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伏用什麼防曬
Ⅰ 今日入伏,有哪些防暑降溫的小貼士
入伏防暑降溫小貼士:
1、及時補充水分、均衡營養
喝水應少量多次,每次100毫升為宜。劇烈運動中或後,不宜大喝冷飲。要想安度盛夏,應盡可能多吃雜糧、粗糧、水果與蔬菜。
2、室內外溫差不可過大
空調室內外溫差不超過5度為宜,即使天氣再熱,空調室內溫度也不宜到24度以下。居室應保持幽靜、清潔、通風涼爽。
3、午睡雖好不宜太長
夏天犯困,午間小憩似乎是個不錯的選擇,然而不少人遭遇了「起不來」的尷尬。如果午睡的時間太長,會加深抑制大腦的中樞神經,導致醒來後更加疲倦。但不能熬夜,要保證充分的睡眠質量。
4、忌受熱後「快速冷卻」
炎夏外出或勞動歸來,忌開足電扇、立即洗冷水澡,這樣會使全身毛孔快速閉合,體內熱量反而難以散發,還會因腦部血管迅速收縮而引起大腦供血不足,使人頭暈目眩。
5、備好防曬用具
高溫外出應做好防護措施,如打遮陽傘、戴遮陽帽、戴太陽鏡,最好塗點防曬品,盡量減少戶外活動。
Ⅱ 今日入伏!炎熱的三伏天該如何避暑
天氣炎熱,盡量避免中午出門,選擇早晚出門,多喝一些解暑的,例如:銀耳湯,綠豆南瓜粥,多吃水果,西瓜,苦瓜,多喝水,喝菊花水,金銀花水等解暑了飲品,家中常備,藿香正氣液,十滴水。
Ⅲ 入伏後,天氣又潮又熱我們應該如何應對
入伏之後的天氣,真的是非常熱的,這樣的天氣會讓家裡變得非常潮濕,天氣不但熱而且潮,這就需要使用一些方法來避熱降暑了。
入伏之後的天氣會變得越來越熱,大家一定要做好防暑防曬的准備,除了在家中常備一些避熱祛暑的物品之外,還要准備一些防暑防曬的東西,比如太陽傘防曬霜,可以很好的防止太陽的侵襲,也不要喝太多冰的東西,盡量選擇物理避暑的方法。
Ⅳ 入伏後該如何避免中暑熱射病在入伏時是高發時期嗎
外出的時候盡量穿淺色的衣服,不要長時間行走在烈日下,勤洗臉勤洗澡,避免做劇烈運動,外出的時候要穿防曬服,戴遮陽帽,打遮陽傘,最好增加午睡,多喝防暑降溫的湯水。天氣熱的時候就容易發生熱射病,入伏時就是熱射病的高發時期。
不要穿深顏色的衣服。
天氣熱的時候容易失眠,盡量不要熬夜,如果沒有休息好,第二天就沒有精神,身體就容易吃不消,就容易發生中暑。房間要注意通風,要使用風扇和空調,千萬不要長期待在不通風的房間,這樣就容易造成中暑,中暑嚴重了就會引發熱射病,熱射病就容易危及人的生命。熱射病在入伏時時高發期,一定要多加註意。
Ⅳ 三伏天如何避暑
三伏天,是出現在小暑與處暑之間,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濕、悶熱的日子。「三伏天」的「伏」就是指「伏邪」,即所謂的「六邪」中的暑邪。2020年的入伏時間是7月16日,「三伏」長達40天,其中「中伏」是20天。
一、夏天不提倡進行爬山等在室外、白天進行的劇烈活動,建議可選擇游泳、早晚慢跑等體育活動。
二、要多喝白開水,並且要定時飲水,不要等口渴時再喝,口渴後不宜狂飲。應少喝果汁、汽水等飲料,其中含有較多的糖精和電解質,喝多了會對胃腸產生不良刺激,影響消化和食慾。
三、不宜過量飲酒。人體在夏季受氣溫影響極易積蘊濕熱,而濕熱過盛又是誘發皮膚發生瘡癰腫毒的病因,若大量飲白酒,更會助熱生濕,無異於火上澆油。
四、飲食不宜過於清淡。夏天人的活動時間長,出汗多,消耗大,應適當多吃雞、鴨、瘦肉、魚類、蛋類等營養食品,以滿足人體代謝需要。夏天的時令蔬菜,如生菜、黃瓜、西紅柿等的含水量較高;新鮮水果,如桃子、杏、西瓜、甜瓜等水分含量為80至90%,都可以用來補充水分。
五、午睡時間不宜過長。午睡時間過長,中樞神經會加深抑制,腦內血流量相對減少會減慢代謝過程,導致醒來後周身不舒服而更加睏倦。
六、忌受熱後「快速冷卻」。炎夏,人們外出或勞動歸來,喜歡不是開足電扇,就是立即去洗冷水澡,這樣會使全身毛孔快速閉合,體內熱量反而難以散發,還會因腦部血管迅速收縮而引起大腦供血不足,使人頭暈目眩。
七、空調室內外溫差不宜太大。使用空調室內外溫差不超過5度為宜,即使天氣再熱,空調室內溫度也不宜到24度以下。
八、不宜佩戴金屬首飾。金屬裝飾品中的某些金屬沾上汗水,所接觸到的皮膚可能出現微紅或瘙癢等症狀,容易引發接觸性皮炎。
九、夏天出門記得要備好防曬用具,最好不要在上午10點至下午4點時在烈日下行走。如果此時必須外出,一定要做好防護工作,如打遮陽傘、戴遮陽帽、戴太陽鏡,最好塗抹防曬霜。
十、生活起居要規律,不經常熬夜,保證充分的睡眠也是預防中暑的有效措施。睡眠時注意不要躺在空調的出風口和電扇下。
