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香菇菌棒補水
㈠ 香菇菌棒太軟但又很輕可以補水嗎
不能,你那明顯長過勁了,要是不軟可以,挑著補
㈡ 香菇壞棒是什麼原因
一、香菇菌棒發生「爛棒」的原因分析
1 「爛棒」與溫度的關系。香菇是低溫和變溫結實性的菇類,溫度是影響香菇生長發育的一個最活躍、最重要的因素。一般來說,香菇菌絲發育的范圍在5~32℃,最適溫度24~27℃,在10℃以下和32℃以上生長不良,在35℃停止生長,38℃以上死亡。在較高溫度條件下,如在45℃的培養液中,經過40分鍾菌絲就死亡。香菇菌棒「爛棒」一般發生初期在7月底~8月。此時,菌棒處於菌絲發滿,向生理成熟過渡期。而氣溫往往高於35℃,由於菌袋內溫度較空氣溫度高約3℃,菌絲很容易死亡或生活力減弱,出現燒菌爛棒情況,並易被雜菌侵害,發生高溫障礙。
2 「爛棒」與品種的關系。不同香菇品種菌絲的耐高溫性有較大差異。如135系列菌株屬低溫型品種,939(9015)等菌株屬中溫型品種,武香1號等菌株屬於高溫型品種。它們對高溫的耐受力差異較大。如去年遭受罕見的持續高溫天氣,燒菌爛棒情況普遍突出,但各地因栽培品種的差異,損失不一。如松陽縣採用花菇939品種,燒菌率僅有10%。磐安縣採用花菇939品種,燒菌率約20%。而雲和、龍泉等產區採用135花菇品種,燒菌率高達40%以上。
3 「爛棒」與培菌越夏所處海拔的關系。同一香菇品種在不同海拔栽培,其越夏表現可能會存在明顯區別。這主要是由於氣溫隨海拔高度的上升而遞減,所以菇農應合理利用自然資源,高海拔山區菇農可選擇低溫型香菇品種栽培,而平原、低山區宜選擇中溫型、高溫型品種。
4 「爛棒」與栽培管理的關系。香菇生產與水分、營養、溫度、空氣、光線、pH值等因子有關,「爛棒」的發生與栽培管理直接相關。香菇雖是需光性的真菌,但在菌絲營養生長階段完全不需要光線。強烈的直射陽光對香菇菌絲有抑製作用和致死作用。因此,發菌階段要做好遮陽工作。香菇是好氣性真菌,缺氧時菌絲借酵解作用暫時維持生命,但消耗大量的營養,菌絲易衰老,死亡快,因此應及時做好扎孔增氧工作。夏天高溫,香菇菌絲會遭受高溫障礙,發菌場所選擇好壞,措施是否得當直接關系栽培成功與否。散堆及時,降溫措施到位的,其菌棒爛棒率發生很少,而管理不得當的,往往造成大量菌棒爛棒。
二、減少茵棒「爛棒」的對策
1 及早做好菌棒散堆、排場。香菇菌絲對外界溫度十分敏感,氣溫高於35℃時可能引起菌絲死亡。原則上,菌棒應在高溫季節前選擇室內或室外通風散熱好的場所完成散堆、移堆工作,注意輕拿輕放,避免振動菌棒,並且應安排在早晚低溫時段進行,室內散堆菌棒應「三角形」或「井字型」堆放,堆高3~5層,堆間留有通風道。高溫期間嚴禁翻動菌棒,防止菌棒受振動菌絲呼吸作用加劇而溫度上升,尤應重視低海拔地區低溫型長菌齡「135」品種的越夏管理。
2 提倡室外蔭棚發茵。室外蔭棚由於通風好、降溫快,可有效減少燒菌情況發生,是一種較好的越夏方式。室外遮蔭棚宜建在山的背陰一面,頂及四周要遮光,外覆遮蔭網或反光膜等覆蓋物,但棚頂不能覆蓋普通塑料薄膜,以免造成棚內悶熱燒菌,四周可搭架種植南瓜、絲瓜等爬藤作物,提高遮蔭效果;蔭棚要加厚搭高,四周可選用竹枝、樹枝等有利通風的材料圍成,提高通風效果。對於老菇棚,在進棚前要進行一次全面的清掃與殺蟲滅菌工作。
如遇連續高溫天氣,可採用棚頂安裝旋轉噴頭於上午10時前下午4時後噴灑降溫,在大棚內四周及棚內人行道兩邊挖掘出相通的地溝,引入「跑馬水」降溫。對於沒有採用溝灌流水降溫的,盡量往層架低層排放。
3 加強室內越夏菌棒管理。選擇室內越夏的,宜在通風良好、夏季涼爽的底層房間發菌,除疏散堆放密度外,還應注意增加培養房間四周的遮蔭設施,如搭涼棚、掛遮蔭網。近中午可關閉門窗,傍晚通風換氣散熱。高溫天可採用室內放置若干水盆,用風扇通風散熱,空氣相對濕度控制在70%左右。有條件的還可將水噴灑在房瓦上降溫,避免室溫長時間高於33℃。
