蠍子窩怎麼保濕
Ⅰ 蠍子產崽怎麼加濕
礦泉水瓶子加濕,我們繁殖都是這樣加的
Ⅱ 蠍子養殖怎麼保溫
引進種蠍時,要對所引進蠍有詳細的了解,如種蠍的品種,蠍齡,雌蠍是否有孕等情況。要挑選個大,體長在 4.8 厘米以上,肢體無殘缺,並且健壯、行動敏捷,靜止時腹部捲曲,前腹部肥大、皮膚有光澤的蠍子。 選種時要注意雌雄蠍的比例搭配。有的養殖戶為了獲仔蠍而只選雌蠍不選雄蠍,這種做法是錯誤的。因為雌蠍受精後,雖然精子在納精囊中可長期儲存,供終生繁殖使用,但繁殖率逐年降低,且仔蠍體質較弱,成活率偏低,為了提高雌蠍的產仔 數量和所產仔蠍的質量,種蠍需要年年交配,因而引進種蠍時必須引進適當數量的雄蠍。根據多年的養殖經驗,雌雄比例可按 3 : 1 進行搭配。 引種時間除了蠍子懷孕後期和產期,其他時間均可進行。 運輸時,要注意密度不可過大,否則易使蠍子積壓受傷,造成蠍子流產或形成死胎。常用的運輸方法:先把種蠍裝進潔凈、無破損的編織袋中,每代重量 1.5 公斤左右,然後把編織袋平房在運輸箱中。運輸箱要具備良好的通風性能。運輸過程中要避免劇烈震動。夏季要注意防高溫、冬季要防寒。 投放種蠍時,每個蠍池最好一次投足,否則由於蠍子的認群性,不同群間的蠍子會發生爭斗、造成傷亡。若確實需要多次投放,可先向池內噴灑少量白酒,以麻痹蠍子的嗅覺,待酒味擴散後,不同群間的種蠍便能互相接受。 種蠍進入新環境需要一個適應的過程。剛投入池子的蠍子在 2 ~ 3 天內會有一部分不進食,因此不可大量投為飼料蟲。要檢查蠍池的防逃措施是否完善,如發現問題應及時補救。 2 、育種 養殖戶除了向人工養殖單位購買種蠍外也可以自主進行選育。現以我場對種蠍的選育為例進行說明。 蠍子的生長速度與產仔率是兩個負相關的關系:產仔數越多,個體越小,生長的越慢。蠍子的生長速度和產仔率很難在同一品種內同時表現優良,所以,育種蠍時要單獨培養父系和母系,父系側重於生長速度快慢和個體大小,母系側重於產仔率和成活率。我們以太行山蠍子做父系,伏牛山蠍子做母系,按四系配套雜交法進行選育。 分別在太行山蠍子、伏牛山蠍子這兩個品系內部挑選優良個體,按近親繁殖方法培育出兩個具有一定特點的純體系,此為一級雜交。對一級雜交產生的後代進行生產性狀測定,從中選育出最佳的雜交組合進行配套雜交。為了使雜交性狀穩定,二級雜交要進行多次。一級雜交和二級雜交都是在同一品系內部進行的雜交。通過一、二兩級雜交,即可選育出具有優良性狀的父系和母系。在父系和母系之間再選擇優良體系進行雜交,此為三級雜交。 四系配套雜交通過三級雜交完成,具有強大的雜交優勢,培育出的蠍子將不同品系的優良性狀集於一體。 (二)蠍子的提純復壯 由於變異、退化等因素的影響,種蠍的優良性狀隨子代的繁衍而具有不穩定性,故雜交種蠍在繁殖兩代後需要進行提純復壯。 在 4---5 齡蠍群中選擇個大、有光澤、健康活潑且適應性強的個體專池精心飼養。待這些蠍子交配產仔後,將體壯、產期早、產仔率高的雌蠍挑出來放入專池,然後往池中放入適量優良成雄蠍進行交配繁殖。