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薈苷對照品薄層色譜圖什麼顏色
1. 怎樣養蘆薈
土:蘆薈喜歡生長在排水性能良好,不易板結的疏鬆的土質中,一般的土壤中可摻些水礫灰渣,如能加入腐葉草灰等更好。排水透氣性不良的土質公造成根部呼吸受阻,爛根壞死,使蘆薈生長不良。
溫度:蘆薈怕寒冷,它長期生長在終年無霜的環境中,在5℃左右停止生長,0℃時,生命過程發生障礙,如果低於0℃就會凍傷。生長最適宜的溫度為15-35℃,濕度為45-85%。
水:和所有植物一樣,蘆薈也需要水分,但最怕積水,在陰雨潮濕的季節或排不好的情況下很容易葉片萎縮、枝根腐爛以至死亡。
日照:蘆薈需要充分的陽光才以生長,需要注意的是,初植的蘆薈還不窒曬太陽,最好是只在早上見見陽光,過上十天半月它才會慢慢適應陽光下茁壯成長。
肥:肥料對任何植物都是不可缺少的。蘆薈不僅需要氮磷鉀,還需要一些微量元素,為保證蘆薈是綠色天然植物,要盡量使用發酵的有機肥。餅肥、雞糞、堆肥都可以,蚯蚓糞肥更適合種植蘆薈。
繁殖方法:蘆薈一般都採用幼苗移栽或扦插等技術進行無性繁殖的。無性繁殖速度快,可以穩定保持品種的優良特徵。
蘆薈本是熱帶植物,生性畏寒。但也是好種易活的植物。當然,要使蘆薈長得快,繁殖多,必須根據蘆薈的特點,精心培植。
蘆薈喜歡生長在排水性能良好,不易板結的疏鬆土質中。一般的土壤中可摻些沙礫灰渣,如能加入腐葉草灰等更好。排水透氣性不良的土質會造成根部呼吸受阻,爛根壞死,但過多沙質的土壤往往造成水分和養分的流失,使蘆薈的生長不良。
蘆薈怕寒冷。如果低於0℃,就會凍傷。在5℃左右停止生長,它生長最適宜的溫度為15℃~35℃,濕度為45%~85%。利用大棚保溫栽培將解決北方地區大面積栽種蘆薈的越冬問題。 蘆薈和所有植物一樣,需要水分,但最怕積水。在陰雨潮濕的季節或排水不好的情況下很容易葉片萎縮枝根腐爛以至死亡。 蘆薈在15℃~35℃左右生長最快,我國3~10月份,大部分地區都符合這個溫度。這期間要加強管理,多次鬆土除 草,可促進土壤的通氣性,加速轉化土壤養分,促進根系發達,提高抗病能力,達到快速健康成長。
適時澆水是炎熱夏季特別要注意的。蘆薈喜光耐熱,但在夏季溫度高、降水少時也要防止乾旱,適當地澆水可獲得更高的產量。澆水造成不能過量,一般5~10天澆一次即可。生長旺盛期土壤中養分不斷被株體吸收,如 及時追肥就會影響蘆薈生長。有機肥一般肥效慢,不能等蘆薈生長受了影響後再施肥,這樣就來不及了。施肥一次不宜過多,不要沾污葉片,如果沾污要用清水沖洗。種植三年左右的蘆薈就可採摘了。三年以上的葉子葯用價值更高。采葉時一般要從植株下部開始,成熟的葉片順熱肅下,不要傷害植株,並晝保持中體完整。因蘆薈葉中水分佔96%以上。破損的葉體中的汁液流出,對其營養是個損失。另外破損的葉子也不易保存,還會影響其它葉片存放。 到了秋季就要控制澆水,可採取噴水的方法,即使土壤比較乾燥也沒有關系,否則很容易爛根。秋冬季節除了注意保暖,還要注意盡量讓蘆薈多見陽光。室內盆栽蘆薈可以放到避風向陽的地方。如果溫度較低,可以用透明的塑料袋罩住,在早上9點以後,3下午點以前進行日曬。
2. 蘆薈的資料
蘆薈:又名油蔥,原產印度。喜溫暖乾燥和陽光充足環境。不耐寒,耐乾旱和耐半陰。喜歡肥沃排水良好的沙壤土。冬季溫度不低於5℃。常用分株和扦插繁殖。分株,3—4月換盆時,將母株周圍密生的幼株取下盆栽。如幼株帶根少,可先插於沙床,待生根後再上盆。扦插,在5—6月開花後進行,剪取頂端短莖10—15厘米,待剪窺晾乾後再插於沙床,一般插後2周左右即能生根。蘆薈在早春生長旺盛,必須充分澆水,並每半月施肥1次。夏季有較短的休眠期,應控制澆水,保持乾燥為好。特別剛盆栽的幼株不耐高溫和雨淋,宜略加遮陰。秋後搬入室內養護,宜放陽光充足和通風場所,嚴格控制澆水。
別名 百龍角、狼牙掌、象膽、油蔥、蕃拉
科屬 百合科,蘆薈屬。
同屬的相似植物 同屬的品種至少在270種以上。常見的有:斑紋蘆 薈(亦稱蛇皮蘆薈)、木銼蘆薈、 翠葉蘆薈、花葉蘆薈。
產地及習性 原產於非洲南部及地中海沿岸等地。性喜陽光、溫暖、 濕潤的環境,不耐寒,宜疏鬆、肥沃、排水良好的沙質土壤。
形態特徵及用途 多年生肉質植物。葉肥厚,長披針形,簇生於莖上,呈螺旋狀排列。葉緣常有刺狀小齒,形態各異,姿態奇特,猶如虎齒狼牙。總狀花序抽生於葉叢中,直立向上生長,小花密集,橙黃色而帶有紅色斑點。常不結實。
蘆薈葉片肥厚,葉面光滑油潤,四季蔥翠碧綠,葉緣有刺狀細齒,形狀奇異,盆栽裝飾廳堂、居室,給人以朴實無華的感覺。近年來,國內外掀起了一股「蘆薈熱」,因為蘆薈的「靈丹妙葯」的作用越來越引起人們的興趣。現代醫學研究表明:蘆薈對腸胃病、肝病、糖尿病、心臟病、高血壓、痔瘡、濕疹、燙傷、刀傷、灼傷等均有不同程度的療效。因此,近年來,蘆薈已成為保健葯物。此外,蘆薈在美容方面也有奇妙功效。據報道,國外名貴化妝品中約有80%採用蘆薈作原料。
栽培 蘆薈喜光照,需要充足的陽光。陽光越充足,葉色越亮麗,花越繁茂。春秋季放在陽治上或室外接受陽光直射,夏季移至通風良好的半陰處,冬季放室內光照充足處。
生長溫度20~30℃。室溫保持在5℃以上即可完全越冬。
除夏季需充足澆水並經常向葉面上噴水外,其它季節都應控制澆水,否則盆土積水易造成莖葉腐爛。
蘆薈生長較快,宜每年春季換一次盆。盆土可用河沙40%、園土30%、腐葉土30%混合配製,並在盆底施少量碎骨片作基肥,平時不需再追肥。
繁殖 可用分株或扦插繁殖。分株易結合春季換盆進行。扦插於4~5月份進行。從老株頂端剪取長約8cm的插穗晾曬2~3天,待切口乾縮後再插入素沙中,約3周即可生根。
病蟲害 病害有腐爛病、圓斑病、炭疽病。粉蚧和介殼蟲會使蘆薈受到干擾。
【種類】
蘆薈種類繁多,變異多樣,現在估計有400多個品種,但常用的僅有以下幾種:
巴巴蘆薈(庫拉索蘆薈) 又稱翠葉蘆薈,是目前利用最廣泛的一種。這種蘆薈在中美洲的庫拉索島和巴貝多島有廣泛分布,它有「沙漠百合」、「真蘆薈」等美稱。葉面在幼苗期,有白色斑紋,成株後的葉表白色斑紋消失。葉片肥厚多肉,翠綠色。葉緣有齒。長成的葉片長80厘米,味道較苦。
中華蘆薈 也叫斑紋蘆薈,又叫皂質蘆薈。莖短,葉近簇生,幼苗葉成兩列,葉面和葉背都有白色斑點,長成後,葉斑不褪。葉基部較寬,深綠色,葉表面無蠟質白色粉層,味淡,汁水分含量重,膠狀質少。主要用於刀傷、燒傷、燙傷,無美容價值。我國南方許多地區有栽培。中華蘆薈和巴巴蘆薈十分相似,是巴巴蘆薈傳入我國後,經長期自然選擇而形成的一個變種,對我國的氣候條件有很強的適應性。
上農大葉蘆薈 上農大葉蘆薈是上海農學院植物科學遺傳育種研究室從美國引入的巴巴蘆薈選出的栽培變異類型,幼苗期葉背面和葉面均有白色斑點,成株後白斑消失。上農大葉蘆薈生長速度快,具有極大的開發利用價值。在盆栽條件下,分櫱能力極弱,主莖不分枝,因此自然繁殖慢。
木立蘆薈 主莖明顯,外形象直立的樹木,葉面無斑,葉緣齒刻明顯,單葉較小,品種因由日本伊豆群島引進,所以又叫日本木立蘆薈,我國東北地區也有栽種。主要用於內服。味道較苦。
青鱷蘆薈(開普蘆薈) 青鱷蘆薈原產非洲,也叫好望角蘆薈。因為開普蘆薈的干塊為棕黑色,質地疏鬆,和庫拉索蘆薈干塊不同,所以被稱為新蘆薈。
【英文名】 ALOE
【別名】奴薈
【來源】
《中國葯典》--本品為百合科植物庫拉索蘆薈Aloe barbadensis Miller、 好望角蘆薈Aloe ferox Miller或其他同屬近緣植物葉的汁液濃縮乾燥物。庫拉索蘆薈習稱「老蘆薈」,好望角蘆薈習稱「新蘆薈」。
《全國中草葯匯編》--為百合科蘆薈屬植物蘆薈Aloe vera L.或斑葉蘆薈A. vera L. var. chinensis (Haw) Berg.,以葉或葉的干浸膏入葯。花亦供葯用。四季可采,一般鮮用,或割取葉片收集流出的液汁蒸發到適當濃度,逐漸冷卻硬固,即得干浸膏。
【製法】砍成小塊。
【性狀】
庫拉索蘆薈:呈不規則塊狀,常破裂為多角形,大小不一。表面呈暗紅褐色或深褐色,無光澤。體輕,質硬,不易破碎,斷面粗糙或顯麻紋。富吸濕性。有特殊臭氣,味極苦。
好望角蘆薈:表面呈暗褐色,略顯綠色,有光澤。體輕,質松,易碎,斷面玻璃樣而有層紋。
【鑒別】
(1) 取本品粉末0。5g,加水50ml,振搖,濾過,取濾液5ml,加硼砂0。2g,加熱使溶解,取溶液數滴,加水30ml,搖勻,顯綠色熒光,置紫外光燈(365nm) 下觀察,顯亮黃色熒光;再取濾液2ml,加硝酸2ml,搖勻,庫拉索蘆薈顯棕紅色,好望角蘆薈顯黃綠色;再取濾液2ml,加等量飽和溴水,生成黃色沉澱。
(2) 取本品粉末0。1g,加三氯化鐵試液5ml 與稀鹽酸5ml,振搖,置水浴中加熱5 分鍾,放冷,加四氯化碳10ml,緩緩振搖 1分鍾,分取四氯化碳層6ml,加氨試液3ml,振搖,氨液層顯玫瑰紅色至櫻紅色。
(3) 取本品粉末0。5g,加甲醇20ml,置水浴上加熱至沸,振搖數分鍾,濾過,濾液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蘆薈苷對照品,加甲醇製成每 1ml含5mg 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 B)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 5μl,分別點於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醋酸乙酯-甲醇-水(100:17:13) 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乾,噴以10%氫氧化鉀甲醇溶液,置紫外光燈(365nm) 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熒光斑點。
【含量測定】
取庫拉索蘆薈粉未(過五號篩)約0。15g(或好望角蘆薈粉末約0。2g),精密稱定,置500ml 量瓶中,用甲醇 1ml濕潤,加60℃水 5ml混勻,再加60℃水75ml,振搖30分鍾,放冷,加水至刻度,振搖,濾過,精密量取續濾液10ml,置盛有60%三氯化鐵溶液1ml 與鹽酸6ml 的燒瓶中,加熱迴流 4小時,放冷,轉移至分液漏斗中,用1mol/L氫氧化鈉溶液4ml 和水4ml,依次洗滌燒瓶,洗液並入分液漏斗中,用四氯化碳提取3 次,每次20ml,合並四氯化碳液,用水洗滌2 次,每次10ml,棄去水液,提取液置100ml 量瓶中,加四氯化碳至刻度,搖勻,精密量取20ml,置水浴上小心蒸干,精密加入0。5%醋酸鎂甲醇溶液10ml使溶解,照分光光度法(附錄Ⅴ B),在512nm 的波長處測定吸收度,按蘆薈苷(C21H22O9)的吸收系數(E1% 1cm)240計算,即得。
本品按乾燥品計算,含蘆薈苷(C21H22O9)庫拉索蘆薈不得少於28。0%;好望角蘆薈不得少於18。0%。
【性味歸經】苦,寒。歸肝、胃、大腸經。
【功能主治】
《中國葯典》--清肝熱,通便。用於便秘,小兒疳積,驚風;外治濕癬。
