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天防曬霜怎麼用
① 最高溫將達35℃左右,北京發布高溫黃色預警,怎樣做好伏天防暑
全國多地出現極端高溫天氣,北京發布高溫黃色預警信息,最高溫度將達到35℃,在這樣的天氣狀況之下,如何做好防暑呢?
開相應的空調或者是風扇,室內保持通風,家中常備防暑葯物。
很多人為了節約用電,在家中不開空調,也不開風扇,認為自己能夠安全度過這炎炎夏日。這樣的行為是非常不理智的,高溫天氣之下就應該開空調或者是風扇,並且室內保持通風,讓濕氣更好的散發出去。家中也應該常備防暑的葯物,當意識到自身身體不適時,就應該去專業的醫院進行治療。
適量運動,增強自身抵抗力,更好的預防中暑。
夏天就應該適量運動,選擇合適的運動方式和運動時間,增強抵抗力,才能夠更好地預防中暑。
② 防曬霜是否需要每天使用
防曬霜需要每天都塗嗎?
其實我更傾向於把防曬當成是早晨出門,護膚步驟的最後一步。
很多人對防曬的概念都存在誤區,不出門塗什麼防曬,沒有太陽塗什麼防曬。要知道防曬也是抗老化的關鍵步驟。

也是聲明在外的防曬霜。
這是個防曬噴霧,比較適合大面積塗抹身體,夏天戶外用防曬指數非常強大。注意Broad Spectrum就相當於PA的意思哦,不要誤解人家的功能。
據說可免受陽光UVA和UVB射線的傷害長達750分鍾,效果是普通防曬的四五十倍。
這么牛逼的防曬效果,有些缺點倒也顯得情有可原了。嗯太厚重了些,塗在臉上會明顯感到油膩膩,所以建議夏日戶外可以把水寶寶往身上糊,便宜大碗不心疼還能不被曬黑。
最後
就算再懶
出門也一定要記得塗個防曬霜
畢竟不指望大家
能夠每天傘+帽子+口罩+披風全副武裝
喜歡可以關注哦~
③ 酷暑警報!三伏天全攻略來襲
什麼是三伏天?
三伏天是出現在小暑與處暑之間,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濕、悶熱的日子。「三伏天」的「伏」就是指「伏邪」。即所謂的「六邪」(指「風、寒、暑、濕、燥、火」)中的暑邪。
三伏天出現在小暑和處署之中,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濕、悶熱的日子。所謂的「伏天兒」,就是指農歷「三伏天」,即一年當中最熱的一段時間。 可以這樣理解:「伏」就是天氣太熱了,宜伏不宜動。但是三伏天之所以稱之為「伏」,是因為也有不少寒冷因素在內。三伏是中原地區在一年中最熱的三、四十天,三伏是按農歷計算的,大約處在陽歷的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間。
三伏天怎麼避暑?
1、隨身攜帶遮陽工具
夏日炎炎,出門一定要撐遮陽傘,戴遮陽帽,有條件的親們還可以抹些防曬霜,起到一定的避暑效果。
2、隨身攜帶防暑葯品
三伏天預防中暑防暑葯品如:藿香正氣水、清涼油等。
3、降低戶外勞動強度跟勞動時間
一天中過量勞動的話特別是室外勞動,會導致體力不支,過度疲勞,營養差,就容易中暑。所以要注意勞動強度,適當減量休息。
4、水分充足
三伏天預防中暑每天要喝7-8杯水,夏天是個嚴重缺水的季節,所以要增加水量,做到水分充足。
5、盡量不要上午10點至下午16點出門
上午10點到下午16點是一天中太陽最大,溫度最高的時候。發生中暑的可能性是平時的10倍!!唐企小編建議大家沒必要外出的,盡量不外出。
6、選擇透氣素色散熱的棉質衣服
三伏天預防中暑夏天的衣服一定要盡量穿透氣、淺色的。散熱的棉質衣服而且要寬松的。
7、避免做些劇烈運動
因為做劇烈運動將激活身體的能量,增加內部溫度。所以盡量不要去做劇烈運動如:拳擊、賽車、長跑、打球等。
8、三伏天謹防「情緒中暑」
很多人到三伏天就會出現各種情緒問題:心煩、焦躁、易怒等,其實這些都是情緒中暑的表現。夏季氣溫高,易使人煩躁、怠倦,因此三伏天除了防中暑外,更要謹防情緒中暑。
④ 夏天防曬特別重要,如何有效地防曬
夏天防曬特別重要,如何有效地防曬?
