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白菇是什麼菇自己該如何種植
A. 白蘑菇種植技術
現在由於食用菌種植的經濟效益較好,從事生產的農戶越來越多。究竟怎樣才能種植好食用菌,記者采訪了有關農業專家。
食用菌是知識密集和勞動密集相結合的產業,是三分栽培七分管理,要用科學的態度來指導發展食用菌,沒有成熟、過硬的技術,想達到理想的經濟效益肯定不行。那麼,怎樣才能提高食用菌的經濟效益,降低市場風險,一是選擇營養價值高、無霉爛的原料作為栽培食用菌的營養料。二是適時栽培。如果夏季栽培秋冬季品種肯定不行,冬季栽培夏季品種同樣不行,遲栽也不行。三是選擇優質、高產的菌種。俗話說「好種出好苗」,沒有好的菌種就達不到好的產量。四是提高產品質量。做到適時採摘。食用菌生長分為前期、中期、後期三個時期,後期大量的孢子已經分生、老化,重量和品質都會下降。據了解,市場上最常見的平菇,大部分採收都在後期,同時有些從事食用菌銷售的商販還加些水,但消費者對此不清楚,買回去後烹飪,出現大量的水,一點鮮味也沒有,逐漸地消費者對這種產品就不再購買。還要注意增加室內通風和濕度,創造適合食用菌生長的環境。
發展一個產品要了解和掌握其市場信息,不能憑空想像。要了解市場上哪一種品種今年會走俏,哪一種品種適合在當地銷售,投入有多大、產生的效益如何、技術能不能接受等。靠「自產自銷」的思路來發展食用菌是不行的,可以考慮找一家有實力、技術過硬、信譽度好、可靠的單位與其聯手或簽約合同,生產出來的產品由單位來銷售。必須採取公司加基地帶農戶的發展方式來發展食用菌,由公司提供技術、新品種和市場,通過基地來生產,跟銷售方簽訂合同,帶動農民一家一戶生產,才能把食用菌生產風險降到最低
如何用牛糞種植蘑菇,及如何發酵,及如何選種子?
答:雙孢蘑菇牛糞、鋸末堆料發酵制種
傳統的雙孢菇制種技術成本高,成功率偏低,菌絲不易長到瓶底,水分不易控制,菌種易老化2000年夏季,我們採用了牛糞、鋸末堆料發酵技術進行雙孢菇制種,制母種的成功率達99.9%,制原種的成功率達98.1%.制栽培種的成功率93.2%。
制種方法如下: 牛糞、鋸末的發酵 選未變質的鋸末,過篩後在陽光下暴曬2~3天。曬時要攤勻、曬透。然後貯存備用。將牛糞曬干、打碎後備用。另外,備足碳酸氫銨、磷酸二氫鉀、生石灰、輕質碳酸鈣等輔料。將牛糞、鋸末,按體積比1:1的比例混合。同時,加入牛糞和鋸末總重量0.3%的碳酸氫銨、2%的磷酸二氫鉀、約2%的生石灰(生石灰的加入量,根據其質量而定,要求混合均勻後,pH值為7.5~8)、2%的輕質碳酸鈣。混合均勻後加水,使水分含量達68%~70%。然後建高1米、寬1.2米,長度不限的料堆。建好堆後插入溫度計。當溫度上升到75℃左右時進行第一次翻堆(時間約為10 天)。每次翻堆前,給料堆表面噴少量的石灰水,在發酵過程中,若發現料堆的中下部有變黑的趨勢,可用木棍適當打孔通氣。一般翻堆4~5次,時間間隔為10、9、8、7天。若時間來不及,可翻堆3次。發酵完後曬干備用, 發酵過程中容易出現的問題與處理辦法:
(1)料堆不升溫或升溫緩慢。鋸末發酵不如秸稈升溫快,若發現升溫較慢,可適當加入碳酸氫銨,調節碳氮比,促其升溫。若溫度能升到60℃以上,則不必調節。
