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西莫夫護膚品怎麼樣
1. 為什麼俄羅斯被稱為戰斗的民族
我們知道現在世界人口最多的是中國接近14億,然後是印度,人口也已經接近中國。而中國領土面積960萬平方公里,印度只有300多萬平方公里。但是,世界領土最大的俄羅斯,領土面積1700多萬平方公里,是中國的近2倍,印度的近5倍。但是人口卻只有1億多,只有中國和印度的十分之一。而且更要命的是,這點人還在不斷的下降,那麼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1988年黃老完與170多人勇闖鬼門關採集到核潛艇極限潛深數據完成深潛試驗後作了一首打油詩)
2. 俄羅斯如果沒有核武器,那俄羅斯的軍事實力在世界上是什麼水平
俄羅斯即使沒有核武器,其軍事實力依舊是非常強悍的,軍事實力仍舊可以名列前茅。
畢竟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俄羅斯繼承了蘇聯時期的絕大多數軍事武器裝備以及軍備製造技術。蘇聯是當時世界上唯一一個能夠和美國抗衡的國家,隨著它的解體,其內部呈現出多方分歧,俄羅斯繼承了蘇聯的衣缽,一家獨大,成為如今在軍事上能夠和美國制衡的國家。
當然最近數年來俄羅斯一直注重超高音速武器的研發,“匕首”、“鋯石”等一系列超高音速彈道導彈可以以超出10馬赫的速度對目標發起攻擊,不僅如此,俄羅斯還有數款重型洲際彈道導彈,其近些年來的頻繁試射也在彰顯其實力,其搭載的彈頭無論是核彈還是常規彈頭,結果都是毀滅性的。
所以,不論俄羅斯有沒有核武器,其軍事實力也遠超這個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再加上強腕的普京總統,沒有哪個國家敢招惹俄羅斯。
3. 分析中日雙方在甲午海戰中的成敗原因
曾經帶給我們多少遺憾,黃海海戰中北洋水師擺開雁行陣迎擊日艦,結果經遠等五艦戰沉,鄧世昌等愛國將領殉職,世人皆以為清軍指揮官(主要是提督丁汝昌)昏聵無能,擺的陣型失誤,是失利的重要原因.所謂"北洋水師擺了個奇怪的隊形".實際上,這是一個非常令人痛心的誤會.如果清軍的戰術得逞,倭國艦隊的下場遠遠比北洋水師要悲慘.
清軍擺出的陣型並不是倉促而為,更不是不通兵法,而是在研究了中日雙方的特點以後,周密考慮,制訂的相當有針對性的打法,在它的後面,是一套完整的富有攻擊性和想像力的作戰方案.
丁汝昌本是淮軍宿將,作戰中素以剽悍兇狠著稱,且久經沙場,深通兵法,李鴻章素有知人之名,不會挑選一個窩囊廢來統帶他苦心經營的北洋水師.丁實際並不是如後來人想像的顢頇官僚。他是一位立志以身許國的戰將和"死士",他雖是舊式軍隊出身(如倭國司令官伊東佑亨一樣),但是在重洋之上,16年不斷的磨練,使他對國際形勢和新的海軍戰略,也了如指掌(丁汝昌曾數度去歐洲和倭國南洋等地訪問考察)從開戰到大東溝海戰的時間足夠丁考慮一個周密的作戰計劃,事實上他也不可能沒有一個這樣的計劃.
當時北洋海軍和日軍的優缺點明眼人一看便知,日軍最大的優勢是擁有航速快,射速快,戰鬥力極強的四艘英制巡洋艦吉野,浪速,高千穗,秋津州,即第一游擊隊,北洋水師是擁有航速射速雖慢但是裝甲厚,噸位大,炮彈威力大的鎮遠定遠兩艘鐵甲艦,其他在人員訓練等方面,雙方各有千秋.
讓我們看看丁汝昌為北洋水師擺下的雁行陣,其實它和納西莫夫打錫諾普海戰的陣型極為相似,如果從空中俯視,看到的將是北洋水師呈倒V字形沖向一字型的日軍艦隊.這個陣型在戰術上的價值就是果斷的分割對方,然後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從錫諾普海戰看,甚至可以說這是破T字型炮戰隊形的剋星.但丁汝昌的戰術思想並非簡單的靈光乍現,就象下棋一樣他考慮到了後面的連續幾步後手.北洋水師的隊形排列,包括誰先誰後,航速的分配,都經過了精心的規劃. 北洋水師的想法很明顯是以鎮遠定遠切割日艦編隊,隨後實施左右包抄.要完成這個計劃,先導艦的任務是最重的,它要承擔分割的任務,會受到兩面敵軍的夾攻,且航向意圖極為明顯,同時它要完成隨後的包抄夾擊,戰術動作遠比其他各艦都要復雜,所以北洋海軍使用定遠鎮遠來擔任這個最艱巨的任務,第一,它們最堅固,第二,指揮官丁汝昌和劉步蟾就在這二艦上,在軍艦之間通訊可能於作戰中被破壞的情況下,它們仍然能夠接受命令,是最容易完成指揮意志的艦只.而他們後面的兩翼超勇,揚威等距離敵艦遠,且僅僅迎擊一側敵艦,中彈概率低,所以用弱艦就可以完成任務.這樣使各艦受到的威脅得到平衡,既保護了弱艦,又能夠發揮鐵甲艦的優勢.北洋水師航速慢,但日艦是一字長蛇陣,面對攔腰斬來的北洋水師幾乎無法機動改變隊形,除非它也全體向右轉,變橫隊,形成只有艦首對敵的態勢(這正是清軍陣型挨批評的一個重點).日艦是單縱隊,縱深不足,北洋水師的切割將在一瞬間完成,正是打在日軍的薄弱環節上!使用這種辦法可以有效的使日艦為了相互救援而必須和北洋水師絞成一團,不能發揮其航速快的機動優勢.按照海戰的實況看,北洋水師在開戰時指揮的相當出色,切割點正選擇在日軍本隊和第一游擊隊之間! 正確的作戰計劃應該是切割日艦隊形後.定遠鎮遠分別左右轉,兜轉至日艦左舷,使日艦本隊先導艦同時承受前方,左方,右方的夾擊,而第一游擊隊必定掉頭援救本隊,變成一支救火隊而不是日軍的拳頭.此時,它的先導艦也會同樣遭到三面環攻.這樣的打法對日艦隊先導艦的打擊後果會是怎樣的呢?納爾遜在亞歷山大全殲拿破崙東方號艦隊的毀滅性戰例就是證明. 從全局來看,北洋水師是以定遠鎮遠為餌,換取將日艦切割並包圍的陣型優勢,然後以日軍航速緩慢的本隊為抵押,逼迫日軍高速的第一游擊隊自投羅網(即使不投,它的殿後艦在三面環攻之下也難逃一死).然後以超勇揚威為錠,以定遠鎮遠為錘將日軍艦隊砸成碎片.按照清軍的想法,北洋水師的艦隊最終會形成一個躺倒的H型,夾住日艦的兩隊,使其無法機動,如果日艦突圍,就可以集中優勢兵力至少先殲其一隊.如果日艦拚死合龍集中戰力,則位於中央的中國軍艦(看看艦艇的排序,應該正好是靈活的致遠和靖遠)便讓開一條大路讓日艦完全位於內線,而形成一條長長的海上火胡同.這顯然是一個全殲日艦的富有野心的作戰計劃!
