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藻類通過什麼繁殖
① 哪些東西屬於海藻類
海藻類食物包括:
發菜、紫菜、海帶、海白菜、裙帶菜等。海藻類含礦物質最多為鈣、鐵、鈉、鎂、磷、碘等。現代科學認為,常食海藻食品可有效地調節血液酸鹼度,避免體內鹼性元素(鈣、鋅)因酸性中和而被過多消耗。
② 在我們比較熟悉的動物中,哪些是靠產卵繁殖的動物
多著,昆蟲,什麼蠶,蝶的,魚,大的小的,草魚,鯽魚,鳥,蛋。除了高等動物是胚胎,很多
③ 大海資料
自然界的大海
1、簡介
大海是生命之源
大海(seas and oceans; the ocean; the sea )即海洋。其實海與洋還是有些差別的。 海和洋的區分:
廣闊的海洋,從蔚藍到碧綠,美麗而又壯觀。海洋,海洋。人們總是這樣說,但好多人卻不知道,海和洋不完全是一回事,它們彼此之間是不相同的。那麼,它們有什麼不同,又有什麼關系呢?
洋,是海洋的中心部分,是海洋的主體。世界大洋的總面積,約占海洋面積的89%。大洋的水深,一般在3000米以上,最深處可達1萬多米。大洋離陸地遙遠,不受陸地的影響。它的水份和鹽度的變化不大。每個大洋都有自己獨特的洋流和潮汐系統。大洋的水色蔚藍,透明度很大,水中的雜質很少。世界共有4個,即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
海,在洋的邊緣,是大洋的附屬部分。海的面積約占海洋的11%,海的水深比較淺,平均深度從幾米到二三千米。海臨近大陸,受大陸、河流、氣候和季節的影響,海水的溫度、鹽度、顏色和透明度,都受陸地影響,有明顯的變化。夏季,海水變暖,冬季水溫降低;有的海域,海水還要結冰。在大河入海的地方,或多雨的季節,海水會變淡。由於受陸地影響,河流夾帶著泥沙入海,近岸海水混濁不清,海水的透明度差。海沒有自己獨立的潮汐與海流。海可以分為邊緣海、內陸海和地中海。邊緣海既是海洋的邊緣,又是臨近大陸前沿;這類海與大洋聯系廣泛,一般由一群海島把它與大洋分開。我國的東海、南海就是太平洋的邊緣海。內陸海,即位於大陸內部的海,如歐洲的波羅的海等。地中海是幾個大陸之間的海,水深一般比內陸海深些。世界主要的海接近50個。太平洋最多,大西洋次之,印度洋和北冰洋差不多。
2、海洋的形成
海洋是怎樣形成的?海水是從哪裡來的?
對這個問題目前科學還不能作出最後的答案,這是因為,它們與另一個具有普遍性的、同樣未徹底解決的太陽系起源問題相聯系著。
現在的研究證明,大約在50億年前,從太陽星雲中分離出一些大大小小的星雲團塊。它們一邊繞太陽旋轉,一邊自轉。在運動過程中,互相碰撞,有些團塊彼此結合,由小變大,逐漸成為原始的地球。星雲團塊碰撞過程中,在引力作用下急劇收縮,加之內部放射性元素蛻變,使原始地球不斷受到加熱增溫;當內部溫度達到足夠高時,地內的物質包括鐵、鎳等開始熔解。在重力作用下,重的下沉並趨向地心集中,形成地核;輕者上浮,形成地殼和地幔。在高溫下,內部的水分汽化與氣體一起沖出來,飛升入空中。但是由於地心的引力,它們不會跑掉,只在地球周圍,成為氣水合一的圈層。
位於地表的一層地殼,在冷卻凝結過程中,不斷地受到地球內部劇烈運動的沖擊和擠壓,因而變得褶皺不平,有時還會被擠破,形成地震與火山爆發,噴出岩漿與熱氣。開始,這種情況發生頻繁,後來漸漸變少,慢慢穩定下來。這種輕重物質分化,產生大動盪、大改組的過程,大概是在45億年前完成了。
地殼經過冷卻定形之後,地球就像個久放而風幹了的蘋果,表面皺紋密布,凹凸不平。高山、平原、河床、海盆,各種地形一應俱全了。
在很長的一個時期內,天空中水氣與大氣共存於一體;濃雲密布。天昏地暗,隨著地殼逐漸冷卻,大氣的溫度也慢慢地降低,水氣以塵埃與火山灰為凝結核,變成水滴,越積越多。由於冷卻不均,空氣對流劇烈,形成雷電狂風,暴雨濁流,雨越下越大,一直下了很久很久。滔滔的洪水,通過千川萬壑,匯集成巨大的水體,這就是原始的海洋。
原始的海洋,海水不是鹹的,而是帶酸性、又是缺氧的。水分不斷蒸發,反復地形雲致雨,重又落回地面,把陸地和海底岩石中的鹽分溶解,不斷地匯集於海水中。經過億萬年的積累融合,才變成了大體勻的鹹水。同時,由於大氣中當時沒有氧氣,也沒有臭氧層,紫外線可以直達地面,靠海水的保護,生物首先在海洋里誕生。大約在38億年前,即在海洋里產生了有機物,先有低等的單細胞生物。在6億年前的古生代,有了海藻類,在陽光下進行光合作用,產生了氧氣,慢慢積累的結果,形成了臭氧層。此時,生物才開始登上陸地。
