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銘中的留白美是哪個
『壹』 《陋室銘》中的「銘」的含義是是什麼,特
「銘」本是古代刻於金屬器具和碑文上用以敘述生平事跡的一些贊頌或警戒性的文字,多用於歌功頌德與昭申鑒戒。後來逐漸發展演變為一種獨立的文體,這種文體一般都是用韻的。
全文: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孔子雲:何陋之有?
譯文:
山不在於高,有仙人居住就有盛名;水不在於深,有蛟龍潛藏就顯示神靈。這雖然是間簡陋的小屋,但我品德高尚、德行美好。苔痕布滿階石,一片翠綠;草色映入簾櫳,滿室蔥青。往來談笑的都是飽學多識之士,沒有一個淺薄無識之人。
可以彈未加彩飾的琴,可以閱讀佛經。沒有嘈雜的音樂聲使耳朵被擾亂,沒有官府的公文使身體勞累。南陽有諸葛亮的草廬,西蜀有揚雄的玄亭。正如孔子說的:「有什麼簡陋之處呢?」
全文賞析:
《陋室銘》是唐代詩人劉禹錫所創作的一篇托物言志駢體銘文。全文短短八十一字,作者借贊美陋室抒寫自己志行高潔,安貧樂道,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意趣。
文章層次明晰,先以山水起興,點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主旨,接著從室外景、室內人、室中事方面著筆,渲染陋室不陋的高雅境界,並引古代俊彥之居,古代聖人之言強化文意,以反問作結,余韻悠長。
《陋室銘》不足百字,篇幅極短,格局甚大。陋室以矮山、淺水相襯,與諸葛廬、子雲亭並提,居住其中,有古之賢人、今之鴻儒相伴,真是陋室不「陋」。全文想像廣闊,蘊含深厚,有咫尺藏萬里之勢。
文章巧妙地運用了多種藝術手法。首先,成功地運用了比興手法。「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以山高、水深引出陋室,以仙人、神龍比喻室主的德馨;「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又以古代著名的陋室映襯今日之陋室,以古代賢人比喻作者自己。
其次,有敘述、描寫,有抒情、議論,有染有點。「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是敘述描寫,是染。
最後一句「何陋之有」,是用典,也是抒情、議論,是點,畫龍點睛。點染結合,融敘述描寫、抒情議論於一爐。
『貳』 《陋室銘》和《愛蓮說》的通假字、詞類活用、課文翻譯,知道的迅速回答,在線等。。。。。。。。。。。。
山不一定要高,有了仙人居住就著名了。水不一定要深,有了龍居住就靈異了。這雖是簡陋的房子,只是我的品德美好(就不感到簡陋了)。青苔碧綠,長到台階上,草色青蔥,映入簾子中。與我談笑的是博學的人,往來的沒有不懂學問的人。可以彈奏樸素的古琴,閱讀珍貴的佛經。沒有嘈雜的音樂擾亂兩耳,沒有官府公文勞累身心。它好比南陽諸葛亮的茅廬,西蜀揚子雲的玄亭。孔子說:「有什麼簡陋的呢?」
水上,陸上各種草和木的花,可愛的非常多。晉朝陶淵明唯獨喜愛菊花。從唐朝以來世人的人們非常喜愛牡丹。我唯獨喜愛蓮花,它從污泥中長出來,卻不受到污染,在清水裡洗滌過但是不顯得妖媚,它的莖中間貫通,外形挺直,不牽牽連連,不枝枝節節的,香氣遠播,更加清香,筆直地潔凈地立在那裡,可以遠遠地觀賞但是不能貼近去輕慢地玩弄啊。
我認為,菊花是花中的隱士;牡丹,是花中的寶貴者;蓮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對於菊花的愛好,陶淵明以後很少聽到了。對於蓮花的愛好,像我一樣的人還有什麼人呢?對於牡丹的愛好,人數當然就很多了。
選我呀
『叄』 《陋室銘》在寫法上的特點是什麼
一、《陋室銘》在寫法上的特點
(1)托物言志的寫法
(2)反向立意的構思
(3)對仗工整,押韻
(4)採用類比的手法,讓文章更生動
(5)立意新穎,不落俗套
二、原文
陋室銘
(唐)劉禹錫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孔子雲:何陋之有?
三、原文釋義
山不在於有多高,有了仙人就有了名氣;水不在於有多深,有了龍就有了靈氣。這是簡陋的屋子,只是我(屋子的主人)的品德高尚(屋子就不顯得簡陋了)。苔蘚痕跡碧綠,長到階上,草色青蔥,映入竹簾里。平時和我交談的都是博學的人,來來往往沒有無學問的人。可以用來彈奏不加裝飾的古琴,閱讀用泥金書寫的佛經。沒有嘈雜的奏樂聲來擾亂我的耳朵,沒有官府的公文使我的身心勞累。南陽有諸葛亮的草廬,西蜀有揚子雲的玄亭。孔子說:「(雖然是陋室,但只要是品德高尚的人居住在裡面)有什麼簡陋的呢?」
『肆』 能否把《陋室銘》每一個字在文中的意思寫下來
原文:
陋室銘 唐•劉禹錫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①,惟吾德馨②。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③,往來無白丁④。可以調素琴⑤,閱金經⑥。無絲竹之亂耳⑦,無案牘⑨之勞形。南陽⑩諸葛廬,西蜀子雲〔11〕亭。孔子雲:「何陋之有?」〔12〕
注釋:
①斯、是:均為指示代詞斯,這。陋室:陳設簡單而狹小的房屋。
②惟:同介詞「以」,起強調作用。德馨,意指品行高潔。馨,能散布到遠方的香氣。
③鴻儒:這里泛指博學之士。鴻,大.儒,舊指讀書人.
