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陽台內怎麼放蘆薈
Ⅰ 家裡怎樣種植蘆薈
分生繁殖是蘆薈的主要繁殖方法。將蘆薈幼株從母體分離出來,另行栽植,形成獨立生活的蘆薈新植株。分生繁殖在蘆薈整個生長期中都可進行,但以春秋兩季作分生繁殖時溫度條件最為適宜。春秋分生繁殖的蘆薈新苗返青較快,易成活,只要土床保持良好的通氣透水狀態,蘆薈分生苗很快可以恢復生長。在分生繁殖過程中,具體操作可採用兩種方法。一種是將由蘆薈莖基或根部的吸芽長成的,帶有幼根的幼株直接從母體剝離下來,然後移栽到苗圃或生產田中。另一種方法是用分株刀具將母株萌發出的幼苗與母株分離,但不要撥出來,仍讓幼苗留在原位,使其生長一股時間(一般半個月左右),形成獨立的根系,達到完全自養狀態,再將幼苗作帶土移栽,定植在大田中,及時澆一遍定植水。如果蘆薈幼苗彩切離,再帶土移栽的方法,基本上無「緩苗期」。蘆薈幼苗生長快,在春夏秋季都可以隨時進行,但比較費時間。
Ⅱ 怎麼在室內把蘆薈養好啊
室內蘆薈的栽培管理
盆栽蘆薈最好用泥盆,不宜用瓷盆和塑料盆,因為透氣性差,易爛根。
1、溫度、光照 蘆薈多喜光照,最好放置於室內通風和光照好的地方,但在炎夏要適當遮光,冬季應放在高於5℃向陽的地方即可安全過冬。
2、澆水 蘆薈最怕長期積水,土壤過濕則因根部缺氧而腐爛枯死,平時向葉片噴霧或淋水,保持稍濕即可,待盆土過干時澆水。冬季休眠期更要保持土壤乾燥,否則在低溫陰濕的環境下極易爛根爛葉。
3、土肥 蘆薈適應性廣,但栽植土壤以沙質壤土為好,並確保證土壤疏鬆、肥沃、保水、透氣。一般採用腐葉土和粗砂各半再摻點腐熟的馬糞、糞干,雞鴨糞更好。通常可以不施肥,生長期也可以施2—3次腐熟的稀薄液肥,或淘米水則生長更好,不宜施過濃的肥。伏天不宜施肥,以免爛根。
4、換盆 每2—3年應換盆一次。換盆應在春季4月進行,其他季節也可,但管理不當易枯死。換盆可換大一號的盆,將根外部和上下的土壤去除,同時剔除爛根。盆墊瓦片,上墊2—3厘米爐灰渣、石子、磚塊等作排水層,上墊一層培養土,然後放正植株,周圍填滿新土,輕輕墩實,澆一次透水,以排水孔稍滴水為度。
5、繁殖 常用分根或扦插法繁殖。扦插可於春季3—4月進行,插條選10—25厘米長的壯枝,切口用利刀削平,去掉底部左右兩葉片,放置乾燥的地方2—7天,待切口乾硬,形成堅硬膜後植於摻有少量培養土的粗砂中。插深2厘米左右,砂土保持稍濕即可,放半陰的環境中,20—30天即可生根,然後可全天見光,但不能強光直射,兩月後重新上盆單獨栽植。
分盆繁殖可於3—4月進行,將過密、帶根植株用利刀與主根切開,另植新盆即可,第一周不必澆水,待傷口結膜後再澆透水。管理同成株。
Ⅲ 家庭陽台種植蘆薈技術 家庭盆栽蘆薈怎樣種植
盆栽蘆薈最好用泥盆,不宜用瓷盆和塑料盆,因為透氣性差,易爛根。
1.盆土的配製 盆土應具有排水、保水、透氣和蓄肥的良好性能。常用的盆土配方是:腐殖質、園田壤土、河沙的比例為2:2:1。用木屑或熟煤灰代替河沙,其比例不變。蘆薈喜歡在中性環境下生長,最適宜蘆薈生長的盆栽基質酸鹼度,一般要求pH6.8~7.0。此外,要求盆土比較清潔衛生,可用必滅速等進行土壤消毒、滅菌處理。
2.選盆 從花盆的質地來分,有泥瓦盆、紫砂盆、瓷盆、塑料盆等,根據個人愛好和審美情趣,選擇合適的花盆栽種。透氣性好的泥瓦盆最適宜栽培蘆薈。若選用新盆,則應用水浸透,否則上盆後澆水不易把盆滲透,半干半濕的盆壁會傷新根。如用舊花盆,則應把盆土殘渣、青苔洗刷干凈,放在陽光下曬干再用,既能增加盆體透氣性,又能預防病蟲害。
3.盆土的上盆和換盆 上盆前的選苗是重要關鍵,健壯的蘆薈苗,葉片短而厚實,顏色深綠,並帶有四根以上的自生根。
