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白嫩膚 » 我們的祖先為什麼以白為美

我們的祖先為什麼以白為美

發布時間: 2022-12-19 05:28:52

『壹』 揭秘:為什麼中國從周朝開始喪服就使用白色

喪服指喪禮中親屬們根據與死者的親疏關系而穿著的各種服飾,晚輩為長者服喪穿用的喪服稱孝服。由於民族風俗及宗教信仰等因素,喪服的顏色有所不同。正如法國作家拉伯雷所說,大部分國家的喪服顏色通常為黑色,這是因為許多國家都以黑色表示悲哀,以白色表示喜悅和快樂。比如在英國、法國、義大利等國的習俗中,寡婦一身黑衣,居喪期後半年加穿白、灰、紫或淡紫色服裝(稱半喪服)。新娘身穿潔白的婚服。除了西方國家以外,即使與中國一水之隔的日本,其風俗亦是以白色為結婚之吉服,黑色為喪服。對於日本人而言,白色是純潔無瑕的處女象徵。因此,日本人稱新娘和式嫁衣為「白無垢」。時至今日,在舉行婚禮儀式時,為了突顯出嫁新娘的潔白風采,出席婚禮的女性仍忌穿純白色的和服或裙裝。天皇及其父或母辭世時,則稱「諒暗」。在此期間,天皇(或下屆天皇)以下之宮內所有人員,一律穿接近於黑色的「鈍色」喪服,並且不只限於衣裳,其束帶、冠等也均換成黑灰色。
中國古代服色的起源很早。早在距今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就已能用赤鐵礦粉末將麻布染成紅色。到了周代,民間已有專門的染匠從事絲帛染色。《尚書·益稷》記載:「以五彩彰施於五色,作服。」 周代的宮廷手工作坊中亦設有專職官吏「染人」,「掌染草」,管理染色生產。《周禮·天官》雲:「染人染絲帛。」中國古代曾出現過黑色喪服的事例。如《左傳·僖公三十三年》:「子墨衰……絰夏四月辛巳,敗秦師於餚,獲百里孟視明、西乞術、白乙丙以歸。遂墨以葬文公。晉於是始墨。」
從周代開始,中國喪服開始使用「素服」(素衣、素裳、素冠等),都是白色,並有五服制度。即按服喪重輕、做工粗細、周期長短,分為五等: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在喪禮中不僅要求喪服是白色,而且不能穿黑色的衣服,也不能戴黑色的帽子,稱「羔裘玄冠不以吊」(《論語·鄉黨》)。「羔裘」是黑羊皮,毛皮向外。朱熹注曰:「喪主素,吉主玄。」(《四書章句集注》)五服制度至今已不多見,但喪服顏色以白色為主卻已成定製。即使到了清代,寡婦雖然穿黑色的裙子,然而在喪禮上仍需要著白色的喪服。整體觀之,中國人主要以白色為喪服之顏色。中國人的喪服「尚白」,自有其傳統文化和人們心理意識的根據。
首先,「白色」在中國的象徵意義,是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約定俗成的。不同文化之間的顏色象徵意義是在社會的發展、歷史的沉澱中約定俗成的,是一種文化現象。色彩,無論是藝術色彩還是語言色彩,它的象徵性和寓意,都能反映一定的民族文化心態。中國文化的顏色象徵,建立在中國早期的政治、文化和教育狀況的基礎上,因此,顏色的象徵意義有一定的政治化和神秘化傾向。我們的祖先因為弱小、無力,無法抗拒凶惡猛獸的攻擊,在白晝下,他們暴露無遺,面臨著隨時成為猛獸美食的危險,因而對白色產生了一種本能的恐懼感。同時,我們的祖先還觀察到「月到中秋分外明」,因此將中秋之月的「銀白色」與肅殺的秋季連在一起,於是,白色在中國文化里就成了一種顏色禁忌。這從中國的「五時衣」中也可以找到根據。《後漢書·東平憲王蒼傳》:「乃閱陰太後舊時器服,愴然動容,乃命留五時衣各一襲。」「五時衣」將服飾定為五色,天子在一年中的不同時節分別穿著五種不同的顏色。根據《後漢書·輿服志》說的「迎氣五郊,各如其色」,對應祈祥五方大帝—東方青帝、南方赤帝、中央黃帝、西方白帝、北方黑帝,「五時衣」的顏色為:春青、夏朱、季夏黃、秋白、冬黑。白色對應秋季,是一種大自然的殺氣時節,所以喪服之白色,既是一種復古、憶祖的祭服服色,同時也是吊喪死者的凶煞服色。從隋唐到宋代,皇帝命百官也穿著「五時衣」服飾「迎氣五郊」。《宋書·百官志上》記載,「乃出天子所服五時衣,以賜尚書令朴」。到明、清時期,「五時衣」已逐漸流行於民間,尤其江南,盛行此風俗。而西方文化中的顏色象徵意義,少了一些神秘,其文化中的白色象徵意義主要來自白色本身,如新下的雪、新鮮牛奶及百合花,都令人陶醉。因此,在西方,白色高雅純潔,它象徵著純真無邪、正直、誠實、高尚、廉潔和幸運;而黑色則是西方文化中的禁忌色,它象徵著死亡、凶兆、災難,被西方人所厭惡。

