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海藻依靠什麼進行光合作
『壹』 海藻如何實現光合作用
生長在低潮線以下的淺海區域—海洋與陸地交接的地方,在這裏海浪的沖擊力比較緩和,海水中含有豐富的礦物質,加上陽光充足,無論是紅藻或褐藻,雖然顏色不同,都含有葉綠素,可以利用日光進行光合作用,製造食物,它們行光合作用,所釋放出來的氧氣,更是動物們呼吸所不可缺少的;海洋世界之所以如此繽紛熱鬧,海藻的功勞實不可沒。
『貳』 海藻也會進行光合作用嗎
在富饒的沿岸淺水區,長滿了許多大型海藻。它們用假根將藻體固定在海底的岩石上或其他堅硬底質上。所謂假根就是說樣子像根,但沒有吸收水分及營養物等真正根的機能,只起固著作用。大型海藻含有氣囊,可使它們的葉片在水中呈垂直狀態由海底伸向表層。茂密叢生的海藻像海底的森林,像堅韌的軟牆,對海岸往往有保護作用。狂風駭浪使堅固的碼頭和防波堤有時也難免毀於一旦,但海藻卻可以隨著海浪的進退,或起或平,或曲或直,常言道柔能克剛,靠這種變化就能挫敗海浪的洶洶氣勢,使它潰散在這軟牆之下,逐漸變小,變平靜,從而保護好千裏海堤和萬噸碼頭。退潮後,大片叢生海藻也常露出水外,不得不短暫地忍受夏日的乾熱,冬天的風寒。但這對它們似乎無明顯的損害,漲潮後被海水淹沒了,它們又恢復勃勃生機。海藻叢生的地方,也是海洋生物最豐富之處,不僅為草食生物提供了豐富的食源,也為不少動物提供了棲息之地、隱蔽之所和繁衍生息的優良環境。
底棲藻也同樣在陽光的照射下進行光合作用。光線射入水中後很快被海水吸收,透入水層的深淺與光波的長短有關。太陽光的光譜由紅、橙、黃、綠、藍、靛、紫色組成,紅光光波最長,由紅向紫逐漸變短。光波短,透性大,能達200多米深;光波長,能量少,只能透入幾米或幾十米深。各種海藻除葉綠素外還有一些其他色素。它們吸收光譜上各個部分的光能,並把光能轉移給葉綠素。綠藻主要吸收紅光,而紅光透入水中很快被海水吸收,所以綠藻只分布於5~6米深的水層中,使水的上層看上去呈綠色。橙光和黃光透入水層略深,主要為褐藻所利用,所以30~60米深水中,往往是褐藻的天地。海水也幾乎被染成褐色。再往深去,一般是紅藻的世界,因為它們主要吸收綠光和藍光,這些光波長較短,透入水層較深。底棲藻的個體雖大,但分布范圍小,總的數量相對較少,所以其光合作用每年的生產力只有海洋浮游植物的2~5%。
『叄』 大型藻類依靠葉片進行光合作用嗎
藻類是原核生物,細胞器只有核糖體,所以光合作用靠的是色素,是葉綠素和藻藍素
『肆』 海藻在生物圈中最重要的作用是什麼
藻類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NO.1
製造有機物,釋放氧氣(據統計地球上95%的氧氣都是由藻類植物製造的)
NO.2
可作為使用葯物:如碘酒、瓊脂、褐藻膠等
NO.3
可作為魚類的飼料(如單細胞生物的衣藻)
NO.4
能夠凈化環境
提高水質
NO.5
可供人類使用(平時吃的海帶、紫菜就是正理)
不過最重要的還是在生物圈中提供大量的氧氣
∵在陸地上的植物所製造的氧氣僅有%5
藻類植物與人類的關系
食物鏈:俗話說:「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螺螄,螺螄吃泥巴」螺螄真的能吃泥巴?不,它們吃的是長在泥巴上的藻類。如果水裡沒有藻類,各種小動物,如甲殼類、魚蟲等都將因為沒有食餌而死亡。螺螄、河蚌、魚苗、大魚以及靠吃魚為生的其它的動物也都要死亡。人也沒有魚吃。這種以某種生物作為食餌而生存的不同生物,組成了食物鏈。藻類植物是食物鏈中的基本環節,缺了它要影響其它生物的生存,所以說藻類是水中生物的維護者。
