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海藻沖刷上岸是什麼原因
1. 造成大自然被破壞的原因是什麼
由於人類的活動,地球的健康正面臨著越來越嚴峻的考驗,可謂「從頭到腳」毛病不少。科學家發現,今年南極上空的臭氧層空洞的面積和深度都創下了歷史紀錄,完全修復需要60年時間。而海洋由於遭受污染也出現了200個「死亡地帶」。
臭氧空洞面積大於北美洲
據英國《衛報》10月20日報道,根據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19日發布的最新觀測結果,今年南極臭氧損耗嚴重。9月21日到9月30日,南極臭氧空洞平均面積為1060萬平方英里(約合2745萬平方公里),比北美洲的面積還大。
據悉,NASA「奧拉」衛星上的臭氧觀測儀可以測量到整個南極大陸從地表到大氣層上部的臭氧總量。該監測設備10月8日在南極東部冰原上空檢測到那裡的臭氧量值極低,僅為85多布森單位(1個多布森單位是標准狀態下千分之一厘米的臭氧層厚度)。另外,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地球系統研究實驗室的科學家還利用氣球上攜帶的設備直接測量南極臭氧量,數據顯示,截至10月9日,南極的臭氧總量已經從7月的約300多布森單位驟降至93多布森單位。
更令科學家吃驚的是,臭氧層中距地表12.9公里至21.9公里范圍內的臭氧基本被損耗殆盡。7、8月份時,這一區間的平均臭氧量為125多布森單位,目前已經急劇下降,最低時測到的臭氧量僅為1.2多布森單位,幾乎完全耗盡。
臭氧層是指距離地球25至30公里處臭氧分子相對富集的大氣平流層。它能吸收99%以上對人類有害的太陽紫外線,保護地球上的生命免遭短波紫外線的危害。當臭氧層厚度低於220個多布森單位時,便被認為出現空洞。1974年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的羅蘭和莫萊特發現,大氣臭氧層已遭到嚴重破壞,人類頭頂上的這把「傘」已出現空洞,並造成地球溫室效應加劇。這主要是由於人類活動產生的氯氟烴等化學物質進入臭氧層後,消耗臭氧造成的。
「奧拉」衛星的微波分叉發聲器測量顯示,今年9月中下旬,南極平流層下部的含氯化合物一直處於極高水平。另外,平流層氣溫也是影響臭氧空洞的主要因素。氣溫偏低時,空洞面積變大、深度增加。氣溫偏高時,空洞面積縮減。10月至11月間,臭氧空洞將持續惡化,預計紫外線照射會異常增強。由於臭氧層損耗物質的釋放已經受到國際公約的限制並在持續減少,科學家估計,南極洲臭氧層空洞到2065年可以完全修復。
「死亡地帶」數量不斷增多
10月19日,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在北京召開的大會上發布了《2006全球環境展望年鑒》,該報告稱,海洋中「死亡區」數量已經達到了200個,在過去兩年中增長了34%。
由於化肥、糞便、污水等排泄入海,為一些藻類提供了充足的養料,刺激這些海藻的瘋狂生長,加上空氣污染因素,導致海中形成了一些「低氧區」和「缺氧區」,不但魚、蝦、貝類無法在低氧或缺氧狀態下存活,連海草也難以倖存,因此「低氧區」和「缺氧區」又被稱為「死亡區」。
報告指出,從20世紀70年代以來,「死亡區」的數量和面積一直在擴大。1994年估計全球海洋共有149個「死亡區」,但2006年「死亡區」可能已多達200個。最早發現和記錄到的「死亡區」在美國東北的大西洋海岸、波羅的海、卡提加特灣、黑海和亞得利亞海東北部。最著名的「死亡區」在墨西哥灣,是由密西西比河排泄的養料導致的。最新的一些死亡區出現在南美、中國、日本、澳大利亞東南部和紐西蘭等地區和國家的沿海。海洋「死亡區」對漁業形成了極大的威脅,但如果風能夠將富有營養的水沖走,「死亡區」就可能復活。環境規劃署呼籲沿海國家採取措施控制陸源污染,遏止「死亡區」持續增多的勢頭。
人類對地球破壞 速度前所未有 [閱讀:1487]
人類對地球的破壞已經達到前所未有的驚人速度,千年生態系統評估機構認為,這將使得自然界更加可能出現突變,導致疾病蔓延、森林遭到摧毀、海洋出現「死區」。
千年生態系統評估機構(Millennium Ecosystem Assessment)的1360名專家在95個國家進行的調查得出的結論是——過去50年來,人口增加使得人類賴以生活的三分之二的生態系統,包括空氣和水源,受到污染和過度開發。
該機構由45個成員組成的董事局發表的報告指出:「人類的活動已經對地球的自然運規律帶來很大的壓力,地球的生態系統因此未必能養活得了未來的人口。」
報告指出,10%至30%的哺乳動物、鳥類和兩棲動物瀕臨滅絕的邊緣。
這項歷來最大規模的地球生態系統研究工作發現:「過去50年來,人類為了取得食物、凈水、木材、纖維和燃料,對生態系統的造成的破壞速度比以往任何一個年代都要來得快,破壞面也比任何一個年代來得廣。這使得生物的多樣性承受著無法扭轉的損失。」
報告補充道,從1945年至今,人類開墾為耕地的面積,比18世紀和19世紀開墾的土地加起來還要多。報告說:「未來50年,地表剝蝕會帶來越來越嚴重的後果。」
整理報告的專家解釋說,生態系統未來的變化可能會造成疾病爆發、非洲大湖區可能會因為氣候變化而成為霍亂散播的溫床。肥料中的氮累積在農田裡,接著再沖刷入海,會導致海藻生長茂盛,從而使得魚兒因缺氧而大量死亡火和使得沿海地區因而出現沒有氧氣的「死區」。
2. 【高分求助】關於海洋方面的知識
海洋殺手——赤潮
9月18日和19日,中國海監B-3807飛機在渤海錦州東部海域上空執行巡航監視任務時發現大面積海水水色異常現象,海洋執法監察部門已組織力量趕赴現場進行調查、分析。根據現場調查和海監飛機的跟蹤監視以及衛星遙感圖像分析,確認此次水色異常現象為赤潮,面積約3000平方公里,並正在向渤海中部發展,速度較快,對海洋生態環境將產生一定影響。
水域中一些浮游生物暴發性繁殖引起的水色異常現象成為赤潮,它主要發生在近海海域。在人類活動的影響下,生物所需的氮、磷等營養物質大量進入海洋,引起藻類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大量消耗水體中的溶解氧量,造成水質惡化、魚類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富營養化現象,這是引起赤潮的根本原因。由於海洋環境污染日趨嚴重,赤潮發生的次數也隨之逐年增加。香港海域去年就發生了歷史上最嚴重的一次赤潮。由於赤潮的頻繁出現,使海區的生態系統遭到嚴重破壞,赤潮生物在生長繁殖的代謝過程和死亡的赤潮生物被微生物分解等過程中,消耗了海水中的氧氣,魚、貝因窒息而死。另外,赤潮生物的死亡,促使細菌大量繁殖,有些細菌能產生有毒物質,一些赤潮生物體內及其代謝產物也會含有生物毒素,引起魚、貝中毒病變或死亡。
潮汐——海洋的呼吸
生活在海邊的人都知道海水有一種交替往復,永不停息的小漲落運動。海水這種有節奏的周期性的漲落運動就是「潮汐」,法國文學稱之為「大海的呼吸」,科學地講,潮汐是海水在月球和太陽引潮力作用下所發生的周期性運動。我們把海面周期性的漲落叫潮汐,海水周期性的水平流動稱為潮流,潮流與海流不同之處就在於潮流具有嚴格的周期性。
很早以前,人們就注意到海水的潮來潮往很有規律性;初一,十五漲大潮。通常,地球上絕大部分地方的海水每天出現兩次高潮和兩次低潮,這種潮汐稱為「半日潮」,有些地方,兩次高潮與兩次低潮的潮差很大,漲落時間不等,稱為「混合潮」。有的地方一天只有一次高潮和一次低潮,高潮和低潮之大約相隔12小時25分,稱為「全日潮」,掌握了潮汐的規律,對海邊人民的生活有很大幫助。
潮汐的這種規律性與它的日月起因是分不開的。我國早在《山海經》中就說潮汐與月亮有關,十七世紀後期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即宇宙中的一切物體都相互吸引。地球、月球、太陽三者當然也不例外。潮汐的產生就是由於月球和太陽對地球的引潮力作用引起的。在這一系統中,由於月球(又稱太陰)離地球遠較太陽近,故其質量雖小,但它產生的引潮力比太陽大得多,是它的兩倍左右。
在地球——月球系統中,地球受到兩個力的作用A:一是月球對它的引力,二是地球自轉、繞日公轉和繞地月系中心轉動時產生的慣性離心力,這兩個力結合產生合力。這種合力就稱為「月球引潮力」,在引潮力的作用下導致海水運動形成潮汐。合力的兩個分力就象四邊形的兩條邊,中間有一個夾角,四邊形的對角線就是」引潮力「。可以想像,當地月位置變化時,夾角也變化,對角線合力就變化。在向著月球的地方,月球的引力大於離必力,引力起主導作用,此時出現高潮;在背月的地方,離心力大於地球的引力,離心力起主導作用,也形成高潮。因此在高潮帶之間的廣闊海域,由於海水流向高潮區,水面下降,相對出現低潮。因為地球對著地球自轉一周為24小時50分,這段時間內,某一海區就要經過向著月球和背著月球各一次出現兩次高潮。
當然,除了月球引潮力以外,太陽對地球也有引潮力。雖然較前者小得多,但其力學過程都是一樣的。因為天體運動都有周期性和規律性,所以在月球和太陽的共同作用下,這海洋潮汐就很有規律性,每逢農歷初一十五時,太陽,月球和地球三個天體差不多在同一條直線上,月球與太陽的引潮力幾乎作用於同一個方向,兩者的合力最大,此時海水受到的引潮力最大,因此這會海水漲得最高,落得最低,即大潮。到了初八(上弦),二十三(下弦),太陽、月球、地球三者位置形成直角,此時太陽引潮力和月球引潮力兩者合力最小,這時潮漲得不高,落得也不低,出現兩次最低的高潮和最高的低潮。
潮汐是海洋中常見的自然現象之一。在我國,有聞名中外的錢塘江暴漲潮和深入內陸六百多公里的長江潮。主要是由於潮流沿著入海河流的河道溯流而上形成的。當潮流涌來時,潮端陡立,水花四濺,象一道高速推進的直立水牆,形成「滔天濁浪排空來,翻江倒海山為摧」的壯觀景象。
?