這個計劃從軍事角度看完全有實現的依據,首先日艦沒有能夠消滅定遠鎮遠的武器,對著它們狂轟對中國軍隊來說正中下懷,用這二者的裝甲上挨鍛打為其他艦只換取中彈的損失,但是日艦根本無法阻止它們的突破(丁汝昌敢於把自己的座艦放到最前面,的確很有勇氣,很象他和捻軍戰斗時亮出旗鼓誘敵攻擊的作戰風格,但是有輕率之嫌,也為失利埋下了伏筆,一個相似的例子是抗戰時蔣鼎文把第一戰區司令長官部擺在黃河岸邊鼓舞士氣,結果日軍發動豫湘桂戰役一交手就打掉了他的司令部,從而造成河南戰役中國軍隊的大潰敗),其次,日艦為了避免被包圍,唯一的應手只能是向右轉向,它們的打法也無非沿著中國艦隊兩側展開,形成八字形的兩條戰線居於外線(很象後來的實戰),但這就給北洋水師帶來兩個好處,第一,日艦在八字頂端有兩個固定的轉向位置,等於給北洋水師左右兩翼各艦提供了固定打靶的機會,北洋水師在八字頂端,恰恰是日艦無法擊毀的定遠,鎮遠!這樣,能夠和中國軍艦形成戰列對峙的日艦勢必已經傷痕累累,越接近八字形的底部, 損傷必然越嚴重.第二,日艦是分成兩隊,力分則薄,中國艦隊則左右逢源 —— 注意,中國艦隊兩列縱隊中間是空的,不會遭到兩面夾擊,而且呈八字形,日艦兩隊必然越打越遠.而位於八字頂端的定遠鎮遠在一旦形成八字炮戰局面之後就可以變成機動隊,可以想像此時北洋艦隊以左右翼弱艦拖住日艦隊形(所以丁汝昌並不怕後隊速度慢,本來的計劃就沒有準備讓後隊趕上前隊),定遠鎮遠象兩頭俄虎一樣從後面撲上來,依次幹掉隊尾的敵艦(定遠鎮遠會不會分開左右翼?應該不會,丁汝昌的陣型之精髓就是集中優勢兵力,他必然會把鎮遠定遠全部用於日艦本隊方面),沒有一艘日艦可以單獨長時間抵抗定遠鎮遠加上當面其他艦只的合力攻擊——實戰中日艦只要挨上鎮遠定遠一發炮彈就要退出戰斗——而日艦對中國艦只卻攥不成拳頭,因為中國艦隊的隊形是兩列長牆,如果繞到八字底端去包抄,不說包抄進去也是挨到兩面夾擊,大概等打進去它隊尾的所有艦只早就讓定遠鎮遠打成奧運會火炬了.這是何等考慮周到,狡猾又老辣的打法!非沙場老將不能為也!難怪在作戰會議中那些飽讀海軍經典的將領毫無疑義.為什麼丁汝昌採用這樣一個陣型呢?還有一個推測的想法,那就是丁汝昌的思路在怕日艦僅僅是敗退而不能全殲!所以他要從一開戰就死死纏住對方,不和對方打遠距離的炮戰或少打,拖日艦到懸崖邊上決斗,使對方不能抽身而退,否則日艦發揮航速優勢,打得過就打,打不過就跑豈不糟糕.大概丁汝昌還准備把倭國軍艦揍成火炬以後讓港內的鎮字型大小和魚雷艇來結束最後的戰斗吧?他們打機動戰並不在行,打死靶正好發揮其威力大的特點,也符合清軍打仗戰功人人有分的習慣.
對清軍陣型的百般批評,主要集中在兩個問題,第一,日軍搶佔了T字炮戰陣位,這一點,其實北洋水師已經有所准備,那就是雙方打成的陣位後來更象一個六字.眾所周知,T型陣位打的就是對方的先導艦,而丁汝昌的陣型先導艦有兩艘,可以大大分散對方的攻擊,同時兩翼左右分開,比純粹的T字炮戰多少能發揮後方艦只的火力,事實上,作為先導艦的定遠鎮遠並沒有遭到毀滅性的打擊,相反起到了吸引敵軍火力的作用,只是讓日軍一下子打掉了指揮部,是北洋水師最大的敗筆;第二,開戰之初,艦首對敵,各艦只能開主炮,後部火炮無法發揮優勢,這個批評是正確的,但這是為了取得陣型優勢的必然犧牲,就象倭國海海戰東鄉平八郎的陣前回頭一樣,挨了不少炮彈,換來一個T字炮戰的有利陣位.只是丁汝昌失敗了,東鄉成功了,所以他們獲得的評價才如此不同.這兩個問題和後面的戰斗比較,不能算大的問題.
那麼,事實上中國軍艦的確分割成功,這么好的隊形,周密的計劃,這么高昂的士氣,為什麼沒有發揮作用呢? 這主要有六個原因.
第一,這種"考慮周密"的復雜的作戰計劃在實戰中往往難以實現,簡單的計劃更容易做到,因為實戰中各艦不可能象平時一樣沒有干擾的實施計劃.就彷彿射門的足球運動員,在拉拉扯扯之下訓練中的動作往往難以做到.倭國海軍最後一場大戰:萊特灣大海戰,就是敗在了一個縱橫幾千公里的"周密"的復雜作戰計劃上.
第二,對日軍戰鬥力和戰爭的慘烈程度估計不足.可以說只有開戰之後北洋水師的官兵才完全明白日軍的戰鬥力,日軍密集而准確的炮火,精確的指揮使北洋水師大吃一驚,也嚴重影響了士氣.如果事先知道日艦的命中率那麼高,致遠決不會沖出去獨擋日艦全隊的炮彈,那本來是只有定遠鎮遠才能做的事情.丁汝昌的負傷,從"頭面燒爛"等狀況看,根本不是飛橋斷裂,很明顯是挨了日軍的炮彈,只是清軍無法相信日軍的炮彈會那麼准確!這造成的影響在後面還要敘述,但是可以看出請軍對挨上這樣兇猛的打擊沒有思想准備,這就影響了北洋水師實施後面計劃的決心.象逃跑的廣甲艦管帶吳敬榮,肯定沒有這種思想准備,於是就此精神崩潰.北洋水師大概抱著狩獵的態度來的,沒想到卻是一場浴血死戰!北洋水師領導人的思想這時肯定從徹底殲滅敵人向保護自己不被殲滅快速轉變,而這在原來的作戰計劃是相矛盾的.倉促改變作戰方針,北洋艦隊戰鬥力和計劃的優勢當然大打折扣.在這種肉搏戰中,日軍快炮的優勢得到了充分的發揮,而清軍對自己軍械的落後和士兵素質的不足考慮不周.如此,即便北洋水師指揮暢通,丁汝昌還有沒有勇氣實施他的既定計劃也是一個問題;
第三.兵力不夠充足,計劃太過機械,按照原來的作戰計劃,左五右五,沒有預備隊,哪條船也不能沉才能完成對日見的包圍,沒有考慮到日軍可以在最初的戰斗中就給與北洋艦隊重大的打擊,切割敵編隊雖然成功,隨著濟遠,廣甲的逃走,即便指揮健全,這個計劃也已經很難實行.如果港內的平遠等艦全部出擊,勝利才更有把握;
第四.最重要的一點,這個計劃需要各艦作為一個整體,協調一致,並加以流暢的指揮才能實現,何時包抄,怎樣應對敵艦的反撲,都要從艦隊的角度而不是某一條軍艦的角度考慮,而清軍恰恰是一開戰就失去了指揮,又沒有指定預備指揮官(鎮遠不是很好的預備旗艦嗎?為什麼沒有指定?大概還是輕敵了吧),造成了後面的大混亂.關於致遠曾經升旗代替指揮問題,馬尾海戰中參將高騰勝也曾經在飛雲號上升起龍旗.根據台灣鍾漢波將軍的解釋,那隻是表示艦上有高級將領,相當於後來的將旗,在海戰中亮出來,表示決一死戰的意思.並非接管指揮權.日軍的評價是"勇者過勇,怯者過怯",另外一個問題是下級將領對作戰的整體認識不足,爭先向前,把隊形變成了半弧形,致遠的出隊和濟遠的逃跑更使艦隊的八字形陣拆得七零八落,隨著丁汝昌的負傷,清軍根本就失去了統一的指揮,而這個計劃沒有指揮是無法進行下去的!清軍的各艦沒有自己的頭腦,其思維是由失去控制的旗艦代行的,不亂怎麼得了? 想想林彪在打虎山戰役中下達了攻擊命令後就讓各縱隊各行其是,那才是最好的作戰計劃!
第五,指揮官結構問題.北洋水師內部,只有丁汝昌真正是打過仗的(還有顯然沒有統帥氣質的方伯謙),也有指揮全軍的能力.次一級的指揮官即使優秀者如劉步蟾都顯然缺乏戰略的全盤考慮,劉可以指揮一艘戰艦打得有聲有色,但視野太窄,無力也沒有經驗指揮全隊的戰斗,所謂有將才沒有帥才.何況他本身也是第一次參加真正的戰斗,對他的要求無法過高.所以在丁負傷之後(日軍確實奈何不得鎮遠定遠的船身但是速射炮對於上層建築和人員的殺傷極為有效),北洋水師就沒有一個有才能和魄力,能夠負責貫徹這一計劃的指揮官了.