(2)料堆中下部變成黑褐色,有異味。這種現象是由缺氧引起的,原因是料堆堆得過大或過實,應抓緊翻堆,翻堆後打孔通氣。 配製培養基 將麥粒煮透後,加入麥粒體積1/4左右的鋸末發酵料,然後加人生石灰,將pH值調至7.5~8。按干麥粒的重量,加人1%~2%的輕質碳酸鈣,拌勻後裝瓶。鋸末料必須細碎,不能有大塊,防止因塊內干心而導致滅菌不徹底裝瓶時要將料充分混合。裝瓶時瓶子要放正,不能過度傾斜。否則,裝瓶後麥粒偏向一側,鋸末偏向一側,裝料後接入菌種。
B. 怎樣自己種蘑菇
挑選菌種要注意以下的方面:
1、菌袋要厚實堅固不易破裂、透明利於觀察菌絲的生長;
2、菌料密度應在450千克/立方米為宜,是水密度的近一半,放在水中應該有一半的體積漂在水面以上,挑選菌種時,既要看重量也要看體積,重量大而體積小的,說明摻水過多;
3、以棉籽殼為主料的菌料比較好,顏色為黑褐色,發菌正常的菌絲體顏色純正、鮮亮,均為白色。出現綠色則是綠霉病,不能使用。
1.平菇的栽培
1.1 解開菌包紮帶,開口直徑1~2厘米,向裡面噴點水(存點積水,只要積水沒有干,就不要再噴水),要平放在半陰暗、潮濕、通風的地方,不要讓陽光直射,適應溫度-40~40度(可室內栽培,最適宜溫度5--32度之間),當袋口出現小菇蕾再完全打開打開袋口
2 用濕毛巾或餐巾紙覆蓋袋口,常向毛巾或餐巾紙噴水,保持透氣濕潤,也可以在菌包袋口處套一超市塑料袋(超市塑料袋內壁噴上水,不要套死,保持通氣),菌袋內存水要及時倒出。不能弄壞包裝的塑料袋,等幾天就會出菇了;
菌帽直徑1厘米以後,要經常對菇噴霧,保持濕潤,一般是4天左右成熟,待蘑菇慢慢長大 菌蓋邊緣呈現波浪狀就可以收獲了,採收前 1天停止噴水。採收時,一手按住菇面,另一手往菇腳的底部左右旋轉摘下。蘑菇採收後,停止噴水2~3天,清理干凈菇腳,保持高的濕度,就可以等待第2次出 菇了。
C. 如何在家種植香菇,香菇種植流程及技術
基本種植方法
1、決定你想種哪種類型的蘑菇。最容易種植的三種蘑菇分別是平菇、白蘑菇和香菇。各種蘑菇種植方法類似,但是理想的種植媒介有差別。
平菇最適合生長在麥稈中;香菇在木材鋸末里長得最好;白蘑菇喜歡混合的堆肥。這些不同的種植媒介反映了不同品種需要的養分。不過,這三種蘑菇在鋸末或麥稈中都很容易生長。
在烹飪或者吃之前要清洗蘑菇。你可以將收獲的蘑菇放在冰箱的紙袋裡,最多放置一周。
D. 如何自己在家種植蘑菇呢有什麼方法嗎
自己在家可以種植蘑菇的,以下種植方法僅供參考:
首先選擇菌株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菌袋必須濃厚不易破碎,透明才能觀察菌絲的生長; 最好菌株的密度為450kg/m3,幾乎是水密度的一半,在水中的大小應該是浮在水面上的一半,在選擇菌株時,既要看菌株的體積重量,又要看菌株的體積大小,菌株重量太大而體積很小的,說明澆水太多。
以棉籽粒為主要成分的菌株較好,色澤深褐,菌絲體顏色正常,色澤鮮艷,均為白色。綠色是綠色的黴菌,不能使用。
E. 白蘑種植方法 白蘑菇種植方法
1、選擇一個帶蓋子的玻璃容器廢舊的魚缸,聚苯乙烯泡沫塑料器、玻璃容器、甚至覆蓋有濕報紙的托盤都可以用來培育蘑菇。家裡有黑暗的地下室的話,容器就不需要帶蓋子了。但是要注意放置容器的地方要有一定的溫度控制能力(例如空調房),容器要有一定的深度,大概15厘米左右深就夠了。
