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補水保濕 » 什麼叫生態補水

什麼叫生態補水

發布時間: 2022-02-05 03:55:10

① 生態補水是否需要辦理取水手續,是否需要繳納水資源費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08-05

② 什麼是生態環境用水

河道外生態環境用水是指保護、修復或建設給定區域的生態與環境需要人為供給的水量,包括城鎮環境用水和河湖補水。 城鎮環境用水分為城鎮綠地灌溉用水和環境衛生清潔用水;河湖補水分為補水類型河湖補水和換水類型河湖補水。引水進入水體後連續流出的常流水河湖用水不屬於河道外生態環境用水。 生態環境用水定額僅指城鎮綠地灌溉定額和環衛清潔用水定額。該定額由實際調查得出。根據水源不同,可通過統計所用的儲水車的容積、車次及頻次,或水表計量等方法,分別獲得2011年所有水源用於灌溉綠地和環衛清潔的實際用水量,包括中水、自來水及直接取自地表或地下水源的用水量,以此計算灌溉綠地定額和環衛清潔用水定額。(王恩瑞整理)作者:王恩瑞來源王恩瑞整理)

③ 恢復自然生態基很困難,但可將污水處理廠再生水作為射。生態補水。這句話對嗎

恢復自然生態基很困難,但可將污水處理廠再生水作為射。生態補水這句話對啊,
集合全地下空間利用、出水高排放標准、污水處理設施再生水直接作為河道生態補水技術。

④ 有人用過生態美這個護膚品嗎 怎麼樣

垃圾產品,以前什麼化妝品都能用,只用過生態美一次,面部全部起痘痘,洗發水用了後,這二十年了頭皮屑再沒好過,真他媽的應該告他,被他害苦了

⑤ 2020年永定河生態補水,水頭到哪裡了

2020年永定河生態補水,這是為了河流兩岸的人們的用水方便,水頭應該在河道上游

⑥ 什麼是生態文明

試從人與自然的關系論述可持續發展戰略與建設生態文明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唯物辯證法看來,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統一體。我們面對的現實世界,就是由人類社會和自然界雙方組成的矛盾統一體,兩者之間是辯證統一的關系。一方面,人與自然是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相互滲透的:人由自然脫胎而來,其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類的存在和發展,一刻也離不開自然,必然要通過生產勞動同自然進行物質、能量的交換。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人類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斷增強,現在的自然已經不是原來意義上的自然,而是到處都留下了人的意志印記的自然,即人化了的自然。「人化自然」表明人與自然之間的相互聯系、相互滲透越來越密切。人與自然之間客觀上形成的依存鏈、關聯鏈和滲透鏈,必然要求人類在認識自然、改造自然、推動社會發展的過程中,不僅要自覺地接受社會規律的支配,同樣要自覺地接受自然規律的支配,促進自然與社會的穩定和同步進化,推動自然與社會的協調發展。另一方面,人與自然之間又是相互對立的。人類為了更好地生存和發展,總是要不斷地否定自然界的自然狀態,並改變它;而自然界又竭力地否定人,力求恢復到自然狀態。人與自然之間這種否定與反否定,改變與反改變的關系,實際上就是作用與反作用的關系,如果對這兩種「作用」的關系處理得不好,特別是自然對人的反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存在自發性,這種自發性極易造成人與自然之間失衡。此外,由於人類改造自然的社會實踐活動的作用具有雙重性,既有積極的一面,又有消極的一面,如果人類能夠正確地認識到自然規律,恰當地把握住人類與自然的關系,就能不斷地取得改造自然的成果,增強人類對自然的適應能力,提高人類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如果在對自然界更深層次的本質聯系尚未認識到,人類與自然一定層次上的某種聯系尚未把握住的情況下,改造自然,其結果要麼自然內部的平衡被破壞,要麼人類社會的平衡被破壞,要麼人與自然的關系被破壞,因而受自然的報復也就在所難免。恩格斯曾就此告誡過人們 「不要過分陶醉於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每一次勝利,在第一步都確實取得了我們預期的結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卻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預料的影響,常常把第一個結果又取消了」。恩格斯還以美索不達米亞平原變成沙漠為例論證了自己的觀點。建立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協調發展關系,實現人類與自然界關系的全面、協調發展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必由之路。為此,首先必須確立大自然觀。現代意義上的自然觀,真正視人類與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聯系的整體,從整體上把握住規律,並以此作為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基礎。