第六,運氣問題,這個計劃是典型的後發制人思想,所以在前半部分是要註定要吃虧的,而真正分割了敵人,可以自己賺便宜的時候,卻因為種種原因沒有能夠去賺.看起來清軍在整個戰役全盤都在吃虧,看不到一點亮點.所以後世對丁汝昌的雁行陣只有批評.
因此,北洋海軍的失利和陣型的關系應該遠遠比單縱陣和雁行陣那樣簡單的對比深刻.假如北洋水師的計劃能夠實現,失去了聯合艦隊的日軍還能夠打贏甲午戰爭嗎?沒有甲午戰爭的勝利,倭國的發展能夠走到中國的前面嗎?沒有甲午戰爭的勝利,能有今日的台灣問題嗎?甚至世界歷史都要重寫...
就在這造園、祝壽,並大辦其"昆明湖海軍學堂"之時,中日關系,密鑼緊鼓,以侵華為第一目標的倭國帝國主義,正在瘋狂地擴軍備戰。在甲午前夕,倭國海軍已擁有新式艦艇21艘。其中9艘是1889年以後始完工下水的英德制最新型快速巡洋艦,裝配有10英寸左右速射炮數十尊。世界最快的巡洋艦(時速23海里)吉野號便是一個有決定性的生力軍。當時世界軍備競爭激烈,倭國海軍之迅速發展,足令歐美震驚!它從世界的末位海軍迅速竄升至第11位;黃海炮響時,它的戰鬥力已早越我軍之上矣。
在這一國際軍備發展之下,我當時的反應又如何呢?第一敏感的當然是身當其沖的海軍將領了。丁汝昌不是如後來人想像的顢頇官僚。他是一位立志以身許國的戰將和"死士",他雖是舊式水師出身(如倭國的伊東佑亨一樣),但是在重洋之上,16年不斷的磨練,使他對國際形勢和新的海軍戰略,也了如指掌(丁汝昌曾數度去歐洲和倭國南洋等地訪問考察)。何況他手下的各艦管帶和大副等人,都是經過嚴格訓練,而精通外語的第一流世界級的海軍將領。外加數不清的"洋員",隨艦服務。
他們眼看假想敵的倭國海軍,咄咄逼人,一天天地超過自己;諸將生非木石,首當其沖,怎能不憂心如焚?他們都是職業軍人,知道在大洋之上作戰,以時速15海里的慢船,對抗時速23海里的快艇,那自己只有挨打的份兒。打敗了,無法逃避。縱使打勝了,也無法追擊!克敵制勝,貴在知己知彼,李鴻章在其奏招上,也一再轉述之。
他們更知道,在海上炮戰中,五分鍾打一炮和一分鍾打五炮的區別。敵人以快艇快炮,飄忽而來。一瞬之間,敵彈如疾風暴雨,臨空而下。再一轉瞬,敵艦又已逃得無影無蹤。你以15海里的時速;五分鍾一炮的慢勁,真是既無招架之功,更無還手之力。烏龜對鯊魚,如何克敵制勝?!
不幸的是他們所具有的拔尖的"四化"專業,在那個顢頇無知、貪污腐化的官僚垃圾堆里,完全被孤立了——在下者是急爛肝腸;居上者卻無動於衷。
丁汝昌和他的將領們,無專招奏事之權。他們只有向李鴻章呼籲、陳情,請求"轉奏"。李鴻章對國際局勢的認識,難道還不如丁汝昌、劉步蟾?面對這種昏後暴君,他們知道"忤旨"、"強諫"不但無濟幹事,後果有時且不堪設想。但是"和稀泥"和久了,以時間換空間,事情有時或可有轉變的機會。所以他們就和稀泥了!
李宰相是久歷宦途的太極拳師,豈好和稀泥哉?形勢比人強,亦有所不得已也。加以派系傾軋,幸災樂禍,所以李鴻章對自己部下的要求,有時連轉奏也不敢轉奏一下。因此,大清帝國的海軍在創辦之時,雖然曾火熱一陣子,把"四化"(科技)推到巔峰,躋身八強之列;由於"五化"(政治)不能配合,科技發展也必然走入死巷子。光緒十四年(1888)以後,正當倭國海軍全力向前推進之時,中國海軍竟然"未購一艦"!
不特此也。就在中日雙方都己箭在弦上,戶部卻取得海軍衙門的同意,於1892年正式宣布以太後萬壽需款,海軍停購艦艇二年!這正是甲午的前夕啊!
快艦買不成了,至少快炮也該多買幾尊嗎?朝鮮局勢吃緊,李鴻章循部下之請,要海軍衙門撥款60萬,購快炮20尊,以替代各主要艦艇上之慢炮,而戶海兩處,竟一毛不拔。李氏不得已,乃自海軍日常糧餉給養之中,擠出20萬兩,聊購次等快炮12尊,以平艦上官兵之積憤。
這種腐爛的政治,拖垮了新興的海軍,在前線劍拔弩張的將士,焉有不知之理?知道了,內心又作何反應呢?
朋友,我們讀史者和著史者,不妨設身處地想想嘛:假如你我也是當時海軍將士的一員,我們作何感想呢?據中西記載,丁提督那時憂心忡忡。他已作好心理准備,死而後己。
劉步蟾、林泰曾,鄧世昌……諸將領又何如呢?——他們三位後來都是自殺殉國的。據當時隨艦的"洋員"事後的回憶,甲午戰前,各艦之上的青年水兵(包括黎元洪吧),士氣極高,個個摩拳擦掌,准備廝殺;可是艦上的高級將領則個個面有憂色。這一現象因而使那些旁觀的洋員認為,中國下級士兵水手戰士,可愛可敬;而他們的上級將領,則個個畏葸無能,膽小該殺。
根據這些洋員目擊者唯一的記錄(中文記載極少,幾乎沒有),我國後來的歷史家和新聞作家,幾乎眾口一辭把丁汝昌、劉步蟾以下的殉國將領,鄙夷得一無是處。豈真如是哉?!這兒倒想以歷史事實,與本文讀者,平心再思之。
北洋艦隊里的下級軍官和戰士水兵炮手們,士氣之高是可以理解的。海軍那時是我國唯一的一支現代化武裝。親身參預此一新式武裝的青年戰士,無不感到光榮和自豪。其情況正和我國抗戰前,以及抗戰初期的空軍一樣,有志青年真趨之若騖。筆者自己在青年期,對空軍即非常嚮往。曾有三試三北的悲壯經驗。當時眼見青年夥伴,通過體檢,獻身空軍。我對他們的向慕之情,至今難忘——這些夥伴多半都是一去不返。把他們那無限美好的青年生命,獻給了祖國!
我國空軍當年士氣之高,作戰之勇,犧牲之大,史有明文,也有目共睹,無待多贅??大清帝國當年海軍,正是如此。
下級戰士,披堅執銳,豪情萬丈,他們是知己不知彼的。
高級將領便不然了。他們是知彼知己。眼看敵人的軍備,早已超越我們;而我們朝廷之中的貪官污吏,舍黃海不要,還要在頤和國內雕其"石舫",辦其"海軍"。眼看日人咄咄進逼,大戰迫在眉睫,而我軍炮慢船緩,既乏招架之功,更無還手之力,如何得了?日夕念及,能不五內同摧?!
朋友,你我如處此逆境,如何奮發?而況當年無知的言官御史,他們既不敢批評太後,亦不敢詈罵醇王。終日只抱著個他們並不了解的海軍將領丁汝昌、劉步蟾,作辱罵和譏笑的對象,揆諸情理,豈可謂平?
