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補水保濕 » 苗家養妍有什麼保濕霜

苗家養妍有什麼保濕霜

發布時間: 2022-02-04 15:02:55

『壹』 胸前疤痕疙瘩怎麼治療,以前用艾灸(配上塗的葯苗家養妍的)做過,效果太不理想,現在很厲害,求助

這個情況建議去正規醫院皮膚科做一下激光冷凍治療,一般需要治療幾次才可以的。會有效果的。也可以用激素葯物局部注射治療。也有效果的。不要吃辛辣刺激性食物。不要抓撓避免感染。

『貳』 誰有關於苗族的綉花鞋和百褶裙的一些詳細資料

綉花鞋
在鞋類大家庭中,鞋文化與刺綉藝術完美結合的中國綉花鞋是華夏民族獨創的手工藝品,這種根植於民族文化中的生活實用品被世人譽稱「中國鞋」。在華夏古老的大地上自從由母系社會轉成父系社會後,便形成了男耕女織的社會分工,歷代婦女一代一代傳承著古老的綉花鞋技藝,在不盈方尺的鞋材上她們一針一線地述說著各個朝代的審美觀念、文化傳統、倫理道德與時尚價值。綉花鞋的刺綉修飾手法沿襲了東方裝飾唯美的審美風尚,注重鞋面的章法,和鞋幫的鋪陳,並配以鞋口、鞋底的工藝飾條。應用彩色絲線從鞋頭到鞋跟甚至鞋底和鞋墊上都綉上繁縟華麗的紋樣。綉花鞋綉紋主題來源於生活,主旋律是民間文化和民俗風情,基本參案有花鳥草蟲、飛禽走獸、爪蒂花果、山川風物、戲劇人物等。吉祥參案有蓮生貴子、榴開百子、雙蝶戀花、龍飛鳳舞等,寓意著生命的贊歌和美滿的人生。踏遍大江南北的綉花鞋最早起源於何時何地?從當前所遺留下的傳世品已無從考證。廣泛流傳在山西晉南的「晉國鞋」的傳說或許能給我們一些啟迪。兩千六百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群雄爭霸,當時位於山西的晉國是個小國,在公元前六百六十年晉獻公當了國君後竭盡拓疆,一舉吞並了十個諸侯小國,開始稱王稱霸。為了讓全國百姓永遠記住他的文治武功,他命令宮中所有女子的鞋面上必須綉上石榴花、桃花、佛手、葡萄等欽定的十種花果紋樣,同時還下令全國平民女子出嫁時必須以這種綉了紋樣的「十果鞋」作為大婚禮鞋,以便世世代代都不忘晉獻公的赫赫戰績。當時稱此種圖案的綉花女鞋為「晉國鞋」。從此晉國的刺綉工藝便以綉花鞋延伸到綉花衣以及其他用品上。三百年後即公元前三百一十三年,中國古代大哲學家荀子出生在綉花鞋的故鄉。荀子十分重視當地的刺綉業,他的名著《荀子》一書中的一篇文章記錄了推廣用鐵針刺綉的綉花工藝,並以哲學家的角度贊揚了綉花針,認為鐵針不僅能在鞋上綉花還能「下覆百姓、上飾帝王」,為社會經濟繁榮與穩定作出貢獻。直到近代該地區的絲織與綉花的聞名遠近,當地女子從童年起開始鞋上綉花的生涯,她們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用十幾年的時間為出嫁含辛茹苦地綉鞋,將少女純真的愛針針線線綉到鞋面上,表達對愛情的忠貞,對幸福的追求。歷史的變革使綉花鞋的製作與刺綉水平成為當地評價一個姑娘心靈手巧的先決條件。她們從自己的婚嫁喜日到孩子的滿月周歲,從家人的華誕大壽到老人的喪事冥日,凡是人生大事之際都用一雙雙綉花鞋表現自己的才能智慧和藝術魅力。無獨有偶,在少數民族地區尋找綉花鞋的行蹤時也有類似「十果鞋」的傳說:聚居在甘肅省積石山大河家一帶的保安族,至今還保留穿綉花鞋的民族傳統,這個民族地區流傳下來的古老詩歌藝術「花兒」中這樣唱道「青緞與鞋面斜截上,十樣錦花草綉上……尕妹是牡丹我接哩,阿哥是綠葉配哩」。經初步考察,我國有二十多個少數民族把綉花鞋作為本民族的穿著特色。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綉花鞋已成為全民族共同的文化財富,綉花鞋為名符其實的「中國鞋」。