2、在容器內填上培育介質蘑菇不像植物,不能夠通過光合作用自己製造營養物質。你需要在容器里製造栽培蘑菇的營養床,供其生長和營養物質。混合床的物質可以購買,也可以自己動手來做。棉籽殼,玉米芯,木屑,草粉,蓮子殼等,都是良好的營養床材料。注意在襯底裡面撒少量的石灰對蘑菇的生長大有幫助,以及要注意消毒防止污染。
3、種植蘑菇的孢子蘑菇的孢子就像植物的種子,把孢子種到襯底5厘米左右深處即可。當然你可以先撒上蘑菇孢子,然後在上面堆上混合肥料。
4、保持室溫等待菌絲萌發室溫保持在21攝氏度左右,溫度的調節可以用有空調的房間或者借用陽光直射來調節。大概需要3周的時間,你會看到薄薄的蛛網一般的白色菌絲出現在培養基上面。這時候就需要把室溫降到16攝氏度,並覆蓋2~3厘米的盆載土壤。
5、噴灑土壤表面保持微濕狀態微濕的土壤對蘑菇的生長很有必要,你要經常噴灑土壤表面以保持濕度。尤其一些處於乾燥環境的地方。你也可以在上面蓋上一層濕布,經常噴灑濕布保持水分。
6、保持土壤濕度和溫度3-4周在此期間你要留心不要被其他有毒的真菌或者病毒污染。如果培養基上出現一些小黑點或者生長起來的蘑菇顯得特別濕濘和黏滑,你就得重新培養。
7、收獲蘑菇採摘蘑菇的時間很重要,菌蓋沒有完全打開,或是打開後沒有破裂凋謝的才是好蘑菇,擁有最佳的味道和恰好的成熟度。注意不要把蘑菇從基地里硬拽出來,這會使襯底松軟影響其他蘑菇的生長,傷害幼菇。在基地附近扭斷或者用小刀切斷它們。
F. 如何自行種植蘑菇
自行種植蘑菇的方法是:
1、預濕
建堆前3d,將玉米芯、干牛糞預濕。在干凈整潔的水泥地上將玉米芯鋪在底層,蓋一層干牛糞,堆置成高1m,長度不限的堆,每天澆pH8.5的石灰水,直到底部有水溢出,使料充分濕透。
2、建堆
選擇地勢較高、近水源且靠近菇房、地面硬化的場地,建成堆寬2.0m,高1.5m,長度不限的發酵堆,料和牛糞盡可能混勻,料偏干加水,用草苫覆蓋保溫保濕,第2天開始測料溫,正常情況下堆溫在第3天應升到70℃。
管理:
1、結菇水
當菌絲長至距表層1cm時,要及時按3~4kg/m2用水量噴結菇水,使覆土的含水量恢復到16%~18%。
2、出菇水
大部分菇蕾長至黃豆粒大小時,要在1~2d按1.5~2kg/m2用水量再噴一次水,噴水方法與噴結菇水相同。
3、維持水
為了維持空氣相對濕度和覆土層的水分,滿足子實體生長過程中對水分的需要,一般按500g/m2用水量每天噴1~2次。維持水要根據「菇多多噴,菇少少噴,菇蕾生長前期多噴,生長後期少噴」的原則,結合氣候條件和菌絲生長情況靈活掌握。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蘑菇
G. 怎樣在家種植蘑菇
不少人都以為蘑菇總是生長在森林深處,而其實自己家裡的陽台上也可以種蘑菇。那怎樣在家種植蘑菇呢?下面是我為你整理的在家種植蘑菇的方法,希望對您有用。
在家種植蘑菇的方法
一、菇房設置
1、菇房建設
修建菇房,應選擇地勢高、排水方便、房邊有堆料場地的地方。竹木結構的菇棚,棚架要牢固,棚周牆體和棚頂要用厚膜覆蓋,並掛蓋草簾和遮陽網。棚的大小由栽培規模而定,一般以每棚栽培110~330m2的蘑菇為宜。
2、床架排列
菇床與菇房垂直排列。菇床四周不要靠牆,留出0.6米寬的過道,如菇房窄於3米,可只留一條中間過道。床架之間留過道0.6米,床架可搭4~5層,每層菇距0.6米,底層離地面15~30厘米,最上層距棚頂1.3~1.5米,長度據菇房而定。床架一般用竹木搭建,過道兩端牆上各開上下窗一對;上窗距棚檐15厘米左右,下窗離地面10厘米左右。窗的大小以40×45厘米為好,每隔2~3條棚道的中間棚頂設一拔風筒,筒高1.3~1.5米,頂端裝風帽。