海岸
人們往往認為,海洋與陸地交界的地方,叫做「海岸線」,實際上,這條線是具有一定寬度的「帶」,全球長達44萬公里,能繞地球赤道11圈。這條海岸帶不但自然資源豐富,而且也是人類活動最頻繁的地帶,是目前世界經濟文化最發達區域,全球有三分之二的人口居住在這里,有海陸空立體運輸系統和轉運系統功能。尤其是海上交通,目前共有2300個港口位於海岸帶上。
海岸是波浪和潮汐有顯著作用的沿岸地帶,是海洋和陸地相互作用、相互接觸的地帶。它的寬度可從幾十米到幾十公里,一般可分為上部地帶,中部地帶(潮間帶)和下部地帶三個部分,上部地帶,又稱為陸上岸帶,一般風浪和潮汐都不可能作用到,是過去因海水作用而形成的階地地形,受陸上河流的侵蝕和堆積作用,沿岸風的作用形成沙丘,它的特徵是海蝕崖,海蝕穴,海蝕階地和平台。潮間帶,由海灘和潮坪兩部分組成,在這一帶是海浪活動最積極、作用最強烈的地帶。下部地帶又稱水下岸坡帶,就是過去的海岸,而今已下沉到海水底下的地方,一般從低潮時海水到達的地方算起,到波浪、潮汐沒有顯著作用的地帶。
海岸的類型多種多樣,有平坦的,有陡峭的,有堅硬的岩石岸,也有松軟的泥砂岸。根據其形成動力,氣候等原因,可分為:侵蝕海岸,堆積海岸,冰磧——冰蝕海岸,構造海岸,生物海岸等幾種海岸。
侵蝕海岸大都比較陡峭曲折,其形成受波浪、潮汐等活動作用有關,而且還與地質構造陸上風化作用有關,它們一般是由比較堅硬的鹽石組成的。這種海岸可用來開展海洋養殖捕撈事業,更重要的是可利用來建設海港。
堆積海岸,顧名思義是由一些鬆散的,軟細的砂質組成,如三角洲海岸,有海灘、沙堤、沙嘴等。在一些粉砂質海岸上,往往有大量的貝殼、貝殼皮等組成的貝殼堤,這種堆積岸可用來開辟鹽田和圍墾土地,也可發展旅遊事業,在這里值得一提的是河口三角洲海岸,往往蘊藏著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而且土質肥沃。是重要的農業區。加上它位置獨特,位於河流出海處,是水上交通樞紐和海陸交通轉運站。極有發展潛力。
生物海岸:在低緯度熱帶地區,由於某種生物在海岸特別發育而形成的一種特殊海岸,如紅樹林海岸,鬱郁蔥蔥,其發達的根系根植於海岸的淤泥中將其固定住。還有一種是由漂亮的珊瑚蟲組成的珊瑚礁海岸,它們是由大量的珊瑚遺體等形成骨架,再堆積上生物碎屑等,逐漸形成了珊瑚礁。
冰磧-冰濁海岸:與生物海岸相反,這種海岸是高緯度地區的冰由內陸流入海中攜帶大量陸源碎屑而形成的特有的冰磧、冰蝕海岸。
構造海岸:由構造作用控制形成的基岩海岸,如太平洋沿岸斷層褶皺多平行海岸或火山碎屑堆積岩等海岸。
從海岸的類型可以看出,海岸形成的動因有很多:波浪、潮汐和海流的作用;河流與冰的作用;再有地殼的構造運動;還有生物作用。當然,有些海岸的成因並不是單一哪一種作用形成的,而是幾種動力聯合作用的結果。
--------------------------------------------------------------------------------
海水的物理特性
海洋之所以構成一個獨特的環境系統,與海水的特徵是分不開的。
海水首先是水,因為就大多數海水而言,其鹽度在32~35‰之間,平均值接近35‰。這個事實表明海水中純水占絕大部分,因此海水的物理性質與純水很相似。而且這也說明為什麼海洋本身是一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大「淡水庫」。
與其他液體相比,水有許多明顯的異常性。蒸發成汽,冷縮結冰。在0°C(熔點)-100°C(沸點)之間是流動的液態水,而且在4°C的水以及水結成的冰都浮在水面上,而4°C的水永遠在最底層。這個特性對生活在其中的生物是非常重要的。
另一方面水又是一種溶劑,能溶解許多物質。這就是海水的另一特性的基礎。它不同於一般的淡水,而是含有許多無機鹽類的混合液,並且還溶有多種氣體,特別是氧和二氧化碳,以及大量的有機和無機的懸浮物質。這些物質對海水的物理性質均有不同程度的影響,更重要的是,為生物的生長提供了良好的營養物質。
海水的鹽度一般都在35‰左右,海洋中發生的許多現象都與鹽度的分布和變化有密切關系,所以鹽度是海水的基本特性。有些海區如紅海,由於日照相當強烈,蒸發量大,鹽度可高達40‰以上;而降雨量大,河流注入較多的波羅的海北部的波的尼亞灣里,鹽度可低至3‰。即使同一海區,海水的鹽度在水平方向垂直方向上都有不同的變化。
海水的顏色又稱為海色。由於海水中包含有一些懸浮物質和溶解的物質,當陽光照射時,表層進行散射而造成了海水的顏色,由藍到黃綠及褐色。一般大洋的海水是深藍色,近岸的海水為藍綠色和黃褐色。有些海用海色來命名,如黃海、紅海等。海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海水中懸浮和溶解組分的性質,紅海是海水中有大量的紅色藻類繁殖而呈紅色。
海洋水體積佔地球上總水體積的97%,覆蓋了地球表面的十分之七。海洋對全球氣候的維持及氣溫的變化有著巨大的調節緩沖作用,這歸功於海水的比熱比空氣和陸地要大得多的緣故(比熱就是使1克物質升高1°C時所需的熱量,當然,降低1°C時就會釋放出相當的熱量)。
比方說使1CM3的海水溫度降低1°C時所放出的熱量,可使3100CM3的空氣溫度升高1°C,所以海水的溫度不會升降的如空氣的溫度升降的那樣快。因此沿海地區的氣候受海洋影響較大,冬天不會很冷,夏天也不會太熱。
海水中的水要蒸發,就要吸收熱量。水蒸汽上升到空中聚集起來,溫度降低時冷凝成水,成雪或霜,降落到陸上或回到海洋中,所以海洋對全球的水汽平衡起重要作用。可以說,海洋是風雨的故鄉,它才能真正的「呼風喚雨」。
當然,除了上述海水的熱性質外,海水還有其它物理特性,如海水的沸點升高,冰點降低。海水還具有滲透性、壓縮性;如果海水不可壓縮,現今的海平面將升高30多米,恐怕這世界上有許多國家和城市都將是「海底之都」了。另外,海水還能傳熱,能導電等等。
還值得一提的是海冰,這種一般出現在高緯度地區(象極地)的冰山、流冰等,是極地探險工作的勁敵。海水由於含鹽,所以它冰點隨鹽度的升高而降低,當水溫度降至其冰點以下時,海水首先達到某種程度的過冷以後,在有結晶核存在時,開始結冰。在海面上最初形成一些細小的冰針或冰片,相互凍結形成一層油脂狀冰,繼而出現薄冰。隨著溫度的降低,冰不斷變白變大,形成廣闊的冰原。也可能由於波浪海流,潮汐的的不斷作用,冰原碎裂成大大小小的冰塊,漂浮在海面上成為浮冰。