3.1 上盆 何謂上盆:將培育好的蘆薈壯苗栽入花盆中的過程稱為上盆。上盆是盆栽的開始,這道工序做得好壞,對後期盆栽蘆薈的生長、發育關系密切。
上盆時間:在春夏季進行。室內氣溫在15~18℃時比較合適。在合適的溫度下發根快,返青時間短。冬季不宜上盆,溫度太低,不利於新根發生,甚至還會出現幼苗「腐心」,而使植株死亡。
上盆方法:上盆前在盆底先放一塊碎瓦片,壓在盆底的透水孔上,既能保持排水,又不會將盆土漏出。上盆時,先把蘆薈苗在盆中央放正,盡量讓根系舒展,填土覆蓋好根部,再輕輕將苗向上提一提,並稍微壓實,使根上下左右與盆土緊密接觸,並墩實盆土,再將盆土加至與盆沿保持2~3厘米為止,注意盡量將苗扶正。最後慢慢向盆內澆透水。
上盆後的管理:剛上盆的蘆薈不要讓陽光直射,以免失水和養分過度消耗,宜放在半蔭處養護,待緩苗後再移至陽光處,等生根以後才能多照陽光。在蘆薈返青生根以前不宜多澆水,更不能澆肥。在盆土過濕情況下極易發生爛根現象。一般是不幹不澆,干則澆透。 待生根後,可經常向葉面噴水,可加速返青生根。
3.2 換盆 盆栽蘆薈一般1~2年就要換盆一次,每年春天4~5月和秋季9~10月進行換盆為好。在換盆時,掌握正確的脫盆技術很重要。在脫盆過程中要保持完好的土團,盡量不傷根系。可把盆株倒轉過來,左手托住盆土,右手的手掌猛磕盆沿,連磕幾下,盆與老盆土自然分離。然後將蘆薈連土團一起挪入較大的新盆,再在新盆的四周加上新的盆土,接著,把盆土壓實,再澆透水即可。換盆以後,還需放在半陰處養護一段時間,在完全緩苗後再移到有陽光處養護。
蘆薈養殖管理的幾個重點:
1、溫度、光照 蘆薈多喜光照,最好放置於室外通風和光照好的地方,但在炎夏要適當遮光,冬季應放在高於5℃向陽的地方即可安全過冬。
2、澆水 蘆薈最怕長期積水,土壤過濕則因根部缺氧而腐爛枯死,平時向葉片噴霧或淋水,保持稍濕即可,待盆土過干時澆水。冬季休眠期更要保持土壤乾燥,否則在低溫陰濕的環境下極易爛根爛葉。
3、土肥 蘆薈適應性廣,但栽植土壤以沙質壤土為好,並確保證土壤疏鬆、肥沃、保水、透氣。一般採用腐葉土和粗砂各半再摻點腐熟的馬糞、糞干,雞鴨糞更好。通常可以不施肥,生長期也可以施2—3次腐熟的稀薄液肥,或淘米水則生長更好,不宜施過濃的肥。種子中國提醒您:伏天不宜施肥,以免爛根。
4、換盆 每2—3年應換盆一次。換盆應在春季4月進行,其他季節也可,但管理不當易枯死。換盆可換大一號的盆,將根外部和上下的土壤去除,同時剔除爛根。盆墊瓦片,上墊2—3厘米爐灰渣、石子、磚塊等作排水層,上墊一層培養土,然後放正植株,周圍填滿新土,輕輕墩實,澆一次透水,以排水孔稍滴水為度。
5、繁殖 常用分根或扦插法繁殖。扦插可於春季3—4月進行,插條選10—25厘米長的壯枝,切口用利刀削平,去掉底部左右兩葉片,放置乾燥的地方2—7天,待切口乾硬,形成堅硬膜後植於摻有少量培養土的粗砂中。插深2厘米左右,砂土保持稍濕即可,放半陰的環境中,20—30天即可生根,然後可全天見光,但不能強光直射,兩月後重新上盆單獨栽植。 分盆繁殖可於3—4月進行,將過密、帶根植株用利刀與主根切開,另植新盆即可,第一周不必澆水,待傷口結膜後再澆透水。管理同成株。
Ⅳ 陽台盆栽蘆薈怎麼養,蘆薈的作用介紹
用腐葉土加一點紅土和沙種最好。盆土幹了才能澆水,不幹不能澆水,每次要澆透。溫度高、天氣乾燥時,一般一星期左右澆水一次,冬天溫度低,最多可以一個月澆水一次。冬天可以天天曬太陽,夏天不要曬太陽,所以放在南面陽台上最好
Ⅳ 東向陽台應該如何養好蘆薈
我們在市場上購買的蘆薈一般都是由小苗到大都是在人工提供的比較優越的環境中成長的,雖然蘆薈的栽培難度不大,但是被我們栽培後環境往往沒有之前的環境優越,特別是向東的陽台,如何才能讓蘆薈在東向陽台上長好呢?