④白丁:未得功名的平民。這里借指沒有什麼學問之人。
⑤素琴:不加雕繪裝飾的琴。
⑥金經:即《金剛經》(《金剛般若經》或《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的略稱),唐代《金剛經》流傳甚廣。
⑦絲竹:弦樂、管樂,這里指的是奏樂的聲音。此處泛指樂器。亂耳,使聽力紊亂。
⑨案牘:官府人員日常處理的文件。
⑩南陽:地名,今湖北省襄陽縣西。諸葛亮在出山之前,曾在南陽廬中隱居躬耕。
〔11〕子雲:漢代的揚雄(前53—18)的字。他是西蜀(今四川省成都市)人,其住所稱「揚子宅」,據傳他在揚子宅中寫成《太玄經》,故又稱「草玄堂」。文中子雲亭即指其住所。川中尚有紀念他的子雲山、子雲城。
〔12〕何陋之有:之,表賓語提前。全句意為「有何陋」。《論語•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意思是:孔子想搬到九夷之地去住。有人說:「那地方非常簡陋,怎麼好住?」孔子說:「有君子去住,就不簡陋了。」
〔13〕勞形:使身體勞累.形,形體、身體。
譯文:
山不一定要高,有了仙人居住就著名了。水不一定要深,有了龍居住就靈異了。這雖是簡陋的房子,只是我的品德美好(就不感到簡陋了)。青苔碧綠,長到台階上,草色青蔥,映入簾子中。與我談笑的是博學的人,往來的沒有不懂學問的人。可以彈奏樸素的古琴,閱讀珍貴的佛經。沒有嘈雜的音樂擾亂兩耳,沒有官府公文勞累身心。它好比南陽諸葛亮的茅廬,西蜀揚子雲的玄亭。孔子說:「有什麼簡陋的呢?」
作者簡介:
劉禹錫,字夢得,唐代文學家,詞人,洛陽人。畢生從政,曾官至監察御史,後貶官為多處刺史,雖其時其宦途不順,然這段時間的經歷,卻為他後來的文字,打下了廣博的基礎。唐文宗大和元年(827)劉禹錫返回洛陽,宦途始告平穩。晚年任太子賓客,分司東都(洛陽),加檢校禮部尚書。有《劉夢得文集》四十卷。
劉禹錫自幼好學,攻讀經典之外,於九流百氏,乃至書法、天文、醫學,亦廣泛涉獵。其文學創作,以詩歌最著,白居易說他「文之神妙,莫先於詩」(《劉白唱和集解》)。在古文運動中,他佔有重要地位,當時李翱、韓愈主盟文壇,引之以為倫輩。劉說自己「長在論」,他的論文條分理析,論證周密,文采沛然。散文則思路清晰,簡潔曉暢。(此節引自於劉禹錫小傳)。
劉禹錫生活在唐代中後期,由於安史之亂,唐朝形成了宦官專權、藩鎮割據、朋黨之爭的社會局面。他對於這樣的社會現實頗為不滿,曾參與了王叔父領導的改革運動,但遭遇失敗,以致仕途坎坷,多次受貶。但是,他沒有屈服於權貴,而是以文明志,表現了他剛直不阿的品格和對達官顯貴的蔑視態度。本文可以說是作者對當時世風的辛辣嘲諷與心態的自明。
出處:
陋室銘選自《全唐文》卷六零八(中華書局1983年版)。
文體:
銘本是古代刻於金屬器具和碑文上用以敘述生平事跡的一些贊頌或警戒性的文字,多用於歌功頌德與昭申鑒戒。後來逐漸發展演變為一種獨立的文體。由於這種文體獨特的歷史淵源,使這種文體具有篇制短小、文字簡約、寓意深刻等特點。 根據古文體的分類, "銘"是應用文。明白了銘的意思,也就明白題意,即對陋室進行歌頌,內接內容,即對陋室內的人的高尚品德進行歌頌。實際上也就是借陋室之名行歌頌道德品質之實,這才是作者真正的意思。托物言志,以此闡明作者的生活態度和人生觀。這一點與《愛蓮說》頗為相似。
主題:
從主題看,《陋室銘》通過對居室的描繪,極力形容陋室不陋,《陋室銘》一文表現了作者不與世俗同流和污,潔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態度。表達了作者高潔傲岸的節操,流露出作者消極循世、安貧樂道的隱逸情趣。
立意:
從立意看,《陋室銘》以襯托手法托物言志。並以反向立意的方式,隻字不提陋室之"陋",只寫陋室"不陋"的一面,而"不陋"是因為"德馨",從而自然地達到了抒懷的目的。
表達方式和寫作手法:
從表達方式看,《陋室銘》聚描寫、抒情、議論於一體。通過具體描寫"陋室"恬靜、雅緻的環境和主人高雅的風度來表述自己高潔隱逸的情懷。
《陋室銘》的寫作技法運用繁雜,在區區八十一字內運用了對比,白描,隱寓,用典等手法,而且壓韻,韻律感極強,讀來金石擲地又自然流暢,一曲既終,猶餘音繞梁,讓人回味無窮。
