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定河補水為什麼南三通不修橋
⑴ 關於橋的故事
1 橋
橋是一種架空的人造通道。由上部結構和下部結構兩部分組成。上部結構包括橋身和橋面;下部結構包括橋墩、橋台和基礎。它們高懸低卧,形態萬千,有的雄距山嶴野嶺,古樸雅緻;有的跨越岩壑溪間,山川增輝;有的坐落鬧市通衢,造型奇巧;有的一橋多用,巧奪天工。不管風吹雨淋,無論酷暑嚴冬,它們總是默默無聞地為廣大的行人、車馬跨江過河,飛津濟渡。
2 盧溝橋
舊盧溝橋亦作蘆溝橋,在北京市西南約15公里豐台區永定河上,是北京市現存最古老的石造聯拱橋。永定河舊稱盧溝河,橋亦以盧溝命名。始建於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明正統九年(1444年)重修。清康熙帝時毀於洪水,康熙帝三十七年(1698年)重建。橋全長266.5米,寬7.5米,下分十一個涵孔。橋身兩側石雕護欄各有望柱140根,柱頭上均雕有卧伏的大小石獅共501個(盧溝橋文物保護部門提供數據),神態各異,栩栩如生。橋東的碑亭內立有清乾隆題「盧溝曉月」漢白玉碑,為燕京八景之一。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在他的游記中稱贊「它是世界上最好的、獨一無二的橋」。橋東為宛平縣城,明崇禎十一年(1638年)建。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國主義在此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宛平城的中國駐軍奮起抵抗,史稱「盧溝橋事變」(亦稱「七七事變」)。
3 西湖斷橋傳說
一個浪漫凄美的愛情故事發生在美麗的西湖斷橋上,有三個人們熟悉的身影——許仙、白娘子、小青浮在眼前。白娘子與許仙在斷橋上相遇、相知、相愛,卻因法海的介入,一座雷峰塔讓有情人,愛相隔,情難續。
4關於「橋 祭」風俗
祭橋習俗最早產生與中國,古代中國人很重視橋梁建設,誇一個人做善事多常說他:修橋補路。。橋梁落成必然要來一番隆重的游橋儀式,場面蔚為壯觀。最先上樓的是當地有名望者,如官吏、鄉紳、老年人等。重要的橋梁都有一年一度的「祭橋」日,十分地庄嚴。現在,我國還有許多地區有「祭橋」習俗,例如。台灣中南部至今仍流行「出行祭橋神」的習俗。即在新年開車出門的人,都會准備許多四方金及土地公金,每經過一個橋梁或隧道時,都要丟置一些在橋頭或隧道口,以祈全年開車平安。
⑵ 有關橋的事,知道的解救我啊!~
西湖斷橋,最早叫段家橋。
很早以前,西湖白沙堤,從孤山蜿蜿蜒蜒到這里,只有一座無名小木橋,與湖岸緊緊相連。遊人要到孤山去遊玩,都要經過這座小木橋,日曬雨淋,橋板經常要爛斷,遊人十分不便。
橋旁有一間簡陋的茅舍,住著—對姓段的夫婦。兩人心地善良,手腳勤快,男的在湖裡捕魚為生,女的在門口擺個酒攤,賣家釀土酒。因酒味不佳,顧客很少上門,生意清淡。
一天,日落西山,夫婦倆剛要關門,來了一個衣衫襤褸的白發老人,說是遠道而來,身無分文,要求留宿—夜。段家夫婦見他年老可憐,熱情地留他住下,還燒了一條剛從西湖裡捕來的鯉魚,打上一碗家釀土酒,款待老人。老人也不客氣,一連飲了三大碗,便倒在床上,呼呼入睡。
第二天早晨白發老人臨別時,說道:「謝謝你們好心款待,我這里有酒葯三顆,可幫助你們釀得好酒。」說罷,取出三顆紅紅的酒葯,告別而去。
段家夫婦將老人的三顆酒葯放在釀酒缸里,釀出來的酒,顏色猩紅,甜醇無比,香氣襲人。從此,天天顧客盈門,段家猩紅酒名揚杭城,生意一天比一天興隆。段家夫婦拆了茅舍,蓋起了酒樓。他們為了感謝白發老人,積蓄了一筆錢,准備好好答謝他。
歲月流逝,一晃三年。這年冬天,西湖大雪,白發老人冒雪來到段家酒樓。夫婦倆一見恩人來到,喜出望外,留老人長住他家。然而老人第二天便要告別。臨別之時,段家夫婦取出三百兩銀子送給老人。老人笑著推辭說:「謝謝你們夫婦—片好心,我這孤單老人,要這么多銀錢何用?你們還是用在最要緊的地方吧!」說罷,便踏雪向小橋走去。段家夫婦站在門口相送,只見老人剛跨上小木橋,腳下一滑,橋板斷啦,老人也跌進了湖裡。夫婦倆急忙跑去相救,忽見白發老人立於湖面,如履平地,微笑著向他們揮揮手,漂然而去。
段家夫婦這才知道,白發老人不是凡人。想起老人臨別說的話,使用那筆銀錢在原來的小木橋處,造起了一座高高的青石拱橋,還在橋頭建了一座亭子。從此,游西湖的人,再不怕路滑橋斷啦。
鄉親父老懷念段家夫婦行善造橋的好事,便把這橋稱為段家橋。後來,因為「段」、「斷」同音,使被稱為斷橋。
放生橋橫跨於朱家角鎮東首漕港河上,是珠里(朱家角)十景之一。明隆慶五年(公元1571年)由寺僧募款建造,僧人性潮曾規定在橋下只准放生伍鱉,而不得撒網捕撈,故名放生橋
仙 人 橋 的 由 來
古時候,仙人橋那塊地方叫白龍澗,澗底深不可測,其中有六條白龍盤踞於此,為非作歹,興風作浪。當地百姓每年都要送去童男童女及牛羊祭品,稍有不周,冬刮狂風,夏降暴雨,災害不斷,生靈橫遭塗炭。當地百姓上山打柴,如果誤入白龍洞,便成了6條白龍的美食。
在金閣山修行的何仙姑看在眼裡,氣在心裡,她不顧修行道淺,決定為民除害。何仙姑同六條白龍從地上斗到空中,從山上斗到山下,直到斗得天昏地暗。整整年鬥了七七四十九天,六條龍敗陣逃入了深水澗中,何仙姑從腰間抽出桃條笊籬,撈出了六條白龍,並將他們定在白龍澗上,供人們上山通過。
日久天長,六條白龍變成了六塊條石浮架在兩崖之間。人們為紀念何仙姑為民除害,遂命名為仙人橋。
「騰橋」的由來早在明代以前,騰橋就已是撫州通往閩粵等地的重要通道。
當時有西坑郭,旱橋口,張家口,迷魂園,楊家巷,邱家排等幾個小村莊就散落在大路的兩邊。明洪武年間又有羅氏遷居至此。由於人口繁衍較快,村莊逐步擴大,漸漸的就與邱家排、旱橋口等小村連成了一個較大的村莊。
當時在村前有一小河,小河上有一座木橋供人過往。在木橋旁有棵巨大的楓樹,樹上附生著薜荔藤纏繞其身,後隨著薜荔藤的衍生繁茂,不少藤蔓隨風飄動並纏至橋身。因而往來行人就把這里叫做「藤橋村」。