曾經

代文人筆下所形容的仕女,走起路來婀娜多姿,尤其蓮步挪移間,裙擺下不經意露出的鞋尖,上頭可能是一朵嬌艷欲滴的牡丹、一隻顧盼生姿的美麗孔雀,千嬌百媚盡在足下綻放,既惹人憐愛,也引人遐想,難怪千百年來,女性從不放棄在綉花鞋上爭相競艷,為了增添足下風姿而努力。

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皮製靴子已出現在中華民族的歷史舞台,而後隨著時代及地域的不同,陸續發展出不同材質及樣式的鞋類。如鞋尖往上翹的翹頭履,鞋底裝有雙齒、還系有鞋帶的木屐,只限於朝覲、祭祀時穿著的舄,高度在腳踝以上的皮製長統靴,以及清朝時期滿族婦女所穿的花盆底鞋等等,都是不同時代衍生的鞋類。而也因為材質和樣式繁多,所以自古以來鞋的稱法很多,如足衣、履、屐、靴、舄等指的都是鞋子。

五四運動以後,纏足陋習漸漸廢除,婦女重新擁有腳的自主權,也穿起正常尺寸的綉花鞋。不過由於綉花鞋是用昂貴的綢緞做鞋面,再以絲線刺綉花鳥等圖案而成,是屬於富家太太和千金的專利品。而在上海,名媛淑女出入社交場合頻繁,莫不爭妍斗艷,遂造就了綉花鞋專業街的出現,北京、上海等地的專業作坊都有百餘家之多,而櫥窗內陳列的綉花鞋繽紛多彩,將街道點綴得猶如百花盛開。

上世紀40年代,顯貴人士仍是穿著綉花鞋的主要族群,服務方式採取訂做,也就是量好顧客腳的尺寸,並由顧客挑選顏色及刺綉花樣後,先交付專人畫圖樣,再由刺綉女工依圖樣綉出花樣,接著將花樣剪裁下,將其縫製成鞋幫,最後再將皮革削出鞋底形狀,墊上一層層布底,然後將鞋幫及鞋底縫合,就是一雙手工扎實的綉花鞋。

在此之後,綉花鞋慢慢轉換成用楦頭做固定尺寸的成鞋販賣;此外,隨著塑料及強力膠的出現,鞋底由皮革改為便宜的塑料底,並可用強力膠將鞋幫及鞋底黏合,節省了製作工時,價格慢慢往下降,只要愛美的女性都可穿上這種輕巧、舒適又秀氣的鞋子,綉花鞋成為當時最火紅的時尚。

到了上個世紀中葉,運動鞋、休閑鞋和新穎時髦的高跟鞋,已成為士紳淑女追求時尚的流行指標,綉花鞋業面臨生存危機。上世紀九十年代吹起的復古風,又將已沉寂20年的綉花鞋,重新推迴流行的風潮上,形成只要貨一上架就賣光的盛況。而業者也看準綉花鞋須在傳統中創新,才能抓住年輕消費者的心,於是花樣不再固定於花鳥,配色也更加大膽,如過去忌諱的黑色、白色和牛仔布料也運用到鞋面,連楦頭也出現尖頭或方頭樣式,鞋跟也兼具平底和高跟。