4. 岳陽石牛寨地質公園怎麼樣
石牛寨是以丹霞地貌為主的國家級地質公園,系國內目前所發現的規模最大的丹霞地貌群落之一。景區旅遊資源豐富,其中山水、寺廟、奇石、地質現象是石牛寨景區旅遊資源中的重點主題。
石牛寨有著極為壯觀的丹霞地貌景觀,景點可以概括為「一牛二龜三關隘,四橋五寨六線天,七奇石八寺廟,百零八崖景無邊」,並以「十里絕壁、百里丹霞」為典型代表,地質遺跡多達100多處,並且擁有國家級地質遺跡6處。
石牛寨丹霞地貌類型多樣,景觀豐富,既有雄偉壯觀的崖壁石寨、拔地而起的石峰石柱,也有狹窄幽深的線谷巷谷,天造地設的天生橋與洞穴,並有眾多似人、似物、似禽、似獸、千變萬化的象形景觀。
景區景觀以丹霞地貌為典型特色,是國內目前所發現的規模最大的丹霞地貌群落之一!景區內丹霞丘峰眾多,姿態各異,以「十里絕壁、百里丹霞」為典型代表,石牛寨丹霞地貌類型多樣,景觀豐富,「十里絕壁」是石牛寨的標志景觀之一。
這道從丹霞群峰中拔地而起的高危崖壁,橫亘在景區中央,形成一道天然城牆,守護著山頂的、古寨;「百里丹霞」宛如一幅無盡的丹霞畫卷,立於石牛寨山頂,放眼遠眺,是那看不盡、數不清的丹霞丘峰,那連綿起伏的白玉色石峰,在陽光的映襯下,閃著耀眼的光澤,宛如一尊尊玉佛,又猶如群牛耕耘在綠色的田野中,也似萬千條海豚在綠色的海洋中飛騰戲耍。
而在無盡的石峰世界裡,還有數不盡的拔地而起的石柱,狹窄幽深的線谷巷谷,天造地設的天生橋與洞穴,同時也有眾多似人、似物、似禽、似獸、千變萬化的象形景觀。不得不嘆服大自然的鬼斧刀工,賜予了石牛寨無盡的變化與神奇。
石牛寨歷史悠久,早在宋朝就建有兵寨,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現存古兵寨遺跡就有5處,山頂還保留著元末明初農民起義軍抗擊元軍的山寨、長達1000米的古城牆、石臼等。景區還擁有悠久的禪宗文化,現存有雲岩寺、白衣寺等古廟遺跡以及有700年歷史的石佛寺。
丹崖拔地三千尺,絕壁十里隱盤龍。
「十里絕壁」是石牛寨的標志景觀之一!這道從丹霞群峰中拔地而起的高危崖壁,橫亘在景區中央,是目前國內所發現的最大規模的丹霞崖壁之一。其恢宏的氣勢與聳入雲天的高度,給人一種極大的震撼,也是最為遊客樂道的景點之一。
百里丹霞氣勢恢宏,千丘萬壑景色無邊
百里丹霞」宛如一幅無盡的丹霞畫卷,立於石牛寨山頂,放眼遠眺,是那看不盡、數不清的丹霞丘峰,那連綿起伏的白玉色石峰,在陽光的映襯下,閃著耀眼的光澤,宛如一尊尊玉佛,又猶如群牛耕耘在綠色的田野中,也似萬千條海豚在綠色的海洋中飛騰戲耍。
千年古寨,石佛桃花開
石牛寨四面絕壁環繞,只有盲腸小道可通達山頂,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險,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現存有的古兵寨有近千年歷史,而相傳修建於唐明皇時期的石佛寺更是道盡了歷史的滄桑,那山中盛開的桃花彷彿向世人訴說著曾經的故事。
鬼斧神工,神奇造化
「一牛二龜三關隘,四橋五寨六線天,七奇石八寺廟,百零八崖景無邊」,在大自然的鬼斧刀工的塑造之下,在無盡的石峰世界裡,有數不盡的拔地而起的石柱,狹窄幽深的線谷巷谷,天造地設的天生橋與洞穴,同時也有眾多似人、似物、似禽、似獸、千變萬化的象形景觀。
金沙鎖磐石,曲水印丹山
蒼茫群山層層開,碧水金沙繞其間,汨羅江的源頭就發源於石牛寨,這悠悠的汨水之源在這粗獷雄渾的石牛寨里勾勒出了一卷難得的丹山碧水,一份少有的詩情畫意與婉轉柔情。
石佛寺
石佛寺修建於石牛寨石佛山下,其後面的石山形似一座捏指打坐的巨佛,因此山稱石佛山,山下的寺廟即名石佛寺。石佛寺歷史悠久,石牛寨的宗教文化歷史悠久,據考證,石佛寺是石牛寨有史料記載建立最早的寺廟,唐玄宗四十四年(公元756年)建於石牛寨崖下,距今已有1300年歷史。其間幾經戰火,幾經修葺,至今從建築物的風格與奠基中還能找到歷史的痕跡。有詩贊曰:「汨水之源賽灕江,禪海無邊天下絕」,所描繪的就是石佛寺當年的盛況。
古兵寨,古城牆
石牛寨歷史悠久,最早可追朔至宋建炎庚戊年間,時任吏部待郎的羅孝芬遷家至此,寫下《石牛山寨記》。石牛寨連綿百里、錯綜復雜的丹霞群峰使得這里成為古往今來兵家必爭之地。史料記載元末農民起義領袖湯曠駐山設寨,朱元璋岳洲大勝後至此遇阻,歷時七年方能得破,所以有天下第一寨之說;而近代平江起義領導人彭德懷、黃公略曾在此發展游擊部隊,而著名的紅五軍、紅四軍新城會師的起點就在石牛寨。現存古兵寨5座,以首尾相連的小茅寨和大茅寨為代表,這些歷經600多年風風雨雨、見證了一次次戰爭與和平。而兵寨的古城牆至今保存完好,綿延1000米的石城牆,靜靜地躺在大茅寨和小茅寨山頂,整座城牆全由巨石累積而成,可以想像當年那浩大大工程量。現在在兵寨周圍也還保存著水城、石臼、石城門、練兵場等古跡。
湯曠將軍古墓
據史料記載,元末明初農民起義軍領袖湯曠在石牛寨築寨,留下現存的古兵寨5座。而湯曠在抗元時收留的樊姓養子之後在湖南平江、江西修水一帶繁衍生息,至今修水樊姓已繁衍二十四代,人數近十多萬人,每年清明節掃墓祭祖時,江西樊氏子孫總是先到石牛寨祭拜湯氏祖墳,然後再祭掃本宗祖墳。祭祖的兩姓後人,清明節前後,有時在這里擺上幾百桌,蔚為壯觀,成為千古美談。
石牛寨景區還開發了數十個極具地方特的遊玩項目,也秉著十年磨一劍的精神,打造了極具參與性與體驗性的快樂游道。景區擁有目前國內傾斜角度最大的纜車;湖南垂直高度最高,長度最長的高空鐵索橋;長度達3000米的懸崖棧道;全亞洲第一長高空飛索等等,而且景區還開發了其他游樂項目,例如紅色歌舞表演、印象•紅色篝火晚會、民族歌舞表演、公仔娃娃合影、畫舫游湖、竹筏漂游、山歌對唱、峽谷漂流、山頂漂流、自助皮劃艇、親水棧道、騎馬、射箭、外公橋、黑白道、塑身門、拔河比賽、竹林吊床、戶外露營地、汽車自駕游營地、野外穿越、沙灘足球、沙灘排球、攀岩、古兵寨觀光、溯溪、速降、滑道、石佛寺祈福、一線天、天下第一斜谷、天生橋等。
景區內建築風格風格古樸富有藝術氣息,在滿足功能性需求外,還具備一定的觀賞價值。石牛寨景區有仿建的水成一座,其外形忠實的按照古兵寨水城的模樣,同時還能滿足500人會議、拓展之需,又是大型民族歌舞、印象•紅色篝火晚會等的舉辦場地。石牛寨景區的餐飲和住宿設施完善,能同時滿足1000人的餐飲住宿和拓展訓練的需求。
石牛寨景區坐落的湘鄂贛三省交界處,是大革命時期湘鄂贛革命根據地的區域之一!因此景區成立了全國首家紅色情景式拓展訓練學院,其紅色情景式拓展訓練也是景區深度開發的一種旅遊項目,兼容體驗式培訓和體驗式旅遊的功能,是中南五省最完善、最專業、設施最齊全、最具特色的紅色情景式拓展訓練基地,已成接待數千家企事業單位進行拓展訓練,處於行業內領先地位。
石牛寨景區為全國首家紅色情景式體驗景區、戶外愛好者天堂、汽車自駕游營地。
纜車
石牛寨纜車跨度全長730米,垂直高度260米,是典型的往復式纜車,兩個斗,一上一下,往復運行,速度相當的快,並且安全可靠。其傾斜角度近45度,是全國傾斜角度最大的纜車之一。纜車內視野開闊,近可看大茅寨垂直的崖壁和雲岩湖悠悠碧水,遠可眺十里絕壁和百里丹霞的壯美景觀。
懸崖棧道