從句式看,《陋室銘》以駢句為主,句式整齊、節奏分明、音韻和諧,給人一種視覺上的齊整之美。但《陋室銘》中"何陋之有"又是散句。所以句式上《陋室銘》是駢散結合,使文章節奏明快、語言錯落有致,讀來抑揚頓挫,和諧悅耳,在聽覺上給人音樂的美感。同時,文章又重在五言,間以四言、六言,因而句式參差,文章一韻到底。
從線索看,《陋室銘》以"惟吾德馨"的立意貫穿全文的始終:開頭引出"惟吾德馨",而後又以居室環境、往來人物和日常生活表述"惟吾德馨",最後又以"諸葛廬","子雲亭"的"何陋之有"映襯"惟吾德馨"。這都是作者的主觀感受。
文章藉助陋室說理,以抒情的筆調表明作者高潔的品格,事中見理,景中顯情,誠可謂「情因景而顯,景因情而生」。這樣就把作者的閑情逸事,居室美景寫得含蓄生動而意韻悠遠。
文章巧於用典。如借「諸葛廬」、「子雲亭」以自況,且引孔子之語——「何陋之有?」 說明陋室「不陋」,從而增強了文章說理的可信性和說服力。
總之,作者在文中不是以「君子」自我標榜,而是以君子的敬德修業律已,表現為一種對人生失意與仕途坎坷的超然豁達和樂觀開朗的人生態度。惟其如此,我們與其視其為一篇闡述陋室「不陋」的散文,倒不如說這是一首贊頌陋室以顯主人淡泊高雅之生活情趣的抒情詩。
『伍』 陋室銘中前四句用了什麼的寫作手法,這樣寫的目的是什麼
山不在高 有仙則名
水不在深 有龍則靈
運用比興手法 類比手法 目的是引出陋室 點明主旨 意在說明陋室並不陋,重要的是有德馨
『陸』 <<陋室銘>>中托物言志是哪一句
陋室銘
首先我覺得整首詩都是用了托物言志的寫法,我覺得如果非要找一句,那麼就是那句「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借陋室以言志,表現作者不貪戀富貴榮華,不與統治階級同流合污,重視自身修養的思想感情。(文章主旨)
劉禹錫
教學目標:
1、理解托物言志的寫法。
2、體會精妙新穎的構思。
3、當堂背誦全文
教字方法:導讀法(通過"三讀"達到理解課文內容,當堂背誦全文)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教學鋪墊
導入
①師生問好;②板書課題《陋室銘》(劉禹錫)及教學目標;
二、學習課文
(一讀 理清思路)(學生結合課文提示註解自由地大聲地朗讀課文)
①本文題目是什麼意思?
明確 本文是唐朝文學家劉禹錫為自己簡陋的屋子寫的一篇散文。本文為駢體文,簡介駢體文的特點。"銘":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者稱述功德的文字,後成為一種文體,這種文體一般都是用韻的。
②學生試讀課文
③學生質疑(由學生提出問題,然後盡量讓學生來解答,達到疏通課文字詞的目的)
④如果給課文分三個層次,該怎樣劃分?
明確 第一層從開頭到"唯吾德馨",第二層從"苔痕上階綠"到"無案牘之勞形",第三層為文章結尾。
(二讀 品析詩句)
①"山不在高","水不在深"類比什麼?"有山則名"、"有龍則靈"暗喻什麼?
明確 前二句類比"陋室",後兩句暗喻自己。
②陋室內外是什麼顏色?景色美不美?有何特點,用一個詞(字)概括。
明確 綠色,青色,景色別致幽雅(幽)
③與作者交往的人有何特點?
明確 鴻儒 ,無白丁(雅)
④作者身居陋室的生活是什麼?有何特點?
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安)
⑤作者用什麼來類比自己的陋室?
明確 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
⑥品析"上"、"入"二字的妙用,明確:"上"、"入"二字生動傳神,以靜為動,不僅使景物人格化,活躍而有生氣,而且流露了作者對這景色的喜愛之情,我們可以想像出這是一個多麼幽靜安寧的環境。
⑦"鴻儒"可否換成 "群儒"?
不能。"群儒"則無"大"之義,顯得太多了。
(三讀 領悟內涵)(男、女生分角色各讀一遍)
①"往來無白丁"含什麼感情?
清高自賞(含輕視勞動人民的思想,作者的階級局限性所決定)
②能否將"閱金經"改為"閱五經",為什麼?
明確 不能。因為作者當時受貶,思想上有些消沉,想從佛經中找到某種寄託,"閱金經"正是作者當時思想感情的折射。
③首尾句有何關系?
首句用了比興寫法,尾句與首自互相呼應。
④本文題目為"陋室銘",文章又說"何陋之有"?這些不矛盾嗎?