『貳』 投降、奔喪,白色為什麼會成了古人眼中的"負面色"

自古以來白色就給人一種很不吉利的印象,那麼為什麼古代人不喜歡白色呢?首先這個顏色,會給人帶來恐懼的感覺,會讓人想到冬天白雪皚皚,人們飢寒交迫。而且在原始社會人類是衣不蔽體的,後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出現了衣服,而最初的衣服顏色就是白色的,所以為了尊重先祖,會用白色作為喪服的專用顏色。

三、白是顏色禁忌

我國對白的思想比較復雜,在原始社會的時候,我們的祖先因為膽小而對白色曾有恐懼的心理,所以白色是禁忌的顏色。後來隨著時代的發展,白色衍變出各種各樣的意思。,但大都不吉利。

『叄』 黑中白,比白中黑更惹人注意並且使人感覺不順眼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每個人的審美也不盡相同。一般來說白人更符合國人的審美,而黑人在我們眼中卻沒那麼好看,既然都是外國人,為何會有此差異? 是由於進化而先天形成的,還是文化、經濟等方面的影響?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分析一下。
看中國古典文學,形容美女的詞里永遠少不了「膚若凝脂」這類的詞,能成為美女,少不了要白、要有光澤。為什麼呢?因為中國是個農業大國,大家都是苦哈哈的農民,每天風吹日曬的,皮膚能白到哪兒去?人人都想成為人上人,都嚮往貴族生活。
換句話說,有錢就是美的,富貴氣象就是美的。而人上人有錢又有閑,當然白皮膚的人會相對多些,白也就成了有錢人的象徵,也就成了富貴氣象的構成因素之一。幾千年的熏陶,在國人的審美中積淀下了白為貴的基因,也讓當代國人依舊以白為美,對黑色皮膚評價低、天然無好感。
審美雖然主要是主觀感受,但是更多的卻是經濟原因,為什麼中國人喜歡皮膚白的,因為在大家眼中,這樣的人家庭環境好,能花錢去美白護膚,所以大家喜歡皮膚白的,西方人為什麼小麥色皮膚受歡迎,一方面是小麥色可能是原始人的膚色,比較自然,另一方面,西方人皮膚太白,容易受到紫外線傷害,所以在他們眼中,小麥色皮膚證明你擁有財富去保護皮膚,去美黑。為什麼我們說黑人從不說黑人五官好不好看,而只說膚色呢,因為黑色皮膚在大家眼中象徵著原始與落後,與其說黑人不符合當代審美,不如說窮人不符合大家的審美吧。
黑人外貌特徵和亞洲人是不一樣的,亞洲人臉型是比較扁平的,原始黑人的臉型是向外凸起的(近似於我們的祖先),中國人傳統的審美里,這樣的臉型相當地不討喜,至於具體為何,應該跟面相學有關系,不過本人沒有仔細研習過,也不便亂說。
黑人的皮膚是天生黑,比小麥色黑,近似於炭的顏色。而中國人傳統的審美卻是以白為美(不分男女)。看看流量明星們,幾乎都是一水的膚白,即使有少數不白,最多也不過是小麥色上下的標准。對於中國傳統的審美來說,小麥色左右的深色基本上已經是審美底線了,而黑人大大超越了這個標准。
相比之下白人就好很多,首先是膚色就是白的,符合審美標准,其次還是因為五官,如果說黑白兩個人種的五官都是立體的話,那麼原始黑人是往外凸,但是白人卻是高低有致,相比之下更容易被接受。其實不單單是外貌,還有更多因素,比如文化交流。近代以來,中國一直致力於學習西方的文化,西方審美和西方禮儀等西方文化與傳統東方文化的融合,實際上使得當代中國人在文化認可度上,白人比黑人更高。加之黑人本身的缺陷和文化傳統,會讓我們感覺到很大的沖突難以適應,因而黑人獲得國人的認可更為不易。