4 停止高溫期間菌棒刺孔措施。高溫期間,禁止對菌棒採取割袋、刺孔通氣等措施,防止空氣進入菌棒內部,增強菌絲呼吸作用而提高堆溫。刺孔通氣應選擇高溫前天氣涼爽時進行,刺孔量可根據料的干濕適當增減,增加含水量高的菌棒刺孔量,並且在同一房間內要分批進行。刺孔後溫度上升較快,2~3天內都應加強通風散熱,防止菌絲因高溫死亡。
5 做好污染菌棒的處理。對於前期局部爛棒,可通過挖除腐爛菌塊至健康菌絲處,再塗以生石灰溶液或濃度稍高的殺菌劑的方法來處理,控制病菌的進一步擴展危害。對於已全面燒菌的菌棒,可及早破袋曬料,以重新利用,平原地區在9月底前還可再制香菇菌棒,但品種宜選擇短菌齡品種,如L66、L33等。利用污染料時要用生石灰水調節pH值,並且要加長滅菌時間,最好是增加新料,有利於發菌。
㈢ 香菇栽培,如何給菌棒科學注水
在香菇的栽培過程中,給菌棒補水是一個必不可少的管理環節。然而注水量的多少,注水時間的早晚,很多菇農往往是憑經驗注水,導致問題頻發。時機把握不好,就會影響香菇的產量和質量;注水過多,菇的產量低、品質差,甚至會直接把菌絲淹死,造成爛棒。今天給菇農朋友分享香菇科學注水的方法,希望能對菇農朋友生產高產、高品質的香菇能有所幫助。
以上就是在香菇栽培中注水方法的一些經驗總結,在實際的生產中,重要的是菇農朋友在應用時要活學活用,除了這些因素外,還要看溫度、看濕度、看重量、看氣候條件,將這些因素都考慮進去後,才能制定出合理的注水方案,進而生產出高產量、高品質的香菇。
㈣ 香菇菌棒上床後往地面澆水起什麼作用
增加濕度。促進香菇高產。
㈤ 種植香菇高溫期能注水嗎
高溫期不要注水。
注水的方法:一是注水的早慢。菌棒在出田排棒之後,有兩種管理模式。一種是脫袋之後,先出一批菇,然後再注水。另一種是先注水,然後再脫袋出菇。這兩種方式的運用是由菌棒的輕重來決定的。菌棒如果還重,一般來說15-55的袋子,水分在3斤以上。
㈥ 怎麼樣看制香菇菌棒加多少水
根據添加的香菇量來決定加水量
棒式栽培香菇的菌棒經過秋冬二季出菇,含水量減少。為了使香菇增加產量,需要進行補水處理。補水方法有注水法和浸水法兩種,現主要介紹注水法補水。
菇畦中的菌棒就地不動,用直徑2厘米的塑料管沿著畦向安裝,菇畦中間設總水管,總水管上分支出小水管,小水管長度在50厘米左右,上面安裝12號針頭控制水流。由總水管提供水源,另一端密封。裝水容器高於菌棒2米左右,使水流有一落差的壓力,在注水時菌棒中心用直徑6毫米的鐵棒插孔1個,孔深約菌棒高度的3/4,不能插到底以免注水流失,由於流量受到針頭的控制,滴下的水菌棒即能吸收又不至於溢出,一般15分鍾就能補水完畢。補水時間根據你的菌棒情況自定。
補水後蓋上薄膜,控制溫度在20℃~22℃之間發菌,每天換氣1~2次,每次1小時,注水給菌棒提供了充足的水分,並同時增加了干濕差和溫度差,6天後開始出現菇蕾而且菇潮明顯,子實體分布均勻,當溫度升到23℃以上時原基形成受到抑制,要利用早上低溫時噴冷水降溫,刺激菌棒形成原基再出一批菇,由於溫度的升高再加上菌棒養分也所剩無幾,菌絲衰弱,並且無活力,即可結束菌棒栽培。
㈦ 香菇菌棒什麼時候需要注水,注水多少為好,怎麼注水注水後怎麼管理怎麼養菌恢復
您好!香菇菌棒注水,一般在出菇1-2潮後,菌袋含水量低時進行。
注水的程度同裝袋時的含水量相似,大約55%-58%。使用注水器注水。
注水後給予20-25度的溫度進行養菌,不用澆水,並且要通風換氣,散射光條件。
㈧ 香菇菌棒復蒸對產量有沒有影響
香菇菌棒發菌期,7~8℃以下菌絲停止生長。菌齡達不到,一般是不會出菇的。低溫對香菇轉色沒有多大的影響。香菇菌棒發菌期溫度,22—26℃最適溫度,26—28℃上限溫度,28—30℃亞健康溫度,30—32℃病態溫度,32—34℃垂死掙扎溫度,34—36℃隨時死亡溫度。15℃以下菌絲生長緩慢,10℃以下基本停止生長。
要想香菇出的好,菌棒一定要變小!