其次,必須走出「人類中心」的誤區,建立人與自然全面和諧共處和協調發展的關系。科學證明人類不過是眾多生物種類中的一種,人類只是自然的一部分,不是萬物的尺度,同時由於主客觀條件的限制,人類的認識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況且人類的認識正確與否、能否得到完善和發展,一點也不能離開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活動(即實踐),尤其是對自然規律的認識和把握,更是離不開人與自然的聯系,在當今世界變革的大潮中,新出現的諸如「大科技觀」、「持續發展觀」、「生態價值觀」等等,就是對「人類中心論」的否定。其三,必須全方位的探討自然的價值。不僅要征服自然、利用自然,從自然中獲取有利於人類發展的使用價值;同時要善待自然、保護自然、尊重自然。要樹立大價值觀念,即在評價一切經濟活動和社會活動時,不僅要考慮其經濟價值,而且要考慮其生態價值;不僅要考慮眼前價值,而且要考慮長遠價值;不僅要考慮從自然中所得,還要考慮如何回報自然等等。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建立起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關系,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協調發展。一、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內涵和本質和諧是指系統中各要素、各部分之間配合得勻稱和得當。一個生態系統,尤論是在全球、地區,還是局部區域,都是復雜的牛物群落與所處的環境(包括水、大氣、土、岩石等)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相對穩定又有自組織功能的一個系統,水是其中最活躍、最重要的控制性要素。在潤澤萬物的同時,水又以其自身的豐枯規律、動力特性,影響著整個自然界的演進和變化。生態系統所有生命要素因水而生,依水而存,對水的量變和質變十分敏感。興水利、除水害,人類社會在與水的相依相伴中,在與水的抗爭中,得到了繁衍和發展。在治水中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已經成為人類持續生存和發展的重要任務。所謂治水中堅持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就是指以人為本,堅持人與自然關系的平衡與協調。在整個流域生態系統的框架下,處理好人類活動與水利水害的關系,合理地趨利避害,正確對待洪水、乾旱等自然災害,降低水污染等人為災害,在將水對人類造成危害的程度降低到可以承受的同時,盡可能降低人類活動對水體循環的干擾,減少人對水的侵害;處理好人類取用水與自然界其他用水的關系,將水資源的開發利用控制在能夠保持水體基本功能、水資源可以持續利用的狀態,使水在為人類造福的同時,能夠為整個自然界造福。在治水中堅持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觀念,反映出價值取向的變化。由「以人為中心」和人控制自然、統治自然的價值理念,轉變為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強調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共同進步。在治水中堅持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體現了思維方式的變化。由孤立的、單目標的思維模式,轉變為系統的、全面的、辯證的思維模式,由以往的經濟增長為唯一目標,轉變為經濟增長與生態系統保護相協調,統籌考慮各種利弊得失,在改造自然滿足人類需要的同時,約束人類自身的行為,兼顧自然界的和諧與穩定。人與自然和諧的理念涉及治水的方方面面,從思路、對策、措施,到規劃、設計、管理,都需要不斷探索,不斷實踐,不斷創新。二、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是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一定階段的必由之路,是人類總結經驗教訓後的必然選擇在工業革命之前的漫長歷史中,生產力水平相對較低,人類活動對自然界的影響較小,人與自然保持著相對和諧的狀態。在哲學上,強調「天道」和「人道」、「自然」和「人為」 的相通、相類和統一的觀點。莊子認為,「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人與天本來合一;孔子提倡「天命論」,把「天命」奉為萬物的主宰,要人們「尊天命」「畏天命」;老子主張 「自然無為」,認為人在自然和社會面前是無能為力的。這種樸素的「天人合一」的觀點,造成了中國占代一種人與自然親近和諧的關系。在對待洪水方面,「擇丘陵而處之」「順水所向,遷城邑以避之」進行避洪,「疏九河」進行分洪,在大河兩旁留出足夠空間使水「有所休息,左右游波,寬緩而不迫」進行行蓄洪,這些都足這種思想的反映。在水土資源開發上,先秦時期,強調「斧斤以時入山林,林木不可勝用也」,「不樹者無槨」,對於保護植被、植樹育林等起到很好的作用。