不矛盾。題中之"陋"為房屋的形陋,尾句的"陋"為"鄙俗"之義,指屋中主人的"德馨"不鄙俗。
⑤引導學生總結全文的構思。全文起於比興,繼而對陋室中的景色、社交、生活加以描寫,再通過類比,巧妙地表現自己的生活感受和情趣。
⑥文章托物言志(借陋室以言志),表現作者不貪戀富貴榮華,不與統治階級同流合污,重視自身修養的思想感情。(文章主旨)
三、教學小結(略)
四、全班競背(①學生自由背,②小組中相互背,③全班競背)
附板書設計:
陋室銘
劉禹錫
比 興 類 比
『柒』 陋室銘 的寓意是什麼
《陋室銘》通過對居室的描繪,極力形容陋室不陋,《陋室銘》一文表現了作者不與世俗同流和污,潔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態度。表達了作者高潔傲岸的節操,流露出作者消極循世、安貧樂道的隱逸情趣。
《陋室銘》是唐代詩人劉禹錫所創作的一篇托物言志駢體銘文。
節選如下: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譯文如下:
山不在於高,只要有仙人居住就會出名;水不在於深,只要有蛟龍棲留住就顯神靈。這是一間簡陋的居室,因我的美德使它芳名遠揚。
(7)陋室銘中的留白美是哪個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作者因在任監察御史期間,曾經參加了王叔文的「永貞革新」,反對宦官和藩鎮割據勢力。革新失敗後,被貶至安徽和州縣當一名小小的通判。按規定,通判應在縣衙里住三間三廂的房子。可和州知縣見作者被貶,屢次刁難之。作者卻並不計較。
那位知縣見其仍然悠閑自樂,滿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調到縣城中部,而且只給一間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半年時間,知縣強迫作者搬了三次家,面積一次比一次小,最後僅是斗室。作者遂憤然提筆寫下這篇《陋室銘》,並請人刻上石碑,立在門前。
作品賞析
文章巧妙地運用了多種藝術手法。首先,成功地運用了比興手法。「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以山高、水深引出陋室,以仙人、神龍比喻室主的德馨;「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又以古代著名的陋室映襯今日之陋室,以古代賢人比喻作者自己。
其次,有敘述、描寫,有抒情、議論,有染有點。「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是敘述描寫,是染。最後一句「何陋之有」,是用典,也是抒情、議論,是點,畫龍點睛。
『捌』 【愛蓮說】和【陋室銘】的習題,麻煩大家。
《陋室銘》《愛蓮說》練習題
姓名:
一、閱讀甲、乙兩則文言文,完成14—17題(14分)
[甲]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孔子雲:何陋之有? (劉禹錫《陋室銘》)
[乙]孔子曰:「吾死之後,則商①也日益②,賜也日損③。」曾子曰:「何謂也?」子曰:「商好與賢己者④處,賜好說⑤不若己者。不知其子,視⑥其父;不知其人,視其友。」故曰:「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⑦矣。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⑧,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與處者焉。」
(選自王肅《孔子家語》)
[注釋]①「商」和下文的「賜」皆為孔子弟子。②益:長進。③損:減損。④賢己者:比自己賢良的人。⑤說:談論。⑥視:看,比照。⑦化:融和。⑧鮑魚之肆:賣咸魚的店鋪。
1、解釋下列句中的劃線詞語:(4分)
①談笑有鴻儒( ) ②無案牘之勞形 ( )
③是以君子必慎其所與處者焉( ) ④有仙則名( )
2、在《古漢語詞典》中,「日」字有以下幾個義項。請根據語境判斷哪一個義項最適合[乙]段「則商也日益」一句中的「日」字。(只需填序號)(2分)
日: A.太陽 B.白天 C.日子 D.每天,一天天地
3、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4分)
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②商好與賢己者處,賜好說不若己者:
4、簡答題:(5分)
(1)[乙]段中的「芝蘭之室」,後人常用來喻指賢士居所。[甲]段中的「陋室」以及文中提到的「 」和「 」都稱得上是「芝蘭之室」。(2分)
(2)[甲]段「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乙]段「不知其人,視其友」、「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等,涉及的都是「交朋友」的話題。在「交朋友」方面你有怎樣的個性化感悟?請聯系文段內容自選角度具體談談你的看法。(3分)