近幾年綉花鞋業又跌入谷底,何時流行的風潮會再轉向綉花鞋,誰也說不準。但隨著刺綉女工難覓,手工刺綉已逐漸被電子綉代替,未來要找到用手工一針針刺綉出的綉花鞋勢必愈來愈難。套用一個老闆的話說:「除了老太太還懂得刺綉好壞,年輕人根本分不清電子綉和手工綉的差異。」

是啊,再經過一世紀的輪替,年輕人可能早已弄不清楚綉花鞋曾是火紅超過千年的鞋類,誰還會在乎電子綉和手工綉的差異呢?

現在在慶陽還保留著大量人工綉制綉花鞋的技藝!

各地綉花鞋

水族綉花鞋

水族自稱"雖"(Sui³³ ),稱為"水家"、"水家苗"等,其現行族名"水"系由自稱"雖"轉音得來。水族主要聚居在貴州三都水族自治縣和荔波、獨山、都勻、凱里等縣市,少數散居在廣西、雲南等省。

水族的鞋飾同雲貴地區的苗、瑤、壯、侗等民族有許多共同性特點,喜愛穿用"勾頭"的綉花鞋。水族綉花鞋製作工藝非常講究,先用干竹筍葉剪出鞋底模型,用舊布依樣層層加厚,做成"千層底";再將剪好的鞋面罩上絨布綉花,圖案各式各樣,多為禽鳥花卉,有時在鞋頭綴毛線絨球;最後是將幫與底縫合。 一般而言,製作一雙綉花鞋,熟練的婦女大概需2-3周時間,普通婦女則需更長的時間才能完成。

鞋底為布制千層底,部面的頭部為紅色布料,鞋後跟部為藍色布料。鞋尖呈尖形往上翻翹,鞋幫上先用絲線刺綉成底色圖案,然後再採用"馬尾綉"的方法,捲曲成各種幾何圖案拼鑲在鞋幫上,圖案為花卉、雲朵等紋樣。刺綉精美,做工講究。水族婦女多在莊重的場合或走親戚時穿,並配上百褶裙和銀扣上衣,十分典雅華貴。

侗族的女涼鞋

侗族主要分布在貴州、廣西、湖南等地。由於所處地區氣候潮熱,服飾多以透氣性好的裙子、綁腿、涼鞋等為主。這里展出的就是深受侗族婦女喜愛的綉花涼鞋。該鞋為布料手工縫制,鞋底為麻線納成的布底,工藝十分講究。該鞋的造型亦很別致,只要後部有鞋幫,鞋頭以細長布條與鞋尾相連,既簡單明快,又堅固耐用。在細布條、尾幫等處綉有花卉,間以金屬片點綴,凸顯了侗族刺綉一絲不苟的風格,表現了侗族多姿多彩的傳統文化。這樣的鞋飾穿著不僅涼爽實用,而且美觀大方。

侗族綉花鞋

侗族自稱"更"、"君"或"金",漢族稱之為"侗家"或"侗人"。主要從事稻作,素有"水稻民族"之稱。您所見到的是侗族女子穿用的綉花鞋,該鞋為千層底,用棉線納成,鞋頭為雙梁尖頭,整個鞋面由藍布和紅布拼接而成,在鞋的前部綉有抽象幾何紋,並在中間綴有亮片;鞋後跟用槳過的黑布縫成勾雲紋。

壯族「回頭」綉花鞋

「回頭」綉花鞋為婦女常穿用。鞋頭有鉤,象龍船。分有後跟和無後跟兩種,鞋底較厚,多用砂紙作成。針法有齊針、拖針、混針、盤針、堆綉、壓綉等。在色彩上,年青人喜用亮底起白花,有石榴紅、深紅、青、黃、綠等色彩,紋樣有龍紋、雙獅滾球、蝶花、喜鵲等;老年人多用黑色、淺紅、深紅等色,紋樣有雲、龍、天地、獅獸等。這里展出的是壯族家居「回頭」女綉花鞋。鞋尖呈三角錐狀,尖部呈「回頭」狀。鞋面為藍布,上有用黃、紅、綠線綉成花草圖案。鞋底為用麻線納的千層底,針腳細密,堅固耐穿。