總之,經過水量和鹽分的逐漸增加,及地質歷史上的滄桑巨變,原始海洋逐漸演變成今天的海洋。
3、海洋—21世紀的葯庫
主題詞或關鍵詞: 海洋科學
據有關醫學專家預測,人類將在21世紀制服癌症。那麼,人類靠的是何種靈丹妙葯?近年來,科學家們研究後發現,海洋將成為21世紀的葯庫。
海參是一種含有高蛋白的名貴海味。然而,你可能沒有想到,有幾種海參會從肛門釋放出一種毒素,這種毒素具有抑制腫瘤的作用。
牡蠣——這種小小的貝類,十分鮮美可口,不過,它更大的價值卻是由於含有一種抗生素。這種抗生素具有抗腫瘤作用。
目前,一些制葯業的研究人員正在進行從海藻和微小海洋生物提取有毒化合物的實驗,以作為醫治某些疾病的有效手段。初步實驗表明,從某種海綿狀生物中提取的有毒物質,有抑制癌細胞發展的作用。從灌腸魚體內提取的某種物質有助於治療糖尿病,美國一位海洋問題專家形象地說:「海洋生物猶如一個可提供有關健康問題解決辦法的咨詢中心。」
在考慮從海洋中采葯的時候,醫學專家們十分重視對珊瑚的開發和利用。實驗表明,從珊瑚礁中提取的有毒物質,和某種海綿狀生物中提取的毒物一樣,也具有抑制癌細胞發展的作用;而從珊瑚礁中提取的其他物質對關節炎和氣喘病可起到減輕炎症作用。有一種產於夏威夷的珊瑚,它含有劇毒,可用於製成治療白血病、高血壓及某些癌症的特效葯。中國南海一種軟珊瑚的提純物,具有降血壓、抗心率失常及解痙等作用。
鯊魚是一種古老的海洋性魚類,在全世界分布較廣,共有250多種。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國際上許多科學家對鯊魚身體各部分的葯理、化學、生物化學及應用等方面進行了悉心的研究,特別是對鯊魚體內抗腫瘤活性物質的研究更加引人注目。據有關資料報道,美國生物學家對鯊魚進行了幾十年的調查研究後,發現鯊魚幾乎不患任何病變,更極少得癌症,似乎對癌症有天然的免疫力。有些科學家將一些病原菌和癌細胞接種於鯊魚體內,也不能使它們致病。看來,在鯊魚體內有某種特殊的防護性化學物質。
中國的有關專家對鯊魚的研究,幾乎與國際上同步。1985年,上海水產學院和上海腫瘤研究所的專家們,首次發現鯊魚血清在體外對人類紅血球性白血病腫瘤細胞具有殺傷作用。這一科研成果為人類從海洋生物資源中尋找抗腫瘤葯物開辟了廣闊的天地。
5、海洋——礦產資源的聚寶盆
主題詞或關鍵詞: 海洋科學
海洋是礦產資源的聚寶盆。經過20世紀70年代「國際10年海洋勘探階段」,人類進一步加深了對海洋礦產資源的種類、分布和儲量的認識。
(1)油氣田
人類經濟、生活的現代化,對石油的需求日益增多。在當代,石油在能源中發揮第一位的作用。但是,由於比較容易開採的陸地上的一些大油田,有的業已告罄,有的瀕於枯竭。為此,近20~30年來,世界上不少國家正在花大力氣來發展海洋石油工業。
探測結果表明,世界石油資源儲量為10,000億噸,可開采量約3000億噸,其中海底儲量為1300億噸。
中國有淺海大陸架近200萬平方千米。通過海底油田地質調查,先後發現了渤海、南黃海、東海、珠江口、北部灣、鶯歌海以及台灣淺灘等7個大型盆地。其中東海海底蘊藏量之豐富,堪與歐洲的北海油田相媲美。
東海平湖油氣田是中國東海發現的第一個中型油氣田,位於上海東南420千米處。它是以天然氣為主的中型油氣田,深2000~3000米。據有關專家估計,天然氣儲量為260億立方米,凝析油474萬噸,輕質原油874萬噸。
(2)稀錳結核
錳結核是一種海底稀有金屬礦源。它是1973年由英國海洋調查船首先在大西洋發現的。但是世界上對錳結核正式有組織的調查,始於1958年。調查表明,錳結核廣泛分布於4000~5000米的深海底部。它們是未來可利用的最大的金屬礦資源。令人感興趣的是,錳結核是一種生礦物。它每年約以1000萬噸的速率不斷地增長著,是一種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礦產。