一次,有一巡撫騎馬路過此橋,忽被橋邊樹藤絆倒,人馬皆跌於橋下的河水中。後問及地名為「藤橋」村時,該官謂這里水、草不利,皆以去之,並改水為「馬」,即為「騰」字。「騰橋」 由此得名。
酒仙橋的傳說
在過去北京東郊的酒仙橋地區是很荒涼的地方,從附近的地名比如:六公墳、王爺墳我們就可以知道過去這里是一片達官貴人的墓地。我20年前在酒仙橋的河邊還看見一塊殘碑,墓碑的基坐是雕刻的很精美的烏龜,碑體和基坐已經分離並有幾米的距離,殘碑的左面是滿文,右面是漢文,滿文我不認識,從殘缺的漢字中還能找出這樣的句子:「一等精部伲哈番……朕甚悼焉……」。可見墳墓的主人不是一般人物。
那麼酒仙橋的地名是從何而來的呢?過去在如今的酒仙橋向西的800米左右有一座長不足二十米寬五、六米的石橋,石橋是用許多半米寬的石條組成的,每塊石條上每隔10公分都刻有水槽,雨天不會積水,平時行人、馬車也不會打滑,那座橋如今已經看不見了,但那座橋才是酒仙橋地名所指的酒仙橋,酒仙橋的故事還要從頭說起。
過去的那座橋坐落在京杭大運河上,在石橋的這一段運河叫做壩河,現在的北京東郊還有東壩河、西壩河兩個地名,是由於農田缺水建壩蓄水而來的名字。在石橋的北邊有一座廟,廟是坐北朝南的,廟不大,寬不二十米,是一個兩進的院子,在前院里有三棵很高大的松樹,從很遠就能看的見,廟的地理位置雖然很荒涼,但不缺香火錢,廟里的老主持收留了一個小孤兒,先教他幫忙作飯,再教他挑水。和尚們都叫他「凳子」,凳子就住在前院的門房裡,小門房向進院子的通道開了一個窗,即使是整個院子的門都關著,客人也能從窗子喊凳子。
日子一天天過去了,凳子在廟里已經呆了許多年,從童年到少年再到如今的青年,他已經習慣了這里的生活,認為自己是廟里的一員了,現在整個小廟的挑水、作飯、打掃院子以及一些雜活都是他承擔了,老主持是看著他長大的,也從心裡喜歡他,知道他不願意入佛門,就讓他有空自己做些事情為將來娶媳婦做打算。
凳子做的燒餅很好吃,除了決大多數滿足和尚們食用外,剩餘的凳子就拿來賣,到了清明時節或是一些幾代在朝廷做官人的忌日,凳子的生意就很好,裝銅錢的泥罐子都滿了,凳子就請人打了一個木頭的錢櫃子,錢櫃子是兩層的,下面一層放大錢,上面就放散錢。
有一天才過四更,就有人來敲凳子的窗戶,凳子迷迷糊糊中想是有人要買他的燒餅,就把燒餅端到窗前,打開窗戶,由於夜色太黑,凳子看不清來人的面貌,只能從來人被白衣服勾勒出的身形看出來是一個年輕女子,她的聲音有點柔,也許是她的一身白衣服,讓凳子感到她的聲音有點涼,她只要一個燒餅,卻給了凳子一兩銀子,凳子說他沒有那麼多錢找,來人說不用找了。凳子也怕別人說他要不義之財,他下意識地把銀子放到錢櫃子的下層里。
第二天白天凳子也沒有覺得有什麼特別,還像往常一樣在廟里做事,可是到了四更他就醒了,果然過了一會兒,又有人來敲他的窗戶,凳子從聲音知道還是昨天的那個女子,她還是只要了一個燒餅卻給了凳子一兩銀子,凳子還是收了。就這樣這個女子每天四更一過就來凳子這里買燒餅,但凳子一直也沒有看清這個女子的相貌。
這一天是八月十五,凳子數著他錢櫃子下層里的錢已經有二十兩了,他很想能看見這個女子到底長得是什麼樣子,他沒有關窗子,月亮大大圓圓地掛在天上,凳子睜著眼睛躺在床上,月光透過窗照在凳子腳邊靠窗的桌子上,因為窗戶是朝東的緣故,月光在桌子上劃出一條亮線,這條亮線到窗戶是由月光組成的窗簾,窗簾輕輕抖動,閃亮的銀色斑斕從上向下滑,又有小亮點從桌子的亮線出發向上飄,其實那是塵埃。院子里的松樹被秋風把枝葉刮的沙沙地響,牆角有秋蟲在鳴叫,凳子心裡有些凄涼,長這么大沒有體會過親情的溫暖,更沒有體會過戀情的溫馨,他在這個世界很孤獨。又是四更了,凳子有點想她……
突然,凳子看見了她的影子在窗戶外出現,可是為什麼她沒有遮住一絲的月光?凳子一點也沒有害怕的感覺,他一下子就從床上跳起來,來到窗前,借著月色,凳子第一次看到了這個慷慨的女子的面容,也許是凳子見過的女子太少,在他眼裡這人女子簡直美若天仙,她大大的眼睛,閃亮閃亮的,彎彎的眉毛和眼睛搭配的那麼和諧,直挺挺的小鼻子,小小的嘴巴,雖然缺少些紅潤,但她的膚色像不摻任何雜質白玉。凳子被眼前女子的美貌驚呆了,嘴巴張得老大,都合不上了。
凳子發呆了不知道多久,才問這個總在深夜來訪的今夜是否也是買火燒,那女子說:「不,我今天是向你道別的,以後我就不會再來了」。凳子請那女子等一下,他想出來和她說一會兒話,那女子輕輕點頭,後又只是輕輕的一笑,凳子就被她的笑容陶醉了,他一下子就喜歡上了眼前這個女子。
那女子告訴凳子,她的小名叫酒窩,她出生在中下層家庭,她的父親是釀酒的,又因為她的父母見她漂亮又有兩個小酒窩,所以給她起了這個的名字,她長到十五歲,因為她出落得很標致,被一個朝廷的提督看中了,雖然那提督比酒窩大三十多歲,但她的父母覺得以後酒窩會當上提督夫人,過好日子,就答應了這門親事,誰知道酒窩命苦,結婚第二年,提督還不到五十歲就死了,提督最喜歡小老婆酒窩,要她陪葬,那天提督的家人給她喝了毒酒後,酒窩的靈魂離開的她的肉體飄了起來,她看見自己和提督一起被埋在石橋東南兩里遠的地方,酒窩心不甘啊,她才正是二八年華呀,還沒有來得及享受人生呢。
凳子聽著酒窩的故事,很為她感到難過,他很想用自己的手把酒窩的小手暖熱些,可是他沒有能力,他很想酒窩是一個人而不是鬼,凳子傻傻地問酒窩:「你要是能活過來多好?」,酒窩回答凳子說:「只要你真心喜歡我,你就會有辦法,愛會給你帶來財富。」
「什麼辦法,你要我怎麼做?」
「之前我給你的錢是冥錢,你今天回去看就知道了,但只要你按照我的話去做,你能得到的比這些更多,但你付出的代價也是很大的,你的努力也很容易失敗。」
「那我具體需要怎麼做呢?」
「我需要一個男人愛我三十年,在這期間不能和其他任何女人有絲毫感情瓜葛,你能做到嗎?」
「我能!」
「可是到我們能在一起的時候,我們都已經老了。你真的能堅持嗎?」
「你只要讓我能見到你,我就能做到。」
「今後,你每年的八月十五夜裡的四更都可以見到我,但我們見面超不過一刻鍾,所以你最好在四更前在我的墳前等我。」
