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薈是怎麼變成玫瑰的
⑴ 怎樣養蘆薈
土:蘆薈喜歡生長在排水性能良好,不易板結的疏鬆的土質中,一般的土壤中可摻些水礫灰渣,如能加入腐葉草灰等更好。排水透氣性不良的土質公造成根部呼吸受阻,爛根壞死,使蘆薈生長不良。
溫度:蘆薈怕寒冷,它長期生長在終年無霜的環境中,在5℃左右停止生長,0℃時,生命過程發生障礙,如果低於0℃就會凍傷。生長最適宜的溫度為15-35℃,濕度為45-85%。
水:和所有植物一樣,蘆薈也需要水分,但最怕積水,在陰雨潮濕的季節或排不好的情況下很容易葉片萎縮、枝根腐爛以至死亡。
日照:蘆薈需要充分的陽光才以生長,需要注意的是,初植的蘆薈還不窒曬太陽,最好是只在早上見見陽光,過上十天半月它才會慢慢適應陽光下茁壯成長。
肥:肥料對任何植物都是不可缺少的。蘆薈不僅需要氮磷鉀,還需要一些微量元素,為保證蘆薈是綠色天然植物,要盡量使用發酵的有機肥。餅肥、雞糞、堆肥都可以,蚯蚓糞肥更適合種植蘆薈。
繁殖方法:蘆薈一般都採用幼苗移栽或扦插等技術進行無性繁殖的。無性繁殖速度快,可以穩定保持品種的優良特徵。
蘆薈本是熱帶植物,生性畏寒。但也是好種易活的植物。當然,要使蘆薈長得快,繁殖多,必須根據蘆薈的特點,精心培植。
蘆薈喜歡生長在排水性能良好,不易板結的疏鬆土質中。一般的土壤中可摻些沙礫灰渣,如能加入腐葉草灰等更好。排水透氣性不良的土質會造成根部呼吸受阻,爛根壞死,但過多沙質的土壤往往造成水分和養分的流失,使蘆薈的生長不良。
蘆薈怕寒冷。如果低於0℃,就會凍傷。在5℃左右停止生長,它生長最適宜的溫度為15℃~35℃,濕度為45%~85%。利用大棚保溫栽培將解決北方地區大面積栽種蘆薈的越冬問題。 蘆薈和所有植物一樣,需要水分,但最怕積水。在陰雨潮濕的季節或排水不好的情況下很容易葉片萎縮枝根腐爛以至死亡。 蘆薈在15℃~35℃左右生長最快,我國3~10月份,大部分地區都符合這個溫度。這期間要加強管理,多次鬆土除 草,可促進土壤的通氣性,加速轉化土壤養分,促進根系發達,提高抗病能力,達到快速健康成長。
適時澆水是炎熱夏季特別要注意的。蘆薈喜光耐熱,但在夏季溫度高、降水少時也要防止乾旱,適當地澆水可獲得更高的產量。澆水造成不能過量,一般5~10天澆一次即可。生長旺盛期土壤中養分不斷被株體吸收,如 及時追肥就會影響蘆薈生長。有機肥一般肥效慢,不能等蘆薈生長受了影響後再施肥,這樣就來不及了。施肥一次不宜過多,不要沾污葉片,如果沾污要用清水沖洗。種植三年左右的蘆薈就可採摘了。三年以上的葉子葯用價值更高。采葉時一般要從植株下部開始,成熟的葉片順熱肅下,不要傷害植株,並晝保持中體完整。因蘆薈葉中水分佔96%以上。破損的葉體中的汁液流出,對其營養是個損失。另外破損的葉子也不易保存,還會影響其它葉片存放。 到了秋季就要控制澆水,可採取噴水的方法,即使土壤比較乾燥也沒有關系,否則很容易爛根。秋冬季節除了注意保暖,還要注意盡量讓蘆薈多見陽光。室內盆栽蘆薈可以放到避風向陽的地方。如果溫度較低,可以用透明的塑料袋罩住,在早上9點以後,3下午點以前進行日曬。
⑵ 蘆薈為什麼會變成紫紅色
蘆薈的葉子發紫,可能有兩個原因,一是長期不澆水,土壤過於乾旱,葉片就會變色變色,呈現紫色。如果是要盡快澆水,後期定期澆水,不過要注意不能澆水過多,不然容易爛根。二是應該澆水過多,根系腐爛,葉片發紅,解決辦法脫盆,剪掉爛根。