世界上各大洋錳結核的總儲藏量約為3萬億噸,其中包括錳4000億噸,銅88億噸,鎳164億噸,鈷48億噸,分別為陸地儲藏量的幾十倍乃至幾千倍。以當今的消費水平估算,這些錳可供全世界用33,000年,鎳用253,000年,鈷用21,500年,銅用980年。
目前,隨著錳結核勘探調查比較深入,技術比較成熟,預計到21世紀,可以進入商業性開發階段,正式形成深海采礦業。
(3)海底熱液礦藏
20世紀60年代中期,美國海洋調查船在紅海首先發現了深海熱液礦藏。而後,一些國家又陸續在其他大洋中發現了三十多處這種礦藏。
熱液礦藏又稱「重金屬泥」,是由海脊(海底山)裂縫中噴出的高溫熔岩,經海水沖洗、析出、堆積而成的,並能像植物一樣,以每周幾厘米的速度飛快地增長。它含有金、銅、鋅等幾十種稀貴金屬,而且金、鋅等金屬品位非常高,所以又有「海底金銀庫」之稱。饒有趣味的是,重金屬五彩繽紛,有黑、白、黃、藍、紅等各種顏色。
在當今技術條件下,雖然海底熱液礦藏還不能立即進行開采,但是,它卻是一種具有潛在力的海底資源寶庫。一旦能夠進行工業性開采,那麼,它將同海底石油、深海錳結核和海底砂礦一起,成為21世紀海底四大礦種之一。
(4)可燃冰
進入21世紀,各種能源的數量逐漸減少。科學家們開始尋找新的能源。而可燃冰是科學家們在海洋里發現的一種新能源。它位於海洋深處,樣子像冰,可燃燒,可用作各種交通工具的能源,具有巨大的潛在價值。目前,中國、美國等國家都制定了相應的計劃,准備開采與使用可燃冰。
6、海洋——未來的糧倉
主題詞或關鍵詞: 海洋科學
有些讀者可能會想,在海洋中不能長糧食,怎麼能成為未來的糧倉呢?
是的,海洋里不能種水稻和小麥,但是,海洋中的魚和貝類卻能夠為人類提供滋味鮮美、營養豐富的蛋白食物。
大家知道,蛋白質是構成生物體的最重要的物質,它是生命的基礎。現在人類消耗的蛋白質中,由海洋提供的不過5%~10%。令人焦慮的是,20世紀70年代以來,海洋捕魚量一直徘徊不前,有不少品種已經呈現枯竭現象。用一句民間的話來說,現在人類把黃魚的孫子都吃得差不多了。要使海洋成為名副其實的糧倉,魚鮮產量至少要比現在增加十倍才行。美國某海洋飼養場的實驗表明,大幅度地提高魚產量是完全可能的。
在自然界中,存在著數不清的食物鏈。在海洋中,有了海藻就有貝類,有了貝類就有小魚乃至大魚……海洋的總面積比陸地要大一倍多,世界上屈指可數的漁場,大抵都在近海。這是因為,藻生長需要陽光和硅、磷等化合物,這些條件只有接近陸地的近海才具備。現在研製出了一種在1公頃上的海水上繁殖的一種藻類,它可以製造20多噸的蛋白質。海洋調查表明,在1000米以下的深海水中,硅、磷等含量十分豐富,只是它們浮不到溫暖的表面層。因此,只有少數范圍不大的海域,那兒由於自然力的作用,深海水自動上升到表面層,從而使這些海域海藻叢生,魚群密集,成為不可多得的漁場。
海洋學家們從這些海域受到了啟發,他們利用回升流的原理,在那些光照強烈的海區,用人工方法把深海水抽到表面層,而後在那兒培植海藻,再用海藻飼養貝類,並把加工後的貝類飼養龍蝦。令人驚喜的是這一系列試驗都取得了成功。
有關專家樂觀地指出,海洋糧倉的潛力是很大的。目前,產量最高的陸地農作物每公頃的年產量摺合成蛋白質計算,只有0.71噸。而科學試驗同樣面積的海水飼養產量最高可達27.8噸,具有商業競爭能力的產量也有16.7噸。
當然,從科學實驗到實際生產將會面臨許許多多困難。其中最主要的是從1000米以下的深海中抽水需要相當數量的電力。這么龐大的電力從何而來?顯然,在當今條件下,這些能源需要量還無法滿足。
不過,科學家們還是找到了竅門:他們准備利用熱帶和亞熱帶海域表面層和深海的水溫差來發電。這就是所謂的海水溫差發電。這就是說,設計的海洋飼養場將和海水溫差發電站聯合在一起。
據有關科學家計算,由於熱帶和亞熱帶海域光照強烈,在這一海區,可供發電的溫水多達6250萬億立方米。如果人們每次用1%的溫水發電,再抽同樣數量的深海水用於冷卻,將這一電力用於飼養,每年可得各類海鮮7.5億噸。它相當於20世紀70年代中期人類消耗的魚、肉總量的4倍。
通過這些簡單的計算,不難看出,海洋成為人類未來的糧倉,是完全可行的。
西方觀點
海洋ocean
大海sea
【摘 自】大英網路全書
【中文詞條】海洋
【外文詞條】ocean
知識分類:地理篇>海洋