5、下面對選文內容和寫法分析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本文托物言志,以陋室不陋,表達了作者對高潔情操的追求。』
B.選文在描寫「陋室」時,重點突出了「陋室」環境之清幽寧靜和室內主人生活情趣之高雅。
C.文中的「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表明了作者對官場生活的鄙棄。
D.作者在結尾處引用孔子的話,意在表明只要環境清幽寧靜,生活閑適,「陋室」就不陋。
二、閱讀下面兩段文字,回答問題。
【甲】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 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周敦頤《愛蓮說》
【乙】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已是懸崖百丈冰。 猶有花枝俏。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 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 毛澤東《卜運算元•詠梅》
1、解釋下面句中加點的詞:(4分)
(1)出淤泥而不染 ( ) (2)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 ( )
(3)陶後鮮有聞( ) (4)待到山花爛漫時( )
2、翻譯下面的句子。(2分)
蓮,花之君子者也。 譯文:
3、作者「獨愛蓮」的原因是什麼?(請用原文回答)(2分)
答:
4、【甲】文用 、 襯託了蓮花的形象,【乙】文用 、 等自然環境來烘托梅花的形象。(4分)
5、兩文所歌頌的對象在精神品質上有什麼相似之處?(3分)
答:
6、某市在確定市花的活動中,居於民意調查前三名的是蘭花、梅花、桂花。如果讓你從這三種花中選擇一種,你贊成哪種花?並談談理由。(2分)
答:
三、翻譯下面的文段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誡子書》——諸葛亮
一、答案:1.(3分)每個解釋1分。酌情給分。
①博學的人 ②使身體勞累 ③所以,因此
2.(2分) D
3.(4分)每句2分。酌情給分。
①這是簡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高尚,也就不顯得簡陋了。
②商喜歡和比自己賢良的人相處,賜喜歡評論不如自己的人。
4、(1)(2分)各1分。出現錯別字不得分。
諸葛廬(南陽諸葛廬) 子雲亭(西蜀子雲亭)
(2)(3分)答題要求:內容上扣住「交朋友」的話題,從正、反面談皆可,要結合文段內容;語言表達清楚流暢。內容2分,語言1分。脫離文段泛泛而談者最多得2分。
例一:我認為對象的選擇是需要慎之又慎的,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們要選擇那些可以給予我們幫助的朋友,在潛移默化中,達到人格的自我完善。
例二:交朋友應交有品位、有追求的人,與這樣的人相處自己便能不斷受到好的影響而不斷提高。這就是所謂的近朱者赤,就如商一定會在賢於自己的朋友的影響下成長一樣。
例三:要保持君子本色,除了自身的修養之外,朋友的影響也是很重要的,所謂「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多與「善人」、「鴻儒」交往,有助於修身養性。
5、D
二、答案;
1.(1)沾染;污染(2)認為(3)聽說(4)等待;等
2.蓮,是花中的君子。
3.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4.菊花、牡丹;風雪懸崖(冰天雪地、懸崖冰雪)、萬花叢。
5.不論在什麼樣的環境中都要堅守自己的節操(品質、精神)。
6、示例l;贊成蘭花,蘭花無論後於何處都是默默無聞的綻放,默默散發出幽香,具有純朴高雅,不張揚、不媚俗的品質。示例2:贊成梅花,「梅花香自苦寒來」,梅花能凌霜傲雪,展示了逆境中奮進、戰勝困難的精神。示例3:贊成桂花,桂花不僅香氣濃郁,而且可以作為香料,入葯、人茶,有很強的實用價值,自然讓人聯想到無私的奉獻。(由桂冠、月中的桂樹想到桂花的高貴亦可)
三、諸葛亮誡子書全文翻譯品德高尚、德才兼備的人,是依靠內心安靜精力集中來修養身心的,是依靠儉朴的作風來培養品德的。不看清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確自己的志向,不身心寧靜就不能實現遠大的理想。學習必須專心致志,增長才幹必須刻苦學習。不努力學習就不能增長才智,不明確志向就不能在學習上獲得成就。過度享樂和怠惰散漫就不能奮發向上,輕浮急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華隨著光陰流逝,意志隨著歲月消磨,最後就像枯枝敗葉那樣(成了無所作為的人)對社會沒有任何用處,(到那時,)守在破房子里,悲傷嘆息,又怎麼來得及呢?(窮廬,亦可解為空虛的心靈。)
