有病的蜈蚣。生殖系統 蜈蚣的生殖系統[6]唇足類動物為雌雄異體,葯用蜈蚣也是如此。雖然在蜈蚣外形上不易於區分,但在解剖它們的內臟時,兩性的生殖系統卻是顯然各不相同的。在不同類群中,雌性生殖系統構造是同樣的,但雄性生殖系統在唇足類的不同目中差別很大。1、 雌性生殖系統是由卵巢、輸卵管、副腺和納精囊4個主要部分組成。(1)、輸卵管:它與卵巢後端相連通,並無明顯的界限。在輸卵管的尾部分成兩支,把後腸包圍起來,並在後腸的下面再合成一根。輸卵管的開口是生殖孔。(2)、卵巢:它位於消化道的背面,是一根瘦長的圓筒狀的生殖器官。成體的卵巢內壁有許多白色球狀的胚細胞,進一步發育成具有豐富卵黃的卵細胞,產生胚細胞的卵巢內壁為胚表皮。由胚細胞分化到發育成為成熟的卵粒是個復雜的過程.這在後面章節里進行介紹。(3)、納精囊:葯用蜈蚣的納精囊,僅有1對。而納精囊的副腺在地蜈蚣目和蜈蚣目種類中,都是1對。但在石蜈蚣目和蚰蜒目中,則有2對,即第一副腺和第二副腺。蜈蚣的生殖系統2、雄性生殖系統 雄性蜈蚣的生殖系統由輸精管、精巢、貯精囊、副腺和附屬物組成。在蜈蚣目中,精巢有十幾個至幾十個不等,呈紡錘形;耳盲蜈蚣有30個精巢,精巢呈橢圓形。精巢由身體前部一直排至後部,大體上排成兩行;每個精巢由兩條細精管連通縱行在中央的單根輸精管上。單根的輸精管下端與肌肉發達的射精管相連,而射精管的末端向體外開口。在輸精管內常有若干橢圓形的精胞,精胞內有無數精子。射精管末端有2對副腺與它相連通。養殖方式1. 箱養,養殖箱用木板製成,其大小以長55厘米,寬45厘米,高30厘米較為適宜,箱內壁貼上一層無毒塑料薄膜,箱口配製有一個鐵紗的箱蓋。箱製成後,放在 室內適當的位置,多個箱則排放好,箱底放多層瓦片,瓦片間的距離為1.5厘米左右,用水泥在四周墊腳,通常5-6片為一疊,這樣瓦片間留的空隙可供蜈蚣棲 息。瓦片入箱前,要用水洗干凈,並吸足水,以便為蜈蚣創造一個潮濕環境。而且一定時間後更換一批預先製做好的新的瓦片,以保持濕潤和清潔衛生。蜈蚣的圖片(20張)2. 缸養,通常採用陶瓷缸,選擇口徑寬50-60厘米,高80-100厘米的陶瓷缸。在室內擺放在適當位置,缸底放一層碎石子或碎瓦片。在上面蓋一層30厘米 厚的肥沃菜園土,稍整平,在土表上按箱養方式堆疊瓦片,最上層瓦片離缸口20厘米左右,在缸口上用鐵紗蓋罩住防止蜈蚣逃跑。3.池養,是在室內或室外建池養殖,池為磚水泥結構。池內環境要溫暖、涼爽、潮濕、安靜。室內池一般每個池面積2平方米左右為適宜,長方形,池高為50-60厘米,內 壁用水泥抹平不留任何空隙,並襯上農用薄膜,或用20厘米寬的玻璃在池上方鑲嵌一圈。池底不鋪放水泥,先鋪一層厚約10厘米的小土塊,再在上面堆放5-6 層瓦片,瓦片間留有1.5厘米的空隙,供蜈蚣棲息和產卵孵化。在天氣寒冷的地區,可在池壁圍牆內側距離牆的一定距離外挖一條深50至60厘米的坑,坑內堆 放石頭,碎磚碎瓦片,並造成空隙,供蜈蚣越冬,池口用鐵紗蓋或塑料[8]紗蓋罩嚴。編輯本段突發應急處理臨床表現小蜈蚣咬傷,僅在局部發生紅腫、疼痛,熱帶型大蜈蚣咬傷,可致淋巴管炎和組織壞死,有時整個肢體出現紫癲。有的可見頭痛、發熱、眩暈、惡心、嘔吐,甚至膻語、抽搐、昏迷等全身症狀。