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冰洋海藻區域水質怎麼樣
㈠ 青島現在海上的海藻多嗎
從7月5日在八大峽附近海域發現海藻帶以來,不斷有海藻隨海流進入山東青島海域,且不斷生長聚集,已經覆蓋了近海多半海域,在膠南、黃島等地海域也呈蔓延趨勢。海藻集體性暴發後,有關部門迅速採取措施,經過多日集中打撈,目前在近海海域海藻已逐步得到控制。 青島近海海域為什麼出現大面積海藻聚集帶?大面積出現的海藻叫什麼?島城的海洋生態環境會不會隨著它們的到來而受到影響?針對這些市民普遍關心的問題,市海洋與漁業局、黃海水產研究所的有關專家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一一進行了解答。 入侵海藻叫什麼 市海洋與漁業局副局長王淑蓮介紹說,這種海藻名叫滸苔(俗稱青苔),是一種大型底棲藻類,屬綠藻門,藻體呈草綠色,主要生長在潮間帶的灘塗、岩石上。這種海藻對人體無害,在我國沿海均有分布。據介紹,這種海藻的原生地為我國南方淡水湖泊、河流,小時候在海底生長,長大了就漂在海面上。 海藻為何集中暴發 黃海水產研究所的專家介紹說,本次大量聚集的漂浮海藻,是從其南方的原生地漂浮而來的。據介紹,前段時間,南方暴發洪水,大量繁育的海藻被沖入南方海域,並隨海流大量漂浮至青島沿海。而此類海藻適宜生長水溫為20℃至30℃之見,恰好青島的海水溫度比較匹配,這就為海藻的泛濫提供了非常適宜的溫床。 海藻會不會污染海水 市海洋與漁業局副局長王淑蓮介紹說,發現海藻帶後,市海洋與漁業局技術人員就到現場進行了取樣、分析,從水質監測情況來看,溶解氧、營養鹽等項目均未出現異常,奧帆賽場海水水質始終保持在一類水質。因此,可以排除海藻會對海水造成不利影響之說。 對於海藻和海水富營養化有關系,有關專家進行了否定。研究表明,海藻大量聚集不會加速海水的富營養化,而海藻還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赤潮發生的概率。 海藻應如何降伏 有關專家認為,制止海藻泛濫的最實用辦法就是人工打撈,這樣不會對海洋環境帶來其他危害。 市海洋與漁業局有關負責人表示,集中打撈是目前防止海藻加快泛濫的主要措施,除了組織人員對淺灘海藻進行打撈外,海洋與漁業部門也在研究預防整治措施
㈡ 海藻面膜能放在魚缸里嗎會不會影響水質
水質的好壞直接影響到金魚的生命,最好還是不要亂放東西,讓金魚有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
㈢ 北冰洋的自然環境
北冰洋地區大陸與島嶼的海岸線曲折,沿亞洲和北美洲海岸都有較寬的大陸架。
北冰洋陸棚發達,最寬達1200千米以上。中央橫亘羅蒙諾索夫海嶺,從亞洲新西伯利亞群島橫穿北極直抵北美洲格陵蘭島北岸,峰頂一般距水面1000-2000米。海盆深度均在4000-5000米之間。在北冰洋中部還有許多海丘和窪地。
