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補水保濕 » 依璇補水三寶怎麼用

依璇補水三寶怎麼用

發布時間: 2022-06-23 23:41:19

㈠ 中葯「急救三寶」怎麼用

說起急救,很少有人會想到中葯。其實,中葯也有「急救三寶」,即安宮牛黃丸、紫雪丹、至寶丹。與安宮牛黃丸相比,紫雪丹和至寶丹卻鮮為人知。北京中醫院急診科主任醫師姚衛海指出,目前安宮牛黃丸用得最多,紫雪丹相對少些,至寶丹基本不用了。 三寶都是「老方子」 安宮牛黃丸出自清代吳瑭著的《溫病條辨》,由牛黃、犀角、麝香、黃連、黃芩、生梔子、硃砂、珍珠、冰片、明雄黃、鬱金組成。中醫認為,心在人體內猶如君主,心包則是心的宮殿。「安宮」形容服葯後能使心「安居其宮」。姚衛海介紹,時至今日,安宮牛黃丸的配方有了少許變化,如使用人工牛黃,犀角也改用水牛角濃縮粉代替。但姚衛海認為,這並不影響葯效。「多年來的實例表明,大量水牛角足以與犀角媲美。」 紫雪丹在三寶中歷史最悠久,因為外觀如「霜雪紫色」,且葯性大寒、冷若霜雪,故得名紫雪丹。該葯包含石膏、寒水石、滑石、犀角、羚羊角、木香、沉香、元參、升麻、甘草、丁香、朴硝、硝石、麝香及硃砂等。如今市面上較多的是該葯的另一種劑型紫雪散。 至寶丹集眾多名貴葯材於一身,療效卓著,得到它的人如獲至寶,故此得名。該方初見於《靈苑方》一書,。至寶丹的古方原先不僅有麝香、犀角、琥珀等昂貴葯材,還需要用金銀箔各50片,這是為了加強葯方中琥珀、硃砂的鎮驚安神之效。如今,至寶丹中的犀角也已改成了水牛角濃縮粉,目前市面上常見的是「局方至寶散」。 三寶主治熱病昏迷 中醫溫病學是急性熱性病和傳染病的臨床學科,「急救三寶」主要治療感染性和傳染性疾病,都是清熱開竅的代表性葯物。因此又名「溫病三寶」。但三者葯性不同,安宮牛黃丸最涼,其次是紫雪丹,再次是至寶丹。安宮牛黃丸適於高燒不退、神志昏迷、「稀里糊塗」的患者。紫雪丹適於伴有驚厥、煩躁、手腳抽搐,常發出響聲的患者。至寶丹對昏迷伴發熱,神志不清、不聲不響的患者更適用。綜合這些特點,中醫口口相傳的使用訣竅就成了「乒乒乓乓紫雪丹、不聲不響至寶丹、稀里糊塗牛黃丸」。 中醫辨證熱閉心包的患者,西醫診斷的流行性乙型腦炎、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急性腦血管病、肝昏迷、中風、呼吸系統疾病、小兒高熱驚厥以及感染或中毒引起的高熱、神昏等,都能使用安宮牛黃丸。1956年,北京、河北等地暴發大規模乙型腦炎,當時大批中醫學家指出,用安宮牛黃丸可能效果更好,因此毛澤東還做出批示,鼓勵使用該葯。 至寶丹適用於西醫診斷的流行型乙型腦炎、流行性腦脊髓膜炎、冠心病、心絞痛、尿毒症、中暑、癲癇等,中醫辨證屬痰熱內閉心包。紫雪丹除了清熱開竅,對伴有驚厥、四肢抽動的高熱、昏迷患者特別適用。如今,許多幼兒都會因為扁桃腺發炎、化膿等而引起高熱驚厥,紫雪丹就有很好的退燒、止痙作用,因此家有幼兒,不妨在醫生指導下使用紫雪散,並配以其他湯葯進行治療。 服用三寶需謹慎 現在也有不少家庭自備安宮牛黃丸作為急救葯,尤其是中風後,不問症狀、不經醫生指導,就自行服用,覺得它能起死回生。然而,姚衛海強調,這種想法是完全錯誤的。 首先,中醫用葯講究辨證施治、對證用葯,否則救命葯可能變成「毒葯」;「溫病三寶」都是大涼之葯,體虛的人服用可能救命不成反喪命,所以不可擅自使用。其次,這些葯價格偏高,也不適合長期保存。最後,三寶服用時有很多禁忌,如只能短期用,服葯期間不宜食用辛辣、油膩、葷腥之物,孕婦應忌用等;對體虛但必須用的患者來說,則要注意送服方法,如服安宮牛黃丸時輔以參湯等,都需在醫生指導下進行。

㈡ 佛教中有沒有「仙」這個概念

未出六道

楞嚴經
阿難。復有從人,不依正覺修三摩地。別修妄念,存想固形。游於山林人不及處。有十種仙。
阿難。彼諸眾生,堅固服餌而不休息,食道圓成,名地行仙。
堅固草木而不休息。葯道圓成,名飛行仙。
堅固金石而不休息。化道圓成,名游(如上)仙。
堅固動止而不休息。氣精圓成,名空行仙。
堅固津液而不休息。潤德圓成,名天行仙。
堅固精色而不休息。吸粹圓成,名通行仙。
堅固咒禁而不休息。術法圓成,名道行仙。
堅固思念而不休息。思憶圓成,名照行仙。
堅固交遘而不休息。感應圓成,名精行仙。
堅固變化而不休息。覺悟圓成,名絕行仙。
阿難。是等皆於人中煉心,不修正覺。別得生理,壽千萬歲。休止深山或大海島,絕於人境。斯亦輪回妄想流轉。不修三昧。報盡還來,散入

諸趣。

無垢光尊者在《如意寶藏論》中說,佛教和外道有五種區分方法:

一、皈依。佛教皈依的是佛、法、僧三寶,而外道皈依的是遍入天、大自在天、上帝等。所以皈依三寶是基礎,我們以後區分佛教和外道

時,首先要以皈依來分。

二、見解。見解有暫時和究竟之分,佛教的暫時見解就是四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有漏皆苦、涅盤寂滅,最究竟的見解,是遠離

四邊八戲的大空性。而外道根本沒有這種殊勝的見解,雖然有些竅訣暫時可以壓制煩惱、痛苦,但無法從根本上斷除。

三、修行。佛教有三十七道品的修行方法,可依之次第修持大悲空性。而外道只能暫時修持制止分別念的禪定,並沒有如是殊勝的修法。

四、行為。佛教是遠離貪嗔痴以及損害眾生的行為,而外道經常損害眾生,也不能脫離貪嗔痴的行為。

五、果位。佛教是聲聞緣覺、菩薩、佛陀三解脫,而外道沒有如是的解脫,只能流轉於輪回當中。

慧律大法師曾開示

未曾聽聞佛法,生命就毫無意義可言。
得聞解脫之道,而未能依教奉行,則是人生最大的悲哀!

如果看完我的回答對佛教有興趣,可看末學個人簡介中我推薦的佛教資料。希望您能早日了解輪回的苦患,回歸佛法的懷抱!

