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薈樹怎麼繁殖
Ⅰ 蘆薈種植方法
繁殖方法
(1)分生繁殖是蘆薈的主要繁殖方法。
(2)扦插繁殖也是蘆薈良種繁殖中常用的一種方法,扦插繁殖與分生繁殖的區別是,分生繁殖是將帶根的完整的蘆薈幼苗植株,從母體上分離下來,進行繁殖。
栽培技術
蘆薈喜溫怕冷,當氣溫降低至15℃時即停止生長,降至0℃以下時開始死亡,因此北方地區須大棚種植或室內盆栽。蘆薈是熱帶、亞熱帶喜光植物,生長要求有充足的陽光、空氣。同時,蘆薈又是熱帶沙漠肉質植物,忌積水、潮濕、不通風透氣。蘆薈適合在透氣性強、滲水性好的沙質土壤中生長,需肥量不大,以有機肥為主,輔以微量元素肥料。
一、選地整地
土壤以肥沃疏鬆、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為佳,將土適當施以廄肥或堆肥,耕細耙平,一般畝施腐熟有機肥1500-2000kg,然後作寬0.8-1m,長視地形而定的畦。過濕過粘事的土壤不宜栽種。
二、分株育苗
分株繁殖於每年春季(3-4月),或秋、冬季(9-11月),將蘆薈每株周圍分櫱出來的小苗,連根挖取,並切斷與母株連接的地下莖,即可定植。芽插繁殖是從母株的葉腋處,切取長5-10cm的新芽,放在陰涼的地方,夏季4-5小時,冬季1-2日,待切口稍干,扦插在搭有蔭柵的苗床上。插後20天生根,在苗床培育2-3個月即可出圃定植。
三、定植
於春季(3-4月),或秋季(9-11月)均可定植,用10-20cm高的分株苗或穿插苗,植距為50cm×50cm或40cm×50cm,每畦種2行,每穴栽1株。定植時將根舒展,覆土壓緊,如土壤乾燥時需淺水定根,並用小樹枝做臨時遮蔭。
四、田間管理
(一)淋水排水 夏季天熱時必須淋水,保持土壤濕潤。但不宜過於潮濕,注意排除積水,以免爛根。
(二)鬆土除草 生長期間要勤除草和鬆土,雨季除草要將除下的雜草清除出園外,堆漚作肥。旱季除草,要將除出的雜草覆蓋根際。在除草的同時結合鬆土或培土。
(三)施肥 為了促進植株的生長,要及時施肥,以腐熟有機肥為主結合化肥。每年施化肥3-4次,每次每畝施腐熟有機肥4000-5000kg,混合尿素6kg,過磷酸鈣50kg。
【資料來源於網路,僅供參考】
Ⅱ 關於福爾肯蘆薈的介紹及其種植方法
我查到一些資料,不知道對你有用否。只是沒聽過福爾肯這名字。
蘆薈的品種至少有300種以上,其中非洲大陸就有250種左右,馬達加斯加大約有40種,其餘10種分布在阿拉伯等地。
蘆薈各個品種性質和形狀差別很大 有的象巨大的喬木,高達20米左右,有的高度卻不及10厘米,其葉子和花的形狀也有許多種,栽培上各有特徵,千姿百態,深得人們的喜愛。
蘆薈的種類雖然繁多,但其中可供葯用的只有十幾種,可食用的僅五六種,其餘皆為觀賞植物。
下面介紹幾種常見的葯用蘆薈品種:
庫拉索蘆薈:原產非洲北部地區,目前美國南部和南美洲西印度群島廣泛栽培,我國也有種植。其葉汁濃縮物即中葯「老蘆薈」,日本稱「肝色蘆薈」。
好望角蘆薈:分布非洲南部地區,主產於南非共和國的凱普州,由凱普達溫輸出其葉汁濃縮物,即中葯「新蘆薈」亦稱「透明蘆薈」,葯用者一般認為「新蘆薈」質量較「老蘆薈」差。
中國蘆薈:又稱斑紋蘆薈。福建、台灣、廣東、廣西、雲南、四川等地均有栽培,雲南元江、海南島、雷州半島一帶有野生。民間廣用為草葯、美容葯物,其葉、花、根均可入葯。
木劍式蘆薈:也叫木立蘆薈。原產於南非,目前日本到處栽培作為民間葯,我國近年來也廣泛種植,尤以東北三省和華北地區為甚。
以上是葯用蘆薈的幾個主要品種。作為園藝植物,蘆薈則有數百種之多。茲舉幾個常見的品種介紹如下:
帝王錦:又稱低能蘆薈。葉細多肉且柔軟,為其最大特徵。原產於卡那維拉的南部山地,日本種植廣泛。