⑶ 養了四年的蘆薈只有一盆突然竄挺,結出花骨朵,這是怎麼回事,蘆薈開花嗎
是的,是蘆薈開花。
(1)蘆薈是一種百合科草本植物,原產於非洲,據考證的野生蘆薈品種300多種,它是多年生百合科肉質草本植物。
(2)花序為傘形、總狀、穗狀、圓錐形等,色呈紅、黃或具赤色斑點,花瓣六片、雌蕊六枚。花被基部多連合成筒狀。花期7-8月。
(3)蘆薈抗菌殺菌的病菌類有:白喉菌、破傷風菌、肺炎菌、乳酸菌、痢疾菌、大腸菌、黑死病菌、霍亂菌以及引發中耳炎、膀胱炎、化膿症、麻疹、狂犬病、小兒麻痹、流行性腦炎等疾病的病菌。
(4)蘆薈有空氣凈化專家的美譽.一盆蘆薈就等於九台生物空氣清潔器,可吸收甲醛,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有害物質.尤其對甲醛吸收特別強.在4小時光照條件下..一盆蘆薈可消除一平方米空氣中90%的甲醛,還能殺滅空氣中的有害微生物,並能吸附灰塵,對凈化居室環境有很大作用。
⑷ 蘆薈開花嗎
蘆薈其實也是可以開花的,不過其開花較為少見,有著喜事將近的寓意,是一種好兆頭。平常養護蘆薈,要為其提供15~25℃的適宜溫度,20~30天施加一次稀薄肥液,開花前施加磷鉀肥,還要提供充足光照和適量澆水,就能讓其開花了。
⑸ 蘆薈與玫瑰的嫁接
按理來說是不可以的,這是不同的兩類植物。
不過也有一點點機率會成功哦!
如果成功那你就厲害了,那種植物就是又有葯用價值又有觀賞性了。
反正,祝你成功吧!
⑹ 中間像玫瑰花一樣的蘆薈是什麼品種
香波蘆薈,經葯物培養成現壯
⑺ 蘆薈開花是怎麼回事
蘆薈是有許多品種的,有的品種的確不大開花。但有的品種養護得法還是經常可以開花的。我家裡的蘆薈,養了五年,近三年來年年開花,今年更是四盆全開,最長的花莖甚至高達1米2。而這些分出這些蘆薈的母株在別人家一次也沒開過花。根據我家種植這些蘆薈的經驗,一般來說,充足的水分、光照和較高的溫度是開花必不可少的條件。
蘆薈是百合科多年生常綠多肉質草本植物,適應性很廣,十分耐旱。
在熱帶地區生長的蘆薈,通常在5月左右開花,花枝的高度在30-40厘米較為常見,偶爾也有超過1米的。在溫帶地區生長的蘆薈,往往花開不易,很少看到蘆薈花,即使偶然開花花枝也很小。
⑻ 蘆薈的資料
蘆薈:又名油蔥,原產印度。喜溫暖乾燥和陽光充足環境。不耐寒,耐乾旱和耐半陰。喜歡肥沃排水良好的沙壤土。冬季溫度不低於5℃。常用分株和扦插繁殖。分株,3—4月換盆時,將母株周圍密生的幼株取下盆栽。如幼株帶根少,可先插於沙床,待生根後再上盆。扦插,在5—6月開花後進行,剪取頂端短莖10—15厘米,待剪窺晾乾後再插於沙床,一般插後2周左右即能生根。蘆薈在早春生長旺盛,必須充分澆水,並每半月施肥1次。夏季有較短的休眠期,應控制澆水,保持乾燥為好。特別剛盆栽的幼株不耐高溫和雨淋,宜略加遮陰。秋後搬入室內養護,宜放陽光充足和通風場所,嚴格控制澆水。
別名 百龍角、狼牙掌、象膽、油蔥、蕃拉
科屬 百合科,蘆薈屬。
同屬的相似植物 同屬的品種至少在270種以上。常見的有:斑紋蘆 薈(亦稱蛇皮蘆薈)、木銼蘆薈、 翠葉蘆薈、花葉蘆薈。
產地及習性 原產於非洲南部及地中海沿岸等地。性喜陽光、溫暖、 濕潤的環境,不耐寒,宜疏鬆、肥沃、排水良好的沙質土壤。
形態特徵及用途 多年生肉質植物。葉肥厚,長披針形,簇生於莖上,呈螺旋狀排列。葉緣常有刺狀小齒,形態各異,姿態奇特,猶如虎齒狼牙。總狀花序抽生於葉叢中,直立向上生長,小花密集,橙黃色而帶有紅色斑點。常不結實。
