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朔的護膚品怎麼樣
『壹』 茶幾上的朔料墊的污漬怎麼去掉
1、實木茶幾
(1)實木茶幾表面如果只有淺淺的一層灰塵,可以利用拎干水分的軟毛巾輕輕擦拭,如果毛巾表面過於粗糙,可能會在實木茶幾的表面留下劃痕。木頭長時間遇水,極容易發生變形,所以我們在清潔完成後,要確保茶幾表面是乾燥的。
(2)茶幾表面如果有污漬,不可以利用酒精,汽油或者其他化學物質進行處理,可能會燒傷木頭的表面。也不可以利用鋼絲球對著茶幾使勁的猛擦,會破壞茶幾表面的花紋,留下劃痕。針對實木茶幾表面的污漬,可以利用紗布裹住茶葉渣,在污漬的地方輕輕擦拭,直到去除污漬,然後塗上光蠟,在實木茶幾的表面形成一層保護膜,起到保養實木傢具的作用。
(3)打掃衛生的時候,避免吸塵器,掃帚或者其他堅硬的物品,碰到茶幾的表面,給茶幾留下劃傷,影響實木茶幾的美觀。
2、玻璃茶幾
(1)玻璃茶幾表面如果只有簡單的灰塵或者是油污,可以取一塊毛巾,充分的吸收水分,然後倒一點白酒在毛巾上,對著茶幾四周擦拭一遍,茶幾會很快的恢復干凈,千萬不要用強烈的清潔劑來處理,防止對玻璃造成傷害。
(2)橡皮浸水,配上濕抹布,可以很好的去除玻璃上的筆跡。玻璃上如果不小心碰到了油漆,可以用棉花沾熱醋來清洗,去油漆的效果特別好。
(3)利用舊報紙擦玻璃茶幾是最有效的一種方法。報紙的吸水性特別的好,而且報紙上的油墨具有粘性,利用報紙多擦幾次,灰塵就被石墨帶走了,玻璃茶幾就會光亮如新。
該圖片由注冊用戶"生活小當家"提供,版權聲明反饋
3、大理石茶幾
(1)大理石茶幾上如果有污漬要及時的處理,如果時間長了還沒有處理,污漬會風干,此時可以在污漬處滴上少量的清水,然後在根據不同的情況選用不同的方法來處理。利用風油精可以處理大理石茶幾表面的不幹膠痕跡。汽油和油漆稀釋劑對處理大理石茶幾表面不幹膠痕跡效果也不錯。
(2)大理石的表面疏鬆多孔,容易產生灰塵,一般利用微濕的軟布搭配溫和的洗潔劑來清洗,最後利用干凈的軟布將茶幾表面擦乾。需要注意的是:大理石茶幾忌潮濕,水分過多,會使大理石的材質發生變化。
4、藤製茶幾
(1)因為藤編的結構比較復雜,茶幾表面有多的網眼,容易藏有灰塵,平時清潔比較困難。首先利用毛巾在茶幾的表面拍打,去除一部分的灰塵,然後利用細毛刷將網眼內的灰塵去除,最後利用大量的清水清理。洗干凈的茶幾必須馬上進行晾乾處理,防止茶幾彎曲,變形。
(2)藤製茶幾如果有污漬,可以利用食鹽水來清理,既有很好的去污效果,而且能夠保持藤條的柔軟度。
(3)藤製茶幾可以利用光蠟定期進行保養,增加茶幾的光澤度,而且在茶幾的表面形成了一層保護膜。
5、皮質茶幾
(1)皮質茶幾上如果有輕微的污漬,利用軟毛巾沾取少量的肥皂水,就可以清潔干凈。如果污漬比較嚴重,就需要用專門的清潔劑來處理。使用之前最好在看不見的區域試用一下,看看清潔劑會不會造成茶幾顏色的褪去。
(2)如果皮質茶幾不小心被水筆劃上,先將橡皮浸水,然後在筆跡處輕輕擦拭,最後利用微濕的軟布擦拭乾凈,皮質茶幾上的筆跡很容易就被清理干凈了。
(3)皮質茶幾上如果有油污,可以利用清潔劑來清洗,然後塗上專門的養護養劑,在茶幾表面形成一層保護膜,防止皮質茶幾老化,失去光澤。
(4)皮質茶幾如果撒上飲料,可以利用海綿將其吸干,然後用濕毛巾擦拭,最後自然晾乾。