為了保留和發揮種蠍的優良性狀,此項工作要經常進行。 五、蠍子的飼養管理 (一)飼養密度 為了減少蠍子間的相互干擾,蠍子的飼養密度必須適宜。根據多年的養殖經驗,每平方米蠍池合適的飼養密度為: 2--3 齡蠍 10000 只左右, 4--5 齡蠍 6000 只左右, 6 齡蠍 4000 只左右,成蠍 2000 只左右,孕種蠍 500 只左右。 人工飼養蠍子的密度過大時,容易出現蠍子集結成團,積壓受傷等現象,嚴重時會激化種內競爭,引起蠍子相互殘殺。所以,應盡量縮小飼養密度。這可以通過兩個途徑來實現:第一,擴大養殖面積,增加蠍池數量;第二,提高空間利用率,適當增高垛體。 (二 ) 生態因素 蠍子的生態發育是周圍環境條件綜合作用的結果,養蠍能否取得成功,關鍵在於你所創作的生態環境是否適宜和有利於蠍子的生長發育。 影響蠍子生長發育的生態因素主要有溫度、濕度和食物等。 1、溫度。蠍子是冷血動物,溫度對它的作用最為明顯,蠍子的生長發育,交配繁殖等一系列生命活動完全由溫度支配。 蠍子生長發育的適宜溫度為32℃~38℃之間。 2、濕度。濕度很大程度的影響著蠍子的生長發育。蠍窩內的土壤濕度在10%---20%>之間,最適宜的土壤濕度為15%~18%之間。大氣濕度在60%~85%之間,可用干濕溫度計進行測量。 蠍子在不同發育階段對環境的濕度需求也不一樣,例如孕蠍需要較小濕度,而仔蠍和產蠍則需要較大濕度。暖房內的環境濕度可根據需要人為進行調節,若濕度小了,可向蠍池撒水,向室內地面撒水等,若濕度高了可增加室內空氣流通,促使室內水分散失。 溫度和濕度是相互影響的。一般來說,溫度越高時,水分蒸發快,濕度往往較小,室內撒水後,濕度增高了,而溫度則隨水分蒸發是不斷吸收熱量而下降,可見溫度和濕度是相互對立的矛盾。 溫度和濕度這一矛盾並存往往會引出四種結果:低溫高濕,低溫低濕,高溫低濕,高溫高濕。前三者都不利於蠍子的生長發育,後者蠍子活動量大,蛻皮快,發育好,所以,高溫高濕是我們所追求的生態環境。 在實際操作中,濕度大小應與溫度高低成正比,即溫度較高時,濕度相應的大些。溫度高了,若不及時加濕會出現乾燥現象;濕度增大了,若不及時加溫蒸發必然會出現高濕現象。在加溫的同時,要經常觀察濕度的變化,在增加濕度的同時要經常觀察溫度的變化,以協調好二者的關系。 3 、食物。蠍子生長發育、交配繁殖等生命活動能順利進行的前提是自身必須具備機體活動所必需的營養物質,而這些物質的獲取則取決於食物的供給,可見食物的選擇恰當與否是人工養蠍成敗的關鍵。 選擇蠍子的食物必須符合下列原則:第一,蠍子喜歡吃,且能促進其生長發育;第二,來源豐富,價格低廉,可大量供應;第三,能長期的和蠍子共處而不污染環境。 依據上述原則我們推薦黃粉蟲、土元、鼠婦做為蠍子的食物。 土元和鼠婦不僅給蠍子提供全面的豐富的營養,而且在蠍池中還起著義務清潔工的作用。 上述因素密切聯系,共同影響著蠍子的生長發育,其中任一環節出現問題都會給蠍子的生長發育造成不利的影響。