㈢ 怎麼算名字"字"什麼

古人的姓、氏、名、字、號

平時我們碰到一個陌生人,要想與之溝通,總要問「您貴姓?」「您尊姓大名?」我們國家舉行重大會議,公布人事安排,凡有多人擔任同樣職務,或其他場合如書的編者、作者為多人時,排順序往往是「以姓氏筆劃為序」。那麼什麼是姓氏?姓、氏是一樣的,還是不同的?名又是怎麼回事?我們在看古書,、古典戲劇時往往會碰到同一個人在他的姓名之外,又有字、號的情況,有時還不止一個號,不同的場合,有不同稱呼。這又是怎麼回事。

一、姓

許慎《說文解字》卷二四「女部」:「姓,人所生也,從女、生,生亦聲。」班固《白虎通德論》卷九曰:「姓者,生也,人稟天氣所以生者也。」 《左傳·隱公八年》「天子建德,因生以賜姓」。這都說出了「姓」的本義是「生」。因此人們普遍認為,姓最初是代表有共同血緣、血統、血族關系的種族稱號,簡稱族號。作為族號,它不是個別人或個別家庭的,而是整個氏族部落的稱號。據文獻記載,我們的祖先最初使用姓的目的是為了「別婚姻」,「明世系」、「別種族」。它產生的時間大約在原始社會的氏族公社時期。

姓是怎麼來的?人們推測,姓的由來與祖先的圖騰崇拜有關系。在原始蒙眛時代,各部落、氏族都有各自的圖騰崇拜物,比如說麥穗、熊、蛇等都曾經是我們祖先的圖騰,這種圖騰崇拜物成了本部落的標志。後來便成了這個部落全體成員的代號,即「姓」。由於古代氏族部落的數量畢竟是有限的、可數的,所以,純正的遠古時代留下來的姓是很少的。

後人據《春秋》整理出來的「古姓」有:媯(今河北涿鹿有媯水)、姒、子、姬、(周王族姓)、風、贏(秦姓)、己、任、吉、芊、曹、祁、妘、姜、董、偃、歸、曼、羋(楚姓)、隗(原北方少數民族姓)、漆(瞞)、允等22個姓。這些姓中近半數帶女字旁。所以,人們推測,姓的產生可能在母系氏族社會。章太炎先生及其他學者又從《說文》、《山海經》、甲骨文、金文等較古的文獻中整理出幾十個古姓(約59個,章太炎得52個,他人又從金文中得嫘等7個),這樣加上原有的也不過80幾個,可以想見,這只是遠古實際存在的姓中的一部分,原有的姓肯定不止這些。其他的已佚。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時候的姓決沒有我們今天講的「姓」多。我們這里可以羅列幾個從古至今具有代表性的關於姓的數字。

①北宋以後的封建社會,長期作為兒童識字讀物的《百家姓》(北宋錢塘無名氏編),共收入502個姓氏(其中單姓342個,復姓60個。開頭曰: 「趙錢孫李,周吳鄭王,馮陳褚衛,蔣沈韓楊……」)②宋代鄭樵《通志·姓氏略》中統計古代姓氏共有1745個。③明代翰林院編修吳沈等人據當時戶部所藏戶籍編成《皇明千家姓》,收姓氏1968個。(開頭曰:「朱奉天運,富有萬方,聖神文武,道合陶唐……」)④清代康熙帝親自審定《御制百家姓》,(開頭曰: 「孔師闕黨,孟席齊梁,高山詹仰,鄒魯榮昌,冉季宗正,游夏文章……」)⑤清人張澍《姓氏尋源》、《姓氏辨誤》中說古姓氏有5129個。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大陸學者閻福卿等曾編輯出版過《中國姓氏匯編》共收姓氏5730個。其中單姓3470個,雙字姓2085個,三字姓163個,四字五字姓12個。台灣省也出版過《中華姓符》共收姓氏6363個,但裡面有異體字重復收入的情況。⑦據中國語言文字改革工作委員會漢字處1984年的抽樣調查及有關專家的估計,直到今天還在使用的姓氏在3000個以上。(氣象出版社2001年1月出版王大良編《當代百家姓》據1982年全國人口普查數據認為:目前,我國常用的姓約400個,按當時人口數算,前100個姓是:李王張劉陳楊趙黃周吳,徐孫胡朱高林何郭馬羅,梁宋鄭謝韓唐馮於董蕭,程曹袁鄧許傅沈曾彭呂,蘇盧蔣蔡賈丁魏薛葉閻,余潘杜戴夏鍾汪田任姜,范方石姚譚廖周熊金陸,郝孔白崔康王丘秦江史,顧侯郎孟龍萬段雷錢湯,尹黎易常武喬賀賴龔文。這100姓佔全國總人口的87%以上。其中李王張劉陳5姓就有3億多人口。李8700萬、王8000萬、張800萬、劉6000萬、陳5000萬。全國各城市的大姓情況也不一樣,如上海前10名的姓是:張王陳李徐朱周吳劉沈。)這個數字跟我們前面說的所謂遠古即有的純正的「姓」相去太遠了。那麼另外那些也被稱作姓的字又是怎麼回事呢?那些字就是現代姓的主要組成部分 「氏」,下面就來介紹 「氏」。
二、「氏」

由於人口的繁衍,原來的部落又分出若干新的部落,這些部落為了互相區別以表示自己的特異性,就為自己的子部落單獨起一個本部落共用的代號,這便是 「氏」,當然也有的小部落沒這樣做,而仍然沿用老部落的姓的。有的部落一邊沿用舊姓,一邊有自己的「氏」。這些小部落後來又分出更多的小部落,它們又為自己確定氏,這樣氏便越來越多,甚至於遠遠超過原來姓的規模。

從時間上來講,這已是父系氏族社會的事情了,氏帶上了這個時代的烙印。所以「氏」可以說是姓的分支。《通簽·外紀》說:「姓者統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就很能說明二者的關系。「姓」是不變的,「氏「是可變的。顧炎武也說「氏一傳而可變,姓千萬年而不變。」秦漢之前,姓和氏在不同場合使用,哪些人有姓,哪些人用氏有嚴格規定,漢代以後,姓氏不加區分,姓氏合一,統稱為姓。最明顯的標志是《史記》,根據現有姓氏、推究它們的來源或者說最初確定它為姓氏的緣由,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

(1)前面提到過,帶女字旁的姓氏如:娰、姬、姜、媯、贏等,這是母系氏族社會女性崇拜的反映。有些直接就是女族長的名姓稱號。

(2)以動植物或其他自然物為姓氏。如馬、牛、羊、豬、蛇、龍、柳、梅、李、桃、花、葉、谷、麥、桑、麻、粟、山、水、林、木、風、雲、河、江、金、石、鋼、鐵、玉等,這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部落的圖騰。

(3)以封國、采邑或職官、爵位為姓。如齊、楚、燕、韓、趙、魏、秦、魯、蔡、鄭、陳、宋、阮;司徒、司馬、司空、樂正、宰、上官、太史、少正、王、侯、公孫、伯子等,由於古代封爵職官名目繁多,故此類姓很多。

(4)以出生地、居住地或職業為姓,如姚(虞舜生姚墟)、東方(伏羲住處)、西門、東門(魯庄公子遂後代封住地)、東郭、南、百里、歐陽(越王勾踐,被封在烏程歐陽亭)、陶、巫、卜、醫等。

(5)以祖先族號、謚號為姓。如唐、虞、夏、商、周、殷,文、武、昭、穆、康、庄、宣、平、成等。

(6)其他(在姓中還有幾種變種,突變情況):

A、皇帝賜姓。如劉邦賜項伯姓劉。李煜賜奚廷圭(墨務官)姓李。

B、為避災難而改姓。如伍子胥在吳被殺後,子孫逃到齊國,改姓王孫;陳厲公子陳完,在陳內亂後逃到齊國做了大夫,改姓田。

C、為避皇帝或聖人諱而改姓。如荀改孫,庄改嚴,丘改邱等。

D、嫌原姓復雜、字多而改姓。如司馬簡姓司或馬或馮,歐陽簡姓歐。

E、少數民族主動從漢姓。如北魏孝文帝規定鮮卑族人改用漢姓如陸、穆、賀、於等,皇族帶頭,由原來的姓拓跋改為姓元。

F、另外,拓跋、單於、宇文、長孫、呼延、尉遲、耶律、完顏,愛新覺羅等都是少數民族姓的漢語譯音。有些少數民族姓在譯成漢語後,嫌字太長就簡化,如愛新覺羅,改姓羅,金。從以上可看出,同姓不一定一家。

今天在公共社交場合的「貴姓」、「尊姓」、「按姓氏筆畫為序」中的姓,實際上包括了古姓、氏這兩方面的內容。

另外,古代姓氏還有幾點值得注意:

①戰國前,貴族才有姓氏,貴族男子稱氏,女子稱姓。因為「姓所以別婚姻」,「氏所以別貴賤」,「貴者有氏,賤者有名無氏」(《通志·氏族略序》)顧炎武在《日知錄》中說:「考之於《傳》,二百五十五年之間,有男子而稱姓者乎?無有也。」

那麼男子稱什麼呢?1、貴者稱氏;2、賤者則以職業概括之。如奕秋、庖丁、匠石、醫和、優孟,這些職業名後來才成了姓。當時是通稱。

②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禮不娶同姓」,「父母同姓,其出不蕃」(《左傳》),「同姓不婚,惡不殖也」。(《國語》)有人認為裡面隱含了樸素的優生學。

春秋時,魯昭公娶吳女為夫人,兩人都姓姬,乃改夫人姓孟,稱吳孟子。

③因為「姓」起著「別婚姻」的作用,貴族男子又不稱姓,故女子稱姓特別重要,為了給待嫁或已嫁的同姓女子加以區別,就形成了對女子的特殊稱呼,在姓的前後加前綴、後綴。

A、前綴用排行:孟、伯、仲、叔、季。如孟姜、伯姬、叔隗,

B、以夫家的采邑、謚號為前綴:如晉姬、武姜、文贏。

C、加氏、女、母、姬、媼、嫗等後綴,如張氏、商女、孟母、吳姬、趙媼等。

三、名 名是每個人的代號。姓氏是公共的,

名是個人的。歷朝歷代的命名習慣,反映了一定時期內的社會意識形態。由於人們所屬的民族、社會、歷史、宗教信仰、道德傳統及文化修養的不同,其命名習慣也很不相同。

「名」的產生也是在氏族社會時期,同時也是人的個體意識逐漸覺醒的必然結果。《說文》對名這樣解釋:「名,自命也。從口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見,故以口自名」。意為,黃昏後,天暗黑不能相認識,各以代號稱。這便是名的由來。這多少有些傳說意味。人們發現使用「名」的便利性,便逐漸通行起來,使得人皆有名,並對命「名」講究起來。實際上,名的出現是私有制經濟出現後的必然產物。古時天下為公,一個部落一個名號,黃帝、炎帝、共工、蚩尤都是部落名。

據《周禮》「婚生三月而加名」,嬰兒出生三個月後由父親取名,我們現在所看見最早的名是商代人的名。當時的習慣,崇尚以天干為名。也往往以其生日干支來命名,主要以天干命名,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個天干)。如太乙,成湯(天乙),太丁,盤庚,帝辛(紂)外丙、仲壬、太甲……武丁(盤庚曾孫)。陳夢家《殷商卜辭綜述》認為:太康(即大庚),仲康(中庚),少康(少庚)等。周代以後對命名有所講究。春秋魯桓公六年(705)魯桓公問命名應遵守的禮節時,大夫申提出「信」「義」「象」「假」「類」五條(「五則」)。到戰國時,很多貴族通過占卜來給自己的兒子命名,如屈原(皇攬揆余初度兮,肇錫余以嘉名)。隨著儒學的興起,對起名的講究越來越復雜,成書於戰國年間的《周禮》中對命名除了前面提的主要注意的五條之外,還規定了「六不」。即(1)不以國(2)不以官(3)不以山川(4)不以隱疾(5)不以畜牲(6)不以器幣。

秦漢以後,隨著封建專制的加強,在命名方面除了對「五類」、「六不」同樣講究外,還對一些寓含王霸意義的字眼如龍、天、君、王、帝、上、聖、皇等字禁止使用。有些朝代不禁。

魏晉以後,一代代的學風、思潮、單從命名方面即能看出一些。

如魏晉南北朝人自命清高,玄學盛行,起名講究高雅。如盛行以「之」命名,如王羲之子獻之,孫靜之、楨之。畫家顧愷之,將軍劉牢之,科學家祖沖之,史學家裴松之,文學家顏延之,楊銜之等。

南北朝佛教盛行,取佛僧名成了時髦。一時間,僧佑、僧護、僧智、梵童、摩訶之名比比皆是。據正史載,南北朝帶僧字的名有122人,曇者39人,佛者24人。

唐宋時,道熾一時,僧也極紅。以金、木、水、火、土五行命名成了時尚。如朱熹(火),父名松(木),兒名 (土),孫名鉅、鉤、鑒、鐸(金),曾孫名淵、泠、潛、濟、浚、澄(水),剛好是五行一個循環。

周秦兩漢單名多於雙名。

有些雙名也是單名,如晉介之推,虞宮之奇,鄭燭之武,佚之狐,之為虛字,不算。還有一個「不」字,韓申不害,楚蕭不疑,趙國趙不倦,漢代程不識,不危、不惑等皆如此。

另外,漢人取名:(1)尚英武,雄渾勁健。像勝、武、勇、超、猛、固、彪、舉等這很常用。

(2)見賢思齊、追慕聖人。如張禹,趙禹、鄧禹、陶湯、張湯、趙湯、周昌、王昌、張堯、黃舜等就體現這一特色。

(3)求長生長壽。如萬年、延壽、壽王、千秋、去病、去疾、彭祖、彭生等名常見。

王莽時,「令中國不得有二名」,《春秋》「譏二名」,《公羊傳》:「二名非禮也」,可能單名多於雙名的原因。西漢15帝,二人復名;東漢13帝全單名。

西漢至東晉,54帝,4個復名,單名94%,東漢以後,尤其兩晉南北朝,佛道盛行,一時間佛名盛行:金剛、力士、文殊、目連、葯王、般若、三寶隨處可見,以帶佛氣。僧、佛、摩、梵、曇,直取佛名也很多。

唐宋後,取復名多起來,皇帝除外,因單名易於避諱。

另外,唐人追求雅,以文、德、儒、元、雅、士等字命名很流行。

五代時,因《尚書·太甲上》有「旁求俊彥」《偽孔傳》有「美士曰彥」。故而,據正史載,五代共有87人以「彥」字命名。元代人以取蒙文名為時尚。

元末,張士誠原名九四,「士誠」之名乃一文人所取,是在取笑他,他還不知,典出《孟子》:「士,誠小人也」之句。

宋以後,尤其明清,字輩譜命名法最盛行。至今,從農村族譜中可看出這一現象。其字當然是些寓意吉利的字,如文武,富貴、昭慶、德祥、龍鳳、昌盛等。 明清以族譜命名為特徵,影響很大。

1744,乾隆為孔子後裔定了三十個字為:

希言公彥承 宏聞貞尚衍

興毓傳繼廣 昭憲慶繁祥

令德垂維佑 欽紹念顯揚

1920年,孔令貼又在這30個字後續了二十個字:建道敦安定,懋修肇益常。裕文煥景瑞,永錫世緒昌。

清滿貴族則喜歡用安、福、永、泰、保全、常榮、桂祥等吉利字命名。

而民間命名習慣約有以下數種:

①節令法:以生時節令,花卉為名,春花、梅、桃、李,夏雨、秋實、秋雨、秋艷、冬曉、冬梅、臘梅等。

②地名法:紀念孩子的出生地,如杭生、浙生、滬生、渝生、杭寧。

③盼子盼財法:如來娣、根娣、玲娣、招娣、延娣、來寶、來發。

④動物法:阿牛、阿鼠、小魚、小狗、小龍、阿龍、小駿(馬)、小鳳、鳳兒。

⑤體重法:九斤老太、九斤姑娘(加護身符的重量)。

⑥性變法:女當男養,亞男、冠男、家駿、家雄;男當女養,新妹、寶姬、秋月等。

⑦排行法:大牛、二牛、三小、小牛,大囡、二囡、三囡;根大、根亮(兩)、根山(三);張益(一)張耳(二)張山散(三)等。

⑧五行法:如前述朱熹一家祖孫五代。

⑨綜合的,如潤土(節令加五行)。

民國年間尚洋名:瑪麗、海倫、彼德、約翰、湯姆很多。

文革間尚紅、建、衛、忠、青等字。

現在的趨向:朦朧、洋名、多字名。

古代的女子有姓無名,在家只有小名、乳名,對外則稱某某氏。

四、字

「字」只是限於古代有身份的人。

《禮記·曲禮》上說:「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就是說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字,取字的目的是為了讓人尊重他,供他人稱呼。一般人尤其是同輩和屬下只許稱尊長的字而不能直呼其名。

