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巾保濕因子是什麼
⑴ 紙巾中的保濕因子是越多越好嗎
這個是當然了!保濕因子的多少決定了紙巾的質量,換句話說,保濕因子越多,紙巾越耐用。
⑵ 保濕劑的保濕因子
天然保濕因子是體表皮膚、表皮層等是最外層,也是第一道的防線,平常表皮的角質層,含水量若在10%以上,皮膚才會感覺舒服,要達到晶瑩剔透則含水量至少要30%以上,看起來才會「水水的」,而存在角質層內具有調節水份含量的成分稱為天然保濕因子,包括胺基酸、尿素、尿酸、無機鹽等,可調節肌膚的酸鹼值,缺少了就會產生乾燥,易形成敏感形肌膚,所以「天然保濕因子」,是各種肌膚所需要的成分。
保濕劑其作用是在皮膚表面形成一層薄膜,將水份密封在皮膚內以防止水份蒸發,同時不妨礙皮膚對於空氣中水份的吸收,從而保持皮膚適當的濕度,尿素和尿囊素是護膚類化妝品最常用的保濕劑。 大多脂類為非極性物質,可以限制水份在細胞內外及細胞間流動。與皮膚屏障功能相關的脂質包括神經鞘脂、游離膽固醇和游離脂肪酸。在有活性的表皮中磷脂含量豐富,然而由基底層向角質層分化過程中,神經醯胺膽固醇、脂肪酸的含量逐漸增高,脂質分布也發生了變化,顆粒層中脂質聚集於板層顆粒中,顆粒層細胞轉化為角質層細胞時這些脂質被排出並填充於細胞間隙,形成了防止水份丟失的屏障。當各種原因所致脂類缺乏時,其水屏障作用減弱,經表皮水份丟失(TEWL)就會增多,出現皮膚乾燥脫屑。
NMF是存在於角質層內能與水結合的一些低分子量物質的總稱,包括氨基酸、吡咯烷酮羧酸、乳酸鹽、尿素、胺、尿酸、葡糖胺、檸檬酸鹽、鈉、鉀、鈣、鎂磷酸鹽、氯、糖、有機酸、肽類及其他未知的物質。NMF佔到角質層細胞基質的10%,通過滲透壓來吸引水份子,和NMF結合的水是角質層中較固定的一部分,含量變化較大的那部分水與角質層選擇性的通透及脂質屏障有關,而通透性又與角質細胞間脂質及板層結構的完整性及特點相關。 根據不同的作用機理把保濕劑分為4類:
①防止水份蒸發的油脂保濕。在皮膚上塗上油脂,形成保濕屏障,不讓水份蒸發,稱為封閉性保濕。
②吸收外界水份的吸濕保濕。
③結合水合作用的水合保濕。
④修復角質細胞的修復保濕。
保濕劑用以模擬人體皮膚中由油、水、NMF組成的天然保濕系統,作用在於延緩水份丟失、增加真皮-表皮水份滲透。為皮膚暫時提供保護、減少損傷、促進修復過程。皮膚保濕劑由主要成分以及其他輔助成分組成。主要成分包括封閉劑、吸濕劑、親水基質、防光劑和一些特殊添加成分,而輔助成分有乳化劑、防腐劑、香料、脂質體等。
(一)封閉劑:
可以在皮膚表面形成封閉薄膜,用以減少TEWL,成分主要為油脂類。保濕劑中常用的封閉劑成分:石蠟油、礦物油、石蠟、角鯊烷、硅油脂肪醇、蠟脂、多元醇:丙二醇等。其中石蠟油是最有效的封閉劑之一;而羊毛脂因為價格較貴、氣味特殊以及有潛在致接觸性皮炎作用而應用較少;硅油是一種較新的制劑,不油膩、基本無味、較少引發過敏及痤瘡,故市售保濕劑中應用較多。