這些浮冰在風平浪靜氣溫再降低時又凍結起來,航行於其中的船隻將無法行動,而陷於冰原中。這是浮冰的形成過程。而冰山主要來自陸地上河流,冰山往往巨大,由於密度關系,浮在水面上,水面以下的體積是上部的兩倍,所以一座巨大的冰山往往產生無堅不摧的力量,令避之不及的船舶遭遇噩運。這就有「泰坦尼克號」的悲劇。
--------------------------------------------------------------------------------
海底地貌
如同陸地上一樣,海底世界有高山,有平原,還有深溝峽谷。這個世界並不象人們所想像的或是象表面看起來那樣平緩和寧靜,相反卻是地球上最活躍最動盪不安的地帶。地震火山活動頻繁,形成高山峻嶺,只不過一切都掩蓋在海水之下進行而已。
世界各大洋的洋底形態雖然各不相同,但基本上都是由大陸架,大陸坡,島弧海溝,大洋盆地,洋中脊(海底山脈)幾個部分組成。
我們平時所看到的海岸線並不是大陸與海洋的分界線,實際上,在海面以下,大陸仍以極為緩和的坡度延伸至大約200米深的海底。這一部分就是大陸架——被海水淹沒的濱海平原,這里成為海洋生物的樂園,可以發現許許多多的海洋動植物在此處安居樂業,繁衍生息。
大陸架以下,是大陸架向大洋底過渡的斜坡,坡度陡然增大,一般為3-4度,有的甚至超過10度,水深急劇增加,一般為200-2500米。這就是比較狹窄的大陸坡,它的底部才是大陸與海洋的真正的分界線。
超過大陸坡,就是深邃的海溝或島弧一海溝系。在此處,大洋板塊俯沖到大陸板塊以下,交錯地帶形成了「V」形的海溝,是海洋中最深的地方,與相鄰的島弧構成了地球上最大的高度差。例如秘魯-智利海溝深8000米,其背靠的安底斯山海拔6500米以上,它們之間的交差為14500米,若不是被海水覆蓋,這將是最雄偉壯觀的景象!
這一帶由於地處兩個板塊的邊緣,故地震、火山活動頻繁發生,跨過海溝再向海洋深處,就到了廣闊無垠的大洋盆地。其深度在2500-6000米之間,大部分是深海平原,面積占海底總面積的77%,遼闊平坦,但景色無奇。在平原的周圍,分布著綿亘千里的海嶺,陡峭的海山峰和光滑如刀削的平頂山,其中還有深海谷,斷裂帶和海槽等,海嶺和海山皆因火山組成,海山甚至可以露出海面成為島嶼,如太平洋的夏威夷群島。
再深入洋底,就來到了洋中脊,與一般海嶺不同,他們是海底擴張的中心。而且洋中脊是一個世界性體系,橫貫各大洋,從北冰洋開始,穿過大西洋,經印度洋,進入太平洋,逶迤連綿約七萬余公里,就好像是大洋的脊樑,任何一條陸地山脈都不能與之相媲美。
各大洋洋中脊的位置均不相同,大西洋中脊貫穿大洋中部,與兩岸大致平行(中脊各稱由來),中軸為中央裂谷分開,兩側內壁陡峻,兩峰嶙峋,蔚為奇觀;印度洋中脊猶如「入」字分布在大洋中部;太平洋中脊位於偏東的位置上。三大洋中脊在南部相互連接,而北端卻分別伸進大陸。
這就是海底世界的地貌的一般特徵,但各大洋又有各自的特點。象世界大洋海溝共有25條之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有20條,形成太平洋火環。海山峰也主要位於太平洋海域,那裡的海底火山有10000座之多。在那幽暗深邃,溝壑縱橫的海底充滿著令人驚嘆的奇觀,讓我們接著走進海底奇觀里觀賞一番。
--------------------------------------------------------------------------------
海洋生物資源
海洋是生命的搖藍。從第一個有生命力細胞誕生至今,仍有20多萬種生物生活在海洋中,其中海洋植物約10萬種,海洋動物約16萬種。從低等植物到高等植物,植食動物到肉食動物,加上海洋微生物,構成了一個特殊的海洋生態系統,蘊藏著巨大的生物資源。據估計,全球海洋浮游生物的年生產量(鮮重)為5000億噸,在不破壞生態平衡的情況下,每年可向人類提供300億人食用的水產品,這是一座極其誘人的人類未來食品庫!
海洋生物資源有其自身的特點:它是有生命的,能自行增殖,並不斷更新的資源,但從另一方面說,它因為是通過活的動植物體來繁殖發育,使資源以更新和補充,具有一定的自發調節能力,是一個動態的平衡過程。但是一旦其生態系統平衡遭到破壞,就意味著海洋生物資源的破壞。
藻類在海洋生物資源中佔有特殊的重要地位。它能夠自力更生的進行光合作用,產生大量的有機物質,為海洋動物提供充足的食物。同時,它在光合作用中還釋放大量的氧氣,總產量可達360億噸(佔地球大氣含氧量的70%),為海洋動物甚至陸上生物提供必不可少的氧氣。
到這里,還不能不提到一點的是,它是在最初地球大氣轉變為現代大氣中的「功臣」,有了它們,才有了現代生機勃勃的生物界。所以,海洋植物是維持整個海洋生命的基礎,是堅固的「金字塔基」。它們主要包括在水中隨波逐流的浮游藻類和海底生長的大型藻類。前者如硅藻、綠藻等,它們個體微小,而形狀各異,如圓形、方形、三角形、針形等。若僅從外表看上去,你絕想不到它們竟然是活生生的植物。
大型藻類有人們熟悉的紫菜、海帶等。它們在海底構成「海底農場」,有森林,又有草原。有一種巨藻,堪稱世界植物之最,從幾十米,至上百米,最高可達500米高,重達180多公斤,生長速度之快,一年可長50餘米,而且它的年齡可長達12年之久。海藻在工業、農業、食品及葯用方面有很重要的價值,除食用外,可從中提取褐藻膠、瓊脂、甘露醇、碘等,可作為一種新的生物能源。
海洋生物中最重要、最活潑的當屬動物資源,其中有1.5-4萬種魚類,對蝦等殼類2萬多種,貝殼等軟體動物8萬多種,還有鯨、海參、海豹、海象、海鳥等,構成了生機盎然的海洋世界,也構成了經濟效益很好的海洋水產業,其中魚類是水產品的主體,也最重要。
目前,全世界從海洋中捕撈的6000萬噸水產品中,90%是魚類,其餘為鯨類、甲殼類和軟體動物等。魚類種類較多,可供食用的就有1500多種。魚類可謂全身是寶,營養經濟價值很高,含有大量的蛋白質,味道鮮美。據說,吃魚可使人大腦聰明,還有的具有醫療價值和作為精細化工業的貴重原料。
在水產上,魚、蝦、蟹總是相提並論的,它們不僅是席上珍饈,而且可從它們的甲殼中提取許多有用的東西——甲殼質,在工業上用途很廣。其中生長在南極的一種磷蝦被譽為「21世紀的流行食品」因為它有著極為驚人的資源量和很高的營養價值,在南極是鯨類吞食的對象,小小磷蝦喂巨鯨,這也是一種奇聞吧。