蘆薈葉片肥厚,葉面光滑油潤,四季蔥翠碧綠,葉緣有刺狀細齒,形狀奇異,盆栽裝飾廳堂、居室,給人以朴實無華的感覺。近年來,國內外掀起了一股「蘆薈熱」,因為蘆薈的「靈丹妙葯」的作用越來越引起人們的興趣。現代醫學研究表明:蘆薈對腸胃病、肝病、糖尿病、心臟病、高血壓、痔瘡、濕疹、燙傷、刀傷、灼傷等均有不同程度的療效。因此,近年來,蘆薈已成為保健葯物。此外,蘆薈在美容方面也有奇妙功效。據報道,國外名貴化妝品中約有80%採用蘆薈作原料。
栽培 蘆薈喜光照,需要充足的陽光。陽光越充足,葉色越亮麗,花越繁茂。春秋季放在陽治上或室外接受陽光直射,夏季移至通風良好的半陰處,冬季放室內光照充足處。
生長溫度20~30℃。室溫保持在5℃以上即可完全越冬。
除夏季需充足澆水並經常向葉面上噴水外,其它季節都應控制澆水,否則盆土積水易造成莖葉腐爛。
蘆薈生長較快,宜每年春季換一次盆。盆土可用河沙40%、園土30%、腐葉土30%混合配製,並在盆底施少量碎骨片作基肥,平時不需再追肥。
繁殖 可用分株或扦插繁殖。分株易結合春季換盆進行。扦插於4~5月份進行。從老株頂端剪取長約8cm的插穗晾曬2~3天,待切口乾縮後再插入素沙中,約3周即可生根。
病蟲害 病害有腐爛病、圓斑病、炭疽病。粉蚧和介殼蟲會使蘆薈受到干擾。
【種類】
蘆薈種類繁多,變異多樣,現在估計有400多個品種,但常用的僅有以下幾種:
巴巴蘆薈(庫拉索蘆薈) 又稱翠葉蘆薈,是目前利用最廣泛的一種。這種蘆薈在中美洲的庫拉索島和巴貝多島有廣泛分布,它有「沙漠百合」、「真蘆薈」等美稱。葉面在幼苗期,有白色斑紋,成株後的葉表白色斑紋消失。葉片肥厚多肉,翠綠色。葉緣有齒。長成的葉片長80厘米,味道較苦。
中華蘆薈 也叫斑紋蘆薈,又叫皂質蘆薈。莖短,葉近簇生,幼苗葉成兩列,葉面和葉背都有白色斑點,長成後,葉斑不褪。葉基部較寬,深綠色,葉表面無蠟質白色粉層,味淡,汁水分含量重,膠狀質少。主要用於刀傷、燒傷、燙傷,無美容價值。我國南方許多地區有栽培。中華蘆薈和巴巴蘆薈十分相似,是巴巴蘆薈傳入我國後,經長期自然選擇而形成的一個變種,對我國的氣候條件有很強的適應性。
上農大葉蘆薈 上農大葉蘆薈是上海農學院植物科學遺傳育種研究室從美國引入的巴巴蘆薈選出的栽培變異類型,幼苗期葉背面和葉面均有白色斑點,成株後白斑消失。上農大葉蘆薈生長速度快,具有極大的開發利用價值。在盆栽條件下,分櫱能力極弱,主莖不分枝,因此自然繁殖慢。
木立蘆薈 主莖明顯,外形象直立的樹木,葉面無斑,葉緣齒刻明顯,單葉較小,品種因由日本伊豆群島引進,所以又叫日本木立蘆薈,我國東北地區也有栽種。主要用於內服。味道較苦。
青鱷蘆薈(開普蘆薈) 青鱷蘆薈原產非洲,也叫好望角蘆薈。因為開普蘆薈的干塊為棕黑色,質地疏鬆,和庫拉索蘆薈干塊不同,所以被稱為新蘆薈。
【英文名】 ALOE
【別名】奴薈
【來源】
《中國葯典》--本品為百合科植物庫拉索蘆薈Aloe barbadensis Miller、 好望角蘆薈Aloe ferox Miller或其他同屬近緣植物葉的汁液濃縮乾燥物。庫拉索蘆薈習稱「老蘆薈」,好望角蘆薈習稱「新蘆薈」。
《全國中草葯匯編》--為百合科蘆薈屬植物蘆薈Aloe vera L.或斑葉蘆薈A. vera L. var. chinensis (Haw) Berg.,以葉或葉的干浸膏入葯。花亦供葯用。四季可采,一般鮮用,或割取葉片收集流出的液汁蒸發到適當濃度,逐漸冷卻硬固,即得干浸膏。