生物關系:大約在四、五十億年前,地球上一片渾沌,到處雷電轟鳴、風暴疾馳、激浪滔天,沒有氧氣、沒有生命、一片死沉、荒涼的景象。世界上這樣的情景度過了漫長的十多億年,到了距今約三十五億年前的太古代,地球上才出現了藍藻。藍藻里有葉綠素,能進行光合作用產生出氧氣。氧氣的誕生,給地球帶來了曙光,帶來了希望。隨著時間的推移,大氣中的氧氣越積越多。直到距今十八億年到六億年之間的震旦紀,地球上完全成了個藻類世界,除了藍藻外,還有綠藻、褐藻等,並出現了大型的藻類。這時氧氣的濃度達到百分之一左右。有了一定濃度的氧氣,才能產生動物。氫在六億年前的寒武紀,海洋中出現了原生動物。如有孔蟲,放射蟲、水母等。而水生的藻類開始向陸地進軍,產生了裸蕨。到了距今四億年前的泥盆紀,陸地上已有了大量的蕨類植物了,海洋中出現了魚類,陸地上已有大量的蕨類植物了,海洋中出現了魚類,這時大氣中氧氣已達到百分之十。有了大量的氧氣,在大氣層上部形成了臭氧層,它能大量吸收太陽光中的紫外線,避免對動物的殺傷。所以距今約三億四千萬年的石炭紀,在陸地上的兩(木妻)、爬行動物才得以生存。而這時除了大量的蕨類植物外,還出現了種子植物。到了距今三億年左右,大氣中的氧氣已達到百分之二十左右。有了足夠的氧氣,才能出現呼吸作用旺盛的花植物(被子植物)和爬行動物、鳥類和哺乳動物,一直到人類的出現。今日的地球已到處繁花似錦,綠草如菌,鶯歌燕舞,兔
奔鹿馳。到處是陽光燦爛,到處是生命繁衍,呈現出一派繁榮昌盛,生機勃勃地景象。沒有藻類,就沒有氧氣;沒有氧氣,就沒有各種生物;藻類為發生各種生物奠定基礎,改變了地球的面貌。
危害:赤潮是海水中某些藻類或浮游生物大量繁生,使海水變質產生紅色或黃色,這叫赤潮。赤潮往往使水中大量魚類、藻類等中毒死亡,造成很大危害。
『伍』 海洋中的海草,它們對光合作用有沒有幫助呢
我以為海藻是海洋中植物的總稱,其實不然。海藻是一種植物,但海洋中的植物不一定是海藻。與數百萬已發現和未發現的海洋動物相比,海洋中的植物無論從棲息地還是物種來說都不多,它們的形狀已經被許多海洋動物所取代,比如海百合、海鰓。
海底藻類
然而,被子植物和海洋的起源一直是個謎。在生物進化的過程中,有一個很關鍵的步驟,就是登陸,離開海洋的襁褓,踏上未知的新世界,釋放更多的進化潛力。正是古生物學的落地,最終進化出了我們人類這樣的智慧生命。動物的著陸過程一直是可追溯的,甚至現在還有腔棘魚這樣的活化石來解釋這種興奮
然而,植物著陸和返回海洋是多霧的。由於時間長,進化慢,植物的落地並沒有在地層中留下太多的記錄。同樣,我們對海草這個唯一能完全生活在海洋中的群體是如何回歸海洋的,幾乎一無所知。
『陸』 大型海藻依靠葉片進行光合作用.對嗎
藻類是原核生物,細胞器只有核糖體,
所以光合作用靠的是色素,
是葉綠素和藻藍素
『柒』 硅藻可進行光合作應
可以
一滴海水,晶瑩透亮,肉眼看上去,裡面什麼也沒有,把它放到顯微鏡下,可就不一樣了,嘿,真是別開生面了!看哪,有像閃光的「表帶」,有像細長的「大頭針」、扁平的「圓盤」,甚至像精緻的「鐵錨」……令人眼花繚亂。這是些什麼呢?這些就是浮游生物,其中60%以上是硅藻。
硅藻是一類種類繁多的低等植物,約11000多種。在海洋中硅藻的種類最多,淡水和潮濕的土壤也不少。據估測每一立方厘米土壤中有羽紋藻約1億個。硅藻種間個體差異大,小者3.5微米,大者300-600微米。硅藻的身體雖然只有一個細胞,可這一個細胞卻非常有趣。它既不象動物細胞一樣沒有細胞壁,也與植物細胞的細胞壁大不相同。硅藻的細胞壁由大量的硅質組成,分為上下兩部分組成,上面的蓋叫上殼,下面的底叫下殼,上殼套住下殼,並且上下殼面上紋飾圖案非常精美。如同透明的水晶箱,或者好比一間精緻的玻璃小屋。從十六世紀顯微鏡下發現的這些頗具魅力的小生物後,科學家們耗費了許多的筆工來描繪這些絢麗的玻璃殼。本文挑選了一些硅藻的圖片供大家欣賞。
硅藻靠太陽光和吸收水中的無機物生活。每到春季來臨,明亮而溫暖的陽光使這些微小的植物蘇醒過來。優越的自然條件,給浮游植物的生長帶來良好的時機,於是,它們迅速繁殖。沒有過多久,就鋪滿了廣闊的水面……。沒有陽光,硅藻不能生存,所以它們大多生活在陽光充足的水體表層。那麼硅藻自身又不能運動,它們有使自己呆在表層而不沉到水底去的本領嗎?有!你看,它們當中有些長得體態輕盈,身體里百分之九十以上充滿水分;另一些則長了許多突起物和剛毛,長成球形,或者長得像降落傘,盡量擴充身體的表面積,以便增加浮力或摩擦力,使它們毫不費力就可長期漂浮在水中。