"另類"客家綉花鞋子
在江西贛州客家博物館里,有一批特殊的綉花鞋,就格外引人注目。這些綉花鞋相對於舊時傳統的三寸金蓮的標准大一些。這就是客家女性出嫁時穿的綉花鞋,因為她們從不纏足,所以鞋子都很大。

在中國歷史上,客家女性是漢族婦女中僅有的沒有纏足陋習的一個群體。為什麼客家女子沒有纏足?

專家認為:客家婦女和男人一樣參加生產勞動,甚至大多數犁田、砍柴等粗重的體力活都由婦女完成。生活和家庭的責任讓客家婦女必須要有一雙大腳來承擔,這是客家婦女不纏足的重要原因。當然,這不是唯一的原因。客家女性不纏足也和當時客家人的生活狀態有關。因為生活在山區,客家人遠離朝廷禮教的約束,她們的生活習俗往往因此而定格在南遷而來的那種狀態,並以相對封閉的形式延續下 。

「在江西贛州客家博物館里,珍藏著一批風格奇異的客家傳統綉花女鞋。這些鞋概括起來有三個共同特點:一是鞋頭尖銳上翹,形如鳳嘴。」

二是鞋幫均用青色或黑色土布製作,幫面上還用五綵線分別綉上了牡丹、菊花、石榴或鳳鳥、蝴蝶等吉祥圖案。幫口及幫的正緣均鑲著一條彩色滾邊,使整個鞋看起來既色彩艷麗、層次分明而又不失其莊重。三是鞋的後跟與幫面被分割為兩個不同的個體,即在製作鞋幫時先預留後跟位置,再用麻線聯結鞋幫左右兩端,交織成網,形成後跟。用這種方法製作的鞋,與一般鞋相比較,後跟顯得十分松軟,既可穿著,又可當拖鞋使用。

古人鞋子上的裝飾均具有其特殊含意,一直維持了數百年之久無多大變化。唐宋時期的刺綉已向著精緻化的方向發展。這主要由它的社會環境所決定,在男耕女織的封建社會里人所穿的鞋,秦漢之前無男女之分,但鞋頭一律要彎曲上翹。古人的鞋,鞋頭一定要做成方型彎曲上翹的樣式,以提醒穿著者行為謹慎,不左顧右盼。由於古,女孩子都要學習「女紅」,都要掌握刺綉。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的審美觀念也發生了巨大變化,於是在婦女中興起了一種新的綉花女鞋。。這種鞋與過去那種笨拙的刀鼻鞋相比較,更顯得纖巧秀麗,能充分展示婦女婷婷玉立的柔美姿態,所以在婦女中廣泛傳開,並一舉成為唐宋二代最流行的鞋式。

客家人的傳統綉花鞋與唐宋時期的「鸞尾鳳頭」鞋比較,則不難發現,二者乃有相似之處。這種一度曾在中原地區城鄉婦女中廣為流行的鞋式,在經過數百年之後,仍能在客家地區保存,這不能不嘆服客家人在繼承漢民族傳統文化方面是何等的堅貞,何等的執著。

「客家人對漢族傳統文化的繼承,並非全盤照搬,一成不變,其中亦包含著對外來文化的吸收及對本族群文化的改造。客家人的傳統綉花鞋,盡管其外觀與唐宋綉花鞋幾乎一模一樣,但究其細部,如鞋跟,兩者卻大不一樣了。」