『肆』 我國春秋時期的女子用什麼顏料畫眉

據說畫眉之風起於戰國,在還沒有特定的畫眉材料之前,漢族婦女用柳枝燒焦後塗在眉毛上(好怪異的化妝哦,還是做現代人好)。古代漢族婦女畫眉所用的材料,隨著時代的餓發展而變化。從文獻記載來看,最早的畫眉材料是黛,黛是一種黑色礦物,也稱「石黛」。描畫前必須先將石黛放在石硯上磨碾,使之成為粉末,然後加水調和。磨石黛的石硯在漢墓里多有發現,說明這種化妝品在漢代就已經在使用了。除了石黛,還有銅黛、青雀頭黛和螺子黛。銅黛是一種銅銹狀的化學物質。青雀頭黛是一種深灰色的畫眉材料,在南北朝時由西域傳入。螺子黛則是隋唐時代漢族婦女的畫眉材料,出產於波斯國,它是一種經過加工製造,已經成為各種規定形狀的黛塊。使用時只用蘸水即可,無需研磨,因為它的模樣及製作過程和書畫用的墨錠相似,所以也被稱為「石墨」,或稱「畫眉墨」。到了宋代,畫眉墨的使用更加廣泛,漢族婦女們已經很少再使用石黛。關於畫眉墨的製作方法,宋人筆記中也有敘述,例如《事林廣記》中說:「真麻油一盞,多著燈心搓緊,將油盞置器水中焚之,覆以小器,令煙凝上,隨得掃下。預於三日前,用腦麝別浸少油,傾入煙內和調勻,其墨可逾漆。一法旋剪麻油燈花,用尤佳。」這種煙薰的畫眉材料,到了宋末元初,則被美其名曰「畫眉集香圓」。元代之後,宮廷女子的畫眉之黛,全部選用京西門頭溝區齋堂特產的眉石,至明清也如此。到了20世紀20年代初,隨著西洋文化的東漸,我國漢族婦女的化妝品也發生了一系列的變化。畫眉材料,尤其是桿狀的眉筆和經過化學調制的黑色油脂,由於使用簡便又便於攜帶,一直沿用到今天。
畫眉是中國最流行、最常見的一種化妝方法,產生於戰國時期。屈原在《楚辭·大招》中記:「粉白黛黑,施芳澤只。」「黛黑」指的就是用黑色畫眉。漢代時,畫眉更普遍了,而且越畫越好看。《西京雜記》中寫道:「司馬相如妻文君,眉色如望遠山,時人效畫遠山眉。」這是說把眉毛畫成長長彎彎青青的,像遠山一樣秀麗。後來又發展成用翠綠色畫眉,且在宮廷中也很流行。宋朝晏幾道《六么令》中形容:「晚來翠眉宮樣,巧把遠山學。」《米庄台記》中說「魏武帝令宮人畫青黛眉,連頭眉,一畫連心甚長,人謂之仙娥妝。」這種翠眉的流行反而使用黑色描眉成了新鮮事。《中華古今注》中說楊貴妃「作白妝黑眉」,當時的人將此認作新的化妝方式,稱其為「新妝」。難怪徐凝在詩中描寫道:「一旦新妝拋舊樣,六宮爭畫黑煙眉。」
到了盛唐時期,流行把眉毛畫得闊而短,形如桂葉或蛾翅。元稹詩雲「莫畫長眉畫短眉」,李賀詩中也說「新桂如蛾眉」。為了使闊眉畫得不顯得呆板,漢族婦女們又在畫眉時將眉毛邊緣處的顏色向外均勻地暈散,稱其為「暈眉」。還有一種是把眉毛畫得很細,稱為「細眉」,故白居易在《上陽白發人》中有「青黛點眉眉細長」之句,在《長恨歌》中還形容道:「芙蓉如面柳如眉」。到了唐玄宗時畫眉的形式更是多姿多彩,名見經傳的就有十種眉:鴛鴦眉、小山眉、五眉、三峰眉、垂珠眉、月眉、分梢眉、涵煙眉、拂煙眉、倒暈眉。光是眉毛就有這么多畫法,可見古人愛美之心的濃厚。