古人命字方法的主要依據有以下幾種:

①同義反復。如屈原名平,字原,廣平為原。孔子學生宰予,字子我,季路字子由,顏回字子淵,諸葛亮字孔明,陶淵明字元亮、周瑜字公瑾,諸葛瑾字子瑜,文天祥字景瑞,都屬此類。

②反義相對。晉大夫趙衰(減少意)字子餘(增多)。曾點(小黑也)字子晳,色白也。唐王績字無功,朱熹(火亮)字元晦,元趙孟\(俯)字子昂,晏殊字同叔。

③連義推想。趙雲字子龍(雲從龍);晁補之,字無咎;蘇軾,字子瞻(《左傳僖28年》:「君馮軾而觀之」);岳飛字鵬舉。

從以上三類可以看出,字與名有密切關系,字往往是名的補充或解釋,這叫「名字相應」,互為表裡,故字又稱作「表字」。這三種是主要的,另外還有以干支五行命字,以排行命字,或者字行加排行,字後加父(甫)的情況一般也歸入字的范圍。

命字方面與命名同樣,有著時代氣息,一個總的趨向是美詞化和尊老化,在尊老化方面更加顯。

唐宋以後,由於理學加強,一些繁文褥節越來越多,讀書人之間在稱呼上也大做文章,稱字,是為了表尊敬,但時間長了之後,漸感稱字還不夠恭敬,於是又有了比字更表恭敬的號。

五、號

號也叫別稱、別字、別號。《周禮·春官·大祝》:「號為尊其名更美稱焉」。名、字是由尊長代取,而號則不同,號初為自取,稱自號;後來,才有別人送上的稱號,稱尊號、雅號等。

號起源很早,但直至六朝時期還不流行,葛洪、陶潛有號,當時多數人沒有。到唐宋間才特別盛行起來,原因有二:1、倫理道德加強,2、文學發達,文人講究文雅。至明清,由於文人范圍擴大,加上帝王提倡,更加盛行起來。縱觀古人命號特點,我們也可以概括為幾條。

自號一般都有寓意在內。

1、或以居住地環境自號:如陶潛,自號五柳先生。李白自幼生活在四川青蓮鄉,故自號青蓮居士。蘇軾,自號東坡居士。陸游,號龜堂。辛棄疾號稱稼軒居士。明武宗朱厚照自號錦堂老人,明世宗朱厚璁自號天池釣叟,明神宗朱翊自號禹齋。乾隆晚年自號十全老人、古稀天子。咸豐(奕 )自號且樂道人。

2、或以旨趣抱負自號:杜甫,自號少陵野老,「一萬卷書,一千卷古金石文,一張琴,一局棋,一壺酒,一老翁」——「六一居士」是歐陽修晚年的自號。賀知章,自號四明狂客;金心農自號出家庵粥飯僧,都體現了個人的旨趣。

3、有些人還以生辰年齡、文學意境、形貌特徵,甚至驚人之語自號。

辛棄疾自號六十一上人,趙孟\甲寅年生,自號甲寅人;元鄭元右,自號尚左生,明代祝允明自號祝枝指生,後在民間演變成祝支山。朱 尊,自號夕陽芳草村落,唐寅自號江南第一風流才子,普救寺婚姻案主者。徐樹丕,自號活埋庵道人。

別人贈號主要有三種情況:

1、以其軼事特徵為號。如李白,人稱謫仙人。宋代賀鑄因寫了「一川煙柳、梅子黃時雨」的好詞句,人稱賀梅子。張先因寫了「雲破月來花弄影」,「浮萍斷處見山影」,「隔牆送過鞦韆影」三句帶「影」字的好詩,人稱「張三影」。類似例子再如:

山抹微雲秦學士——秦觀「滿庭芳」詞「山抹微雲,天連衰草」

露花倒影柳屯田——柳永,《破陣子》詞中有「露花倒影」句。

張孤雁——張炎《解連環·孤雁》

紅杏尚書——宋祁(工部尚書)《木蘭花》「綠楊煙外曉春寒,紅杏枝頭春意鬧」。

現當代作家的筆名、藝名也可算入號的范疇,有的是自號,有的是贈號。

郭沫若(筆名)原名開貞,巴金、夏衍、冰心全是筆名(自號),而非原名。

藝號(贈號):

張英傑——蓋叫天,牛俊國——牛得草,荀慧生——白牡丹,李慧敏——白玉霜,毛稚黃——毛三瘦。

2、以官職、任所或出生地為號。王安石稱王臨川;杜工部(杜甫),賈長沙(賈誼);王右軍(王羲之);湯顯祖稱湯臨川;康有為,廣東南海人,稱康南海;孔融,曾任北海太守,人稱孔北海;顧炎武,江蘇崑山亭林鎮人,人稱顧亭林。清代民謠「宰相合肥天下瘦」說的是李鴻章(合肥人),「司農常熟世間蕪」 說的是翁同和為常熟人,時任戶部尚書。

3、以封爵、謚號為號

諸葛亮封武鄉侯,人稱武侯;司馬光,封溫國公,岳飛,謚號武穆。

宋以後,文人之間大多以號相稱,以至造成眾號行世,他們的字名反被冷疏的情況。蘇軾一生有14類38個名號,魯迅先生一生(1881—1936)57歲,共用過140多個名號(主要是筆名)。

魯迅原名周樟樹,字豫才,改名樹人。1898年,第一次用筆名,戛劍生、樹人。1818年,《狂人日記》發表時,始用魯迅筆名。三十年代後更多,最多的為1933年26個和1934年41個。這兩年也是他的創作高峰,作品最多的時期。

由於號可自取和贈送,因此具有自由性和可變性。以至許多文人,有很多別號,多的可達幾十個,上百個,「別號太多,反成攪亂」(鄭板橋集題畫。靳秋四索畫),所以近代以後,尤其建國以來,文人用號之風大減,不少人發表作品不用筆名,就用真名。少數文人存有別號,多為20世紀三、四十年代前就出名的文人。如魯迅曾自號書齋,綠林書室,且介亭;王力自號龍蟲並雕齋;姚雪垠,無止境齋;葉聖陶未厭居,俞平柏古槐書屋,此可謂遺風

㈣ 三寶的使用注意事項

1.使用之前應檢查安全帽的外觀是否有裂紋、碰傷痕及、凸凹不平、磨損,帽襯是否完整,帽襯的結構是否處於正常狀態,安全帽上如存在影響其性能的明顯缺陷就及時報廢,以免影響防護作用。
2.使用者不能隨意在安全帽傷拆卸或添加附件,以免影響其原有的防護性能。
3.使用者不能隨意調節帽襯的尺寸,這會直接影響安全帽的防護性能,落物沖擊一旦發生,安全帽會因佩戴不牢脫出或因沖擊後觸頂直接傷害佩戴者。
4.佩戴者在使用時一定要將安全帽戴正、戴牢,不能晃動,要系緊下顎帶,調節好後箍以防安全帽脫落。
5.不能私自在安全帽傷打孔,不要隨意碰撞安全帽,不要將安全帽當板凳坐,以免影響其強度。
6.經受過一次沖擊或做過試驗的安全帽應作廢,不能再次使用。
7.安全帽不能在有酸、鹼或化學試劑污染的環境中存放,不能放置在高溫、日曬或潮濕的場所中,以免其老化變質。
8.應注意在有效期內使用安全帽,植物枝條編織的安全帽有效期為2年,塑料安全帽的有效期限為2年半,玻璃鋼(包括維綸鋼)和膠質安全帽的有效期限為3年半,超過有效期的安全帽應報廢。 (1)安全帶應高掛低用,注意防止擺動碰撞。使用3m以上長繩應加緩沖器,自鎖鉤所用的吊繩則例外。
(2)緩沖器、速差式裝置和自鎖鉤可以串聯使用。
(3)不準將繩打結使用。也不準將鉤直接掛在安全繩上使用,應掛在連接環上使用。
(4)安全帶上的各種部件不得任意拆除。更換新繩時要注意加繩套。
(5)安全帶使用兩年後,按批量購人情況,抽驗一次。圍桿帶做靜負荷試驗,以2206N拉力拉伸5mm,如無破斷方可繼續使用。懸掛安全帶沖擊試驗時,以80kg重量做自由墜落試驗,若不破斷,該批安全帶可繼續使用。對抽試過的樣帶,必須更換安全繩後才能繼續使用。
(6)使用頻繁的繩,要經常進行外觀檢查,發現異常時,應立即更換新繩。帶子使用期為3~5年,發現異常應提前報廢。 1、使用時,應避免發生以下現象:
⑴隨便拆除安全網的構件;
⑵人跳進或把物品投入安全網內;
⑶大量焊接火星或其他火星落入安全網內;
⑷在安全網內或下方堆積物品;
⑸安全網周圍有嚴重腐蝕性煙霧。
2、對使用中的安全網,應進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檢查,並及時清理網中落下的雜物污染,當受到較大沖擊時,應及時更換。