七寶錦蘆薈:耐寒性比木劍蘆薈強,可以長年在戶外種植。
青鱷蘆薈:原產於南非共和國,野生群集生長,在原產地大多收集其汁作蘆薈樹脂。
龍角蘆薈:又名狼牙爪。原產於非洲南部及阿拉伯地中海沿岸一帶。我國雲南有野生,「滇蘆薈」就分布在那一地區,其它地區均為人工栽培。
珍珠蘆薈:別名德國菠蘿。原產南非一帶,我國主要作溫室栽培觀賞。
千代田錦蘆薈:在日本也叫「斑紋蘆薈」,但與中國蘆薈不同。
此外,還有一些俗稱蘆薈、實際上除了外形有些相似以外、是和蘆薈根本不沾邊的園藝植物,例如竹紋蘆薈,原產南非,在中國作溫室與家庭盆栽,與蘆薈既不同科,也不同屬;又如海螺蘆薈,別名十二卷,也是原產南非,中國各植物園、苗圃都有栽培,外觀也很象蘆薈,為百合科十二卷屬,與蘆薈同科不同屬。
蘆薈的生長習性:
蘆薈葉莖出簇生,狹長披針狀,邊緣有刺狀小齒,夏秋開花,有黃或粉紅、赤色小點。
蘆薈原產於熱帶和沙漠地區,因此,葉片具有良好的儲水功能,乾旱時也不枯死,耐乾旱、怕積水,喜光、怕陰濕,耐高溫、怕寒冷。種子中國提醒您:在陽光下放置兩個月也不會枯死,在高溫下曝曬仍能生存,只是停止生長,而在-1℃時就要受凍害。但中國蘆薈幼苗則不喜光,尤其怕強光照。
蘆薈的栽培管理:
盆栽蘆薈最好用泥盆,不宜用瓷盆和塑料盆,因為透氣性差,易爛根。
1、溫度、光照 蘆薈多喜光照,最好放置於室外通風和光照好的地方,但在炎夏要適當遮光,冬季應放在高於5℃向陽的地方即可安全過冬。
2、澆水 蘆薈最怕長期積水,土壤過濕則因根部缺氧而腐爛枯死,平時向葉片噴霧或淋水,保持稍濕即可,待盆土過干時澆水。冬季休眠期更要保持土壤乾燥,否則在低溫陰濕的環境下極易爛根爛葉。
3、土肥 蘆薈適應性廣,但栽植土壤以沙質壤土為好,並確保證土壤疏鬆、肥沃、保水、透氣。一般採用腐葉土和粗砂各半再摻點腐熟的馬糞、糞干,雞鴨糞更好。通常可以不施肥,生長期也可以施2—3次腐熟的稀薄液肥,或淘米水則生長更好,不宜施過濃的肥。種子中國提醒您:伏天不宜施肥,以免爛根。
4、換盆 每2—3年應換盆一次。換盆應在春季4月進行,其他季節也可,但管理不當易枯死。換盆可換大一號的盆,將根外部和上下的土壤去除,同時剔除爛根。盆墊瓦片,上墊2—3厘米爐灰渣、石子、磚塊等作排水層,上墊一層培養土,然後放正植株,周圍填滿新土,輕輕墩實,澆一次透水,以排水孔稍滴水為度。
5、繁殖 常用分根或扦插法繁殖。扦插可於春季3—4月進行,插條選10—25厘米長的壯枝,切口用利刀削平,去掉底部左右兩葉片,放置乾燥的地方2—7天,待切口乾硬,形成堅硬膜後植於摻有少量培養土的粗砂中。插深2厘米左右,砂土保持稍濕即可,放半陰的環境中,20—30天即可生根,然後可全天見光,但不能強光直射,兩月後重新上盆單獨栽植。
分盆繁殖可於3—4月進行,將過密、帶根植株用利刀與主根切開,另植新盆即可,第一周不必澆水,待傷口結膜後再澆透水。管理同成株。
Ⅲ 蘆薈樹怎麼養植
蘆薈耐旱性強,能忍受較長一段時間內的乾燥,但若長期不澆水,其葉片將乾燥無汁,生長受到抑制。所以合理地對蘆薈進行澆水是蘆薈養護的重要一環。
值得注意的是盆栽蘆薈澆水過度,盆土長期過濕,則可能造成爛根、爛莖。切記蘆薈作為一種多漿花卉應"寧干勿濕",應根據不同的季節、植株形態,不同的天氣狀況,合理地對蘆薈進行澆水。一般來說新上盆的植株,扦插的植株在未長出新根前都應節制澆水,防止腐爛。夏季的高溫、冬季的低溫都可能出現短暫休眠現象,除放在避雨的半陰處,澆水還不應過多過勤,冬天氣溫低時可15-20天澆一次,這有利於蘆薈安全過冬。春秋季節一般4-7天澆一次,澆水時應根據"水不幹不澆,澆則澆透"的原則。就蘆薈的不同植株形態應正確合理地補充蘆薈生長所需的水分。