(二)吸濕劑:吸濕劑的作用機制是從真皮及外界環境中吸收水份,保存於角質層中。如果讓吸濕劑從外界環境中吸收水份,皮膚周圍相對濕度至少達到70%,而在實際中相對濕度是不能達到這一水平的,故局部外用的吸濕劑大多是從真皮而非環境中吸收水份。吸濕劑主要包括:甘油、蜂蜜、乳酸鈉、尿素、丙二醇、山梨糖醇、吡咯烷酮羧酸、動物膠、透明質酸、維生素及蛋白質等。
(三)親水基質:親水基質特指的是吸濕劑中一些能與水結合的大分子,能保持水份及封阻作用,包括透明質酸、硫酸軟骨素、膠原、彈力蛋白及DNA等。富含這些親水基質的保濕劑可以從真皮中吸取大量水份並與之結合,無論在低濕度還是在高濕度條件下,都具有相同的高吸濕性。
(四)防光劑:防光劑能防止細胞損傷及脫水。與光老化有關的紫外線主要是中波紫外線(UVB)和長波紫外線(UVA),皮膚被照射後可產生自由基,這些自由基經氧化或交聯作用損傷DNA,造成皮膚乾燥、脫屑、脆性增加以及修復功能減退。防光劑分物理性與化學性兩種。物理性防光劑成分包括氧化鋅、二氧化鈦,化學性防光劑又稱吸收性防光劑,成分有對氨基苯甲酸酯、水楊酸酯及二苯酮等。市售防光產品成分多以化學性防光劑為主。
(五)乳化劑:乳化劑是保濕劑中的主要輔助成分,用於使原本不相溶的幾種液體乳化形成均一的混合物,如油和水,常用的乳化劑有甘油單酯、甘油雙酯、磷脂等。乳化劑目前仍是外用劑型中應用最多的基質。
(六)防腐劑:羥苯甲酸酯類、能釋放甲醛的化合物、一些絡合劑如依地酸(EDTA)、KathonCG(Methylisothiazolinone和methylchloroisothiazolinone的混合物)、以及酒精等,這些物質雖有良好的防腐作用但常常成為接觸性皮炎的原因。
(七)香料:香料用於掩飾原有成分味道或還可產生宜人味道,但某些香料會產生皮膚刺激症狀。
(八)脂質體:脂質體呈雙殼球狀,直徑小於5微米,雙殼含與皮膚細胞膜類似成分,球芯為水溶性保濕劑、維生素或其他葯物。脂質體作為葯物載體能較好的包裹親水或親油性葯物,提高葯物的滲透性增加葯物在皮膚中的滯留量,降低葯物對皮膚的刺激性。近20年來,皮膚局部用脂質體制劑日益引起關注,脂質體在保濕劑中的應用是皮膚護理產品中的一個較新的進展。
⑶ 保濕因子的介紹
保濕因子是一種兩性離子型的高效保濕劑(Urea是尿素的英文名稱),天然存在於枸杞、海帶中。保濕因子功效與透明質酸相同,可以安全地用於化妝品和洗滌類產品中。保濕因子是一種吸收快,活性高的新型保濕劑, 在個人護理產品的應用中, 能迅速改善肌膚和頭發的水分保持力,激發細胞的活力,具有保持肌膚滋潤、光滑,防止皮膚乾燥和發暗的效果。
⑷ 濕巾上水份主要什麼成份
1. 水——精製水、純水、RO純水:濕巾中的葯液的含量一般佔到80%左右,含量過低濕紙巾會感覺比較干,相反,含量過高會感覺太濕,用起來不方便。而葯液中 9成以上是水,為了避免水與葯液發生反應,濕紙巾中使用的水必須是經過特別處理的水,可以在包裝成分上看到「精製水」、「純水」、「RO純水」字樣。
2. 保濕劑——丙二醇:丙二醇是一種溶劑,也是保濕劑。可以幫助葯液中的有效物質溶解在水中,使水分不容易揮發出去,並起到抗菌、防腐作用,所以幾乎所用的濕紙巾中都有它。「寶潔」、「貝親」、「維達」牌濕紙巾均含有該成分。
3. 防腐劑——苯氧基乙醇、對羥基苯甲酸甲酯、尼泊金:濕巾中含有大量水分和不同的物質,為了保持有效物質活性,就一定要加入防腐劑,但通常含量很低,不會產生負面的影響。