句解釋 有道德修養的人,他們是這樣進行修煉的:(夫君子之行)
他們以靜心反思警醒來使自己盡善盡美。(靜以修身)
以儉朴節約財物來培養自己的高尚品德。(儉以養德)
除了清心寡慾、淡泊名利,沒有其他辦法能夠使自己的志向明確清晰、堅定不移。(非淡泊無以明志)
除了平和清靜,安定安寧,沒有其他辦法能夠使自己為實現遠大理想而長期刻苦學習。(非寧靜無以致遠)
要想學得真知,必須生活安定,使身心在寧靜中專心研究探討。(夫學須靜也)
人們的才能必須從不斷的學習之中積累。(才須學也)
除了下苦功學習,沒有其它辦法能夠使自己的才幹得到增長、廣博與發揚。(非學無以廣才)
除了意志堅定不移,沒有其它辦法能夠使自己的學業有所進、有所成。(非志無以成學)
貪圖享樂、怠惰散漫就不能夠勉勵心志使精神振作發奮向上。(淫慢則不能勵精)
輕險冒進、妄為急躁就不能夠陶冶生性使品德節操高尚。(險躁則不能治性)
如果年華虛度,任隨歲月而流逝,意志一天天任隨時間而消磨,(年與時馳,意與日去)
就會像衰老的樹葉般一片片凋落成灰,變成無用之人,(遂成枯落)
這樣的人對社會沒有一點用處,大多不能夠融入於社會,(多不接世)
只能夠悲傷地困守在自己窮家破舍之中,空虛嘆息,(悲守窮廬)
等到將來那時知道要悔過、改過,卻怎麼也來不及了。(將復何及)
諸葛亮誡子書字詞注釋
⑴夫(fú):句首發語詞,無實在的意義。⑵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⑶行:操守、品德。或所作所為 ⑷澹(dàn)泊:也寫做「淡泊」,清靜而不貪圖名利。
⑸明志:表達自己崇高的志向⑹寧靜:這里指安靜,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⑺致遠:實現遠大目標。致,到達 ⑻廣才:增長才幹。⑼韜(ta-o)慢:過度的享樂,慢:懈怠,懶惰。淫,過度⑽勵精:奮勉,振奮。⑾險躁:冒險急躁,與上文「寧靜」相對而言 ⑿治性:治通冶,陶冶性情。⒀馳:消失、逝去。⒁日:時間。
⒂遂:於是,就。⒃枯落:枯葉一樣飄零,形容人韶華逝去
⒄接世:接觸社會,承擔事物;有「用世」的意思。⒅窮廬:破房子。
⒆將復何及:怎麼還來得及。⒇才:才幹
意與歲去:意:意志,本文中指學習的意願
行:夫君子之行: 操守、品德。
三人行:同行。意:意與日去:意志賓客意少舒:心情。志:非澹泊無以明志:志趣。
『玖』 《陋室銘》的原文及賞析誰有
唐·劉禹錫,字夢得,唐代文學家,詞人,洛陽人。畢生從政,曾官至監察御史,後貶官為多處刺史,雖其時其宦途不順,然這段時間的經歷,卻為他後來的文字,打下了廣博的基礎。唐文宗大和元年(827)劉禹錫返回洛陽,宦途始告平穩。晚年任太子賓客,分司東都(洛陽),加檢校禮部尚書。有《劉夢得文集》四十卷。
劉禹錫自幼好學,攻讀經典之外,於九流百氏,乃至書法、天文、醫學,亦廣泛涉獵。其文學創作,以詩歌最著,白居易說他「文之神妙,莫先於詩」(《劉白唱和集解》)。在古文運動中,他佔有重要地位,當時李翱、韓愈主盟文壇,引之以為倫輩。劉說自己「長在論」,他的論文條分理析,論證周密,文采沛然。散文則思路清晰,簡潔曉暢。(此節引自於劉禹錫小傳)。
劉禹錫生活在唐代中後期,由於安史之亂,唐朝形成了宦官專權、藩鎮割據、朋黨之爭的社會局面。他對於這樣的社會現實頗為不滿,曾參與了王叔父領導的改革運動,但遭遇失敗,以致仕途坎坷,多次受貶。但是,他沒有屈服於權貴,而是以文明志,表現了他剛直不阿的品格和對達官顯貴的蔑視態度。本文可以說是作者對當時世風的辛辣嘲諷與心態的自明。
【內容】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①,惟吾德馨②。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③,往來無白丁④。可以調素琴⑤,閱金經⑥。無絲竹之亂耳⑦,無案牘⑨之勞形。南陽⑩諸葛廬,西蜀子雲〔11〕亭。孔子雲:「何陋之有?」〔12〕
【注釋】
(1)斯、是:均為指示代詞斯,這。陋室:陳設簡單而狹小的房屋。
(2)惟:同介詞「以」,起強調作用。德馨,意指品行高潔。馨,能散布到遠方的香氣。
(3)鴻儒:這里泛指博學之士。鴻,大.儒,舊指讀書人。
(4)白丁:未得功名的平民。這里借指沒有什麼學問之人。
(5)素琴:不加雕繪裝飾的琴。
(6)金經:即《金剛經》(《金剛般若經》或《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的略稱),唐代《金剛經》流傳甚廣。
(7)絲竹:弦樂、管樂,這里指的是奏樂的聲音。此處泛指樂器。亂耳,使聽力紊亂。
(8)案牘:官府人員日常處理的文件。
(9)南陽:地名,今湖北省襄陽縣西。諸葛亮在出山之前,曾在南陽廬中隱居躬耕。
(10)子雲:漢代的揚雄(前53—18)的字。他是西蜀(今四川省成都市)人,其住所稱「揚子宅」,據傳他在揚子宅中寫成《太玄經》,故又稱「草玄堂」。文中子雲亭即指其住所。川中尚有紀念他的子雲山、子雲城。