貝類種類繁多,遍布於各個海區,又比較容易找到,所以在過去,人們早已開始捕獲它們,其中比較有經濟價值的是鮑魚、貽貝、扇貝、蟶子、牡蠣、烏賊、章魚、魷魚等。它們都是味道鮮美,營養豐富的人們喜愛的食品。而且,有的貝殼可以從中取葯,有的也有觀賞價值,是貝雕的優良材料。我國特產的美術工藝品之一,大珠母貝座雕,其美麗精細,令人嘆為觀止。在貝類中,還有一點值得驚奇的是那就是珍珠,我國是珍珠發祥地,尤其是南海珍珠在世界上最負盛名,它主要是由生活在熱帶、亞熱帶海區的珠母貝和珍珠貝生成的,那一粒粒晶瑩皎潔的珍珠,是海洋引以為豪的結晶。
在海洋中,有一個不可忽視的部分就是海洋微生物,主要是細菌、放線菌、雪菌、酵母菌、病毒等,它們數量極大,分布不均。假設海洋中沒有微生物存在,那麼海洋中一切物質就不能循環,但它們的活動,也使漁業生產受到一定的損失。近年來,研究表明,在海洋微生物中可以提取一些特殊的生物活性物質,對治療疾病有奇效。
有一位美國作者提出:「下個世紀,誰來養活中國人」的問題:世界上沒有哪個國家有這樣的能力,而海洋產業可以將這一任務分擔起來,而傳統的漁業已達到或超過它的再生能力,所以人們只有轉向於研究海洋生物資源開發技術上來,巨大的海洋生物資源,等著開發時代的到來。
--------------------------------------------------------------------------------
海洋學
研究地球上海洋的科學,包括海洋的物理、化學、生物、地質等學門,主要研究海底地形與地質、海水組成和起源、海水溫度、洋流、海洋開發及海洋資源等方面。海洋學包括:
海洋物理學(PhysicalOceanography)
研究地球之水圈內的結構、分布、運動情形、成分組成及能量分布特性,也就是研究海洋的物理性質,包括海水的物理特徵及海洋學上的要素(如:風、潮汐、洋流、地形、溫度、鹽度等)之地區性變化與周期性變化。
海洋化學(MarineChemistry)
研究海水之化學成分與其分布狀態及各種成分的提煉技術,並包括海洋中有機物與無機物的組成與利用、海水污染之分析與防治。
海洋生物學(MarineBiology)
研究海洋中生物的分類、習性及其與海洋環境的關系。
海洋地質學(MarineGeology)
研究海洋下地球的地質組成與分布,包括:地形、地質構造、海盆結構、沉積物、海底資源及其演變歷史的地球科學,研究的范圍包括海灘、大陸棚、大陸斜坡、海洋盆地、中洋脊等。
--------------------------------------------------------------------------------
海洋知識小問答
1、什麼叫海洋?世界海洋有多大?
海洋是指地球上廣大而連續的鹹水水體的總體,起總面積約為3.6億平方公里,約佔地球表面積的70%。因為海洋面積遠遠大於陸地面積,故有人將地球稱為「水球」。
2、什麼叫海?什麼叫洋?海與洋有何區別?
海洋的中心主體部分叫洋,邊緣附屬部分稱海。海與洋之間彼此通連,共同形成世界統一的海洋整體。海與洋之間有四個明顯的區別:大洋的面積大;約占海洋總面積的89%,海的面積小得多,只佔海洋總面積的11%;大洋深度大,平均水深一般都在3000米以上,海的水深平均較淺,平均水深一般在2000米以下,有的甚至只有幾十米深;大洋有獨立的洋流和潮汐系統,海則受大洋流系和潮汐的支配;大洋離陸地較遠,受陸地影響小,水溫、鹽度等要素比較穩定,海水的透明度大;海與陸地接邊,受大陸影響大,海洋要素隨季節變化大,海水透明度較差。
3、什麼是海洋經濟?
現代海洋經濟包括為開發海洋資源和依賴海洋空間而進行的生產活動,以及直接和間接為開發海洋資源及空間的相關服務性產業活動。
4、沿海國領海主權的內容包括哪些?
領海是國家領土的組成部分,受國家主權的支配和管轄。此項主權的內容主要包括:①開發和利用領海內資源的權利;(2)國家對領海上空的專屬權利,即未經沿海國家許可的外國飛機不得進入該國領海上空;)(3)沿海航運及貿易權;(4)制定、頒布有關領海內航運、輯私、移民、衛生、水域保護等方面規章制度的權利;(5)刑事、民事管轄權。
5、「中國海」指哪些海?正確的稱謂是什麼?
「中國海」泛指中周圍瀕臨的海。又分「東中國海」與「南中國海」。「東中國海」就是指東海,一種說法包括黃海;「南中國海」就是指南海。這些海的正確表達法,應該根據中文版的世界地圖的稱謂,叫作黃海、東海和南海。
3. 海邊撿到的海草 有很多 叫什麼能吃嗎
海灘上有各種海藻被沖上岸邊,各地常有海藻更有不同,除非是海洋生物專職人員也許正好認識,否則絕大多數人也許天天能見到都不一定知道名稱。
另外現在近海各種污染嚴重,沒有人指點千萬別亂吃,最好在海灘上找當地趕海人請教清楚:周圍是否有大的污染源,這種海藻是否有毒,如何安全食用。再開始吃。
祝你在海邊愉快。
4. 進化論中 生物因為環境進化 據說烏龜以前是沒有殼的 說到因為需要上岸保護 我想知道 烏龜在進化前
生命在海洋中生,在海洋中發展壯大。在4億多年前的志留紀,水域中的生物千姿百態,熱鬧非凡,植物已發展到大海藻,動物發展到低等的脊椎動物魚類。而陸地上的生命卻十分罕見,幾乎到處是童山禿嶺,一片荒涼。 末期,由於地殼劇烈運動,地球表面普遍出現了海退現象,不少水域變成了陸地,有的海底崛起了高山。滄海巨變,對水中的生物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5. 魚為什麼不上岸!
魚是用腮呼吸的。。當魚在水中的時候。。水通過魚的口,然後水從鰓蓋後緣流出。這是水中的氧就會與魚鰓里的二氧化碳進行氣體交換。。可是當魚上岸後。魚鰓里的腮絲會因為沒水而粘在一起。。因此魚不能呼吸。所以不能上岸。
6. 潮汐能將什麼東西沖上岸(除了貝殼)
魚,失去動力的船,屍體,漂浮垃圾,海藻等等!
7. 關於杭州灣
因為是含沙量和海藻的關系,含沙量越大,水自然就越黃.還有海藻是黃的所以也會是黃色的.這並不是污染的緣故,中國的近海基本都是黃色的,象海南的海水就是藍色的.
還有打個比方來說,世界每個地方的海水都是不一樣的.想紅海的水就是紅色的.澳大利亞的海水是藍色的.這些就是海藻的緣故.
故lz沒什麼好奇怪的.
請你知道一個常識!!!只要是海就有海藻!!!海藻你並看不見,因為海藻是在水底的!!所以是海藻的關系!!
用人頭擔保!!絕對是海藻!!!
8. 破壞環境的原因是
科技發展的利與弊
結論:科技的發展固然重要,但不能在能合理正常使用的前提去發展,發展首先得凈化思想,只有沒個人的思想和心靈得到發展和提高了,所開發出來的高科技開能永久的有益於人類的發展,自然的和諧!