『貳』 旬年時月周日季排序是怎麼樣的
按照表示時間由短到長排序是這樣的:時,日,周,旬,月,季,年。
根據自然宇宙規律,在天文學中地球圍繞太陽轉和自轉,自轉一圈為一天,繞太陽轉一圈時自轉也大約三百六十五圈,所以應該是先有日,七日就是周,三十或三十一天是月,三個月為一季,四季就是一年。
月份的大月和小月
公歷的大月有31天,小月有30天。每年固定1月、3月、5月、7月、8月、10月、12月為大月;4月、6月、9月、11月為小月。2月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2月平年有28天,閏年有29天。農歷的大月有30天,小月有29天。且大小月分布毫無規則,每年都不同。
農歷的月按朔望周期來定。月相朔(日月合朔)所在日為月初一,下次朔的日期為下月初一。因為一個朔望周期是29.53日,所以分大小月。大月30日,小月29日。
某月的「大」、「小」以及哪天是「朔日」,要根據太陽、月亮的真實位置來推算,古時候叫「定朔」。我們常說的農歷其實是陰陽歷,其大小月是嚴格按照月相來設置的,是以觀測為基礎的,而不是固定的。
『叄』 月亮的變化周期,月亮的變化是怎麼樣的
月亮為什麼會有陰晴圓缺的變化,大家知道,月亮本身不發光,只是把照射在它上面的太陽光的一部分反射出來,這樣,對於地球上的觀測者來說,隨著太陽、月亮、地球相對位置的變化,在不同日期里月亮呈現出不同的形狀,這就是月相的周期變化。進一步說,雖然月亮被太陽照射時,總有半個球面是亮的,但由於月亮在不停地繞地球公轉,時時改變著自己的位置,所以它正對著地球的半個球面與被太陽照亮的半個球面有時完全重合,有時完全不重合,有時一小部分重合,有時一大部分重合,這樣月亮就表現出了陰晴圓缺的變化。
當月亮處於太陽和地球之間時,它的黑暗半球對著我們,我們根本無法看到月亮的任何一點形象,這就是「朔」,朔在天文上是指月亮黃經和太陽黃經相同的時刻。逢朔日,月亮和太陽同時從東方升起,即使地球把太陽光反射到月亮,然後再由月亮反射回來的那部分光,也完全淹沒在強烈的太陽光輝中。
而當地球處於月亮與太陽之間時,雖然三個星球也是處於一條線上,但這時,月亮被太陽照亮的半球朝向地球,柔和的月光整夜灑在大地上,這就是滿月,也就是「望」。這時月亮黃經和太陽黃經相差180度。
因為月亮與地球的距離相對於日地距離來說太短了,在天球上,月亮東移的速度比太陽大很多,每天月亮由西往東前進13度多點,而太陽卻只前進1度。 因此,朔之後,月亮很快地跑到了太陽的東邊,一兩天後,太陽一落下去,西邊的天空就可見到一彎新月,兩個尖角指向東方。此後,月亮升起的時間越來越遲,月亮也逐漸豐滿起來。約在朔後七天,月亮的黃經剛好超過太陽90度,我們看到的月亮是圓弧朝西的半圓,這就是上弦月。以後月亮繼續向東,更加豐滿,升起的也更遲了,直到望。從朔到望,月亮離開太陽的距離越來越大。
過瞭望後,月亮逐漸向太陽移近,月面逐漸消瘦下去。 當月亮黃經超過太陽黃經270度時,它又變成了半圓形,但圓弧朝東,這就是下弦月。這時候,當太陽從東方升起時,月亮正高懸在正南的天空上,自然,我們的肉眼這時是看不見月亮的。下弦以後,月亮要到後半夜才從東方出來,它的半個圓面逐漸消蝕下去,變成狹窄的鐮刀形,尖角向西。從望到朔,月亮與太陽靠得越來越近,以至再次與太陽黃經相同,消失在晨曦中。