因此,在飼養管理過程中要做到面面俱到,不可偏廢。 (三)蠍子的蛻皮 蛻皮是蠍子生長發育的標志,是個體發育過程種的一個必要步驟。蠍子必須蛻去舊皮方能增長軀體。蠍子一生共蛻皮 6 次。由於生活環境的不同和蠍子個體的差異,除第一次在母蠍背上蛻皮時間大致相同外,以後幾次蛻皮所需的時間差異較大。 蛻皮前一周的蠍子處於半休眠狀態,活動量減少,皮膚粗糙,體節明顯,前腹部肥大。有的前腹部緊貼地面,時有摩擦。小蠍通過各種生理機制的調節,柔軟的新皮在舊皮下生成。由於蠍子在蛻皮前吸收了大量的水分,體壓增高,在蛻皮激素的作用下,舊皮從頭部裂開,先脫出頭胸部,附肢折疊於腹面。蛻皮新蛻出的部分不斷的扭曲、蠕動著,以此為動力,從頭部至尾部依次蛻出。整個蛻皮過程歷時 3 個小時左右。蠍子蛻皮後,可以明顯看到蠍體增大。剛蛻皮的蠍子身體柔軟,有光澤,體色淡黃,肌肉嬌嫩。幾天後,體色加重,活動能力迅速恢復,體重迅速增加。 蠍子蛻皮需要一定的蛻皮條件: 1 、有充足的營養和體力; 2 、溫度和濕度等生態環境要適宜;3、場所要安靜、隱蔽。 由於剛蛻過皮的蠍子身體柔軟,在食物缺乏的情況下常成為其他蠍子攻擊的對象。剛蛻皮後的蠍子食慾比較旺盛,因此蛻皮前後應將所有的蠍子喂足喂飽。 (四)蠍子的交配 無冬眠條件下,正常發育的蠍子 8 個月左右趨於成熟,在適宜情況下就可以進行交配。 1隻雄蠍短時間內能和兩只雌蠍進行交配,特別強壯的雄蠍最多隻能連續和 3 只雌蠍進行交配。雄蠍交配後,要待 3 個月後才可能再次和雌蠍進行交配。 雌蠍交配受精後,精子可能在精囊內長期儲存,因而蠍子交配一次可終生繁殖,但繁殖率逐年下降。 蠍子交配期的管理,關鍵在於創造適宜的外部條件,使雄蠍和雌蠍能在良好的外部環境中順利完成交配。 這些條件是: 1 、溫度在 28 ℃~ 39 ℃之間。在這個范圍內,溫度越高交配成功率就越高。 2 、避免強光照射。強光會使蠍子交配過程延長或中斷,光線微弱會誘發其交配。 3 、蠍子怕風,無風和微風的天氣有利於蠍子的交配, 4 、地面平坦、堅實,具有一定的摩擦力,有利於固定精夾,能保證蠍子交配順利完成。 5 、蠍子膽小,怕驚擾,應為其創造隱蔽、安靜的交配環境。 (五)蠍子的產仔 蠍子為卵胎生。在無冬眠條件下,受精卵在雌蠍體內 40 天左右便可完成胚胎發育。 孕蠍在臨產前幾天,由於生殖孔收縮而產生陣痛,因而表現不安、少食或停食,不愛活動,只是夜間緩慢外出尋找產仔場所。臨產時,雌蠍第 1 、 2 對步足相抱,節狀器下垂,第 3 、 4 對步足支撐地面,前腹部向前傾斜,觸肢前伸且下垂,後腹部向上彎曲,背紋較為明顯。 1 、隔離臨產的孕蠍。產期孕蠍嚴禁混養,原因是:第一,剛產下的仔蠍受到其它蠍子的干擾,就難以爬上仔蠍背上,爬不上母蠍背的仔蠍不能成活;第二,剛產仔的雌蠍受到其它蠍子的干擾,會煩躁不安,來回爬動,摔掉背上的仔蠍,從而降低仔蠍的成活率 ; 第三,存活的幼蠍有被其它蠍子咬傷、吃掉的危險。所以,應為孕蠍設置合理的產房。 2 、產房。