《全國中草葯匯編》--葉、蘆薈膏:肝經實熱頭暈、頭痛、耳鳴、煩躁、便秘,小兒驚癇,疳積;葉外用治齲齒,癤癰腫毒,燒燙傷,濕癬。花:咳血,吐血,尿血。
【功效】
1、美容的作用 具有美容功效的僅有美國庫拉索蘆薈(又稱翠葉蘆薈)。其品種功效早在1981年就被美國食品葯品管理局(FDA)確認。庫拉索蘆薈所含的蘆薈甙,可成為皮膚的防曬劑,其它所含成份如多種糖類、氨基酸、活性酶、蘆薈大黃素等,對人體皮膚有良好的滋潤作用,能加速皮膚新陳代謝,增強皮膚彈性,使之顯得柔軟、光滑、豐滿,還可以消除粉刺、雀斑、皸裂。蘆薈新鮮汁液中,含有多種維生素,氨基酸和小分子營養物質,它們都可以直接被皮膚細胞吸收,達到滋養皮膚的作用。新鮮蘆薈葉汁的護膚功效是非常明顯的,只要堅持使用幾天,就可見到效果。市場不少化妝品的含量表上都稱有蘆薈,具傳國外80%的高級化妝品中含有蘆薈,其實,新鮮、成熟的蘆薈鮮葉中的營養成分最經濟實用,而且使用方法簡單。
2、葯用 蘆薈肥厚的葉片中含有豐富的膠粘液體,這種膠粘液體具有防治潰瘍,促進傷口癒合,刺激細胞生長和止血的作用,也是一種天然的防腐劑和濕潤劑。直接外敷蘆薈葉的膠粘液體,可以有效地治療常見的皮膚及體表的各種疾病。 家庭中養一盆蘆薈,可以起到常備葯的作用,如遇刀傷、燒傷、燙傷、扭傷或蚊蟲叮咬,折取一段蘆薈,塗抹在傷處,有治療的作用。
3、翠葉蘆薈減肥 由於蘆薈所含的有機酸是脂肪和蛋白質代謝的中間產物,是進行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質三者代謝聯系的重要環節。所以每日取蘆薈鮮葉15克泡水當茶飲用,長期堅持服用,對於肥胖患者有明顯的作用。
蘆薈的作用還有很多,對許多疾病多有治療的功效,家庭中養一盆蘆薈,可一舉兩得,即可美化居室,又可美容治病。
【用法用量】
《中國葯典》--2~5g。外用適量,研末敷患處。
《全國中草葯匯編》--葉3~5錢;蘆薈膏:0.5~1錢,多入丸散劑服;外用適量,研粉敷患處。花3~5錢。
【貯藏】置陰涼乾燥處。
【備注】
(1)治熱結便秘、頭暈目赤、煩躁失眠等症,可與茯苓、硃砂等配伍應用。治療肝經實火的躁狂易怒、驚悸抽搐等症,常與龍膽草、黃芩、黃柏、黃連、大黃、當歸等同用。對蛔蟲腹痛,可與使君子、苦楝根皮等配合應用。此外,本品外用有殺蟲之功,可用治癬疾。
【摘錄】《中國葯典》《全國中草葯匯編》
3. 蘆薈的特點
命名由來
蘆薈(aloe),為阿拉伯語allcoh演變而來,是一種民間葯草,自古以來深受人們的喜愛。「蘆」其中文意為黑的意思,而「薈「是聚集的意思。蘆薈葉子切口滴落的汁液呈黃褐色,遇空氣氧化就變成了黑色,又凝為一體,所以稱作「蘆薈」。
分布情況
蘆薈原產於非洲熱帶乾旱地區,一般來說,蘆薈被作為原產於非洲的植物。現在蘆薈分布幾乎遍及世界各地,據調查,在印度和馬來西亞一帶、非洲大陸和熱帶地區都有野生蘆薈分布。在我國支南元江地區,也有野生狀態的蘆薈存在。
形態特徵
蘆薈是一種多年生常綠多肉質草本植物。歷史悠久,早在古埃及時代,其葯效便被人們接受、認可,稱其為「神秘的植物」。 蘆薈是百合科植物。葉簇生,呈座狀或生於莖頂,葉常披針形或葉短寬,邊緣有尖齒狀刺。花序為傘形、總狀、穗狀、圓錐形等,色呈紅、黃或具赤色斑點,花瓣六片、雌蕊六枚。花被基部多連合成筒狀。
到目前為止,我們所知道的關於蘆薈的最早記載,是古代埃及的醫學書《艾帕努斯·巴皮努斯中所記錄的,考古發現,在埃及蘆薈被放置在金字塔中木乃伊的膝蓋之間。
書中不僅記載 了蘆薈對腹瀉和眼病的治療作用,還有包含了蘆薈的多種處方。這部書寫於公元前1550年,也就是說,在迄今3500年前蘆薈就已經被當作葯用植物了。此我們可以推測,早在五千年前,埃及民間人們對蘆會的利用應該更早一些。這之後,可能是由於馬可多利亞帝國,蘆薈被傳到了歐洲。公元前1世紀,羅馬皇帝的御醫蒂俄斯可利蒂斯著有醫書《克利夏本草》,書中有針對不同病症使用蘆薈的具體處方,並把蘆薈稱作為萬能葯草。另外,在《新約聖經》中也記載了,人們埋葬耶穌的時候,將香根芹與蘆薈混合以後塗在其身體上。
蘆薈的效用,此後在歐洲得到了廣泛的承認,12世紀時,被記載於德國的葯局方里了,這也是蘆薈首次在一個國家的法令里得到承認。在這以後,蘆薈通過絲綢之路傳到了中國。在中國,人們把它稱為「蘆薈」,被稱為中醫醫祖的李時珍所著《本草綱目》里也出現了蘆薈。在這部書中蘆薈不僅僅被認作是有用的植物,而且還有「色黑、樹脂狀」的記載,據此可以推斷,當時中國所使用的是從歐洲傳來的、將汁熬干形成的塊狀物。
蘆薈傳到日本是在鐮倉時期或室町時期,江戶時代人們把它稱為蘆薈(註:現在日本人稱之為阿羅艾),由此可見日本的蘆薈是從中國傳來的。但是,這時的蘆薈大概指的是柯普蘆薈,也就是說,蘆薈最初不是作為植物,而是作為葯品傳到日本來的。這一點可以在江戶時期貝原益軒所著《大和本草》,小野蘭山著《本草綱目啟蒙》里得到證實,這些書里有關蘆會的插圖,大都是想像中的樣子。 另外,在這一時,葡萄牙的傳教期士也將蘆薈帶到了日本,據說這就是木劍蘆薈。這以後隨著基督教的布教,蘆薈在全國得到普及,有些地方用蘆薈的根部繁殖法使之得到了推廣。
到了明治時期,也因為學習了德國醫學等原因,日本的醫療制度開始完善,並制定了日本葯局方。 雖然蘆薈很早就被載入了葯局方,但並沒有立刻在民間得到普及,像現在這樣作為民間葯物得以廣泛利用,還是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開始的。 戰後,世界各地的學者開始發現蘆薈的葯理作用。而且,與日本氣候風土 相適應的品種木劍蘆薈與蘆薈費拉都具有超如意的病理效果,這一點被證明以後,蘆薈終於用作葯草得到了日本人普遍的承認。 尤其是昭和44年(公元1971年,日本醫學學者發現了蘆薈對癌症有抑製作用以來,人們對蘆薈的熱情便迅速高漲起來了。
這以後,蘆薈還擁有了一個家喻戶曉的名稱「不需要醫生」,由此,蘆薈在民間成了為廣大民眾所承認的醫療權威。
(葯用)蘆薈的分類:
庫拉索蘆薈
又稱蕃拉蘆薈,蕃拉為其種名的音譯,又稱美國蘆薈。須根系,莖干短,葉簇生在莖頂。葉呈螺旋狀排列,厚肥汁濃。葉長30—70厘米,寬4—15厘米,厚2—5厘米,先端漸尖,基部寬闊;葉子呈粉綠色,布有白色斑點,隨葉片的生長斑點逐漸消失,葉子四周長菜刺狀小齒。其花莖單生,長有兩三個高60—120厘米的分枝。總狀花序散疏,花點垂下。
特怔:它能應用在食品、葯品、美容品等方面。主要是提取蘆薈原汁、濃縮汁、結晶粉,部分亦作家庭盆栽觀賞用。
-------------------------------------------------------------------------------------------------
中國蘆薈
又稱斑紋蘆薈,是庫蘆薈的變種。中國蘆薈莖短,葉近簇生,幼苗葉成兩列,葉面葉背都有白色斑點。葉子長成後,白斑不褪。葉子長約35厘米,寬5—6厘米,植株形似翠葉蘆薈。閩南的中國蘆薈植株個體明顯比翠葉蘆薈小。
產地:福建、廣東、廣西、雲 南、四川、台灣等省。還有在雲南元江地區、海南和雷州島。
特徵:具有葯用和美容價值,嫩葉可做蘆薈拉原料食用。
-------------------------------------------------------------------------------------------------
上農大葉蘆薈
是上海農學院植物科學系植物跗育種研究室從庫拉索蘆薈中培育出的變異品種。上農大葉蘆薈的葉片被有白色蠟粉,葉色翠嫩,葉片最大可達85厘米、寬12厘米,葉肉潔白豐厚無苦味,生長速度快,宜於保護,開發利用價值很大。但在盆載條件下分櫱能力弱大,主枝不分枝。
產地:中國長江中下游地區
-------------------------------------------------------------------------------------------------
木立蘆薈
又名小木蘆薈。 它很早就被視為民間葯草而廣受歡迎的蘆薈就是指這種木立蘆薈。
產地:產地在南非。 在醫學上,木立蘆薈已經被檢驗出具有很多有效成份,是一種公認最有效的品種。在葯用方面,葉子除了可以生吃、打果汁外,還可以加工成健康食品或化妝品等。由於容易處理,它也適合作食用的家庭菜。
特徵:可用在醫學上,也可用在美容上。
-------------------------------------------------------------------------------------------------
開普蘆薈
又稱好望角蘆薈,這是一個大型品種群,高度達6米,莖桿木質化,葉30—50片,簇生莖頂,葉子大而堅硬,帶有尖刺,葉深綠色至藍綠色,被白粉。無側枝、茲葯與茲柱外露,用種子繁殖。開普蘆薈是中葯新蘆薈干塊的原料,是一種傳統的葯用植物,各國葯典都有載列。
產地:主產於南非普州。
特徵:可用有醫學上。
-------------------------------------------------------------------------------------------------
皂質蘆薈
須根系,無莖,葉簇生於基部,呈螺旋狀排列,葉呈半直立或平行狀。其葉汁如肥皂水,十分滑膩。皂質蘆薈變種較多,如廣葉皂質蘆薈,葉上有白色條斑、紋理清楚,葉片寬大,具有較高手觀賞價值。皂質蘆薈葉片薄,新鮮葉汁有護膚作用。但所含粘性葉汁不如庫拉索蘆薈豐富。多用於觀賞,沿無大面積的產業化栽培。
特徵:既作葯用,又可用美容。
蘆薈的成分
一、穩定化蘆薈凝膠成份
木質素、蘆薈酸、皂素、蒽醌、蘆薈素、肉桂酸醌、蘆薈苷大、蘆薈大黃素、異蘆薈苷、大黃素、蒽、酚、大黃根酸、 蒽Resistannol
二、維生素
維生素B1、葉酸 、維生素B2、維生素C③煙醯胺、維生素E、維生素B6、 維生素A膽鹼、(B-胡蘿卜素)
三、無機元素
Ca 、Mn、S、Mg、Cl、Zn、Cr、Cu
四、單糖和粘多糖
纖維素、aoldonentose、葡萄糖、L-鼠李糖、苷露糖、術糖
五、酶
氧化酶、脂酶、澱粉酶、Aliinase、過氧化氫酶
六、必需氨基酸
賴氨酸、亮氨酸、蘇氨酸、異亮氨酸、苯丙氨酸、纈氨酸
蘆薈的使用方法以及注意事項
一、使用方法
蘆薈不僅具有各種葯效,使用方法也非常多,主要有內服和外用兩種。
1、內服法
最簡單、最快獲得葯效的方法就是直接生吃新鮮葉片。也可以把生的新鮮葉片製成薄片、糖醋漬品、液汁或油炒後食用。生嚼蘆薈葉肉,能夠起到較好的調理和保健作用。每次生葉食量以15克為宜。生嚼蘆薈葉片不適應者,可採取服用新鮮葉汁的方法。成人每次一匙,每天2-3次,小孩和老人用量可適當減少。用乾燥的葉片泡製茶或酒、製成粉末或顆粒狀葯劑、製成液汁等都是內服的有效方法。
2、外用法
蘆薈的葉片中含有豐富的粘膠液體。這種液體具有防潰瘍、促進傷口癒合、剌激細胞生長和止血作用。外用時直接用新鮮葉片塗抹,或使用蘆薈製成的外用葯酒。外用方法都比較安全,應注意選擇成熟度高的蘆薈葉片,這樣療效會更好。
二、注意事項