棧道自古有之,可是一般只存在於西南一帶,做運輸之用。李白曾對棧道之險感嘆道:蜀道難,難於上青天。亦有詩人曾贊嘆道:棧閣通秦道,青天不易行;盡過奇絕出,不負有生平。棧道的驚險刺激,世人為之唏噓不已,石牛寨風區內的石佛山棧道全長3公里,寬2米,全部都修築在懸崖絕壁之上,頭頂是絕頂石峰,腳下是懸崖萬丈,丹霞百里,綿延無垠。一路走過,風光無限,所謂無限風光在險峰,莫約如是。
飛索
石牛寨飛索全長近1000米,落差達100米,是亞洲目前最長的飛索。飛索源於雲南高黎貢山和碧羅雪山斷裂帶之間的怒江大峽谷,兩岸的怒族、羌族、獨龍族以及金沙江上游迪慶州的藏族、納西族等為了交通方便,在怒江的兩岸架起一根鋼絲繩,用木鉤、皮條作為滑具,穿梭於兩岸。景區根據這一原理,在充分考慮安全的前提下,利用掛式滑輪、懸掛式安全帶雙重保險,以確保遊客的安全。
這條亞洲第一長的飛索,在丹霞群山上方橫越而過,遊客在這樣長度的飛索上滑行,在群山上空飛躍而過,定能感受無比的刺激。
好漢橋
好漢橋又稱雲中天橋,橫跨在鳳凰谷之上,連接著千百年只能隔空遙望的大茅寨與美人峰,每當山雨降下,漫山的白霧從山腳逼向山頂,此時橋體兩端便隱藏在濃霧當中,只有中間部分才會露出,人走在其中,仿若置身雲中一般,整個橋體也似乎漂浮在雲端一般,如若仙境,如夢如幻。
蟒洞峽谷漂流
蟒洞峽谷位於湘鄂贛金三角的平江東部,峽谷長約6.5公里,總落差160米。因峽谷曾傳有巨蟒出沒而得名。河道有無數光滑奇特的洞穴,專家稱為冰石地貌,又稱蟒洞。峽谷分上下兩部分,上游屬江西地界由白玉般的晶石構成,稱白蟒洞,下游在湖南地界,則為綠玉般的晶石構成,名青蟒洞。更為奇特的是,在綠玉石河床里,卧著一條白玉「巨蟒」,世所罕見,價值連城,成了蟒洞峽谷漂流的一道獨特的風景。整個漂流河道無數絕壁、峽谷、裂谷、斷層、跌宕山巒、瀑布、石洞,乃地質奇觀,有巨大的科考價值和欣賞價值。
蟒洞峽谷植被類型豐富,森林茂密,古木參天,藤木交錯,森林覆蓋率為99%。區內沒有居民居住點,無工農業生產,空氣清新,整個環境是原生態的「天然氧吧」。漂流全程需2個小時,乃開展二人自助皮艇漂流的絕佳之地。當你經歷千辛萬苦,穿過幽長的蟒洞後,是一道寬40米,落差20多米的瀑布,壯觀至奇。
水上遊船
石牛寨現有雲岩湖和山頂湖泊將軍海,在廣大的水域內放置了畫舫、竹筏、遊艇、皮劃艇等水上交通工具,遊客即可以選擇乘坐大型的畫舫游覽,也可選擇自助式皮劃艇,自己劃動雙槳,充分享受游湖的樂趣。
紅色拓展訓練
石牛寨景區於2011年成立了全國首家紅色情景式拓展訓練學院,立足湘鄂贛革命根據地,將紅軍精神融入現代企事業的拓展訓練當中,鑄造正常鐵軍。現建有完整的紅色拓展訓練基地基地,以及全套的服務設施,以一條龍式的服務為企事業單位提供便利。學院致力打造全國最專業、最大規模的紅色拓展訓練基地。來石牛寨走一段紅軍挑梁小道、吃一頓紅米飯、喝一碗南瓜湯,唱一首紅軍歌,看一場紅色電影,當一次紅軍伊然成為不少企事業單位拓展訓練的選擇。
紅色篝火晚會
在石牛寨城樓下,有一片天然的廣場,前臨碧水無垠,後依高山挺拔,在這里每晚都會舉行一場大型的精彩絕倫的篝火晚會—印象•紅色篝火晚會。印象•紅色篝火晚會是一場融合了紅色革命元素與現代舞台表演的一場晚會,集碧水、丹山、篝火、歌舞表演、山歌對唱、拉歌比賽、燭光等於一體,晚會上觀眾都身著紅軍裝,高舉火把,一起高唱紅歌,高潮迭起,氣氛濃厚。不同隊伍之間的拉歌比賽更是將晚會推向一個高潮的巔峰,每個參與者都陶醉其間。
更多關於岳陽石牛寨地質公園怎麼樣?,進入:https://www.abcgonglue.com/ask/4252941615306005.html?zd查看更多內容
5. 俄國的尼古拉一世叱吒歐洲數十年,最後怎麼自殺了
尼古拉一世是俄國羅曼諾夫王朝的第15位皇帝,他從他的堂兄亞歷山大一世手裡接過了俄國皇位,當時的俄國號稱歐洲憲兵,尼古拉可以說是拿到了一手好牌,處於神聖同盟的領導地位。俄國雖然地方很大,但是其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出海口和不動港,所以歷任沙皇都在為打通出海口而努力,尼古拉一世自然也接過了這一項任務,繼續向南打擊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尋找黑海的出海口。
而俄國在尼古拉一世的帶領之下,日趨走向封閉,武器裝備嚴重落後,運輸條件極差,前方補給跟不上,再加上農奴制度的桎梏,最終導致克里米亞重鎮塞瓦斯托波爾於1855年初陷落。尼古拉一世得知這一戰敗的消息後,瞬間精神就垮掉了,因疾病而暴亡。一種解釋是,尼古拉一世得了感冒轉為肺炎,當時沒有抗生素,肺炎致死是很細松平常的。但這只是官方的說法。而民間廣泛流傳的一種說法是,隨著克里米亞戰爭的失敗,尼古拉一世難以承受如此沉重的打擊,所以服毒自殺。
6. 近代海戰中,哪些海戰奠定了世界海軍的發展方向呢
在人類的發展歷程中海洋一直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有人類的地方就會有戰爭,從古代到現在圍繞海洋領土的爭端從未停息。在古代由於航海技術以及造船技術的落後,那時海戰的成敗對於兩個國家之間的影響是巨大,但是對世界局勢的影響幾乎不存在。來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海戰不但影響著兩個國家的歷史走向,同時也深刻的影響著世界歷史的走向。在19世紀中葉爆發的三次著名的海戰,則奠定了世界海軍的發展方向。
1866年7月義大利和奧地利爆發戰爭,雙方在莉薩島海域展開會戰,西方海軍數百年來一直遵循縱隊原則,交戰雙方的艦隊相互平行並直接展開相互炮擊,直到把對方的軍艦全部送入海底為止。但是在莉薩海戰中奧地利海軍上將特拉特霍夫首先打破傳統的單縱隊,以三列楔形隊形撲向義大利海軍(甲午海戰中北洋海軍就是使用的這種隊形),特拉特霍夫指揮他的旗艦直接撞沉了義大利海軍的旗艦,雙方經過激烈的交戰,義大利海軍被全殲。
這次海戰改變了傳統海軍的作戰模式,海戰作戰編隊成了各國海軍專家研究的熱門課題。這次海戰也是世界上第一次鐵甲艦之間的大戰,奧地利軍艦艦艏裝備的堅固撞角的影響至今依舊存在。
7. 土耳其以身做餌,英法緊隨其後,俄國是怎麼被玩殘的
在世界海戰歷史上,錫諾普戰役是一場名垂史冊的經典戰役。俄歷1853年11月18日,俄國黑海艦隊在海軍中將納西莫夫的指揮下,包圍了奧斯曼土耳其帝國駐扎在黑海南岸錫諾普港灣的艦隊,在優勢火力的打擊下,這場「風帆戰艦時代最後的絕唱」以俄羅斯人徹徹底底的勝利而告終。從表面上來看,俄軍有力地打擊了土耳其人向黑海東岸高加索地區運送補給的意圖。但隨著海戰之後英法等國激烈的反應和克里米亞戰爭的結局來看,錫諾普海戰更像是土耳其人設下的一個圈套……
時任英國首相的帕麥斯頓正是這種不列顛民族主義的產物
因此,錫諾普海戰在英國人眼中有了別樣的韻味,納西莫夫艦隊炮擊錫諾普海岸炮台的行為,經英國媒體之手就成了「一場有預謀的對錫諾普土耳其居民的大屠殺」,這場海戰不過是俄羅斯人「野蠻」的又一注腳。游弋在地中海的英法艦隊蜂擁穿過博斯普魯斯海峽,一場慘烈的戰爭剛剛結束它的序章,現在,到了聯軍「替天行道」的時候了。
8. 二戰蘇聯戰時情報組織叫什麼