酒窩的話才完,就像一陣風一樣不見了蹤影。
凳子回到了屋裡,拿出錢櫃子,已經感覺到輕了許多,再打開下層,他一點也不驚訝,那些銀子都變成了紙錢。但他堅信酒窩說的話,愛會帶來財富;其實在凳子心裡,即使愛酒窩不會帶來財富,他也願意。
那天見面之後,凳子就在數著日子,一個個漫漫長夜思念的感覺好苦,但凳子心裡有八月十五月圓的盼望,期待著相逢的那一刻,那真的只是一刻呀。
凳子還是給廟里的和尚做飯、挑水,自己賣些燒餅,過著簡單、孤獨的日子,天涼了,他為廟里砍柴,燒火為和尚取暖;下雪了,壩河雖然是流動的,但也結冰了;冬日深了,凳子做事時要穿棉襖了;春節到了,但對凳子來說,這個節日沒有什麼意義;春天來了,河開了,喜鵲開始在三棵松樹上叫了,但天還是有些涼;河邊的野花兒開了,凳子想起酒窩的容貌比花兒更嬌、更美,心裡喜滋滋的,凳子時常去到酒窩的墳前,為她的墳填些土,栽些野花;夏天來了,河邊的草長的好高了,夏夜河裡的青蛙叫成了一片,凳子在夜裡時常夢見酒窩,夢見酒窩笑的樣子,凳子在夢里也笑了,他為酒窩的墳墊了土,連日來他在酒窩的墳前慢慢修建著青石台階;終於等到了秋天,秋蟬在松樹上凄厲地叫著,凳子希望時間快點過去,早一點到八月十五,就在快到八月十五前的幾個晚上,凳子失眠了。
這一天終於等來了,才過三更凳子帶著自己做的月餅就出發了,石橋在月光下顏色像玉一樣,河水的波浪在月色下閃著粼粼的光,凳子朝墳地走去,他已經為酒窩的墳建好了青石台階,一團圓圓的明月高高掛在天上,凳子坐在青石台階上,秋風把他新添的沒有系緊藍布長衫的衣角吹起來,許多日子沒有下雨,草又干又黃,被風吹的干響,一直以來這片墳地一個人也沒有,只有月亮知道凳子對酒窩的思念,還有彎彎的壩河水知道凳子曾經走過的一天一天。凳子在著急的等待那一刻的到來,又害怕那一刻的到來,因為他們只有一刻的時光。
終於到了四更,剛才凳子前面還是他一夜一夜踏平的路,現在酒窩就在他的前面,還是那一身潔白的衣服,婀娜的身姿,凳子站起來,走近酒窩,銀色月光下,酒窩顯得更純、更美了,凳子分明看見酒窩的眼裡噙滿了淚水,凳子抓住了酒窩的手,深情地凝望著她,酒窩問凳子:「你這一年是怎樣熬過來的,你想我嗎?」。
「我無時無刻不在想你!」
「這些我都知道了,但你要堅持三十年,你還能堅持么?」
「我愛你,就算再長時間,我也會等你。」
「你看到我的淚水嗎?」
「看到了,你為什麼不開心?」
「我也是思念你呀,你等我的淚水留到我的酒窩,用蘆葦把我酒窩里的淚水取走,然後好好保存在一個小壇子里,怕淚水幹掉,就在壇子里加一些這河裡的水,把壇子密封好,你知道了嗎?等你想我的時候,就打開聞一聞,壇子里有我的味道。」
「好,我知道了」,凳子趕快去找蘆葦,截了最干凈的一截,飛快地跑回酒窩,把酒窩的酒窩里的淚水吸到蘆葦里,之後凳子看見酒窩笑了,笑的嫵媚、可人憐愛。凳子歡喜地看著酒窩,很想親酒窩一下,可是時光啊是一個調皮又喜歡戲弄人的傢伙,想讓它停留的時候它偏偏溜得很快,只聽到酒窩說:「記住我剛才說的話。」,酒窩就在凳子面前悄無聲息的消失了。
凳子只楞了一下,想起酒窩的話,就小心地捧著蘆葦,跑回廟里,他按照酒窩的話做了,找來一個小壇子,把酒窩的淚水吹進壇子,到壩河裡取了一小勺河水倒進壇子里,再把壇子密封好。
從這之後每當凳子想酒窩他就會把壇子打開,這壇子里發出淡淡的清香,凳子早就忘記酒窩說的愛可以帶來財富的話,留在凳子腦子里的只有思念。
從小廟到酒窩的墳只有兩里多地,走多了就清晰地走出了一條路,在這條路上總可以在深夜見到凳子的身影。這是一條指引著思念的路、一條系著愛戀的路,路上的塵土都知道他們的故事,石橋知道凳子相思的分量,當凳子從石橋走過的時候,石橋可以感到凳子腳步的震撼。
又是一個春去秋來,這里寫的快,可是你知道凳子的三百六十五天是怎樣過來的嗎?凳子今年先准備好了蘆葦,他想如果酒窩還是要他用蘆葦取她酒窩的淚水的話,他有準備,就可以節省點時間,和酒窩多說一會兒話。
這一年的月亮還是又大又圓,當凳子看到酒窩出現的時候,酒窩已經看到了凳子手裡的蘆葦,凳子精心准備的蘆葦,還有凳子為酒窩做的月餅,去年酒窩就沒有來得及吃。
「凳子,你還是要去找一根蘆葦,舊的不行,要新截取下來。」,凳子看著酒窩眼裡的相思淚,自己都快哭出來了,但他還是要聽酒窩的話去找新蘆葦。
和去年一樣,當凳子用蘆葦汲取了酒窩的酒窩里的淚水的時候,他看見了酒窩會心的笑,凳子的心花開了。酒窩問凳子:「你那壇子里的味道怎麼樣?」
「好啊,很香,和你的味道一樣」
「這三百六十五天很難熬吧,你還能堅持多久?」
「我會堅持的,等你還陽,我們團圓。」
「我也很想你呀。」,酒窩才說完這句話,就又消失了。
凳子又照著去年酒窩的話,把酒窩的淚水吹進壇子里,加了一勺壩河的河水,密封好,在凳子眼裡,這壇子只是代表了思念,別的就沒有任何意義。
第三年凳子怕相見時沒有很快就找到新的蘆葦,他就向別人請教如何栽種蘆葦,學會了他就把蘆葦種了一大片在酒窩墳地旁邊的河堤上,可是這第三年酒窩又告訴凳子人工種的不行,一定要野生的,他們相聚的時間還是那樣的少。
時光就這樣一天一天,一年一年地過去了,到了第十年,他們相會的那一刻,酒窩問凳子:「你沒有把那壇子里的東西做別的用嗎?」
「我覺得那壇子就是當我想你的時候,拿出來聞一聞,有很清香的味道,是你的味道。」
「你只要取出一點我的淚水,放進裝滿水的木桶里,那水就可以變成酒,你可以去把酒賣了,肯定很好賣的。」
但是凳子沒有照著酒窩的話去做,他覺得要錢有什麼用了,什麼也比不上思念酒窩更重要。
時光就這樣一年一年地過去了,第二十九年,凳子仍然住小廟里,過著孤獨、貧寒的日子,雖然他已經從一個青年變成一個老年人了,鬢角已經花白了,他想著未來,期望著和酒窩團聚的日子,想到今後他們的生活需要一些錢,他在這最後一年才把一滿壇子裝滿酒窩淚水打開,只是用一滴壇子里的水,裝滿壩河水的木桶就酒香四溢。
他把木桶拿到石橋旁邊去賣,喝過的人無不贊賞,凳子的生意一下就紅火起來。正如酒窩說的,你的愛可以給你帶來財富,只是半年工夫,凳子靠賣酒就掙了百八十兩銀子。
凳子不是貪財的人,他有酒的收入,他仍然堅持做燒餅,但他的燒餅是送給買酒的人,和沒有飯吃的人,不再收錢了。