已經進入小暑的節氣意味著真正的炎熱即將來臨。 特別是三伏天介於小暑和大暑之間,做好進入小暑後迎接熱浪來襲的准備吧。 所以防暑防曬霜成為了現在的注意事項。 首先,必須明確防暑是指什麼。 防暑措施不僅是指高溫帶來的危害,還可以防止中暑、皮膚病、中暑、曬傷等紫外線帶來的危害。 那麼,必須貫徹防暑措施。夏天的烈日下,有效的防暑措施應該做以下事情。
⑤ 三伏天如何防暑
三伏天如何防暑
進了三伏後,天氣酷熱,那才是一年到頭最難熬的一段日子。那麼三伏高溫天氣,我們要怎麼樣防暑呢?一起看看吧!
三伏天如何防暑
1.忌受熱後「快速冷卻」。炎夏,人們外出或勞動歸來,喜歡不是開足電扇,就是立即去洗冷水澡,這樣會使全身毛孔快速閉合,體內熱量反而難以散發,還會因腦部血管迅速收縮而引起大腦供血不足,使人頭暈目眩。
2.空調室內外溫差不宜太大。使用空調室內外溫差不超過5度為宜,即使天氣再熱,空調室內溫度也不宜到24度以下。
3.不宜佩戴金屬首飾。金屬裝飾品中的某些金屬沾上汗水,所接觸到的皮膚可能出現微紅或瘙癢等症狀,容易引發接觸性皮炎。
4.夏天出門記得要備好防曬用具,最好不要在上午10點至下午4點時在烈日下行走。如果此時必須外出,一定要做好防護工作,如打遮陽傘、戴遮陽帽、戴太陽鏡,最好塗抹防曬霜。
5.生活起居要規律,不經常熬夜,保證充分的睡眠也是預防中暑的有效措施。睡眠時注意不要躺在空調的出風口和電扇下。
6.出門還要隨身攜帶防暑降溫葯品,如十滴水、仁丹、風油精等,以防應急之用。
7.夏天不提倡進行爬山等在室外、白天進行的劇烈活動,建議可選擇游泳、早晚慢跑等體育活動。
8.多喝白開水,並且要定時飲水,不要等口渴時再喝,口渴後不宜狂飲。應少喝果汁、汽水等飲料,其中含有較多的糖精和電解質,喝多了會對胃腸產生不良刺激,影響消化和食慾。
9.不宜過量飲酒。人體在夏季受氣溫影響極易積蘊濕熱,而濕熱過盛又是誘發皮膚發生瘡癰腫毒的病因,若大量飲白酒,更會助熱生濕,無異於火上澆油。
10.飲食不宜過於清淡。夏天人的活動時間長,出汗多,消耗大,應適當多吃雞、鴨、瘦肉、魚類、蛋類等營養食品,以滿足人體代謝需要。夏天的時令蔬菜,如生菜、黃瓜、西紅柿等的含水量較高;新鮮水果,如桃子、杏、西瓜、甜瓜等水分含量為80至90%,都可以用來補充水分。
11.午睡時間不宜過長。午睡時間過長,中樞神經會加深抑制,腦內血流量相對減少會減慢代謝過程,導致醒來後周身不舒服而更加睏倦。
三伏天如何正確防暑
1 人體能夠忍耐多高溫度?
人體能夠忍耐的環境溫度是有一個極限的:大約116℃,這是人體置身其間仍能維持呼吸的.溫度。人體在71℃環境中,能堅持整整1個小時;在82℃時,能堅持49分鍾;在93℃時,能堅持33分鍾;在104℃時,則僅僅能堅持26分鍾。但是,據有關文獻記載,人體能忍受的極限溫度似乎還要高一些。
但是這是玩極限挑戰的人才能忍受的,對於一般人來說,據測量,人體皮膚溫度大約是32℃。所以如果溫度高於32℃,空氣就會對人體發生加熱作用,使人產生熱的感覺,於是人體就通過出汗散熱來維持熱量平衡,以降低體溫。根據世界各國的實驗,夏季,人們感到最舒適的氣溫是19—24℃,當環境溫度超過舒適溫度的上限時,人們便感到熱,若超過37℃時就感到酷熱,一般來說,人們能夠忍受的溫度上限是52℃。
2 熱射病到底有多要命?
熱射病是指因高溫引起的人體體溫調節功能失調,體內熱量過度積蓄,從而引發神經器官受損。在中暑的分級中就是重症中暑。因為持續悶熱會使人的皮膚散熱功能下降,而且陽光中的紅外線可穿透皮膚直達肌內,此時熱量積聚在臟器及肌肉組織,引起皮膚乾燥,肌肉溫度升高,導致汗出不來,繼而影響全身各器官組織的功能,患者會出現局部肌肉痙攣、高熱、無汗、昏迷、呼吸困難,甚至呼吸衰竭等現象,是中暑最嚴重的一種類型。在高溫條件下進行體力活動或非體力活動都可能引發這種嚴重中暑。如得不到及時妥善的救治,死亡率高達40%~50%。
遇到高溫天氣,就要注意降溫。如高溫下發生有人昏迷的現象,或者高燒持續不下,要馬上送至醫院進行液體復甦治療,千萬不可以為是普通中暑而小視,耽誤治療時間。
3 為什麼今年的三伏天要40天這么久?