尼古拉·格拉西莫維奇·庫茲涅佐夫,生於1902年,1919年參加紅海軍,畢業於伏龍芝海軍學校和海軍學院。參加過對白衛軍的戰爭。歷任紅色高加索和紅色烏克蘭巡洋艦艇長,駐西班牙武宮和海軍總顧問。1937年任太平洋艦隊司令,1939年到1946年間任海軍人民委員和海軍總司令,是二戰期間蘇聯海軍最高指揮官。二戰中雖然他僅為海軍上將銜,但他卻同時擔任最高統帥部大本營負責海軍作戰的代表,領導蘇聯海軍在二戰中創出不少佳績。庫茲涅佐夫命運多舛,戰後因黑海艦隊一艘軍艦出事故沉沒,同時又被指控戰時向盟軍提供軍事情報,1948年被貶為遠東軍區主管海軍的副司令,軍銜降為海軍少將。為了壯大海軍,斯大林於1951年成立海軍部。這一與蘇聯武裝力量部平級的海軍統帥機構一時找不到合適的領導人選,斯大林又想到了庫茲涅佐夫,由他出任海軍部長,後來又任國防部第一副部長兼海軍總司令。1953年斯大林去世後,他與赫魯曉夫在海軍建設上總是產生嚴重分歧,剛當上一年蘇聯海軍元帥的庫茲涅佐夫被撤銷了國防部第一副部長兼海軍總司令職務,連降三級軍銜為海軍中將,並被勒令退役。那是1956年的事,他才54歲。1974年這位傑出的蘇聯海軍統帥去世。1988年,戈爾巴喬夫上台後重新審理了蘇聯歷史上的冤案,恢復了他蘇聯海軍元帥軍銜,《蘇聯軍事網路全書》稱他為"蘇聯海軍軍事家",蘇聯一艘航空母艦和海軍學院均以他的名字命名,充分肯定了這位海軍統帥的歷史地位。庫茲涅佐夫獲4枚列寧勛章,多枚各種勛章獎章。
比起庫茲涅佐夫來,另一位蘇聯海軍元帥伊薩科夫的一生要順利得多。
伊萬·斯切潘諾維奇·伊薩科夫生於1894年,長庫茲涅佐夫8歲,資格也老。1918年列寧提議初創蘇聯海軍時他就是首批海軍人員。曾為沙俄軍隊准尉的伊薩科夫參加紅海軍後又畢業於海軍學院高級首長進修班。十月革命後,歷任驅逐艦掃雷艦艦長,黑海艦隊參謀長助理、作戰處長,波羅的海艦隊參謀長等職。1936年後進入蘇聯海軍首腦機關,任副海軍人民委員、第一副海軍人民委員、海軍學院院長。二戰中任海軍總司令部參謀長,成為庫茲涅任夫的得力助手。戰後他又任海軍副總司令,繼續協助庫茲涅佐夫工作。1950年伊薩科夫退出現役,改任海運部副部長一直到1956年,此間他以不在任軍職的身份獲得蘇聯海軍元帥軍銜,這種情況在蘇聯中屬不多見。這顯然是取決於他在衛國戰爭中指揮海軍所創下的功績。1956年後,伊薩科夫重返國防部工作,任國防部總監。1967年去世。伊薩科夫一生獲6枚列寧勛章,多權各種勛章獎章,並有蘇聯科學院通信院士學位,這在蘇聯海軍高層將帥中是唯-一位。他為提高蘇聯海軍戰鬥力,發展戰役戰術學,研究蘇聯海軍在衛國戰爭中的經驗寫有大量學術著作。
第三位蘇聯海軍元帥謝爾蓋·格奧爾基耶維奇·戈爾什科夫,其名聲不亞於他的兩位前任。
戈爾什科夫生於1910年,1927年參加海軍。畢業於伏龍芝海軍學校和海軍學院高級首長進修班。戰前任太平洋艦隊護衛艦、驅逐艦艇長、支隊長。二戰中任艦隊司令、新羅西斯克防禦區副司令、陸軍第47集團軍代理司令、第56集團軍司令,海軍多瑙河區艦隊司令、黑海艦隊分艦隊司令,參加了許多戰役。戰後歷任黑通艦隊參謀長、司令、海軍第一副總司令,1956年任國防部副部長兼海軍總司令。戈爾什科天在此位置上長達近30年之久,歷經赫魯曉夫、勃列日涅夫、安德羅波夫、契爾年科四位蘇聯領導人時期。他對蘇聯海軍的影響是巨大的,他主張遠洋進攻,與美國爭奪海上霸權,這符合當時蘇美兩國的冷戰思維。戈爾什科夫還有許多軍事理論著作,闡述了他"積極進攻"的觀點,被稱現代蘇聯海軍之父。他獲5枚列寧勛章、多枚各種勛章獎章,一艘航空母艦以他的名字命名。被譽為"蘇聯軍事家"的崇高稱謂。
庫茲涅佐夫、伊薩科夫和戈爾什科夫都榮獲"蘇聯英雄"稱號。
六位海軍元帥和尤馬舍夫海軍上將
六位海軍元帥分別是:卡薩托諾夫、洛博夫、謝爾蓋耶夫、葉果洛夫、斯米爾諾夫和切爾納溫。他們比三位蘇聯海軍元帥出生相對較晚,在1909一1928年之間,多數同屬第二代海軍元帥。他們前5人參軍於1927-1937年間,參加過衛國戰爭,分別擔任艦長、艇長、大隊長、區艦隊參謀長等中級指揮員職務,都有就讀於伏龍芝海軍學校、海軍學院或總參軍事學院的學歷。在60-70年代時擔任海軍第一副總司令、海軍參謀長、總參謀長海軍助理等海軍副職。
切爾納溫比前5位海軍元帥更晚些,生於1928年。他1947年畢業於海軍學院,1969年畢業於總參軍事學院。70年代中任北方艦隊第一副司令兼參謀長、北方艦隊司令,1978年晉升海軍上將,1981年任海軍第一副司令兼參謀長,兩年後成為海軍元帥,1985年任國防部副部長兼海軍總司令,一直到1991年蘇聯解體,之後又任有名無實的獨聯體海軍總司令。切爾納溫到蘇聯解體時還是海軍元帥,而他擔任的國防部副部長兼海軍總司令一職是海軍一把手,此前此職均是由蘇聯海軍元帥擔任,切爾納溫海軍元帥擔任此職,可謂是低銜高職了。
除了6位海軍元帥外,值得一提的是,1947年接替庫茲涅佐夫任武裝力量部副部長兼海軍總司令的尤馬舍夫,他是1943年晉升的海軍上將,1950年任海軍部長,1951-1957年降為海軍學院院長,之後退役。此間海軍元帥軍銜已被取消,田於種種原因,尤馬舍夫也無緣蘇聯海軍元帥。然而他卻被稱為"蘇聯海軍軍事家",這種稱謂只有蘇聯海軍元帥才有資格獲得。他還是蘇聯英雄,曾任15年的蘇共中央候補委員,榮獲6權列寧勛章和多枚各種勛章獎章,並有一艘大型防潛艦以他的名字命名。可見尤馬舍夫海軍上將無論其職務還是所獲榮譽、稱謂都不亞於三位蘇聯海軍元帥。
對海軍偏愛的蘇聯領導人
雖然蘇聯海軍在衛國戰爭中只是捐助軍種,參戰規模、戰績不及空軍,更難與陸軍相比,但海軍卻一直受到俄國-蘇朕領導人的偏愛。俄國有悠久的海軍歷史,最遠可追溯到公元4-6世紀,9-12世紀有基輔伊戈爾遠征和斯維亞托斯拉夫進軍,16世紀伊凡雷帝創建海軍(艦隊),到了17世紀末,彼得大帝正式創建海軍,把俄國海軍推向鼎盛時期和世界海上強國。到十月革命前,俄國海軍歷史上出現過像烏沙科夫、納西莫夫、斯比利多夫、拉扎列夫、馬卡洛夫等許多傑出的海軍統帥,俄國水兵在十月革命中起到重要作用。1918年1月,十月革命勝利不久,列寧提議創建紅海軍,可見蘇維埃政權對海軍的重視。因此,1940年設立了海軍元帥軍銜,1955年又設立"蘇聯海軍元帥"為海軍最高軍銜,同等於"蘇聯元帥"一級,可見對海軍的厚愛。而盡管蘇聯空軍在二戰中有擊落57000 架敵機的驕人戰績,但畢竟只是年輕的新型軍種,故其最高軍銜為"空軍主帥",這一軍銜比蘇聯元帥和蘇聯海軍元帥低半格。
蘇聯的海軍元帥名錄姓名 軍銜 授銜年 軍職 蘇聯英雄 黨內職務
庫茲涅佐夫 蘇聯海軍元帥 1955 國防部第一副部長兼海軍總司令 ★ 中央委員
伊薩科夫 蘇聯海軍元帥 1955 海軍副總司令 ★
戈爾什科夫 蘇聯海軍元帥 1967 國防部副部長兼海軍總司令 ★ 中央委員
卡薩托諾夫 海軍元帥 1965 海軍第一副總司令 ★
洛博夫 海軍元帥 1970 總參謀長海軍助理 中央候補委員
謝爾蓋耶夫 海軍元帥 1970 海軍第一副總司令兼參謀長
葉果洛夫 海軍元帥 1973 海軍副總司令 中央候補委員
斯米爾諾夫 海軍元帥 1973 海軍第一副總司令 中央候補委員
切爾納溫 海軍元帥 1983 國防部副部長兼海軍總司令 中央委員
9. 大國戰爭中美國的最大的軟肋是哪裡
想辦法去美元本金位
美國最大的顧忌是怕對手"不要命"!