凳子已經等了酒窩三十年了,他一直盼望著用他的愛可以讓酒窩還陽,一起過上普通人的生活,凳子和酒窩的第三十次見面的時候就要到了,這個日子凳子一直等了三十年,八月十四的那一天凳子像往常一樣到壩河裡用木桶打水,他感覺到有人在草叢中偷偷監視他的行動,凳子並沒有留意。
八月十五這一天,凳子沒有像半年以來在四更的時候去壩河去取水,他要去見酒窩,這一天酒窩不是四更才出來,她才過三更就向凳子住的小廟方向走,她走到石橋的時候留下了眼淚,因為閻王違背了之前的允諾,她永遠也不能還陽,永遠也不可能和她心愛的凳子在一起了,今天是他們最後一次見面,也是永別。
凳子從小廟里出來了,一下子就見到了酒窩,他高興地向酒窩跑去,以為從此以後他們再也不用分離了,可當得知這最後的一刻鍾是她和他的訣別,凳子的心如刀割,但凳子沒有陪酒窩一起哭,他要讓這最後一刻鍾成為酒窩美好的回憶,他靜靜地和酒窩牽著手沿著小河一直向前走,他想一直就這樣看著酒窩,看著她,一直到她消失的那一瞬間。
有個妒忌的人偷看凳子的秘密,他告訴人們說,只有在四更的時候從石橋下去,到壩河取一木桶河水就是酒,其實是因為八月十四那天,河水裡正好有酒窩的一滴眼淚被他趕上了,那人這樣一說,就沒有人再買凳子的酒了。
其實凳子也再不想賣酒了,八月十六日那天,凳子端著盛滿酒窩淚水的壇子從石橋跳進壩河裡,他就這樣和找酒窩去了,這一天從石橋到西壩河酒的香飄了三十里,連空氣中都是酒的馥郁的清香。
但從此後人們再也喝不到凳子的酒了,他們以為凳子就是酒仙,為了紀念他曾經給大家帶來的美酒,他一生生活的地方,也是他去的地方的這座石橋就改名為酒仙橋了。
蘇州"楓橋"的由來
一座寺院里只能有一個當家和尚,寒山和拾得兩位高僧在一座廟里,誰作主持好呢?兩位高僧都很客氣,推來推去,毫無結果。這座廟里只有他兩個和尚的時候,還不要緊,等到陸陸續續招了一批小和尚進來,就有問題了。小和尚問:「老和尚,今天念哪本經呀,」寒山說:「應該先問拾得師父。」小和尚就去問拾得,拾得說:「還是應當問寒山師父。」他們互相尊重,卻苦了小和尚,怎麼招待香客呀,買多少香油,派誰去拾柴呀,等等。小和尚無所適從,有意見了,就難勉叭叭咕咕的。小和尚的話傳到寒山、拾得的耳朵里,兩個人又商量起來,推來推去,還是毫無結果。這時走來一個老農婦,說:「兩位師父不要謙讓了,我來給你們出個主意吧。你們比比本事,本事大的做當家和尚,這樣最公平。」寒山、拾得一聽,是個辦法,不過,比什麼呢,農婦指指廟前一條河,說,這條河上缺座橋,鄉里鄉親來來往往靠渡河,又不方便又危險,請你們施展法術,變座橋出來,哪個變得出來就是哪個本事大。出家人不打逛言,所以,不怕寒山拾得隱瞞法術,果然拾得先施法術,把身上的僧衣一脫,往河面一拋,變做了一個橋面,可惜,沒有橋架支撐,一陣,風吹來,眼看就要把它刮塌。寒山急忙將手中的禪杖往河邊一插,運起法術,禪杖頓時變成一棵樹,樹朝對岸一鋪,一座橋就穩穩當當卧在了河面上。老農婦一笑,說:「還是寒山本事大些。」說著把一塊手帕朝腳前一拋,手帕化做一朵蓮花,她踩著蓮花就升到了空中,寒山拾得抬頭一看,原來老農婦是觀音變的。寒山只好做當家和尚了,那座廟也就叫做「寒山寺」了。寒山那根禪杖,是用楓樹削成的,那座橋自然就被稱作「楓橋」了。
巴掌橋的來歷
泰州青年路南段,原工藝美術大樓門口,早先,這兒的道路是被老三官殿前一條玉帶河分割為南北兩邊的。小河上原來有座小橋,叫巴掌橋,又叫隱龍橋。巴掌橋的橋身,統共只有兩三步長,橋面跟兩岸的路面差不多相平。由於它又矮又短,很不惹眼,連不少六十歲上下的老泰州,也叫不出這座橋的名字。其實,叫它巴掌橋,倒不是因為種種原因它矮小,其中有一段故事哩。
相傳這座橋在南唐就有了。當初,宋太祖趙匡胤在沒有發跡之前,一次奉北周皇帝世宗的命令帶兵攻打南唐,被打敗了,隻身一人從此地經過,被南唐的兵馬發現了,就緊緊追趕過來,真是危險得很哩。趙匡胤情急生智,就朝橋下一躲,半截身子插在水裡。這後頭成百的追兵,騎馬帶刀,殺氣騰騰,在通過小橋的時候,橋身因年久失修,被大隊人馬踩得搖搖晃晃,直接就要倒塌。這位趙大爺生怕他被壓倒在橋下,趕忙用雙手撐住橋頂。追兵追到前面,看沒有人影響到兒,就疑惑起來,為首的馬上猜到趙匡胤可能躲在橋底下,於是,一揮手叫兩個親從奉命奔到橋下,自己隨即帶領眾人繼續往來帳檔前方追去。兩個親從奉命奔到橋下,撥蘆草仔細尋找了一番,竟沒有發現蹤跡,只得掉頭追趕大隊向上復命。嗯,趙匡胤哪裡去了哩?原來,趙大爺事先就想到追兵過後,仍有尋找的可能,於是,等腰三角形到追兵通過小橋之後,他就馬上撥開蘆葦,爬上北岸,飛奔走了。
事過之後,有人無意之中發現橋洞底下,橋面背後,有兩個深深的大巴掌印。不久,這種事情傳揚開來,巴掌橋的名字她就漸漸被人喊起來了。再以後,趙匡胤登基做了宋代的太祖皇帝,
當陽橋的由來
當陽橋位於當陽縣城玉陽鎮東北,焦枝鐵路南側,荊當公路線上。
當陽橋又名壩陵橋,原名官橋,是舊時迎送官吏之處。因三國蜀將張翼德曾在此橫矛斷橋,故又稱橫矛處。據當地傳說,·此處原築有壩,壩上建有張趙祠,故得名壩陵橋。
東漢建安十三年秋,曹操起兵五十餘萬南下,將劉備困於當陽,劉備在混戰中,棄妻子率百姓逃走。張飛率二十餘騎斷後,至壩陵橋,見曹軍追來,便一人立馬橋頭,大聲喝曰:「吾乃張翼德也,誰敢與我決一死戰?」其聲如雷,敵不敢近,曹軍退走後,張翼德便將小橋拆毀。張飛喝斷橋梁水倒流的故事,流傳至今,聞名中外。因橋在當陽境內,歷史上又稱橋為「當陽橋」。
⑶ 永定河今年第二次補水,河水的漲勢是否會造成隱患
永定河今年第二次補水,河水的漲勢是否會造成隱患?
一、永定河為什麼要進行補水?這次永定河補水其實是今年以來第二次補水,主要是為了緩解北京地區的水資源短缺現象,因為北京地區一直是水資源比較短缺的地方,人們的生活飲用水受到了非常大的威脅,所以需要通過永定河補水來緩解,如果不進行永定河補水的話,那麼北京市的市民很可能就會面臨沒有飲用水的情況,會給人們的生活水平帶來非常大的影響,而且還會導致地下水乾涸,這對整個生態環境都是有非常大的影響的。
⑷ 一道初二的語文題!誰會歡迎進來解答!