弊:上面說道我們每個人的眼光都看的更高了更遠了,這就使得我們看到是只是遠處了高出的事物,去探索去追求,忽略了眼前的該做的,就像歷史上那些想找長生不了的一些君主們一樣,葯物是拿來治理疾病的,結果他們去盲目的投資去為了達到一些不可能實現的東西,結果害了自己也害了民眾,就有了人民現在在電影里看到的宏觀場面了,讓人心寒的帝王陪葬和那些所謂的世界奇跡。打個比方說,要是每
科技的發展的同時帶給人們的是便利,同時也帶來了災難。利:我們可以去我們想要去的地方,人們在不斷的探索,在未來可能回連《太陽中心》學會被推翻。在科技發展進步的現在沒個人可以享受到那些歷史人物所享受不到東西,每個新人對這個世隨著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節奏的加快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塑料的用量
與日俱增。1996年,我國的塑料包裝用量達243萬噸,年平均增長率超過
20%,特別是城市、主要交通沿線、旅遊景點的垃圾中塑料廢棄物迅速增加。
據調查,北京的生活垃圾年產量已達300萬噸,其中廢塑料約佔3%,年增
長率達48%。沿海地區城市的垃圾中塑料成分更高,達8-10%。這些廢
塑料在垃圾中占的比例若以體積計算,已達三分之一以上,而且大大增加了
垃圾處理的難度和費用。
由於廢塑料幾百年都難以降解,若丟棄在自然環境中,會給蚊子、蒼蠅和
細菌提供生存繁育的溫床;若埋藏在地下,則容易污染地下水,妨礙植物根
系生長,破壞土壤品質,影響作物收成;若用火焚燒處理,將產生多種有毒氣
體。「白色污染」已成為當前危害我國社會環境的一大公害,嚴重阻礙了我國
經濟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目前我國一次性餐具的年消費量約100億只,主要為發泡塑料製品,要禁
止生產和銷售使用這些量大面廣的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就要開發生產其替代
用品,綠色一次性餐具由此應運而生。有關專家認為,綠色一次性餐具的開發
與生產正在成為我國新興的環保產業。
12月中旬,科技部會同國家經貿委、環保總局、鐵道部聯合召開了綠色一
次性餐具技術開發交流會,會上,記者采訪了中國農村技術開發中心負責人
王志學以及幾家生產企業的經營管理者。
王志學說:目前我國開發生產的綠色一次性餐具按原料種類,可分為紙
漿類、稻殼類、秸稈類和澱粉類。我國現有上百家企業生產紙制一次性餐具,
年生產能力約為30億只。
紙餐具的原料生產過程中污染嚴重,成本較高,且本身強度及防水抗濕
性較差,因此,它的推廣應用有較大的局限性,人們就自然把眼光投向了別
處,向科技要效益。如以稻殼為原料生產稻殼類餐具,我國現在有十幾家這種
類型的企業,年生產能力約1.5億只;秸稈類餐具以農作物的秸稈為主要
原料,我國目前也有十幾個廠家,年生產能力達7500萬只;澱粉類餐具以薯類
澱粉為主要原料,它的降解性好,回收後可做飼料。總而言之,國家對綠色一
次性餐具的研究與開發很重視,通過科技攻關、星火計劃、火炬計劃等科技發
展計劃給予大力支持,不少企業的綠色一次性餐具的生產技術已比較成熟,具
備了產業化的基礎。
武漢遠東綠世界集團公司就是以澱粉為原料,進行綠色一次性餐具科技攻
關和開發,經濟效益初具端倪的公司。該公司總裁蘇笑海的經歷頗具傳奇色彩:
他原來在湖北輕工學院學的是工藝美術,1984年進武漢大學讀的是哲學碩士
學位,後在德國學習和工作,歐洲的環境保護對他觸動很大,就萌生了回國搞
環保產業的念頭。蘇笑海告訴記者:我學過工藝美術,是位唯美主義者,我今
天投身綠色餐具這樣的環保事業,就是發端於我對美的最初認識;而美學的延
伸,說到底也是一種哲學。
在1992年至1996年間,遠東綠世界公司開發的再生紙板一次性餐具和葦漿
模塑成型餐飲具由於科技含量較低等原因,生產規模一直未能擴大。1996年公
司派員考察了歐洲市場生物降解包裝用品的技術情況,認為開發植物澱粉生產
全降解一次性餐具用品可能是消除「白色污染」的一種途徑。1997年,由一批食
品、化學、機械專家組成,公司重點投資開發了全降解一次性餐飲用品,該項目
列入1997年度國家級火炬計劃項目。
他們吸收國外先進技術,結合國內紙餐具的生產工藝進行了一系列的創新:利
用國內資源豐富的紅薯、玉米等澱粉為主要原料,代替了國外單一的價格較高的
土豆澱粉;在紅薯澱粉原料中增加了20%的天然纖維,使餐飲具增加了明顯的強
度,再運用食品膨化的加工技術使產品具有重量輕和柔軟性;增加強度表面噴塗
處理及整形的設備,使生產出的餐飲用品具有防水、防油、耐熱的功能等。蘇笑
海做了個生動的比喻:就好比是建築材料中的鋼筋水泥,紅薯澱粉是那水泥,而
切碎攪拌進去的各種乾草和植物的根莖就是那鋼筋,這樣才能使餐具的強度明顯
增強。
遠東綠世界生產的以澱粉為原料的餐具產品,委託德國SGS機構參照國際食品
包裝標准進行測試,盛裝在攝氏100度的熱水及熱油二小時以上完全不變形,保
溫性能優異。由於澱粉及添加劑均為天然植物原料,產品降解性能優異,經國家環
境測試中心測試表明,10天左右可降解90%以上,一個月內可以完全降解。
據介紹,由於該項目採用的是植物澱粉和植物纖維,成本較低,每一個有蓋飯
盒成本為0.12元左右,無蓋飯盒及碗、盤成本為0.07元左右,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
目前,遠東綠世界公司擬投資1.6億元,興建年產50億雙一次性筷子、35億只各類
碗、盤、盒等產品的大型全降解綠色一次性餐具生產基地,項目達產後,每年可以
新增產值6.25億元,新增利稅約1.3億元。基地的土建工程已於今年3月份動工,
已建成標准廠房2萬平方米,如果後續資金能得到保證,預計1999年底即可達產.
蘇笑海說:我們的科技優勢是明顯的,今後能創造的社會效益也是明顯的:用澱粉
製作的一次性衛生筷子,其功能指標完全可以代替一次性木筷,僅此一項,每年即
可為國家節約木材資源近50萬立方米;集團如果能達產,每年預計要使用20萬噸
以上的紅薯,加工成澱粉原料10萬余噸,還可以使貧困地區10多萬人口脫貧,促
進老區農業產業化的發展。
汕頭綠恆實業有限公司從前幾年開始,對稻殼制綠色一次性餐具進行開發,目
前也初步具備了工業化規模生產的能力,公司生產的稻殼制的一次性包裝容器,特
別是提供超級市場使用的食品包裝器皿等產品,已經開始試銷日本、台灣、美國等
地。
綠恆公司生產的綠色一次性餐具,是將稻殼粉碎過篩,然後與幾種可食性的有
機高分子粘接劑加水混合,再經沖壓成型、烘乾、噴塗等工藝,生產出不同形狀的
盤、碗等器皿。
綠恆事業有限公司總經理紀曉鵬說:一次性餐具以稻殼為原料,不但在我國資
源豐富,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而且它使用後可迅速在土壤里降解,可謂一舉兩得。
綠恆公司目前已有一條生產線在運營,其投資約為980萬元,生產能力為40萬
個餐具/天,目前達20萬個餐具/天。年產值約為3600萬元,預計投資回收期約
一年半,投資利潤約在30%左右,生產技術和產品質量已通過了廣東省科委組織的
技術鑒定和食品衛生部門的檢驗。據介紹,該公司為了更好地將產品推向市場,規
模經營,擬在近期內成立集團性公司,並且要投入資金進行技術改造,以期使生產
線的自動化程度更高。
據科技部主持召開的綠色餐具技術開發交流會介紹,1998年7月18日,溫家
寶副總理在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會議上,專門提出要在一年內解決長江、太湖、
鐵路沿線的「白色污染」,要求國務院有關部門重點抓好三項工作,一是加強管理,
禁止亂扔垃圾;二是停止使用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三是盡快研製和批量生產替代
品。11月14日,李嵐清副總理在第12次全國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工作會議上,也
提出發泡塑料餐具替代品的推廣應用問題。看來,綠色一次性餐具已引起了中央領
導同志以及科技、環保等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它作為一個新興的環保產業,可謂
生而恰逢其時,現在,既需要我們能夠攀登科學高峰的科技人員繼續從事攻關和開
發,需要我們懂經營、善管理的企業家加大技術創新的力度和市場開拓,也需要我
們有遠見卓識的金融家、風險投資家慧眼識珠,給予綠色一次性餐具的產業化以足
夠的資金投入。
我國從事綠色一次性餐具開發和產業化的企業大多目前生產規模較小,抗禦風
浪的能力較弱,而且其中不少是民營企業,需要政府部門給予足夠的產業政策上的
支持和引導,有個較好的開局,使這個新興的綠色環保產業能得以健康、持續地發展.界有了不同的認識,我們的眼光放的更遠1:利大
符合科學發展觀的科學發展還是利大於弊的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思想觀念、行事方式,無論老的經驗,還是新的思路,各有利弊,經得起實踐考驗,符合科學發展觀的,就是正確合理的!」
看看歷史,從印刷術到造紙術,從文字處理器到網路咨訊的共享,使人的智力得以深化,此乃人文動力;從人的精神價值上而言,科技讓人擺脫了貧窮的籠罩,網路科技資訊帶來了第四波民主與人權的思考,在生理上從抗生素到器官移植,從水利灌溉到生物品種的改良,都為人類舒緩了一次次的危機,當科技發展帶來人的生理、心理和精神價值的深化、廣化和優化的時候,還能說科技發展抑制了人的全面發展嗎~
最直接的體現就是醫療,我們現在是一個健康的人站在這里當然可以義無返顧的說 科學發展弊大,因為它破壞了環境,讓地球負載了很多不必要的東西,可那些在痛苦中掙扎的病人,因為沒有科學的發展,沒有更先進的醫療措施,面對他們,我們還能說環境保護第一嗎?是命重要還是環境保護重要呢。。。
2:弊大
對自然的危害:
和我們使用的任何一種工業產品一樣,空調必然會給我們的環境帶來一定的負擔。幾年前,空調對自然的影響主要集中討論在製冷劑對地球臭氧層的破壞上,但是這些年,由於製冷劑更新行程的發展,這已經不是主要因素了。未來空調對自然的影響還是體現在能耗這個領域,空調能耗已佔我們生活和工業總能耗中很大的比重。能源的開材和給大氣環境釋放大量的熱量,己以給我們的自然環境響成的很大的負擔,這才是我們長期以來要解決的重大問題。
電腦:因為電腦,有了網路,有了網路游戲。所以,青少年無法自拔,荒廢學業,無所事事。
汽車:人口膨脹,如果每人一部汽車,人類還有生活空間么?