㈤ 壽山石資料

壽山石
福州的壽山石,我國傳統的「四大印章」之一。石分布在福州市北郊與連江、羅源交界處的「金三角」地帶。若以礦脈走向,又可分為高山、旗山、月洋三系。因為壽山礦區開採得早,舊說的「田坑、水坑、山坑」,就是指在此礦區的田底、水澗、山洞開採的礦石,經過1500年的採掘,涌現的品種達百數十種之多。

壽山石在寶石和彩石學中,屬彩石大類的岩石亞類,它的種屬,石名很復雜,約有一百多個品種。按傳統習慣壽山石的總目一般可分為「田坑」、「水坑」和「山坑」三大類。

環繞著壽山村的是一條涓涓流水,就在這涓涓繞村行的壽山溪兩旁的水田底層,出產著一種「石中之王」壽田石。因為產於田底,又多現黃色,故稱為田坑石或田黃。田石以色澤分類,一般可分為黃田、紅田、白田、灰田、黑田和花田等。

黃田石是田石中最常見的,也是最具代表性的石種。田黃的共同特點是石皮多呈微透明,肌理玲瓏剔透,且有細密清晰的蘿卜紋,尤其黃金黃、橘皮黃為上佳,枇杷黃、桂花黃稍次,桐油黃是田黃中的下品。田黃石中有稱田黃凍者,是一種極為通靈澄澈的靈石,色如碎蛋黃,產於中坂,十分稀罕,歷史上列為貢品。

白田石是指田石中白色者,質地細膩如凝脂,微透明,其色有的純白,有的白中帶嫩黃或淡青。石皮如羊脂玉一般溫潤,越往裡層,色地越淡,而蘿卜紋、紅筋、格紋卻越加明顯,似鮮血儲於白綾緞間。石品以通靈、紋細、少格者為佳,質地不遜於優質田黃石。

紅田石:田石中色紅者稱為紅田石。生為紅田有兩種原因,一為自然生成一身原紅色;一為人工煅燒而成後天紅,天生的紅田石稱為橘皮紅,是稀有石種。

壽山村東南有山名坑頭山,是壽山溪的發源地,依山傍水有坑頭洞和水晶洞,是出產水坑石的地方。因為洞在溪旁,石浸水下,故又稱「溪中洞石」。水坑石出石量少,佳質尤罕,因此今日市場上所見水坑石佳品,多系百千年前的舊物,故有「百年稀珍水坑凍」之說。水坑石是壽山石中各種徑凍石的薈萃,主要品種有水晶凍、黃凍、天藍凍、魚腦凍、牛角凍、鱔魚凍、環凍、坑頭凍及掘性坑頭等,色澤多黃、白、灰、藍諸色。

山坑石,是壽山石中的大宗,是高中檔壽山石印章和石雕藝術品的主要原料來源。高山系是山坑石的總代表。

高山石通靈瑩麗,唯石品多達百種,石質優劣各異,命名多不規范,以色、以相、以產地、以始掘者命名現象都有。以色分類的有紅高山、白高山、黃高山、蝦背青、巧色高山。以相分類的有高山凍、高山環凍、高山晶、掘性高山、高山桃花凍、高山牛角凍、高山魚腦凍、高山魚鱗凍。以產洞命名的有和尚洞高山、大洞高山、瑪瑙洞高山、油白洞高山、大健洞高山等等。

在高山東北2公里處的杜陵山中,出產一族相對獨立的石材,統稱杜陵坑石。杜陵坑石品種繁多,亦有以石色、以開采人名和開采方式來區別命名石種的習慣,如白杜陵、紅杜陵、黃杜陵、杜陵晶、棋源洞杜陵等。

源於杜陵坑山臨溪處的善伯洞,從質地來講,此石溫膩脂潤、半透明、性微堅,肌理多含金砂點和粉白點,杜陵坑石則無。從顏色上看,色多鮮艷。1989年以來,屢出佳石,其石分為紅善伯洞、黃善伯洞、白善伯洞、善伯晶、銀裹金善伯洞、善伯尾等。

在壽山村東南8公里處有月洋村,有座山稱月洋山,其周遭所產壽山石統稱月洋系石。月洋系產石僅十餘種,其中最佳麗的神品,要稱芙蓉石,芙蓉石被稱為中國「印石三寶」(田黃、芙蓉、雞血)之一。芙蓉石洞在月洋山頂峰,石質極為溫潤,凝脂,細膩,雖不甚透明,然雍雅盡在其中。同時,芙蓉石亦是壽山石中一大石族,以色劃類,分為紅芙蓉、白芙蓉、黃芙蓉、芙蓉青、紅花凍芙蓉;又有以洞分類者,稱將軍洞芙蓉、上洞芙蓉等。

旗山系壽山石礦藏豐富,品種繁多,是僅次於高山系的第二大系。旗降石石質結實,溫潤,堅細,凝膩,微透明或不透明,實有光澤,色彩豐富,以紅、黃、紫、白等兩色及多色相間者常見,是壽山石中一大家族,如黃旗降、紅旗降等。

壽山石的應用和欣賞

壽山石除了大量用來生產千姿百態的印章外,還廣泛用以雕刻人物、動物、花鳥、山水風光、文具、器皿及其他多種藝術品。這種供藝術雕刻用的壽山石主要產於壽山及峨嵋、東仔、湖潭、石碧頭等礦床,其礦物成分以地開石、高嶺石為主,葉臘石次之。

優美的壽山石藝術品在人類社會生活中不僅有助於物質文明,而更重要的是有助於精神文明事業的發展。它可以使人陶冶情操,美化心靈,益壽延年。例如,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郭功森用旗降石為材料所創作的「曲水流觴」就描繪了公元353年(永和九年)的蘭亭盛會。正如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蘭亭集序》之所贊述:「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是日也,天朗所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作品布局合理,境界曠遠,富有詩情畫意。其他如高山石「竹林七賢」亦為郭功森的佳作。馮久和的高山石「鳥鳴花果艷」則展現了春光明媚,鳥語花香,生機永存。陳敬祥以高山石為材料所創作的「求偶雞」,在壽山石雕中首創了鏤空雕技法(1956年),刻有一隻母雞在雞籠內撲翅欲出,籠外幾只公雞跳躍求歡,真實可愛。林亨雲以高山石為材料所創作的「海底世界」廣泛採用了鏤空雕的技法,不僅紅、黃、赭、白、黑、灰等各色藝術形象布局合理、協調一致,而且同一顏色中還有濃淡或深淺之分,使作品顯得別有風韻。特別是原來重達65公斤以上的高山石石料,經過他精心雕鏤,最後只剩下不足20公斤。由此而使作品更顯得色彩層次分明,對比強烈;虛實結合,玲瓏剔透。各種魚類游弋於水中,怡然自得。