蘆薈原產地的溫度都在0℃以上,因此除華南、西南一帶可露地栽培外,其它地區冬季只能作"溫室化"的栽培,如果冬季溫度低於0℃就會凍傷葉片,5℃以下則會停止生長,幫若見到冬天葉片出水潰爛,就應讓蘆薈多見陽光,但忌夏季陽光直射及曝曬,在夏季光線太強時應適當蔽蔭,這樣可減少高溫對蘆薈的刺激。一般說來在25℃-30℃,蘆薈生長最好。
蘆薈每年春季都應換上一些新的土壤基質,使其盡量滿足蘆薈根系生長發育過程中對水、肥、氣、熱等各種環境因子的要求,以利蘆薈的正常生長,這樣的栽培基質應具備一定的蓄水能力,有較好的保肥性和一定的透氣性。筆者曾用過以下土壤配方:泥炭土、田園土、河沙的比例為5:3:2,或者腐殖土、田園土、腐熟的木屑(加少量骨粉)的比例為4:2。這兩種配方都能滿足蘆薈的生長要求,讀者可參考使用。
蘆薈的繁殖可採用播種、分株、扦插及組織培養法。家庭盆栽以分株和扦插繁殖居多。扦插可利用蘆薈的吸枝、吸芽、頂芽、側枝。氣溫在20℃-28℃時,蘆薈易發根,幫蘆薈的分株及扦插一般都應在春季或秋季進行,而且若繁殖部位無根,則應先晾乾,然後插於濕潤的素沙中,並放入半陰處養護,這段時間未長新根前應節制澆水,防止腐爛,約一個月內即可生根,然後定植於新的栽培基質中,給它重新上盆。
Ⅳ 盆栽的蘆薈是喜陰還是喜陽日常應該怎樣護理
盆栽蘆薈喜歡陰還是陽,經常澆水還是讓土壤乾燥?蘆薈是一種常見的家庭綠色植物。一些品種的蘆薈可用於美容、飲料和冷盤。還可以治療輕微的燒燙傷。他是一位著名的家庭醫生。平時如何保養蘆薈呢?蘆薈在家庭保養中特別常見,基本上是懶花,可以隨便養。但有些朋友'蘆薈葉子柔軟,經常萎蔫。很多時候,我覺得水澆不透,所以如果用力澆,會越澆越爛。如果了解蘆薈的養護習性,蘆薈甚至可以長成小樹。
有朋友想讓蘆薈長得更快,長的植株更高,這樣可以爆更多的小芽,方便繁殖,可以給蘆薈補充一些營養,比如有機肥、餅肥、大豆水等。這些氮鉀肥能使其葉片迅速增厚,植株生長更快,並能分離出大量小側芽。掰了好多小蘆薈。就是幾十盆。
Ⅳ 帶刺的植物有哪些
帶刺的植物有:
一、蒼耳
蒼耳是草本植物,適應能力極強,能在各種貧瘠的環境下生長,在農村路邊經常可看到。它全身都帶有細小的軟刺,且吸附能力極強,一般都是黏在動物的皮毛上進行傳播的,分布廣泛,我國很多地區都有。
Ⅵ 蘆薈的養殖方法和如何繁殖
一、蘆薈栽培技術
蘆薈喜溫怕冷,當氣溫降低至15℃時即停止生長,降至0℃以下時開始死亡,因此北方地區須大棚種植或室內盆栽。蘆薈是熱帶、亞熱帶喜光植物,生長要求有充足的陽光、空氣。同時,蘆薈又是熱帶沙漠肉質植物,忌積水、潮濕、不通風透氣。蘆薈適合在透氣性強、滲水性好的沙質土壤中生長,需肥量不大,以有機肥為主,輔以微量元素肥料。
1、選地整地
土壤以肥沃疏鬆、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為佳,將土適當施以廄肥或堆肥,耕細耙平,一般畝施腐熟有機肥1500-2000kg,然後作寬0.8-1m,長視地形而定的畦。過濕過粘事的土壤不宜栽種。
2、分株育苗
分株繁殖於每年春季(3-4月),或秋、冬季(9-11月),將蘆薈每株周圍分櫱出來的小苗,連根挖取,並切斷與母株連接的地下莖,即可定植。芽插繁殖是從母株的葉腋處,切取長5-10cm的新芽,放在陰涼的地方,夏季4-5小時,冬季1-2日,待切口稍干,扦插在搭有蔭柵的苗床上。插後20天生根,在苗床培育2-3個月即可出圃定植。
3、定植
於春季(3-4月),或秋季(9-11月)均可定植,用10-20cm高的分株苗或穿插苗,植距為50cm×50cm或40cm×50cm,每畦種2行,每穴栽1株。定植時將根舒展,覆土壓緊,如土壤乾燥時需淺水定根,並用小樹枝做臨時遮蔭。
4、田間管理
(1)淋水排水 夏季天熱時必須淋水,保持土壤濕潤。但不宜過於潮濕,注意排除積水,以免爛根。