『肆』 「三國演義」中的「六月朔」是什麼意思
六月塑既六月初一古稱「朔策」,即月相變化的周期。
浩瀚星空中,最引人注目的天體要數月亮了,它那變化萬千的外貌,它所承載的從古至今那麼多的美麗動人的神話傳說,為人間平添了多少詩情畫意!廣寒宮里瓊樓玉宇,有嫦娥仙子舞翩翩。不僅如此,月亮周期性的陰晴圓缺還是人們自古以來制定歷法的根據之一。
《三國演義》網路網盤高清免費資源在線觀看:
鏈接:https://pan..com/s/1KKTpZ0b0lSTYi7cdI_L7_Q
『伍』 誰知道28days是什麼嗎
28 days的意思是28天。
一、陽歷的情況。
因為每個月一般都是大於28天的,除了二月,都是30天或者31天,而二月除了閏年29天,其他時間都是28天,這樣,每個月里都有28天,所以就是每個月都有28天。
公元,即公歷紀元,原稱基督紀年,又稱西歷或西元,一種源自於西方社會的紀年方法。是由義大利醫生兼哲學家Aloysius Lilius對儒略歷加以改革而製成的一種歷法。1582年,時任羅馬教皇的格列高利十三世予以批准頒行。
它以耶穌誕生之年作為紀年的開始。在儒略歷與格里高利歷中,在耶穌誕生之後的日期,稱為主的年份,而在耶穌誕生之前,稱為主前。
辛亥革命爆發後次年(1912年),當時的中華民國政府採用公歷作為國歷,紀年方面,公元紀年法與民國紀年法並行。
1949年9月27日,經過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新成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使用國際社會上大多數國家通用的公歷和公元作為歷法與紀年。但是也並沒有廢除農歷,現今的中國傳統節日還是以農歷為准。
公歷是陽歷的一種,於1912年開始在中國正式採用,取代傳統使用的中國歷法農歷(即時憲歷),而中國傳統歷法是一種陰陽歷,以黃帝紀年為元年,2015年在農歷里稱為「2015乙未年」,西歷在中文中又稱陽歷、西歷、新歷。
格里歷與儒略歷大致一樣,但格里歷特別規定,除非能被400整除,所有的世紀年(能被100整除)都不設閏日;如此,每四百年,格里歷僅有97個閏年,比儒略歷減少3個閏年。格里歷的歷年平均長度為365.2425日,接近地球繞太陽一圈的時間——365.242199074日,即約每3300年誤差一日,也更接近春分點回歸年的365.24237日,即約每8000年誤差一日;而儒略歷的歷年為365.25日,約每128年就誤差一日。到1582年時,儒略歷的春分日(3月21日)與地球公轉到春分點的實際時間已相差10天。因此,格里歷開始實行時,將儒略歷1582年10月4日星期四的次日,為格里歷1582年10月15日星期五,即有10天被刪除,但原星期的周期保持不變。
由於公元紀年的起點是公元1年,所以大多數對公元紀年有充分了解的科學家和世界上大多數權威天文機構,都明確支持21世紀始於2001年的說法。
二、農歷的情況。
在農歷里,每個月都是29或30天,都是大於28天的,這樣每個月里都有28天。
農歷是我國傳統歷法,又有陰歷、華歷、夏歷、漢歷、國歷等名稱,是一種陰陽合歷,取月相的變化周期即朔望月為月的長度,參考太陽回歸年為年的長度,通過設置閏月以使平均歷年與回歸年相適應。按照華夏始祖軒轅黃帝登基為元年,今年是農歷2017丁酉雞年(公歷2017.1.28~2018.02.15),我國傳統歷法比西方歷法早2698年,用西元年份+2698即是我國傳統歷法的年份。