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口的急劇增加,人類經驗和知識的積累以及科學技術的發展,尤其是工業革命以後,人類改造自然、影響自然的能力越來越強,「人定勝天」「人是自然界的主宰」的思想日益增強,把自然界逐步看作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肆無忌憚地掠奪式開發利用,同時把自然界看成是一個無底的垃圾箱,毫無顧忌地向其中排放廢水、廢渣、廢氣。近幾十年來,我國「改天換地」行動空前,為了負載過多的人口,爭取更多的空間,生產足夠的糧食,人們侵佔河灘,圍湖造田,毀林(草)開荒;為了滿足快速增長的用水需求,人們建起一個又—個蓄引提工程,可以讓黃河斷流,讓海河乾涸,把地下含水層疏干,利用每一滴水;為了降低生產成本,污水、廢水不經處理,隨意排人江河湖泊。一百多年前,恩格斯指出,人類可以通過改變自然來使自然界為自己的目的服務,來支配自然界,但我們每走一步都要記住,人類統治自然界決不是站在自然界之外的。在可持續發展理念日益深人人心的今天,面對我國水資源領域存在的種種問題,由「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轉變為「人與自然和諧共處」成為治水實踐的必然選擇。當然,這種選擇不是遙遠過去的簡單重復和回歸,而是全面的發展和升華,是基於對治水規律更深的理解和把握,是基於對可持續發展的追求和渴望。三、堅持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必須在治水中把堅持尊重自然規律和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緊密結合起來,走可持續發展水利的路子日月運轉不止,江河奔流不息,大自然有其自身運行的規律;人類取水、用水、排水,水進入了人類社會,治水活動又需要遵循社會規律。只有在治水實踐中不斷發現規律、認識規律,並遵循規律、利用規律,才能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1.在整個流域生態系統保護和恢復的框架下,統籌考慮解決我國水資源問題的對策流域是水資源的載體,任何河流、湖泊等水體都與其所在的流域休戚相關。健康的河流、湖泊必須有健康的流域生態系統作為基礎和支撐。治水實踐不能就水論水,要從整個流域生態系統保護和恢復的框架下,考慮水資源問題的解決。流域生態系統的保護和恢復,既包括湖泊、河流、濕地等水生態系統,也包括森林、草地、農田等陸地生態系統的保護和恢復。主要是指對流域內的水、土地、濕地、植被等自然資源進行合理開發利用,限制或消除引起生態系統退化的各種干擾,實現水資源的永續利用和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流域內植被、濕地等保護和修復,對於緩解洪澇、乾旱災害,減輕土壤流失和水污染問題將發揮一定作用。從水文學的角度看,森林植被及其下面的土壤,就像海綿一樣,當降雨發生時,可以吸納一定數量的雨水(洪水),然後逐漸釋放出來,流人河流或滲入地下含水層。如果森林植被遭到破壞,土壤涵養水源的能力減弱,雨水匯人河流的速度加快,對於我國降雨在時間上分布極不均勻的現實而言,這無疑加重了汛期洪水和非汛期乾旱缺水的程度。另外,植被的退化,也將使土壤受到雨水侵蝕的程度加重,增加了江河湖庫的淤積,加重了洪災,也對水資源開發利用造成不利影響。濕地具有類似的作用,在雨季涵養洪水,在旱季可以逐步利用。有研究表明,流域每增加1%的濕地面積,河流的洪峰就會減少近4%。同時,植被、沼澤和其他形式的濕地,可以自然地過濾水流中的污染物和過量養料,阻滯沉澱物,提高水體的抗污染能力。近幾年,在植被恢復中,強調利用自然規律,充分利用大自然的自我修復能力,結合局部的人工措施,許多地區的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實踐表明,一些退化土地封育三五年後,植被的覆蓋度可大於0.6。對於大規模的退耕還林 (草)、封山禁牧、退牧還草等生態修復工程,雖然可以從大的區域范圍內考慮其經濟效益問題,但是必須從長計議,解決好當地的經濟社會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等問題,建立良性發展機制。通過實施小流域綜合治理、淤地壩、坡改梯、小水窖、集雨水櫃等措施,建設一定數量的高標准農田,解決農民吃糧和發展問題;通過發展人工草地灌溉的「牧區水利」,解決休牧、禁牧後的牧業發展問題;通過發展小水電代燃料、太陽能、沼氣、薪炭林,解決農村能源問題,使大面積植被恢復可以持續進行下去。98 洪水以後,在長江中下游等地區進行了大面積的退田還水(江、湖),保護濕地和水域,使入水爭地問題的解決有了良好開端。但是,我國畢竟是人口大國,土地資源寶貴,需要做好水體、濕地利用的文章,在利用中保護,在保護中利用。利用好水體、濕地,需要統籌考慮水土資源利用,核心是利用好水,如種植水生經濟作物、水產養殖、發展旅遊農、業和濕地牛態旅遊等,形成洪水經濟和濕地產業,使人與水找到新的平衡。近幾年來,我國加強了涵養水源工程建設,對地下水超采區進行回灌、補給利保護,對生態脆弱區的牛態系統調水進行修復,對乾旱濕地進行補水等,這些有益的嘗試和實踐,收到了良好的效果。2.洪澇災害不可避免,洪災損失可以減輕,建立人水共存的洪水管理模式我國江河下游約有100萬km2的沖積平原,是江河洪水泛濫、泥沙淤積的產物,也是我國受洪水威脅最大的地區。由於土地肥沃、地勢平坦、交通便利,許多地區如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已經成為我國人口密集、經濟發達的地區。