(11)何陋之有:之,表賓語提前。全句意為「有何陋」。《論語·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意思是:孔子想搬到九夷之地去住。有人說:「那地方非常簡陋,怎麼好住?」孔子說:「有君子去住,就不簡陋了。」
(12)勞形:使身體勞累.形,形體、身體。
【出處】
陋室銘選自《全唐文》卷六零八(中華書局1983年版)。
【譯文】
山不一定要高,有了仙人居住就著名了。水不一定要深,有了龍居住就靈異了。這雖是簡陋的房子,只是我的品德美好(就不感到簡陋了)。青苔碧綠,長到台階上,草色青蔥,映入簾子中。與我談笑的是博學的人,往來的沒有不懂學問的人。可以彈奏樸素的古琴,閱讀珍貴的佛經。沒有嘈雜的音樂擾亂兩耳,沒有官府公文勞累身心。它好比南陽諸葛亮的茅廬,西蜀揚子雲的玄亭。孔子說:「有什麼簡陋的呢?」
【作品主題】
從主題看,《陋室銘》通過對居室的描繪,極力形容陋室不陋,《陋室銘》一文表現了作者不與世俗同流和污,潔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態度。表達了作者高潔傲岸的節操,流露出作者安貧樂道的隱逸情趣。
【立意】
從立意看,《陋室銘》以襯托手法托物言志。並以反向立意的方式,隻字不提陋室之"陋",只寫陋室"不陋"的一面,而"不陋"是因為"德馨",從而自然地達到了抒懷的目的。
【表達方式和寫作手法】
從表達方式看,《陋室銘》聚描寫、抒情、議論於一體。通過具體描寫"陋室"恬靜、雅緻的環境和主人高雅的風度來表述自己高潔隱逸的情懷。
《陋室銘》的寫作技法運用繁雜,在區區八十一字內運用了對比,白描,隱寓,用典等手法,而且壓韻,韻律感極強,讀來金石擲地又自然流暢,一曲既終,猶餘音繞梁,讓人回味無窮。
從句式看,《陋室銘》以駢句為主,句式整齊、節奏分明、音韻和諧,給人一種視覺上的齊整之美。但《陋室銘》中"何陋之有"又是散句。所以句式上《陋室銘》是駢散結合,使文章節奏明快、語言錯落有致,讀來抑揚頓挫,和諧悅耳,在聽覺上給人音樂的美感。同時,文章又重在五言,間以四言、六言,因而句式參差,文章一韻到底。
從線索看,《陋室銘》以"惟吾德馨"的立意貫穿全文的始終:開頭引出"惟吾德馨",而後又以居室環境、往來人物和日常生活表述"惟吾德馨",最後又以"諸葛廬","子雲亭"的"何陋之有"映襯"惟吾德馨"。這都是作者的主觀感受。
文章藉助陋室說理,以抒情的筆調表明作者高潔的品格,事中見理,景中顯情,誠可謂「情因景而顯,景因情而生」。這樣就把作者的閑情逸事,居室美景寫得含蓄生動而意韻悠遠。
文章巧於用典。如借「諸葛廬」、「子雲亭」以自況,且引孔子之語——「何陋之有?」 說明陋室「不陋」,從而增強了文章說理的可信性和說服力。
總之,作者在文中不是以「君子」自我標榜,而是以君子的敬德修業律已,表現為一種對人生失意與仕途坎坷的超然豁達和樂觀開朗的人生態度。惟其如此,我們與其視其為一篇闡述陋室「不陋」的散文,倒不如說這是一首贊頌陋室以顯主人淡泊高雅之生活情趣的抒情詩。
【作品賞析】
根據文章的內容,我們可以將這篇短文分為三部分:
一、(1—3句):
《陋室銘》即開篇以山水起興,引入正題,既顯得出手不凡,也為以後的陋室歌功頌德埋下了伏筆。山可以不在高低,水可以不在深淺,只要有了仙龍就可以出名,那麼居處雖然簡陋,卻因主人的有「德」而「馨」,也就是說陋室因為有道德品質高尚的人存在當然也能出名,聲名遠播,刻金石以記之。山水的平凡因仙龍而生靈秀,那麼陋室當然也可借道德品質高尚之士播灑芬芳。此種借力打力之技,實為絕妙,也可謂作者匠心獨具。特別是以仙龍點睛山水,構思奇妙。「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由山水仙龍入題,作者筆鋒一轉,直接切入了主題,看似有些突兀,但回頭一看,卻又渾然一體,因為上面的對比句恰好為這句的引論鋪下了基礎。
在此點看出,作者寫此隨筆是經過反復思考的,絕不是一時的靈感沖動。絕句可以是靈光乍現,而連接無暇卻是平時的功底積累與反復推敲了。
二、(4—7句):
這幾句寫陋室環境與豐富多彩的日常生活,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完全是作者對於道德品質高尚之士的生活總結。在前面幾句的生花妙筆明了作者的志趣後,讀者的思緒也進入了佳境,此時明理,讀者更易接受作者的思想。他以苔痕上階綠的淡雅之色,隱寓作者的恬淡之心,又馬上以青色入簾青的生機盎然點明恬淡中充滿生機的仙活生活狀態。交朋識友,皆是同道高潔之士,撫琴研經,生活從容多滋味。遠離嘈雜的音樂,遠離傷神的公務,這種閑暇的生活實在讓人羨慕。這種既像隱士,又存在塵世的生活方式,是道德高尚之士羨慕的,也是凡夫俗子們嚮往的。通過這幾句的描寫,我們看到了是一幅神仙的生活畫卷,表達了陋室主人雅緻澹泊的生活情趣。