北冰洋氣候寒冷,洋面大部分常年冰凍。北極海區最冷月平均氣溫可達零下20到零下40℃,暖季也多在8℃以下;年平均降水量僅75-200毫米,格陵蘭海可達500毫米;寒季常有猛烈的暴風。北歐海區受北大西洋暖流影響,水溫、氣溫較高,降水較多,冰情較輕;暖季多海霧,有些月份每天有霧,甚至連續幾晝夜。北極海區,從水面到水深100-225米的水溫約為﹣1至﹣1.7℃,在濱海地帶水溫全年變動很大,從﹣1.5-8℃;而北歐海區,水面溫度全年在2-12℃之間。此外,在北冰洋水深100-250米到600-900米處,有來自北大西洋暖流的中間溫水層,水溫為0-1℃。 北冰洋是世界上條件最惡劣的地區之一,由於位於地球的最北部,每年都會有獨特的極晝與極夜現象出現。每年10月到來年3月,冬半年為「長夜」;4月至9月,夏半年為「長晝」。經過一個「白天」和一個「夜晚」,就是一年。每逢長夜來臨,大自然只有美麗的月光和五彩繽紛的極光,給人們帶來光明和安慰。在那無邊的冰原上,陣陣五顏六色的極光,像突然升起的節日煙火,一下照亮半邊天;他時而如舞在半空的彩條,時而像掛在天際的花幕,時而如探照燈一樣直射蒼穹。但極光的美,無法掩飾北冰洋惡劣的氣候。這兒千里冰封,終年雪飄,天氣嚴寒,冰山林立,這里的海冰,約有300萬年的歷史。
冬季,80%的海面被冰封住,就是在夏季,也有一多半的海面,被冰霸佔。但即使在這樣寒氣逼人的天地里,海藻依然生機盎然,海豹、海象時常出沒於冰水之間;強悍的北極熊是捕魚能手,狡猾的北極狐常尾隨在後面,企圖不勞而獲分享剩骨殘肉。成群的魚、雪魚,長的又肥又壯;善於用冰雪造屋的愛斯基摩人,過著豪邁的游獵生活。在北極地區土著人、因紐特人世世代生活和居住在這里,至少有4000多年的歷史。在過去的漫長歲月中,他們過著一種沒有文字、沒有貨幣、卻是自由自在、自給自足的生活。隨著時代的推移,因紐特人已經開始接受現代文明,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北冰洋洋流系統由北大西洋暖流的分支挪威暖流、斯匹次卑爾根暖流、北角暖流和東格陵蘭寒流等組成。北冰洋洋流進入大西洋,在地轉偏向力的作用下,水流偏向右方,沿格陵蘭島南下的稱東格陵蘭寒流,沿拉布拉多半島南下的稱拉布拉多寒流。 在北極點附近,每年近六個月是無晝的黑夜(10月-次年3月),這時高空有光彩奪目的極光出現,一般呈帶狀、弧狀、幕狀或放射狀,北緯70°附近常見。其餘半年是無夜的白晝。
㈣ 請問用海藻面膜種出來的植物叫什麼種植龜缸里對水質有沒有壞處
那是:假酸漿,一種茄科植物,種子外層有膠質。假酸漿無法水培,暫時發芽而已,很快就會死亡
㈤ 海藻長毛是壞了么
海藻長毛不是壞了。藻球的毛可以清理水中的垃圾,起到凈化水質的作用,所以海藻有毛毛的。
海藻生長在低潮線以下的淺海區域—海洋與陸地交接的地方,在這裏海浪的沖擊力比較緩和,海水中含有豐富的礦物質,加上陽光充足無論是紅藻或褐藻,雖然顏色不同都含有葉綠素,可以利用日光進行光合作用製造食物。
營養成分
海藻含有一種特殊的蛋白質稱為親糖蛋白,它對特定糖類具有親和性而與之非共價結合。親糖蛋白和細胞膜糖分子結合後會造成細胞沉降現象因此是一種凝集素。
親糖蛋白普遍存在於陸上動植物及微生物中,尤其在豆科植物種子里更是豐富。親糖蛋白藉其辨識糖類的特性,在生物的防禦生長生殖營養儲藏及生物共生上扮演重要角色。親糖蛋白也可應用於血球分離檢測,葯物載體免疫抗體的產生及抗癌葯物的醫葯用途上。
㈥ 大海水的特點……急啊!!