一般的唐宋綉花鞋,鞋幫與鞋跟是連為一體的,即把鞋幫的左右兩端接縫合在一起,組成鞋跟。而客家人的綉花鞋卻是幫、跟分開製作,並以麻線編織的網作為鞋跟。據筆者研究,客家人之所以要用這種方式製作鞋跟,原因有二,一是客家婦女平時多般在田間勞動,除了過年過節,走親訪友之外,白天一般不穿鞋,只有晚上收工之後,洗完足,大家才有短暫的穿鞋機會。這時,足還是濕的,為了舒服,男人一般都穿木拖鞋。婦女受封建禮教的束縛,為達到「笑不露齒,行不出聲」的要求,只好以布鞋取而代之。而依照傳統的做鞋方法,為使鞋幫挺刮,幫內常要墊一層筍殼,這樣一來,鞋幫雖然美觀了,但穿起來極不舒服。於是客家人便改用軟質材料製作鞋根,用這種方法製作綉花鞋,不僅在贛南客家地區流行,就是在客家地區之外的一些少數民族地區,偶爾也可以看到,廣西毛難族人的勾頭綉花拖鞋,便是其中的一例。二是客家婦女一旦成了家,便成了家庭中的主要勞動力。所以她們一生中所需的頭套、鞋襪大都要在結婚之前,亦即做「姑娘」的時候就要全部料理妥當。這種超前製作的鞋自然很難顧及穿著時的足碼大小,如果按照舊的傳統方法做鞋,一旦腳變胖了或者變瘦了,鞋子不合腳,就非得把鞋拆掉重做不可。而依照現在客家人所用的方法做鞋,即使以後穿起來不合腳,也只要把鞋跟的麻線抽緊或放鬆便可,不必牽動鞋幫。

「從客家人的傳統綉花鞋製作也可以看出,客家人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又是何等地靈活,何等地富於創造精神。客家人在繼承傳統文化的基礎上,進而改造並超越原有的舊文化,創造出具有獨特個性的新文化,這就是客家人對待漢民族傳統文化的態度,也是客家文化之所以能在漢民族文化中獨樹一幟的根本原因」。

現在贛南的三南(龍南、定南、全南)及尋烏、安遠等地,由於地處邊遠山區,不僅保留了大量客家圍屋,而且還有許多客家風俗文化遺存,一些客家婦女還珍藏著自己結婚時及兒女小時所穿戴的刺綉生活用品,如綉花鞋、綉花荷包、綉花童帽等,這些綉品造型獨具特色,圖案誇張變形,色彩艷麗。

百褶裙:
1、裙類名稱,這是我國傳統的名稱,現代稱「百襇裙」或「密襇裙」。就是一種折襇較多較密的裙子式樣,百褶裙的每隻襇距,約在2厘米—4厘米之間。「百褶」是形容詞,其裙折襇雖然較多,但實際上是沒有百褶的。

2、概述

百褶裙,是指裙身由許多細密、垂直的皺褶構成的裙子,少則數百褶,多則上千褶。它美觀、漂亮,但製作比較復雜。百褶裙為彝、苗、侗等族婦女常穿的一種裙子,流行於雲南、四川、貴州等地。明代該裙常用青面作成,褶多至20餘幅,腹下有五彩桃花,現代的裙子皺褶多而密,裙有長有短,長的曳地,短的及膝。侗族的百褶裙由前後兩片構成。穿時小腿裹綁腿或穿襪筒。不論寒暑、節日或外出余額都穿。四川大小涼山和雲南寧蒗彝族地區,一般用三種不同彩色的布縫綴而成。除湘西等部分地區外,其他地區的苗族婦女大都喜歡穿著。