『伍』 白色在中國的象徵意義

宗法制時期的中國,很注重分辨親屬關系的遠近,因此在各種禮儀中便出現了「九族」、「五服」、「三黨」等概念。其中,「五服」就是基於親疏遠近的不同而規定的不同喪服標准。喪服,顧名思義,就是在喪禮中所穿的服裝。喪禮屬於凶禮的一種,是殯殮死者、舉辦喪事、居喪祭奠有關的各種儀式禮節。

根據「五服」制度可將在喪禮中穿的衣服分為五個不同的等級:斬衰,以粗麻布為衣;齊衰,以粗麻布為衣。根據做工與周期分為四等:大功,以熟麻布為衣;小功,以較粗熟布為衣;緦麻,以精細熟麻布為衣。自周代始,無論是「五服」中的那一種,都必須使用白布,即「素服」,嚴禁在守喪期間穿黑色服飾。雖然五服制度在今天的中國已經幾乎不存在了,但人們在喪禮時身著白衣著素服的習慣自周朝一直延續至今。

其實,我國的服色制度起源頗早。早在新石器時期,人們就已經使用鐵礦石將麻布染成絳色,到周代已經出現專門從事布匹染色職業的匠人,稱為「染人」。在周代之前的春秋戰國時期,曾有晉國自晉文公之死後將黑色作為喪服的服色。周代之後,白衣成了喪禮定製,即使在很久以後的清代,寡婦雖著黑裙,但其上衣依舊是白色的。那麼,喪服的尚白習俗為什麼自周代成為了服色制度的定製呢?

這一制度的產生和延續是人們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約定俗成的,與中國人的文化心理息息相關,反映了民族的文化心態。

白色,是中國人心目中的凶煞之色。原始社會時期,由於缺少強大的物質文明的支持,我們的祖先在大自然面前往往顯得弱小無力,特別是在明亮的白天,他們極易暴露在各色猛獸的眼前,隨時都有被捕食的危險。因此,祖先們便對白色產生了恐懼、敬畏之感。此外,在後來的俗語「月到中秋分外明」中,人們將中秋時節的銀白色的圓月與寒冷干澀的秋季聯系在一起,由此白色又代表了一種肅殺之氣。據《後漢書》記載,天子在不同的季節身著不同顏色的服飾,稱為「五時衣」,分別為春青、夏朱、季夏黃、秋白、冬黑。由此可見,秋季與白色的聯系自古伊始。白色對應大自然中的殺氣,因此,人們將白色作為憑弔死者的不詳之色。

在中國人的文化心理之中,白色不僅是凶煞之色,也代表了復古、憶祖,代表了人們對祖先及質朴生活境界的崇敬。自古,先祖被稱為「類之本」,對於祖先的崇敬是最根本的禮儀之一。在服飾材料上,我們的祖先最早取材於牡麻,也就是麻中的雄株,遠古中原地區主要使用葛布、麻布和絲帛作為服裝材料。這些材料經過漂洗和脫膠之後,呈現出素色,所以白色成為了祖先服飾的代表顏色,進而成為了祖先的象徵,在喪禮時使用白色也成了對祖先的一種尊敬,表現了人們對於原始、質朴的生活境界的崇尚。在中華民族的文化中,去偽存誠是常行之禮,在某些特定的時候,人們厭惡對事物過多的矯飾,因此在「五服」之中,親緣關系越近的人所穿的衣飾便越粗糙、越原始。摒棄對喪服顏色上的修飾,採用麻最原始的白色,不僅體現了中國人的去偽存真精神,也表現了對死者最合乎禮儀根本的尊重。

與中國人不同的是,在東西方其他國家中,人們鮮少將白色作為喪服顏色,相反,白色有時還代表了喜慶、快樂等令人嚮往的精神境界,被廣泛應用於各種喜慶的場合之中,例如婚禮、慶典等。在英、法、義大利等西方國家甚至是與我國一衣帶水的日本,新娘均以白色作為吉服顏色。他們將結婚時的白色視作新娘是處女的象徵,日本就稱新娘結婚時的吉服稱為「白無垢」。與中國人對於白色的抽象理解不同,這些國家對於白色的理解通常較為具象化,例如他們認為白色象徵著雪、百合花、牛奶等令人沉醉的美好事物,因此白色代表了高雅純潔、喜悅幸福、正直無私以及純潔善良。相應的,黑色便代表了凶兆與災難,是他們所厭惡的文化禁忌,因而被用作喪服的顏色