人們常喜歡用藍色來形容海洋。其實海水的顏色,從深藍到碧綠,從微黃到棕紅,甚至還有白色的,黑色的,並非只是藍色。
原來,海水和普通水一樣,都是無色透明的,海洋色彩是由海水的光學性質和海水中所含的懸浮物質、海水的深度、雲層的特點及其他因素決定的。大家知道,太陽光由紅、橙、黃、綠、青、藍、紫七種顏色組成,這七種顏色的光,波長各不相同,從紅光到紫光,波長逐漸變短,長波的穿透能力最強,最容易被水分子吸收,短波的穿透能力弱,容易發生反射和散射。海水對不同波長的光的吸收、反射和散射的程度也不同。光波較長的紅光、橙光、黃光,射人海水後,隨海洋深度的增加逐漸被吸收了。一般說來,在水深超過100米的海洋里,這三種波長的光大部分能被海水吸收,並且還能提高海水的溫度。而波長較短的藍光和紫光遇到較純凈的海水分子時就會發生強烈的散射和反射,於是人們所見到的海洋就呈現一片蔚藍色或深藍色了。近岸的海水因懸浮物質增多,顆粒較大,對綠光吸收較弱,散射較強,所以多呈淺藍色或綠色。
紫光的波長最短,反射最強烈,為什麼海水不呈紫色呢?科學實驗證明,原來人的眼睛是有一定偏見的,人的眼睛對紫光的感受能力很弱,所以對海水反射的紫色很不敏感,因此視而不見,相反,人的眼睛對藍、綠光卻比較敏感。
海洋絕大多數是藍色的,如果海水中懸浮物質比較多,或者其他原因的影響,大海的顏色就不再是藍色的了。如我國的黃海,它是古代黃河的入海口,黃河夾帶的大量泥沙流入海中,把藍色的海水「染黃」了。雖然現在的黃河改向渤海傾瀉,但黃海北面經渤海海峽與渤海相通,加上它要承受淮河、灌河等河流注入的河水,所以海面仍然呈現淺黃的顏色。
在印度洋西北部,亞、非兩洲之間的紅海是世界上水溫最高的海,海里生長著一種紅褐色的海藻,由於這種海藻終年大量繁生,把海面染成一片紅色,紅海因此而得名。
太平洋東北部的加利福尼亞灣,南部有血紅色的海藻群棲,北部有科羅拉多河在雨季時帶來的大量紅土,海水呈現一片紅褐色,被稱為朱海。
白海是北冰洋的邊緣海,它深人俄羅斯西北部內陸,北極圈穿過白海。白海由於所處緯度高,氣候嚴寒,終年冰雪茫茫,加之白海有機物含量少,海水呈現一片白色,故名「白海」。
黑海表面有頓河、第聶伯河、多鵝河等淡水注入,密度較小;黑海的深層是來自地中海的高鹽水,密度較大。上下海水之間形成了密度飛躍層,嚴重阻礙了上下水層的水交換。黑海通過博斯普魯斯海峽和達達尼爾海峽與地中海進行水交換。由於海峽又窄又淺,大大限制了黑海與地中海的水交換,所以黑海深層缺乏氧氣,上層海水中生物分泌的穢物和死亡後的屍體沉至深處腐爛發臭,大量的污泥濁水,使海洋變黑了。加之黑海地區經常陰雨如晦,風暴逞凶,就更增加了黑的感覺。
赤潮也可使海水顏色出現異常。赤潮是一種由於局部海區的浮游生物突發性地急劇繁殖並聚集在一起的現象。赤潮的顏色是多種多樣的,這主要看引起赤潮的海洋浮游生物是什麼種類。由夜光蟲引起的赤潮呈粉紅色或磚紅色,由某些雙鞭毛藻引起的赤潮呈綠色或褐色,某些硅藻赤潮則呈黃褐色或紅褐色。
另外,由於太陽時而隱沒在雲層之中,時而透過雲層放出光芒,海洋的顏色也就隨之發生變化。
㈦ 海藻美膚面膜補水效果怎麼樣
海藻美膚面膜補水效果很好。
海藻面膜以海藻泥提取物的礦物質成分,對肌膚有多種護膚功效,如控油清潔毛孔,提供充足的水分,鎮靜疲勞、粗糙的皮膚,使皮膚維持細膩,有光澤等。(7)北冰洋海藻區域水質怎麼樣擴展閱讀:
面膜的原理,就是利用覆蓋在臉部的短暫時間,暫時隔離外界的空氣與污染,提高肌膚溫度,皮膚的毛孔擴張,促進汗腺分泌與新陳代謝,使肌膚的含氧量上升;