連綿不絕的鹽水水域,分布於地表的巨大盆地中。面積約362,000,000平方公里(140,000,000平方哩),近地球表面積的71%。全球海洋一般被分為數個大洋和面積較小的海。三個主要的大洋為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北冰洋被看作是大西洋延伸出去的一部分),大部分以陸地和海底地形線為界。三大洋在環繞南極大陸的水域即南極海(又稱南部海〔Southern Ocean〕)大片相連。傳統上,南極海也被分為三部分,分別隸屬三大洋。將南極海的相應部分包含在內,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分別佔地球海水總面積的46%、24%和20%。重要的邊緣海多分布於北半球,它們部分為大陸或島弧包圍。最大的是北冰洋及其近海、亞洲的地中海(介於澳大利亞與東南亞之間)、加勒比海及其附近水域、地中海(歐洲)、白令海、鄂霍次克海、黃海、東海和日本海。
海洋平均深度約為3.7公里(2.3哩)。從一般深100~00公尺(330~660呎)的大陸棚坡折開始,大陸坡一路降為廣闊的深海平原。約有75%的海床深度在3~6公里間,只有約1%的深度更深。最深的水域分布在較窄的海溝中,其中大部分與太平洋島弧有關,目前已知最深的是馬里亞納海溝(Mariana Trench)的11,034公尺。
海床表面多半為疏鬆沉積物所覆蓋,其下為固結沉積物和地殼火成岩。雖然海床大部分地區相當平坦,但也有許多類似山脈的地形,如海山。所謂的洋中脊就是一個主要地貌,其主幹與支脈延伸至各大洋。海脊的山峰高於深海海床2~3公里,其火山活動區域是形成新的海底玄武岩地殼的地點,在海底擴張運動上扮演關鍵的角色(參閱板塊構造學〔plate tectonics〕)。近來對太平洋海脊的研究發現,在形成新地殼的活躍地區,海水會在玄武岩間循環流動,並在高溫下起反應而發生劇烈變化。經過這些熱水交互作用的溶液會穿過地殼中的氣孔回到海洋,在某些氣孔測得的溫度最高達350℃(660℉)。
若以地質年表的標准來看,相較於深海中水分子的平均壽命從數百至大約1,000年不等,海洋中的一般水循環可說十分迅速。在洋面,風壓摩擦上層海水製造出洋流。主要風力系統決定主要洋流最初的流向,但流向也會受到地球自轉和地形的影響而改變。北大西洋熱帶及溫帶地區順時針方向的迴旋就是一例,其包含加入灣流(墨西哥灣流)的強西邊界流。其他地區也有類似的迴旋洋流生成。在主要海洋的東大陸邊緣附近,表層的海水通常會被驅離海岸,而被來自中等深度、較寒冷而養分較豐富的海水所取代。這些海水向上湧出的海岸地區往往生態豐富而盛行漁業。風生海流(Wind-driven circulation)在不同深度上對海洋都有影響,但大部分中等深度和所有最深海域的海水特性均取決於熱鹽環流(Thermohaline circulation)。熱鹽環流肇始於海水在高緯度地區因冷卻致使密度變大而下沉,一直下沉到某個水密度相同的深度為止,才開始橫向流動,如此便形成少量溫度和鹽度獨特的水體;這些水體的混合產生性狀各異的水團(Water Mass),充塞在海洋不同區域的特定深度中。大部分不受表層環流影響的水流都成片地由南向北或由北向南運動,但也有明顯的例外,如地中海生成的海水就出現在部? 壑今必`度的大西洋地區。
海洋的許多重要特徵皆由海水的溫度和鹽度決定,此外再加上壓力,便決定了海水的密度。海水的熱量主要來自其表面吸收的太陽能,而表面的水溫會隨緯度不同而有明顯的差異。但表面溫度的分布卻明顯受到表層洋流的熱傳導以及諸如涌升流(Upwelling)等其他區域性特徵之影響。廣闊海洋的溫度從不到-1℃直到28℃(30~82℉)不等。在熱帶及溫帶緯度地區,大洋海水的溫度在溫躍層(位於海水充分混合、深達100公尺左右的表層之下)下降得最為明顯。深於1公里後的水溫變化緩慢,趨向一般在2℃以下的底層水溫。以總量來看,約有50%的大洋水溫介於1.3~3.8℃間。海水表層的鹽度——即海水中所含溶鹽的比率——各不相同,主要視當地海水的蒸發流失量和降雨量之間的對比而定。大洋的平均鹽度為34.7。有大河注入大量淡水或大量冰山融化的地區,海水鹽度會略低;蒸發水量極高的地區,鹽的濃度就會高一點。