那些色澤暗淡、質地較差的壽山石則不能用作石雕材料,可大量用於工業生產,如耐火材料、造紙、橡膠、塑料、塗料、油漆、陶瓷、水泥、化學工業等生產即用之。

賞壽山石重在「三看」

成功的作品是作者的文化水平、藝術修養、雕刻技藝和實踐經驗等諸多綜合能力及水平的反映。美的表現是和藝術家所能獲得的思想力量成正比的,壽山石雕藝術正是如此。

雕製成工藝品的壽山石有非常高的欣賞和收藏價值。壽山石的原石,因為它的質地、顏色、光澤和紋路等,也自有它的欣賞和收藏價值。

壽山石原石的收藏早在明朝初年以前就已經開始。因為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建於唐光啟三年(887年)的壽山村「壽山廣應院」被焚於火。火後在「廣應院」的故址留有許多壽山石,以後被稱為「寺坪石」。所以明•徐火勃的《游壽山寺》詩寫:「草侵故址拋殘礎,雨洗空山拾斷珉。」「斷珉」指被「廣應院」僧人收藏過的「壽山石」。但其時收藏「壽山石」原石可能不是為藝術欣賞,而是為了雕琢之後製造器具。明末,曹學銓發現並開始收藏田黃石,至清代,「壽山石熱」在全國各地如火如荼,於是在收藏壽山石雕品的同時,也掀起收藏壽山石原石的熱潮。壽山石原石除了可以加工成價值連城的壽山石工藝品外,其本身的質地、紋理、顏色以及所派生的文化都極具收藏的價值。比如說壽山石中的田黃石,因為有「易金十倍」的價值,收藏一塊田黃石,便是一個資產的「保險箱」,也可以說是財產數量的象徵。因此從古至今不斷有「千金買田黃」或是「萬金買田黃」的例子,但更多的收藏是為了藝術的欣賞。現代壽山石收藏家仍有許多熱衷於原石的收藏。1982年,美國—個教授「萬金買田黃」,便是買了一塊2兩重的田黃原石材。台灣有一個收藏家,專門收藏壽山石中的「芙蓉石」。中國畫家齊白石有「百石富翁」的佳話。他則窮搜廣采,收藏了一千顆,而且是質量上乘的「中國三大印石」之一的「芙蓉石」,被人戲稱為「千石王子」。

壽山石雕品始見於南朝的石俑,但雕技粗糙,除了作石俑殉葬外,不見有收藏的例子。梁克家的《三山志》說,宋代壽山石開始大量開采,並用於雕刻,精美者作為貢品發運汴梁,成為宮廷的玩物。大者為達官貴人陳列於幾案欣賞,小者則為文人雅士手中的玩賞品。宋代的壽山石雕藝術已經達到可以供玩賞的水平了。於是便有了「收藏」的歷史。但大多數為宮廷及達官貴人所收藏。元末,開始用壽山石刻印,並因此有壽山石印鈕藝術的產生,收藏壽山石印材和壽山石印鈕,成為當時文人雅士的「專利」,並一直影響到現在,成為一種歷史性的社會風氣。

壽山石雕十分注重依石造型,因而有「一相抵九工」之說。

收藏鑒賞壽山石雕,應該有以下三看:

一看「因材施藝」是否恰當。壽山石雕藝術最大的特點就是利用石料的天然色澤,雕刻出造型和色澤相適應的作品。我們在鑒賞和選購壽山石雕作品時要看雕刻藝人在「因材施藝」方面的獨到功力。看看是否充分利用石質、石形、石色、石紋來確定相應的題材與造型,而不是牽強附會。

二看技法是否合理。壽山石雕已由古墓葬出土的文化中看到的極為簡練的技法,發展為現代精細的高浮雕、透花雕和圓雕等。一件壽山石雕精品往往綜合應用各種傳統技法。

三看刀法是否充分。壽山石雕的技法,是通過運刀的刀法來體現的。壽山石雕的刀法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有簡練的刀法,有朴茂的刀法,有渾厚的刀法,有秀凌的刀法。如薄意雕刻,花鳥雕刻,多用秀凌的刀法;如人物圓雕、古獸印鈕等雕刻則多用朴茂的刀法,它適於收藏家、鑒賞家拿在手上「把玩」,而不刺手,另有一番情趣。

總之,成功的作品是作者的文化水平、藝術修養、雕刻技藝和實踐經驗等諸多綜合能力及水平的反映。美的表現是和藝術家所能獲得的思想力量成正比的,壽山石雕藝術正是如此。

壽山石印章形制

壽山石印章有四方章、立字章、扁方章、引首章、橢圓章(「鴨蛋章」)、圓形章和隨形章(天然章或自然章)等,其中以四方章最為常見和應用廣泛。

印鈕形制繁多,技藝精湛,聞名中外。大致可以分為七類:

①古獸類,俗稱「獸頭」,在壽山石石章的鈕飾中佔主要地位。藝術造型甚多,其中以古獅、螭虎最為常見。其他還有龍、鳳、鰲、蛟、熊等。

②動物類,指在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常見的野獸、家畜,如龜、蛇、虎、象、熊、豹等,以及用十二生肖為題材的「生肖鈕」。

③翎毛類,如雞、鴨、鵝、鷹、鶴、喜鵲等。

④魚蟲類,如鯉魚、金魚、螃蟹、蟬等。

⑤人物類,多以仙佛形象為主,如彌勒、羅漢、壽星、八仙等。也可以人獸結合,如伏獸羅漢、劉海戲蟾等。

⑥花果類,如牡丹、玉蘭、荷蓮、菊花、水仙、梅花、桃子、南瓜、佛手、石榴、葡萄等。

⑦博古圖案類,平頂印章多刻博古圖案鈕,如夔龍、夔鳳等,其技法為浮雕、陰刻、麻花(即「線刻」)三種。另外,還有鍾鼎彝器、古錢、瓦當、斗台、壽字、亭如樓閣等鈕飾。

印台有平台、覆斗台、壇台、天然台等四種。平台壽山石印章又有刻邊與不刻邊之分。「刻邊」就是在台下的四周施加陰刻或浮雕的紋飾,如夔龍、蟠龍紋、鳳紋、鳥紋、獸紋、雲紋雷紋等,多仿效古代青銅器上的圖案。印面一般不加裝飾。但在近代也有人在其上加刻薄意、浮雕或陰刻花紋、文字(俗稱「麻花」)等。

有道是:深山之靈石,巧匠有所鍾。自古人皆愛,只因其趣濃。

壽山石文化:
由於壽山石「溫潤光澤,易於奏刀」的特性,很早就被用於作雕刻的材料。1965年,福州市考古工作者在市區北郊五鳳山的一座南朝墓中出土兩只壽山石豬俑,這說明,壽山石至少在1500多年前的南朝,便已被作為雕刻的材料。元代篆刻家以葉蠟石作印材,使壽山石名冠「印石三寶」之首,登上文化大雅之堂。加上明、清帝王將相的百般青睞,從而形成壽山石雕刻藝術從萌芽到發展到鼎盛的一脈獨特的民間工藝文化史,壽山石雕也成了上至帝王將相下至黎民百姓都喜愛的文化藝術珍品。

當今,作為藝術的壽山石雕本身,可以說不論從數量上還是質量上已經發展成為一門獨特的藝術。但從歷史的角度看,它見載於典籍的文字史料卻又如此缺乏。毋庸忌言,壽山石文化是在嚴重的「缺血」狀態下發育起來的。這是一種文化的錯位。

壽山石雕的地位十分特別:一開始便被作為雕刻粗用器具的原材料,壽山上的僧侶,閑時就地取材,用壽山石雕香爐、念珠、佛像等,還被廣泛作為殉葬的石俑。這些最早的雕件絕大多數都石質粗劣,雕工粗陋。現在很難見到明朝以前,工好材優的壽山石圓雕,甚至,連質地粗劣,雕工簡陋的圓雕也難見到。顯然壽山石雕在當時只被當作一種廉價粗俗的日常品。缺乏可作為考據的實物,無疑給壽山石文化史的考證增加了難度。