常見的產房有土坯產房,水泥板產房,木板巢格產房和罐頭瓶產房。 土坯產房和水泥板產房占面積小,有一定的吸濕能力,可保證蠍子對環境溫度和濕度的要求,但由於各產房相通,容易產生「串房」現象,較難控制相互干擾。而木板巢格產房和罐頭瓶產房則能克服孕蠍相互干擾的問題。孕蠍在這兩種產房內有安靜的環境,可以順利產仔。這樣就可以大大提高孕蠍的成活率,但木板巢格產房的製作比較麻煩,因此,最好採用罐頭瓶產房。 將准備好的無污染的細土裝進瓶內約1厘米深夯實,投入 4 ~ 6 只飼料蟲供次些產仔其間食用。 3 、蠍子的產仔。當孕蠍有了臨產徵兆時,就把它放入產房中待產,每個產房中方入一隻孕蠍為宜。 蠍子產仔時步足歪曲支撐地面,前腹部高高隆起,生殖孔張開,產出一個個米粒狀的橢形小白團,這就是仔蠍。孕蠍每產 4--5 只子蠍需休息片刻。平均一胎產 25 只左右,少則 10 只,多則 30 ~ 40 只,個別也有一胎產 60 只以上的。 初生仔蠍全身細嫩,體色乳白,幾天後體色加重。 5 天左右在母蠍背上第一次蛻皮,而後變為淡褐色, 10 天後便可離開母蠍背獨立生活。 (六)蠍子的分零飼養 1 、母子蠍分離。當 2 齡蠍離開母蠍背後,應及時進行大小分離。這是因為:第一,雌蠍在產期體力消耗很大,體液散失較多,身體虛弱,急待覓食補充,若不分離,雌蠍在缺水缺食情況下會攻擊幼蠍;第二,大小混養,成蠍活動時會踏傷幼蠍;第三,幼蠍從母體內帶來的卵黃已消耗殆盡,分離飼養有利於幼蠍進食補充營養;第四,幼蠍和成蠍對飼料蟲的要求不同,分開飼養便於管理。 2 、幼蠍的飼養。 2--4 齡蠍稱為幼蠍,此期的飼養要求如下:第一,孕蠍進入產期就要為幼蠍備足適口的小飼料蟲;第二,幼蠍正處於一生中生長發育最快的階段,要做好飼養的搭配,主要以小黃粉蟲和小土元輪換投喂,切忌飼料單一;第三,幼蠍攀附能力強,行動敏捷,注意防止幼蠍逃跑;第四,隨著幼蠍的成長,體形逐漸長大,蠍池密度不知不覺中變高了,要注意分池飼養,以降低蠍池密度。 3 、青年蠍的飼養。 5 ~ 6 齡蠍為青年蠍。這個時間除供給充足的新鮮、潔凈、高營養的食物外,要不失時機的進行種蠍選育和提純復壯工作,為搞好下一代繁殖打下良好的基礎。 4 、成年蠍的飼養。成年蠍已經成熟,具有交配繁殖能力。這個時期應注意以下幾點:第一,增加投喂飼料蟲的次數,堅持「多投少喂」的原則。特別是在夜晚 8---11 時蠍子進食高峰期,每小時應投為一次。第二,合理控制環境溫度、濕度,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第三,加強對種蠍的管理。優良成年蠍即可作為種蠍使用。 5 、種蠍的管理。種蠍的管理意義重大,要注意以下幾點:第一,按時備足優良種蠍,雄蠍與雌蠍的比例為 1 : 3 ,專池精心飼養;第二,創造適宜的變配條件,使每隻雌蠍都能受孕;第三,在孕蠍臨產前准備好合適的產房,並做好孕蠍臨產前的准備工作;第四,幼蠍下地後,適時進行母子蠍分離飼養;第五,做好種蠍的育肥復壯工作。