海水含有各式各樣溶解的無機物、氣體和有機物。除了以上溶解成分,它還含有懸浮微粒物質(如浮游生物)。除了水之外,最豐富的無機成分依序為氯化物、鈉、硫酸鹽、鎂、鈣、鉀和重碳酸鹽等。這些主要成分不像許多微量物質,其濃度各不相同但幾乎和鹽度成固定比例。大洋海水呈微鹼性,pH值接近8。地球化學家認為,盡管物質不斷進出增減,至少過去6億年來,海水的主要組成特徵多少維持一致。
海洋似乎是在地球史的初期形成的。在地球溫度升高、分成3個主要地帶(地核、地幔、地殼)時,火山作用將大量水蒸氣連同其他過剩的揮發性物質一起從地球內部釋放出來,並帶往熔岩的表面。水蒸氣形成熱雲溢出熔岩,隨後凝結成足夠的水量而形成海洋。
[編輯本段]交響音畫《大海》
此曲作於1905年三月,初演於1905年十月。該曲是德彪西最大的一部交響音樂作品,由三個不同內容的樂章組成,但每個樂章之間又有內在的聯系,集中起來構成一部完整的作品。它表現了「大海」的景色及其富有動態的性格,並通過整個樂隊的不同音區,極為強烈地表現出「大海」中各種畫面的色彩。樂曲在時間和空間上給人以完整的「海」的印象和對海的幻想。新穎的和聲、短小的旋律、豐富的音色、自由的發展,這些印象派的手法,都生動地刻畫出了一幅幅大海的生動畫面。 關於本曲,曾有這樣一段逸話: 二十世紀初,在巴黎的一家旅館里住著一位有病的紳士,他准備到海濱去療養。旅館旁邊有一個管弦樂隊練習廳,樂隊隊員每天按時來練習演奏同一首樂曲。那位紳士聽慣了,到時候他就躺在床上,靜聽著樂曲的演奏。聽著,聽著,他彷彿自己來到了海邊,看到了波光閃爍的海面,看到了海濤擊岸、浪花飛濺的動人海景。 過了幾天,他動身到海濱去了。到了那裡,面對著廣闊的大海,他反而覺得不夠味了。他住在海邊的別墅里,卻想念著在巴黎旅館中所聽到的用音樂表現出的海的畫面。他在海濱住了幾天便急匆匆趕回巴黎,打聽了一番,才知道樂隊隊員每天演奏的是德彪西交響組曲《大海》。而當這首交響組曲公演時,這位紳士帶著病去欣賞了。演奏結束,他贊嘆道:「哦!這才是大海!」 整個樂曲由三幅用音樂繪畫的素描組成: 第一幅:、《海上的黎明到中午》這一部分順序描寫了大海的潮水聲。夜幕緩慢地揭開,一絲光亮映照在海面上。一輪紅日漸漸升起,天空由紫色變為了青色,逐漸地增加了光輝,一幅開闊的大海黎明景色被生動地描繪出來。 第二幅:《波浪的游戲》音樂生動地描繪了白色的浪花拍擊海岸時的情景。 導入部描寫了可愛的小波浪來回動盪的音響。在音樂的繼續發展中,英國管奏出可愛的第一個主要動機,給人以幽閑的感覺。 第三幅:《風和海的對話》這一部分開始時,定音鼓的震音刻畫出遠方激動、飄浮著的雷聲。之後,音樂描寫了海風吹到海面,引起陣陣騷亂的潮聲,猶如風和海的對話。這部作品不僅描繪出了一幅引人入勝的大海波瀾壯闊的景象,同時也表現出作者對大自然景物的歌頌和贊美。
德彪西就像畫家一樣,嘗試以音樂捕捉事物的印象或情緒,把某個念頭的正確本質凝塑下來。德彪西所創立的這種音樂,就是被後人稱為「印象主義」的音樂。德彪西形成的這種被稱為「印象主義」的音樂風格,對歐美各國的音樂產生了很深遠的影響。
[編輯本段]流行歌曲《大海》
演唱:張雨生
曲:陳大力 陳秀男 詞:陳大力
從那遙遠海邊 慢慢消失的你
張 雨 生《大 海》簡 譜《大海》簡譜本來模糊的臉 竟然慢慢清晰
想要說些什麼 又不知從何說起
只有把它放在心底
茫然走在海邊 看那潮來潮去
徒勞無功 想把每朵浪花記清
想要說聲愛你 卻被吹散在風里
猛然回頭你在哪裡
如果大海能夠喚回曾經的愛
就讓我用一生等待
如果深情往事你已不再留戀
就讓它隨風飄遠
如果大海能夠帶走我的哀愁
就像帶走每條河流
所有受過的傷
所有流過的淚
我的愛
請全部帶走
專 輯:大海
歌 手:張雨生
語 言:國語
日 期:1992年
唱片公司:台灣飛碟唱片
[01]心底的中國
[03]寧可讓我苦
[04]掙扎
[05]多夢的歲月
[06]我是一棵秋天的樹
[07]Don't Wanna Say Goodbye
[08]愛上你的一切
[09]大海
[10]不管不管
[編輯本段]外國詩歌《大海》
亞歷山大·基蘭
世界上,最宏大的是海,最有耐心的也是海。海,象一隻馴良的大象,把地球不足道的人馱在寬闊的背上,而浩瀚淵深的、綠綠蒼蒼的海水,卻在吞噬大地上的一切災難。如果說海是狡詐的,那可不正確,因為它從來不許諾什麼。它那顆巨大的心,——在苦難深重的世界上,這是唯一健康的心,——既沒有什麼奢望,也沒有任何留戀,總在平靜而自由地跳動。