十一、出門還要隨身攜帶防暑降溫葯品,如十滴水、仁丹、風油精等,以防應急之用。
Ⅵ 夏天紫外線太強,用什麼防曬好
夏天到了,又要開始與紫外線作戰了。小知和大家分享怎樣選擇適合自己的防曬產品。物理防曬霜是利用反光的原理,把太陽中的紫外線反射出去,物理防曬比較油膩一點,但很安全的;化學防曬是利用化學反應,吸收陽光中的紫外線,因而顯得相對輕盈清透,易被皮膚吸收,這是化學防曬最大的優勢,但是化學防曬添加劑較多,長期使用對皮膚有一定的傷害;化學+物理的防曬是融合了這兩種遮光劑的優勢,用的比較普遍。
乾性皮膚應該選擇滋潤型的,油性皮膚則相反,應該選擇清爽型的,建議使用化學防曬,或是化學+物理的防曬。
敏感性皮膚最為嬌嫩,根據敏感現象,建議選擇物理防曬或是物理+化學的防曬。安全,不容易產生皮膚敏感問題,可以放心的使用的。
Ⅶ 今日入伏,一年中最熱的日子到了,伏天如何養生
俗話說,「熱在三伏」。三伏天一般持續30-40天。這段時間該如何養生,才能保持身體的健康呢?其實,這個季節是我們調養身心的最佳時節。根據中醫經典養生理論,松江醫生總結出了三伏季節健康養生「五宜」,一起來看看吧。
一、宜補陽
中醫養生主張「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三伏天最適宜溫補陽氣,驅散寒邪。此時補陽可以去除冬季內伏寒邪,達到其他季節所達不到的雙重功效。一旦風、寒、暑、濕、燥、火等邪氣被趕出體外,疾病能更好被治癒,將邪氣排出後,人在炎熱的環境里也不會悶熱、煩躁。
二、宜食補
三伏天濕氣極盛,濕性重濁。濕邪最易傷脾,常使人四肢發軟、胸悶、食慾不振。且濕熱下注,可致腸炎、痢疾等疾病。因此,此時飲食要以清淡為主,有營養、易消化、忌生冷油膩。三伏天的中醫食療文化由來已久,流傳甚廣。在食補時,知悉以下幾點十分有益。
瓜菜
清熱
冬瓜、黃瓜、苦瓜、山葯、芹菜等都是清熱祛濕佳品。黃瓜生吃最好,苦瓜是體熱者最好的選擇,炒冬瓜籽可以祛濕,把西瓜皮洗凈炒菜吃也能清熱,還有薏米紅豆可達到良好的祛濕效果。
酸能
生津
流汗過多可耗氣傷陰。因此,多吃酸味食物可起到預防作用,且能生津解渴,增強食慾,幫助消化。酸味食物包括很多水果,如檸檬、烏梅、山楂、番茄、葡萄、菠蘿、芒果、獼猴桃等。
多食
魚類
各種魚不僅營養豐富,而且也有其側重的養生功能。如鯽魚湯祛濕,常見的草魚有暖胃明目之效;鱸魚則能補益肝腎,無腥味,紅燒、清蒸、燉湯均可。
多食
豆類
宋代醫著《朱氏集驗方》載有「三豆湯」之方,即綠豆、赤小豆和黑豆。綠豆、赤小豆清熱、解暑、利濕,黑豆健脾補腎。「三豆湯」取上述三種豆類各20克,洗凈浸泡1小時後,加入適量清水,大火煮滾後轉小火慢煮1小時,豆子開花後也可放入適量的冰糖(繼續煮5分鍾即可),可一周喝兩次。
三、宜有度
夏天人體陽氣最重,中醫養生講究的原則之一就是順應自然規律。
夏季切勿貪涼,用冷飲解暑降溫、食用冷盤未嘗不可,但不知節制則對身體有害無益。還有就是不宜大量飲用含有菊花、金銀花、荷葉等祛火中葯成分的涼茶類飲料。另外,空調溫度不宜過低,最好根據體質調溫。
四、宜緩動
炎熱的夏季,人們本來就容易出汗,如果鍛煉,更容易出汗,且運動過度會損傷身體機能。人們應該選擇在早晨或傍晚進行適度鍛煉,如練太極拳,鼓舞陽氣的生發、增加汗液的排泄,以帶動體內滯留的寒氣發出體表,增強體質。
五、宜補水
補水養生是三伏天的重中之重。三伏天稍動就容易大汗淋漓,繼而產生強烈的口渴感。要按出汗量飲水,不能等到口渴才想到喝水,還要定時喝水,白開水、茶水等就是比較好的選擇。其中,中葯飲品以防暑清熱飲、防暑和胃飲及利喉清咽茶居多。
三伏天養生,首重在「養」。我們要按照中醫理論,科學養生。中醫最注重的就是平衡,因此,我們在養生之時,更要注重平衡,補益有度,以便獲得更好的養生效果。
Ⅷ 入伏後溫度高,田間的農民是怎樣防暑的
入伏以後農民去地裡面要挑選時間,不能趕著中午十二點到兩點之間去,這個時間段是一天當中最熱的。中午的時候可以選擇在家裡睡個午覺,補充體力。早晨和下午是最涼快的時候,這個季節天亮的很早,可以選擇早晨早點起來,那個時候最涼快,工作效率也高。
可以常備著藿香正氣水,如果覺得自己可能要中暑或者是已經中暑了,可以很好的防暑解暑。因為藿香正氣水能夠治療頭暈昏重和惡心嘔吐的症狀。
不過藿香正氣水的氣味有些人不太能接受,現在葯店也有賣藿香正氣膠囊的,用水服下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