【製法】砍成小塊。
【性狀】
庫拉索蘆薈:呈不規則塊狀,常破裂為多角形,大小不一。表面呈暗紅褐色或深褐色,無光澤。體輕,質硬,不易破碎,斷面粗糙或顯麻紋。富吸濕性。有特殊臭氣,味極苦。
好望角蘆薈:表面呈暗褐色,略顯綠色,有光澤。體輕,質松,易碎,斷面玻璃樣而有層紋。
【鑒別】
(1) 取本品粉末0。5g,加水50ml,振搖,濾過,取濾液5ml,加硼砂0。2g,加熱使溶解,取溶液數滴,加水30ml,搖勻,顯綠色熒光,置紫外光燈(365nm) 下觀察,顯亮黃色熒光;再取濾液2ml,加硝酸2ml,搖勻,庫拉索蘆薈顯棕紅色,好望角蘆薈顯黃綠色;再取濾液2ml,加等量飽和溴水,生成黃色沉澱。
(2) 取本品粉末0。1g,加三氯化鐵試液5ml 與稀鹽酸5ml,振搖,置水浴中加熱5 分鍾,放冷,加四氯化碳10ml,緩緩振搖 1分鍾,分取四氯化碳層6ml,加氨試液3ml,振搖,氨液層顯玫瑰紅色至櫻紅色。
(3) 取本品粉末0。5g,加甲醇20ml,置水浴上加熱至沸,振搖數分鍾,濾過,濾液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蘆薈苷對照品,加甲醇製成每 1ml含5mg 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 B)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 5μl,分別點於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醋酸乙酯-甲醇-水(100:17:13) 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乾,噴以10%氫氧化鉀甲醇溶液,置紫外光燈(365nm) 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熒光斑點。
【含量測定】
取庫拉索蘆薈粉未(過五號篩)約0。15g(或好望角蘆薈粉末約0。2g),精密稱定,置500ml 量瓶中,用甲醇 1ml濕潤,加60℃水 5ml混勻,再加60℃水75ml,振搖30分鍾,放冷,加水至刻度,振搖,濾過,精密量取續濾液10ml,置盛有60%三氯化鐵溶液1ml 與鹽酸6ml 的燒瓶中,加熱迴流 4小時,放冷,轉移至分液漏斗中,用1mol/L氫氧化鈉溶液4ml 和水4ml,依次洗滌燒瓶,洗液並入分液漏斗中,用四氯化碳提取3 次,每次20ml,合並四氯化碳液,用水洗滌2 次,每次10ml,棄去水液,提取液置100ml 量瓶中,加四氯化碳至刻度,搖勻,精密量取20ml,置水浴上小心蒸干,精密加入0。5%醋酸鎂甲醇溶液10ml使溶解,照分光光度法(附錄Ⅴ B),在512nm 的波長處測定吸收度,按蘆薈苷(C21H22O9)的吸收系數(E1% 1cm)240計算,即得。
本品按乾燥品計算,含蘆薈苷(C21H22O9)庫拉索蘆薈不得少於28。0%;好望角蘆薈不得少於18。0%。
【性味歸經】苦,寒。歸肝、胃、大腸經。
【功能主治】
《中國葯典》--清肝熱,通便。用於便秘,小兒疳積,驚風;外治濕癬。
《全國中草葯匯編》--葉、蘆薈膏:肝經實熱頭暈、頭痛、耳鳴、煩躁、便秘,小兒驚癇,疳積;葉外用治齲齒,癤癰腫毒,燒燙傷,濕癬。花:咳血,吐血,尿血。