雌蠍的體質恢復後,就可以適時投入適量雄蠍進行交配,以便為下次繁殖奠定基礎。 六、蠍子的病害、敵害及防治 < 一〉蠍子的病害及防治 蠍子的生命力很旺盛,生活能力也很強,一般不會生病,但是,因為諸多因素的影響,蠍子發生疾病的情況也在所難免。蠍子的常見病有以下 6 種: 1 、黑肚病 黑度病又稱體腐病。 ( 1 )病因。蠍子使用了糜爛變質的食物或者飲用了污水。 ( 2 )病狀。患病早期,蠍子前腹部呈黑色,腹脹,活動減少、食慾不振。接著,病蠍前腹部出現黑色腐爛現象,用手輕輕按會有黑色污穢粘液流出。蠍子病發後很快就會死亡。死蠍軀體鬆弛,組織液化。 ( 3 )預防。該病的預防應做到以下 3 點:第一,保持飼料蟲鮮活,用水潔凈;第二,及時清除蠍池中飼料蟲殘骸以消除污染源;第三,發現病蠍立即翻垛,清池,揀出病蠍,並對蠍池消毒。 對病死的蠍子要焚毀屍體,防治病菌感染蠍群。 2 、斑霉病 ( 1 )病因。蠍子棲息環境過於潮濕,且氣溫較高,使真菌在蠍體上寄生感染而致病。 ( 2 )病狀。病蠍的頭胸部和前腹部出現黃褐色或紅褐色小點狀霉斑,並逐漸向四周擴散。患病初期病蠍表現極度不安,後期活動極少,呆滯,不食,幾天後死亡。屍體內充滿綠色霉狀絲體集結而成的菌塊。 ( 3 )預防。第一,調節環境濕度,定期涼曬垛體,在垛體濕度不太大的情況下,亦可用 0.1% 的來蘇水噴灑消毒。第二,死亡的飼料蟲要及時清理,防治飼料蟲發生霉變。 對病死蠍要焚屍處理 3 、腹脹。 腹脹又稱大肚子病。 ( 1 )病因。蠍子進食過量,由於環境溫度偏低,造成消化不良。 ( 2 )病狀。肚大,腹部隆起,活動遲鈍,不進食,發病半月左右死亡。 ( 3 )防治。早春晚秋注意蠍窩的防寒保暖,保證蠍子消化能力正常。發現蠍子患此病,可在短時間內停食加溫,促使蠍子活動,以便使蠍子增強消化、吸收能力,加快對體內儲存的過量營養物質的消化吸收。 4 、脫水 <1> 病因。長時間缺食,生活環境長期乾燥。 <2> 病症。發病初期,蠍子後腹部末部出現黃色乾枯現象,並逐漸向前蔓延。當病狀蔓延至尾根時,病蠍很快就會死亡。 <3> 預防。經常供給足夠數量的含水量較高的鮮活飼料蟲,把環境溫度控制在適宜范圍內。 <4> 治療。取一大塑料盆,盆內放養土若干,壘放磚或瓦片,養土和瓦片的濕度可增大至 20% 左右。將病蠍放入盆中飼養,同時投以含水量高的鮮活飼料蟲。養土和磚瓦保持濕潤,即不能乾燥,又不可出現明水。飼養半個月左右,病蠍體內水分就會得到補充,病狀就會緩解。蠍子病癒後,再將其放入飼養池中飼養。 5 、流產 <1> 病因。孕蠍受到驚嚇、摔跌、積壓。 <2> 病狀。孕蠍慌亂不安,來回爬動,並產出早產仔蠍(大多難以成活)。 <3> 預防。產室要保持安靜,蠍子懷孕後期禁止驚擾。另外,最好讓孕蠍在單產房中產仔。 6 、死胎 <1> 病因。 ( 1 )妊娠中,後期生活環境長期乾燥,且飼料蟲含水量過低或因雌蠍衰老、組織器官功能退化、體液失調。 ( 2 )孕蠍受到機械損傷或其他物理性傷害,化學性刺激。 ( 3 )預防。死胎是蠍子繁殖期較常見的一種疾病,死胎的出現極大的降低了蠍子的繁殖率。預防措施有三條:第一,避免使用衰老雌蠍做種蠍;第二,加強日常管理,避免種蠍受到意外傷害;第三,為妊娠期的雌蠍創造適宜的生活環境,避免出現乾燥、缺食現象。 總之,從上述疾病的病因可以看出,蠍子各種疾病的發生都是由生活環境不適宜所至。適宜的生態環境必定會避免各種疾病的發生,所以,預防蠍子疾病科學而有效的途徑就是改善蠍子的生態環境。 <2> 蠍子的天敵及預防 蠍子的主要天敵有壁虎、老鼠、螞蟻等。 1 、壁虎 壁虎行動敏捷、善鑽隙,不易被發覺且抗毒,不懼蠍子蜇刺。主要危害幼蠍。 預防壁虎的危害以人工捕捉為主。另外要經常檢查室內牆壁,發現空洞及時堵塞,防治壁虎入室。 2 、老鼠 老鼠善爬高,能打洞。它不僅危害蠍子和蠍子的飼料蟲,而且破壞養蠍設施。 鼠害防禦要做到:經常打掃垃圾等雜物,消除老鼠的藏身之地;飼養室池內打水泥地板或鋪磚,以防老鼠打洞。 3 、螞蟻 螞蟻不僅搶食蠍子的飼料蟲,而且會群集攻擊、蠶食蠍子,對幼蠍和正在蛻皮及剛蛻皮未恢復活動能力的蠍子危害較大。 對螞蟻的預防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建養蠍池以前,地面土層夯實,防止螞蟻打穴進入;第二,蠍池所有的養土要檢查有無螞蟻和蟻卵;第三,蠍子入池前,用磷化鋁片熏蒸蠍池,可預防蟻害發生。 蠍池內發現蟻群可採用下列方法處理:第一,用骨頭作誘餌,將螞蟻誘聚其上,用開水燙死;第二,用滅蟻葯粉撒在蠍池周圍,可以較長時間內收到防蟻效果,並可將螞蟻毒死。 滅蟻葯可以自製,配方如下:奈(衛生球)粉 50 克,植物油 50 克,鋸末 250 克,混合拌勻即可。
Ⅲ 蛋托養殖蠍子如何保濕
蛋托蠍子窩的製作方法:養蠍子池可以用盆、水泥池、木板做的池子等。
蠍子的生長離不開水,自然界的蠍子如果持續待在久旱的地區,會自己鑽到1米身的地底躲藏。所以一在養殖蠍子要注意飼料的水分和養殖場的濕度。當然包括窩穴的濕度。一般,它們的活動場所都是喜歡濕潤的,棲息住所可以稍微乾燥,這樣有利生長發育和繁殖。
選擇好合適的養殖模式:養殖模式可以從加溫方式,加濕方式,蠍子產仔,蠍子採集等幾個方面來考慮。
1.加溫:恆溫養殖是關鍵。後期投資主要是加溫費用,所以,控製成本追求利益最大化的重點,在於選擇一類能夠持續穩定發熱、成本低廉、省人力,並且資源很充足的燃料。
2.加濕:濕度對蠍子的生長發育特別是對其繁殖和蛻皮的影響都比較大。對於塔式養殖來說,通過給爐膽(含沙)加水,之後滲水給蠍窩加濕,避免了蠍窩出現明水。
3.蠍子產仔:繁殖是非常重要的一項工作,為了提高成活率,即使麻煩一些我們也不能覺得煩躁。關鍵一點就是不要怕麻煩,前面怕麻煩後面可能會麻煩不斷,建議選擇單杯或者套杯。
蠍子養殖基本信息
蠍子養殖室內的溫度與濕度的關系尤為密切,在同一條件下,濕度隨溫度的變化而變化。一般說來,溫度較高時,水分蒸發快,濕度往往較小;溫度較低時,水分散失慢,濕度則較大。