人們在海浪上航行的時候,大海唱著它那古老的歌兒。許多人根本不懂得這些歌兒,不過,對於聽到這種歌聲的人來說,感覺是各不相同的,因為大海對每一個迎面相逢的人,用的是各種特殊的語言。
對於正在捕捉螃蟹的赤足孩子,綠波閃閃的大海露出一副笑臉;在輪船前面,大海湧起藍色的狂濤,把清涼的、鹹味的飛沫拋上甲板;在海岸邊,濃濁的灰色的巨浪碰得粉碎;人們睏乏的眼睛久久地望著岸旁灰白色的碎浪時,長條的浪花卻象燦爛的彩虹,正在沖刷平坦的沙灘。在驚濤拍岸的隆隆聲中,有一種神秘的意味,每一個人都想著自己的心事,肯定地點一點頭,似乎認為海是他的朋友——這位朋友什麼都知道,什麼都記得。
然而誰也不明白,對於海邊的居民來說,海究竟是什麼,——他們從來沒有談到過這一點,盡管在海的面前過了一輩子。海既是他們的人類社會,也是他們的顧問;海既是他們的朋友,又是他們的敵人;海既是他們的勞動場所,又是他們的墳墓。因此,他們都是沉默寡言的。海的態度起了變化,他們的神色也跟著變化,——時而平靜,時而驚慌,時而執拗。
可是,讓這樣一個海濱居民遷到山裡或者異常美妙的峽谷里,給他最好的食物和十分柔軟的卧鋪——他是不肯嘗這種食物,也不願睡這種卧鋪的。他會不由自主地從一座山崗攀上另一座山崗,直到很遠很遠的地平線上露出一種熟悉的、藍色的東西。那時候,他的心會愉快地跳動起來,他會盯住遠處一條亮閃閃的藍色帶子,直到這條帶子擴大成為碧藍的海面。
但是,他一句話也不說……
大海,本名崔海 1954年生,海南瓊海人,筆名大海。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版畫家協會會員、湛江新地版畫協會秘書長、工藝美術師。湛江電視台經濟部副主任。近年來有多幅作品被選送日本、奧地利、美國等國家和香港地區參展。代表作有《椰鄉記憶》、《一日之計在於晨》、《春韻》、《漁歌》、《鋸船板》、《晨》、《暮》、《銀灘》、《海魂》、《大海一家》等,其中《大海一家》被中國美術館收藏,1988年獲人民出版社《版畫世界》頒發的魯迅藝術獎章。
④ 海洋海藻類是一種什麼樣的植物主要門類有哪些各門類形態結構如何
[編輯本段]海藻(seaweed)簡介
海產藻類的統稱,通常固著於海底或某種固體結構上,如︰綠藻、紅藻和褐藻。其根狀固著器只有固著功能,而不能吸收營養。海藻在淺水中常密生成片。在水深50公尺(約165呎)以內的岸邊形成明顯區帶。生長於高潮線上的海藻常暴露在空氣中;低潮線下的海藻則不能長期暴露於空氣,故不能於近海岸處生長,如墨角藻屬(Fucus)、巨藻屬(Macrocystis)、海囊藻屬(Nereocystis)和海帶屬(Laminaria)等類群,並只能在18℃(64℉)以下繁殖,僅分布於冷水水域。
常見的褐藻包括大型褐藻、馬尾藻和墨角藻屬。太平洋及南極地區的巨藻屬和海囊藻屬的某些種長度超過33公尺(100呎),是最大的藻。海帶屬在太平洋沿岸及不列顛群島都很豐富。在墨西哥灣流和馬尾藻海中馬尾藻常見,呈自由漂浮的大團塊,其外形與其他海藻不同,形似具葉和漿果的分枝,「漿果」實際是空心的氣囊,使葉狀體浮在水面。不列顛群島潮間帶常見的墨角藻(F. vesiculosis)也藉氣囊漂浮。
常見的紅藻包括掌狀紅皮藻、紫菜、石花菜屬(Gelidium)、角叉菜屬(Chondrus)。北大西洋的掌狀紅皮藻(Rhodymenia palmata)淡紫紅色,由扁平的單生或叢生的葉狀體所構成,外表扇狀,分成多數二叉型裂片。低潮時,大西洋岩石海岸潮間帶的下半部,叢生著角叉菜屬的各個種。春夏兩季,不列顛群島、日本及其他地方潮間帶的高潮線下紫菜很多。石花菜屬用於製造瓊脂。海藻中綠藻較少,石蒓屬(Ulva)便是其中之一。海藻具有重要經濟價值,如紫菜、掌狀紅皮藻、馬尾藻和石蒓在世界各地作為食物,褐藻常用作肥料。
基礎細胞所構成的單株或一長串的簡單植物。大量出現時分不出莖或葉的水生植物。最常見的大型海藻是海草。
本品為馬尾藻科植物海蒿子Sargassum pallim(Turn.)C. Ag. 或羊棲菜Sargassum fusiforme(Harv.)Setch. 的乾燥藻體。前者習稱「大葉海藻」,後者習稱「小葉海藻」。夏、秋二季采撈,除去雜質,洗凈,曬干。墨角藻屬(Fucus)的一種
海藻為藻類植物馬尾藻科裂葉馬尾藻Sargassumsiliguastrum(Turn.)