趙州橋坐落在河北省南部,流經趙縣。建於隋代(公元581-618年)大業年間(公元605-618年),由著名匠師李春設計和建造,距今已有1400年的歷史,是當今世界上現存最早、保存最完善的古代敞肩石拱橋。趙州橋1961年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1年,美國土木工程師學會將安濟橋選定為第12個「國際歷史土木工程的里程碑」,並在橋北端東側建造了「國際歷史土木工程古跡」銅牌紀念碑。趙州橋, 又名安濟橋,位於河北趙縣洨河上,它是世界上現存最早、保存最好的巨大石拱橋。被譽為「華北四寶之一」。建於隋大業(公元605-618)年間。橋長64.40米,跨徑37.02米,券高7.23米,是當今世界上跨徑最大、建造最早的單孔敞肩型石拱橋。因橋兩端肩部各有二個小孔,不是實的,故稱敞肩型,這是世界造橋史的一個創造(沒有小拱的稱為滿肩或實肩型)。橋上有很多的東西,類型眾多,豐富多彩。
趙州橋建成已距今1400年,經歷了10次水災,8次戰亂和多次地震,特別是1966年邢台發生的7.6級地震,邢台距這里有40多公里,這里也有四點幾級地震,趙州橋都沒有被破壞,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說,先不管橋的內部結構,僅就它能夠存在1300多年就說明了一切。1963年的水災大水淹到橋拱的龍嘴處,據當地的老人說,站在橋上都能感覺橋身很大的晃動。據記載,趙州橋自建成至今共修繕9次。
在主拱券的上邊兩端又各加設了二個小拱,一是可節省材料,二是減少橋身自重(減少自重15%),而且能增加橋下河水的泄流量。
1979年5月,由中國科學院自然史組等四個單位組成聯合調查組,對趙州橋的橋基進行了調查,自重為2800噸的趙州橋,而它的根基只是有五層石條砌成高1.55米的橋台,直接建在自然砂石上。
這么淺的橋基簡直令人難以置信,梁思成先生1933年考察時還認為這只是防水流沖刷而用的金剛牆,而不是承納橋券全部荷載的基礎。他在報告中寫道:
「為要實測券基,我們在北面券腳下發掘,但在現在河床下約70-80厘米,即發現承在券下平置的石壁。石共五層,共高1.58米,每層較上—層稍出台,下面並無堅實的基礎,分明只是防水流沖刷而用的金剛牆,而非承納橋券全部荷載的基礎。因再下30-40厘米便即見水,所以除非大規模的發掘,實無法進達我們據學理推測的大座橋基的位置。」
為了保護趙州橋,上世紀末在趙州橋東100米處新建的橋梁,其結構還是沿襲趙州橋,只是主拱上的小拱數量增加到一邊5個,橋上有車輪印,膝蓋印。
編輯本段【設計創新】
(1)採用圓弧拱形式,改變了我國大石橋多為半圓形拱的傳統。我國古代石橋拱形大多為半圓形,這種形式比較優美、完整,但也存在兩方面的缺陷:一是交通不便,半圓形橋拱用於跨度比較小的橋梁比較合適,而大跨度的橋梁選用半圓形拱,就會使拱頂很高,造成橋高坡陡、車馬行人過橋非常不便。二是施工不利,半圓形拱石砌石用的腳手架就會很高,增加施工的危險性。為此,李春和工匠們一起創造性地採用了圓弧拱形式,使石拱高度大大降低。趙州橋的主孔凈跨度為37.O2米,而拱高只有7.25米,拱高和跨度之比為1:5左右,這樣就實現了低橋面和大跨度的雙重目的,橋面過渡平穩,車輛行人非常方便,而且還具有用料省、施工方便等優點。當然圓弧形拱對兩端橋基的推力相應增大,需要對橋基的施工提出更高的要求。
(2)採用敝肩。這是李春對拱肩進行的重大改進,把以往橋梁建築中採用的實肩拱改為敝肩拱,即在大拱兩端各設兩個小拱,靠近大拱腳的小拱凈跨為3.8米,另一拱的凈跨為2.8米。這種大拱加小拱的敝肩拱具有優異的技術性能,首先可以增加泄洪能力,減輕洪水季節由於水量增加而產生的洪水對橋的沖擊力。古代佼河每逢汛期,水勢較大,對橋的泄洪能力是個考驗,四個小拱就可以分擔部分洪流,據計算四個小拱可增加過水面積16%左右,大大降低洪水對大橋的影響,提高大橋的安全性。其次敝肩拱比實肩拱可節省大量土石材料,減輕橋身的自重,據計算四個小拱可以節省石料26立方米,減輕自身重量700噸,從而減少橋身對橋台和橋基的垂直壓力和水平推力,增加橋梁的穩固。第三增加了造型的優美,四個小拱均衡對稱,大拱與小拱構成一幅完整的圖畫,顯得更加輕巧秀麗,體現建築和藝術的完整統一。第四符合結構力學理論,敝肩拱式結構在承載時使橋梁處於有利的狀況,可減少主拱圈的變形,提高了橋梁的承載力和穩定性。
(3)單孔。我國古代的傳統建築方法,一般比較長的橋梁往往採用多孔形式,這樣每孔的跨度小、坡度平緩,便於修建。但是多孔橋也有缺點,如橋墩多,既不利於舟船航行,也妨礙洪水宣洩;橋墩長期受水流沖擊、侵蝕,天長日久容易塌毀。因此,李春在設計大橋的時候,採取了單孔長跨的形式,河心不立橋墩,使石拱跨徑長達37米之多。這是我國橋梁史上的空前創舉。
編輯本段【建造技術創造性】
(1)橋址選擇比較合理,使橋基穩固牢靠。
李春根據自己多年豐富的實踐經驗,經過嚴格周密勘查、比較,選擇了佼河兩岸較為平直的地方建橋,這里的地層是由河水沖積而成,地層表面是久經水流沖涮的粗砂層,以下是細石、粗石、細砂和粘土層。根據現代測算,這里的地層每平方厘米能夠承受4.5到6.6公斤的壓力,而趙州橋對地面的壓力為每平方厘米5——6公斤,能夠滿足大橋的要求。選定橋址後在上面建造地基和橋台,自建橋到現在,橋基僅下沉了5厘米,說明這里的地層非常適合於建橋。
(2)趙州橋的砌置方法新穎、施工修理方便。
李春就地取材,選用附近州縣生產的質地堅硬的青灰色砂石作為建橋石料,在石拱砌置方法上,均採用了縱向(順橋方向)砌置方法,就是整個大橋是由28道各自獨立的拱券沿寬度方向並列組合而成,拱厚皆為1.O3米,每券各自獨立、單獨操作,相當靈活,每券砌完全合攏後就成一道獨立拼券,砌完一道供券,移動承擔重量的「鷹架」,再砌另一道相鄰拱。這種砌法有很多優點,它既可以節省製作「鷹架」所用的木材,便於移動;同時又利於橋的維修,一道拱券的石塊損壞了,只要嵌入新石,進行局部修整就行了,而不必對整個橋進行調整。
(3)在保持大橋穩定性方面採取了許多嚴密措施。
為了加強各道拱券間的橫向聯系,使28道拱組成一個有機整體,連接緊密牢固,李春採取了一系列技術措施。l)每一拱券採用了下寬上窄、略有「收分」的方法,使每個拱券向里傾斜,相互擠靠,增強其橫向聯系,以防止拱石向外傾倒;在橋的寬度上也採用了少量「收分」的辦法,就是從橋的兩端到橋頂逐漸收縮寬度,從最寬9.6米收縮到9米,以加強大橋的穩定性。2)在主券上均勻沿橋寬方向設置了5個鐵拉桿,穿過28道拱券,每個拉桿的兩端有半圓形桿頭露在石外,以夾住28道拱券,增強其橫向聯系。在4個小拱上也各有一根鐵拉桿起同樣作用。3)在靠外側的幾道拱石上和兩端小拱上蓋有護拱石一層,以保護拱石;在護拱石的兩側設有勾石6塊,勾住主拱石使其連接牢固。4)為了使相鄰拱石緊緊貼合在一起,在兩側外券相鄰拱石之間都穿有起連接作用的「腰鐵」,各道券之間的相鄰石塊也都在拱背穿有「腰鐵」,把拱石連鎖起來。而且每塊拱石的側面都鑿有細密斜紋,以增大摩擦力,加強各券橫向聯系。這些措施的採取使整個大橋連成一個緊密整體,增強了整個大橋的穩定性和可靠性。