元明以降,壽山石的「身分」開始「兩極分化」,這種「分化」在清朝表現得最為充分:或貴為天子身邊的寵物,或賤比民間的粗雜之物。宋元明以來,偶有極個別材質較精的「幸運兒」巧遇青睞,被精雕細琢,擺進文豪權貴的案幾之上,一時身價百倍。除此以外,絕大多數石雕仍然逃不開「貧賤」的地位。

任你隨意審視一種諸如「茶文化」、「鬼文化」、「才子文化」等,動輒都有數千年的歷史,文字典籍卷帙浩瀚,與此相比,在壽山石藝術的文化坐標上,有一個特殊的「盲區」:就是「書面文化」的嚴重「缺血」。被稱為壽山石文化的第一部專著的出現晚在清朝,高兆的《觀石錄》,全文2700字。書中對壽山石進行了「山坑」、「水坑」的簡單分類,對140餘枚壽山石作了描述和評價,分神、妙、逸三品,並言及石雕名人潘子和、謝奕、楊玉璇等人的藝術技巧,總結了他們雕刻壽山石「相石」、「解石」及磨光的經驗。其實,《觀石錄》只是一本薄薄的壽山石的「文化品玩」雜感,難稱「理論」。稍後,毛奇齡著《後觀石錄》,全文也只有3600多字,對49枚壽山石作「品玩」式的記錄。文中較有歷史意義的是對壽山石分類上首次提出「山、水、田」三坑之說,至今仍普遍被人們接受。「前後觀石錄」被後世譽為「雙璧」。乾隆年間,藏石家鄭傑編寫《壽山石譜》,一反高、毛「因相命名,隨色取號」的定名法,提出以產地命名石種的觀點,被後人普遍採納。

所謂文化,狹義地講,就是文人對事物文化的介入。「前後觀石錄」的面世,標志著文人從文字上對壽山石藝術的真正介入,但「兩錄」充其量只是帶有欣賞性質的文化隨筆而已,真正較為完整、全面且理論性較強的壽山石專著應該是龔綸對壽山石的名品、產地、征故和雕冶作系統的評價的《壽山石譜》,全文一萬余字。而後,還有張宗果的《壽山石考》、陳子奮的《壽山石印石小志》、潘主蘭的《壽山石刻史話》、方宗王圭 的《壽山石志》及《壽山石全書》、陳石的《壽山石雕藝術》、施寶霖的《印鈕藝術》、陳石和王植倫合著的《壽山石文化》等。這,大約就是幾千年歷史中有關壽山石雕藝少得可憐的一點「專著」文字的「代表作」了。此外,還有一點歷代名人吟詠壽山石的詩句、散文等文學作品。與卷帙浩瀚的中華傳統文化相比,數量上少得可憐。

石農們的壽山石「文化」是幾個全世界「通用」的「傳說」,諸如女媧補天、鳳凰下蛋之類,既可用在鐵馬冰河的北方,又可用在杏花春雨的江南,只要故事的地點改換一下就行。藝人們的「理論文化」通常是「一相抵九工」之類的「經驗談」,往往只是「口頭文化」,需幫閑的墨客整理成文,才能得以留傳。真正占踞文壇的文人雅士常「惜墨如金」,不屑為這「下里巴人」「浪費」筆墨。

19世紀以來,中華民族一直沉陷於烽火戰亂的嚴重侵擾之中,諸業俱廢,民不聊生。壽山石雕行業也難於倖免。解放後,星移斗轉,滄海桑田,百廢俱興,壽山石雕藝人的身分有了實質性的變化,他們從卑微的社會底層一下子變為受人尊敬的民間藝術家。壽山石雕藝人們自發組織了雕刻組,不久,東、西兩大門派又屏棄宗派之見,聯合成立了合作社,並發展為後來有數百人的工藝石雕廠,結束了長期以來壽山石雕刻界「各自為戰」的「單干」局面。新老藝人們一起創作、研究,互相取長補短,大大地拓寬了創作的路子及思想的境界。揉諸派於一堂,結合薄意、鏤雕、透雕、鏈雕等技法,在傳統的基礎上吸取其他美術的長處,擴大了題材內容的領域,技藝與素養都大有長進,形成一種技藝上的知識回環。政府選送藝人到美術院校深造,藝人們在美院中接受藝術熏陶,藝術境界得到提升。數十年來,每日刻苦練就的「基本功」,和許多零碎的「經驗」與靠長期的實踐得來的潛在的藝術觀有了理論高度的涵蓋,使壽山石雕藝產生突破性的進展,壽山石「實踐文化」進入一個新的境界。

實踐上有了長足的進步,但,「文字文化」「缺血」的「貧瘠」局面仍然一時難於改觀,文化是需要時間長久的「溫養」的。

得壽山石默想

作者:小山

美石的結晶,源於火焰的洗禮。瑰麗的壽山石,我細細打量它的通體,其神秘的紋理和不確切、不可捉摸的色彩,太讓我驚嘆大自然的偉力。而壽山石破土而出,卻是人間一個蹊蹺。據說是和尚們依山修廟,揭去山的植被又鑿掉許多岩層,於是寶石的礦脈顯現。

但是,最貴重的石種,埋藏於山腳田間,溪水潺潺,蜿蜒繞行,石頭像嬰兒隨流水嬉鬧來到田埂河沿,耕田人彎身撿起,看著美麗生動,傳閱於鄰里。石頭不是孤單的,農人們稍加仔細,又可尋到同樣區別於普通卵石的這種美石。幾代後,該石價格飆升,命名「田黃」。

怎麼說,這種石頭都是從暗處走出到明處,成為人世一種稀罕之物了。

其實想要描述壽山石的美,是徒然和拙劣的。不恰當的比喻很多,這里不必引述,因為不對等的對比,常常是人類可笑的附會。面對高級的東西,假如我們想不出個所以然來,完全可以沉默就表示尊重了,何必勉強自己大有局限的智能?石頭就是石頭,過多的定語和形容詞也許只是增加了繁瑣,敗壞了它們天然的質朴簡潔。在形狀上,壽山石並無什麼特殊,如果人類不剝開泥土或者礫岩裹挾,它們混同凡塵自在,誰又能指認出其寶貴的本質?

然而,人類不僅把它們提取出來,欣喜這寶物的存在,還使它們的價格遞增。寶石當然可以分出等次,珍稀程度取決於它們自身的質量,這原本不算錯的。我不能忍受的是,它們被賦予不同的用途,而使身價顯示出富貴與一般來,這就完全違背了石頭本身的平等意識。它們同處於山體田地里,小國寡民,雞犬相聞,從無相互鄙夷或爭斗,即使碰撞呼應,也如同風雨私語,彼此的共存乃天地造化的美意。

可人們大傷其腦筋來,把石頭琢磨出自己要的形態,或治印送與皇上,或雕刻成藝術品對達官貴人獻殷勤,或者用小技鏤刻成掌上玩物、案幾飾物,以為如此石頭就身價倍增,有蓬蓽生輝之功績了。嘖,不知道石頭們究竟感激不感激?當然,琢玉成器是大功,果真內在的生命被完好發現,因雕刻而出世,那簡直形同靈魂復活!但,工匠既凡心功利,石頭又如何超凡脫俗?