我國業已形成的人口分布、生產力布局,不可能、也沒有辦法作大的調整和變化。洪水泛濫、河流改道所造成的損失和影響是當今社會所無法承受和容忍的。因此,那種讓河流不加約束、任意流淌、回歸自然狀態的思路是不現實的,也絕不是人與自然和諧的表現。洪水足不可能根治的,即使防禦洪水的標准達到了規劃設定的標准,仍有發生超標准洪水的可能性,況且我國江河的防洪標准還很低。因此,必須抓緊水土保持、水庫、堤防、蓄滯洪區、調度體系等防洪安全體系建設,將防洪安全標准提高到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程度,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同時,在易被洪水侵害的地區,要建立有利於減輕洪災損失的生活模式、經濟模式和水土資源開發利用模式,在與洪水的抗爭中,學會人與水共享空間,減輕洪災損失。此外,研究洪水規律和特性,利用洪水的沖刷和造床功能來減少淤積,治理河流,如黃河的調水調沙試驗;加強水庫汛限水位的研究,提高雨洪資源化利用程度等,都是利用洪水、變害為利的探索。3.乾旱問題不可根治,缺水問題可以緩解,建立合理協調的用水模式乾旱是我國尤其是北方地區的主要自然災害。由於可更新利用水資源的有限性和豐枯變化,十旱問題不可避免,也不可能完全根除。在我國乾旱、半乾旱等生態系統卜分脆弱的地區以及半濕潤地區,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必須充分考慮流域內生態系統的用水需求,統籌考慮生活、生產、牛態和環境的用水需求,維系基本的生態系統平衡。要緩解乾旱導致的缺水問題,必須採取綜合對策,需要從人、經濟、生態、環境的和諧發展來構建水資源的合理配置體系,從開源、節流、保護的齊抓共管來構建水資源的供需平衡體系,從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互配合來構建降低旱災損失的保障體系。我國年用水量已經佔到全國年可更新水資源量的 20%左右,但是流域間很不平衡,許多地方還存在開發利用的潛力。適當建設雨水集蓄工程、調水工程,可以有效緩解水資源供需壓力和水資源區域不平衡的問題。同時,擴大對非傳統水源,如洪水、污水、劣質水、海水等的開發利用規模和范圍,將是一條有效的途徑。而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和利用效益,建立適應當地水資源條件的用水模式,大力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是緩解缺水問題的根本舉措。此外,必須進行一系列必要的防旱非工程措施建設,通過制訂和實施防旱規劃、應急預案和應急管理、旱情監控、信息研究與旱情預報、旱災救助、公眾教育等措施,提高整個社會抵禦乾旱的能力。4.水污染問題是人類發展過程中對水體的侵害,應該也能夠得到解決如果說洪水、乾旱還有部分天災的因素,水污染則純粹是人禍。水體的嚴重污染不僅危害人民群眾生命健康,給國民經濟造成嚴重損失,也影響了水資源開發利用。與美、日、歐等發達國家和地區不同,我國在低發展階段和較短的時期內遭遇了嚴重的水污染問題。美國和日本在20 世紀60年代後期著手進行污染防治時,人均 GDP要高出我國現在水平的10多倍,我國面臨著經濟社會持續高速發展和對環境質量要求提高的雙重壓力。控制和治理水污染,恢復業已受到污染的水體,需要付出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需要做出長期、艱苦努力。首先,要控制污染源,減少污染物的排放,要明確責任,嚴格執法,改變目前「以交納排污費或超標排污費」來換取「合法」排污權的做法,杜絕行政管理機關的不作為和排污企業的不作為。二是增加水體的環境承載能力。通過科學合理地進行河湖疏浚,減輕內源污染;加強水庫、閘壩的科學調度,保持水體的適當流動,達到流水不腐的目的,增加水體的自凈能力;探索大面積修復污染水體的技術可行性。三是加大對農業生產方式的轉變。一把化肥催綠一片莊稼,一瓶農葯保證糧棉豐收。但是,過量化肥、農葯的使用,導致了土壤酸化、板結,地力下降,有益生物大量死亡,造成水體嚴重污染。要大力提高廣大農民的環保意識,積極推行綠色農業,推行綠色的耕種方式。5.辯證地看待人類治水活動的利與弊,樹立全面、長遠、辯證的觀念治水活動的出發點無疑是為人類造福,但相對於不同的參照系、不同的目標、不同的時間,對人類治水活動利弊得失的評判可能會得出完全不同的結論。隨著認識水平逐步提高、科學技術的發展、追求目標的變化,對治水活動的要求也在不斷變化和發展。目前,對水利工程的要求已經提高到不僅要對人類有利,而且要對生態有利,不能以破壞生態為代價。近幾年,我國在堤防建設中,進行了生態保護、環境美化等方面的實踐,如避免使用不透水材料對河道護砌、重視河流與岸上的聯系、尊重河流的多樣性等等,積累了一定經驗。在國外,一些激進的環保主義者,要求拆除大壩、讓河流回歸自然的做法,又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當然是不可取的。治水中堅持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關鍵是遵循自然規律,尊重和慎重處理人與整個流域的關系。對於水資源問題,從流域整體可持續發展的層面上,從陸地、水系、生物圈共同組成的復雜動態系統和諧發展上,思考問題,探索問題,解決問題。應該說,人的生命財產安全和利益應該也必須得到必要的保護和滿足,但是,從長遠看,保護了整個自然界、保護了生態