(2)鬆土除草 生長期間要勤除草和鬆土,雨季除草要將除下的雜草清除出園外,堆漚作肥。旱季除草,要將除出的雜草覆蓋根際。在除草的同時結合鬆土或培土。
(3)施肥 為了促進植株的生長,要及時施肥,以腐熟有機肥為主結合化肥。每年施化肥3-4次,每次每畝施腐熟有機肥4000-5000kg,混合尿素6kg,過磷酸鈣50kg。
二、繁殖方法:
1、分生繁殖
分生繁殖是蘆薈的主要繁殖方法。將蘆薈幼株從母體分離出來,另行栽植,形成獨立生活的蘆薈新植株。分生繁殖在蘆薈整個生長期中都可進行,但以春秋兩季作分生繁殖時溫度條件最為適宜。春秋分生繁殖的蘆薈新苗返青較快,易成活,只要土床保持良好的通氣透水狀態,蘆薈分生苗很快可以恢復生長。在分生繁殖過程中,具體操作可採用兩種方法。一種是將由蘆薈莖基或根部的吸芽長成的,帶有幼根的幼株直接從母體剝離下來,然後移栽到苗圃或生產田中。另一種方法是用分株刀具將母株萌發出的幼苗與母株分離,但不要撥出來,仍讓幼苗留在原位,使其生長一股時間(一般半個月左右),形成獨立的根系,達到完全自養狀態,再將幼苗作帶土移栽,定植在大田中,及時澆一遍定植水。如果蘆薈幼苗彩切離,再帶土移栽的方法,基本上無「緩苗期」。蘆薈幼苗生長快,在春夏秋季都可以隨時進行,但比較費時間。
(2)扦插繁殖
扦插繁殖也是蘆薈良種繁殖中常用的一種方法,扦插繁殖與分生繁殖的區別是,分生繁殖是將帶根的完整的蘆薈幼苗植株,從母體上分離下來,進行繁殖。然而,扦插繁殖是利用不帶根蘆薈主莖和側枝的下端可以發生不定根的特性,分離繁殖蘆薈新的植株,這對於分株發達和莖節容易伸長的蘆薈種和品種特別適宜。在去除頂芽以後,側芽迅猛地發育,長成的很多分枝可以用作扦插繁殖材料。蘆薈的扦插主要採用莖插和根插,而葉插很難成功。蘆薈扦插可以露地進行,也可以在大棚保護地或溫室內進行。露地扦插可以利用露地床進行大量繁殖,依季節不同,可以適當地地採取塑料覆蓋保護或蔭棚遮蔭等措施,促進蘆薈枝條發根和不定芽產生,以提高扦插苗的成活率。
Ⅶ 中國蘆薈怎麼樣才能讓它長得好
http://www.gongqiu.com.cn/n/1/3/13650.shtml蘆薈種植方法 發布日期:2009-04-07 蘆薈的品種至少有300種以上,其中非洲大陸就有250種左右,馬達加斯加大約有40種,其餘10種分布在阿拉伯等地。
蘆薈各個品種性質和形狀差別很大 有的象巨大的喬木,高達20米左右,有的高度卻不及10厘米,其葉子和花的形狀也有許多種,栽培上各有特徵,千姿百態,深得人們的喜愛。
蘆薈的種類雖然繁多,但其中可供葯用的只有十幾種,可食用的僅五六種,其餘皆為觀賞植物。 下面介紹幾種常見的葯用蘆薈品種: 庫拉索蘆薈:原產非洲北部地區,目前美國南部和南美洲西印度群島廣泛栽培,我國也有種植。其葉汁濃縮物即中葯「老蘆薈」,日本稱「肝色蘆薈」。
好望角蘆薈:分布非洲南部地區,主產於南非共和國的凱普州,由凱普達溫輸出其葉汁濃縮物,即中葯「新蘆薈」亦稱「透明蘆薈」,葯用者一般認為「新蘆薈」質量較「老蘆薈」差。
中國蘆薈:又稱斑紋蘆薈。福建、台灣、廣東、廣西、雲南、四川等地均有栽培,雲南元江、海南島、雷州半島一帶有野生。民間廣用為草葯、美容葯物,其葉、花、根均可入葯。
木劍式蘆薈:也叫木立蘆薈。原產於南非,目前日本到處栽培作為民間葯,我國近年來也廣泛種植,尤以東北三省和華北地區為甚。 以上是葯用蘆薈的幾個主要品種。作為園藝植物,蘆薈則有數百種之多。茲舉幾個常見的品種介紹如下: 帝王錦:又稱低能蘆薈。葉細多肉且柔軟,為其最大特徵。原產於卡那維拉的南部山地,日本種植廣泛。
七寶錦蘆薈:耐寒性比木劍蘆薈強,可以長年在戶外種植。
青鱷蘆薈:原產於南非共和國,野生群集生長,在原產地大多收集其汁作蘆薈樹脂。