【功效】
1、美容的作用 具有美容功效的僅有美國庫拉索蘆薈(又稱翠葉蘆薈)。其品種功效早在1981年就被美國食品葯品管理局(FDA)確認。庫拉索蘆薈所含的蘆薈甙,可成為皮膚的防曬劑,其它所含成份如多種糖類、氨基酸、活性酶、蘆薈大黃素等,對人體皮膚有良好的滋潤作用,能加速皮膚新陳代謝,增強皮膚彈性,使之顯得柔軟、光滑、豐滿,還可以消除粉刺、雀斑、皸裂。蘆薈新鮮汁液中,含有多種維生素,氨基酸和小分子營養物質,它們都可以直接被皮膚細胞吸收,達到滋養皮膚的作用。新鮮蘆薈葉汁的護膚功效是非常明顯的,只要堅持使用幾天,就可見到效果。市場不少化妝品的含量表上都稱有蘆薈,具傳國外80%的高級化妝品中含有蘆薈,其實,新鮮、成熟的蘆薈鮮葉中的營養成分最經濟實用,而且使用方法簡單。
2、葯用 蘆薈肥厚的葉片中含有豐富的膠粘液體,這種膠粘液體具有防治潰瘍,促進傷口癒合,刺激細胞生長和止血的作用,也是一種天然的防腐劑和濕潤劑。直接外敷蘆薈葉的膠粘液體,可以有效地治療常見的皮膚及體表的各種疾病。 家庭中養一盆蘆薈,可以起到常備葯的作用,如遇刀傷、燒傷、燙傷、扭傷或蚊蟲叮咬,折取一段蘆薈,塗抹在傷處,有治療的作用。
3、翠葉蘆薈減肥 由於蘆薈所含的有機酸是脂肪和蛋白質代謝的中間產物,是進行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質三者代謝聯系的重要環節。所以每日取蘆薈鮮葉15克泡水當茶飲用,長期堅持服用,對於肥胖患者有明顯的作用。
蘆薈的作用還有很多,對許多疾病多有治療的功效,家庭中養一盆蘆薈,可一舉兩得,即可美化居室,又可美容治病。
【用法用量】
《中國葯典》--2~5g。外用適量,研末敷患處。
《全國中草葯匯編》--葉3~5錢;蘆薈膏:0.5~1錢,多入丸散劑服;外用適量,研粉敷患處。花3~5錢。
【貯藏】置陰涼乾燥處。
【備注】
(1)治熱結便秘、頭暈目赤、煩躁失眠等症,可與茯苓、硃砂等配伍應用。治療肝經實火的躁狂易怒、驚悸抽搐等症,常與龍膽草、黃芩、黃柏、黃連、大黃、當歸等同用。對蛔蟲腹痛,可與使君子、苦楝根皮等配合應用。此外,本品外用有殺蟲之功,可用治癬疾。
【摘錄】《中國葯典》《全國中草葯匯編》
⑼ 蘆薈會長成像玫瑰花全開一樣的形狀嗎
這貌似不是蘆薈的花
⑽ 蘆薈的養殖方法和注意事項來美容嗎
蘆薈不但能夠美容養顏,在各種的劃傷上都有著顯著的效果。
蘆薈養殖方法
土壤:蘆薈養殖的盆土應具有排水、保水、透氣和蓄肥的良好性能,排水透氣性不良的土質會造成根部呼吸受阻,爛根壞死,但過多沙質的土壤往往造成水分和養分的流失,使蘆薈生長不良。常用的盆土配方是腐殖質、園田壤土、河沙的比例為2:2:1,也可用木屑或熟煤灰代替河沙。此外,盆土要求比較清潔衛生,栽植前可用必滅速等對土壤進行消毒、滅菌處理。
選盆:蘆薈盆栽最好用泥盆,不宜用瓷盆和塑料盆,因為透氣性差,易爛根。用新盆前應用水浸透,否則上盆後澆水不易把盆滲透,半干半濕的盆壁會傷新根。
選苗:選苗也是蘆薈養殖的關鍵,健壯的蘆薈苗,應該是葉片短而厚實,顏色深綠,並帶有四根以上自生根的。
上盆:蘆薈上盆應在春夏季進行,冬季不宜上盆,溫度太低,不利於新根發生。上盆前可在盆底先放一塊碎瓦片,壓在盆底的透水孔上,既能保持排水,又不會將盆土漏出。上盆時,先把蘆薈苗在盆中央放正,盡量讓根系舒展,填土覆蓋根部後,再輕輕將苗向上提一提,並稍微壓實,使根上下左右與盆土緊密接觸,再將盆土加至與盆沿保持2~3厘米為止,注意盡量將苗扶正,最後慢慢向盆內澆透水。