蘆薈
東向陽台光照較弱,可不遮蔭。運回後置陽台內光照明亮而不直曬場地,保持盆土濕潤,15~20天後逐步移至陽檯面,此時很有可能葉色仍舊發暗,但已經經過一段適應時間,會很快恢復正常。澆水宜早晨或傍晚,噴水最好在晚上。7~10天轉盆1次,月余追液肥1次,發現土壤板結淺中耕鬆土,隨時拔除雜草。入秋後不幹不澆水,籍前移入室內或封閉陽台光照充足場地,如仍需在東向陽台養護,盆土保持偏干,室溫高也勿澆水,花盆外壁中下部無濕痕時再澆一次透水,澆水後室溫不能低於12度,使其基本處於乾旱的休眠狀態。澆水、噴水水溫需與室溫基本相同,特別是噴水,如果水溫過低,溫差過大,會破壞表皮組織,造成干黃色斑點或斑塊,造成斑點或斑塊將無法彌補,室外自然氣溫穩定在15℃以上時,逐步移至陽檯面有直曬光照場地,轉入常規養護。
Ⅵ 室內種植蘆薈的方法
蘆薈怕寒冷。如果低於0℃,就會凍傷。在5℃左右停止生長,它生長最適宜的溫度為15℃~35℃,濕度為45%~85%。利用大棚保溫栽培將解決北方地區大面積栽種蘆薈的越冬問題。 蘆薈和所有植物一樣,需要水分,但最怕積水。在陰雨潮濕的季節或排水不好的情況下很容易葉片萎縮枝根腐爛以至死亡。 蘆薈在15℃~35℃左右生長最快,我國3~10月份,大部分地區都符合這個溫度。這期間要加強管理,多次鬆土除 草,可促進土壤的通氣性,加速轉化土壤養分,促進根系發達,提高抗病能力,達到快速健康成長。
蘆薈的種植方法
(-)簡介
蘆薈是百合科多年生多肉類植物,有500多種。蘆薈形狀差別很大,千姿百態,花色、葉型各有特色,可適於各種不同的栽培目的,深受人們的喜愛。蘆薈的英文名為ALOE,來源於阿拉伯語ALLOEH,其意是「苦味」。蘆薈屬中的一些種株型奇特,葉片肥厚,具有醫療、美容、保健等多種功能。蘆薈的葯用范圍很廣,被稱為「不需要醫生」的植物,人們很早就知道它可以作為瀉葯及胃腸葯來用,同時對於日常的傷害,如燙傷、刀傷等,是最適合拿來做應急處理的葯物,長期以來,蘆薈一直是深受民間喜愛及依賴的家庭常備葯。
(二)蘆薈的盆栽技術
1、配製蘆薈盆土的常見天然材料
1)腐殖土:常用的腐殖土是通過搜集枯枝落葉經堆腐而成,從花鳥商店也可購到含有豐富有機質的腐殖土。
2)泥炭土:又稱草炭土、泥煤,含氮量豐富,花鳥商店也可購到。
3)木屑土:保水性強,透氣性差,呈中性。利用木屑配製的培養土,效果好,根群發達,生長旺盛,質地也較輕。
2、選盆、上盆和換盆
1)選盆:花盆是蘆薈盆栽中極為重要的器具,也是最基本的器具。(不同類型的花盆有:泥瓦盆、紫砂盆、瓷盆、塑料盆。)
2)上盆:將蘆薈從地里或育苗容器內移出裝入花盆的過程稱為上盆,具體過程如下表:
表一 上盆二步曲
上盆前 在盆底先放一塊碎瓦片,再填放盆土。
上盆時 先把種苗在盆中央放正,讓根系舒展,再添加培養土,盡量將苗扶正。最後,慢慢向盆內澆透水,放在半蔭處養護。