(4)趙州橋的橋台獨具特色。
橋台是整座大橋的基礎,必須能承受大橋主拱圈(橋身主體)軸而向力分解而成的巨大水平推力和垂直壓力。趙州橋的橋台具有下述特點:l)低拱腳:拱腳在河床下僅半米左右;2)淺橋基:橋基底面在拱腳下1.7米左右;3)短橋台:由上至下,用逐漸略有加厚的石條砌成5米長、6.7米寬、9.6米高的橋台。這是一個既經濟又簡單實用的橋台。為了保障橋台的可靠性,李春採取了許多相應的固基措施。為了減少橋台的垂直位移(即由大橋主體的垂直壓力造成的下沉),李春採取了在橋台邊打入許多木樁的措施,以此來加強橋台的基礎;這種方法在今天的廠房、橋梁的建造上也經常採用。為了減少橋台的水平移動(即由大橋主體的水平推力造成的橋台後移),李春採用了延伸橋台後座的辦法,以抵消水平推力的作用。為了保護橋台和橋基,李春還在沿河一側設置了一道金剛牆,一方面可以防止水流的沖蝕作用,另一方面金剛牆和橋基、橋台連成一體,增加了橋台的穩定性。由以上措施保證了大橋具有堅固的橋台,提高了大橋的堅實程度。
編輯本段【趙州橋三絕】
(1)「券」小於半圓。我國習慣上把弧形的橋洞、門洞之類的建築叫做「券」。一般石橋的券,大都是半圓形。但趙州橋跨度很大,從這一頭到那一頭有37.04米。如果把券修成半圓形,那橋洞就要高18.52米。這樣車馬行人過橋,就好比越過一座小山,非常費勁。趙州橋的券是小於半圓的一段弧,這既減低了橋的高度,減少了修橋的石料與人工,又使橋體非常美觀,很像天上的長虹。
(2)「撞」空而不實。券的兩肩叫「撞」。一般石橋的撞都用石料砌實,但趙州橋的撞沒有砌實,而是在券的兩肩各砌一兩個弧形的小券。這樣橋體增加了四個小券,大約節省了一百八十立方米石料,使橋的重量減輕了大約500噸。而且,當洨河漲水時,一部分水可以從小券往下流,既可以使水流暢通,又減少了洪水對橋的沖擊,保證了橋的安全。
(3)洞砌並列式。它用二十八道小券並列成9.6米寬的大券。可是用並列式砌,各道窄券的石塊間沒有相互聯系,不如縱列式堅固。為了彌補這個缺點,建造趙州橋時,在各道窄券的石塊之間加了鐵釘,使它們連成了整體。用並列式修造的窄券,即使壞了一個,也不會牽動全局,修補起來容易,而且在修橋時也不影響橋上交通。
編輯本段【趙州橋傳說】
趙州橋上的仙跡,主要指傳說中張果老倒騎毛驢在橋上走留下的驢蹄子印;柴王爺推車過橋軋下的車道溝印和膝蓋跪下的膝蓋印;魯班為救石橋躍身跳入河中,用手力頂石橋的手掌印,這些仙跡常常成為遊人津津樂道的最有趣內容之一,來到趙州橋也都要首先尋覓看個究竟。這是關於趙州橋的一段最有名的傳說。
相傳從前在河北省趙縣城南五里的地方,有一條大河,名叫洨河。洨河發源於河北西部的井陘山。在古代,它的水勢很大,每逢夏秋兩季,大雨來臨,雨水和山泉一並順流而下,沿途又匯合幾條河水,形成了洶涌的洪流。因此,洨河兩岸的居民和來往的行人,都感到非常不便。
趙縣人民的這個困難,被著名的工匠祖師魯班知道了。他特地遠道趕來,施展出卓越的技術,在一夜之間就造好這座趙州大石橋。
趙州橋造好的消息,很快地傳遍了四方。遠近居民都懷著驚喜的心情,爭先恐後地前來參觀。這個奇跡甚至驚動了「八仙」之一的張果老。在驢背的褡褳里一邊裝上了「太陽」,一邊又裝上了「月亮」,要在橋上走過。這還不算,張果老存心要和魯班開個玩笑,他又約了柴榮,推著載有「五嶽名山」的獨輪車,一道來到橋頭,開口便問這橋能不能讓他們兩人同時行走。這時,魯班剛把大橋修好,正在十分得意,便很不以為然地說:「這么堅固的石橋,還經不起你們兩人走么?」不料他們上橋以後,把橋壓得搖搖欲墜。魯班一看情況不妙,趕忙跳下橋去,用手使勁托住橋身東側,才使這兩位仙人帶著日月和五嶽名山順利通過。從此,橋上留下了幾處人們津津樂道的「仙跡」;張果老的驢蹄印和斗笠顛落壓成的圓坑;柴榮因推車力過猛,一膝著地壓成的膝蓋印和車道溝;還有魯班托橋的手印。後來,除了因為東側一度塌毀,手印已經不見,其餘的仙跡「都留存下來。《小放牛》里所歌唱的就是這一段生動的傳說。
編輯本段【趙州橋橋聯】
上聯:水從碧玉環中過;下聯:人在蒼龍背上行。
編輯本段【趙州橋原理】
趙州橋,又名安濟橋,坐落在石家莊東南45公里趙縣城南蟤河之上,因橋體全部用石料建成,當地俗稱大石橋。建於隋代開皇至大業年間(595年~605年),由匠師李春監造。趙州橋結構新奇,造型美觀,古人說它"製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為"。橋全長64.4米,寬9.6米,跨度37.02米,是一座由28道相對獨立的拱券組成的單孔弧形大橋。趙州橋最大的科學貢獻就是它"敞肩拱"的創舉。在大拱兩肩,砌了四個並列小孔,既增大流水通道,減輕橋身重量,節省石料,又增強了橋身穩定性。這就有力地保證了趙州橋在1400年的歷史中,經受住了多次洪水沖擊,8次大地震搖撼,以及車輛重壓,仍挺立在蟤河之上。
關於趙州橋的建造,有很多美麗的傳說。昔日蟤河水泛濫,百姓只靠木船擺渡。木匠祖師魯班一夜之間把羊群化成石頭建起大橋。張果老和柴王爺一同來試橋。張果老倒騎毛驢,驢背褡褳里裝著日、月;柴王爺推小車,運載著五嶽名山。行於橋中心,將橋壓得搖搖欲墜。魯班見勢不妙,縱身跳入水中,用手將橋托住,石橋安然無恙。至今橋上面還留下了清晰的驢蹄印、車道溝和膝蓋印;橋底保留著魯班的手印。正如民歌《小放牛》所唱的:"趙州石橋魯班爺修,玉石欄桿聖人留;張果老騎驢橋上走,柴王爺推車軋了一道溝"。
趙州橋只用單孔石拱跨越洨河,由於沒有橋墩,既增加了排水功能,又方便舟船往來,石拱的跨度為37.7米,連南北橋堍(橋兩頭靠近平地處),總共長50.82米。採取這樣巨型跨度,在當時是一個空前的創舉。石拱跨度很大,但拱矢(石拱兩腳連線至拱頂的高度)只有7.23米。拱矢和跨度的比例大約是1比5。可見橋高比拱弧的半徑要小得多,整個橋身只是圓弧的一段。這樣的拱,叫做「坦拱」。坦拱降低了橋的坡度,方便往來的車馬行人。而更為高超絕倫的是,在大石拱的兩肩上各砌兩個小石拱,從而改變了過去大拱圈上用沙石料填充的傳統建築型式,創造出世界上第一個「敞肩拱」,的新式橋型。這是一個了不起的科學發明,其優越性在於:第一、減輕橋體的重量,節省填腹的材料。經計算,四個小石拱留下的空洞,可以減少填料180立方米,合700多噸。這不但省工省料,還減輕橋身凈重的15.3%,從而降低了石橋對兩岸地基的壓力,相應增加了橋梁的安全系數11.4%,延長了橋梁使用的期限。另外,充分利用小拱對大拱所產生的「被動壓力」,從而大大增強了橋梁的穩定性。第二、四個小拱留下的四個空洞,增加排水面積16.5%,在洪汛季節。橋下過水面積增大、減輕了洪水對橋身的沖擊。第三、大拱之上加兩對小拱,均衡、對稱,給人一種輕盈的美感。這個精巧的造型,使得趙州橋更加壯麗多姿。