使用蘆薈治病,首先鑒別是否是葯用蘆薈品種,切忌把龍舌蘭、雷神或僅有觀賞價值的蘆薈品種用來防病、治病。應該選擇芭用蘆薈品種,注意其特點、用法並根據病因,做到對症下葯。正確使用蘆薈,方能取得最佳效果。切忌過量服用或急於求成。
正確區別中葯蘆薈(干塊)和新鮮蘆薈在使用方法上的不同,特別是一些炎症,新鮮蘆薈汁液,要比中葯蘆薈效果明顯得多。
體質虛弱的少兒患者,不要過量服用蘆薈,過敏者會出現皮膚紅腫、粗糙的現象。
孕婦和經期中的女性嚴禁服用蘆薈。在古代蘆薈是作婦科葯劑的,用於治療閉經之類症狀。因為蘆薈能使女性骨盆內臟器充血,促進子宮的運動。故而孕婦或經期婦女服用容易引起腹痛,導致流血嚴重出血。
病人如有痔出血、鼻出血,也不應使用蘆薈。
首次食用蘆薈時應當先做皮試,如果沒有異常現象,方能使用。因為有些人的體質對蘆薈有過敏現象,如出現紅腫、剌痛、起疙瘩、腹痛等,嚴重的腹部還會有灼熱感。初次內服,若出現惡心、嘔吐或下瀉等症狀,有的是暫時現象。如果這種情況出現次數較為頻繁,則應暫停用葯、減量服用或加熱服用。過敏者如想食用,可少量外用或內服,等身體適應後再慢慢增量。
蘆薈的美容作用
美麗的肌膚來自蘆薈,用蘆薈美容更白、更嫩、更光滑。
早在公元前14世紀,埃及皇後尼菲提就使用蘆薈美容,從而使她擁有細嫩結白的肌膚和柔軟光滑的頭發。
我國古代也有蘆薈作為美容品的記載,如《嶺南雜記》:「......葉厚一指,而邊有刺,不開花結子,從根發,長香尺余,破其葉,中有豪,好人塗掌以澤發代油......,有效,又名羅幃花,如山丹。」
「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美國和許多國家進行了系統的開發和研究,擴大了蘆薈的作用面積,除葯用,美食外,廣泛應用於美容化妝品中。日本、韓國和我國的台灣省也進行了研究、利用,開發新產品。
我國在80年代末,曾興起了蘆薈美容熱。上海家用化學品廠在1987年包括營養霜、營養蜜、防曬霜、洗面奶、粉餅、唇膏、面膜、防曬水、香波和護法素在內的美加凈「愛蘿麗」蘆薈系列美容品。在國內佔有很大的市場,深受消費者歡迎。
蘆薈汁液系天然萃取物,含有多種對人體有益的保濕劑和營養效果。科學研究認為,蘆薈中含有聚糖的水合產物葡萄糖、甘糖露、少量的糖醛酸和鈣等成份;還有少量水合蛋白酶、生物激素、荷爾蒙、蛋白質、氨基酸、維生素、礦物質及其它人體所需的微量元素。因此,蘆薈便具備了如下功能,對美容效果極佳。
1、營養保濕作用
蘆薈中能含的氨基酸和復合多糖物質構成有天然保濕因素(NMF)。這種天然保濕因素,能夠補充皮膚中損失掉的部分水分,恢復膠朊蛋白的功能,防止面部皺紋,保持皮膚光滑、柔潤、富有彈性。
由於蘆薈中含有多糖及多種單糖,加上痕跡量乳酸鎂的存在,使蘆薈凝膠具有天然的濕潤性能,並延緩水分從化妝品膏霜和香波中散失的速率。經實驗證明,在水包油乳劑中,加蘆薈凝膠能延緩水分的蒸發速率。
蘆薈凝膠能增進水分滲透,它能滲入皮膚表層,使水分直接進入組織。蘆薈凝膠增加對皮膚的滲透是由於水解,咬合及增加化合物的溶解度,使其增進對皮膚的滲透。而多糖及粘漿作為咬合封層形成堅固的復蓋層,能阻止皮膚表層水分的蒸發。
經過調查,蘆薈凝膠可在各種產品中應用。已經指出,蘆薈凝膠顯然能在潤濕產品中應用。凝膠不但能與陰離子而且也能與非離子,陽離子體系相容共存。
在肥皂中加入蘆薈凝膠是格外有意義的想法。它的作用是使肥皂起清潔作用而不使皮膚乾燥。由於凝膠的溫和性質,所製成的肥皂不具有刺激的危險。
蘆薈剃須膏是多糖類在肥皂型產品中的又一個應用。在推薦配方4中,凝膠即起潤滑劑作用又起保濕劑作用。由於蘆薈的粘稠性,差不多象硅類那樣可以用來作為皮膚和胡須間的保護層。
在解除灼傷噴霧品方面,凝膠已在許多產品中應用,除了所稱的愈傷之外,還能在損傷的皮膚上保持濕潤,而濕潤是愈傷的基本條件。一種已證明效果良好的極其簡單的產品,是一種由列多因鹽酸鹽(Lidocaine HCl)和蘆薈凝膠組成的解除燒傷噴霧品,它是一種基本的產品,在人們心目中,它是天然品,而不是醫葯品。
這些僅是能夠使用蘆薈凝膠產品的少數幾個類型。蘆薈凝膠可單獨或和其它原料一起使用於需要溫和濕潤的任何系統中。因此蘆薈凝膠是各種化妝品中理想的天然潤膚保濕因子。
2、防曬作用
太陽光線包括紅外(>770nm)、可見(400~770nm)和紫外(< 400nm)范圍的連續譜。波長280nm以下的短波紫外線(UVC)在大氣層中(臭氧層)幾乎全部被吸收,到達地球表面的數量很少。人類皮膚對不同波長范圍的紫外線的反應。可見和紅外范圍(400~1400 nm)的輻射會使皮膚變紅,但輻射過後很快消退;320~400nm(UVA)波長紫外線會氧化表皮中的還原黑色素,而直接曬黑皮膚,一般不會引起紅斑;280~320nm(UVB)波長紫外線會使皮膚引起急性皮炎(紅斑)和灼傷。 80年代以前防曬製品主要防止UVB區紫外線的傷害,而對UVA區的紫外線注意甚少。
近年來,皮膚醫學科學研究發現,UVA紫外線在到達人體的紫外線總能量中佔98%,它對玻璃、衣物、水和人的皮膚穿透性遠比UVB紫外線強,對人的皮膚雖然作用較緩慢,但日積月累可導致嚴重損害。UVA會誘發光致敏作用、光毒性反應等等。嚴重情況下還會誘發皮膚癌。UVA已被認定為皮膚老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近期的研究指出,當人們的皮膚暴露在紫外線下,形成曬傷的主要原因,是紫外線能降低和損害皮膚的免疫功能,使皮膚降低了對外來微生物和疒毒的抵抗而引起疾疒,嚴重者可導致腫瘤的形成。美國德克薩斯大學癌症中心的 Faith Strickland 博士指出,蘆薈凝膠不但是陽光的屏蔽(Sunscreen),而且它能阻止紫外線對免疫系統產生的危害,並能恢復被損傷的免疫功能,使曬傷獲得痊癒,阻止皮膚癌的形成。它不僅在實驗室而且在臨床試驗,用蘆薈凝膠治療曬傷,都得到了驚人的效果。已由實驗證明,蘆薈多糖具有增強和調節免疫功能的作用。因此在化妝品中,含有足夠濃度的蘆薈凝膠,能起到防曬的作用是無疑的,並能使曬傷獲得治療,阻止癌變。
3、消炎、止痛、燒傷、燙傷、割傷等瘡傷的癒合作用
蘆薈凝膠塗於瘡傷表面,形成薄層,能陰止外界微生物的侵入。它能使乾燥的傷口保持濕潤,凝膠內的生長因子能直接刺激纖維細胞,使其獲得再生和修復。蘆薈凝膠能增進瘡傷的拉伸強度,增進瘡傷治療,促進癒合。Pure 大學的葯物學教授Tyler 證明,稱為Brandykinine的一種肽,它是能產生類似於燒傷疼痛的物質,蘆薈凝膠能抑止Brandykinine 的作用,也就是蘆薈凝膠能減輕和消除疼痛。蘆薈凝膠的消炎、止痛、瘡傷癒合的作用,也被所有使用過的人們所證實。據美國「預防雜志」對5000名讀者的調查,97%的讀者評價蘆薈是最有用最流行的草葯,它能減少痛苦和治癒瘡傷。Tyler 教授的文章說到,蘆薈在七種對健康有益草葯中排行第一。
蘆薈凝膠是非常理想的載體。例如當氫化可的松用於皮膚,99%不能滲入皮膚的表皮層都被浪費。當葯物先放入蘆薈凝膠中,凝膠能很好的滲入皮膚,將葯物帶入皮膚,增強了葯物的治療效果。因此,蘆薈凝膠也是傳遞各種葯物的最好載體。
4、免疫調節劑
生物體內免疫系統的正常是健康的標志。蘆薈凝膠內含有的多種活性成分,它們溶解在凝膠的極性水中,相互協同,對外界形成了強大的調節免疫功能的作用。美國卡林頓實驗室從蘆薈凝膠中提取的多糖《Acemannan》,已獲美國的FDA 批准應用於人體治療艾滋病的葯物,震驚了蘆薈工業。事實上,Acemannan 起了免疫調節劑的作用,抑止了微生物、病毒等對生物體的侵害和繁殖。並有研究者從蘆薈中分離得到蘆薈糖蛋白Aloc tin A ,它具有強烈的抗腫瘤活性。蘆薈用作糖尿病的治療。長期服用得到抗衰老的效果等等,均有報導。近幾年「國際蘆薈科學協會」提出,蘆薈除了作為食品、葯物和化妝品以外,還能作為功能性食品,可經常定量服用(Dietary Supplement)。
總之,蘆薈雖不是「靈丹妙葯」,但它對免疫系統的調節作用,起到了實實在在的保健、美容和治療作用是勿容置疑的。因此,人們理所當然的把它應用到化妝品、保健食品和葯物中,發揮它的應有作用,實屬最佳選擇。
4. 龍爪花的用法
石蒜 學名:Lycoris radiata (l'.aher.) herb
英名:Shorttube Lycoris
別名:蟑螂花、龍爪花、紅花石蒜、老鴉蒜、烏蒜、銀鎖匙、毒蒜、彼岸花
科名:石蒜科
分類:單子葉植物綱(Monocotyledoneae) 百合目(Liliales) 石蒜科(Amarylllidaceae) 石蒜屬。
[編輯本段]中草葯
【別名】烏蒜、老鴉蒜、蒜頭草、龍爪花、蟑螂花、野蒜、一枝箭[江西]、避蛇生[湖北]
【來源】為石蒜科石蒜屬植物石蒜Lycoris radiata (L. Herit.) Herb.的鱗莖。秋季挖出鱗莖,選大者洗凈曬干入葯,小者做種。野生品四季均可採挖,鮮用或洗凈曬干備用。
【性味歸經】苦、辛、甘,溫。有毒。
【功能主治】解毒、催吐、消腫,殺蟲。外用治淋巴結結核,疔瘡癤腫,風濕關節痛,蛇咬傷,水腫,滅蛆、滅鼠。
【用法用量】外用適量,搗爛敷患處。
【注意】石蒜鹼有強力催吐作用,故有用石蒜治食物中毒者,催吐用3~5錢。除此之外,一般不作內服。
【備注】(1)石蒜鹼接觸皮膚後即紅腫發癢,進入呼吸道會引起鼻出血,操作時應注意。如內服中毒,症狀為:流涎,嘔吐,下瀉,舌硬直,驚厥,手腳發冷,脈弱,休克,甚至呼吸中樞麻痹而死亡。急救方法:早期可洗胃,用濃茶或1~2%鞣酸,高錳酸鉀亦可;導瀉,飲稀醋酸、糖水及淡鹽水或靜脈滴注葡萄糖鹽水。對症治療:有痙攣用解痙劑;休克嗅氨水,保溫,針刺「人中」、「合谷」穴位及注射苯甲酸鈉咖啡因或尼可剎米。該物種為中國植物圖譜資料庫收錄的有毒植物,其毒性為全株有毒,花毒性較大,其次是鱗莖。食鱗莖後常引起惡心、嘔吐、頭暈、水瀉,瀉出物混雜有白色腥臭粘液,舌硬直、心動過緩、手足發冷、煩躁、驚厥、血壓下降、虛脫,多死於呼吸麻痹。花食入後常發生語言障礙,嚴重者死亡[A-2,3,15]。鱗莖含粗澱粉約20%,用水反復洗滌可除去澱粉中的有毒生物鹼。
【摘錄】《全國中草葯匯編》
【化學成分】含石蒜鹼(lycorine)、偽石蒜鹼、水仙鹼、加蘭他敏(galanthamine)、石蒜胺鹼(lycora-mine)等。根皮含乙醯苯三甲醚。
屬中文名:蘆薈屬 (Aloe)
種中文名:蘆薈 (Aloe vera (Linn.) N. L. Burman var. chinensis (Haw.) Berg.)
別 名:盧會、訥會、象膽、奴會、勞偉
漢語拼音:lu hui
英 文 名:Aloes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Aloe vera L.
2.Aloe vera L. var. chinensis (Haw.) Berg.[A. barbadensis Mill. Var. chinensis Haw.;A.chinensis(Haw.)Bak.]
3.Aloe ferox Mill.
