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護膚問題 » 搓泥護膚品怎麼用

搓泥護膚品怎麼用

發布時間: 2022-09-24 11:18:57

❶ 如何解決肌膚搓泥問題

「搓泥」是一個統稱,凡是用護膚品保養皮膚過程中「用」出來的「泥狀物」,都會被稱之為「泥」。

這些東西有一些是高分子的聚合物,在產品干後形成膠狀物,或半乾的狀態下與其它產品糅合在一起形成的有些條狀膠狀物的東西,或是一部分產品與另外的產品成分不「兼容」,皮膚角質層過厚不「吸收」,只能在皮膚上自行陰干形成殘留物。

為什麼會「搓泥」?

首先要強調一下:「搓泥」現象在任何大牌的化妝品、護膚品都會出現的,不能因為「搓泥」就把產品一棒子打死。

大多數情況下「搓泥」是產品使用和搭配問題,所以我們經常發現很多產品有人說搓泥,有人完全不會。

先來了解一下「搓泥」到底是如何產生的:搓泥不是玄學,從根本來說搓泥就是某些護膚品成分沖突出現的化學垮膠現象。

出現垮膠現象後會在皮膚表面形成一層膜,如果護膚時手法不對(來回揉搓、拉扯)就出現了所謂的「搓泥」。


  • 護膚品搓泥原因

  • 護膚品出現搓泥,一般會有4種原因:

    肌膚自身問題:皮膚表面角質層過厚,大量的老廢角質細胞附著於肌膚表面,將後續的保養成分屏蔽;造成護膚品中的很多水分和營養物質不能作用於皮膚,這就相當於將護膚品在臉上攪拌塗抹,其中的膠質成分和顆粒成分在肌膚上自行陰干而無法貼合肌膚表皮滲透角質層,產品的成膜特性被破壞繼而「搓泥」。

    胡亂搭配:有部分同學在使用化妝品時盲目追求保養效果而護理搭配是導致使用中出現「搓泥」的最主要原因,尤其是對於那些偏愛產品質地厚重濃醇的人來說,保養時多款化妝水和精華類產品疊加使用大大增加了搓泥的可能性。

    為了體現清爽不油膩同時質感醇厚的「使用感」,水類以及精華類產品中常添加濃度不低的增稠劑(膠質成分)和硅類成分,如果大量疊加使用,在產品中的水分蒸發之後勢必會出現「搓泥」的現象。

    「粉」與「膠」的正常物理結合:這種情況通常都出現在上妝過程中,當完成了保養步驟後上妝或者使用防曬產品時,「搓泥」現象就發現了,這是因為底妝類產品中的顆粒成分與之前的保養品中的膠質成分因混合而發生物理性狀的改變,這並不代表產品本身有什麼問題,只是單純的不兼容。

    水油不兼容:護膚品中有機硅含量高也容易搓泥。硅油除了與油水不相容,其實與水也不相容,而且也有很多油脂不相容,一些產品中如果含有硅脂,硅彈性體之類的硅油類成分,後續使用的其他產品中的油脂也與硅油類成分不兼容,那麼就有可能造成一層硅上面還要強行鋪一層不相容油脂的情況,這也容易造成搓泥的現象。最典型的就是雅詩蘭黛家產品。雅絲蘭黛絕對可以堪稱用硅大戶,不僅膚感假滑,還容易搓泥。尤其是面霜類產品,基本用過的都知道容易搓泥。

而且這些高含量硅油類產品,特別是含硅彈性體的產品,甚至是直接硅包的產品,其受粉體的影響更大,如果後續產品含有比如滑石粉、二氧化鈦、就非常容易產生搓泥。

產品自身問題:護膚品中增稠劑比較多,使得產品出現膠狀物,那麼這種產品一上臉就會「搓泥」;另外一種情況就是護膚品成分中粉質顆粒、雜質和電解質成分含量本身就高,尤其是在粉底和防曬產品中,如果在研發時沒有注意到各體系之間的相對穩定平衡狀態,那麼這種產品一上臉也會「搓泥」;最後一種情況是由於護膚品保存不當引起的,膠質成分失效,水分蒸發或水油分離,這也會導致上臉就「搓泥」的情況發生。

  • 如何避免搓泥

  • 看到這里,相信大家已經對護膚品「搓泥」有所了解了,雖然護膚品「搓泥」問題時有發生,但只要掌握正確的方法,也就能避開「搓泥」雷區。這里分享幾個小技巧:

    ①減少疊加,精簡護膚

    搓泥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產品數量太多。尤其對於大多數看不懂成分表的人,一堆產品混合在一起疊加使用,如果使用手法也錯誤,真的很容易搓泥。

    想要避免搓泥,首先就要精簡產品。比如,把可能造成搓泥的產品替換掉。

    另外,我一直強調精簡護膚,護膚流程並不是越繁瑣越好。一層一層的護膚品疊加產品不一定都能吸收反而也可能因為過度疊加而造成搓泥問題。

    是白天需要化妝時盡量精簡產品。例如,可以只用一個質地很輕薄的精華液+妝前乳或面霜後續直接上妝。

    此外,在手法上,也不要用力去搓,這在塗防曬後再塗抹彩妝產品時尤其重要。

    ②調整護膚手法

    不論是護膚還是上底妝都盡量避免搓、揉的方式,避免來回拉扯,拖拽。有時候即使已經出現垮膠問題,只要你不來回搓也無妨,就是那一搓就把一條一條搓起來了。

    對於護膚品來說按壓、輕拍的方式能幫助護膚品吸收。而對於粉底來說採用輕彈、輕拍、按壓的形式也能幫助底妝和皮膚更好的融合,讓底妝更服帖。

    ③容易搓泥的成分避免疊加

    從產品配方來說,大多數質地厚重的產品中都會增稠劑成分。前面說過的增稠劑就是典型容易出現搓泥問題的產品。因此,在產品搭配中盡量避免多種質地厚重的產品疊加。

    尤其質地厚重的精華、乳液、面霜以及粘稠的化妝水要避免過度疊加。

    ④注意產品使用順序

    護膚品有專門的使用順序,這個順序主要是按照它們的密度大小排序,密度最小的護膚品最先使用,因為能很好地被皮膚所吸收,反之密度最大、最不好吸收的護膚品則排在最後使用。

    大體是先水劑類,眼霜、精華、乳液、膏霜,最後油類,含粉類的產品最後使用這樣的順序。重點提醒:如果一些產品中含有一些粉體成分,比如滑石粉、二氧化鈦、雲母等,請在最後一個使用(主要是粉底等彩妝產品)。

    ⑤使用同一品牌產品使用同一品牌的產品產生搓泥的可能性會小一些,不同品牌在一起產生搓泥的可能性增加,畢竟別人家的產品會不會與自家產品搓泥,配方工程師可沒這閑工夫去測試。

    ⑥增加產品在皮膚上停留的時間吸收也是需要一定時間的,一種典型的使用錯誤就是為求速度,在精華液等保養品還沒干之前,又擦上防曬或粉底產品,就容易有沉澱物產生。

    要避免沉澱物產生,最基本的方式就是等每道護膚品都完全「吸收」後,或是稍干一點後,再進行下個保養或上妝步驟,這樣搓泥也會減輕很多。

    ⑦適當去角質

    角質層是肌膚最外層的屏障部分,而當這個部分被大量老廢角質細胞占據之後,肌膚的吸收能力以及新陳代謝力就會下降,這樣一來,護膚品吸收不進去,搓泥也就難以避免了。

    根據肌膚的狀況以及耐受性,使用去角質產品,每1~2周1次左右可以有效改善搓泥的尷尬。

❷ 使用精華易搓泥,正確的使用方法有哪些

搓泥是因為吸收不好導致的,都浮在臉上,說明這款產品不適合自身的皮膚類型。

搓泥,是用完一些護膚品後,在臉上可以搓出一小條一小條,或長或短,或多或少的泥狀物,顏色可深可淺;

如果不是角質層太厚導致搓泥,就可能是一些含有甘油的水水,和精華同用了,才出現的搓泥現象。這也是屬於正常現象。

而在精華液等保養品還沒干之前,迅速擦上粉底或防曬品,也容易造成搓泥現象。

(2)搓泥護膚品怎麼用擴展閱讀:

精華素的使用誤區:

1、精華素用得越多越好;

細菌在其生長繁殖的過程中需要大量的維生素、蛋白質和生物細胞類營養物質。而這些物質也正是一般「精華素」的主要成分。因此「精華素」到底是營養皮膚,還是營養細菌?這就要看這些營養物質能否被皮膚完全吸收了。

2、晚上使用;

精華素不要在臉上停留時間過長,更不能把精華素當成營養霜讓它在臉上過夜,那樣會把臉上的水分吸走,肌膚感覺很乾。

3、30歲後,每天使用精華素以維持肌膚活力;