如果被長江流域的紅頭黑身黃腳蜈蚣咬到手(一般是咬到這個地方),咬傷處會很快產生劇烈疼痛(及時處理傷口一般還是會很痛),一般2個小時內肘關節處,3個小時腋窩處開始劇烈疼痛,4-5小時胸口隱隱作痛,不過不用擔心,一般不會導致致命危險。4天過後症狀漸漸消失。應急處理蜈蚣咬傷後立即用肥皂水清洗傷口,局部應用冷濕敷傷口,亦可用魚腥草、蒲公英搗爛外敷。有全身症狀者直速到醫院治。蠍螫蜘蛛綱,蠍子螫刺人時,由毒腺分泌毒液進入人體,迅速引起一系列中毒反應。中葯植物提取物應急處理在傷肢上端2~3厘米處,用布帶扎緊,每15分鍾放鬆1~2分鍾,傷口周圍可用冰敷,切開傷處皮膚,用抽吸器或拔火罐等吸出毒液,並選用高錳酸鉀液、石灰水沖洗傷口。症狀較重者應到醫院治療。孵化技術蜈蚣孵卵(8張)蜈蚣為卵生。產卵時,蜈蚣軀體曲成S形,後面幾節步足撐起,尾足上翹,觸角向前伸張,接著成串的蜈蚣卵粒就從生殖孔一粒一粒地排出。在不受外界驚擾的情況下,順利產卵過程約需2~3小時。產完卵後,蜈蚣隨即巧妙地側轉身體,用步足把卵粒托聚成團,抱在懷中孵化。產卵時,若受驚擾,就會停止產卵或將正在孵化的卵粒全部吃掉,這就是所謂蜈蚣的保護性反應。蜈蚣孵化時間長達43~50天。這期間,母蜈蚣一直不離卵或幼體,精心守護著,有時下半身及觸角不時地左右擺動和掃動,驅趕近身的小蟲,並常用食爪撥弄或吮添著卵團和幼體,據推測,蜈蚣可能是在分泌某種口腺和基節腺的分泌物,防止卵團遭受細菌侵害或其他污物沾染。卵呈橢圓形,大小不一。一般卵的地徑約3~3.5毫米,米黃色,半透明狀。卵膜富有彈性,卵團孵化較慢,頭5天內無顯著變化,只是由米黃色逐步轉白; 半月後卵粒增長成腰子形,中間痕線裂開,卵粒長至5毫米;20天後,成月牙狀, 隱約可見細小腳爪,卵粒約7毫米;1個月後,初具幼蟲形態,體長約1.2厘米, 並能在母蜈蚣懷抱內蠕動;35~40天後,幼體蜈蚣長到1.5厘米,已能上下爬動, 但尚不離母體.43~45天後,長到2~2.5厘米,幼蟲脫離母體而單獨活動,四處覓食。孵化期內,母體已充分積聚養料,所以不必給食,否則反而造成卵因被食物污染而自食。蜈蚣從卵孵化,幼體發育、生長,直到成體,均需經過數次蛻皮,每蛻1 次皮就明顯長大一次。成體蜈蚣一般一年蛻1次皮,個別的兩次。成體蜈蚣蛻皮前, 背板翅起而無光澤,體色由黑綠轉變為淡綠略帶焦黃色,步足由紅變黃,全身渾粗,行動遲緩,不進食物,視力及觸覺能力減退,經撥動不能迅速逃避。蛻皮時,蜈蚣用頭部前端頂著石壁或泥壁,先頂開頭板,然後依靠自身的伸縮運動逐節剝蛻,使軀體連同步足由前向後依次進行。蛻到軀體第7-8節時, 蛻出觸角。最後才蛻離尾足。蛻下的舊皮呈皺縮狀,拉直時是一具完整的蜈蚣外殼。成體蜈蚣一般每4-6分鍾蛻出一節,全部蛻出約需2小時。蛻皮時也要避免驚動,否則會延長蛻皮時間。飼養的蜈蚣在蛻皮時,更要防止成群的螞蟻對它趁機攻擊,因蛻皮時蜈蚣無反抗能力,新皮鮮嫩,易受螞蟻叮咬。蜈蚣生長速度不快,從第一年卵孵化成幼蟲到當年冬眠之前才長至3-4厘米,第二年出蟄之前,食物充盛,但也不過長到3.5-6厘米左右,第三年才長到10 厘米以上。因此蜈蚣從卵開始到它發育長大為成蟲再產卵,需足足3-4年時間。 同年生下的蜈蚣,早期產卵與晚期產卵的幼體大小有很大差別。