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元店的護膚品怎麼樣
『壹』 成都滿庫十元店的化妝品能用嗎
當然能用啊,質量非常好,大家也知道,現在化妝品是暴利行業,像專賣店賣的是把中間價格和進店之後的所有費用都加上去了,所以價格也是很貴了,滿庫是去除掉了中間商的差價,直接從廠家拿貨,所以價格當然低了,質量是百分百的沒有問題
『貳』 瀘州的那家滿庫十元店的化妝品怎麼那麼便宜呢能用嗎
他們家的化妝品是沒有問題的,剛開始接觸滿庫化妝品的時候我也是有這樣的顧慮的,但是用一次你就知道了,他們的產品不輸大牌貨,他們只是薄利多銷罷了,最主要的是他們家的化妝品和護膚品很好用,這就是滿庫的獨特之處了。
『叄』 名創優品化妝品怎麼樣
為何貴?暴利嗎?怎麼破?這系列問題一度纏繞著筆者。後經深入調查發現林辰女士提出的化妝品50倍暴利黑幕稍有偏頗,真實成本結構數據顯示化妝品並不暴利。其片面強調了化妝品在產品成本的2%,忽視了廣告、銷售、物流、包裝、關稅等約佔88%成本,這種抽出個別成本與售價作簡單對比得出的結論站不住腳。如扣除上述全鏈總成本,那瓶780元迪奧花漾甜心香水品牌商純利不足78元,不足10%,無法坐實其第一暴利之惡名。
可問題又來了?既非暴利,緣何如此之貴?筆者深究其因,中國化妝品居高不下主要原因可歸結為四點。
第一,美妝基礎需求龐大,定價獅子開大口,消費者被搶錢。「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人類對美化自身的化妝品,自古以來就有不斷的追求。21世紀的中國,人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消費者的購買層次逐步上升,日常生活開支,已不再滿足於吃、穿、住、行,更加關注的是自己的形象,特別是年輕一代女性甚至男性對唇部和眼部基礎妝的需求日益攀升且基數龐大。國家統計局數據披露,2014年中國化妝品消費高達1825億元,佔世界8.8%,僅次於美國。更為突出的是中國化妝品市場不僅基數龐大且增長迅速,相關專家證實自2011年起中國化妝品市場正以50%的速度逐年穩健攀升且呈現年輕化的趨勢。因此在中國市場只要稍有點知名度的化妝品就不愁銷路,均敢任性獅子開大口,高價格盤剝消費者。
第二,亂花錢,胡編濫造概念砸廣告,消費者被攤派。當前的中國化妝品市場是極其不成熟市場,品牌商要打開市場唯一途徑是無節制無底線的廣告投入。其實品牌商如此瘋狂的廣告行為實為無奈之舉,能否進入優秀銷售渠道甚至能否被消費者快速接受均取決於廣告數量而非其過硬的產品本身。正基於此,化妝品市場才會本末倒置,重營銷輕產品,催生了種類繁多的胡編濫造概念,杜撰這個水那個膏的神奇功效,本該屬於產品本身的成本挪用至爭奪各種「標王」。例如韓後億元競價廣州塔塔身廣告等不理智行為被消費者調侃為「抹在臉上的都是廣告」。羊毛出在羊身上,消費者支付的化妝品高價很大部分在攤銷著廣告費用,品牌商和消費者無一落得好處。
第三,過度包裝致使成本浪費,消費者被拔毛。牛逼的背後都是苦逼,目前中國化妝品市場利潤絕大部分是由雅詩蘭黛、蘭寇、歐萊雅、香奈兒等「洋品牌」以25%份額瓜分國內市場75%利潤。何以如此?皆因這些「洋品牌」均有市場定價權,對經銷商和零售商進行較為嚴格的價格控制,一旦零售商「違約」私自降價就會被剔除出供貨體系。國產品牌為了爭奪市場定價權,常走重包裝輕技術的路子,投血本搞些不切實際的過度包裝扭曲和擠壓了在產品研發、用料、生產和品控等預算比重,產品虛有其表,消費者再被拔毛。
第四,超長供應鏈徒增層級成本,消費者被放血。中國市場化妝品供應鏈冗長困局難解,即使近年興起的聚美優品等化妝品垂直電商也不能真正撼動中國市場化妝品高價格現實。中國化妝品市場傳統批發零售層級間成本消化和毛利提留等致使零售價格高企,消費者被逼支付巨額的流通成本。
『肆』 武漢滿庫十元店的護膚品之類的可以買嗎用了會不會過敏
可以啊,我就經營在那裡買,大家都知道,化妝品本來就是暴利的,滿庫十元店只不過是走的薄利多銷的模式。我經常去他們那邊買東西,用過不過敏,最主要的是不過敏,效果還挺好。
『伍』 生活無憂10元店的化妝品質量怎麼樣
還行啊。正常用還是可以的 ,但是你要是和一線大品牌比起來那就沒法比,他家其他東西也都挺好的,接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