4. 抗菌劑——乳酸納、桉樹葉:抗菌劑的種類很多,既有化學合成的抗菌劑又有天然的抗菌劑。作用顧名思義,消滅細菌,抑制細菌繁殖。
5. 非離子表面活性劑——聚氧乙烯氫化蓖麻油、聚醚:洗衣粉和大部分的洗滌劑中就含有非離子表面活性劑,具體作用是用來去除污垢和油脂,達到清潔作用。
此外還有其他天然成分,如桉樹葉精華,天然的殺菌劑;甘菊油,有舒緩和消炎的作用;薈精華,保濕滋潤的效果;酒精可殺菌等等。但專家提醒,接觸過多的防腐劑、酒精等化學成分,對健康有一定影響,引發接觸性皮炎、皮膚過敏等問題。而其一般用了濕紙巾後不會再洗手,所以濕紙巾的化學成分會殘留在手上,對孩子來說也不利於健康。
⑸ 濕巾的成分是什麼
濕巾的成分是水、防腐劑、酒精、添加劑。
濕紙巾含有多種添加劑,但具體是否有毒,只能通過專業的檢驗和測試才能得知。
另外濕紙巾中含有防腐劑、酒精等成分,皮膚接觸過多的防腐劑、酒精等化學成分,容易造成皮膚乾燥,引發接觸性皮炎等皮膚過敏問題。特別是兒童,體質較弱,皮膚嬌嫩,難以抵抗外界化學物質的刺激。
市面上的濕巾主要有兩種類型,一種是普通型濕巾,對人體皮膚只有清潔作用沒有消毒殺菌作用。另一種是殺菌型濕巾,含有消毒殺菌成分,可以對物品進行消毒。後者對皮膚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尤其是對皮膚較敏感的人。
(5)濕巾保濕因子是什麼擴展閱讀:
購買和使用濕巾應注意以下幾點:
1、干澀和劣質的濕巾不能買。劣質的濕巾一般扯不破,撕不爛,用起來還會起球。
其次,濕巾擠出來的液體比較濃稠的也不能買。如果用完濕巾,皮膚起泡,這樣的濕巾也不能再用。
2、不要用濕巾擦眼睛、傷口、耳內等處。
⑹ 天然保濕因子中含有以下哪些成分
natural moisturizing factor;NMF。負擔著皮膚保濕的重要任務。天然保濕因子的合成,是一種存在於人體表皮層中的蛋白質-絲聚合蛋白(Filaggrin),於角質層的角化細胞內崩解而產生的親水性吸濕物質。天然保濕因子是由多種成分所構成,其組成如下:
氨基酸類 40.0%
P.C.A. (Pyrrolidone carboxylic acid) 12.0%
乳酸鹽 12.0%
尿素 7.0%
氨、尿酸、 Glucosamine, Creatinine 15.0%
檸檬酸鹽 0.5%
Na 5%, K 4%, Ca 1.5%, Mg 1.5%, PO 4 0.5%, Cl 6% 18.5%
糖、有機酸 , peptides, 其他未確認物質等 8.5%
⑺ 保濕紙巾是啥
通的紙巾頻繁擦拭後,皮膚極易損傷,俗稱「紅鼻子」為了解決這些皮膚敏感的人群用紙,研發了更加柔軟觸感,還帶有保濕成分的紙巾,並為她起名--保濕紙巾,有了它,再也不用擔心過度擦鼻子而引起發紅乾燥了。保濕紙巾,它不同於一般的面巾紙或濕巾,她將保濕因子均勻地塗上紙巾之上,從而使得每一張紙巾都跟「鍍」了一層潤膚露一般,使用者在使用過程中皮膚每次都能得到一定的保護與滋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