來歷

這種裙子在我國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了。據《西京雜記》載:西漢成帝時,趙飛燕被立為皇後。有一次,她穿了一條雲英紫裙,與皇帝同游太液池,正當她在鼓樂聲中翩翩起舞的時候,忽然大風驟起,她好像燕子一樣被風吹了起來。成帝慌忙命侍從拉住她的裙子,飛燕得救了,但裙子卻被拉成許多皺紋。漢成帝一看,有皺紋的裙子比原來沒有皺紋時更美。於是,宮女們以後穿的裙子都喜歡折疊成許多皺紋摺痕,並把這種裙子稱為「留仙裙」。現代叫作「百褶裙」,因「百褶裙」的折縐都是很規律地向一個方向打折。

另據說苗族婦女古代多穿筒裙,後來為了使自己的服飾有別於異族,便於辨認,才在對內能夠區分的基礎上,統一採用百褶裙的方法製作裙子。流行在今黔中地區的傳說《百褶裙的來歷》說:古時候苗家穿的裙子與漢族的沒什麼區別。為了將其區分開來,一家母女倆立志要縫制一種特殊的裙子,作為苗家的標志。她們苦思冥想,後來受到山坡上五顏六色青桿菌的啟示,按著青桿菌的褶子做成了一條裙子,穿到花場上踩花。苗家姐妹們見了,個個拍手稱贊,她們也紛紛學著做來穿。於是,這種百褶裙很快就傳遍了各個苗寨,各個支系的苗族都穿起了長短不一的百褶裙。

中國中原地帶最晚在明朝開始有了百褶裙之稱。在咸豐、同治時天津一帶流行裙褶處能伸縮,展開狀如魚鱗的魚鱗百褶裙。清朝李靜山《 增補都門雜詠》詩:鳳尾如何久不聞?皮綿單袷費紛紜。而今無論何時節,都著魚鱗百褶裙。

工藝特點

苗族的百褶裙製作工藝精湛,皺褶細密、繁多,有的可達千褶以上。而且裙身縱向挺直、橫向富有彈性,上面還綉有五彩繽紛的圖案花紋。如貴州黃平地區,百褶裙一般用16至26米長的自織自染的深紫色窄幅土布製成。其製作過程是:將土布鋪置於草地或曬席上面,噴灑上白芨水汁,然後折疊成一條條寬窄一致的褶皺。之後再次噴灑白芨汁,並用棉線將其串連起來,使之定型即可。這種百褶裙由裙首、裙身、裙腳三部分組成。其中以裙腳部分最美觀而重要。裙腳從下至上由4道橫向不同的紋樣組成,第一道為「小人花」,第二道為「雀翅花」,第三道和第四道為「龍花」。第一、二道為刺綉紋樣,第三、四道為編織紋樣。

苗族的百褶裙可分為長、中、短三種。長裙及腳面,中裙過膝,短裙不及膝。雷山等地苗族女子盛裝中有一種短裙,長僅有20厘米左右,著這種百褶裙的苗族也因此被稱為「短裙苗」。

百褶裙的傳說

關於百褶裙,苗族也有一個傳說:古代,苗鄉有一個英俊、勇敢的好獵手。有一次打獵時,他捕獲了一隻美麗的錦雞,並把它送給了心愛的姑娘阿榜。阿榜為了表達自己對這位青年的深深愛意,便照著錦雞的樣子,終日織布,挑花綉朵,做出了這種花短裙,把自己打扮得象錦雞一樣美麗。後來,附近的苗家姑娘便學著她的樣子,紛紛穿起了這種五彩斑斕,富於神話色彩的綉花短裙。

後來,一隻孔雀在深山密木里,看見一個苗族姑娘,它不僅不飛走,還展翅開屏與苗族姑娘的百褶花裙比美,結果比不過,就嫉妒地飛走了。

神奇的傳說,是人們對苗家姑娘辛勤勞動的贊美。因為苗族姑娘往往把綉得最漂亮的衣裙,看作勤勞、能乾的象徵。她們對自己裙子花色圖案的構思、設計和刺綉,總是花盡心血的。如果你仔細看過她們的花裙,就會發現那一根根色線,通過靈巧的雙手,把那山間各種花卉,集中到花裙上了。苗族婦女花裙上的圖案整齊而對稱,色彩復雜而鮮艷奪目。苗家沒有不會綉花的姑娘。做母親的從生下姑娘的那天起,就注意教她認識山間的各種花卉,識別各種花卉的顏色。待到姑娘會使用針線了,就教她綉花織錦,因為不會綉花或者綉得不好的姑娘,就是長得再漂亮,也是不會引起小夥子注目的。