龍角蘆薈:又名狼牙爪。原產於非洲南部及阿拉伯地中海沿岸一帶。我國雲南有野生,「滇蘆薈」就分布在那一地區,其它地區均為人工栽培。
珍珠蘆薈:別名德國菠蘿。原產南非一帶,我國主要作溫室栽培觀賞。
千代田錦蘆薈:在日本也叫「斑紋蘆薈」,但與中國蘆薈不同。
此外,還有一些俗稱蘆薈、實際上除了外形有些相似以外、是和蘆薈根本不沾邊的園藝植物,例如竹紋蘆薈,原產南非,在中國作溫室與家庭盆栽,與蘆薈既不同科,也不同屬;又如海螺蘆薈,別名十二卷,也是原產南非,中國各植物園、苗圃都有栽培,外觀也很象蘆薈,為百合科十二卷屬,與蘆薈同科不同屬。 蘆薈的生長習性:
蘆薈葉莖出簇生,狹長披針狀,邊緣有刺狀小齒,夏秋開花,有黃或粉紅、赤色小點。
蘆薈原產於熱帶和沙漠地區,因此,葉片具有良好的儲水功能,乾旱時也不枯死,耐乾旱、怕積水,喜光、怕陰濕,耐高溫、怕寒冷。種子中國提醒您:在陽光下放置兩個月也不會枯死,在高溫下曝曬仍能生存,只是停止生長,而在-1℃時就要受凍害。但中國蘆薈幼苗則不喜光,尤其怕強光照。
蘆薈的栽培管理:
盆栽蘆薈最好用泥盆,不宜用瓷盆和塑料盆,因為透氣性差,易爛根。 1、溫度、光照 蘆薈多喜光照,最好放置於室外通風和光照好的地方,但在炎夏要適當遮光,冬季應放在高於5℃向陽的地方即可安全過冬。
2、澆水 蘆薈最怕長期積水,土壤過濕則因根部缺氧而腐爛枯死,平時向葉片噴霧或淋水,保持稍濕即可,待盆土過干時澆水。冬季休眠期更要保持土壤乾燥,否則在低溫陰濕的環境下極易爛根爛葉。
3、土肥 蘆薈適應性廣,但栽植土壤以沙質壤土為好,並確保證土壤疏鬆、肥沃、保水、透氣。一般採用腐葉土和粗砂各半再摻點腐熟的馬糞、糞干,雞鴨糞更好。通常可以不施肥,生長期也可以施2—3次腐熟的稀薄液肥,或淘米水則生長更好,不宜施過濃的肥。種子中國提醒您:伏天不宜施肥,以免爛根。
4、換盆 每2—3年應換盆一次。換盆應在春季4月進行,其他季節也可,但管理不當易枯死。換盆可換大一號的盆,將根外部和上下的土壤去除,同時剔除爛根。盆墊瓦片,上墊2—3厘米爐灰渣、石子、磚塊等作排水層,上墊一層培養土,然後放正植株,周圍填滿新土,輕輕墩實,澆一次透水,以排水孔稍滴水為度。
5、繁殖 常用分根或扦插法繁殖。扦插可於春季3—4月進行,插條選10—25厘米長的壯枝,切口用利刀削平,去掉底部左右兩葉片,放置乾燥的地方2—7天,待切口乾硬,形成堅硬膜後植於摻有少量培養土的粗砂中。插深2厘米左右,砂土保持稍濕即可,放半陰的環境中,20—30天即可生根,然後可全天見光,但不能強光直射,兩月後重新上盆單獨栽植。
分盆繁殖可於3—4月進行,將過密、帶根植株用利刀與主根切開,另植新盆即可,第一周不必澆水,待傷口結膜後再澆透水。管理同成株。 來源:網路
Ⅷ 蘆薈的養殖方法和注意事項來美容嗎
蘆薈不但能夠美容養顏,在各種的劃傷上都有著顯著的效果。
蘆薈養殖方法
土壤:蘆薈養殖的盆土應具有排水、保水、透氣和蓄肥的良好性能,排水透氣性不良的土質會造成根部呼吸受阻,爛根壞死,但過多沙質的土壤往往造成水分和養分的流失,使蘆薈生長不良。常用的盆土配方是腐殖質、園田壤土、河沙的比例為2:2:1,也可用木屑或熟煤灰代替河沙。此外,盆土要求比較清潔衛生,栽植前可用必滅速等對土壤進行消毒、滅菌處理。
選盆:蘆薈盆栽最好用泥盆,不宜用瓷盆和塑料盆,因為透氣性差,易爛根。用新盆前應用水浸透,否則上盆後澆水不易把盆滲透,半干半濕的盆壁會傷新根。
選苗:選苗也是蘆薈養殖的關鍵,健壯的蘆薈苗,應該是葉片短而厚實,顏色深綠,並帶有四根以上自生根的。