有利於肌膚排除表皮細胞新陳代謝的產物和累積的油脂類物質,面膜中的水分滲入表皮的角質層,皮膚變得柔軟,肌膚自然光亮有彈性。
面膜,是護膚品中的一個類別。其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目的是彌補卸妝與洗臉仍然不足的清潔工作,在此基礎上配合其它精華成分實現其它的保養功能,例如補水保濕、美白、抗衰老、平衡油脂等等。
㈧ 淡水湖裡長綠海藻對湖水有什麼危害
樓主說的應該是「藍藻」
藍藻是原核生物,又叫藍綠藻 藍細菌;大多數藍藻的細胞壁外面有膠質衣,因此又叫粘藻。在所有藻類生物中,藍藻是最簡單、最原始的一種。藍藻是單細胞生物,沒有細胞核,但細胞中央含有核物質,通常呈顆粒狀或網狀,染色質和色素均勻的分布在細胞質中。該核物質沒有核膜和核仁,但具有核的功能,故稱其為原核(或擬核)。在藍藻中還有一種環狀DNA——質粒,在基因工程中擔當了運載體的作用。和細菌一樣,藍藻屬於「原核生物」。它和具原核的細菌等一起,單立為原核生物界。所有的藍藻都含有一種特殊的藍色色素,藍藻就是因此得名。但是藍藻也不全是藍色的,不同的藍藻含有一些不同的色素,有的含葉綠素,有的含有藍藻葉黃素,有的含有胡蘿卜素,有的含有藍藻藻藍素,也有的含有藍藻藻紅素。紅海就是由於水中含有大量藻紅素的藍藻,使海水呈現出紅色。
[編輯本段]分類與科屬
藍藻包括藍球藻、顫藻和念珠藻。
藍藻屬藍藻門分為兩綱:色球藻綱和藻殖段綱。色球藻綱藻體為單細胞體或群體;藻殖段綱藻體為絲狀體,有藻殖段。藍藻在地球上大約出現在距今35~33億年前,已知藍藻約2000種,中國已有記錄的約900種。分布十分廣泛,遍及世界各地,但大多數(約75%)淡水產,少數海產;有些藍藻可生活在60~85℃的溫泉中;有些種類和菌、苔蘚、蕨類和裸子植物共生;有些還可穿入鈣質岩石或介殼中(如穿鈣藻類)或土壤深層中(如土壤藍藻)。
[編輯本段]形態
藍藻細胞模式圖藍藻不具葉綠體、線粒體、高爾基體、中心體、內質網和液泡等細胞器,含葉綠素a,無葉綠素b,含數種葉黃素和胡蘿卜素,還含有藻膽素(是藻紅素、藻藍素和別藻藍素的總稱)。一般說,凡含葉綠素a和藻藍素量較大的,細胞大多呈藍綠色。同樣,也有少數種類含有較多的藻紅素,藻體多呈紅色,如生於紅海中的一種藍藻,名叫紅海束毛藻,由於它含的藻紅素量多,藻體呈紅色,而且繁殖的也快,故使海水也呈紅色,紅海便由此而得名。藍藻雖無葉綠體,但在電鏡下可見細胞質中有很多光合膜,叫類囊體,各種光合色素均附於其上,光合作用過程在此進行。藍藻的細胞壁和細菌的細胞壁的化學組成類似,主要為肽聚糖(糖和多肽形成的一類化合物);貯藏的光合產物主要為藍藻澱粉和藍藻顆粒體等。細胞壁分內外兩層,內層是纖維素的,少數人認為是果膠質和半纖維素的。外層是膠質衣鞘以果膠質為主,或有少量纖維素。內壁可繼續向外分泌膠質增加到膠鞘中。有些種類的膠鞘很堅密拌可有層理,有些種類膠鞘很易水化,相鄰細胞的膠鞘可互相溶和。膠鞘中可有棕、紅、灰等非光合作用色素。藍藻的藻體有單細胞體的、群體的和絲狀體的。最簡單的是單細胞體。有些單細胞體由於細胞分裂後子細胞包埋在膠化的母細胞壁內而成為群體,如若反復分裂,群體中的細胞可以很多,較大的群體可以破裂成數個較小的群體。有些單細胞體由於附著生活,有了基部和頂部的極性分化,絲狀體是由於細胞分裂按同一個分裂面反復分裂、子細胞相接而形成的。有些絲狀體上的細胞都一樣,有些絲狀體上有異形胞的分化;有的絲狀體有偽枝或真分枝,有的絲狀體的頂部細胞逐漸尖窄成為毛體,這也叫有極性的分化。絲狀體也可以連成群體,包在公共的膠質衣鞘中,這是多細胞個體組成的群體。