每年,當花山節到來的時候,就是姑娘們百褶裙爭艷的日子。姑娘們行走在野花盛開的山道路上,就象彩色蝴蝶在飛舞。這時候,如果哪個姑娘的衣裙綉得最漂亮,年老的人會贊不絕口,年輕的小夥子就會象蜜蜂彩花一樣,圍在她的身旁,把愛情的第一支歌對著她唱。

『叄』 湖南鳳凰現在有哪些景點最值得去請大家給點去鳳凰遊玩的意見建議把~謝謝謝謝

在中國有兩座美麗的小城,第一是湖南鳳凰,第二是福建長汀。
——紐西蘭詩人 路易•艾黎

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有一座如她名字般美麗的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鳳凰。古城歷史悠久,人傑地靈,風景秀美,歷代名人輩出。著名作家沈從文先生的故居和墓地就在鳳凰。小城古跡星羅棋布,最著名的景點有沱江吊腳樓群、虹橋、南方長城、黃絲橋古城、奇梁洞、沈從文故居、熊希齡故居、楊家祠堂、東門城樓等。潺潺東流的沱江繞城而過,人們在江邊淘米、洗菜、浣衣。夏季沱江又是天然泳場和納涼的好去處,泛舟沱江更是一件非常愜意的事。鳳凰真可謂山清水秀、物華天寶。自然景觀、人文景觀和少數民族風情在這里得到了完美的結合。

鳳凰古城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人口有一半以上為苗族。農耕文化、楚巫文化和傳統文化在這里相互滲透、水乳交融,形成了古城特有的地域文化氛圍。比如在春季就有二月的踏青和春社、三月的清明祭祖、四月苗族最盛大的「四月八」節等。鳳凰鄉鎮趕集為五天一集,各鎮時間不一,所以幾乎天天都能趕上。而且各種難得一見的民族特色產品也偶有出現,運氣好的話你還可以買到一兩件珍品。苗鎮趕集同時還是苗族少女爭妍斗艷的場所,女人們身著絢麗多彩的民族盛裝,場面煞是熱鬧好看。安排一天這樣的趕集,相信你會收獲頗豐。因此,來鳳凰旅遊不僅僅是用眼睛欣賞她獨特的自然風景,更要用心靈的體驗做一次文化之旅。

交通:去鳳凰一般選擇乘火車在吉首、懷化下車,吉首、懷化均有汽車前往。懷化至鳳凰20-30元(3小時);吉首汽車南站(在城裡坐小面的3元/車;中巴1元到郵局路口)至鳳凰12元(1個半小時)。如果在吉首火車站包面的80-100元可到。過鳳凰橋入南華門就到達鳳凰古城。縣內交通工具(綠色環保車:綠色的士:2元/1.5公里;城內環保旅遊車:1元/人)。

鳳凰八大景點(南方長城、奇梁洞、黃絲橋古城、沱江泛舟、沈從文故居、熊希齡故居、楊家祠堂、東門城樓、虹橋通票186元/人。

城內景點:如沈從文故居、熊希齡故居、楊家祠堂、沱江河、吊腳樓、虹橋、萬名塔等完全可以以步代車;沱江泛舟:在北門碼頭坐遊船至沈從文墓地,中途在江中欣賞沱江風光。

溶洞奇觀——奇梁洞(60元)鳳凰汽車站坐中巴(2元/人),較遠的景點如南長城(45元)、黃絲橋古城(20元)等可乘中巴前往。去南長城和黃絲橋古城乘到阿拉營的中巴,3-4元到南長城(30分鍾左右);從南長城坐中巴到阿拉營2元(20分鍾),再坐三輪摩托(2元)即到黃絲橋古城。