二、培養料的堆制、發酵
1、培養料的來源。主要有糞肥、稻草、麥草、餅肥、化肥、石膏,石灰等。
2、培養料的碳氮比(C/N)。在堆制過程中,如含氮量過低,會造成微生物活動減弱,料溫不高,發酵不充分,易染雜苗。如氮過高,又會造成發酵後料中的氨、胺和醯胺含量過高,抑制蘑菇苗絲生長。生產中培養料發酵前的C/N為30~33:1,發酵後C/N為17:1。
3、培養料配方(以110m2栽培面積計標):
(1)干牛糞1000千克,大麥草1000千克,菜餅250千克,過磷酸鈣25千克,石膏粉40千克,石灰50千克,C/N為32:1。
(2)干牛糞1500千克,稻草、麥草各1000千克,餅45千克,石膏粉40千克,石灰40千克,C/N為2943:1。
在糞肥缺少的情況下,也可以實行無糞栽培。
堆料中大部分糞草配比6:4、5:5、4:6。
4、培養料的堆制、發酵
(1)堆制時間:在播種前20~25天左右進行。
(2)建堆與發酵:建堆前,將場地打掃干凈。一般堆寬2.1米,堆高1.5米,料堆長不限。先鋪一層稻(麥)草;厚度0.3米左右,四邊整齊,不澆水,然後在上面鋪一層薄牛糞,以蓋沒稻草為好,然後再鋪一層稻草上面再撒牛糞;如此類推,大約鋪10~12層。下面三層不澆水,從第四層起越往上鋪,澆水越多,菜餅和尿素在建堆時逐層加入。堆好後,四邊要整齊、垂直,頂部要堆成龜背形。堆好後要用草片或農膜覆蓋,以防日曬雨淋。另外,建堆後,以料底部有水流出為度。
①常規發酵(一次性發酵),糞草堆發酵後,必須經常翻堆,以調節堆料的含水量,散發有害氣體,促進有益微生物繁殖,使培養料養分加快分解轉化,同時,通過堆溫殺死雜苗和一些蟲害。第一次翻堆在建堆5~6天進行,主要是將上與下,內與外的料充分調換位置,使發酵一致,或熱均勻。翻堆時分層澆水,使料內水分達到手捏有水滴滴下為度。第二次在第一次翻堆後4~5天,當堆溫達到75℃左右並開始下降時進行。第三次在第二次翻堆後4天進行,此時料內含水量應在70%左右,加入石膏粉可以使料PH值為7.5~8。第四次在第三次後3~4天進行,第五次在第四次後3天左右翻堆5次後,2~3天使可進菇房。整個過程中,翻堆間隔期一般為6、5、4、3天。
發酵好的堆養料標准為:深咖啡色,無臭味、無氨氣,生熱適中,料草均勻,有一定的松緊度和香氣。
②二次發酵,此法是近十幾年推廣應用的一種有效技術,整個過程分室外前發酵和室內後發酵。
室外前發酵:方法與常規發酵相同,只是堆期較常規發酵外10天左右,翻堆3次,當料溫達70~75℃時,進房進行室內後發酵。
室內後發酵:包括升溫、保溫、降溫三個階段。培養料進房前,要先在料堆四周表面噴0.4%敵敵畏治蟲,噴0.4%的甲醛滅苗,然後用塑料薄膜覆蓋料堆,悶3~5小時後進房。
a、升溫階段,經前發酵的培養料,趁熱進房,堆放在中、上層床架上,底層不放。隨即關閉門窗,先讓溫度自行升溫至45℃以上,再升加溫。升溫可用煤爐、電爐,也可室外明火升溫。加溫使菇房溫度升至62℃,維持4~6小時。
b、保溫階段,這是後發酵的主要階段,將料溫降至52℃,保持3~4天。
c、降溫階段,待料溫降至45~50℃左右時,保持12小時,當溫度降至45℃以下時,開門窗使料溫迅速下降,後發酵完成。