「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作者借這南陽的諸葛亮的草廬,西蜀揚雄的舊居來對比自己的陋室,有引諸葛亮與揚雄為自己同道的意思,也表明了作者以這二人為自己的楷模,希望自己也能如同他們一樣擁有高尚的德操。實際上劉禹錫這樣寫還有另一層深意,即諸葛亮是閑居隆中草廬以待明主出山。而揚雄呢?卻是淡薄於功名富貴,潛心修學之士,雖官至上品,然他對於官職的起起落落與金錢的淡泊,卻是後世的典範。劉禹錫引用此二人之意,他想表達的意思是:處變不驚、處危不屈、堅守節操、榮辱從容的意思。既不願與世俗同流合污,又想逢明主一展抱負,若無明主,也甘於平淡的那種志向吧。這結合劉禹錫官場的起起落落,是比較符合實際情況的。
三、(8—9句):
結句引用「孔子雲:何陋之有?」,引古人之言, 收束全篇,說明陋室「不陋」。表達了他對當時封建禮教的最高道德品質的追求。用聖人肯定的操守來規范要求自己,也許就是劉禹錫對自己的道德品質的最高要求。這樣的結句,不說其中的內容是何種意思,但結合題意,卻是妙手天成。因為封建禮教是以儒家的道德標准為最高道德標準的,孔聖人的肯定,也就為他道德品質的論注下了最好的定論,論文當有論據,而引孔聖人言作為論據,無疑在當時是最好的論據,充分而不可辯駁。
可以說,這篇短文表現的主題就是通過對陋室的描繪和歌頌,表達了作者甘於淡泊、不為物役的高尚情操,反映了他不與權貴同流合污的高潔清峻的品格。
思想內容
全文81字,可說是字字寫陋,又字字透著不陋。開篇16字,為全文寫不陋奠定了基調。「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從表面看來, 「仙」與「龍」是為山、水增色彩,實則是喻陋室之主。陋室主人身居陋室,而精神思想卻那般富有充實:「鴻儒」、「金經」、「素琴」,不單從交往、學習、愉悅幾方面描寫出陋室之主追求之不陋,就是「鴻、金、素」三字內涵之豐富,也是與陋無緣的。正如他自己所言「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用芬芳四溢的香氣形容其高尚的思想品德,這就突出了陋室之主追求的不是功名利祿(無案牘之勞形),也不是榮華富貴(無絲竹之亂耳),而是心之潔,趣之雅,德之馨。作者將其陋室比作「諸葛廬」、「子雲亭」,我們說這不但不過分,更突出了陋室主人「安貧樂道」之心,所以說「何陋之有」。
不僅追求之高雅,精神之富有,使人感受的是陋室不陋,就是直接描寫陋室的詞句「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也讓人體會不到一點「陋」意,給人更多的則是鬱郁蔥蔥的青草掩映下的小屋,充滿了勃勃生機。真是陋室不陋。
【寫作背景】
劉禹錫的《陋室銘》如今早已成了家喻戶曉的「名文」,但其實這篇名文卻是被「氣」出來的。劉禹錫因參加過當時政治革新運動而得罪了當朝權貴,被貶至安徽和州縣當一名小小的通判。按規定,通判應在縣衙里住三間三廂的房子。可和州知縣看人下菜碟,見劉禹錫是從上面貶下來的軟柿子,就故意刁難。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劉禹錫不但無怨言,反而很高興,還隨意寫下兩句對聯,貼在門上:「面對大江觀白帆,身在和州思爭辯。」和州知縣知道後很生氣,吩咐衙里差役把劉禹錫的住處從縣城南門遷到縣城北門,面積由原來的三間減少到一間半。新居位於德勝河邊,附近垂柳依依,環境也還可心,劉禹錫仍不計較,觸景生情,又在門上寫了兩句話:「垂柳青青江水邊,人在歷陽心在京。」
那位知縣見其仍然悠閑自樂,滿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調到縣城中部,而且只給一間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半年時間,知縣強迫劉禹錫搬了三次家,面積一次比一次小,最後僅是斗室。想想這位勢利眼的狗官,實在欺人太甚,遂憤然提筆寫下這篇超凡脫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銘》,並請人刻上石碑,立在門前。
【文體介紹】
銘本是古代刻於金屬器具和碑文上用以敘述生平事跡的一些贊頌或警戒性的文字,多用於歌功頌德與昭申鑒戒。後來逐漸發展演變為一種獨立的文體。由於這種文體獨特的歷史淵源,使這種文體具有篇制短小、文字簡約、寓意深刻等特點。 根據古文體的分類, "銘"是應用文。明白了銘的意思,也就明白題意,即對陋室進行歌頌,內接內容,即對陋室內的人的高尚品德進行歌頌。實際上也就是借陋室之名行歌頌道德品質之實,這才是作者真正的意思。托物言志,以此闡明作者的生活態度和人生觀。這一點與《愛蓮說》頗為相似。
【劉禹錫的「陋室」】
《陋室銘》流傳千古,陋室亦因之而名聞天下。如今,劉禹錫當年的陋室位於安徽和縣城中,3幢9間呈品字狀的房屋,斗拱飛檐,白牆黑瓦,典雅古樸,靜謐靈秀。石鋪小院綠茵遍地,松竹迎人,含英蘊秀,令人似乎嗅到濃郁的翰墨馨香。院內東側小巧精緻的亭內,立有「《陋室銘》碑石」,上刻流傳千年的《陋室銘》全文,字為書法家孟繁青所書,風骨端凝,清秀悅目。主室正中,有劉禹錫立像一尊,瀟灑莊重,上懸「政擢賢良」匾額。陋室佔地不廣,踱步其間,似覺人與自然在此得到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