空調:降低了人對自然環境的適應能力,減小了免疫力。
這個辯題我覺得最重要的不是列舉科技給人類帶來的種種壞處,因為如果你的眼睛只是盯著壞處的話,那麼對方就很可能抓住這一點攻擊你們:對方辯友,你們總是列舉科技的種種壞處,似乎科學技術的發展給人類帶來的只有災難,那為什麼我們現在還強調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為什麼人類還要繼續發展科學技術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關鍵就在於你對於辯題的理解,這個理解的精髓在於:我們為什麼要找出科技給人帶來的壞處。這才是你方觀點的關鍵,為什麼呢?記得有這么一句話:科技是把雙刃劍,一方面能夠砸爛愚昧和落後,另一方面也可能帶給人類無盡的災難。這個時候我們強調科技給人類帶來的痛苦與災難正是為了這把雙刃劍能夠最大程度發揮它的正面作用造福人類而不是相反。所謂良葯苦口利於病,這是因為對於科技理性而全面的思考才能夠使得科技始終在人類的掌握之下不會反過來禍害人類。
觀點確立之後,一些必要的例子自然是要有的,其實例子很好舉:原子物理理論的發展是的人類掌握了核能技術但是也帶來了廣島和長琦的核災難,帶來了人類五十年的「恐怖的和平」,人類第一次具有了自己毀滅自己的能力。另外還有層出不窮的核事故,以蘇聯的切爾諾貝利最有名(具體數據請你自己上網搜索),化學的發展使得我們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改造自然的能力,但是我們的火葯和炸葯也傷害了數千萬計的人類同胞。我們的化學合成技術是的我們造出了自然界本不存在的東西,可現在我們也被白色垃圾所困擾,被化學污染所毒害,為什麼我們國家現在有那麼多的小孩罹患白血病,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家庭裝修中使用的化學粘結劑,還有破壞臭氧層的氟利昂。石油勘探技術的發展是的人類前進的步伐大大加快我們已經能夠以超過音速的速度飛行了,可是這也帶來了太多的戰爭太多的紛擾,也使得地球開始感冒發燒。生物技術的發展使得我們具備了以前由上帝壟斷的創造生命的權力,可是在這也帶來了倫理的紊亂。總之,科學的進步總是伴隨著相應的弊端危險的,今天我們必須正視這些負面影響否則我們人類可能最終會毀滅於自己的手中。
以上這個回答是我在回答「科技給人帶來的壞處」時的回答。這兩個辯題基本相通,不知道你的這個辯題是不是描述的准確,如果是准確的話,這個的關鍵點還是如何來看待科技的弊端?是不是有弊端我們就不發展了,或者說為了避免科學發展所帶來的弊端我們寧可退回原始社會。這當然不對,所以我們發現並揭露科技的弊端是為了扮演一個理性批評者的角色,比如有人發現了佛里昂對臭氧層的害處並沒有使人類停止使用電冰箱而是採用了其它的冷媒。人類發現二氧化碳會產生溫室效應之後,並沒有停止使用相關的燃料,但是簽署了《京都議定書》來限制溫室氣體得排放。同樣的例子舉不勝舉,所以,你方的觀點就是一個理性得批評者,正是因為一個個理性得批評者才使得人類一次又一次從自我毀滅中得以倖存。這就是你們的立論點。人類的發展總是需要一部分人扮演批評者得角色,而言論自由得核心就是保證那些批評者德自由,保障人類獲得不同意見的權力。
這些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了!
這個辯題我覺得最重要的不是列舉科技給人類帶來的種種壞處,因為如果你的眼睛只是盯著壞處的話,那麼對方就很可能抓住這一點攻擊你們:對方辯友,你們總是列舉科技的種種壞處,似乎科學技術的發展給人類帶來的只有災難,那為什麼我們現在還強調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為什麼人類還要繼續發展科學技術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關鍵就在於你對於辯題的理解,這個理解的精髓在於:我們為什麼要找出科技給人帶來的壞處。這才是你方觀點的關鍵,為什麼呢?記得有這么一句話:科技是把雙刃劍,一方面能夠砸爛愚昧和落後,另一方面也可能帶給人類無盡的災難。這個時候我們強調科技給人類帶來的痛苦與災難正是為了這把雙刃劍能夠最大程度發揮它的正面作用造福人類而不是相反。所謂良葯苦口利於病,這是因為對於科技理性而全面的思考才能夠使得科技始終在人類的掌握之下不會反過來禍害人類。
觀點確立之後,一些必要的例子自然是要有的,其實例子很好舉:原子物理理論的發展是的人類掌握了核能技術但是也帶來了廣島和長琦的核災難,帶來了人類五十年的「恐怖的和平」,人類第一次具有了自己毀滅自己的能力。另外還有層出不窮的核事故,以蘇聯的切爾諾貝利最有名(具體數據請你自己上網搜索),化學的發展使得我們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改造自然的能力,但是我們的火葯和炸葯也傷害了數千萬計的人類同胞。我們的化學合成技術是的我們造出了自然界本不存在的東西,可現在我們也被白色垃圾所困擾,被化學污染所毒害,為什麼我們國家現在有那麼多的小孩罹患白血病,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家庭裝修中使用的化學粘結劑,還有破壞臭氧層的氟利昂。石油勘探技術的發展是的人類前進的步伐大大加快我們已經能夠以超過音速的速度飛行了,可是這也帶來了太多的戰爭太多的紛擾,也使得地球開始感冒發燒。生物技術的發展使得我們具備了以前由上帝壟斷的創造生命的權力,可是在這也帶來了倫理的紊亂。總之,科學的進步總是伴隨著相應的弊端危險的,今天我們必須正視這些負面影響否則我們人類可能最終會毀滅於自己的手中。
以上這個回答是我在回答「科技給人帶來的壞處」時的回答。這兩個辯題基本相通,不知道你的這個辯題是不是描述的准確,如果是准確的話,這個的關鍵點還是如何來看待科技的弊端?是不是有弊端我們就不發展了,或者說為了避免科學發展所帶來的弊端我們寧可退回原始社會。這當然不對,所以我們發現並揭露科技的弊端是為了扮演一個理性批評者的角色,比如有人發現了佛里昂對臭氧層的害處並沒有使人類停止使用電冰箱而是採用了其它的冷媒。人類發現二氧化碳會產生溫室效應之後,並沒有停止使用相關的燃料,但是簽署了《京都議定書》來限制溫室氣體得排放。同樣的例子舉不勝舉,所以,你方的觀點就是一個理性得批評者,正是因為一個個理性得批評者才使得人類一次又一次從自我毀滅中得以倖存。這就是你們的立論點。人類的發展總是需要一部分人扮演批評者得角色,而言論自由得核心就是保證那些批評者德自由,保障人類獲得不同意見的權力。