三、翻格、播種
1、翻格。培養料進房完成發酵後,開窗通風,然後進行翻格。翻鬆料層使糞草混合均勻,料層松緊一致,揀除雜質、糞塊,平整床面,稍加拍緊,然後打掃地面,准備播種。
2、播種。當料溫降至28℃左右時即可播種。播種前,檢查料內有無氨氣,料的含水量否合格(65~68%)。如有氨氣,要重新補翻一次,散發氨氣,如料的含水量不足,可用石灰水調節;過濕,可以加大通風。播種的方法有穴播、條播、散播、混播等。播種量因苗種類型和苗種培養不同而不同。
四、播種後的管理
正常情況下,播後1~2天就能萌發出絨毛狀菇絲,3天就開始“吃料”。播種後3天後,隨著菇絲的生長,應加大菇房通風量。播後7~10天,菇絲一般長滿料面。菇絲吃料後,生長不快,有可能是料過濕、有氨氣等原因造成的,可以從床架反面“戳洞”。增加料層通氣性,排除有害氣體;也可用鑷子插入菇種旁的料中,撬松料,降低溫度。一般20天左右菇絲到底,就可覆土。
五、覆土
覆土是蘑菇栽培中從單絲體生長向子實體生長轉變的重要手段。當前推行的主要方法是“河泥礱糠一次性覆土”。具體做法是每100平方米需備含水量45%的粥狀河泥700~750千克礱糠75千克,礱糠要新鮮,在使用前曝曬2天,在PH值為10的石灰中浸泡24小時,撈出用0.5%的敵敵畏殺蟲。然後將礱糠和泥按1:10的比例拌和,使PH值為7.5。覆土厚度2厘米,上面用手刮干使厚度均勻。覆土後在料面打孔,適當通風。
六、覆土後管理
覆土後,前期床面一般不調水,以保濕吊菇絲(濕度75%)。若低於要求的濕度,可輕噴增濕。
(1)調水通風。調水原則是先濕後干,調水總量力10千克/m2,分三天調入,採取兩頭輕、中間重的噴水法,每次噴水時,應打開門窗通風。
(2)噴結菇水。當菇絲普遍長到土縫中,便進行大通風3天,抑制菇絲生長,促進線毛狀菇絲連成線狀菇絲橫躺在細土中,線狀菇絲開始扭結成原基,便可噴結菇水。噴結菇水後,大通風2天,然後減少通風,促使菇絲向上生長(吊菇),為以後持續出菇作好准備。
(3)噴出菇水。當蘑菇子實體普遍長到綠豆大小後,生長加快,需大量水分,就要噴“出菇水”。出菇水的用量和結菇水差不多,每25千克/m2,分5~6次噴,每次噴水量視床屬子實體多少而定,菇多則多噴,菇少則少噴。噴水時間是在噴結菇水後的4~6天進行。噴水後,逐步減少菇房的通風量,增加菇房濕度,保持空氣相對濕度90%左右。
七、秋菇管理
蘑菇從播種到採摘一般需40天左右。我縣一股9月下旬出菇,12月下旬秋菇結束。秋菇一般可采5~6批。秋菇管理主要措施是噴水、通風、保溫。
1、水分管理
做到看菇用水,菇多則多噴,前期多噴,後期少噴。秋菇前期噴水應在早、晚溫度較低時進行。
2、通風及溫、濕度控制
蘑菇生長發育中,需要吸收氧氣,排出CO2,另外培養料中的微生物在分解增差換氣,保持菇房空氣新鮮,在子實體逐漸長到採收期間,要增加菇房濕度。出菇期相對濕度要達到90%。
3、清理床面
每批蘑菇採收完畢,要及時清理床面。用鑷子剔除冬菇根和死菇,然後補覆細土,噴水,並打掃菇房。
4、追肥
當秋菇第三批採收結束,這時培養料里的養分已大量消耗,常會出觀菇體小,出菇少的現象。因此,應適當追施禽糞、畜尿、尿素、豆漿、豆芽汁、麥芽或施用1、2號健壯素等。
八、越冬管理