換盆:盆栽蘆薈養殖一般1~2年就要換盆一次,每年春天4~5月和秋季9~10月進行換盆為好。在換盆時要保持完好的土團,盡量不傷根系。換盆以後還需放在半陰處養護一段時間,在完全緩苗後再移到有陽光處養護。
溫度:蘆薈怕寒冷,因其原本長期生長在終年無霜的沙漠環境中。在室溫5度時時蘆薈停止生長,零度時生命過程會發生障礙,蘆薈養殖最適宜的生長溫度為15~5℃,濕度應為45~5%。
澆水:蘆薈被稱為「旱不死的植物」,所以不澆少澆水一般影響不大,但如果土中積水,就會導致根爛淹死。冬季里可15到20天澆一次水,可適當增加葉面噴水,盡量少澆水,保持盆土乾燥。春季一般5到7天澆一次水,澆水原則是不幹不澆,澆則澆透。夏天需要2到3天澆水一次,還應注意少受烈日暴曬,減少水分的損失。秋季的蘆薈澆水方法基本與春季相似,同時要使盆土有干有濕。
日照:蘆薈需要充分的陽光才能生長,除了初植的蘆薈不宜曬太陽(養殖半個月左右的),只能在早上見見陽光外,其它時間可多曬太陽,曬得多才越生長得好。
肥料:蘆薈可用氮磷鉀及一些微量元素的肥料,而為了保證蘆薈是綠色天然植物,可盡量使用發酵的有機肥,如餅肥、雞糞、堆肥等。
越冬:如果將盆栽蘆薈放在室內一般都能安全越冬,要牢記5℃是蘆薈越冬的最低安全線,當溫度在在5℃以上時要採取一些相應的保暖措施。冬季要盡量少澆水甚至不澆水,可適當進行葉面噴水,並盡量讓盆栽蘆薈多見陽光。
蘆薈的種植方法
盆土配置:蘆薈在盆栽條件下被限制在狹小的盆里,適宜生長的盆土要有保肥效、保水排水、透氣等功能,酸鹼度適宜中性,常用來配製盆土的材料有田泥、園泥、腐殖質(發酵、堆漚過的落葉、稻草、木屑等)、河沙或媒灰。配製的方法是田(園)泥、腐殖質、河沙(或媒灰)分別是4:4:2,配製時根據本地的材料來源,在不影響盆土對肥、水、氣的條件下,可以適當變動。
花盆選擇:盆栽前根據所栽的品種選擇適合的花盆。翠葉蘆薈植株較大,種植一年半以上,葉片長50~80厘米,單葉重500克左右,花盆要大些,口徑25~30厘米。中國蘆薈和木立蘆薈植株較小,花盆的口徑在20厘米左右,也可種植時先用小的花盆,待蘆薈植株長到與花盆不對稱時再轉栽到大的花盆。
種植方法:盆栽時,先把盆土裝上三分之二,把種苗放在盆中,把根系張開,然後裝上餘下的盆土,把種苗輕輕提動一下,稍為壓實盆土,以種苗不倒為准,然後澆少量的定根水,放在有遮蔭的地方,待蘆薈開始生長後,再移到陽光處。但夏天要防烈日,蘆薈在幼苗時對陽光較敏感,要適當遮蔭。種植後,有的蘆薈葉片會變色,這是蘆薈的緩苗期,當它開始正常生長後,葉色就會變好。
多葉蘆薈實生小苗的價格大約在40~60元左右一盆。多葉蘆薈是賴索托德拉肯斯堡山脈特有的一種蘆薈,觀賞價值極高,通常只能通過播種和人工干預破壞生長點獲得種苗,所以多葉蘆薈種子的價格也是幾乎所有植物中最昂貴的之一,因為不常開花且開花沒有合適的機會和授粉也很難結子,因此其單粒種子價格甚至超過10歐元的記錄。
多葉蘆薈分布於高海拔的山坡上,生長在陡峭的斜坡上的玄武岩的岩石裂縫中的鬆散的岩石中,經常生長在賴索托的雲霧帶。生長地土壤排水良好,夏季雨水充足。喜歡晝夜溫差極大的環境,植株在冬季休眠期,可經受冰凍而不受損,夏季的白天又能承受40℃以上高溫。壽命很長,可存活50年以上。