農歷是我國傳統歷法,又稱華歷、夏歷、中歷、國歷、俗稱陰歷。定月的方法是以朔望月周期確定,朔所在日(看不到月亮)為初一。由於朔望月平均長度29.530588天,所以農歷大月30天,小月29天,都是大於28天的,農歷平年有十二個月,全年353、354或355天;閏年為十三個月,其中某一月為閏月,月名依前一月名而定,如前月是八月,閏月則為閏八月。閏年全年383、384或385天。設置閏月的方法是:農歷月份中無「中氣」的月份則是閏月。
農歷又根據太陽的位置,把一年分成二十四個節氣,反映寒冷暑熱的氣候變化,以便家事活動,所以農歷實為陰陽歷。
二十四節氣即: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是古人根據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黃經)變化和地面氣候演變次序,將全年劃分的二十四段落,分為12個節氣和12個中氣,每段隔半月,分在12個月里。在閏年裡,沒有中氣的月,就是閏月。
農歷,又稱夏歷、漢歷、華歷,是中國傳統歷法。主要規則經歷多個朝代逐漸完善形成,其形式一直延續至今。農歷屬於一種陰陽歷,其年份分為平年和閏年。平年為十二個月;閏年為十三個月。月份分為大月和小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其平均歷月等於一個朔望月,都是大於28天的,一年中哪個月大,哪個月小,年年不同,由計算決定。平年全年353~355天,閏年全年383~385天。為了協調朔望月和回歸年之間的關系,所以設置閏月以使平均歷年為一個回歸年。置閏規則為:冬至所在月稱為「冬月」(即十一月),從上一年冬至所在歷月到下一年冬至所在歷月之間,如果只有十二個月,則設立為平年,不置閏,平年共353、354或355天;如果出現十三個月時,則從上一年冬至所在歷月之後起算,使用第一個不含二十四節氣中任意一個中氣的歷月,設立為閏月,稱作閏某月,閏年共383天、384天或385天。此外,農歷二十四節氣反映了季節的變化特徵,有助於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
月建是指十二支而言,如建子、建丑、建寅等等。有人認為月建是指農歷月的大小,所以有大建和小建的說法。這是因為月建干支自古便採用農歷每月的第一天,也就是朔日(初一)為准。在陰歷里,將月建記載在月名欄中,比如十一月大、建丙子。當這些標注被錯誤的斷句變成「十一月大建、丙子」時就會導致謬誤的出現了。
1.計算採用北京時間的零點為一日的開始。
2.太陽和月亮位置的計算依據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nternation Astronomical Union)下屬的基礎天文標准評 審委員會(the Standards Of Fundamental Astronomical Reviewing Board) 推薦的天體位置歸算標准模型。
3.朔所在的農歷日為農歷月首。
4.冬至所在的農歷月為十一月,又稱冬月。