『陸』 喪事為什麼要用白色古人的顏色崇拜是怎樣的

我們知道,在中國,紅色和白色分別代表著不同的含義,辦喜事的時候一定要用紅色,而辦喪事的時候就一定會有白色,以白色為主,有時候還會出現黑色。但是,這樣的一種以顏色劃分事情的種類的習慣又是如何形成的呢?為什麼白色就一定代表著喪事,喪事又是如何與白色劃在一起的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中國歷史上傳統喪服也用白色。在中國人的葬禮上,死者的親屬朋友通常還臂挽黑紗,胸襟上別著白色的小花,以此來表達對死去親人的哀悼和敬意。

白色,往往使人聯想起冰雪、白雲,給人以明亮干凈、暢快、樸素、雅緻與貞潔之感。在歐洲,白色總是象徵著友誼與愛情的純潔無瑕。西方人舉行婚禮,新娘的婚紗必須是白色的。在中國,古代文人志士就常以素衣寄寓自己的清高,有身份的人通常著白色——《管子·幼官》:「九和時節,君服白色。」

奇怪的是,中國傳統喪服也用白色。在中國人的葬禮上,死者的親屬朋友通常還臂挽黑紗,胸襟上別著白色的小花,以此來表達對死去親人的哀悼和敬意。而世界上的大部分國家,喪服顏色通常為黑色,以黑色表示悲哀,以白色表示喜悅和快樂。民族間的差異如此不同,這是為什麼呢?

中國喪服使用白色(素服,素衣、素裳、素冠等),是從周代開始的。周代產生了五服制度,即按服喪重輕、做工粗細、周期長短,分為五等: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在喪禮中要求喪服是白色,禁止穿黑色的衣服,戴黑色的帽子,稱「羔裘玄冠不以吊」(《論語·鄉黨》)。「羔裘」,就是黑羊皮,毛皮向外。喪服顏色以白色為主,已成為定製。這種制度,一直延續到清代。清代的寡婦,著雖黑色衣裙,但在喪禮上仍需著白色喪服。

中國人的喪服「尚白」,基於傳統文化和心理意識方面的原因,主要是三個方面:

一、原始禁忌

色彩的象徵和寓意,反映的是民族文化心態。中國文化的顏色象徵,建立在中國早期的政治、文化和教育狀況基礎上,具有一定的政治化和神秘化傾向。我們的祖先因為弱小,無法抗拒猛獸的攻擊,白晝下他們的心理仍暴露無遺。面對成為猛獸犧牲品的危險,對白色有一種本能的恐懼。於是,白色在中國文化里就成了一種顏色禁忌。

《後漢書·東平憲王蒼傳》載:「乃閱陰太後舊時器服,愴然動容,乃命留五時衣各一襲。」「五時衣」,是將服飾定為五色,天子在一年中的不同時節,分別穿著不同顏色的衣服。其顏色為:春青、夏朱、季夏黃、秋白、冬黑。

「五時衣」中的白色,對應的是秋季。秋季,是大自然的殺氣時節。喪服之白色,既是一種復古、憶祖的祭服服色,同時也是吊喪死者的凶煞服色。

隋、唐至宋,皇帝命百官也穿著「五時衣」服飾「迎氣五郊」。明、清時,「五時衣」流行於民間。而西方文化中,顏色象徵意義少了一些神秘,白色象徵意義主要來自白色本身,如下雪、白花等,白色只意蘊高雅純潔,黑色才是西方文化中的禁忌色,象徵著死亡、災難。

二、崇尚先人

中國喪服「尚白」禮俗,體現了人們對祖先的「崇敬」。《史記·禮書》雲:「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君師者,治之本也。無天地惡生?無先祖惡出?無君師惡治?三者偏亡,則無安人。故禮,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師,是禮之三本也。」《大戴禮記·禮三本》也說:「禮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君師者,治之本也。無天地焉生,無先祖焉出,無君師焉治,三者偏亡,無安之人。故禮上事天,下事地,中事先祖而寵君師,是禮之三本也。」