美國最大的軟肋是怕戰火燒到它夲土!
美國最大的壓力是怕美國人民起來反對戰爭!
碰到不要命又有核對手美國必慫!
碰到敢把戰火燒到它夲土,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之身的對手,美國必收手!
碰到美國人民起來反對戰爭,任何美國總統也吃不消!
不知說得對否?
美軍雖然全球最強,但是軟肋也不少,假如哪天被中俄擊敗了,一點也不意外。
美軍全球最強,這個恐怕不需要論證,10艘「尼米茲」級核動力航母、10艘大型兩棲攻擊艦、183架F-22A戰斗機、400多架F-35戰斗機、全球最多的第4代和4代半戰斗機、70艘宙斯盾驅逐艦,怎麼看都有一股天下無敵的氣息,似乎很難被擊敗。
圖為美國海軍的3航母戰斗群加上B-2轟炸機,這個陣勢還是很嚇人的。
也確實如此,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美國還沒有在哪場戰爭中吃敗仗(朝鮮戰爭算打平)。 但是如果我們仔細分析一下就能發現,美軍的軟肋實在是太多,有趣的是, 中俄的軍事力量,恰恰是針對這些軟肋進行發展的, 換言之,中俄都是打美軍的七寸,真能給他打敗呢!總體來看,美軍的軟肋主要是三大點: 第一個是 不能防禦高超音速武器, 第二個是 沒有高超音速武器, 第三個是 兵力分散、難以集中使用。
圖為美國海軍伯克-2A型驅逐艦,他雖然可以反導攔截,但是無法對付高超音速導彈。
咱們先看看第一個,美國不能防禦高超音速武器。 這個軟肋可謂是全球通用,因為目前真沒有哪個國家、哪種武器,可以有效的防禦大氣層內飛行速度超過4馬赫的導彈。這也不光是美國的問題,而是世界性難題。但是,別以為4馬赫就叫高超音速導彈了,實際上,一個導彈的飛行速度超過了5馬赫,才叫做高超音速導彈, 而諸如我國的東風-17導彈一類的,大氣層內飛行速度超過了15馬赫,這已經是不可防禦了。
圖為俄羅斯米格-31K戰斗機掛載「匕首」高超音速導彈,該彈射程1000公里,最大飛行速度7馬赫。
目前,全球最先進的防空系統是俄羅斯的S-400,最先進的反導攔截系統是美國的GBI攔截導彈,當然,還有俄羅斯的S-300防空系統、美國的薩德攔截系統等,都是可以打空中目標的。他們可以分為防空和反導兩個部分,比如說S-300和S-400就是以防空為主,反導為輔,主要是打飛機的,也就是飛行高度在3萬米以下的目標,而薩德、GBI這樣的攔截彈,則是攔截大氣層外目標,也就是起碼超過100公里高度了。
圖為俄羅斯鋯石高超音速導彈打擊美國航母設想圖,鋯石裝備「納西莫夫海軍上將」號核動力巡洋艦。
然而, 全球竟沒有一種防禦武器是針對高超音速導彈的! 高超音速導彈中,飛行速度超過10馬赫的我國東風-17、俄羅斯「先鋒」、「匕首」等導彈,都是在臨近大氣層高度飛行,他們需要充分利用大氣層的外緣來進行諸如「水漂」彈道、「錢學森」彈道一類的特殊彈道飛行,在這個高度,防空導彈夠不著、攔截導彈沒法打,就沒有哪種防禦武器是針對他研發的,原因無他,技術達不到。
圖為我國東風-17高超音速彈道導彈。
高超音速導彈彈道難以確定,發現困難,防禦反應時間極短。 舉個例子,以我國東風-17導彈打擊美國的關島基地為例,他從展開發射到最終命中1500公里外的目標,只需要10分鍾不到,而從導彈發射升空,被反導預警衛星發現,到導彈命中目標,則只需要3分鍾左右,這是什麼概念?這就是說,反導基地內的美軍士兵即便是收到了東風-17導彈發射的信號,他們在還沒有展開防禦系統、打開火控雷達、作出防禦反應的時候,導彈已經飛到目標了。
圖為東風-17滑翔式高超音速導彈。
何況,高超音速導彈的彈道是多變的,一會是滑行、一會是水漂,還帶有空氣舵,大氣層內也能機動,甚至還能打擊航母這樣的機動目標。 這是什麼意思呢?現代反導攔截系統,靠的是解算出敵人導彈的彈道、速度等數據,然後進行攔截,大體上類似於太空軌道上的飛船對接這種,但是一旦面對的是彈道多變、無法預測飛行軌跡的目標,那就算了吧,無法攔截。
圖為高超音速導彈打擊美國航母設想圖,美國無法對其進行攔截。
所以說, 美國不能攔截高超音速導彈,而中俄都有高超音速導彈,這就把美國給「將死」了。 這等於擁有了戰場的單向打擊權,過去美國打伊拉克他們,就是利用戰斧式等導彈射程遠、伊拉克無法攔截的優勢,實現了戰場單向打擊,伊拉克苦不堪言,無法反擊。現在美國也變成被單向打擊的一方,因為你無法攔截,中俄可以耐心的發射高超音速導彈, 除非你能攻入人家本土,在地面上消滅高超音速導彈武器,否則就被動挨打吧。 然而,攻入中俄本土意味著什麼,恐怕大家都懂的。
圖為發射標准防空導彈的伯克級驅逐艦,無法對高超音速導彈進行攔截。
說到這里,有些軍迷要「拍案而起」了,說:「我你好不偏心, 允許中俄用高超音速導彈,那怎麼不讓美國用?不是說單向打擊嗎?美國也可以用高超音速導彈打擊別人呀? 」可是問題來了, 美國他沒有高超音速導彈呀! 這就太悲催了。這就是我們說的 第二點,美國沒有高超音速導彈。
圖為俄羅斯鋯石高超音速反艦導彈。
美國真沒有高超音速導彈,這個事情要反復的講,不然怕人記不住。有人總認為,美國在全球率先提出了「1小時打遍全球」的概念,也在全球率先研發出了X-51A「乘波者」高超音速飛行器,不應該沒有高超音速導彈,但是事實就是這樣,美國現役裝備中,確實拿不出任何一款高超音速導彈, 你可以說美國5年後肯定會有,這個也許吧,但是現在、此時此刻、目前、當下,美國他沒有就是沒有,誰也不能給他變出來一個高超音速導彈。
美國國會敏銳的察覺到了美國沒有高超音速導彈這個弱點,於是在2018年,以立法形式要求美國五角大樓撥出專項經費,在5年內研發出切實可用的高超音速導彈,當時的美國國會就指出,美國在這個領域已經落後於中俄,這是很危險的。畢竟,高超音速導彈是改變戰場形態的未來武器,發展前景廣闊,美國一步落後,恐怕今後就要步步落後了,因為中俄是非常捨得在高超音速武器上投入資金、人員等力量的。 美國沒有高超音速導彈,意味著戰時美軍無法防禦中俄導彈也就罷了,自己也不能有效的對等反擊,這可真是「要了老命了」。