Ⅳ 養蠍子溫度濕度怎麼搭配
一、溫度:蠍子正常生長繁殖需要的溫度在25-28℃之間,而孕蠍臨產和幼蠍脫皮時的溫度則要求在35-38℃之間。溫度合適時每條母蠍可年產3胎以上,幼蠍8月左右可長成成年蠍,加溫的方法可採用火爐、火牆和暖氣等。
二、濕度:濕度要求在65-85%之間。濕度過大時蠍子容易得一些疾病,過小時容易造成蠍子的互相殘殺,保持濕度的辦法可在爐火上放水盆或水壺,也可在蠍窩周圍灑水。
三、光照和衛生:蠍子對外界的光照沒有過高的要求,活動和捕食時有散射光或沒有光照均可,但蠍子對棲身地周圍的氣味比較敏感。除運離化肥和農葯外,還要定期對蠍窩進行清理打掃,揀出未吃完的食物和蠍子脫下的殘皮或死屍。在清理蠍窩時要避開孕蠍產仔期和幼蠍的脫皮期。
四、飼料營養搭配:家養時一定要喂多種類昆蟲,像黑粉蟲、洋蟲等。在長期喂給容易繁殖的黃粉蟲時,可在黃粉蟲的飼料里加喂一些適量的胱氨酸和維生素類等葯品,讓蠍子間接吸收。除平時滿足蠍子飲水外,有條件的可補喂一些西紅柿、黃瓜或西瓜皮等,以求營養全面。
五、疾病防治:在飼料營養搭配合理的情況下,要定期喂一些廣譜抗菌葯和幫助消化的葯品,還要定期對蠍窩周圍消毒。
Ⅳ 蠍子巢怎麼做
蠍為穴居,其一生絕大部分時間都在蠍窩中度過。蠍窩一般為泥石構成,泥土是蠍窩的主體成分。蠍窩有空隙,可往下通30—50厘米,以便蠍冬蟄越冬。下雨時,蠍可爬到上面;天氣炎熱、乾燥或越冬時,可以往下移動。蠍喜歡棲息在乾燥處,但覓食時常到潮濕多蟲處。人工養蠍,不管採用池養、盆養或缸養都應該為蠍子建造蠍窩。
蠍窩基本結構
天然蠍窩的基本結構由如下幾個部分組成:
1.蓋面 一般為石板,或為一大石的延伸部分。蠍往往倚石或石板建窩,所以石板自然成為蓋面。有時,掀開蓋面,目口可發現居於其中的蠍。蓋面一般厚度為3~5厘米,能遮蔽蠍窩、採暖,保持窩室內溫度。蠍往往選擇在深色石塊下棲居,以增強吸熱保溫能力。
2.進出口及進出通道 進出口往往開口較平,甚至略微向下,以防止雨水灌入窩內,影響生長發育。一般蠍窩的進出口比較隱蔽,或被石塊遮擋不能直接看見,或被草叢、泥石掩飾。進出口後面,有一個幾厘米甚至更長一些的進出通道,通向蠍居窩室。進出通道可為石壁,也可以上面是石壁,其他幾面為硬土壁,這要看整個蠍窩是在石縫里還是在石塊下而定。
3.窩室及繁殖室 這是蠍窩的核心部分。窩室是成蠍在非繁殖期棲居的地方,它的大小往往隨蠍大小而異,以恰能容身為度。與進出通道一樣,可為石縫,也可為土室。
繁殖期的母蠍常在土壤部分進行拓展,挖出或重新選擇一個較大的空間,即繁殖室,為體型大小的4—5倍。
4.小窩室 與窩室及繁殖室相通,有一些很小的縫隙,這便是小窩室,專供成熟前的小蠍居住。小窩室大小不一,小的只有0.5厘米左右寬。
5.冬蟄通道 從窩室區向下,有一條通道,長30~50厘米,這便是冬蟄通道。當嚴冬到來時,上層溫度低於10℃,則蠍沿此通道下行,來到冬蟄室,進行冬眠。來年起蟄後再由通道上行。