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總稱。我國自古就流行的「干支紀日法」,用10個天干與12個地支相配,組成60組不同的名稱來記日子。其中,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庚」字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個天干中的第七個字,庚日每10天重復一次。從夏至開始,依照干支紀日的排列,第三個庚日為初伏,第四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後第一個庚日為末伏。當夏至與立秋之間只出現第四個庚日時,中伏為10天,如出現第五個庚日則為20天。這么一來,三伏天既可能是30天,也可能是40天。以今年為例,今年三庚日來得早,所以會出現立秋前一共有五個庚日的現象,因此就會延長中伏的時間。夏至日是6月22日,初伏開始日為7月13日,中伏是20天,8月8日立秋,末伏開始日為8月12日,三伏天總天數長達40天。
4 學會避暑,再熱也不能貪一時涼快
高溫天氣應減少活動,尤其要避免長時間在高溫環境或烈日下活動。一般來說,晴日里,上午九點以後就不宜外出。居室內要注意適度的通風和降溫。有條件的,可以選擇去一些氣溫較低的風景區避暑。
夏季高溫也不能只顧眼前舒服,過於避熱趨涼,如在露天乘涼過夜或陰冷無度,致使中氣內虛,從而導致暑熱與風寒之邪乘虛而入。當在室內感覺涼意時,一定要站起來活動四肢和軀體,以加速血液循環。
5 注意防暑的同時更要注意防濕
暑為夏季的主氣,為火熱所化,獨發於夏季。這時暑熱之邪,可以耗散陽氣津液,造成汗出過多,體液減少而傷津,唇乾口燥,尿黃心煩等現象,這就是署邪入侵的結果。夏日炎熱容易令人心煩,故寧心神尤為重要,具體有兩個方面:一是要有事可做,可使精神不空虛;二是要有較好的精神修養,可免除外界不良情緒的干擾。
長夏多濕,濕熱交匯,這是氣候規律。尤其在南方,天氣炎熱又多雨,濕邪重濁向下,特別容易傷害脾胃功能,而導致夏天人們消化不良的現象;濕氣也特別容易侵犯肌膚筋骨,所以,在夏季高溫天多發生皮膚病變和關節炎等。還要注意衛生和除濕,以防暑濕之邪浸淫皮膚和體內。由於氣溫超過34攝氏度,人體內熱外泄就會受阻,所以,當出現頭昏眼花、四肢發麻、惡心口乾、皮膚乾燥等症狀時,應首先想到這是中暑的先兆,須立即採取降溫措施,如用冷水擦浴,頭敷濕毛巾等,如仍不能減輕症狀,甚至還出現高燒、嘔吐等症,則要立刻送醫院急救。
6 高溫天飲食調節,不要讓身體罷工
夏季炎熱出汗,使胃腸消化液生成和分泌減少,常常會出現營養失調、腹脹、腹瀉或便秘等現象。所以夏季高溫天氣的飲食尤其要以清淡松軟為宜,且不宜太飽;食物搭配方面,除了要注意色澤鮮美,味道爽口外,也要保證一定的熱量和營養。要補充維生素,同時也不能忽視對谷類、豆類和瘦肉的攝入。夏季里,還要多食用含鉀高的食物,多吃一些清熱利濕的食物。
同時,要養成科學喝水的好習慣。一是養成主動飲水的習慣,莫待口渴時才喝水,口渴時表明人體水分已失去平衡,細胞開始脫水,此時,最好能飲用含有0.2%左右鹽分的水。二是大渴勿過飲,這樣喝水會使胃難以適應,造成不良後果。三是用餐前和用餐時不宜喝水,因為進餐前和進餐時喝水,會沖淡消化液,不利於食物的消化吸收,長期如此對身體不利。四是早晨起床時先喝一些水,可以補充一夜所消耗的水分,降低血液濃度,促進血液循環,維持體液的正常水平。
7 科學午睡保證睡眠,抵禦盛夏高溫
提倡積極休息,在保證身體不疲倦的前提下,可選擇在早晨或傍晚進行適當的鍛煉。
午睡要科學合理,午睡時間以一小時左右為宜,盡量避免在走廊里、樹蔭下、草地上、水泥地面上「隨遇而睡」,也不要在穿堂風或風口處「頂風午睡」,更不適宜趴在桌沿或靠在椅子上「直立午睡」,這些不正常的午睡,對人體健康常常「弊」大於「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