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什麼叫行百里者半九十
走一百里路,走了九十里才算是一半。 比喻做事愈接近成功愈要認真對待。
『貳』 行百里者半九十什麼意思
行百里者半九十意思如下:
「行百里者半九十」比喻一百里路,走了九十里才算是走了一半。雖然「九十里」離「一百里」只差「十里」,但這「十里」處於愈接近成功愈困難的關鍵時刻,必須抱著鍥而不舍、持之以恆的精神,以堅定的決心堅持到最後。

「行百里者半九十」出處:
出自西漢·劉向《戰國策·秦策五·謂秦王》:「詩雲:『行百里者半於九十。』此言末路之難也。」意思是:一百里的路程,走到九十里也只能算是才開始一半而已,比喻做事愈接近成功愈困難。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行百里者半九十
『叄』 行百里者半於九十。什麼意思
我認為是這個意思,那就是計劃走一百里,當走完九十里時,相當於只走了一半!寓意是做事情難度是越來越大的!
『肆』 「行百里者半於九十」的下句及意思分別是什麼
「行百里者半於九十」的下句是:小狐汔濟濡其尾。故曰時乎,時不再來。終終始始,是謂君子。
出自:《贈元發弟放言》
作者:黃庭堅
朝代:宋代
原文:
虧功一簣,未成丘山。
鑿井九階,不次水澤。
行百里者半九十,小狐汔濟濡其尾。
故曰時乎,時不再來。
終終始始,是謂君子。
譯文:
差一筐土的努力,會堆不成山丘。打井即便打了九成,也打不到泉水。一百里走了九十里,只能算是走完了一半路程。小狐狸渡河,幾乎就要渡過了,結果還是顛簸掙扎,險象環生,連尾巴都弄濕了。所以說時機稍縱即逝、時光一去不回,君子應該始終如一、謹慎警醒。
「虧功一簣,未成丘山」出自《尚書》,差一筐土的努力,會堆不成山丘。
「鑿井九階,不次水澤」出自《孟子》,打井即便打了九成,也打不到泉水。
「行百里者半九十」出自《戰國策》,一百里走了九十里,只能算是走完了一半路程。
「小狐汔濟濡其尾」出自《易經》,小狐狸渡河,幾乎就要渡過了,結果還是顛簸掙扎,險象環生,連尾巴都弄濕了。

(4)行百里者半九十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作者生平簡介:
黃庭堅字魯直,號山穀道人,晚號涪翁,洪州分寧(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縣)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為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開山之祖,與杜甫、陳師道和陳與義素有「一祖三宗」(黃庭堅為其中一宗)之稱。
與張耒、晁補之、秦觀都游學於蘇軾門下,合稱為「蘇門四學士」。生前與蘇軾齊名,世稱「蘇黃」。著有《山谷詞》,且黃庭堅書法亦能獨樹一格,為「宋四家」之一。
作者生平成就:
黃庭堅是江西詩派的開派宗師和領袖。該流派崇尚黃庭堅的「點鐵成金、奪胎換骨」之說。且詩派成員大多受黃庭堅的影響,作詩風格以吟詠書齋生活為主,重視文字的推敲技巧。
『伍』 行百里者半九十的意思
該句出自《戰國策·秦策五》,意思是走一百里路,走了九十里才算走了一半。喻指做事情愈接近成功愈困難,因此更要努力、謹慎。

拓展資料:
《戰國策》是一部國別體史學著作,又稱《國策》。記載了西周、東周及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各國之事,記事年代起於戰國初年,止於秦滅六國,約有240年的歷史。分為12策,33卷,共497篇,主要記述了戰國時期的游說之士的政治主張和言行策略,也可說是游說之士的實戰演習手冊。
『陸』 行百里者半九十是什麼意思
走一百里路,走了九十里才算是一半。比喻做事愈接近成功愈困難,越要堅持到最後。
出自西漢·劉向《戰國策·秦策五·謂秦王》:「詩雲:『行百里者半於九十。』此言末路之難也。」
原文的意思是:一百里的路程,走到九十里也只能算是才開始一半而已。比喻做事愈接近成功愈困難,越要堅持到最後。

(6)行百里者半九十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行百里者半九十的近義詞:
鍥而不舍
【解釋】:鍥:鏤刻;舍:停止。不斷地鏤刻。比喻有恆心,有毅力。
【出自】:《荀子·勸學》:「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譯文:「不能堅持到底,即使是朽木也不能折斷,只要堅持不停地用刀刻,就算是金屬玉石也可以雕出花飾。」
【示例】:夫固謂一人~,則行美於本性矣。 ◎章炳麟《菌說》
【語法】:偏正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含褒義
【近義詞】水滴石穿、滴水穿石、愚公移山、堅韌不拔、堅忍不拔、繩鋸木斷、持之以恆、始終不渝、屢敗屢戰、皇天不負有心人、堅持不懈
【反義詞】半途而返、知難而退、半塗而廢、一曝十寒、一暴十寒、半途而廢、淺嘗輒止
『柒』 行百里者半九十什麼意思
走一百里路,走了九十里才算是一半。比喻做事愈接近成功愈要認真對待。出自《戰國策•秦策五》。「詩雲:『行百里者半於九十。』此言末路之難也。」

(7)行百里者半九十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劉向,字子政,原名更生,世稱劉中壘,世居長安,籍貫楚國彭城(今江蘇徐州)。出生於漢昭帝元鳳四年(前77年),去世於漢哀帝建平元年(前6年)。劉邦異母弟劉交的後代,劉歆之父。其散文主要是秦疏和校讎古書的「敘錄」,較有名的有《諫營昌陵疏》。
漢宣帝時,為諫大夫。漢元帝時,任宗正。以反對宦官弘恭、石顯下獄,旋得釋。後又以反對恭、顯下獄,免為庶人。漢成帝即位後,得進用,任光祿大夫,改名為「向」,官至中壘校尉。曾奉命領校秘書,所撰《別錄》,是我國最早的圖書公類目錄。三篇,大多亡佚。今存《新序》《說苑》。
作品提要戰國時代還沒有受到君臣綱常的禁錮,所以君臣之間信息傳播非常透明,大臣對君主的缺點可謂「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最高層的決策非常的民主,廣開言路、對最高層的言論監督可謂非常有力和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