再其次,趙州橋的施工方案極為科學巧妙。砌築拱洞有兩種砌築法,一是橫向聯式砌築法,另一是縱向並列式砌築法。橫向聯式砌築的拱洞是一個整體,比較結實,但這種砌築法要搭大木架,而且必須整個拱洞竣工才能拆除本架,施工期較長。縱向並列砌築法是把整個大橋沿寬度方向用28道獨立拱券並列組合起來。每道拱券單獨砌築,合龍後自成一體。這樣砌完一道拱後,移動承受拱券重量的木架,再砌相鄰的一道拱,一道一道地砌築。這種砌築法優點是,既節省搭木架的材料,又便於移動木架分別施工,並且以後容易維修。因為每道拱券都能獨立承受重壓,28個拱券拼成一個大拱券,如果某一道拱券損壞了,可以部分施工維修,不影響整個橋身安全。但是,縱向並列砌築法,並列的拱券之間缺乏聯系,整體結構並不結實。李春建造趙州橋的時候,所以大膽採用縱向並列砌築法是由於他充分考慮到洨河水文情況和施工進度的矛盾。在當時的生產水平條件下,建造這座大石橋不可能短期竣工。而洨河冬枯夏漲,如果採取橫向聯式砌築法,工程進行到一半,遇上洪水,木架和已砌成的部分就要被沖毀,可是採取縱向並列砌築法即使遇上洪水,也不會太受影響,李春為了克服縱向並聯砌築法整體結為不結實的缺點,先用9條兩端帶帽頭的鐵梁橫貫拱背,串連住28道拱券,加強橫向聯系,再對兩塊毗鄰的拱石,用雙銀錠形的腰鐵卡住,然後在橋的兩側各有長1.8米,外頭向下延伸五厘米的鉤石六塊,勾住主拱券,拱券外還有護拱石,這樣,整個橋身結合在一起。另外,利用拱腳比拱頂寬0.6米的少量「收分」來防止拱券傾斜。經過1350多年的考驗,證明這種施工方案是極其科學,極有成效的。
趙州橋的故事非常感人可是橋身上為什麼會鑿上這些痕跡呢?據現代橋梁專家羅英先生按照工程原理推測,這些痕跡是行車指標和工程指標。由於趙州橋是採取縱向並列砌築法修建的,兩邊如行重車,橋就容易損傷。橋面廠的驢蹄印都在東側1/3的位置。這就是說,重載過橋如果太靠邊,石拱券容易變型外傾發生危險,應當走中間。橋腹上的手掌印應當是一種工程指標,表示萬一橋發生裂痕,可在手掌印處暫時支撐,以免立刻坍圮,可以從容維修。
總之,趙州橋處處都體現著中國古代工匠們的聰明才智。象趙州橋這樣古老的大型敞肩石拱橋。在世界上相當長的時間里是獨一無二的。在歐洲,公元14世紀時,法國泰克河上才出現類似的敝肩形的賽雷橋,比趙州橋晚了700多年,而且早在1809年這座橋就毀壞了。隋代著名石匠李春的重人貢獻在世界橋梁建築史上永放光輝。
附:河北省衡水市安濟橋
安濟橋,橫跨滏陽河兩岸,石砌七孔拱橋,橋長116米,面寬7『5米,橋兩側各有60個石柱,上雕石獅,石獅形象生動,姿態各異,每尊石獅下還雕有1——2隻小獅,獅下有蓮花座,通獅柱高1』62米、寬0『32米,橋欄板浮雕卷雲紋,欄板高0』84米、寬1『55米、2』11米不等。橋墩分水口月台用石塊堆砌,橋孔雕有水龍頭,整個建築,渾然一體,即雄偉壯觀,又精巧玲瓏。
安濟橋建於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五月,乾隆皇帝賜名「安濟」,故名安濟橋。1937年發大水,被日寇炸毀中孔,1956年用木材銜接修復。1982年4月,由地區公路工程隊動工,用鋼筋水泥修繕石橋中孔,水泥鋪面。1989年5月定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盧溝橋(Lugou Bridge) 亦作蘆溝橋,在北京市西南約15公里豐台區永定河上,是北京市現存最古老的石造聯拱橋。永定河舊稱盧溝河,橋亦以盧溝命名。始建於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明正統九年(1444年)重修。清康熙時毀於洪水,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重建,如今永定河上已經沒有水了。盧溝橋全長267米,寬7.6米,最寬處可達9.5米。有橋墩十座,共11孔,整個橋體都是石結構,關鍵部位均有銀錠鐵榫連接,為華北最長的古代石橋。
橋身兩側石雕護欄各有望柱140根,柱頭上均雕有卧伏的大小石獅共501個(盧溝橋文物保護部門提供數據),神態各異,栩栩如生。橋東的碑亭內立有清乾隆題「盧溝曉月」漢白玉碑,為燕京八景之一。特別是橋墩造法頗有特色,墩下面呈船形,迎水面砌作分水尖,外形像一個尖尖的船頭,其作用為抗擊流水的沖擊。橋上的石刻十分精美,橋身的石雕護欄上共有望柱281根,柱高1.4米,柱頭刻蓮座,座下為荷葉墩,柱頂刻有眾多的石獅。望柱上雕有大小不等、形態各異、數之不盡的石獅子。民間有句歇後語說:「盧溝橋的石獅子——數不清」,明代《帝京景物略》也有盧溝橋的石獅子「數之輒不盡」的記載。許多遊人試圖搞清數目,但數來數去,眼花亂,最後只有作罷。1962年有關部門專門派人搞了一次清點,逐個編號登記,清點出大小石獅子485個,至此,應該說是「謎團冰釋」了。孰料,在1979年的復查中,又發現了17個,這樣,大小石獅子的總數應為502個,今後是否還會發現,誰也不敢來劃這個句號。
橋東為宛平縣城,明崇禎十一年(1638年)建。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國主義在此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宛平城的中國駐軍奮起抵抗,史稱「盧溝橋事變」(亦稱「七七事變」)。
著名建築學家羅哲文先生《名聞中外的盧溝橋》一文曾對這些雕刻精美、神態活現的石獅子有過極為生動的描繪:「……有的昂首挺胸,仰望雲天;有的雙目凝神,注視橋面;有的側身轉首,兩兩相對,好像在交談;有的在撫育獅兒,好像在輕輕呼喚;橋南邊東部有一隻石獅,高豎起一隻耳朵,好似在傾聽著橋下潺潺的流水和過往行人的說話……真是千姿百態,神情活現。」天下名橋各擅勝場,而盧溝橋卻以高超的建橋技術和精美的石獅雕刻獨標風韻,譽滿中外,實屬古今世界上一大奇觀。
編輯本段歷史
盧溝橋始建於金大定二十九年(公元1189年)六月,明昌三年(公元1192年)三月完工。兩側石雕護欄各有140條望柱,柱頭上均雕有石獅,形態各異,據記載原有627個,現存501個。[1]石獅多為明清之物,也有少量的金元遺存。「盧溝曉月」從金章宗年間就被列為"燕京八景"之一。
盧溝曉月碑明朝正統九年(公元1444年)重修盧溝橋。清康熙年間永定河洪水,橋受損。1698年重修,康熙命在橋西頭立碑,記述重修盧溝橋事。橋東頭則立有乾隆題寫的「盧溝曉月」碑。公元1908年,清光緒帝死後,葬於河北省易縣清西陵,須通過盧溝橋。由於橋面窄,只得將橋邊石欄拆除,添搭木橋,事後,又將石欄照原樣恢復。