多葉蘆薈不能進行無性繁殖,只能通過播種種植,植株開花後可以進行自花受粉,但不能確定得到的種子是否具有活性。多葉蘆薈種子經過冷濕層理處理可以解除胚胎的休眠,過氧化氫、酒精、鹽酸、氫氧化鈉可以增加內種皮的透氣性,但是不增加發芽率,赤霉酸浸泡後不會增加發芽率。
蘆薈通常在5月左右開花。蘆薈的花葶高60~90厘米,不分枝或有時稍分枝,總狀花序具幾十朵花。苞片近披針形,先端銳尖。花點垂,稀疏排列,淡黃色而有紅斑。花被長約2.5厘米,裂片先端稍外彎。雄蕊與花被近等長或略長,花柱明顯伸出花被外。
在民間蘆薈開花的的確確是一個好兆頭,就像是鐵樹開花一般。其實,蘆薈開花還是非常少見的,因為蘆薈本來就不像是玫瑰花或者牡丹花之類的植物花卉,所以開花是一件很難得的事情,需要在天時地利與人和都有的情況下才能得以實現,所以看到蘆薈開花的人就寓意著有了好兆頭,就是福兆,寓意著看到它的人心願會實現,人們也能夠走大運、事事順風等。
開花的方法
土壤:蘆薈對土壤要求不嚴,但排水透氣性不良的土質會造成根部呼吸受阻導致爛根壞死,而過多沙質的土壤往往造成水分和養分的流失,使蘆薈生長不良。
選盆:蘆薈盆栽最好用泥盆,不宜用瓷盆和塑料盆,因為透氣性差,易爛根。用新盆前應用水浸透,否則上盆後澆水不易把盆滲透,半干半濕的盆壁會傷新根。
溫度:蘆薈怕寒冷,因其原本長期生長在終年無霜的沙漠環境中。在室溫5度時時蘆薈停止生長,零度時生命過程會發生障礙,蘆薈養殖最適宜的生長溫度為15~5℃,濕度應為45~5%。
澆水:蘆薈被稱為「旱不死的植物」,不澆少澆水影響不大,但如果土中積水就會導致根爛淹死。冬季里可15到20天澆一次水,可適當增加葉面噴水,盡量少澆水,保持盆土乾燥。
光照:蘆薈需要充分的陽光才能生長,除了初植的蘆薈不宜曬太陽(養殖半個月左右的),只能在早上見見陽光外,其它時間可多曬太陽,曬得多才越生長得好。
肥料:蘆薈可用氮磷鉀及一些微量元素的肥料,而為了保證蘆薈是綠色天然植物,可盡量使用發酵的有機肥,如餅肥、雞糞、堆肥等。
越冬:蘆薈越冬的最低安全線是5℃,當溫度在在5℃以上時要採取一些相應的保暖措施。冬季要盡量少澆水甚至不澆水,可適當進行葉面噴水,並盡量讓盆栽蘆薈多見陽光。
換盆:蘆薈盆栽養殖一般1~2年就要換盆一次,每年春天4~5月和秋季9~10月進行換盆為好,在換盆時要保持完好的土團,盡量不傷根系。
澆水
春季:春季當溫度在15~25攝氏度時可適當增加澆水次數,一般5~7天澆水一次,採取不幹不澆水,干則澆透的原則,使盆土見干也見濕。
夏天:夏天氣溫較高,蒸發量大,需2~3天澆水一次。另外每天早晚可向蘆薈葉面噴水,這樣可使蘆薈葉面保持翠綠,增加觀賞性,夏天盆栽蘆薈還要注意少受烈日暴曬,以減少盆土與植株水分的損失。
秋季:秋季蘆薈澆水基本與春季相似,有時寧可少澆水,在盆土缺水後再補澆,而不使盆土長期處在水分過度飽和狀態,造成盆栽蘆薈根部氧氣不足、呼吸困難而使蘆薈植株死亡。
冬季:冬季室溫低時應盡量少澆水,一般可15~20天澆水一次,如需要可採用葉面噴水,使盆土保持適當乾燥,有利於蘆薈植株安全過冬。
蘆薈的功效與作用
蘆薈具有使皮膚收斂、柔軟化、保濕、消炎、漂白的性能和解除硬化、角化、改善傷痕的作用,不僅能防止小皺紋、眼袋、皮膚鬆弛,還能保持皮膚濕潤、嬌嫩,同時也可以治療皮膚炎症,對粉刺、雀斑、痤瘡以及燙傷、刀傷、蟲咬等亦有很好的療效。對頭發也同樣有效,能使頭發保持濕潤光滑,預防脫發。
全面調節人體免疫力(即抵抗力),使一些慢性病不治自愈。促進細胞再生,使受傷和硬化的人體組織恢復健康。促進血液循環,排除體內毒素。蘆薈被稱為維生素、氨基酸和礦物質的寶庫,可補充人體所需的這些物質。