王志學以及幾家生產企業的經營管理者。
王志學說:目前我國開發生產的綠色一次性餐具按原料種類,可分為紙
漿類、稻殼類、秸稈類和澱粉類。我國現有上百家企業生產紙制一次性餐具,
年生產能力約為30億只。
紙餐具的原料生產過程中污染嚴重,成本較高,且本身強度及防水抗濕
性較差,因此,它的推廣應用有較大的局限性,人們就自然把眼光投向了別
處,向科技要效益。如以稻殼為原料生產稻殼類餐具,我國現在有十幾家這種
類型的企業,年生產能力約1.5億只;秸稈類餐具以農作物的秸稈為主要
原料,我國目前也有十幾個廠家,年生產能力達7500萬只;澱粉類餐具以薯類
澱粉為主要原料,它的降解性好,回收後可做飼料。總而言之,國家對綠色一
次性餐具的研究與開發很重視,通過科技攻關、星火計劃、火炬計劃等科技發
展計劃給予大力支持,不少企業的綠色一次性餐具的生產技術已比較成熟,具
備了產業化的基礎。
武漢遠東綠世界集團公司就是以澱粉為原料,進行綠色一次性餐具科技攻
關和開發,經濟效益初具端倪的公司。該公司總裁蘇笑海的經歷頗具傳奇色彩:
他原來在湖北輕工學院學的是工藝美術,1984年進武漢大學讀的是哲學碩士
學位,後在德國學習和工作,歐洲的環境保護對他觸動很大,就萌生了回國搞
環保產業的念頭。蘇笑海告訴記者:我學過工藝美術,是位唯美主義者,我今
天投身綠色餐具這樣的環保事業,就是發端於我對美的最初認識;而美學的延
伸,說到底也是一種哲學。
在1992年至1996年間,遠東綠世界公司開發的再生紙板一次性餐具和葦漿
模塑成型餐飲具由於科技含量較低等原因,生產規模一直未能擴大。1996年公
司派員考察了歐洲市場生物降解包裝用品的技術情況,認為開發植物澱粉生產
全降解一次性餐具用品可能是消除「白色污染」的一種途徑。1997年,由一批食
品、化學、機械專家組成,公司重點投資開發了全降解一次性餐飲用品,該項目
列入1997年度國家級火炬計劃項目。
他們吸收國外先進技術,結合國內紙餐具的生產工藝進行了一系列的創新:利
用國內資源豐富的紅薯、玉米等澱粉為主要原料,代替了國外單一的價格較高的
土豆澱粉;在紅薯澱粉原料中增加了20%的天然纖維,使餐飲具增加了明顯的強
度,再運用食品膨化的加工技術使產品具有重量輕和柔軟性;增加強度表面噴塗
處理及整形的設備,使生產出的餐飲用品具有防水、防油、耐熱的功能等。蘇笑
海做了個生動的比喻:就好比是建築材料中的鋼筋水泥,紅薯澱粉是那水泥,而
切碎攪拌進去的各種乾草和植物的根莖就是那鋼筋,這樣才能使餐具的強度明顯
增強。
遠東綠世界生產的以澱粉為原料的餐具產品,委託德國SGS機構參照國際食品
包裝標准進行測試,盛裝在攝氏100度的熱水及熱油二小時以上完全不變形,保
溫性能優異。由於澱粉及添加劑均為天然植物原料,產品降解性能優異,經國家環
境測試中心測試表明,10天左右可降解90%以上,一個月內可以完全降解。
據介紹,由於該項目採用的是植物澱粉和植物纖維,成本較低,每一個有蓋飯
盒成本為0.12元左右,無蓋飯盒及碗、盤成本為0.07元左右,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
目前,遠東綠世界公司擬投資1.6億元,興建年產50億雙一次性筷子、35億只各類
碗、盤、盒等產品的大型全降解綠色一次性餐具生產基地,項目達產後,每年可以
新增產值6.25億元,新增利稅約1.3億元。基地的土建工程已於今年3月份動工,
已建成標准廠房2萬平方米,如果後續資金能得到保證,預計1999年底即可達產.
蘇笑海說:我們的科技優勢是明顯的,今後能創造的社會效益也是明顯的:用澱粉
製作的一次性衛生筷子,其功能指標完全可以代替一次性木筷,僅此一項,每年即
可為國家節約木材資源近50萬立方米;集團如果能達產,每年預計要使用20萬噸
以上的紅薯,加工成澱粉原料10萬余噸,還可以使貧困地區10多萬人口脫貧,促
進老區農業產業化的發展。
汕頭綠恆實業有限公司從前幾年開始,對稻殼制綠色一次性餐具進行開發,目
前也初步具備了工業化規模生產的能力,公司生產的稻殼制的一次性包裝容器,特
別是提供超級市場使用的食品包裝器皿等產品,已經開始試銷日本、台灣、美國等
地。
綠恆公司生產的綠色一次性餐具,是將稻殼粉碎過篩,然後與幾種可食性的有
機高分子粘接劑加水混合,再經沖壓成型、烘乾、噴塗等工藝,生產出不同形狀的
盤、碗等器皿。
綠恆事業有限公司總經理紀曉鵬說:一次性餐具以稻殼為原料,不但在我國資
源豐富,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而且它使用後可迅速在土壤里降解,可謂一舉兩得。
綠恆公司目前已有一條生產線在運營,其投資約為980萬元,生產能力為40萬
個餐具/天,目前達20萬個餐具/天。年產值約為3600萬元,預計投資回收期約
一年半,投資利潤約在30%左右,生產技術和產品質量已通過了廣東省科委組織的
技術鑒定和食品衛生部門的檢驗。據介紹,該公司為了更好地將產品推向市場,規
模經營,擬在近期內成立集團性公司,並且要投入資金進行技術改造,以期使生產
線的自動化程度更高。
據科技部主持召開的綠色餐具技術開發交流會介紹,1998年7月18日,溫家
寶副總理在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會議上,專門提出要在一年內解決長江、太湖、
鐵路沿線的「白色污染」,要求國務院有關部門重點抓好三項工作,一是加強管理,
禁止亂扔垃圾;二是停止使用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三是盡快研製和批量生產替代
品。11月14日,李嵐清副總理在第12次全國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工作會議上,也
提出發泡塑料餐具替代品的推廣應用問題。看來,綠色一次性餐具已引起了中央領
導同志以及科技、環保等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它作為一個新興的環保產業,可謂
生而恰逢其時,現在,既需要我們能夠攀登科學高峰的科技人員繼續從事攻關和開
發,需要我們懂經營、善管理的企業家加大技術創新的力度和市場開拓,也需要我
們有遠見卓識的金融家、風險投資家慧眼識珠,給予綠色一次性餐具的產業化以足
夠的資金投入。
我國從事綠色一次性餐具開發和產業化的企業大多目前生產規模較小,抗禦風
浪的能力較弱,而且其中不少是民營企業,需要政府部門給予足夠的產業政策上的
支持和引導,有個較好的開局,使這個新興的綠色環保產業能得以健康、持續地發
展.