硅藻為什麼要住在海洋的玻璃屋裡呢?據科學家們研究發現,這些漂亮可愛的外殼實際上與他們的功能是緊密相連的。當4-6千萬年前地球大氣層內的二氧化碳越來越低,硅藻便把自己裝在玻璃容器里,因為這樣能幫助在容器的空間內濃縮到足夠的反應物質。另外玻璃殼上那些微孔與細微的紋路讓硅藻產生了些比平滑表面更多的表面積,這些表面積讓硅藻的光合作用更有效率。因為演化出這個玻璃殼才讓硅藻成為地球上數量最成功的生物體。
浮游生物的個體雖然小得微不足道,卻是水中原始食物的生產者,要是沒有它們,水裡的大生命恐怕也就無法生存了。尤其是硅藻,營養豐富,容易消化,不僅浮游動物、小魚小蝦和貝類喜歡吃,許多大傢伙,像鯨等又都以小魚小蝦等為食料。因此硅藻等浮游生物的多寡,明顯地決定著魚類的產量,這是無可置疑的了。每年春天,對蝦和許多魚類都喜歡來我國渤海、黃河口一帶產卵,就是因為這里風平浪靜,水溫適宜,硅藻非常豐富的緣故。有人估計,海豹長膘一磅,需要消耗半噸硅藻。另外,據報道浮游生物每年製造的氧氣就有360億噸,佔地球大氣氧含量的70%以上。由於硅藻數量又占浮游生物數量的60%以上,這樣可以推算,假設現在地球上沒有硅藻了,不用3年,地球上的氧氣就耗幹了。動物和我們人類也就都沒法呼吸了。
硅藻死後,它們堅固多孔的外殼—細胞壁也不會分解,而會沉於水底,經過億萬年的積累和地質變遷成為硅藻土。硅藻士可被開采,在工業上用途很廣。可製造工業用的過濾劑、隔熱及隔音材料等等。我國山東山旺地區就出產大量的硅藻土。游泳池的主人將老化的硅藻殼拿來過濾水裡的污染物質。諾貝爾獎的創始人Alfred Nobel發現將不穩定的硝化甘油放入硅藻所產生的硅土後可以穩定的成為可攜帶的炸葯。
『捌』 海藻的生長需要哪些物質
海藻的生長需要海水和陽光。
海藻通常固著於海底或某種固體結構上,是基礎細胞所構成的單株或一長串的簡單植物。大量出現時分不出莖或葉的水生植物。以海藻為名的生物囊括了很多種,這些形體差異巨大、橫跨了多種生命體,共同點主要是生活在海水中,可以通過自身體內的色素體以及光合作用來合成有機物。海藻生長在低潮線以下的淺海區域—海洋與陸地交接的地方,在這裏海浪的沖擊力比較緩和,海水中含有豐富的礦物質,加上陽光充足,無論是紅藻或褐藻,雖然顏色不同,都含有葉綠素,可以利用日光進行光合作用,製造食物。
『玖』 光合作用的原理是什麼
光合作用的原理是依靠其他的方式來進行對營養的攝取,植物就是所謂的自養生物的一種。對於綠色植物來說,在陽光充足的白天(在光照強度太強的時候植物的氣孔會關閉,導致光合作用強度減弱),它們利用太陽光能來進行光合作用,以獲得生長發育必需的養分。
這個過程的關鍵參與者是內部的葉綠體。葉綠體在陽光的作用下,把經由氣孔進入葉子內部的二氧化碳和由根部吸收的水轉變成為澱粉等物質,同時釋放氧氣。
光合作用將太陽能轉化為ATP中活躍的化學能再轉化為有機物中穩定的化學能的過程。
(9)大型海藻依靠什麼進行光合作擴展閱讀
從葉綠素a吸收光能開始,就發生了電子的移動,形成了電子傳遞鏈,有了電子傳遞鏈,才能使得ATP合成酶將ADP和磷酸合成ATP。因此,它的能量轉化過程為:
光能→電能→不穩定的化學能(能量儲存在ATP的高能磷酸鍵)→穩定的化學能(澱粉等糖類的合成)
注意:光反應只有在光照條件下進行,而只要在滿足碳反應條件的情況下碳反應都可以進行。也就是說碳反應不一定要在黑暗條件下進行。
光合作用的基因可能同源,但演化並非是一條從簡至繁的直線。科學家羅伯持·布來肯細普曾在《科學》雜志上發表報告說,我們知道這個光合作用演化來自大約25億年前的細菌,但光合作用發展史非常不好追蹤,且光合微生物的多樣性令人迷惑,雖然有一些線索可以將它們聯系在一起,但還是不清楚它們之間的關系。為此,布來肯細普等人通過分析五種細菌的基因組來解決部分的問題。
他們的結果顯示,光合作用的演化並非是一條從簡至繁的直線,而是不同的演化路線的合並,靠的是基因的水平轉移,即從一個物種轉移到另一個物種上。通過基因在不同物種間的「旅行」從而使光合作用從細菌傳到了海藻,再到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