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餐店怎麼追求白富美
① 快餐怎麼做能吸引人
1.小目標策略
這個策略在餐廳營銷時很有必要。舉個例子,一家在其他地區做得很火爆的餐廳到北京開第一家店,就算先前名氣再大、口碑再好,北京地區的人也很難對這個新品牌有概念。這種情況下,顧客的第一反應是:這個品牌沒聽過,好不好吃不能確定,再觀望一下;這家店什麼價位,能不能跟我的消費水平契合?這家店有什麼可吃的?我要不要吃常去的店?
想讓顧客了解認知你,還需要循序漸進。這就需要一開始「邁的步子小一些」,即從一些小點接觸顧客。所以很多餐廳通過在門口贈送新品、通過美食活動宣傳產品、通過其他平台或渠道建立聯系等方式接觸顧客,通過這些小的接觸逐漸拉近彼此距離。
2.標簽化客群
品牌定位和接下來的營銷策略息息相關,餐飲品牌都越來越注重做好品牌定位,設定好目標客戶群畫像,比如白領、25—38歲之間、女性等等。不過面對顧客群,我們還需要一個更標簽化的設定,來吸引某一類更精準的人群。人們才會因為標簽而被吸引。甚至很多人會因為嚮往這樣標簽類型的人群,而嘗試融入和改變自己。
顧客會因此被感染,也會體會和享受到生活的精緻,也能給自己增強信心,樹立努力的目標。由標簽帶來的環境氛圍,可以給顧客潛意識里帶來美好的感受,也會逐漸賦予品牌一種調性,聚集起一個完整的圈子,然後又再由圈子感染更多人群。
3.預期效應
不知道你們有沒有這樣的經歷,身邊一個朋友把一個地方的菜品吹得天花爛墜,然而你去了之後感覺比想像中差遠了;又或者你看某公眾號把一家餐廳介紹得格外漂亮、產品格外誘人,但去了之後簡直就是賣家秀與買家秀的對比
預期會影響人們對於產品的判斷。當然,前提得是產品一定也要不錯,否則,就會出現這樣一種情況:服務很上檔次,擺盤非常精緻,但產品口味過於普通,就會有失落感,覺得這樣的口味配不上如此講究的服務和出品。
4.社會認同原則
社會認同原則實際就是所謂的從眾心理。人們有參考周圍人選擇的習慣,以此來矯正自己的選擇。這也是為什麼很多時候少數會服從多數。比如,一般食客到商場選擇就餐,一家餐廳門口人很多,旁邊一家卻幾乎沒人,多數人都會產生心理暗示:旁邊這家估計不好吃。
因此,為了讓更多人選擇自己,除了排隊、點評等老方法,很多餐廳現在還選擇通過短視頻平台「拉攏」顧客。相應也就有了美食網紅、大胃王等,這些人往往過著大多數人嚮往的生活,即使不是真實的,但至少在網路上是這樣。消費者以他們為導向,跟隨著他們的步伐發現喜歡的餐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