冬季寒冷,菇房溫度在5℃左右,不適合蘑菇子實體發育。這期間的管理內容是保溫、通氣。一般每隔7~8天噴一次清水,含水量達15%左右(土面保持不發白)即可。室內溫度保持在3~4℃,正常天氣、每天開窗2~3小時。到3月中旬,當溫度穩定在10℃以上時,便可調水和補充營養,氣溫達15~25度時,是春菇出菇的最佳時期。
九、採收
菇蓋直經2~4cm,菇環未破、菇傘未開的採收,要求菇無泥根、無蟲蛀、無機械傷,高峰期要勤采(每天2~3次)。要做到“三輪”(輪采、切、放),“三邊”(邊采、邊切根、邊分級),“三快”(快收、快裝、快運),“一減少”(減少翻運次數)。
十、病蟲害及其防治
蘑菇常見病蟲害有:白腐病、軟腐病、猝倒病、假蚊、蚤蠅、蟎糞、跳蟲、還有鼠婦等。防治方法主要是搞好菇房、培養料消毒,後發酵,注意菇房衛生,因病蟲不同,適當用葯。
蘑菇家庭種植技巧
第一步,收到菌包後,准備一個大一些的塑料桶或者紙箱(紙箱的話最好在里邊墊上一張防水薄膜),在里邊倒入一小杯水,把菌包封口處的報紙撕掉,然後將菌包在塑料桶里邊。(當然有泡沫箱的話,也可以把這些菌包放在泡沫箱裡面)。
第二步,在桶上面蓋上一張報紙,用噴水壺把報紙澆濕,每天早晚各一次(有條件的可以多噴幾次,保持報紙潮濕是最好,但是也不要太多水),澆水要注意,只要澆濕報紙就行,盡量避免水澆多了滴到料面上,如果水澆多了,請把報紙拿起,將上面多餘的水抖掉。每天澆水的時候把報紙動下,一是能讓下面的袋子透氣,二是可以看看有沒有菇蕾長出來,如果有菇蕾出現,可以適當增加噴水的次數,但還是要注意水量不能大,最好不要淋到料面讓料面積水,如果發現料面有積水,要及時把袋子拿出來,把多餘的水倒掉。
第三步,出菇管理:一個星期左右,可以看到已經開始出菇了,當然出菇的時間跟管理有關系,管理好的,菌絲長滿後5-7天就開始出菇,空氣比較乾燥,管理不是太好的,可能要20天左右才開始出菇,這些都是正常的。(出現菇芽之後就不能蓋報紙,一定要把報紙掀開,每天要加強噴水保濕)。
出菇後就要每天勤管理,一定要多觀察,因為有菇長出來了,生長就是很快的了,基本三到五天就長老了。
第四步,收菇:掰下之後,要用干凈的小刀或著木條把殘存的菌柄、死菇清理干凈,讓出菇口露出新鮮的培養料。
種植蘑菇的方法
一、培養料配方。稻草、菜餅、尿素、菇樂素、過磷酸鈣、石灰.培養料採用二次發酵法,在室外堆制15天左右,其間翻堆3—4次,然後進菇房或菇棚,加溫至65℃左右保持6—8小時,後降溫至52℃保持3天,進行後發酵。
二、播種及發菌期管理。採用二次撒播法。即先把菌種量的2/3撒於料面,然後將菌種翻入料內,再把餘下的1/3菌種撒在料層表面,用木板輕輕拍平。播種量為每平方米用麥粒種2瓶或棉殼種3瓶。播種後以緊窗發菌為主,溫度高時適當通風。
三、覆土。當菌絲基本長到料層底部時進行覆土,覆土材料用細泥、礱糠灰或河泥、礱糠灰,龍糠灰與泥土的比例為20:1,用前噴甲醛消毒,水分掌握在捏得攏、撒得開,pH值為8左右。覆土厚度3—4厘米,每平方米噴清水2.25公斤,緊窗,土層縫隙里有菌絲冒出時補土。
四、出菇管理。覆土後約15天,菌絲開始扭結成原基,這時進行通風、噴水,使床面始終保持濕潤狀態,同時菇房(菇棚)內保持較高的空氣濕度,達到85%—90%。
五、病蟲害控制。一潮菇結束後,用敵殺死4毫升加水25公斤噴打床面,同時加大通風量,使水分不淤積於菇體而造成色變、爛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