5.如果從某年的十一月開始到下一年的十一月之間有13個月,則取其中最先出現的一個不包含中氣的月為閏月;
6.十一月之後第2個(不計閏月)月為一年的起始月,稱為正月。
7.農歷年干支的參考時間:對應於北京時間公歷1984年2月2日零時起到1985年2月20日零時止的時間間隔的農歷年為甲子年,稱為1984甲子年。
8.農歷日干支的參考時間:1983年臘月廿九為甲子日。
以地球自轉一周為一日。其中以太陽離地平線最遠的一個時辰為子時,相當於北京時間23:00~1:00。但是農歷中一天始於子正(24:00),而非夜子初(23:00)。
朔日為每月起點(初一);朔日(月初一)到下個朔日(下月初一)有多少天、這月就有多少天。有30天為大月、有29天為小月;唐朝武德二年(公元619年)以前用的是平朔,武德二年(公元619年)以後用的是定朔。
以冬至日必須在子月(十一月),上個冬至月(十一月)到下個冬至月如有12個月就不置閏,如有13個月就要置閏,以上個冬至月之後第一個無中氣的月份為閏月,在幾月後面就稱閏幾月。 例如:2032年十一月到2033年十一月之間有12個月,就不置閏。但是2033年11月到2034年11月有13個月就必須置閏,在2033年十一月後的第一個無中氣之月是該月的下一個月,就定為閏月。它正好十一月後,所以就叫閏十一月。
『陸』 請查我國五代歷史時期的南唐紀元表
廟號 謚號 姓名 陵墓 在位時間 年號
定宗 孝靜皇帝 李恪 - - -
成宗 孝平皇帝 李超 - - -
惠宗 孝安皇帝 李志 - - -
慶宗 孝德皇帝 李榮 - - -
義祖 武皇帝 徐溫 - - -
烈祖 光文肅武孝高皇帝 李昪 永陵 937年-943年 升元937年 - 943年
元宗 明道崇德文宣孝皇帝 李璟 順陵 943年-961年 保大943年 - 957年
中興958年(二個月)
交泰958年(三個月)
顯德958年 - 960年(使用後周紀年)
建隆960年-961年(使用北宋紀年
吳王 李煜 安陵 961年-975年 建隆961年 - 963年(使用北宋紀年)
乾德963年 - 968年(使用北宋紀年)
開寶968年 - 976年(使用北宋紀年)
徐李專權
唐末天下大亂,藩鎮割據混戰。其中,楊行密掌握的淮南鎮是當江南最具實力的藩鎮。但在其子楊渥嗣權位後,政治混亂,人心不穩。大將徐溫通過權力斗爭逐漸獨掌大權達20年之久。其間楊氏雖有立國稱王,史稱楊吳。但不過是徐氏控制下的傀儡。
公元927年,徐溫去世,其養子徐知誥繼其位,以大丞相,齊王身份掌握楊吳實權。同年,扶吳主楊溥稱帝,但實權仍在徐手中。徐知誥一方面對楊氏舊臣竭力懷柔,「高位重爵,推與宿舊」;另一方面則積極扶持自己的勢力。大力招徠、獎拔北來士人。
日後南唐政權中著名的北方人士如韓熙載、常夢錫、馬仁裕、王彥鑄、高越、高遠、江文蔚等,都在此時聚集於徐氏身邊。其次,江南一帶的著名人士如宋齊丘、陳覺、查文徽、馮延巳、馮延魯、邊鎬、游簡言、何敬塗等,也在此時由徐知誥提拔起來。經過10年苦心經營,徐知誥不僅完全獲得了楊氏舊臣的支持,而且觸合了北方人與江南人兩大勢力,所謂「羽翼大成,伸佐彌眾」。終於在吳天祚三年(公元937年),徐知誥廢吳帝楊溥,登上皇位,國號大齊,年號昪元。 「上下順從,人無異意」,「國中夷然無易姓之戚」。次年,徐知誥改姓名為李昪,改金陵府為江寧府,以府治為宮,以城為都。以金陵為國都,以原來的楊吳都城揚州為東都,改國號為唐,史稱南唐。 從此,在亂世之中,以繼承唐祚、謀求一統天下的南唐走上了中國歷史的舞台。