葯用)蘆薈的分類
可食用的品種只有六種,而當中具有葯有價值的蘆薈品種主要有:
洋蘆薈 (又名巴貝多蘆薈)
庫拉索蘆薈草(分布於非洲北部、西印度群島),
好望角蘆薈草(分布於非洲南部),
元江蘆薈等。
蘆薈保健美容注意
內服蘆薈鮮葉應注意的事項:
注意蘆薈鮮葉、蘆薈干葉和蘆薈干塊區別 新鮮蘆薈葉不僅具有蘆薈干塊的各種功能,而且葯性較蘆薈干塊更溫和,特別是新鮮蘆薈所含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多聚糖能提高人體生理機能,促進人體健康,改善免疫,是蘆薈干塊所不及的。蘆薈干葉在加工過程中,也會使一些有效成分損失和破壞,所以其作用也不如新鮮蘆薈葉片全面。
②食用蘆薈新鮮葉片需要注意對象適宜性
對於體質虛弱或者脾胃虛寒者應謹慎服用。對於吃了蘆薈鮮葉後就嘔吐,或引起劇烈腹痛和伴有腹瀉者也應禁止食用。蘆薈是一種清熱解毒峻下之葯,對強體質(即實證型)比較適宜,而對弱體質(即虛證型),效果可能就不理想,只有了解適應性後,才能更好地發揮作用。
③服用蘆薈新鮮葉片要適量
成年女性,每天可服用長3厘米、寬4厘米的蘆薈葉肉1塊。強壯男性,可適當增加(一般可加10%~20%)。小孩和老人,則應酌情減少。妊娠和經期的婦女應避免服用蘆薈。
④切忌把龍舌蘭誤作蘆薈
龍舌蘭和蘆薈植物形態相似,龍舌蘭是有毒的,所以切不要誤食。蘆薈品種除了少數幾種如木立蘆薈、上農大葉蘆薈可以食用鮮葉外,大多數品種只是觀賞植物,有些蘆薈品種還是有毒的,誤食後可能引起中毒甚至危及生命安全。
外用蘆薈鮮葉應注意的事項:
一般蘆薈鮮葉的外用都比較安全,方法也簡單易行。
適宜外用的蘆薈品種較多,如上農大葉蘆薈、中國蘆薈、木立蘆薈、皂質蘆薈都可以取葉應用,其中以上農大葉蘆薈最為適用。
但值得注意的是,蘆薈鮮葉汁內含有一定量的草酸鈣和多種植物蛋白質。有一些患者,皮膚特別敏感,在外用新鮮蘆薈葉搽抹後,皮膚有癢的感覺或發出紅色小疹斑點,一般不會太嚴重,半天時間就可褪去。遇到皮膚過敏者,可以將蘆薈鮮葉汁用冷開水稀釋後應用,過敏嚴重者應立即停止使用。發現小疹斑點或有癢的感覺,可用溫水沖洗,千萬不要用手指去抓,以免抓破皮膚,造成新的感染
庫拉索蘆薈
又稱蕃拉蘆薈,蕃拉為其種名的音譯,又稱美國蘆薈。須根系,莖干短,葉簇生在莖頂。葉呈螺旋狀排列,厚肥汁濃。葉長30—70厘米,寬4—15厘米,厚2—5厘米,先端漸尖,基部寬闊;葉子呈粉綠色,布有白色斑點,隨葉片的生長斑點逐漸消失,葉子四周長菜刺狀小齒。其花莖單生,長有兩三個高60—120厘米的分枝。總狀花序散疏,花點垂下。
特徵:它能應用在食品、葯品、美容品等方面。主要是提取蘆薈原汁、濃縮汁、結晶粉,部分亦作家庭盆栽觀賞用。
[編輯本段]蘆薈的葯用功效
1《中華人民共和國葯典》(2000年版一部)如是說性味與歸經:苦,寒。歸肝、胃、大腸經。功能與主治:清肝熱,通便。用於便秘,小兒疳積,驚風;外治濕癬。 2《本草綱目》如是說性味:苦,寒,無毒。主治:熱風煩悶,胸隔間熱氣,明目鎮心,小兒癲癇驚風,療五疳,殺三蟲及痔病瘡瘺,解巴豆毒。 3《中華本草》如是說集中草葯之大成的《中華本草》將蘆薈的保健功能概括為:⑴泄下,即潤腸通便;⑵調節人體免疫力;⑶抗腫廇;⑷保護肝臟;⑸抗胃損傷;⑹抗菌;⑺修復組織損傷;⑻對皮膚的保護作用。
至於輕度的撞傷、挫傷、香港腳、凍傷、皮膚龜裂、疣子等,都可以使用蘆薈來治療,效果不錯。現代研究顯示,其葉含蘆薈大黃素、異蘆薈大黃素及蘆薈苦味素等,葯理實驗有瀉下、抗癌作用。蘆薈花性寒,味苦澀,有清熱、止咳、止血功效,可治療咳嗽、吐血。
蘆薈的葯理作用
1 、殺菌作用:蘆薈酊(Aloetin).是抗菌性很強的物質,能殺滅真菌、黴菌、細菌、病毒等病菌,抑制和消滅病原體的發育繁殖,蘆薈抗菌殺菌的病菌類有:白喉菌、破傷風菌、肺炎菌、乳酸菌、痢疾菌、大腸菌、黑死病菌、霍亂菌以及引發中耳炎、膀胱炎、化膿症、麻疹、狂犬病、小兒麻痹、流行性腦炎等疾病的病菌。
2、抗炎作用:蘆薈的緩基態酶與血管緊張來聯合可抵抗炎症。尤其是蘆薈的多糖類可增強人體對疾病的抵抗力,治癒皮膚炎、慢性腎炎、膀胱炎、支氣管炎等慢性病症。
3、濕潤美容作用:蘆薈多糖和維生素對人體的皮膚有良好的營養、滋潤、增白作用。尤其是青春少女最煩惱的粉刺,蘆薈對消除粉刺有很好的效果。 蘆薈大黃素等屬蒽醌甙物質,這類物質能使頭發柔軟而有光澤、輕松舒爽,且具有去頭屑的作用。因此,蘆薈美容霜、蘆薈護膚霜、蘆薈染發膏等蘆薈化妝品佔了歐洲化妝品市場的80%。
4、健胃下泄作用:蘆薈中的蘆薈大黃素甙(aloin)、蘆薈大黃素(emodin)等有效成分起著增進食慾、大腸緩泄作用。服用蘆薈,能強化胃功能,增強體質,體質衰弱而失去食慾的病危患者,服用蘆薈也能恢復食慾。健康的人,長期服用蘆薈和堅持蘆薈浴,不僅可以防治各種疾病,而且還能改善體質,增強體力,保持精力旺盛。 健康人體液呈弱鹼性,過度勞累或生活緊張等原因會使體液變成酸性,易感染病毒,常用庫拉索蘆薈會使體液保持鹼性,維持健康、不患感冒。 蘆薈是古今中外治療便秘最有效的葯物,即使非常嚴重的便秘,服用蘆薈之後,也能在8-12小時內通便,是因為蘆薈素成分增加大腸液的分泌,增加脂肪酶的活性,恢復失調的大腸自律神經功能的緣故,並且,不會有任何副作用或葯物依賴性。
5、強心活血作用:蘆薈中的異檸檬酸鈣等具有強心、促進血液循環、軟化硬化動脈、降低膽固醇含量、擴張毛細血管的作用,使血液循環暢通,減少膽固醇值,減輕心臟負擔,使血壓保持正常,清除血液中的「毒素」。
6、免疫和再生作用:蘆薈素A、創傷激素和聚糖肽甘露(Ke-2)等具有抗病毒感染,促進傷口癒合復原的作用,有消炎殺菌、吸熱消腫、軟化皮膚、保持細胞活力的功能,凝膠多糖與愈傷酸聯合還具有癒合創傷活性,因此,它是一種治療外傷(出血性外傷、不出血性外傷)不留傷痕的理想葯品。
7、免疫與抗腫瘤作用:蘆薈中的粘稠物質多糖類(乙醯化葡甘聚糖、甘露聚糖、乙醯化甘露聚糖、aloe mannan、alocutin、alomicin等)具有提高免疫力和抑制、破壞異常細胞的生長的作用,從而達到抗癌目的。日本蘆薈研究專家添田百枝博士在《關於蘆薈的抗癌性研究》(1966年發表)的論文中指出:蘆薈中aloe mannan、alocutin、alomicin等成分能阻止癌細胞活動。日本蘆薈研究專家鈴木鬱南博士《蘆薈素—A之抗腫瘤活動》的論文中提出了動物實驗的卓越療效。蘆薈中的高分子物質——「蘆薈抗原」對於紅血球具有凝聚性質,含有能與細胞膜起反應的物質;蘆薈抗癌素—A具有強烈的生理活性,經動物實驗確認它具有抗癌作用,能提高人體的抗癌免疫能力,增加NK—細胞,殺死生物內異常細胞一癌細胞等功效。 用蘆薈治療癌症的另一種理論是「自身治癒力」蘆薈具有增強人體的自身治癒力,這個事實已被得到證明。
8、解毒作用:蘆薈本身無毒無害無副作用,不會產生抗體。蘆薈中的aloetin alomicin等成分具有分解生物體內有害物質的作用,還能消除生物體外部侵入的毒素。 放射線或核放射能治療癌症過程中會引起的燒傷性皮膚潰瘍,有蘆薈治療不僅有解毒、消炎、再生新細胞的作用,還能增加因放射治療而減少的白血球。
9、抗衰老作用:蘆薈中的粘液(mucin,就是蛋白質),是以arboran A B\aloe mannan\aloetin等多糖類為核心成分,粘液類物質是防止細胞老化和治療慢性過敏的重要成分。 粘液素存在於人體的肌肉和胃腸粘膜等處,讓組織富有彈性,如果液素不足,肌肉和粘膜就會喪失了彈性而僵硬老化。構成人體的細胞,如果粘液素不足,細胞就會逐漸衰弱,失去防禦病菌、病毒的能力。另外,粘液素還有壯身、強精作用。
10、鎮痛、鎮靜作用:手指腫痛、牙痛而難以忍受時,在患部貼上蘆薈生葉,能消除疼痛,神經痛、痛風、筋肉痛等,內服加外用蘆薈,也有鎮痛效果。蘆薈還能預防和治療宿醉、暈車、暈船等。
11、防曬作用:蘆薈中的天然蒽醌甙或蒽的衍生物,能吸收紫外線,防止皮膚紅、褐斑產生。
12、防蟲、防腐作用:蘆薈汁液具有很好的消毒、防腐作用。 夏天皮膚上塗上蘆薈汁,蚊子不咬。哥倫比亞人常給小孩腳上抹上蘆薈汁,以防止蟲害。 蘆薈汁噴灑門窗和室內,蒼蠅不入,傣族人就是用蘆薈汁防止蒼蠅進室內的。
13、防臭作用:蘆薈具有防止腳、口、腋等體臭的作用。很早以前,人們就用蘆薈來消除體臭。非洲剛果人打獵時,在身上抹上蘆薈汁,以免被動物聞到體臭。蘆薈的奇特功效引起了科學界,特別是醫學界的廣泛重視,尤其是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發達國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研究開發應用蘆薈,因而形成了一股「蘆薈熱」,蘆薈發展非常迅速,開發成果利用顯著,經濟效益巨大,其研究成果不僅用於醫療、美容、食品保健,而且還應用於染料、冶金、紡織、農葯、畜牧等領域中,從此蘆薈身價百倍。
中國蘆薈
又稱斑紋蘆薈,是庫拉索蘆薈的變種。中國蘆薈莖短,葉近簇生,幼苗葉成兩列,葉面葉背都有白色斑點。葉子長成後,白斑不褪。葉子長約35厘米,寬5—6厘米,植株形似翠葉蘆薈。閩南的中國蘆薈植株個體明顯比翠葉蘆薈小。 產地:福建、廣東、廣西、雲 南、四川、台灣等省。還有在雲南元江地區、海南和雷州島。 特徵:具有葯用和美容價值,嫩葉可做蘆薈拉原料食用。
上農大葉蘆薈 是上海農學院植物科學系植物跗育種研究室從庫拉索蘆薈中培育出的變異品種。上農大葉蘆薈的葉片被有白色蠟粉,葉色翠嫩,葉片最大可達85厘米、寬12厘米,葉肉潔白豐厚無苦味,生長速度快,宜於保護,開發利用價值很大。但在盆載條件下分櫱能力弱小,主枝不分枝。
木立蘆薈 又名小木蘆薈。 它很早就被視為民間葯草而廣受歡迎的蘆薈就是指這種木立蘆薈。 產地:產地在南非。 在醫學上,木立蘆薈已經被檢驗出具有很多有效成份,是一種公認最有效的品種。在葯用方面,葉子除了可以生吃、打果汁外,還可以加工成健康食品或化妝品等。由於容易處理,它也適合作食用的家庭菜。 特徵:可用在醫學上,也可用在美容上。 開普蘆薈 又稱好望角蘆薈,這是一個大型品種群,高度達6米,莖桿木質化,葉30—50片,簇生莖頂,葉子大而堅硬,帶有尖刺,葉深綠色至藍綠色,被白粉。無側枝、茲葯與茲柱外露,用種子繁殖。開普蘆薈是中葯新蘆薈干塊的原料,是一種傳統的葯用植物,各國葯典都有載列。 產地:主產於南非普州。 特徵:可用有醫學上。
皂質蘆薈 須根系,無莖,葉簇生於基部,呈螺旋狀排列,葉呈半直立或平行狀。其葉汁如肥皂水,十分滑膩。皂質蘆薈變種較多,如廣葉皂質蘆薈,葉上有白色條斑、紋理清楚,葉片寬大,具有較高手觀賞價值。皂質蘆薈葉片薄,新鮮葉汁有護膚作用。但所含黏性葉汁不如庫拉索蘆薈豐富。多用於觀賞,沿無大面積的產業化栽培。 特徵:既作葯用,又可用美容。 蘆薈的成分 一、穩定化蘆薈凝膠成份 木質素、蘆薈酸、皂素、蒽醌、蘆薈素、肉桂酸醌、蘆薈苷大、蘆薈大黃素、異蘆薈苷、大黃素、蒽、酚、大黃根酸、 蒽Resistannol 二、維生素 維生素B1、葉酸 、維生素B2、維生素C③煙醯胺、維生素E、維生素B6、 維生素A膽鹼、(B-胡蘿卜素) 三、無機元素 Ca 四、單糖和粘多糖 纖維素、aoldonentose、葡萄糖、L-鼠李糖、苷露糖、術糖 五、酶 氧化酶、脂酶、澱粉酶、Aliinase、過氧化氫酶 六、必需氨基酸 賴氨酸、亮氨酸、蘇氨酸、異亮氨酸、苯丙氨酸、纈氨酸
[編輯本段]蘆薈的使用方法以及注意事項
一、使用方法
1、內服法 最簡單、最快獲得葯效的方法就是直接生吃新鮮葉片。也可以把生的新鮮葉片製成薄片、糖醋漬品、液汁或油炒後食用。生嚼蘆薈葉肉,能夠起到較好的調理和保健作用。每次生葉食量以15克為宜。生嚼蘆薈葉片不適應者,可採取服用新鮮葉汁的方法。成人每次一匙,每天2-3次,小孩和老人用量可適當減少。用乾燥的葉片泡製茶或酒、製成粉末或顆粒狀葯劑、製成液汁等都是內服的有效方法。
2、外用法 蘆薈的葉片中含有豐富的粘膠液體。這種液體具有防潰瘍、促進傷口癒合、刺激細胞生長和止血作用。外用時直接用新鮮葉片塗抹,或使用蘆薈製成的外用葯酒。外用方法都比較安全,應注意選擇成熟度高的蘆薈葉片,這樣療效會更好。 二、注意事項 使用蘆薈治病,首先鑒別是否是葯用蘆薈品種,切忌把龍舌蘭、雷神或僅有觀賞價值的蘆薈品種用來防病、治病。應該選擇芭用蘆薈品種,注意其特點、用法並根據病因,做到對症下葯。正確使用蘆薈,方能取得最佳效果。切忌過量服用或急於求成。 正確區別中葯蘆薈(干塊)和新鮮蘆薈在使用方法上的不同,特別是一些炎症,新鮮蘆薈汁液,要比中葯蘆薈效果明顯得多。 體質虛弱的少兒患者,不要過量服用蘆薈,過敏者會出現皮膚紅腫、粗糙的現象。 孕婦和經期中的女性嚴禁服用蘆薈。在古代蘆薈是作婦科葯劑的,用於治療閉經之類症狀。因為蘆薈能使女性骨盆內臟器充血,促進子宮的運動。故而孕婦或經期婦女服用容易引起腹痛,導致流血嚴重出血。 病人如有痔出血、鼻出血,也不應使用蘆薈。
3,食用蘆薈時應當先做皮試,如果沒有異常現象,方能使用。因為有些人的體質對蘆薈有過敏現象,如出現紅腫、剌痛、起疙瘩、腹痛等,嚴重的腹部還會有灼熱感。初次內服,若出現惡心、嘔吐或下瀉等症狀,有的是暫時現象。如果這種情況出現次數較為頻繁,則應暫停用葯、減量服用或加熱服用。過敏者如想食用,可少量外用或內服,等身體適應後再慢慢增量。
【來源】
葯材基源:為百合科植物庫拉索蘆薈、斑紋蘆薈、好望角蘆薈的葉汁經濃縮的乾燥品。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Aloe vera L.2.Aloe vera L. var. chinensis (Haw.) Berg.[A. barbadensis Mill. Var. chinensis Haw.;A.chinensis(Haw.)Bak.]3.Aloe ferox Mill.