其實種植香菇年限較長一些的菇農朋友都有感觸,一個菌棒香菇出的怎麼樣,看一眼菌棒的形狀和大小就一幕瞭然。甚至在香菇進入尾聲的階段,走在香菇大棚之中,就知道這個香菇大棚今年效益好不好。那麼究竟怎麼判斷的呢?
菌棒經過幾茬注水出菇以後,菌棒都會收縮,而收縮的越嚴重,菌棒越小,那麼就證明這個菌棒出的菇多。在香菇行業中,這已經不是秘密,這也是菌絲和養分充分利用的最好證明。因此一些菌棒在後期依舊完好如初,沒有變形和變小的現象,那麼這些菌棒出菇一定不好,大量的養分還保留在菌棒中,沒有發揮出自己的極限。這其實就是日常管理所致,注水和養棒環節不到位。
注水和養棒看似簡單,但是也需要靈活的操作,並不是固定的時間,也不是固定的注水量,今天就分享一下自己對注水和養棒的一下看法,希望能夠給大家一個參考。
對於香菇出菇期的管理,其實一環套一環,如果一開始就沒有管理好,那麼可能一年的收益都不好,換句話說,菌棒初期如果沒有催蕾正確,產量很小,那麼後期管理難度也就增大,大多數菇農都會迷失方向,最終每茬菇都挽救不回來。
在我們身邊也經常發現這樣的情況,菌棒看著非常的棒,但是出菇就是少,也不知道什麼原因。其實這就是掌握菌棒內含水量不到位所致。菌棒內水分過多或過少,都會導致產量的下滑。而一旦一茬菇產量上不去,那麼作為菇農朋友就會焦急,因此就會採用兩種方式,一種就是增加養棒時間,另一種就是多注水。其實這些操作是對的,但必須根據自己菌棒的情況判斷,並不是按部就班。比如這茬菇出菇很少的原因是菌棒內含水量較高導致,而你下茬菇還多注水,那麼菌棒內菌絲的活力就越來越差,最終就導致茬茬菇也不出。
而如果這茬菇出菇很好的情況下,我們也不能按部就班的養棒,正常養棒7—15天,如果這茬菇爆出,那麼必須進行提前補水,基本不用養棒,採摘完最後一個香菇以後,就馬上注水。因此這些菌棒內的含水量已經很低很低,這時如果不給菌棒補水,那麼菌棒內的菌絲就會因為缺水而活力下降。如果還按原來的養棒時間7—15天計算,那麼15天以後可能什麼都晚了,下茬菇再想出的好,幾率很小很小。
在我們身邊,其實很多菇農朋友的菌棒都遇到過這種情況,到了最後一茬菇採摘結束,菌棒還和原來的大小差不多,其產量也是非常的低,這其實不能怪菌種,只能怪自己出菇期沒有管理好,所以希望大家不要忽視了出菇期的管理,密切的關注菌棒的含水量問題,掌握好上茬菇的出菇情況,分析不出菇的原因,然後根據實際情況延遲和縮短養棒時間,並掌握注水量的多少。
㈨ 香菇食用菌棒出紅水為何
。現把香菇爛棒的原因分析如下:
1.培養料配比不合理,拌料不均勻,尿素、過磷酸鈣、石膏、石灰等添加物超量。
2.培養室長時間通氣不良,二氧化碳濃度高,氧氣不足,致使菌絲回菌,影響菌絲生長發育。
3.培養室長時間溫度過高,超出了香菇適宜生長的溫度范圍,刺孔後堆溫大幅度升高引起「燒菌」,造成菌絲生長脆弱甚至死亡。
4.陽光直射菌棒,強烈的紫外線燒傷菌袋內的菌絲,甚至菌絲被殺死,菌棒局部出現黃水,菌棒上淤積黃水過多影響通氣,極易造成雜菌感染。
5.香菇生產環境空氣濕度過高,給菌棒補水時水溫過高,補水過多,高溫悶熱天氣通風不良等原因導致菌棒爛棒。
㈩ 香菇菌棒失水嚴重怎麼辦一我的香菇菌棒失水不出菇怎麼辦
可以採用水池浸泡或者注水的方式進行補水。這樣才可以繼續出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