⑦ 關於生態及環境需水的概念

目前,對生態環境需水的概念尚無統一的定義,有些定義為生態需水,有些定義為環境需(用)水,有些定義為生態環境(需)用水,有些將生態需水與環境需水進行區分。文獻[2]對此作了如下闡述:

Covich認為,生態需水就是保證恢復和維持生態系統健康發展所需的水量。Peter H Gleick提出了基本生態需水(basic ecological water requirement)的概念,即提供一定質量和一定數量的水給天然生境,以求最大程度地改變天然生態系統的過程,並保護物種多樣性和生態整合性;同時應該考慮氣候、季節變化等因素對生態需水的影響,認為基本生態需水應是在一定范圍內可以變動的值,而不是一個固定的值。

楊振環、崔宗培、徐乾清等將環境用水的概念定義為:「改善水質、協調生態和美化環境的用水」。湯奇成界定了乾旱區的生態環境用水量概念,認為生態環境用水,一是指對一些重要(對綠洲經濟的持續發展和對周圍生態環境起重要作用)的湖泊進行補水,不主張對乾旱區所有萎縮和乾涸的湖泊進行補水,如羅布泊、台特馬湖等;二是人工造林及人工草場的用水量,以土地沙漠化的面積不再擴大為原則。賈寶全等認為,生態用水就是環境用水或生態環境用水,並給出了乾旱區生態用水的粗略概念:在乾旱區內,凡是對綠洲景觀的生存與發展及環境質量維護與改善起支撐作用的系統所消耗的水分,稱之為生態用水。謝新民等認為:所謂生態需水量是指為解決生態問題(如保護湖泊、濕地、水生生物、生態防護等)所需要的水量。劉昌明根據水資源開發利用與生態用水的關系,提出了「四大平衡」的原理,即水分能量平衡、水鹽平衡、水沙平衡與水量平衡(含水資源供需平衡)。錢正英等認為;「從廣義上講,維持全球生物地理生態系統水分平衡所需要的水,包括水熱平衡、生物平衡、水沙平衡、水鹽平衡等所需要的水都是生態環境用水」,「狹義的生態環境用水是指為維護生態環境不再惡化並逐漸改善所需要消耗的水資源總量」,其狹義概念的實質是生態環境建設用水。根據狹義觀點,錢正英等從保護和恢復內陸河下游的天然植被及生態環境、水土保持和水保范圍之外的林草植被建設、維持河流水沙平衡及濕地水域等生態環境的基流、回補黃淮海平原及其他地方的超采地下水等方面,估算了全國的生態用水,認為全國的生態用水低限應為800×108~1000×108m3