【原形態】
1.庫拉索蘆薈,多年生草本。莖極短。葉簇生於莖頂,直立或近於直立,肥厚多汁;呈狹披針形,長15-36cm,寬2-6cm,先端長漸尖,基部寬闊,粉綠色,邊緣有刺狀小齒。花莖單生或稍分枝,高60-90cm;總狀花序疏散;花點垂,長約2.5cm,黃色或有赤色斑點;花被管狀,6裂,裂片稍外彎;雄蕊6,花葯丁字著生;雌蕊1,3室,每室有多數胚珠。蒴果,三角形,室背開裂。花期2-3月。
2.斑紋蘆薈,多年生草本。根系段狀。莖短或無莖。葉簇生,螺旋狀排列,直立,肥厚;葉片狹披針形,長10-20cm,寬1.5-2.5cm,厚5-8mm,先端漸尖,基部闊而包莖,邊緣有刺狀小齒,下有斑紋。花莖單生或分枝,高60-90cm;總狀花序疏散;花梗長約2.5cm;花黃色或有紫色斑點,具膜質苞片;花被筒狀,6裂,裂片稍向外彎;雄蕊6,有時突出,花葯2室,背部著生;子房上位,3室,花柱線形。蒴果三角形,長約8mm。花期7-8月。
3.好望角蘆薈,莖直立,高3-6m,葉30-50片,簇生於莖頂;葉片披針形,長達60-80cm,寬12cm,具刺,深綠色至藍綠色,被白粉。圓錐狀花序長60cm左右;花梗長約3cm;花被6,呈管狀,基部連合,上部分離,微外卷,淡紅色至黃綠色,帶綠色條紋;雄蕊6,花葯與花柱外露。蒴果。
【鑒別】
⑴取粉末1g,置三角燒瓶中,加蒸餾水25ml,放置2h,時時振搖,濾過,濾液稀釋至100ml,溶液顯黃綠色。(檢查蘆薈甙)⑵取本品水溶液(1→100)5ml,加硼砂0.25g,加熱溶解,取深夜數滴,加水30ml,振搖混合,溶液呈綠色熒光,紫外燈下呈亮黃色。(檢查蘆薈甙)⑶取水溶液(1→100)2ml,加等量飽和溴水,即有黃色深淀。(檢查蘆薈甙)⑷取水溶液(1→100)10ml,加苯10ml,振搖後分取苯液,加氨試液2ml,氨液層顯紅色。(檢查蘆薈大黃素)。
⑸薄層色譜取本品粉末0.5g,加甲醇20ml,置水浴加熱到沸,振搖數分鍾,濾過,濾液作供試液;另取蘆薈甙加甲醇製成每1ml含5mg的溶液,作對照品溶液,分別點樣於同一硅膠G薄板上,以醋酸乙酯-甲醇-水(100:17:13)展開,取出晾乾,噴以10%氫氧化鉀醇溶液,置紫色光燈(365nm)下檢視,供試液色譜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熒光斑點。
【炮製】
1.凈制:揀去雜質,斫成小塊。
2.炒制:取蘆薈塊用微火炒至焦黑色。
【性味】味苦;性寒
【歸經】肝;大腸經
【功能主治】瀉下;清肝;殺蟲。主熱結便秘;肝火頭痛;目赤驚風;蟲積腹痛;疥癬;痔瘺;解巴豆毒
【用法用量】內服:入丸、散,或研末入膠囊,0.6-1.5g;不入湯劑。外用:適量,研末敷。
【注意】
1.孕婦忌服。
2.《本草經疏》:凡兒脾胃虛寒作瀉及不思食者禁用。
5. 什麼是大黃
【來源】本品為蓼科植物掌葉大黃Rheum palmatum L.、唐古特大黃Rheum tanguticum Maxim. ex Balf.或葯用大黃Rheum officinale Baill.的乾燥根及根莖。
【性味歸經】苦,寒。歸脾、胃、大腸、肝、心包經。
【功能主治】瀉熱通腸,涼血解毒,逐瘀通經。用於實熱便秘,積滯腹痛,瀉痢不爽,濕熱黃疸,血熱吐衄,目赤,咽腫,腸癰腹痛,癰腫疔瘡,瘀血經閉,跌打損傷,外治水火燙傷;上消化道出血。酒大黃善清上焦血分熱毒。用於目赤咽腫,齒齦腫痛。熟大黃瀉下力緩,瀉火解毒。用於火毒瘡瘍。大黃炭涼血化瘀止血。用於血熱有瘀出血者。
【應用】
1. 用於大便燥結,積滯瀉痢,以及熱結便秘、壯熱苔黃等。與芒硝、厚朴、枳實等配伍。
2. 用於火熱亢盛、迫血上溢,以及目赤暴痛,熱毒瘡癤等。配黃連、黃芩、丹皮、赤芍等同用。
3. 用於產後瘀滯腹痛,瘀血凝滯、月經不通,以及跌打損傷、瘀滯作痛等。在使用時須配合活血行瘀的葯物,如桃仁、赤芍、紅花等同用。此外,大黃又可清化濕熱而用於黃疸,臨床多與茵陳、梔子等葯配伍應用;如將本品研末,還可作為燙傷及熱毒瘡瘍的外敷葯,具有清熱解毒的作用。
【用法用量】煎服,3~30g,用於瀉下不宜久煎。外用適量,研末調敷患處。
【注意事項】本品苦寒,易傷胃氣,脾胃虛弱者慎用;婦女懷孕、月經期、哺乳期應忌用。
品種考證
大黃始載於《神農本草經》,列為下品。《吳普本草》雲:「生蜀郡北部或隴西(今四川北部、甘肅西部。」《名醫別錄》亦謂:「生河西山谷及隴西(今甘肅)。」可見自古大黃就以甘肅、四川北部為主要產地。《本草圖經》曰:「大黃,正月內生青葉似蓖麻,大者如扇。根如芋,大者如碗,長一二尺,傍生細根如牛蒡,小者亦如芋。四月開黃花,亦有青紅似蕎麥花者。莖青紫色,形如竹。」所述青葉似蓖麻、根如芋、開黃花的特徵,與葯用大黃Rheum officinale Bail1.相符,而開青紅似蕎麥花的特點與掌葉大黃R. palmatum L.和唐古特大黃R. palmatum L. Var. tanguticum Maxim. ex Balf.一致。《本草圖經》所附大黃附圖,基生葉具長柄,葉寬卵圓形,具淺或深裂,根莖粗大,具殘存托葉鞘,與大黃屬掌葉組植物特徵吻合。綜合上述大黃的產地、形態、附圖,可以認為古今所用大黃是一致的。
化學研究
大黃含有蒽類衍生物、苷類化合物、鞣質類、有機酸類、揮發油類等。
1. 蒽類衍生物分為:⑴ 游離蒽醌衍生物,如蘆薈大黃素(aloe emodin)、土大黃素(chrysaron)、大黃酚(chrysophanol)、大黃素(emodin)、異大黃素(isoernodin)、蟲漆酸D(laccaic acid D)、大黃素甲醚(physcion)、大黃酸(rhein);⑵ 結合蒽醌化合物,有大黃酸、蘆薈大黃素、大黃酚的單和雙葡萄糖甙;大黃素、大黃素甲醚的單糖甙;蒽酚和蒽酮化合物:大黃二蒽酮(rheidin)、掌葉二蒽酮(palmidin)以及與糖結合的甙如番瀉甙(sennoside)A、B、C、D、E、F等。
2. 苷類化合物:土大黃甙(rhaponticin)、3,5,4』-三羥基芪烯一4』-O-β-D-(6』-O-沒食子醯)葡萄糖甙(3,5,4』-trihydroxy-stilbene-4』-O-β-D-(6』-O-gallayl)-glucoside)、3,5,4』-三羥基茋烯-4』-O-β-D-吡喃葡萄糖甙(3,5,4』-trihydroxy stilbene-4』-O-β-D-gluranoside)。
3. 萘衍生物:torachrysone-8-O-β-D-glu ranoside,torachrysone-8-(6′-oxaly)-glucoside及決明松(torachryson)。
4. 鞣質類:沒食子醯葡萄糖、d-兒茶素、沒食子酸、大黃四聚素(tetrann)等。大黃四聚苯經水解,得沒食子酸、肉桂酸及大黃明(rheosmin)。此外合有樹脂。
尚含有有機酸:蘋果酸、琥珀酸、草酸、乳酸、桂皮酸、異丁烯二酸、檸檬酸、延胡紊酸等。
大黃中還含有揮發油、脂肪酸及植物甾醇等。
葯理研究
對消化系統的影響
(1)瀉下作用:
作用表現:一般在服葯後6~10小時排出稀便。
瀉下有效成分:認為主要是番瀉甙類。
瀉下作用機理:番瀉甙在腸道細菌酶的作用下分解產生大黃酸蒽酮,大黃酸蒽酮可刺激大腸粘膜,使腸蠕動增加而瀉下。另外還可抑制腸細胞膜上Na+、K+—ATP酶,阻礙Na+轉運,使腸內滲透壓升高,保留大量水分,促進腸蠕動而瀉下。
(2)利膽、保肝
(3)促進胰液分泌、抑制胰酶活性
(4)抗胃及十二指腸潰瘍
對血液系統的影響
(1)止血作用:
特點:作用確切、見效快。
止血有效成分:α-兒茶素、沒食子酸。
止血作用機理:促進血小板的粘附和聚集功能;增加血小板數和纖維蛋白原含量;降低抗凝血酶Ⅲ活性;使受傷局部的血管收縮
(2)降血脂:
降低總膽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極低密度脂蛋白及過氧化脂質。
抗感染作用
(1)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抗菌譜:
敏感的細菌有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淋病球菌、白喉桿菌、傷寒桿菌、痢疾桿菌等。
敏感的病毒有流感病毒、孤兒病毒、乙肝病毒、脊髓灰質炎病毒等。
其他敏感微生物有阿米巴原蟲、陰道滴蟲、血吸蟲及鉤端螺旋體等。
抗菌有效成分:大黃酸、大黃素、蘆薈大黃素。
抗菌作用機理:影響葉酸的酶系統;抑制細菌核酸和蛋白質合成;抑制細菌生物氧化酶系統;誘生干擾素。
(2)抗炎、解熱作用
(3)免疫調節:蒽醌衍生物可抑制非特異性免疫功能。
葯典標准
本品為蓼科植物掌葉大黃Rheum palmatum L.、 唐古特大黃Rheum tanguticum Maxim. ex Balf.或葯用大黃Rheum officinale Baill.的乾燥根及根莖。秋末莖葉枯萎或次春發芽前採挖,除去細根,颳去外皮,切瓣或段,繩穿成串乾燥或直接乾燥。
【性狀】
本品呈類圓柱形、圓錐形、卵圓形或不規則塊狀,長3~17cm,直徑3~10cm。除盡外皮者表面黃棕色至紅棕色,有的可見類白色網狀紋理及星點(異型維管束)散在,殘留的外皮棕褐色,多具繩孔及粗皺紋。質堅實,有的中心稍松軟,斷面淡紅棕色或黃棕色,顯顆粒性;根莖髓部寬廣,有星點環列或散在;根木部發達,具放射狀紋理,成層環明顯,無星點。氣清香,味苦而微澀,嚼之粘牙,有砂粒感。
【鑒別】
本品橫切面:根木栓層及皮層大多已除去。韌皮部明顯;薄壁組織發達。形成層成環。木質部射線較密,寬2~4列細胞,內含棕色物;導管非木化,常1至數個相聚,稀疏排列。薄壁細胞含草酸鈣簇晶,並含多數澱粉粒。根莖髓部寬廣,其中常見黏液腔,內有紅棕色物;異型維管束散在,形成層成環,木質部位於形成層外方,韌皮部位於形成層內方,射線呈星狀射出。粉末黃棕色。草酸鈣簇晶直徑20~160μm,有的至190μm。具緣紋孔、網紋、螺紋及環紋導管非木化。澱粉粒甚多,單粒類球形或多角形,直徑3~45μm,臍點星狀;復粒由2~8分粒組成。
取本品粉末少量,進行微量升華,可見菱狀針晶或羽狀結晶。