隨著年齡的增長,肌膚的代謝能力也會有所降低。如果選用含高油分的有一些適合每天使用的精華素。

4、只要是精華素,就可以為我所用,反正精華素分子小,很容易被皮膚吸收。

❸ 用護膚品時為何會搓泥現象,今天跟大家科普一下護膚品的搓泥現象

用護膚品為什麼會出現「搓泥」現象,可能性有兩個:第一可能是塗抹的層數太多了,第二種可能就是產品不適合你肌膚使用,出現排斥所造成。

每個季節有每個季節的護膚法則,正確護膚,才不至於在塗抹護膚品時遇上尷尬的搓泥現象!

❹ 為什麼用多貴的護膚品都會搓泥遇到「搓泥」現象該如何解決

1

首先要考慮一下 皮膚因素

2

其次是 護膚品因素

產品分子結構越小皮膚越容易吸收,產品分子結構大吸收越難,含有高分子聚合物的成分很容易搓泥。

解決建議: 更換適合的產品,捨不得丟棄的小仙女,可以在塗抹之後用溫毛巾濕敷增加吸收。

➤增稠劑

為了增加使用感,護膚品中添加了增稠劑,產品變的粘稠,視覺上看起來高大上,使用時會出現「自搓泥」和「交叉搓泥」兩種情況。凝膠類、大分子玻尿酸等產品最有可能會產生搓泥現象。

而這類增稠劑因為分子比較大,既不能被皮膚吸收,有些還不能友好的依附在皮膚上,不能乖乖的待在皮膚表面。等 水分蒸發掉了,就會產生【絮狀沉澱】,也就是【搓泥】

除了增稠劑和大分子聚合物之外,還有我們非常熱愛的透明質酸、膠原蛋白等大分子保濕劑也有愛搓泥的特點,原因和上面的類似。

所以:搓泥,只是產生的護膚品的絮狀沉澱,不是營養的一些物質也不是我們自己的角質。

解決建議: 首先妹紙們不用恐慌,含有增稠劑並不會對皮膚產生多大的傷害,只是為了滿足大家的需求(精華液濃就是好)而已。使用時可以用爽膚水進行稀釋,然後少量使用,可以減少搓泥。

防曬霜

如果已經定期清理角質,卻還是出現搓泥的現象,就有可能是產品本身容易搓泥了。

防曬霜在塗抹的過程中會形成一層防護膜,還沒有形成膜之前急著使用BB霜、粉底時就會搓泥,因為防曬、隔離霜中通常含有鈦白粉或者二氧化鈦水溶液,這和油不太相容,易錯就很容易形成「泥」或者白屑。(物理防曬中的防曬粒子,如二氧化鈦和氧化鋅,都是白色的粉末,你也可以把它想像成一堆麵粉。麵粉混上一點油或者水,再那麼一搓... 用腳趾想都會知道,不搓泥才有鬼了...)

有些防曬,尤其是化學防曬,為了照顧使用感,會加一些高分子膠,也會產生搓泥的現象。想想你小時候玩膠水搓的泥條就明白了。

解決建議:正確使用防曬霜。 使用防曬霜後停留5分鍾再上妝,可以減少搓泥的現象。

正確使用方法

點塗、輕拍、不要搓!

塗抹的手法不對,會讓那些本來就容易搓泥的防曬雪上加霜。

舉起你們的小爪爪讓我看到,有多少小仙女是像塗面霜一樣塗防曬的?

如果你從不搓泥,那你這么塗防曬其實也無所謂。但如果你這么塗防曬又搓泥搓成狗,還怨防曬霜不好用,那防曬霜真的表示,人在家中坐,鍋從天上來...

✨防曬原理✨

防曬霜之所以能防曬,其實就是因為它在皮膚表面形成了一層防曬膜,膜中的防曬劑或反射、或吸收陽光中的紫外線,來達到防曬的目的。

✨搓泥會削弱防曬霜的防護力✨

更悲劇的是,塗抹防曬的時候來回搓臉會不僅破壞已經成膜完畢的部分防護網,產生搓泥的現象,更會把未成膜的防曬都搓到皮膚溝壑處。

因為人的皮膚都不是完全平滑的,都會有很多坑坑窪窪凹凸不平。

▲ 但理想狀態下,藍色的防曬膜應均勻的覆蓋在皮膚表面。

來回搓臉的話,防曬霜大都搓到皮膚低窪的位置來填補凹陷,皮膚凸起處的防曬霜就會很薄,防護作用也大大降低了。

正確塗抹防曬的手法✨

先將防曬點塗在臉上,然後用指腹輕拍

▲正確塗抹防曬的姿勢

▲正確塗抹防曬的姿勢

➤產品不兼容

底妝、防曬與保養品不兼容。產品都沒問題,但混合在一起使用就出現了問題,比如蘆薈膠和粉底混合、含果酸水楊酸等的產品與粉底混合,分分鍾搓泥。

常見的搓泥CP就是:

增稠劑聚合物(卡波姆、黃原膠、玻尿酸等)+ 粉狀物(二氧化硅、二氧化鈦、硅粉、氫氧化鋁、氧化鋅等)

凝膠或精華液里高分子物質和增稠劑過多,與粉底或是防曬乳等含二氧化鈦、氧化鋅等金屬離子成分絮凝,產生「泥巴」。

含有過多「硅油」(如環五聚二甲基硅氧烷、聚二甲基硅氧烷交聯聚合物等)的產品「滑感透感」都很好,但是往往會和油脂豐富的產品不相容,產生「泥巴」。

含果酸、水楊酸等的產品,與隔離乳等帶有氧化鋅成分的產品,也易產生「泥巴」。

解決建議: 將一些保養品放在晚上使用,特別是容易搓泥的凝膠或精華液,例如含水楊酸的祛痘凝膠,建議晚間使用。

易導致「搓泥」的情況

先說一個大家都比較容易犯的錯誤,或者說是誤區,認為前一步的護膚品要完全「吸收」後(實際上是水分揮發),再塗下一層產品。

其實這種塗抹方式是最最最容易搓泥的,第一個產品已經成膜了,後一個在前一個產品上無法順利的鋪展開,稍微一用力或者揉搓一多立馬把兩層產品一起帶起來「搓面條」。

產品無法順利鋪展開導致搓泥的情況還有兩種,一種是產品用的太少,塗的時候延展困難,摩擦力也會加大,容易搓出泥。

另一種就是局部點塗的產品太多,產品又屬於不是很好推開的那種,最後都堆在一起,又不好揮發乾燥,最後自己跟自己抱團打架,變身「搓泥浴寶」。

還有手法問題導致搓泥的,一是面對「風干」特別快的產品,有時候下手太慢也搓,人家都幹了你還沒鋪好它就搓,對於這種產品要記住「唯快不破」,同方向速塗,不要來回塗抹,爭取一遍搞定是最保險的。

還有一種就是產品塗勻後喜歡一直按摩的,還比較用力,這種估計一半多產品都能被搓出點泥。

對於本來就比較易搓泥的產品,上臉後就不要再去摸了,好不容易推勻,成膜乾燥後你隨便一摸就可能又是一層泥條。

除了手法問題,高分子膠類的產品大多數都是有著高搓泥風險的,後續再接一個高分子膠的產品(啫喱+啫喱)或者粉體比較多的產品(啫喱+某些防曬/粉底),不搓泥的機會幾乎為零。

碰上這種組合的可以直接放棄了,直接分開使用吧,手法再好也很難做到不搓泥。

p.s.別的產品無所謂,但防曬搓泥的話一定要弄乾凈重新塗,即便是防曬沒搓,後續上粉底搓了也是一樣的,必要的情況就得洗了重新塗。

避免「搓泥」

熱點內容
蕊膚雅面膜一般敷多久 發布:2023-08-31 22:03:54 瀏覽:2332
質地較濃防曬霜怎麼使用 發布:2023-08-31 22:00:02 瀏覽:1284
專業化妝師如何貼雙眼皮 發布:2023-08-31 21:58:43 瀏覽:1178
雞蛋清加什麼美白祛斑最快 發布:2023-08-31 21:58:35 瀏覽:1126
資生堂櫻花美白淡斑精華多少錢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881
孕婦喝什麼美白飲最好 發布:2023-08-31 21:55:12 瀏覽:1792
瑪西化妝品怎麼樣 發布:2023-08-31 21:55:06 瀏覽:1383
為什麼護膚品一旦停了就嚴重 發布:2023-08-31 21:50:21 瀏覽:1368
補水什麼時間做 發布:2023-08-31 21:47:15 瀏覽:1333
為什麼一年四季都做好防曬 發布:2023-08-31 21:45:25 瀏覽:1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