9. 綠藻球可以和小螃蟹與小蝦一起養嗎
現在一般稍微條件允許的地方都會開始混養,螃蟹混養算是在混養圈比較有名的,因為經濟收益會比其它行業高一些。想要進行混養的朋友一定要仔細看看自己適合那一種混養方式。另外,在養殖中要注意以下這些問題,更好地養殖。
2、投喂不當時的防逃措施:
對於這種情況,要掌握好的飼養管理,投喂要做到定時定量,隨著河蟹的體型增大,適當地增加每次的投喂量,但是也不宜過量,使其吃飽。
3、環境變化時的防逃措施:
養殖環境要求水源充足,進出水方便的場所,同時在進出水口要用鐵絲網攔住以免逃逸。
4、畜禽騷擾時的防逃措施:
要做好蛇、鼠等其他動物的防治工作,同時在捕捉時要做好全面工作,以免河蟹逃逸。
5、生殖洄遊時的防逃措施:
對於這種情況,在養殖時要分地養殖,要准備多個養殖場所,比如幼蟹養殖池、成蟹養殖池以及產卵池等。
10. 什麼是海龜
稜皮龜科(Dermochelyidae)和海龜科(Cheloniidae)的海棲龜的統稱。適應水生生活,四肢變成鰭狀,利於游泳。一般僅在繁殖季節離水上岸。雌龜將卵產在掘於沙灘的洞穴中。稜皮龜(Dermochelyscoriacea)是現存龜類中最大的種類,長約2.1公尺(7呎),重約 540公斤(1,200磅)。兩個前鰭末端之間的跨距約2.7公尺。最大體長可達3公尺,重約900公斤。背甲由骨板組成,覆以深褐色或稍黑的革質皮膚。背部有7條明顯的縱稜,腹部有5條。棲於全球各海洋,長於游泳,雜食。
海龜是龜鱉 [稜皮龜(Dermochelys coriacea)] 目海龜科動物的統稱。廣布於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中國產的屬於日本海龜,北起山東、南至北部灣近海均有分布。長可達1米多,壽命最大為800-1000歲.頭頂有一對前額鱗。四肢如槳,前肢長於後肢,內側指、趾各有一爪。頭、頸和四肢不能縮入甲內。主要以海藻為食。生活在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中,到陸地上產卵,孵出幼體。肉可食,脂肪可煉油。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海龜上頜平出,下頜略向上鉤曲,顎緣有鋸齒狀缺刻。前額鱗1對。背甲呈心形。盾片鑲嵌排列。椎盾5片;肋盾每側4片;緣盾每側11片。四肢槳狀。前肢長於後肢,內側各具1爪。雄性尾長,達體長的二分之一。前肢的爪大而彎曲呈鉤狀。背甲橄欖色或棕褐色,雜以淺色斑紋;腹甲黃色。生活於近海上層。以魚類、頭足綱動物、甲殼動物以及海藻等為食。每年4~10月為繁殖季節,常在礁盤附近水面交尾,需3~4小時。雌性在夜間爬到岸邊沙灘上,先用前肢挖一深度與體高相當的大坑,伏在坑內,再以後肢交替挖一口徑20厘米、深50厘米左右的「卵坑」,在坑內產卵。產畢以砂覆蓋,然後回到海中。每年產卵多次,每產 91~157枚。卵白色,圓形,徑41~43毫米,殼革質,韌軟。孵化期50~70天。
種類
在我們的海洋里生存著8種海龜:棱皮龜、紅頭龜、玳瑁、橄欖綠鱗龜、大海龜、綠海龜、黑海龜(太平洋麗龜)和平背海龜。所有的海龜都被列為瀕危動物。
由於雄性海龜和年幼的海龜不會上岸,我們很難知道生存在野外的海龜數量。海龜的數量計算一般是根據它們的孵化率。
研究顯示,所有種類的幼海龜都不同程度的減少了。尤其是大海龜和棱皮龜,是所有海龜面臨絕種危險最大的種類。數量最多的是橄欖綠鱗龜,幾十萬只到印度海岸築巢。
綠色龜(Chelonia mydas)體大且重,背甲長約0.7∼1公尺,體重約90∼140公斤。最大的體長約1.2公尺,重375公斤。背甲寬而平滑,全身褐色或淡綠色,分布於全球各地沿海的溫暖水域;主要取食海藻;並不像其他海龜有時上岸曬太陽。
蠵龜(Caretta caretta)大型,類似綠色龜,但頭部較大。微紅褐色或褐色,背甲長約0.7∼2.1公尺。大標本一般重約135公斤,但有近400公斤重的記載。據傳其性情凶惡,肉食性,遍布全球各海洋。
玳瑁(Eretmochelys imbricata)體較小。其學名根據背甲上覆瓦狀排列的骨板而定。遍布全球海洋溫暖水域。愛尋釁,以動物和植物為食。甲長約40∼55公分(16∼22吋),體重約13∼45公斤(29∼100磅)。
里達利龜屬(Lepidochelys)是小型海龜,甲寬而圓。大西洋里達利龜(L. kempii)灰色,甲長約60∼79公分。產於墨西哥灣,偶見於墨西哥灣流,北至新英格蘭,東至大不列顛和歐洲。這種龜俗稱「雜種龜」,此名源於人們誤認為大西洋里達利龜是綠色龜和蠵龜的後代。太平洋里達利龜(L. olivacea)棲於印度洋-太平洋區的溫水區域。體大於大西洋的種類,略呈綠色,以動植物為食。
特徵
海龜是存在了1億年的史前爬行動物。海龜有鱗質的外殼,盡管可以在水下待上幾個小時,但還是要浮上海面調節體溫和呼吸。.
最大型的海龜是棱皮龜,長達2米,重達1噸。最小的是橄欖綠鱗龜,有75厘米長,40公斤重。
海龜最獨特的地方就是龜殼。它可以保護海龜不受侵犯,讓它們在海底自由游動。除了棱皮龜,所有的海龜都有殼。棱皮龜有一層很厚的油質皮膚在身上,呈現出5條縱棱。.
與陸龜不同的是,海龜不能將它們的頭部和四肢縮回到殼里。象翅膀一樣的前肢主要用來推動海龜向前,而後肢就像方向舵在游動時掌控方向。
在成熟之前雄性和雌性海龜的體態是一樣的。當雄性海龜成熟時,尾巴變長變厚,因為生殖器官就在尾巴底部。
不同種類海龜有不同的成熟年齡。玳瑁海龜3歲就成熟了,綠海龜在20-50歲才成熟。海龜一定要在陸地產卵,一次可以產50-200個乒乓球狀的卵,但是幼海龜成活的機率只有千分之一。
棲息地和活動范圍
大多數的海龜生存在比較淺的沿海水域、海灣、瀉湖、珊瑚礁和流入大海的河口。我們通常在世界各地溫暖舒適的海域發現海龜。
不同種類和同一種類內部不同群體的海龜有著各自的遷徙習慣。一些海龜游到幾公里遠的地方築巢並喂養幼龜。而棱皮龜遷徙得最遠,它們要到5000公里遠的海灘築巢。而黑龜則喜歡在它們分布區的最南端和最北端繁殖和喂養幼龜。
飲食
海龜沒有牙齒,但是它們的喙卻非常銳利,不同種類就有不同得飲食習慣。海龜分為草食,肉食和雜食。.
紅頭龜和鱗龜有顎,可以磨碎螃蟹、一些軟體動物、水母和珊瑚。而玳瑁海龜的上喙鉤曲似鷹嘴,可以從珊瑚縫隙中找出海綿、小蝦和烏賊。綠龜和黑龜的顎呈鋸齒狀,主要以海草和藻類為食。
海龜在吃水草的同時也吞下海水,攝取了大量的鹽。在海龜淚腺旁的一些特殊腺體會排出這些鹽,造成海龜在岸上的「流淚」現象。
生存的威脅
主要是孵化區遭破壞和非法盜獵。
孵化區遭破壞
海灘的發展大大減少了海龜築巢的場所。母海龜不再上岸孵卵的原因很多:人類的活動和噪音及垃圾擋住海龜的去路,而且如果海龜吃掉這些垃圾它們可能會死亡;海灘的人造燈光讓海龜誤以為是白天,誤導了它們的夜間孵卵,也會使剛剛孵化出來想要回到海里的小海龜失去方向。在印度奧里薩邦孵卵的橄欖綠海龜也面臨著嚴重的威脅。
非法盜獵
海龜殼被用來製成梳子、眼鏡框、首飾和其他的一些化妝品,而且售價相當昂貴。海龜肥肉則被用來做湯,海龜卵也被認為是野味。
相關法律
所有的海龜都在《國際野生物貿易公約(CITES)》的保護之內,不允許有任何海龜製品交易。即使是從海外帶來的任何海龜製品都屬違法。
海龜目前還沒有被列入中國的動物保護名單中。但是作為《國際野生貿易公約》成員國之一,中國始終支持禁止任何海龜製品交易。
網路用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