(3)換盆:蘆薈生命力極強,通過一段時間的生長,蘆薈的根系就會布滿全盆,盆土越來越少,將嚴重影響蘆薈植株的進一步生長,這時需要把蘆薈根團從原盆中脫出,更換一些新的營養土,換入一個更大的花盆中,這就是換盆。換盆時間,以每年春天4----5月份和秋季9----10月份最為適宜。具體過程如下表:
表二 換盆二重奏
換盆時小型花盆:先將盆中蘆薈株頭朝下,用一隻手把住盆土,另一隻手掌拍打盆的外壁,盆土和盆壁自動分開,然後連土帶蘆薈植株一起移入較大花盆中。
較大花盆:一隻手不能托起,將帶蘆薈植株的大花盆在松軟的地土,來回滾動,然後,一人棒往蘆薈,另一人脫去舊盆,再將整個土團帶蘆薈植株移至更大一號的花盆。
3、管理和養護
1)澆水:蘆薈比較耐乾旱,是一種適宜盆栽的觀葉植物,在一般情況下,十天半月不澆水,問題也不大,雖然影響蘆薈正常的生長量,但不會引起乾旱死亡。相比之下,由於澆水過多,使盆土長期積水,蘆薈根系因氧氣不足而發育不良,最後發黑壞死和造成爛心死亡。
2)觀察:不同季節與盆栽蘆薈澆水的密切關系。
3)記錄:如下表:
季節氣 溫 澆水次數
春季 15℃---25℃ 5---7天澆1次
夏季 氣溫高 2---3天澆1次,早晚可向葉面噴水1---2次
秋季 15℃---25℃ 5---7天澆1次
冬季 5℃---10℃ 15---20天澆1次
(4)施肥:
堆肥:利用各種植物的殘枝落葉和有機廢棄物,經微生物發酵堆漚而成的一種安全有機肥,養分豐富,肥效持久。
餅肥:即各種植物性的含油質果實經榨油後所剩下的油粕。餅肥含氮量較高,容易為植物所吸收。
Ⅶ 家裡適合養蘆薈嗎怎麼養
蘆薈適合家庭種植,平時放在室內向陽通風處或陽台都行。
蘆薈是一種百合科草本植物,原產於非洲,據考證的野生蘆薈品種300多種,它是多年生百合科肉質草本植物。含有豐富的多糖、蛋白質、氨基酸、維生素、活性酶及對人體十分有益的微量元素。
1、蘆薈多喜光照,最好放置於室外通風和光照好的地方,但在炎夏要適當遮光,冬季應放在高於5℃向陽的地方即可安全過冬。
2、蘆薈最怕長期積水,土壤過濕則因根部缺氧而腐爛枯死,平時向葉片噴霧或淋水,保持稍濕即可,待盆土過干時澆水。冬季休眠期更要保持土壤乾燥,否則在低溫陰濕的環境下極易爛根爛葉。
3、蘆薈適應性廣,但栽植土壤以沙質壤土為好,並確保證土壤疏鬆、肥沃、保水、透氣。一般採用腐葉土和粗砂各半再摻點腐熟的馬糞、糞干,雞鴨糞更好。通常可以不施肥,生長期也可以施2—3次腐熟的稀薄液肥,或淘米水則生長更好,不宜施過濃的肥。
4、 每2—3年應換盆一次。換盆應在春季4月進行,其他季節也可,但管理不當易枯死。換盆可換大一號的盆,將根外部和上下的土壤去除,同時剔除爛根。盆墊瓦片,上墊2—3厘米爐灰渣、石子、磚塊等作排水層,上墊一層培養土,然後放正植株,周圍填滿新土,輕輕墩實,澆一次透水,以排水孔稍滴水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