取本品粉末0.1g,加甲醇20ml浸漬1小時,濾過,取濾液5ml,蒸干加水10ml使溶解,再加鹽酸1ml,置水浴上加熱30分鍾,立即冷卻,用乙醚分2次提取,每次20ml,合並乙醚液,蒸干,殘渣加氯仿1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大黃對照葯材0.1g,同法製成對照葯材溶液。再取大黃酸對照品,加甲醇製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為對照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 B)試驗,吸取上述三種溶液各4μl,分別點於同一以羧甲基纖維素鈉為黏合劑的硅膠H薄層板上,以石油醚(30~60℃)-甲酸乙酯-甲酸(155:1)的上層溶液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乾,置紫外光燈(365nm)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葯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的五個橙黃色熒光主斑點;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的橙黃色熒光斑點,置氨蒸氣中熏後,日光下檢視,斑點變為紅色。
【檢查】
土大黃苷 取本品粉末0.2g,加甲醇2ml,溫浸10分鍾,放冷,取上清液10μl,點於濾紙上,以45%乙醇展開,取出,晾乾,放置10分鍾,置紫外光燈(365nm)下檢視,不得顯持久的亮紫色熒光。
乾燥失重 取本品,在 105℃乾燥6小時,減失重量不得過15.0%(附錄Ⅸ G)。
總灰分 不得過10.0%(附錄Ⅸ K)。
酸不溶性灰分 不得過0.8%(附錄Ⅸ K)。
【含量測定】
照高效液相色譜法(附錄Ⅵ D)測定。
色譜條件與系統適用性試驗 用十八烷基硅烷鍵合硅膠為填充劑;甲醇-0.1%磷酸溶液(85:15)為流動相;檢測波長為254nm。理論板數按大黃素峰計算應不低於1500。
對照品溶液的制備 精密稱取大黃素、大黃酚對照品各5mg,分別置50ml量瓶中,用甲醇溶解並稀釋至刻度,搖勻;分別精密量取大黃素溶液1ml、大黃酚溶液2ml,分別置25m l量瓶中,加甲醇至刻度,搖勻,即得(大黃素每1ml中含4μg、大黃酚每1ml中含8μg)。
供試品溶液的制備 取本品粉末(過四號篩)約0.1g[同時另取本品粉末測定水分(附錄ⅨH 第二法)],精密稱定,置50ml錐形瓶中,精密加甲醇25ml,稱定重量,加熱迴流30分鍾,放冷,再稱定重量,用甲醇補足減失的重量,搖勻,濾過,精密量取續濾5ml,置50ml圓底燒瓶中,揮去甲醇,加2.5mol/L硫酸溶液10ml,超聲處理5分鍾,再加氯仿10ml,加熱迴流1小時,冷卻,移置分液漏斗中,用少量氯仿洗滌容器,並入分液漏斗中,分取氯仿層,酸液用氯仿提取2次,每次約8ml,合並氯仿液,以無水硫酸鈉脫水,氯仿液移至100ml錐形瓶中,揮去氯仿,殘渣精密加甲醇10ml,稱定重量,置水浴中微熱溶解殘渣,放冷後,再稱定重量,用甲醇補足減失的重量,搖勻,濾過,取續濾液,即得。
測定法 分別精密吸取上述兩種對照品溶液與供試品溶液各5μl,注入液相色譜儀,測定,即得。
本品按乾燥品計算,含大黃素(C15H10O5)和大黃酚(C15H10O4)的總量不得少於0.05%。
【炮製】
大黃 除去雜質,洗凈,潤透,切厚片或塊,晾乾。
酒大黃 取凈大黃片,照酒炙法(附錄Ⅱ D)炒干。
熟大黃 取凈大黃塊,照酒燉或酒蒸法(附錄Ⅱ D)燉或蒸至內外均呈黑色。
大黃炭 取凈大黃片,照炒炭法(附錄Ⅱ D)炒至表面焦黑色、內部焦色。
【性味與歸經】
苦,寒。歸脾、胃、大腸、肝、心包經。
【功能與主治】
瀉熱通腸,涼血解毒,逐瘀通經。用於實熱便秘,積滯腹痛,瀉痢不爽,濕熱黃疸,血熱吐衄,目赤,咽腫,腸癰腹痛,癰腫疔瘡,瘀血經閉,跌打損傷,外治水火燙傷;上消化道出血。酒大黃善清上焦血分熱毒。用於目赤咽腫,齒齦腫。熟大黃瀉下力緩,瀉火解毒。用於火毒瘡瘍。大黃炭涼血化瘀止血。用於血熱有瘀出血症。
【用法與用量】
3~30g,用於瀉下不宜久煎。外用適量,研末調敷
【注意】
孕婦慎用。
【貯藏】
置通風乾燥處,防蛀。
【制劑】
大黃流浸膏
~~~~~~~~~~~~~~~~~~~~~~~~~~~
--2.植物
蓼科(Polygonaceae) 大黃屬(Rheum)多年生草本。根狀莖及根供葯用(見彩圖大黃)。栽培種主要為掌葉大黃(R.palmatum),次為唐古特大黃(R.palmatum var.tanguticum) 和葯用大黃(R.officinale)。中國用大黃於醫葯有悠久歷史,西漢初已成批運銷歐洲。為中國主要出口葯材之一。
掌葉大黃莖中空,高2米左右。 根狀莖及根部肥厚,黃褐色。基生葉有長柄,葉片廣卵形,掌狀半裂;莖生葉互生,具膜質鞘狀托葉。圓錐花序,頂生,夏季開淡黃色花。瘦果有 3翅。唐古特大黃葉片深裂,裂片窄長。葯用大黃的葉片則為淺裂,裂片呈寬三角形。喜涼爽乾燥氣候,耐寒。適宜陽光充足的環境和排水良好、土層深厚的砂質壤土。忌連作。用種子繁殖時,育苗移栽或直播均可。春季或秋季播種,而以秋播為好。如用子芽繁殖,可於收獲根莖時切取子芽種植。用種子或子芽育成的幼苗均在次年秋季定植。栽後3~4年,在莖葉枯萎時採挖根狀莖及根,陰干或烘乾即成商品。主要病蟲害有大黃輪紋病、大黃炭疽病及金花蟲等。青海、甘肅等地主產掌葉大黃和唐古特大黃,商品稱「北大黃」。四川、貴州、雲南等地主產葯用大黃,商品稱「南大黃」。
大黃根狀莖含大黃酸、大黃素、大黃酚、蘆薈大黃素、大黃素甲醚等游離蒽醌衍生物,均無致瀉作用。另含以上物質的葡萄糖苷及番瀉葉苷 A、B、C等結合狀蒽醌衍生物,均有致瀉作用。此外尚含鞣質等。大黃根狀莖及根有清熱瀉下、破積去瘀、抗菌消炎等作用。生用為峻下葯,炮製後使用為緩下葯。炒炭後又可用於止血。小劑量服用時有健胃、收斂作用。
~~~~~~~~~~~~~~~~~~~~~~~~~~~~~~~~~~~~~~~~~~~~~~~~~~~~~~~~~~~~~~~~~~~~~~~~~~~~~~~~~~~~~~~~~~~~~~~~~~~~~~~~~~
3.大黃
【內容介紹】:
大黃 (《本經》)
【異名】黃良、火參、膚如(《吳普本草》),將軍(李當之《葯錄》),錦紋大黃(《千金方》),川軍(《中葯材手冊》),峻(藏名)。
【來源】為蓼科植物掌葉大黃、唐古特大黃或葯用大黃的根莖。
【植物形態】①掌葉大黃,又名:葵葉大黃、北大黃、天水大黃。
多年生高大草本。
根粗壯。
莖直立,高2米左右,光滑無毛,中空。
根生葉大,有肉質粗壯的長柄,約與葉片等長;葉片寬心形或近圓形,徑達40厘米以上,3~7掌狀深裂,裂片全緣或有齒,或淺裂,基部略呈心形,有3~7條主脈,上面無毛或稀具小乳突,下面被白毛,多分布於葉脈及葉緣;莖生葉較小,互生;葉鞘大,淡褐色,膜質。
圓錐花序大形,分枝彎曲,開展,被短毛;花小,數朵成簇,互生於枝上,幼時呈紫紅色;花梗細,長3~4毫米,中部以下具1關節;花被6,2輪,內輪稍大,橢圓形,長約1.6毫米;雄蕊9,花葯稍外露;子房上位,三角形,花柱3,向下彎曲,柱頭頭狀,稍凹,呈V字形。
瘦果三角形,有翅,長9~10毫米,寬7~8毫米,頂端微凹,基部略呈心形,棕色。
花期6~7月。
果期7~8月。
生於山地林緣半陰濕的地方。
分布四川、甘肅、青海、西藏等地。
②唐古特大黃,又名:雞爪大黃。
多年生高大草本,高2米左右,與上種相似。
莖無毛或有毛。
根生葉略呈圓形或寬心形,直徑40~70厘米,3~7掌狀深裂,裂片狹長,常再作羽狀淺裂,先端銳尖,基部心形;莖生葉較小,柄亦較短。
圓錐花序大形,幼時多呈濃紫色,亦有綠白色者,分枝緊密,小枝挺直向上;花小,具較長花梗;花被6,2輪;雄蕊一般9枚;子房三角形,花柱3。
瘦果三角形,有翅,頂端圓或微凹,基部心形。
花期6~7月。
果期7~9月。
生於山地林緣較陰濕的地方。
分布青海、甘肅、四川。
西藏等地。
③葯用大黃,又名:南大黃。
多年生高大草本,高1.5米左右。
莖直立,疏被短柔毛,節處較密。
根生葉有長柄,葉片圓形至卵圓形,直徑40~70厘米,掌狀淺裂,或僅有缺刻及粗鋸齒,先端銳尖,基部心形,主脈通常5條,基出,上面無毛,或近州'脈處具稀疏,的小乳突,下面被毛,多分布於葉脈及葉緣;莖生葉較小,柄亦短;葉鞘簡狀,疏被短毛,分裂至基部。
圓錐花序,大形,分枝開展,花小,徑3~4毫米,4~10朵成簇;花被6,淡綠色或黃白色,2輪,內輪者長圓形,長約2毫米,先端圓,邊緣不甚整齊,外輪者稍短小;雄蕊9,不外露;子房三角形,花拄3。
瘦果三角形,有翅,長約8~10毫米,寬約6~9毫米,頂端下凹,紅色。
花果期6~7月。
多生長於排水良好的山地。
分布湖北、四川、雲南、貴州等地。
以上植物的莖或嫩苗統稱為大黃莖,亦供葯用,另詳專條。
【採集】9~10月間選擇生長3年以上的植株,挖取根莖,切除莖葉、支根,颳去粗皮及頂芽,風干、烘乾或切片曬干。
【葯材】①北大黃為掌葉大黃及唐古特大黃的乾燥根莖。
商品有兩類:一西寧大黃:多加工成圓錐形或腰鼓形,俗稱蛋吉,長約6~17厘米,直徑約3~10厘米;外皮巳除去或有少量殘留,外表黃棕色或紅棕色,可見到類白色菱形的網狀紋理,俗稱錦紋(系由灰白色薄壁組織與棕紅色射線交錯而成),有時可見菊花狀螺旋形星點,一端常有繩孔。
質地堅硬,橫斷面黃棕色,顯顆粒性(習稱高粱碴),微有油性,近外圍有時可見暗色形成層及半徑放射向的橘紅色射線,髓部中有紫褐色星點,緊密排列成圈環狀,並有黃色至棕紅色的彎曲線紋,亦稱錦紋。
氣特殊,味苦而微澀。
主產於青海同仁、同德等地。
此外,尚有涼州大黃、河州大黃和岷縣大黃,亦皆屬西寧大黃一類。
其中涼州大黃又名涼黃、狗頭大黃,因其整個的形有如狗頭,頂端平圓;下部漸細而鈍圓,品質亦佳,產於甘肅武威、永登等地。
二銓水大黃 一般為長形,切成段塊,個大形圓者常縱剖成片,質地較松,內色較西寧大黃淡,錦紋不甚明顯,斷面星點亦排成圈環狀,其它與西寧大黃相似。
主產於甘肅銓水、西禮等地。
屬於銓水大黃型的商品,尚有文縣大黃、清水大黃、庄浪大黃等數種,產於甘肅文縣,成縣、清水等地。
②南大黃又名:四川大黃、馬蹄大黃。
為葯用大黃的乾燥根莖。
多橫切成段,一端稍大,形如馬蹄,少數亦呈圓錐形或腰鼓形,長約6~12厘米,直徑約5~8厘米,栓皮已除去,表面黃棕色或黃色,有微彎曲的棕色線紋(錦紋)。
橫斷面黃褐色,多空隙,星點較大,排列不規則,質較疏鬆,富纖維性。
氣味較弱。
商品有雅黃、南川大黃等,主產於四川阿壩藏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涼山彝族自治州及雅安、南川等地。
此外,陝西、湖北、貴州、雲南、西藏等地亦產。
以上各種大黃,均以外表黃棕色、錦紋及星點明顯、體重、質堅實、有油性、氣清香、味苦而不澀、嚼之發粘者為佳。
另有一種山大黃為同屬植物波葉大黃的根莖及根,又稱苦大黃。