南唐立國
南唐立國後,烈祖李昪以保境安民為基本國策,休兵罷戰,敦睦鄰國,與毗鄰諸國保持了較為平和的關系。同時結好契丹以牽制中原政權。江南地區於是保持了較長時期的和平,社會生產逐漸復甦並迅速發展。同時,政府輕徭薄賦,勸課農桑,鼓勵商業。商人以茶、絲與中原交換羊、馬,又經海上與契丹貿易。在手工業方面,南唐的紡織業、印染業、礦冶業、制茶、造紙、曬鹽、造船、金銀陶瓷、文具製造等,均有突出成就。不僅產量高,而且工藝精細,涌現出許多名產上品。
烈祖的「息兵安民」國策,造就了江淮地區和平安定的社會環境,促進了南唐經濟文化的繁榮發展。同時,南唐也是一個藝術的王朝,它在文學、美術、書法、音樂等諸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李昪設太學,興科舉,廣建書院、畫院。安定、富強的南唐,成為飽經戰亂滄桑的文人士大夫理想的棲身之所。江北士人多流落至此,「儒衣書服盛於南唐」,「文物有元和之風」。「北土士人聞風至者無虛日」。南唐的社會文化之盛,在五代十國甚至中國歷史上所有的割據政權中都是絕無僅有的。軍事方面,李昪堅持自守,為時機成熟攻時中原不受鄰國牽制,因而不輕易與鄰為釁。
中主時期
升元七年(公元943年),烈祖李昪駕崩,子李景繼位,改名李璟(公元916~961)即南唐元宗,有保大、中興、交泰三個年號。這一時期中,南唐與吳越間戰禍頻起,而吳越國的軍事行動往往與中原政權互相呼應。為了對付吳越,保大三年(公元945年),南唐乘閩國內亂之機出兵占據建(今福建建甌)、汀(今福建長汀)、漳(今屬福建)三州,滅亡閩國,俘閩主王延政。形成了對吳越三麵包圍的形勢。而吳越國也乘勢出兵與南唐爭奪閩國之地,並奪得福州(今屬福建)。保大七年,淮北因處於晉、漢朝代交替的混亂之季,李璟見有機可趁,派皇甫暉出海、泗諸州招納正相互混戰的各路豪強武裝和因戰亂四散的流民。保大九年,馬希粵與馬希祟兵戎相見,南唐遂借機出師,一舉滅馬楚,馬希崇降。後來,楚將劉言又起兵擊敗了唐軍,後劉言被其部下殺死,周行逢 及其子周保權又先後統治湖南,楚地得而復失。
保大十三年(公元955年)至交泰元年(公元958年),北方後周政權三度入侵南唐,南唐始終處於被動防禦的不利局面。壽州一戰,周世宗柴榮御駕親征,周軍勢如破竹,遂攻佔泗、濠、楚等州,唐軍一潰千里,淮河水軍全軍覆沒。李璟上表柴榮自請傳位於太子弘冀,請劃江為界,南唐盡獻江北之地,包括淮南十四州及鄂州在江北的兩縣。同時,南唐奉周正朔,用其紀年。為避後周鋒芒,李璟遷都洪州,稱南昌府,自此大唐國力大損,不復昔日強盛。
南唐衰落
北宋建隆二年(公元961年)李璟駕崩,因其長子李弘冀已亡,其六子李煜(初名從嘉,937~978)繼位,復都金陵。
後周攻南唐
此時的南唐國內政治、社會矛盾積重難返。經濟上,自淮南戰敗後,南唐每年要向中原繳納高額貢奉。南唐原先地跨長江南北,江南北之間的經濟有互補性,如江南乏鹽,而江北產鹽。而失去淮南後,南唐失去了重要的鹽產地,自此要花巨資向中原政權買鹽。財政因之日益窘迫,使南唐政權不得不加重賦稅,以至怨聲載道。南唐轄境之的人民對李後主時期繁重的賦稅記憶深刻,直到北宋統一之後許多年,還在提起當年的南唐連鵝生雙子、柳樹結絮都要課稅。南唐後期的政治也日益混亂。隨著新主登基,朝廷內部新一輪的黨爭開始了。當宋軍從周圍步步緊逼時,南唐仍陷於周而復始的內爭中,人心渙散。李煜善文詞,工書畫,知音律,但不通曉政治,便把國政託付給做太子時的幕僚張洎。