C.Ag. 嫩藻體,又名海蒿子、海菜。藻體暗褐色,50 厘米到1 米以上。生長
在低潮帶岩石上。分布於我國東南沿海。
海藻嫩藻體每百克含水分11.3 克,蛋白質4.2 克,脂肪0.8 克,碳水化
合物56.9 克,鈣7270 毫克,鐵92 毫克,碘326 毫克。
海藻性味咸寒,具有清熱、軟堅散結的功效。脾胃虛寒者忌食用。
[編輯本段]形態特徵
大葉海藻 皺縮捲曲,黑褐色,有的被白霜,長30~60cm。主幹呈圓柱狀,具圓錐形突起,主枝自主幹兩側生出,側枝自主枝葉腋生出,具短小的刺狀突起。初生葉披針形或倒卵形,長5~7cm,寬約1cm,全緣或具粗鋸齒;次生葉條形或披針形,葉腋間有著生條狀葉的小枝。氣囊黑褐色,球形或卵圓形,有的有柄,頂端鈍圓,有的具細短尖。質脆,潮潤時柔軟;水浸後膨脹,肉質,粘滑。氣腥,味微咸。
小葉海藻 較小,長15~40cm。分枝互生,無刺狀突起。葉條形或細匙形,先端稍膨大,中空。氣囊腋生,紡錘形或球形,囊柄較長。質較硬。
[編輯本段]種類分布
每一種海藻都有其固定的潮位,主要和所含色素的種類與含量比例有關,不同色素所須的光線波長不同,隨著光線強度及光質的變化,藻類的分布也受影響。一般在較陰暗處或深海中,藻紅素與藻藍素比葉綠素更能有效地吸收藍、綠光,故只含葉綠素及胡蘿卜素的綠藻,其棲息地多靠近水淺之處。而低潮線附近及深海部分則多為紅藻類。此外,地形、底質、溫度、濕度、鹽度、潮汐、風浪、洋流、污染物、動物掘食、藻類間的相互競爭等因素,也都會影響海藻的生長與分布。
以台灣海邊常見的海藻為例,在海水淹不到但浪花可濺及的飛沫帶,在秋末至春初時,北部、東北部沿岸主要以頭發菜、紫菜、海蘿及鐵釘菜為主,在南部及東部海岸則以柔弱卷枝藻、鞘絲藻及海雹菜等為主。這些海藻本身有膠質保護,可忍受長時間的乾旱及炙熱,常在陽光下曝曬個三、五天,依然不枯不萎,顯現強韌的生命力。但到夏季時,飛沫帶則是光禿禿一片。
潮間帶依潮汐的大潮、小潮變化,分為上部、中部及下部三區。在潮間帶上部,多屬於綠藻類,常見有膜狀的石蒓、管狀的石發或絲狀的剛毛藻,都是可以忍受強光照射及每日二次漲退潮的干濕變化,尤其在冬、春季時,常在海蝕平台上形成一片青蔥翠綠的「綠色地毯」。在夏季,此區和飛沫帶一樣,岩石上多是裸露光禿,但在潮池內或有遮陰之處,則仍可發現它們的蹤影。
在潮間帶中部,主要以褐藻類為主,綠藻為輔。冬、春季時,常見有囊藻、團扇藻、水窗藻、棲狀褐茸藻、裂片石蒓、網球藻等,尤其在三、四月間有浪拍擊的地方,北部以小海帶的數量最多,到了夏、秋季,這些藻類大多消失不見。
在潮間帶下部及低潮線附近,則以紅藻類為主。常見的有沙菜、凹頂藻、龍須菜、小杉藻、角叉菜、匍扇藻。尤其在低潮線附近有海浪拍打的地區,則以小珊瑚藻、邊孢藻、石花菜、翼枝菜、馬尾藻、牛角樹、繁枝蜈蚣藻等最為常見。這些藻類能忍受海浪的直接撲打及海流的沖擊,其中,珊瑚藻及邊孢藻等,可以從海水中吸收石灰質蓄積體內,一方面增強骨架,抵抗水流,一方面降低體內有機質的比例,使其它海洋生物不愛啃食,也有助於珊瑚的造礁。
這些在潮間帶五顏六色的藻類,一到夏天,就逐漸消失了,但在潮間帶以下,終年為海水所覆蓋的亞潮帶,則一年四季均可見到各式各樣藻類繁生。常見的有馬尾藻、松藻、蕨藻、海木耳、石花菜、雞冠菜、麒麟菜、海膜、蜈蚣藻等,尤其馬尾藻常在六、七月間大量生長,形成小型的馬尾藻海。
⑤ 水中的海藻類不足為什麼
海藻類不足時缺營養。
海藻類
藻類為低等植物,因它進行孢子繁殖,一般稱它為孢子植物,在海洋底棲的大型藻類又通稱為底棲海藻,有似牡丹花的蠣菜,有呈喇叭狀的喇叭藻,有分枝成金字塔形的羽毛藻等,不勝枚舉。
⑥ 海藻類知識