常呈不規則圓柱形,外表紅褐色而黃,無橫紋,質堅而輕,斷面無星點,無錦紋,有細密而直的紅棕色射線。
氣不香,味苦而澀。
質次。
服後有腹痛感。
【炮製】生大黃(又名:生軍):原葯揀凈雜質,大小分檔,燜潤至內外濕度均勻,切片或切成小塊,曬干。
酒大黃:取大黃片用黃酒均勻噴淋,微燜,置鍋內用文火微炒,取出晾乾(大黃片100斤用黃酒14斤)。
熟大黃(又名:熟軍,制軍):取切成小塊的生大黃,用黃酒拌勻,放蒸籠內蒸制,或置罐內密封,坐水鍋中,隔水蒸透,取出曬干(大黃塊100斤用黃酒30~50斤)。
亦有按上法反復蒸制2~3次者。
大黃炭:取大黃片置鍋內,用武火炒至外面呈焦褐色(存性),略噴清水,取山曬干。
《雷公炮炙論》:凡使大黃,銼蒸,從未至亥,如此蒸七度,曬干。
卻灑薄蜜水,再蒸一伏時,其大黃劈如烏膏樣,於日中曬干用之。
【性味】苦,寒. ①《本經》:味苦,寒。
②《吳普本草》:神農、雷公:苦,有毒。
扁鵲:苦,無毒。
李氏:小寒。
③《別錄》:大寒,無毒。
④《葯性論》:味苦甘。
【歸經】入胃、大腸、肝經。
①《湯液本草》:入手、足陽明經。
②《綱目》:足太陰,手、足陽明,手、足厥陰五經血分葯。
③《本草經解》:入手太陽小腸經、手少陰心經。
手少陽三焦經,兼入足陽明胃經、手陽明大腸經。
【功用主治】瀉熱毒,破積滯,行瘀血。
治實熱便秘,譫語發托,食積痞滿,痢疾初起,里急後重,瘀停經閉,症瘕積聚,時行熱疫,暴眼赤痛,吐血,衄血,陽黃,水腫,淋濁,溲亦,癰瘍腫毒,疔瘡,湯火傷。
瀉熱通腸,涼血解毒,逐瘀通經。
用於實熱便秘、積滯腹痛、瀉痢不爽、濕熱黃疸。
①《本經》:下瘀血,血閉,寒熱,破症瘕積聚,留飲宿食,盪滌腸胃,推陳致新,通利水谷('水谷'一作'水穀道'),調中化食,安和五臟。
②《別錄》:平胃,下氣,除痰實,腸間結熱,心腹脹滿,女子寒血閉脹,小腹痛,諸老血留結。
③《葯性論》:主寒熱,消食,煉五臟,通女子經候,利水腫,破痰實,冷熱積聚,宿食,利大小腸,貼熱毒腫,主小兒寒熱時疾,煩熱,蝕膿,破留血。
④《日華子本草》:通宣一切氣,調血脈,利關節,泄塑滯、水氣,四肢冷熱不調,溫瘴熱痰,利大小便,並敷-切瘡癤癰毒。
⑤《綱目》:主治下痢亦白,里急腹痛,小便淋瀝,實熱燥結,潮熱譫語,黃疸,諸火瘡。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用於瀉下,不宜久煎),1~4錢;或入丸、散。
外用:研末,水或醋調敷。
【宜忌】凡表證未罷,血虛氣弱,脾胃虛寒,無實熱、積滯、瘀結,以及胎前、產後,均應慎服。
6. 關於outlook express
一、使用方法 蘆薈不僅具有各種葯效,使用方法也非常多,主要有內服和外用兩種。
1、內服法 最簡單、最快獲得葯效的方法就是直接生吃新鮮葉片。也可以把生的新鮮葉片製成薄片、糖醋漬品、液汁或油炒後食用。生嚼蘆薈葉肉,能夠起到較好的調理和保健作用。每次生葉食量以15克為宜。生嚼蘆薈葉片不適應者,可採取服用新鮮葉汁的方法。成人每次一匙,每天2-3次,小孩和老人用量可適當減少。用乾燥的葉片泡製茶或酒、製成粉末或顆粒狀葯劑、製成液汁等都是內服的有效方法。
2、外用法 蘆薈的葉片中含有豐富的粘膠液體。這種液體具有防潰瘍、促進傷口癒合、刺激細胞生長和止血作用。外用時直接用新鮮葉片塗抹,或使用蘆薈製成的外用葯酒。外用方法都比較安全,應注意選擇成熟度高的蘆薈葉片,這樣療效會更好。 二、注意事項 使用蘆薈治病,首先鑒別是否是葯用蘆薈品種,切忌把龍舌蘭、雷神或僅有觀賞價值的蘆薈品種用來防病、治病。應該選擇芭用蘆薈品種,注意其特點、用法並根據病因,做到對症下葯。正確使用蘆薈,方能取得最佳效果。切忌過量服用或急於求成。 正確區別中葯蘆薈(干塊)和新鮮蘆薈在使用方法上的不同,特別是一些炎症,新鮮蘆薈汁液,要比中葯蘆薈效果明顯得多。 體質虛弱的少兒患者,不要過量服用蘆薈,過敏者會出現皮膚紅腫、粗糙的現象。 孕婦和經期中的女性嚴禁服用蘆薈。在古代蘆薈是作婦科葯劑的,用於治療閉經之類症狀。因為蘆薈能使女性骨盆內臟器充血,促進子宮的運動。故而孕婦或經期婦女服用容易引起腹痛,導致流血嚴重出血。 病人如有痔出血、鼻出血,也不應使用蘆薈。
3,食用蘆薈時應當先做皮試,如果沒有異常現象,方能使用。因為有些人的體質對蘆薈有過敏現象,如出現紅腫、剌痛、起疙瘩、腹痛等,嚴重的腹部還會有灼熱感。初次內服,若出現惡心、嘔吐或下瀉等症狀,有的是暫時現象。如果這種情況出現次數較為頻繁,則應暫停用葯、減量服用或加熱服用。過敏者如想食用,可少量外用或內服,等身體適應後再慢慢增量。
美國管理委員會認證 1975年蘆薈經美國FDA認證為非處方類葯物,用於治療便秘。
在1998年有三種蘆薈獲得認證。FDA要求生產廠家在1999年6月21日前遞交附加安全資料,可能會限制出售蘆薈作為非處方葯用於治療便秘。
早在公元前14世紀,埃及皇後尼菲提就使用蘆薈美容,從而使她擁有細嫩潔白的肌膚和柔軟光滑的頭發。 我國古代也有蘆薈作為美容品的記載,如《嶺南雜記》:「......葉厚一指,而邊有刺,不開花結子,從根發,長香尺余,破其葉,中有豪,好人塗掌以澤發代油......,有效,又名羅幃花,如山丹。」 「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美國和許多國家進行了系統的開發和研究,擴大了蘆薈的作用面積,除葯用,美食外,廣泛應用於美容化妝品中。日本、韓國和我國的台灣省也進行了研究、利用,開發新產品。 我國在80年代末,曾興起了蘆薈美容熱。上海家用化學品廠在1987年包括營養霜、營養蜜、防曬霜、洗面奶、粉餅、唇膏、面膜、防曬水、香波和護法素在內的美加凈「愛蘿麗」蘆薈系列美容品。在國內佔有很大的市場,深受消費者歡迎。 蘆薈汁液系天然萃取物,含有多種對人體有益的保濕劑和營養效果。科學研究認為,蘆薈中含有聚糖的水合產物葡萄糖、甘糖露、少量的糖醛酸和鈣等成份;還有少量水合蛋白酶、生物激素、荷爾蒙、蛋白質、氨基酸、維生素、礦物質及其它人體所需的微量元素。因此,蘆薈便具備了如下功能,對美容效果極佳。
【來源】
葯材基源:為百合科植物庫拉索蘆薈、斑紋蘆薈、好望角蘆薈的葉汁經濃縮的乾燥品。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Aloe vera L.2.Aloe vera L. var. chinensis (Haw.) Berg.[A. barbadensis Mill. Var. chinensis Haw.;A.chinensis(Haw.)Bak.]3.Aloe ferox Mill.
採收和儲藏:種植2-3年後即可收獲,將中下部生長良好的葉片分批採收。將採收的鮮葉片切口向下直放於盛器中,取基流出的液汁乾燥即成。也可將葉片洗凈,橫切成片,加入與葉片同等量的水,煎煮2-3h,過濾,將過濾濃縮成粘稠狀,倒入模型內烘乾或曝曬干,即得蘆薈膏。
【原形態】
1.庫拉索蘆薈,多年生草本。莖極短。葉簇生於莖頂,直立或近於直立,肥厚多汁;呈狹披針形,長15-36cm,寬2-6cm,先端長漸尖,基部寬闊,粉綠色,邊緣有刺狀小齒。花莖單生或稍分枝,高60-90cm;總狀花序疏散;花點垂,長約2.5cm,黃色或有赤色斑點;花被管狀,6裂,裂片稍外彎;雄蕊6,花葯丁字著生;雌蕊1,3室,每室有多數胚珠。蒴果,三角形,室背開裂。花期2-3月。
2.斑紋蘆薈,多年生草本。根系段狀。莖短或無莖。葉簇生,螺旋狀排列,直立,肥厚;葉片狹披針形,長10-20cm,寬1.5-2.5cm,厚5-8mm,先端漸尖,基部闊而包莖,邊緣有刺狀小齒,下有斑紋。花莖單生或分枝,高60-90cm;總狀花序疏散;花梗長約2.5cm;花黃色或有紫色斑點,具膜質苞片;花被筒狀,6裂,裂片稍向外彎;雄蕊6,有時突出,花葯2室,背部著生;子房上位,3室,花柱線形。蒴果三角形,長約8mm。花期7-8月。
3.好望角蘆薈,莖直立,高3-6m,葉30-50片,簇生於莖頂;葉片披針形,長達60-80cm,寬12cm,具刺,深綠色至藍綠色,被白粉。圓錐狀花序長60cm左右;花梗長約3cm;花被6,呈管狀,基部連合,上部分離,微外卷,淡紅色至黃綠色,帶綠色條紋;雄蕊6,花葯與花柱外露。蒴果。
【生境分布】
1.原產非洲北部地區,目前於南美洲的西印度群島廣泛栽培;我國亦有栽培。
2.我國福建、台灣、廣東、廣西、四川、雲南等地有栽培。
3.分布非洲南部地區。
【栽培】
生物學特徵 喜高溫濕潤氣候,喜光,耐旱,忌積水,怕寒冷,當氣溫隱至0℃時即南遭寒害。對土壤要求不嚴,種在旱、瘠土壤上葉瘦色黃,在漫漫肥沃土壤中葉片肥厚濃綠。
栽培技術 用分株和芽插繁殖。分株繁殖:於春季3-4月或秋季9-11月,將母株周圍分櫱出來的小苗,連根挖取,並切斷與母株連接的地下莖,按行株距50cm×50cm定植,每穴1株。牙插繁殖:從母株上切取頂芽和側芽,長5-10cm扦插育苗,約20d生根生定植。
田間管理 生長期勤除草,同時結合鬆土或培土。每年施肥3-4次,夏季天熱乾燥時須淋水,雨季注意排除積水。
【性狀】
性狀鑒別 呈不規則的塊狀,大小不一。老蘆薈顯黃棕色、紅棕色或棕黑色;質堅硬,不易破碎,斷面蠟樣,無光澤,遇熱不易溶化。新蘆薈顯棕黑色而發綠,有光澤,粘性大,遇熱易溶化;質鬆脆,易破碎,破碎面平滑而具玻璃樣光澤;有顯著的酸氣,味極苦。
顯微鑒別 ⑴老蘆薈粉末 用乳酸粉(乳酸1份,酚1份,甘油2份混合)封片置顯微鏡下觀察,團塊表現有細小針狀和粒狀、短粒狀結晶附著。放置24h,粉末稍微溶解,團塊上的結晶仍清晰可見。
⑵新蘆薈粉末 同上法製片,顯微鏡下觀察團塊表面無結晶附著。放置24h,粉末全部溶解。
品質標志 本品按乾燥品計算,含無水蘆薈甙(C20H20O8),庫拉索蘆薈不得少於28.0%;好望角蘆薈不得少於18.0%。
【化學成份】
1.庫拉索蘆薈 葉含蒽類化合物:蘆薈大黃素甙(aloin,aloinA,barbaloin)21.78%,異蘆薈大黃素甙(isobarbaloin, aloinB),7-羥基蘆薈大黃素甙(7-hydroxyaloin)5-羥基蘆薈大黃素甙A(5-hydroxyaloinA)。又含樹脂約12%,為蘆薈樹脂鞣酚(aloeresitannol)與桂皮酸(cinnamic acid)相結合的酯。還含L-天冬醯胺(L-asparagine),天冬氨酸(aspqrtic acid),DL-蘇氨酸(DL-threonine),L-色氨酸(L-tryp0tophane)等氨基酸;膽甾醇(cholesterol),菜油甾醇(campesterol),β-谷甾醇(β-sitosterol),羽扇豆醇(lupeol);蘋果酸(malic acid),枸櫞酸(citric acid),酒石酸(tartaric aicd)等有機酸以及鈉、鉀、鈣、鎂、氯等無機元素。又含D-葡萄糖(D-glucose),D-甘露糖(D-mammose)。另含多糖混合物,基中主含果膠酸(prctic acid)還有D-半乳聚糖(D-galactan),葡萄甘露聚糖(galactose)的摩爾比為5:1;在D-半乳聚糖中含半乳糖佔92.9%,半乳糖醛酸佔3.8%;在葡萄甘露聚糖中葡萄糖與甘露糖的摩漁爾比為1:22。還含一種稱為蘆薈多糖(aloeferan)的多糖,其實驗式為(C222H620O336NS3P)7,相對分子質量約7000;另含1種多糖,基中D-葡萄糖、D-甘露糖與D-半乳糖的摩爾比為2:2:1,還有少量的阿拉伯糖(arabinosr)和鼠李糖(rhyanmose)。