6.冬蟄室 在冬蟄通道的末端有一窩室,稱冬蟄室,專供蠍冬眠所用。冬蟄室比窩室大,但比繁殖室小,蠍進入以後可以蜷曲冬眠。
蠍窩的人工建造
1.材料
(1)核心材料:瓦片、磚頭、石頭、水泥定製的帶孔板材以及其他材料(如雞蛋蛋托)。這些材料堆在一起或按一定方式碼在一起時,要形成多孔隙,便於蠍棲息。
(2)輔助材料:窩土(又稱池土或飼養土)、細沙。
2.材料的處理
(1)核心材料:用來做蠍窩的核心材料必須先用清水洗刷干凈,除去瓦片的泥沙、異物,然後放在1%的鹽水中浸泡1小時或放在0.1%高錳酸鉀溶液中浸泡10分鍾,以清除混在材料上的病菌和寄生蟲,最後再放入自來水或冷開水中浸泡,待材料濕透之後取出待用。用葯水浸泡過的材料不要放在陽光下暴曬,因為過於乾燥的材料不宜保濕。用蛋托代替瓦片等製作蠍窩,它不但輕便、成本低,而且易於保濕和通風,蛋托中半圓形的凹陷成為天然的蠍窩。
(2)窩土:建造蠍窩時,其底部必須鋪上泥土(通稱池土或窩土或飼養土)。泥土可選用紅泥。如果用沙土作窩土,在濕潤的情況下,蠍子爬動時泥雖然不粘足,但難以保濕。以紅泥作窩土,保濕性能好,但潮濕時會發生粘足現象。為了防止這種現象發生,可在土表鋪上薄薄的一層細沙。要挖取地下1米深的紅泥,因為這樣的紅泥污染少。下池前除去泥中的粗沙石塊和其他雜物,調節好紅泥的濕度(含水量70%左右),裝填在池中的厚度約5厘米。
(3)細沙:細沙要篩選,然後用沸水沖洗干凈並晾乾後才能使用。不能使用粗大的沙粒、不清潔的沙粒,因為粗沙會損傷蠍子的皮膚,不清潔的沙會帶來病蟲害。
3.人工蠍窩的建造 這里只介紹一般情況。後面涉及某些特殊蠍窩的建造,另行介紹。
(1)紅泥放入池中後要擂實擂平,這樣不但利於蠍子活動,還可以防止黃粉蟲、蚯蚓或地鱉蟲等鑽入土中,使蠍難於捕食。此外,紅泥擂實之後還利於保持窩土的濕度。窩土一般一年更換1次。但當發生蠍子連續大批死亡,可能發生傳染病或殘留的農葯中毒或窩土發霉變臭、土中有大量的螞蟻、蟎蟲肘.則應該更換窩泥。同時,更換瓦片等,進行徹底消毒。
(2)紅泥上鋪一層薄細沙。細沙易被殘食、糞便污染,容易清理,可定期更換。蠍窩泥土要求下濕上千,做窩時,下鋪紅泥上鋪細沙正好滿足了這一要求。
(3)用瓦片等製成的垛體或稱蠍房.高度應稍低於蠍池高度,垛體所佔的面積約為池底面積的2/3。每個垛體中的縫隙(窩)數目不宜太少。一般每個縫隙寬3—5厘米、高1~1.5厘米,每窩能容納小蠍20~30隻,成蠍10-15隻。瓦片等一般一年更換1次。
Ⅵ 養蠍子怎麼控制溫度濕度懂的回答謝謝
溫度是蠍子養殖的第一制約因素。蠍子的冬眠溫度為-5~0℃,生長發育最適溫度為25~39℃,繁殖最適溫度為28~39℃。
蠍子要求的適宜空氣濕度為65%~80%,蠍窩內的土壤濕度應控制在10%~20%之間,過干,蠍子生長發育緩慢,甚至停止;過濕,蠍子容易死亡,尤其是孕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