上盆:蘆薈上盆應在春夏季進行,冬季不宜上盆,溫度太低,不利於新根發生。上盆前可在盆底先放一塊碎瓦片,壓在盆底的透水孔上,既能保持排水,又不會將盆土漏出。上盆時,先把蘆薈苗在盆中央放正,盡量讓根系舒展,填土覆蓋根部後,再輕輕將苗向上提一提,並稍微壓實,使根上下左右與盆土緊密接觸,再將盆土加至與盆沿保持2~3厘米為止,注意盡量將苗扶正,最後慢慢向盆內澆透水。
換盆:盆栽蘆薈養殖一般1~2年就要換盆一次,每年春天4~5月和秋季9~10月進行換盆為好。在換盆時要保持完好的土團,盡量不傷根系。換盆以後還需放在半陰處養護一段時間,在完全緩苗後再移到有陽光處養護。
溫度:蘆薈怕寒冷,因其原本長期生長在終年無霜的沙漠環境中。在室溫5度時時蘆薈停止生長,零度時生命過程會發生障礙,蘆薈養殖最適宜的生長溫度為15~5℃,濕度應為45~5%。
澆水:蘆薈被稱為「旱不死的植物」,所以不澆少澆水一般影響不大,但如果土中積水,就會導致根爛淹死。冬季里可15到20天澆一次水,可適當增加葉面噴水,盡量少澆水,保持盆土乾燥。春季一般5到7天澆一次水,澆水原則是不幹不澆,澆則澆透。夏天需要2到3天澆水一次,還應注意少受烈日暴曬,減少水分的損失。秋季的蘆薈澆水方法基本與春季相似,同時要使盆土有干有濕。
日照:蘆薈需要充分的陽光才能生長,除了初植的蘆薈不宜曬太陽(養殖半個月左右的),只能在早上見見陽光外,其它時間可多曬太陽,曬得多才越生長得好。
肥料:蘆薈可用氮磷鉀及一些微量元素的肥料,而為了保證蘆薈是綠色天然植物,可盡量使用發酵的有機肥,如餅肥、雞糞、堆肥等。
越冬:如果將盆栽蘆薈放在室內一般都能安全越冬,要牢記5℃是蘆薈越冬的最低安全線,當溫度在在5℃以上時要採取一些相應的保暖措施。冬季要盡量少澆水甚至不澆水,可適當進行葉面噴水,並盡量讓盆栽蘆薈多見陽光。
蘆薈的種植方法
盆土配置:蘆薈在盆栽條件下被限制在狹小的盆里,適宜生長的盆土要有保肥效、保水排水、透氣等功能,酸鹼度適宜中性,常用來配製盆土的材料有田泥、園泥、腐殖質(發酵、堆漚過的落葉、稻草、木屑等)、河沙或媒灰。配製的方法是田(園)泥、腐殖質、河沙(或媒灰)分別是4:4:2,配製時根據本地的材料來源,在不影響盆土對肥、水、氣的條件下,可以適當變動。
花盆選擇:盆栽前根據所栽的品種選擇適合的花盆。翠葉蘆薈植株較大,種植一年半以上,葉片長50~80厘米,單葉重500克左右,花盆要大些,口徑25~30厘米。中國蘆薈和木立蘆薈植株較小,花盆的口徑在20厘米左右,也可種植時先用小的花盆,待蘆薈植株長到與花盆不對稱時再轉栽到大的花盆。
種植方法:盆栽時,先把盆土裝上三分之二,把種苗放在盆中,把根系張開,然後裝上餘下的盆土,把種苗輕輕提動一下,稍為壓實盆土,以種苗不倒為准,然後澆少量的定根水,放在有遮蔭的地方,待蘆薈開始生長後,再移到陽光處。但夏天要防烈日,蘆薈在幼苗時對陽光較敏感,要適當遮蔭。種植後,有的蘆薈葉片會變色,這是蘆薈的緩苗期,當它開始正常生長後,葉色就會變好。
多葉蘆薈實生小苗的價格大約在40~60元左右一盆。多葉蘆薈是賴索托德拉肯斯堡山脈特有的一種蘆薈,觀賞價值極高,通常只能通過播種和人工干預破壞生長點獲得種苗,所以多葉蘆薈種子的價格也是幾乎所有植物中最昂貴的之一,因為不常開花且開花沒有合適的機會和授粉也很難結子,因此其單粒種子價格甚至超過10歐元的記錄。
多葉蘆薈分布於高海拔的山坡上,生長在陡峭的斜坡上的玄武岩的岩石裂縫中的鬆散的岩石中,經常生長在賴索托的雲霧帶。生長地土壤排水良好,夏季雨水充足。喜歡晝夜溫差極大的環境,植株在冬季休眠期,可經受冰凍而不受損,夏季的白天又能承受40℃以上高溫。壽命很長,可存活50年以上。
多葉蘆薈不能進行無性繁殖,只能通過播種種植,植株開花後可以進行自花受粉,但不能確定得到的種子是否具有活性。多葉蘆薈種子經過冷濕層理處理可以解除胚胎的休眠,過氧化氫、酒精、鹽酸、氫氧化鈉可以增加內種皮的透氣性,但是不增加發芽率,赤霉酸浸泡後不會增加發芽率。