2.斑紋蘆薈 葉含蘆薈苦素(aloesin),蘆薈寧(aloenin),月桂酸(lauric acid),肉豆蔻酸(myristic acid ,棕櫚酸(palmitic acid),硬脂酸(stearic acid),棕櫚油酸(palmitoleic acid),十六碳二烯酸(hexadecadienoic acid),油酸(oleic acid),亞油酸(linoleic acid),亞麻酸(linolenic acid),葡萄糖酸(gluconic acid),β-胡蘿卜素(β-carotene),維生素(vitamin)B1、B2、C、D、E、PP,另含代號為A60、A90a、A90b的三種多糖,其相對分子質量分別為12000、47000、12000,A60系甘露聚糖,A90b為葡萄甘露聚糖,其中葡萄糖與甘露糖的摩爾比為3:4。又含蘆薈多糖。
3.好望角蘆薈 葉含蘆薈大黃素甙,異蘆薈大黃素甙。又含蘆薈樹脂(aloeresin)A、B、C、D,其中蘆薈樹脂B就是蘆薈甘素。還含異蘆薈樹脂(isoaloeresin)A,蘆薈松(aloesone),好望角蘆薈甙元(feroxidin),好望角蘆薈甙(feroxin)A及B,呋喃蘆薈松(furoaloesone),好望角蘆薈內酯(feralolide),5-羥基蘆薈大黃素甙A。
【葯理作用】
1.瀉下作用:各種蘆薈屬植物皆含蒽醌衍化物,尤其是蘆薈大黃素甙;這些含蒽配糖體要在腸管中放出大黃素等才能發揮刺激性瀉下作用。在所有大黃甙類瀉葯中,蘆薈的刺激性最強,其作用伴有顯著腹痛和盆腔充血,嚴重時可引起腎炎。因各種蘆薈中含有效成分的量不一,故有人建議用純蘆薈大黃素甙代替蘆薈做為瀉葯。給犬(2-5g)、貓(0.2-1.0g)口服蘆薈,可致瀉;對離體小腸無促進蠕動的作用;其瀉下的主要作用部位在大腸。我國雲南產斑紋蘆薈的混懸液(400mg/ml)給雄鼠灌胃,其瀉下作用和進口蘆薈相似。此外,給犬注射蘆薈提取物,適當劑量可增加小腸液的分泌,並增加脂肪酶的活性,有時也能增加二肽酶的活性,劑量過高反有抑製作用。
2.對實驗性肝損傷的保護作用:。
2.1.對四氯化碳性肝損傷的保護作用:小鼠腹腔注射蘆薈提取物,總甙225mg/kg×4d、結晶Ⅲ120mg/kg×4d或灌胃總甙200mg/kg×3d,均能對腹腔注射0.1%CCl4石臘油液10ml/kg所致的肝損傷有保護作用,與對照組比較P<0.001,其作用強度接近200mg/kg×3d的聯苯雙酯。
2.2.對硫代乙醯胺引起的小鼠SGPT升高,同樣有降低作用,其活性接近200mg/kg×3d的聯苯雙酯。
2.3.對氨基半乳糖引起的大鼠SGPT升高也有降低作用,與對照組比較蘆薈注射液10ml/kg×4d的P<0.05,總甙125mg/kg×4d的P<0.01。
3.清除動物體內乙醇的作用:在大鼠口服乙醇(3g/kg)前30分鍾給於蘆薈水提物,可迅速清除大鼠血液中的乙醇。由於蘆薈可保護ADH(醇脫氫酶)活性和煙醯胺二核甙酸,使它們不被乙醇所影響。
4.抗腫瘤作用:蘆薈醇提取物及從中分離出的蘆薈素A和Alomicin均有抗腫瘤作用。醇提物對Heps、ESC、S180及B16黑色素瘤等移植性腫瘤均有效。蘆薈苦素腹腔注射50mg/kg每天一次7-10天,對ESC抑制率42.9%,對S180抑制率52.3%。灌胃的蘆薈苦素50mg/kg對Heps抑制率45.O%。
5.治療創傷:曾用蘆薈水浸物(10%溶液)於人工結膜水腫的兔,可縮短治癒天數;對人工創傷的鼠背,也有輕度促進癒合的作用。近年來,以蘆薈葉漿汁製成含多糖類(聚糖醛酸酯,Polyuronide)的凝膠制劑,用於皮膚或其它組織創傷以及燒傷,甚至有人認為可能用於抗綠膿桿菌。用組織培養法證明,這種蘆薈凝膠的毒性較低。蘆薈提取物作成油膏,對小鼠局部照射X線有輕度的保護作用。
6.其它作用:蘆薈提取物1:500對離體蟾蜍心臟有抑製作用,其白色粉末的1:100溶液也有抑製作用。蘆薈濃煎膏的水溶液,有對抗水合氯醛對離體蟾蜍心臟的毒性;下肢血管灌流,1:200為收縮,1:1000則輕度擴張;在蟾蜍有抗利尿作用,而兔用1%水浸液1ml/kg靜脈注射,對尿量無影響。2%水浸液,兔用0.5ml/kg靜脈注射,30分鍾後紅細胞數有輕度增加,以嗜酸球為主的白細胞顯著增加。能縮短凝血時間。每天給蘆薈浸出液15ml於人工胃痿的犬,20天後胃液有輕度分泌增加,但幾天後即中止而恢復正常。提取物對腎上腺皮質有某些興奮作用,能降低大鼠腎上腺內維生素C含量。蘆薈及其水浸液在蘇聯用於組織療法較多。蘆薈水浸劑(1:2)在試管內對腹股溝表皮癬菌、紅色表皮癬菌、星形奴卡氏菌等皮膚真菌有不同程度抑製作用。其醇浸液對人型結核桿菌在體外也有些抑製作用(1:3000-300)。蘆薈汁液可刺激細菌生長,但從中分出的部位可抑制Bacillus sultilis生長。蘆薈提取物可抑制細菌核酸的合成而導致抑制蛋白質的合成,從而抑制了細菌生長。蘆薈甲醇提取物在體外可抑制單純性瘡疹病毒1和2。蘆薈多糖10-25mg/kg給於小鼠可解除南美箭毒和阿托品的毒性。另有抗大腸桿菌、綠膿桿菌等作用。其蘆薈素也有抗胃損傷作用。蘆薈多糖具有免疫調節活性。本品提取物還有抑制紫外線引起的突變作用。
【毒性】蘆薈注射液(每1ml含生葯0.1g),分2個劑量組0.05ml/kg和0.1ml/kg肌肉注射,連續6月給於家犬。開始給葯後每15天觀察並測定血象、谷丙轉氨酶、全血尿素氨及肌酐,並稱體重。以後每月測1次。實驗結束後剖解觀察各主要臟器並鏡檢。結果均正常,未見實質性病變。高劑量及低劑量組個別犬可見局部肌肉壞死。
【鑒別】
⑴取粉末1g,置三角燒瓶中,加蒸餾水25ml,放置2h,時時振搖,濾過,濾液稀釋至100ml,溶液顯黃綠色。(檢查蘆薈甙)⑵取本品水溶液(1→100)5ml,加硼砂0.25g,加熱溶解,取深夜數滴,加水30ml,振搖混合,溶液呈綠色熒光,紫外燈下呈亮黃色。(檢查蘆薈甙)⑶取水溶液(1→100)2ml,加等量飽和溴水,即有黃色深淀。(檢查蘆薈甙)⑷取水溶液(1→100)10ml,加苯10ml,振搖後分取苯液,加氨試液2ml,氨液層顯紅色。(檢查蘆薈大黃素)。
⑸薄層色譜取本品粉末0.5g,加甲醇20ml,置水浴加熱到沸,振搖數分鍾,濾過,濾液作供試液;另取蘆薈甙加甲醇製成每1ml含5mg的溶液,作對照品溶液,分別點樣於同一硅膠G薄板上,以醋酸乙酯-甲醇-水(100:17:13)展開,取出晾乾,噴以10%氫氧化鉀醇溶液,置紫色光燈(365nm)下檢視,供試液色譜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熒光斑點。
【炮製】
1.凈制:揀去雜質,斫成小塊。
2.炒制:取蘆薈塊用微火炒至焦黑色。
【性味】味苦;性寒
【歸經】肝;大腸經
【功能主治】瀉下;清肝;殺蟲。主熱結便秘;肝火頭痛;目赤驚風;蟲積腹痛;疥癬;痔瘺;解巴豆毒
【用法用量】內服:入丸、散,或研末入膠囊,0.6-1.5g;不入湯劑。外用:適量,研末敷。
【注意】
1.孕婦忌服。
2.《本草經疏》:凡兒脾胃虛寒作瀉及不思食者禁用。
【附方】 1.當歸龍薈丸(《丹溪心法》),治肝膽實火之眩暈,脅痛,驚悸,抽搐,譫語發狂,便秘溲赤。2.蘆薈消疳飲(《外科正宗》),治小兒走馬牙疳,身熱氣粗,牙齦腐爛,氣味作臭,甚則穿腮破唇者。3.蘆薈肥兒丸(《醫宗金鑒·幼科心法要訣》),治小兒肝疳,面目爪甲皆青者,其人目生眵淚,隱澀難睜,腹大青筋,身體贏瘦,燥渴煩急,糞青如苔。4.蘆薈丸(《太平聖惠方》),治小兒疳積,面目萎黃,頭發成穗,鼻癢口乾,脘腹虛脹,青筋暴露,四肢壯熱。5.蘆薈丸(《普濟方》),治傷中,赤白帶下。6.蘆薈丸(《外科正宗》),治下疳潰爛作痛,又治婦人陰蝕瘡作癢,及小兒肝積發熱,口舌生瘡,牙齦蝕爛。7.蘆薈散(《太平聖惠方》),治小兒鼻疳,癢痛不止者。8.蘆薈散(《證治准繩》),治口舌生瘡。9.更衣丸(《先醒齋醫學廣筆記》),治腸胃燥熱,大便不通。
【各家論述】
1.《葯性論》:殺小兒疳蛔。主吹鼻殺腦疳,除鼻癢。
2.《海葯本草》:主小兒諸疳熱。
3.《開寶本草》:主熱風煩悶,胸膈間熱氣,明目鎮心,小兒癲癇驚風,療五疳,殺三蟲及痔病瘡痿。解巴豆毒。
4.《本草圖經》:治濕癢,搔之有黃汁者;又治NI齒。
5.《得配本草》:散瘰癧,治驚癇,利水除腫。
6.《本草再新》:治肝火,鎮肝風,清心熱,解心煩,止渴生津,聰耳明目,消牙腫,解火毒。7.《現代實用中葯》:為峻下葯,有健胃通經之效。
8.《本草經疏》:蘆薈,寒能除熱,苦能泄熱燥濕,苦能殺蟲,至苦至寒,故為除熱殺蟲之要葯。其主熱風煩悶,胸脅間熱氣,明目,鎮心,小兒癲癇涼風,療五疳,殺三蟲者,熱則生風,熱能使人煩悶,熱除則風熱煩悶及胸膈間熱氣自解。涼肝故明目。除煩故鎮心。小兒癲癇驚風,熱所化也,五疳同為內熱脾胃停滯之證;濕熱痔病瘡痿,亦皆濕熱下客腸臟,致血凝滯之所生,故悉主之。能解巴豆毒,亦除熱之力。
9.《本草匯言》:盧會,涼肝殺蟲之葯也。凡屬肝臟為病,有熱者,用之必無疑也。但味極苦,氣極寒,諸苦寒葯無出其右者。其功力主消不主補,因內熱氣強者可用,如內虛泄瀉食少者禁之。
10.《本經逢原》:蘆薈,入厥陰肝經及沖脈。其功專於殺蟲清熱。沖脈為病,逆氣里急及經事不調,腹中結塊上沖,與小兒疳熱積滯,非此不除。同甘草為末,治頭項頑癬甚效。但大苦大寒,且氣甚穢惡,若胃虛少食人得之,入口便大吐逆,每致奪食泄瀉,而成贏瘦怯弱者多矣。
11.《要葯分劑》:近世以蘆薈為更衣葯,蓋以其清燥滌熱之功也。
【摘錄】《中華本草》
7. 大黃 薄層色譜法 5個斑點分別是什麼化合物
5個斑點是大黃中5種蒽醌類化合物,分別是大黃素、大黃酸、大黃酚、蘆薈大黃素、大黃素甲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