1937年7月7日在盧溝橋發生的「七七盧溝橋事變」,成為中國展開全國對日八年抗戰的起點。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在橋面加鋪柏油,並加寬了步道,同時對石獅碑亭作了修繕。1961年盧溝橋和附近的宛平縣城被公布為第一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71年為保護盧溝橋減少其運輸量而建立的盧溝新橋完工,但盧溝橋仍然繼續承擔交通運輸任務。 1986年盧溝橋歷史文物修復委員會成立,目的在於恢復盧溝橋原貌,工程拆除了1949年後鋪設的柏油和1967年加寬的步道,恢復了古橋的原貌,同時將機動車的通行移至緊鄰的盧溝新橋與之後修建的京石高速公路。
編輯本段盧溝橋修繕小史
◆明代自永樂十年(公元1412年)到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共修橋6次。6次均無大工程。
清代自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至光緒年間,共修橋7次,其中5次工程不大,只有兩次工程稍大一些。
公元1908年,清光緒帝死後,殯葬於河北省易縣西陵,須通過此橋。由於橋面窄,
⑸ 馬駒橋的歷史沿革
馬駒橋是經歷了由地名到橋名、又由橋名到地名漫長的歷史階段。
公元618年前後即隋末唐初時,大運河北段即水濟渠流經涼水河中段,那時,馬駒橋地區是豐盛的草場,當朝在此放養大量的軍馬。為了便於管理,對公馬、種馬、仔馬(馬駒)分養分牧。馬駒橋地區是仔馬馬場,管理仔馬的軍民建立了村落取名「馬駒里」,「馬駒里」緊挨涼水河南岸。當時河上搭設了一座簡易的木橋(浮橋)賴以南北通行,此橋因「馬駒里」而得名「馬駒橋」。
星移斗轉,到了明朝英宗年間,「馬駒里」已發展成商賈雲集的小鎮,又加上與地處皇家獵場(海子)的出口棗東紅門隔河相望,明英宗朱祁鎮狩獵之餘,出東紅門過馬駒橋到馬駒里逛街看景,十分消遣。
一年夏季,明英宗狩獵後又出東紅門想去馬駒里看看。突然間,烏雲密布,雷電交加,大雨如注。隨行人報:「涼水河水猛漲,沖垮了馬駒橋。英宗十分掃興,轉念又想,馬駒里如此繁盛,應該修一座像樣提橋,方便百姓更方便自己。於是,他對隨行的大臣們說:「馬駒里修橋,國庫無幣銀可撥,我帶頭掏腰包,算作辦點善事吧。」皇帝出資,大臣們哪個敢怠慢,爭相解囊。當時的著名皇家土木巨匠蒯祥願義務設計。由於是皇帝帶頭集資,加之蒯祥的設計,一座九孔石拱橋於天順八年,即公元1465年建成。英宗親賜「宏仁」橋。可老百姓仍習慣稱之「馬駒橋」,一些鄉紳土豪也模稜兩可地叫它「宏仁馬駒橋」,橋出了名,馬駒里也隨之改叫馬駒橋鎮。
公元1774年,即清乾隆38年,重修馬駒橋,改九孔為七孔,橋南側修橋亭兩座,內立乾隆親書御碑修橋記。現殘碑移至通州西海子公園葫蘆湖邊。1964年,馬駒橋拆毀建水泥大橋,碑亭毀於「文革」。
馬駒橋鎮地處北京東南郊,通州衛星城的西南,緊鄰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是北京市政府確定的郊區重點建設的33個中心鎮之一,是北京市總體規劃的城鎮體系布局中亦庄衛星城的組成部分。全鎮行政區域面積88平方公里,轄50個行政村,4萬口人。
始建於明朝順七年的馬駒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京畿古鎮。2001年2月15日經市政府批准為市級中心鎮以來,通過充分發揮得天獨厚的區位交通優勢,制定戰略規劃,明確發展思路,馬駒橋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則進入了一個快速發展的歷史階段。兩個市級開發區--北京國家環保產業園區、北京通州物流產業園區在鎮內全面啟動,更是賦予了馬駒橋無限的發展潛力。未來的馬駒橋將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農村小城鎮,而是首都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近郊和衛星城的組成部分,承擔著市區和衛星城延伸的部分城市功能,成為帶動農村發展、加快農村城市化進程的一個典型窗口。
在規劃中的亦庄新城地區,更值得多說幾句的是其南部的馬駒橋。馬駒橋是北京東南郊的一個大鎮,西北距北京舊城40里。這里有一條大河,今名涼水河,實為魏晉北朝時期和元明時期的永定河故道。河上原有渡口。歷史上「凡外郡畿內之人自南而來者,東西二途胥出此渡。車之大而駕者,小而挽者,物類之馱者,人之有肩負者、騎者、步者,紛紛絡繹,四時不休。」由此可見,經過這里而進出北京的路上是十分繁忙的。為了方便行旅,當地有錢有勢的人便在河上架起木橋,稱馬駒橋。為什麼叫馬駒橋,文獻未載,難以說清。但是簡易的木橋往往被夏秋的大水沖垮,所以每年冬春都要架一次木橋,費時費力。為了一勞永逸,明天順七年(1463年)動用國庫銀兩在這里修建了一座長25丈、寬3丈、下有九孔、上有雕欄的大型石橋,英宗皇帝賜名「宏仁橋」,顯示這是一項宏大的仁政工程。同時在橋東頭建了一座碧霞元君廟。每年的陰歷四月初八日是元君誕辰,屆時京城士女競相前往進香。進香的人皆頭頂一尊元君像,背負著楮錠即紙錢,有的走一步即拜一次,一路上步步叩拜,走三天才能到廟上。有的走五步一拜,或十步二十步一拜,走一天即到了。沿途旗幡飄揚,鑼鼓聲噪,十分熱鬧,足見這座碧霞元君廟的香火之盛。明清時期北京城四郊有五座碧霞元君廟,俗稱「五頂」,即東直門外東頂,德勝門外北頂,藍靛廠西頂,大紅門外南頂,草橋中頂。也有說南頂就是宏仁橋頭的碧霞元君廟。為什麼碧霞元君廟在北京稱「頂」呢?這大概與北京進香的人頭上都頂著一尊碧霞元君像有關系,或者是碧霞元君在北京被尊為「泰山頂上天仙聖母」的緣故。清乾隆年間,對宏仁橋和碧霞元君廟又重新修葺,橋改稱馬駒橋。正是因為馬駒橋是進出北京的大道之一,又有香火極盛的碧霞元君廟,所以在這里形成一個大型村落,這就是馬駒橋鎮,今屬通州區。
原先馬駒橋是作為亦庄第二生活區提出規劃,後來大興和開發區合並,發展方向轉向西南,開始發展大興區域,由此馬駒橋就邊緣化了。
如果將眼光放得稍遠些,我們則可看到亦庄不僅擁有明清皇家苑囿南苑的地利,而且這里背依京城、朝陽區,面向青雲店、安定,東瞻通州,西望大興。這些地名都令人浮想聯翩,心懷憧憬。「京」者,高岡也,大也;「朝陽」者,有無限生命力也;「青雲店」,青雲直上也;「安定」,安穩無虞也;「通州」,通順暢達也;「大興」,興旺發達也。這些地名都含蘊吉利之義,寄託人們的美好意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