蘆薈通常在5月左右開花。蘆薈的花葶高60~90厘米,不分枝或有時稍分枝,總狀花序具幾十朵花。苞片近披針形,先端銳尖。花點垂,稀疏排列,淡黃色而有紅斑。花被長約2.5厘米,裂片先端稍外彎。雄蕊與花被近等長或略長,花柱明顯伸出花被外。
在民間蘆薈開花的的確確是一個好兆頭,就像是鐵樹開花一般。其實,蘆薈開花還是非常少見的,因為蘆薈本來就不像是玫瑰花或者牡丹花之類的植物花卉,所以開花是一件很難得的事情,需要在天時地利與人和都有的情況下才能得以實現,所以看到蘆薈開花的人就寓意著有了好兆頭,就是福兆,寓意著看到它的人心願會實現,人們也能夠走大運、事事順風等。
開花的方法
土壤:蘆薈對土壤要求不嚴,但排水透氣性不良的土質會造成根部呼吸受阻導致爛根壞死,而過多沙質的土壤往往造成水分和養分的流失,使蘆薈生長不良。
選盆:蘆薈盆栽最好用泥盆,不宜用瓷盆和塑料盆,因為透氣性差,易爛根。用新盆前應用水浸透,否則上盆後澆水不易把盆滲透,半干半濕的盆壁會傷新根。
溫度:蘆薈怕寒冷,因其原本長期生長在終年無霜的沙漠環境中。在室溫5度時時蘆薈停止生長,零度時生命過程會發生障礙,蘆薈養殖最適宜的生長溫度為15~5℃,濕度應為45~5%。
澆水:蘆薈被稱為「旱不死的植物」,不澆少澆水影響不大,但如果土中積水就會導致根爛淹死。冬季里可15到20天澆一次水,可適當增加葉面噴水,盡量少澆水,保持盆土乾燥。
光照:蘆薈需要充分的陽光才能生長,除了初植的蘆薈不宜曬太陽(養殖半個月左右的),只能在早上見見陽光外,其它時間可多曬太陽,曬得多才越生長得好。
肥料:蘆薈可用氮磷鉀及一些微量元素的肥料,而為了保證蘆薈是綠色天然植物,可盡量使用發酵的有機肥,如餅肥、雞糞、堆肥等。
越冬:蘆薈越冬的最低安全線是5℃,當溫度在在5℃以上時要採取一些相應的保暖措施。冬季要盡量少澆水甚至不澆水,可適當進行葉面噴水,並盡量讓盆栽蘆薈多見陽光。
換盆:蘆薈盆栽養殖一般1~2年就要換盆一次,每年春天4~5月和秋季9~10月進行換盆為好,在換盆時要保持完好的土團,盡量不傷根系。
澆水
春季:春季當溫度在15~25攝氏度時可適當增加澆水次數,一般5~7天澆水一次,採取不幹不澆水,干則澆透的原則,使盆土見干也見濕。
夏天:夏天氣溫較高,蒸發量大,需2~3天澆水一次。另外每天早晚可向蘆薈葉面噴水,這樣可使蘆薈葉面保持翠綠,增加觀賞性,夏天盆栽蘆薈還要注意少受烈日暴曬,以減少盆土與植株水分的損失。
秋季:秋季蘆薈澆水基本與春季相似,有時寧可少澆水,在盆土缺水後再補澆,而不使盆土長期處在水分過度飽和狀態,造成盆栽蘆薈根部氧氣不足、呼吸困難而使蘆薈植株死亡。
冬季:冬季室溫低時應盡量少澆水,一般可15~20天澆水一次,如需要可採用葉面噴水,使盆土保持適當乾燥,有利於蘆薈植株安全過冬。
蘆薈的功效與作用
蘆薈具有使皮膚收斂、柔軟化、保濕、消炎、漂白的性能和解除硬化、角化、改善傷痕的作用,不僅能防止小皺紋、眼袋、皮膚鬆弛,還能保持皮膚濕潤、嬌嫩,同時也可以治療皮膚炎症,對粉刺、雀斑、痤瘡以及燙傷、刀傷、蟲咬等亦有很好的療效。對頭發也同樣有效,能使頭發保持濕潤光滑,預防脫發。
全面調節人體免疫力(即抵抗力),使一些慢性病不治自愈。促進細胞再生,使受傷和硬化的人體組織恢復健康。促進血液循環,排除體內毒素。蘆薈被稱為維生素、氨基酸和礦物質的寶庫,可補充人體所需的這些物質。
許多美容品中都含有蘆薈的成分。稀奇的是,直接把蘆薈鮮葉塗在臉上的做法被稱為原汁原味的美容法一時間流行開來,到商場去買蘆薈葉也成為新的流行行為。在這里,我們介紹一些蘆薈美容的小常識,或許能有助於大家正確使用蘆薈美容。
蘆薈的養殖注意事項
澆水:蘆薈盆土要保持濕潤,水太多對蘆薈的根系不利,因為蘆薈有耐旱怕澇的特點,需要澆水時,沿盆邊輕輕地澆但不要用力沖,以免盆土容易板結,影響盆土的透氣性,當盆土出現板結時,要適時鬆土,深度1.5厘米左右。