許多美容品中都含有蘆薈的成分。稀奇的是,直接把蘆薈鮮葉塗在臉上的做法被稱為原汁原味的美容法一時間流行開來,到商場去買蘆薈葉也成為新的流行行為。在這里,我們介紹一些蘆薈美容的小常識,或許能有助於大家正確使用蘆薈美容。
蘆薈的養殖注意事項
澆水:蘆薈盆土要保持濕潤,水太多對蘆薈的根系不利,因為蘆薈有耐旱怕澇的特點,需要澆水時,沿盆邊輕輕地澆但不要用力沖,以免盆土容易板結,影響盆土的透氣性,當盆土出現板結時,要適時鬆土,深度1.5厘米左右。
施肥:蘆薈在生長過程中,單靠盆土的養分是不夠的,適當施肥才能滿足生長需要,肥料以有機肥較好,如花生麩(餅),肥效好,而且清潔衛生。施用前,用水充分浸泡發酵,再用水稀釋澆施,如施化肥,以0.1%的濃度澆施,施肥的次數要根據蘆薈的生長情況而定,如經常需要葉片利用的,次數要多一些,一個月左右施一次。
採摘:蘆薈葉片的採摘標准,以生長一年或12片葉以上採摘為宜,翠葉蘆薈要生長一年半以上採摘較好,採摘的葉片要飽滿、光滑、肉汁清澈透明,這樣蘆薈的各種成份含量高,利用效果好。採摘時要由下而上,用小刀在葉片基部兩邊各切一道口,然後輕輕一掰,採摘的數量要使植株保持12片葉為基礎。
換盆:盆栽蘆薈養殖一般1~2年就要換盆一次,每年春天4~5月和秋季9~10月進行換盆為好。在換盆時要保持完好的土團,盡量不傷根系。換盆以後,還需放在半陰處養護一段時間,在完全緩苗後再移到有陽光處養護。
日照:蘆薈需要充分的陽光才能生長,除了初植的蘆薈不宜曬太陽(養殖半個月左右的),只能在早上見見陽光外,其它時間可多曬太陽,曬得多才越生長得好。
肥料:要想養殖長得好,肥料是不可缺少的,蘆薈可用氮磷鉀及一些微量元素的肥料,而為了保證蘆薈是綠色天然植物,可盡量使用發酵的有機肥,如餅肥、雞糞、堆肥等。
越冬:如果將盆栽蘆薈放在室內,一般都能安全越冬。要牢記5℃是蘆薈越冬的最低安全線,當溫度在在5℃以上時,要採取一些相應的保暖措施。冬季要盡量少澆水甚至不澆水,可適當進行葉面噴水,並盡量讓盆栽蘆薈多見陽光。
蘆薈葉子發黃解決方法
環境改變:生長環境的突然變化,會導致蘆薈根本適應不了,因此葉子發黃,生長環境的溫度和濕度突然產生變化,或者由於換盆導致的傷根現象,土壤的酸鹼性發生了改變等等都可以導致葉子變黃。盡量保持環境的相同,或者漸漸改變它的環境,使其產生一個適應的過程。
澆水不適:澆水過多、過少都會導致葉子發黃的現象,葉子逐漸變成淡黃色,黯淡無光,並逐漸發黃凋落。適當澆水,停止施肥,保持土壤的松潤和通氣,對水肥加強管理。
溫度變化:蘆薈的生長溫度要保持在5-25℃之間,不可過高也不可過低,高了會使蘆薈缺乏水分,葉黃脫落,抵了會使葉片凍傷,產生凍害,導致葉子發黃。春秋季節可以適當讓蘆薈多吸收陽光,夏季高溫炎熱,不可讓植株直接吸收陽光,應當將其放置到有散射光照充足的地方進行養護,冬季則要拿到室內保持一定的溫度進行養護。
缺肥發黃:缺乏施肥,缺乏營養,會導致蘆薈很難生長發育。在生長養護的過程中應及時對蘆薈施加肥料進行養護,比及時倒盆,換入新的培養土施加液肥,保證植株的生長。
患病蟲害:病蟲害的發生也是導致蘆薈葉子變黃的原因,如果出現了黃色斑點,或者很嚴重的板塊,整個葉片都發黃掉落。發現病蟲害時候應當盡快噴灑氧化樂果等農葯進行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