「尊先祖」,是「禮三本」之一。中國人最早的服裝原料取材於麻,中國之中原地區遠古不產棉布,除了從自然界獲取的動物毛皮、羽毛外,最先是以葛、麻、絲帛為服裝原料。清麻脫膠和絲帛漂練之後,自然呈現白色,白色自然成了中國人最早的服色。白色是祖先的發明,白色喪服則體現了對祖先的崇敬。

三、表達虔誠

中國喪服以白色為主,還體現禮的「真誠性」。喪服的原料選擇原則,是崇尚原始、質朴、自然。《儀禮·喪服》:「喪服,斬衰裳,苴絰杖」;「疏衰裳齊」;「不杖,麻屨者」;「大功布衰裳,牡麻絰纓,布帶,三月,受以小功衰,即葛」,「小功布衰裳,澡麻帶絰,五月者」,「緦麻,三月者」。

原料的粗糙程度,古人將之與喪禮的等級掛鉤。中國古人對五種喪服製作要求不同:斬衰是五服中等級最高的一種,上衰下裳都是最粗的麻布,只裁割而不緝邊,無修飾;齊衰僅次於斬衰,穿用粗麻布製成的衣,縫邊,所以稱齊衰;大功,穿用熟麻布做成的衣,麻布細於齊衰而粗於小功;小功,穿用細於大功的麻布製成的衣;緦麻是五服中最輕的一種,穿用細麻布製成的衣。越是與死者親近的人的喪服,後天的加工越簡單,以至於斬衰的原料是生麻布。

《史記·樂書第二》:「窮本知變,樂之情也;著誠去偽,禮之經也。」(唐)張守節正義:「著,明也。經,常也。著明誠信,違去詐偽,是禮之常行也。」常行之禮,在於誠,在於去偽。所以「布筵席,陳樽俎,列籩豆,以升降為禮者,禮之末節也,故有司掌之」(《史記·樂書第二》)。鄭玄注曰:「言禮樂之本由人君也。禮本著誠去偽,樂本窮本知變。」

白色選為喪服顏色的必然性,這些是很好地說明:「君子不以紺緅飾,紅紫不以為褻服」,原因就是後天顏色通常被認為是一種「偽」,為禮之末。以麻的本色(白色)為喪服顏色,體現的正是為禮之本的「著誠去偽」精神。而「披麻戴孝」,便成為廣泛的民俗。後來慢慢就演變成了今天的形式,全部使用白色。

原來這顏色的選擇也有這么多的講究,在科技不發達的古代,對自然界中的萬物都存在著一種敬畏的心理。所以所用的各種習俗都有其獨特的內涵。也正是這樣的歷史背景,造就了今天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

『柒』 白色作為上古「五正色」,是如何變成被忌諱的顏色的

古人將世間的各種色彩分為五色,而白色就是其中一種。白色在現代人們的心裡代表的是友誼的質朴和愛情的純潔並且神聖的象徵,而在現代家居裝飾的風格上代表著極簡和自由的風格。但是白色在漢文化中,同時跟死亡和喪事有關聯。在中國古代說西方是白虎位,主殺之秋,在古代經常在秋後處死罪犯,所以白色也代表著死亡。

雖然一些說法對現代來說有些迷信思想,在科技信息不發達的時期,造就了當時的歷史背景,古人對世間中一切未知的事物存在敬重和畏懼的心理。正因為這種敬畏才衍生出與世界各國不一樣的文化和文明,造就了寶貴的文化財富,從而形成了現在這樣豐富多元的傳統文化。

熱點內容
蕊膚雅面膜一般敷多久 發布:2023-08-31 22:03:54 瀏覽:1976
質地較濃防曬霜怎麼使用 發布:2023-08-31 22:00:02 瀏覽:1215
專業化妝師如何貼雙眼皮 發布:2023-08-31 21:58:43 瀏覽:1072
雞蛋清加什麼美白祛斑最快 發布:2023-08-31 21:58:35 瀏覽:1024
資生堂櫻花美白淡斑精華多少錢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779
孕婦喝什麼美白飲最好 發布:2023-08-31 21:55:12 瀏覽:1701
瑪西化妝品怎麼樣 發布:2023-08-31 21:55:06 瀏覽:1293
為什麼護膚品一旦停了就嚴重 發布:2023-08-31 21:50:21 瀏覽:1268
補水什麼時間做 發布:2023-08-31 21:47:15 瀏覽:1263
為什麼一年四季都做好防曬 發布:2023-08-31 21:45:25 瀏覽:1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