施肥:蘆薈在生長過程中,單靠盆土的養分是不夠的,適當施肥才能滿足生長需要,肥料以有機肥較好,如花生麩(餅),肥效好,而且清潔衛生。施用前,用水充分浸泡發酵,再用水稀釋澆施,如施化肥,以0.1%的濃度澆施,施肥的次數要根據蘆薈的生長情況而定,如經常需要葉片利用的,次數要多一些,一個月左右施一次。
採摘:蘆薈葉片的採摘標准,以生長一年或12片葉以上採摘為宜,翠葉蘆薈要生長一年半以上採摘較好,採摘的葉片要飽滿、光滑、肉汁清澈透明,這樣蘆薈的各種成份含量高,利用效果好。採摘時要由下而上,用小刀在葉片基部兩邊各切一道口,然後輕輕一掰,採摘的數量要使植株保持12片葉為基礎。
換盆:盆栽蘆薈養殖一般1~2年就要換盆一次,每年春天4~5月和秋季9~10月進行換盆為好。在換盆時要保持完好的土團,盡量不傷根系。換盆以後,還需放在半陰處養護一段時間,在完全緩苗後再移到有陽光處養護。
日照:蘆薈需要充分的陽光才能生長,除了初植的蘆薈不宜曬太陽(養殖半個月左右的),只能在早上見見陽光外,其它時間可多曬太陽,曬得多才越生長得好。
肥料:要想養殖長得好,肥料是不可缺少的,蘆薈可用氮磷鉀及一些微量元素的肥料,而為了保證蘆薈是綠色天然植物,可盡量使用發酵的有機肥,如餅肥、雞糞、堆肥等。
越冬:如果將盆栽蘆薈放在室內,一般都能安全越冬。要牢記5℃是蘆薈越冬的最低安全線,當溫度在在5℃以上時,要採取一些相應的保暖措施。冬季要盡量少澆水甚至不澆水,可適當進行葉面噴水,並盡量讓盆栽蘆薈多見陽光。
蘆薈葉子發黃解決方法
環境改變:生長環境的突然變化,會導致蘆薈根本適應不了,因此葉子發黃,生長環境的溫度和濕度突然產生變化,或者由於換盆導致的傷根現象,土壤的酸鹼性發生了改變等等都可以導致葉子變黃。盡量保持環境的相同,或者漸漸改變它的環境,使其產生一個適應的過程。
澆水不適:澆水過多、過少都會導致葉子發黃的現象,葉子逐漸變成淡黃色,黯淡無光,並逐漸發黃凋落。適當澆水,停止施肥,保持土壤的松潤和通氣,對水肥加強管理。
溫度變化:蘆薈的生長溫度要保持在5-25℃之間,不可過高也不可過低,高了會使蘆薈缺乏水分,葉黃脫落,抵了會使葉片凍傷,產生凍害,導致葉子發黃。春秋季節可以適當讓蘆薈多吸收陽光,夏季高溫炎熱,不可讓植株直接吸收陽光,應當將其放置到有散射光照充足的地方進行養護,冬季則要拿到室內保持一定的溫度進行養護。
缺肥發黃:缺乏施肥,缺乏營養,會導致蘆薈很難生長發育。在生長養護的過程中應及時對蘆薈施加肥料進行養護,比及時倒盆,換入新的培養土施加液肥,保證植株的生長。
患病蟲害:病蟲害的發生也是導致蘆薈葉子變黃的原因,如果出現了黃色斑點,或者很嚴重的板塊,整個葉片都發黃掉落。發現病蟲害時候應當盡快噴灑氧化樂果等農葯進行防治。
Ⅸ 怎麼養蘆薈比較好
蘆薈是生活中很常見的植物,尤其是在一些食物裡面,經常會吃到軟糯滑嫩的蘆薈。它有著豐富的營養,而且還有美容價值,所以大家都很喜歡蘆薈做出來的食物。其實在家裡養一盆蘆薈盆栽也不錯,當葉片足夠肥壯的時候就可以用來吃了,而且它還可以驅除蚊蟲。但也不是所有的蘆薈都可以吃都可以起到驅蟲的作用,因此選擇的時候需要了解一下種類。
蘆薈長起來比較快,想要變成老樁就得不斷地修剪。將下面的枝葉剪掉,只留下主幹,這樣主幹才能越來越粗壯,從而變成大老樁。而且植株底部不是很通風,枝葉過於密集就容易滋生細菌蟲害。適當地修剪就是為了減少病害,還能幫助萌發更多的側芽。
這樣養護之後蘆薈就能長得一年比一年健壯,而且還有可能會開出美麗的花,這可不是很常見的,代表著這好運即將到來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