綜上所述,應該看到,生態需水和環境需水是有區別的:

(1)環境需水是指為保護和改善人類居住環境及其水環境所需要的水量。主要有下列幾個方面:①改善用水水質。對於河流,應保證枯水期的最小流量,使其保證河流最基本的環境功能,達到一定的污徑比,以改善水質。對於湖泊,主要是加強受污染水體的水量交換,提高水體自凈能力和降低單位容積的納污量,以達到湖泊功能要求和水質標准。②協調生態環境。為維持水沙平衡、水鹽平衡及維護河口地區生態環境,需要保持一定的下瀉水量或入海水量。③回補地下水。為遏制超采地下水所引起的地質環境問題,需要一定的回灌用水。④美化環境。主要指城市凈化、綠化及公園湖泊等用水。

(2)生態需水是指維持生態系統中具有生命的生物物體水分平衡所需要的水量。主要有下列幾個方面:①維護天然植被所需要的水量,如森林、草地、濕地、荒漠植被等;②水土保持及水保范圍之外的林草植被建設所需要的水量,如綠洲、生態防護林等;③保護水生生物所需要的水量,如維持湖泊、河流中魚類、浮游植物等生存的用水。

文獻[3]主張「生態用水」概念,並定義為「在一定區域,支撐生態系統完整性所需用的水量」,同時指出,在操作時應根據研究區具體情況,劃分生態系統類型,進而劃分生態用水類型與范圍,針對每一生態用水計算區進行計算,再匯總。顯然,這里的完整性包含了環境的含義在內。文獻中列舉了生態用水計算模型和生態用水定額的確定方法,描述了生態用水量與水資源量的關系以及水資源配置中如何考慮生態水的建議。

筆者認為,「環境」與「生態」有交互重疊的部分,但只用「生態需(用)水」或只用「環境需(用)水」都難以完全涵蓋用以自然生態系統中的水需用量。因此,採用「生態環境需水量」一詞較為貼切。

⑧ 什麼是再生水

再生水雖經處理,通常含有較高的全鹽量,以及較高的鈉離子、碳酸氫根離子含量,如採用再生水灌溉可能有不利的一面,短期內會在土壤微域內產生效應,長期灌溉可能導致土壤結構的退化。再生水補充地下水,主要是通過地面入滲和地下灌注的方式,將再生水人工回灌地下含水層,使再生水參與地下水循環,再生水的水質將直接影響地下水和含水層的狀態,其不良影響往往具有滯後性和長期性。再生水水質不僅應滿足回灌工藝對水質的要求,保證回灌過程穩定運行,同時還應保證回灌後水源水質類型不發生變化和不受到污染。因此,要定期監測灌溉水質,監測再生水對土壤和作物品質的影響,才能保證安全利用。

⑨ 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首次向北方實施生態補水了

4月16日 根據當前漢江水情和丹江口水庫蓄水水位偏高的實際情況,我國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4月到6月期間向北方啟動生態調度,累計向天津、河北、河南三受水區生態補水5.07億立方米,這是我國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運行三年多以來,首次正式向北方進行生態補水。

據介紹,初步確定的5.07億立方米生態補水規模中,天津市為0.47億立方米,河北省為3.1億立方米,河南省為1.5億立方米。

長江委將根據丹江口水庫來水蓄水情況,在優先保障年度水量調度計劃和水庫月末水位控制的前提下,合理安排生態補水調度規模和方案。

南水北調中線,偉大的工程!

熱點內容
蕊膚雅面膜一般敷多久 發布:2023-08-31 22:03:54 瀏覽:1722
質地較濃防曬霜怎麼使用 發布:2023-08-31 22:00:02 瀏覽:1140
專業化妝師如何貼雙眼皮 發布:2023-08-31 21:58:43 瀏覽:1007
雞蛋清加什麼美白祛斑最快 發布:2023-08-31 21:58:35 瀏覽:963
資生堂櫻花美白淡斑精華多少錢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711
孕婦喝什麼美白飲最好 發布:2023-08-31 21:55:12 瀏覽:1636
瑪西化妝品怎麼樣 發布:2023-08-31 21:55:06 瀏覽:1219
為什麼護膚品一旦停了就嚴重 發布:2023-08-31 21:50:21 瀏覽:1196
補水什麼時間做 發布:2023-08-31 21:47:15 瀏覽:1185
為什麼一年四季都做好防曬 發布:2023-08-31 21:45:25 瀏覽: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