當年生長快慢與食物是否充足、進食時期長短有很大的關系。人工養殖中發現,同一年所生蜈蚣,孤島自然放養就不如室內人工喂飼長得快。[6]野生捕捉捕捉蜈蚣一般在春末夏初,尤以驚蟄至清明前捕捉的質量較好。若「立夏」過後,多 蜈蚣去毒刺數雌體潛到隱蔽的地方產卵和蛻皮,較難捕捉。再者,立夏以後,雨水漸多,捕獲到的蜈蚣難以乾燥,容易生蟲腐爛,且肉薄質差。捕捉蜈蚣,可根據其活動特點進行,方法是:①蜈蚣是食肉性動物,在晚上8點至次日凌晨3點為其覓食時間。此時,可在它隱棲的場所,用電筒或避風油燈尋找,發現蜈蚣即用竹夾或鑷子夾起,放入准備好的竹簍或布袋內。②選擇蜈蚣隱棲的場所,用尖嘴鋤或釘耙翻挖土層,掀起石頭、磚塊,發現蜈蚣即用上述方法捕捉。③挖窩誘捕。在蜈蚣經常活動的棲息地,於立春前後選擇陰濕山野處,挖一「十」字形長坑,坑長1~2m,寬0.5m,深15~20cm,內放雞毛、雜骨、馬糞或鳥糞及一些腐敗草類,上面覆蓋樹枝、土塊或磚瓦片,引誘蜈蚣爬進縫隙,翌晨檢查,若有蜈蚣入坑即可捕捉。蜈蚣有毒液,在捕捉的過程中若不慎被其螫傷,應及時用手擠壓螯傷處,使毒液不致擴散到皮下組織。隨後盡快在被螯傷處敷3%氨水或5%~10%小蘇打水;或用新鮮桑葉、蒲公英葉或洋蔥搗爛,塗擦或外敷。 蜈蚣加工技術 捕捉到的活蜈蚣,先用棍子或者篾制的長夾子摁住後,用大拇指跟食指捏住,讓其尾部繞在四指上去毒刺(見圖一,圖二),取長寬與蜈蚣相當的簿竹片,削尖兩頭,一端插入蜈蚣齶下,另一端插入尾部,借竹片的彈力將蜈蚣伸直,置陽光下曬干。若遇陰雨天,可用炭火烘乾。乾燥後取出竹片(切忌折斷頭尾,影響品質),將體長相近的蜈蚣頭朝一方,在背腹處用寬lcm左右的細竹片橫向夾住,結紮成排,每排50條,置木箱內密封貯存。品質要求 成品蜈蚣應足干、呈扁長狀,頭部紅褐色,背部黑綠色,有光澤,並有2條突起棱線,腹部棕黃色,癟縮,足黃色或紅褐色,向後彎曲,最後一節如刺狀,斷面有裂隙或中空,氣微腥,具刺鼻臭氣,味辛而微咸,頭尾部齊全,無破碎,無蟲蛀,無霉變。[9]
詞條圖冊

熱點內容
蕊膚雅面膜一般敷多久 發布:2023-08-31 22:03:54 瀏覽:1727
質地較濃防曬霜怎麼使用 發布:2023-08-31 22:00:02 瀏覽:1141
專業化妝師如何貼雙眼皮 發布:2023-08-31 21:58:43 瀏覽:1008
雞蛋清加什麼美白祛斑最快 發布:2023-08-31 21:58:35 瀏覽:964
資生堂櫻花美白淡斑精華多少錢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712
孕婦喝什麼美白飲最好 發布:2023-08-31 21:55:12 瀏覽:1637
瑪西化妝品怎麼樣 發布:2023-08-31 21:55:06 瀏覽:1220
為什麼護膚品一旦停了就嚴重 發布:2023-08-31 21:50:21 瀏覽:1197
補水什麼時間做 發布:2023-08-31 21:47:15 瀏覽:1187
為什麼一年四季都做好防曬 發布:2023-08-31 21:45:25 瀏覽: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