藻類為低等植物,因它進行孢子繁殖,一般稱它為孢子植物。海藻有鮮艷美麗的色彩,如呈紫紅色的蜈蚣藻、紅毛藻、紫菜、粉枝藻、海蘿,有綠色的礁膜、石蒓、滸苔等。有些海藻可凈化水質,充作海洋動物的飼料。有些海藻如紫菜、海帶、裙帶菜、麒
⑦ 海澡類苔蘚類蕨類植物被統稱為什麼植物
資料:
海藻類藻類為低等植物,海藻類食物包括發菜、紫菜、海帶、海白菜、裙帶菜等,海藻含礦物質最多為鈣、鐵、鈉、鎂、磷、碘等。因它進行孢子繁殖,一般稱它為孢子植物。苔蘚植物的主要特徵是:根小葉大,有的植物具有莖 ,有的只有莖葉,適於生活在濕潤半陰的環境里,靠孢子繁殖後代,稱為孢子植物。蕨類植物,植物體已有真正的根、莖、葉和維管組織的分化。已屬維管植物的范疇。木質部只有管胞、韌皮部只有篩管或篩胞,沒有伴胞,不開花、不產生種子,主要靠孢子進行繁殖,仍屬孢子植物。孢子植物是指能產生孢子的植物總稱,用孢子繁殖的植物,主要包括藻類植物、菌類植物、地衣植物、苔蘚植物和蕨類植物五類。孢子植物一般喜歡在陰暗潮濕的地方生長。
結論:
資料表明,海澡類苔蘚類蕨類植物被統稱為孢子植物。
⑧ 海里什麼東西白色用水泡養味道酸的
應該是海藻吧
這種菜通體透明,猶如膠凍,口感爽利脆嫩,能製成涼粉,生長在海域。這時候應該有人想到了,這種菜屬於海藻,叫石花菜,又名海凍菜、紅絲、鳳尾等,是紅藻的一種。
海藻類藻類為低等植物,因它進行孢子繁殖,一般稱它為孢子植物,在海洋底棲的大型藻類又通稱為底棲海藻,有似牡丹花的蠣菜,有呈喇叭狀的喇叭藻,有分枝成金字塔形的羽毛藻等,不勝枚舉。
⑨ 關於海藻類
海藻類可以用來做食物,也可以護膚,用於食用的食物包括:發菜、紫菜、海帶、海白菜、裙帶菜等,海藻含礦物質最多為鈣、鐵、鈉、鎂、磷、碘等。現代科學認為,常食海藻食品可有效地調節血液酸鹼度,避免體內鹼性元素(鈣、鋅)因酸性中和而被過多消耗。 女性由於生理原因,往往造成缺鐵性貧血,多食海藻可有效補鐵。專家認為缺碘可引起甲狀腺腫大,還會誘發甲狀腺癌、乳腺癌、卵巢癌、子宮頸癌、子宮肌瘤等,因此建議婦女要適時補碘,多吃些海藻食品。 海藻食品含蛋白質、脂肪少,具有奇特的減肥功效。此外海藻的蛋氨酸、胺氨酸含量豐富。頭發中尤其是女性頭發,如果缺乏以上兩種氨基酸會使發發變脆、分叉、失去光澤。因而,常食海藻食品還可使乾性皮膚光澤,油性皮膚改善油脂分泌。海藻中維生素豐富,可維護上皮組織健康生長,減少色素斑點。此外,海藻能選擇性地清除汞、鎘、鉛等重金屬致癌物
⑩ 藻類食物有哪些
海洋藻類植物有紫菜、龍須菜、裙帶菜、羊棲菜、馬尼藻、海帶等。
1、海帶
它屬於可食用海藻,是生長在低溫海水中,葉片像寬頻,梢部漸窄,長度為2-5m之間,寬度為20-30cm之間,若是在海底生長的話,生長會小一些。葉片為波浪褶,乾燥後為黑褐色、深褐色,上面有著白色的粉狀鹽漬。
2、裙帶菜
裙帶菜的藻體為褐色,長1-2m,整體的輪廓為披針形,中間具有明顯突起的主肋。它是一種溫帶性海藻,可以忍耐高水溫,除了可以自然繁殖之外,也是可以人工養殖的。
3、鹿角菜
鹿角菜是很常見的海藻,主要分布在我國北部的沿海地區,可以食用,乾燥後發白,並且稍微帶淡黃色,由於它的外形很像鹿角,所以就有了鹿角菜這個名字。
4、水榕
它屬於是半陰性水草,具有一定的攀附性,經常會攀附到岩石、流木上生長。這種水草適合養殖在小型的魚缸里,因為它的生長速度很慢,不過它有韌性,更易栽植,在它生長期間保證充足的光線,可以讓其生長更壯。
5、綠球藻
綠球藻較小,特別是剛出來的更小,生長一年它也只有0.3mm,而且生長速度也是很慢的,一年只能長5mm長,不過各種條件都適宜的話,生長速度可能會更快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