圖為美國X-51A乘波者高超音速導彈,目前還未研發成功。
最後一個軟肋:美軍無法集中力量作戰。 我們乍一看呀,美軍的武器規模是真大,10艘核動力航母就是典型的例子,但是這里筆者要提醒大家一句:這些武器無法在同一時間、同一地點、同時使用。 為啥呢?因為後勤達不到。 簡而言之,美國現在製造這么多的航母等武器裝備,主要是為了應對多個方向作戰,也是為了方便裝備輪換維修,但是如果要集中起來使用,是做不到的。
圖為美國X-51A的模型。
就目前而言, 美軍最多能在一個戰區同時集中4個航母戰斗群作戰,這是極限, 美軍在軍事演習中,最多在同一個戰區集中過3個航母戰斗群。後勤保障是軍事的關鍵,1個航母戰斗群中,起碼有1艘尼米茲級航母、2艘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4艘阿利·伯克級驅逐艦,要對其進行後勤保障,需要彈葯、食品、燃油、設備、零件等多種物資,還要一些化學物品來保障武器使用。
而一艘航母有3000人,1艘驅逐艦有300多人,4個航母戰斗群就有數萬人漂浮在海上,就像是一個只會大量消耗物資,而不生產任何物資的城市一樣,要供養他們實在是太困難了。而4個航母戰斗群,中俄兩個大國應對起來是比較輕松的,比如我國吧,本身自己就有2個現役的航母戰斗群,003型大型航母又快要建成,還有3艘兩棲攻擊艦、8艘055大型驅逐艦、40多艘中華神盾艦,加上30艘054A護衛艦和70艘056型護衛艦,再加上20多艘039系列常規潛艇和10多艘核潛艇,莫說是4個美國航母戰斗群,來10個恐怕都不懼怕他。
圖為尼米茲級航母,雖然有10艘,但是無法集中使用。
再加上, 美國戰略力量分散,又要照顧大西洋方向,又要照顧印度洋方向,還要照顧太平洋方向,總之,美國10個航母戰斗群,在全球一分,每一個區域恐怕最多也就3個戰斗群了, 何況這些航母還經常在維修狀態,比如在2020年上半年,美軍就有6艘航母處於維修狀態,全球范圍僅4艘航母能用,而在2019年,則是9艘航母在保養,只有1艘「艾森豪威爾」號可以使用,被派到了中東地區。
圖為美國海軍福特級航母,目前還沒有形成戰鬥力。
總而言之,美國軍隊也有他的弱點,要打敗他是可以做到的,正如在朝鮮戰爭中,志願軍面對武器裝備遠優於自己的美軍,不也打出了驕人的戰績嗎?所以說,不要神話美軍,也不要妄自菲薄。
10. 黃海海戰,北洋水師在迎戰時,是排的『雙橫隊』還是排的『一字雁陣』
日前出版的《華夏人文地理》雜志載許華文認為:"丁汝昌在黃海海戰中不僅採用了錯誤的陣法和戰法,而且在海戰之前沒有明令指定自己的代理人,特別是沒有明令指定代理旗艦",因此造成敗局。"許華的觀點代表了黃海海戰戰術分析的主流意見。這種意見認為,戰鬥打響之前北洋艦隊的擊敵隊形為"一字雁陣"(參見本圖右圖)。當時丁汝昌發布的作戰訓令是:"(一)艦型同一諸艦,須協同動作,互相援助。(二)始終以艦首迎敵,借保持其位置而為基本戰術。(三)諸艦務於可能范圍之內,隨同旗艦運動之。"在一列橫隊艦首向敵的陣形下,由於訓令要求各艦"始終以艦首向敵";戰鬥打響後,日本聯合艦隊越是接近北洋艦隊隊列線的右翼,北洋艦隊左翼各艦勢必逐漸向右轉向,以保證艦首向敵;越是外沿艦,其轉向幅度越大。這樣北洋艦隊各艦的射擊舷角就勢必受己方鄰艦遮蔽而更加縮小,火炮攻擊力隨之減弱。以致當日軍艦隊抵近北洋隊列線右翼時,北洋艦隊中除了右翼外沿艦,整個艦隊的火力完全無法發揚。由於訓令要求"諸艦隨同旗艦運動",而丁汝昌在戰斗開始的第一輪炮聲中,就因為指揮台振塌而重傷,致使戰時指揮受到嚴重影響。導致戰斗發展後的陣形混亂(參見本圖的左兩圖)。不過,也有另外的觀點。我就在網上看到過網友的文章,與主流觀點不同的是,這種觀點分析戰前陣形,認為不排除丁汝昌負傷前的戰術思想是:依略呈弧線的陣形中鋒切斷日軍縱隊,以內線作戰分別攻擊南北兩隊日艦,將日艦切割為南北兩部後,清艦形成背靠的兩隊進行舷角作戰,能夠充分發揚兩舷火力。這種觀點不無道理。從戰斗初期情況看,北洋艦隊首先開始炮火攻擊的,是北洋隊形中間的定遠艦攻擊日軍後隊的首艦松島艦;而北洋最右翼的揚威艦攻擊日艦前隊中的高千穗艦 ;在當時的陣型上, 不排除北洋艦隊可能採取的戰術是:依託定遠的射程優勢遲滯日艦後隊,以利於穿插,以揚威艦的射擊打亂日艦前隊陣型,再以戰場北部的魚雷艇隊向南對日艦前隊形成包圍態勢。但這一戰術打算由於丁汝昌的負傷,從一開始就沒有能夠貫徹。從戰前的陣形看,這一戰術並非不可能。再分析丁汝昌命令的第一點,為什麼要求"艦型同一諸艦協同動作",按上述主流觀點,似也不好解釋。如果將其第三點命令綜合,理解為丁本來打算以北洋隊型中間之定遠、鎮遠率隊對日艦進行中間穿插,切割後再以雙向環繞日艦的環行運動(類似圖上日艦攻擊清艦的隊型)攻擊日艦,這樣,"諸艦協同動作,互相援助",並准備"於可能范圍之內,隨同旗艦運動之",這么理解,這種觀點便也自圓其說了。不過,從此後的戰況記載看,此說不大可能成立的關鍵在於,如清艦准備進行穿插運動,則在發炮的同時事先必須升火、提速,但史料上並未見這類記載。即使我們按照這種"理想"戰術推演,進一步研究,則此種戰法也有具體問題:按雙方火炮口徑和射速實力,北洋艦隊在大炮口徑和射程上有微弱優勢,但在火炮數量、特別是射速上明顯佔下風。如戰斗進程真的發展為穿插、環繞包圍射擊,則橫向圓周運動的清軍艦隊對縱向運動的日軍艦隊間進行炮戰,在雙方運動中舷角射擊時,近戰炮火的優勢應在火炮多、射速快的日軍一邊。綜上所述,是役清軍可選擇的最優戰術為:在保持與日艦等距離的"一字雁陣"下,全艦隊做原地右轉(左轉不符合日軍行進方向及相應機動),發揮炮火射程及口徑優勢進行炮戰,再根據戰場形勢導入魚雷攻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