購物:在古城裡你可以選購到蠟染、扎染、牛角製品、老布、苗族刺綉和銀飾等手工藝品。老街上的「六色坊」就很有特色。也可去印染工藝師(劉大炮)、蠟染工藝師(熊承早)、扎染工藝師(張桂英、吳花花)、織錦工藝師(葉水雲)處都可去看看。哪怕不買也可以飽飽眼福。如果去苗鎮集市你會發現那裡的物價較便宜,而且有機會花小錢買到好東西,例如竹編、銀器等。阿拉營的趕集日逢陰歷的二、七;山江集市是逢陰歷的三、八。其中阿拉的集市規模較大;山江鎮是苗集,可見到身著盛裝的苗族婦女。

食宿:在鳳凰的吃飯住宿可以說物美價廉。這里的賓館和家庭旅館都很多,設施良好,衛生干凈(本網站《旅遊指南》有較詳細介紹)。自助旅行者可投宿沱江邊的家庭旅館,干凈衛生、經濟實惠,吊腳樓式的家庭旅館還可以隨時觀賞到江邊的沱江風光(一般每天20-30元/人,在黃金周時會稍貴一些)。

吃的也便宜。素菜3-5元、葷菜5-10元、湯圓1元1碗(20多個呢)、罐罐菌炒肉(10元)、血粑鴨(20-40元)、酸菜魚等是比較有名的菜。小吃有冰米蝦(1元)、涼粉(0.5-1元)、炸小龍蝦(1元1隻)、苗家泡菜(1元)等,都是很有特色的地方風味; 在夏季,還可以吃到這里的冰湯圓(0.5-1元/碗),酸酸甜甜很好吃。在建設路上的「大使飯店」和老街上作家馬蹄聲的「老街飯館」不可錯過。雖然當地人的口味偏重,但是由於旅遊客人越來越多,他們做菜都會考慮客人口味,服務熱情、周到。

『肆』 紅色痘印多久可以自行消失,去醫院的話,大概都需要做哪些治療。還有。街邊一些苗家養妍之類的店可不可信

我豆豆是前幾年開頭慢慢長的,主要在兩側臉頰額頭,還有下巴,豆印,也是那期間手賤留下的,總是摳,最開始摳下就只留著豆印,然後有兩三個原侸印上還張侸侸摳下還成了豆坑了,往後我不想再去扣了,眼看滿臉的痘痘和痘印,也不願照鏡子了,試了各種作用又不明顯。自後還是盆友叫我白度一下《於夢自述》的雯章,我按照文里的寫的去做。如今侸侸祛掉了,痘印還淡化了,可以網上搜搜看,或許也能對你有幫助!

熱點內容
蕊膚雅面膜一般敷多久 發布:2023-08-31 22:03:54 瀏覽:1722
質地較濃防曬霜怎麼使用 發布:2023-08-31 22:00:02 瀏覽:1140
專業化妝師如何貼雙眼皮 發布:2023-08-31 21:58:43 瀏覽:1007
雞蛋清加什麼美白祛斑最快 發布:2023-08-31 21:58:35 瀏覽:963
資生堂櫻花美白淡斑精華多少錢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711
孕婦喝什麼美白飲最好 發布:2023-08-31 21:55:12 瀏覽:1636
瑪西化妝品怎麼樣 發布:2023-08-31 21:55:06 瀏覽:1219
為什麼護膚品一旦停了就嚴重 發布:2023-08-31 21:50:21 瀏覽:1196
補水什麼時間做 發布:2023-08-31 21:47:15 瀏覽:1185
為什麼一年四季都做好防曬 發布:2023-08-31 21:45:25 瀏覽: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