[編輯本段]繁殖與價值
藍藻的繁殖方式有兩類,一為營養繁殖,包括細胞直接分裂(即裂殖)、群體破裂和絲狀體產生藻殖段等幾種方法,另一種為某些藍藻可產生內生孢子或外生孢子等,以進行無性生殖。孢子無鞭毛。目前尚未發現藍藻有真正的有性生殖。
藍藻是最早的光合放氧生物,對地球表面從無氧的大氣環境變為有氧環境起了巨大的作用。有不少藍藻(如魚腥藻)可以直接固定大氣中的氮(原因:含有固氮酶,可直接進行生物固氮),以提高土壤肥力,使作物增產。還有的藍藻為人們的食品,如著名的發菜和普通念珠藻(地木耳)、螺旋藻等。
[編輯本段]危害與天敵
在一些營養豐富的水體中,有些藍藻常於夏季大量繁殖,並在水面形成一層藍綠色而有腥臭味的浮沫,稱為「水華」,大規模的藍藻爆發,被稱為「綠潮」(和海洋發生的赤潮對應)。綠潮引起水質惡化,嚴重時耗盡水中氧氣而造成魚類的死亡。更為嚴重的是,藍藻中有些種類(如微囊藻)還會產生毒素(簡稱MC),大約50%的綠潮中含有大量MC。MC除了直接對魚類、人畜產生毒害之外,也是肝癌的重要誘因。MC耐熱,不易被沸水分解,但可被活性碳吸收,所以可以用活性碳凈水器對被污染水源進行凈化。
藍藻等藻類是鰱魚的食物,可以通過投放此類魚苗來治理藻類,防止藻類爆發。
[編輯本段]爆發原因
藍藻爆發成因為富營養化。過量的養分主要來自於以下這些源頭:
1. 化肥流失,化肥是很多富營養化區域的主要養分來源,例如在密西西比河流域,67%的氮流入水體,隨之流入墨西哥灣,波羅的海和太湖中超過50%的氮也來自化肥的流失。
2. 生活污水,包括人類的生活廢水和含磷清潔劑。
3. 畜禽養殖,畜禽的糞便含有大量營養廢物如氮和磷,這些元素都能導致富營養化。
4. 工業污染,包括化肥廠和廢水排放。
5. 燃燒礦物燃料,在波羅的海中約30%的氮,在密西西比河中約13%的氮來源於此
㈨ 海藻泛濫的危害
當一些浮游藻類過度繁殖時,會引起赤潮。赤潮是在特定的環境條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藻類、原生動物或細菌爆發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體變色的一種有害生態現象。赤潮發生的原因、種類、和數量的不同,水體會呈現不同的顏色。
一、赤潮對海洋生態平衡的破壞。當赤潮發生時這種平衡遭到干擾和破壞。在植物性赤潮發生初期,由於植物的光合作用,水體會出現高葉綠素a、高溶解氧、高化學耗氧量。這種環境因素的改變,致使一些海洋生物不能正常生長、發育、繁殖,導致一些生物逃避甚至死亡,破壞了原有的生態平衡。
二、赤潮對海洋漁業和水產資源的破壞
赤潮破壞魚、蝦、貝類等資源的主要原因是:赤潮對水生生物最大的威脅是引起水中缺氧。
1、破壞漁場的鉺料基礎,造成漁業減產。
2、赤潮生物的異常發制繁殖,可引起魚、蝦、貝等經濟生物瓣機械堵塞,造成這些生物窒息而死。
3、赤潮後期,赤潮生物大量死亡,在細菌分解作用下,可造成環境嚴重缺氧或者產生硫化氫等有害物質,使海洋生物缺氧或中毒死亡。
4、有些赤潮的體內或代謝產物中含有生物毒素,能直接毒死魚、蝦、貝類等生物。
三、赤潮對人類健康的危害
有些赤潮生物分泌赤潮毒素,當魚、貝類處於有毒赤潮區域內,攝食這些有毒生物,雖不能被毒死,但生物毒素可在體內積累,其含量大大超過食用時人體可接受的水平。這些魚蝦、貝類如果不慎被人食用,就引起人體中毒,嚴重時可導致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