我若是一塊壽山石,我不願意被如此寄寓富貴悠閑、人為改造得千嬌百媚。苦刑害我失去天然。成為皇帝印璽如何?他下的諭旨即使是金科玉律,未必不傷害天良。皇帝腐朽,印章孤寡於陳年舊制中,成了木乃伊。被供奉達官顯貴更可悲了,非君子之交,不過被當成卑鄙交易的一部分,即使在堂皇案幾上落座,也是藏污納垢的明證,從此墮入污泥!至於雕蟲之人,主觀任意把我變成個非我所願的樣子,小家碧玉地袖珍於裝點之事,那種委屈連石頭心腸也是要暗自垂淚的,哀莫大於心死啊,人的愚昧常常讓自由的心靈窒息而萎頓。

我若是一塊壽山石,果然被人發現,發現者不知道我是珍寶,管他把我棄置門外被風雨剝蝕還是扔到牆頭上白白地再受日月育化,這對命運都不是最壞的。因為他們畢竟沒有破壞我,我還是囫圇原朴地活著,靈魂絲毫未損。即使無人問津,我也樂得逍遙,再生百年千載,讓天地繼續養護我的靈性。而一旦發現我的是位痴情君子,懂得我的美好,視我為珍奇,他必定捨不得用我交換名利而付給他人。

石頭是不會腐爛的,時間和空間永遠編織它的搖籃,石頭的心意永遠存在。有時,時間和空間會給石頭一身青苔,那是陽光與露水給它披覆的錦綉,可比花朵或彩雲,遠非桑麻可能媲美。

「石中之王」,中國的國石壽山石。
水晶在中國多的地方是,壽山石唯一隻產於福建福州北郊壽山村,以其村出產的葉蠟石為原料經過精雕細刻而成的,現在已是不可再生資源了。壽山石形成於一億多年到兩億多年前之間,那時壽山一帶發生劇烈的地殼變化形成火山噴發。壽山石本身也是火山岩活動的結果,但是它這種火山岩比較特殊,沒有形成大規模的噴發,只是小規模的火山岩漿在活動,並且跟地下水、地下礦物質進行混合,形成一種物質叫熱液,這種液體通過石頭的斷層縫隙擠壓漫漫地滲透出來,後來凝固就形成了壽山石,因此壽山石長在岩層夾縫中,不可能一座山、一整片地開采,只能從石縫裡面慢慢地尋找。由於壽山石開采困難而又稀有,因此顯得特別珍貴,尤其是田黃石一般人難以得到。自古以來福州民間就有「一兩田黃一兩金」的說法,石頭可與金子媲美。清朝毛奇齡《後觀石錄》記載:乾隆年間在閩採石山中采了很多漂亮的壽山石,運到京城馬上售得千金。到了新中國成立由於外貿的發展,石價一天比一天上漲,七十年代在香港重不到三兩,材質一般的田皇石都叫價在千元以上,如果雕刻成工藝品價值更高。
末代皇帝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一書中,提到他向人民政府獻出三顆乾隆皇帝印,都是用福建壽山田黃石雕刻而成的。而且現在壽山石已被列為國石,石質溫潤,同人的情感相吻合,這才是真正的好石頭。極具收藏價值,強烈推薦!
回答者:知識小販 - 助理 二級 9-16 20:02
「石中之王」,中國的國石壽山石。
水晶在中國多的地方是,壽山石唯一隻產於福建福州北郊壽山村,以其村出產的葉蠟石為原料經過精雕細刻而成的,現在已是不可再生資源了。壽山石形成於一億多年到兩億多年前之間,那時壽山一帶發生劇烈的地殼變化形成火山噴發。壽山石本身也是火山岩活動的結果,但是它這種火山岩比較特殊,沒有形成大規模的噴發,只是小規模的火山岩漿在活動,並且跟地下水、地下礦物質進行混合,形成一種物質叫熱液,這種液體通過石頭的斷層縫隙擠壓漫漫地滲透出來,後來凝固就形成了壽山石,因此壽山石長在岩層夾縫中,不可能一座山、一整片地開采,只能從石縫裡面慢慢地尋找。由於壽山石開采困難而又稀有,因此顯得特別珍貴,尤其是田黃石一般人難以得到。自古以來福州民間就有「一兩田黃一兩金」的說法,石頭可與金子媲美。清朝毛奇齡《後觀石錄》記載:乾隆年間在閩採石山中采了很多漂亮的壽山石,運到京城馬上售得千金。到了新中國成立由於外貿的發展,石價一天比一天上漲,七十年代在香港重不到三兩,材質一般的田皇石都叫價在千元以上,如果雕刻成工藝品價值更高。
末代皇帝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一書中,提到他向人民政府獻出三顆乾隆皇帝印,都是用福建壽山田黃石雕刻而成的。而且現在壽山石已被列為國石,石質溫潤,同人的情感相吻合,這才是真正的好石頭。極具收藏價值,強烈推薦!
回答者:X其實不想走 - 魔法師 四級 9-16 20:05
福州的壽山石,我國傳統的「四大印章」之一。石分布在福州市北郊與連江、羅源交界處的「金三角」地帶。若以礦脈走向,又可分為高山、旗山、月洋三系。因為壽山礦區開採得早,舊說的「田坑、水坑、山坑」,就是指在此礦區的田底、水澗、山洞開採的礦石,經過1500年的採掘,涌現的品種達百數十種之多。

壽山石在寶石和彩石學中,屬彩石大類的岩石亞類,它的種屬,石名很復雜,約有一百多個品種。按傳統習慣壽山石的總目一般可分為「田坑」、「水坑」和「山坑」三大類。

環繞著壽山村的是一條涓涓流水,就在這涓涓繞村行的壽山溪兩旁的水田底層,出產著一種「石中之王」壽田石。因為產於田底,又多現黃色,故稱為田坑石或田黃。田石以色澤分類,一般可分為黃田、紅田、白田、灰田、黑田和花田等。

黃田石是田石中最常見的,也是最具代表性的石種。田黃的共同特點是石皮多呈微透明,肌理玲瓏剔透,且有細密清晰的蘿卜紋,尤其黃金黃、橘皮黃為上佳,枇杷黃、桂花黃稍次,桐油黃是田黃中的下品。田黃石中有稱田黃凍者,是一種極為通靈澄澈的靈石,色如碎蛋黃,產於中坂,十分稀罕,歷史上列為貢品。

白田石是指田石中白色者,質地細膩如凝脂,微透明,其色有的純白,有的白中帶嫩黃或淡青。石皮如羊脂玉一般溫潤,越往裡層,色地越淡,而蘿卜紋、紅筋、格紋卻越加明顯,似鮮血儲於白綾緞間。石品以通靈、紋細、少格者為佳,質地不遜於優質田黃石。

紅田石:田石中色紅者稱為紅田石。生為紅田有兩種原因,一為自然生成一身原紅色;一為人工煅燒而成後天紅,天生的紅田石稱為橘皮紅,是稀有石種。

壽山村東南有山名坑頭山,是壽山溪的發源地,依山傍水有坑頭洞和水晶洞,是出產水坑石的地方。因為洞在溪旁,石浸水下,故又稱「溪中洞石」。水坑石出石量少,佳質尤罕,因此今日市場上所見水坑石佳品,多系百千年前的舊物,故有「百年稀珍水坑凍」之說。水坑石是壽山石中各種徑凍石的薈萃,主要品種有水晶凍、黃凍、天藍凍、魚腦凍、牛角凍、鱔魚凍、環凍、坑頭凍及掘性坑頭等,色澤多黃、白、灰、藍諸色。

山坑石,是壽山石中的大宗,是高中檔壽山石印章和石雕藝術品的主要原料來源。高山系是山坑石的總代表。

高山石通靈瑩麗,唯石品多達百種,石

熱點內容
蕊膚雅面膜一般敷多久 發布:2023-08-31 22:03:54 瀏覽:1986
質地較濃防曬霜怎麼使用 發布:2023-08-31 22:00:02 瀏覽:1218
專業化妝師如何貼雙眼皮 發布:2023-08-31 21:58:43 瀏覽:1078
雞蛋清加什麼美白祛斑最快 發布:2023-08-31 21:58:35 瀏覽:1028
資生堂櫻花美白淡斑精華多少錢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784
孕婦喝什麼美白飲最好 發布:2023-08-31 21:55:12 瀏覽:1706
瑪西化妝品怎麼樣 發布:2023-08-31 21:55:06 瀏覽:1299
為什麼護膚品一旦停了就嚴重 發布:2023-08-31 21:50:21 瀏覽:1272
補水什麼時間做 發布:2023-08-31 21:47:15 瀏覽:1268
為什麼一年四季都做好防曬 發布:2023-08-31 21:45:25 瀏覽:1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