北宋滅唐
北宋滅南漢後,置南唐於三麵包國之中。後主李煜為自保,明臣服,暗備戰,在遣使向宋請受策封的同時,將兵力署在長江中下游各要點,以防宋軍進攻。宋開寶七年(公元974年)九月,趙匡胤以李煜拒命不朝為辭,發兵10餘萬,三路並進,趨攻南唐:東路以吳越王做為昪州東南面行營招撫制置使,率數萬兵自杭州北上策應,並遣宋將丁德裕監其軍;中路曹彬與都監潘美率水陸軍10萬由江陵(今湖北江陵)沿長江東進;西路王明為池、岳江路巡檢、戰棹都部署,牽制湖口唐軍,保障主力東進。後主李煜過於依賴長江天險,坐失利用宋軍渡江時反擊的機會。十月,宋軍順利渡過長江。採石、秦淮河、皖口三戰,南唐屢戰屢敗,在長江中游的精銳兵力全部喪失。[6]
開寶八年三月,宋軍攻至金陵城下。六月,吳越軍隊攻陷金陵東面的門戶潤州。南唐都城金陵陷入合圍之中,後主急召外地軍隊救援金陵。然而,這一切都為時已晚。十月,由江西趕往金陵的朱令贇率領的15萬水軍在湖口一戰中幾乎全軍覆沒。金陵的外援被完全切斷,成了一座孤城。而後主仍執意守城到底。圍城之中的金陵,糧食乏,士氣低落。十一月十二日,北宋曹彬大軍開始從三面攻城,南唐五千兵夜襲宋軍北寨,未果。二十七日,宋軍破城,李煜奉表投降。南唐遂亡。
兩年多以後,吳越王錢俶應宋太宗趙光義之邀,朝赴北宋都開封,被迫納土於宋 ,吳越亡。五代十國的歷史終於結束。
疆域
南唐極盛時東暨衢、婺,南及五嶺,西至湖湘,北拒長淮。相當於今日蘇、皖淮
五代後期南唐形勢
河以南,贛之全部,閩南和鄂之東部,湘以及粵、桂的背部地區。
第一階段:保持南吳邊域。從南唐升元元年(937)至保大三年(945),這一時期,大體上保持了楊吳的疆域。其北面、西北面與中原政權以淮河至大別山一線為界;西面與楚相隔,長江沿岸有蘄州、黃州和鄂州;南面隔南嶺與南漢分界,東南面,早期的南唐隔武夷山與閩國為鄰;東面與東北面,在蘇州、無錫一帶與吳越國相望。
第二階段:開辟拓展疆域。在經過伐閩之戰後,閩國滅亡,領土分屬吳越與南唐,今福建境內建、汀、泉、漳諸州歸附南唐。南唐雖然在泉州設清源節度使,但由於南唐將領留從效擁兵自立,南唐在該地區的統治名存實亡。
第三階段:偏安江南一隅。後周顯德五年(958),南唐在淮南敗於後周,李璟盡獻江北土地,南唐疆域以長江為界,只剩下長江以南地區。
『柒』 打了臧天朔的周公子是誰
周令郎和劉漢
周令郎擦了擦臉上的酒水,道道:「誰澆了一概人的臉,磕三個頭,群眾打了梅婷兩個嘴巴,一概人們必定求十倍的還。咱們砸鋪排的事兒,必定按價用雙倍來儲積!」
天朔聽到這兒哈哈大樂起來了,道道:「群眾語氣不小啊,群眾是沒睡醒講囈語呢,一經喝假酒了講胡話呢?」即刻搖晃著大腦袋瞅瞅左右的昆玉,說:「給他們干他們們。」
聽到垂老發話了,最先是兄弟呂長青從衣服里拽出大片片直接奔周令郎過來了,這時站正在周令郎和劉漢死後的劉偉從腰裡拔出「774」,對著呂長青的胳膊「崩」得一下就摟響了。只聽呂長外「啊」地一聲,大片片掉正在地上了,這時劉偉又拿了「774」指向天朔的其他昆玉講:「不思死的都別給全部人動。然後又把『774」頂正在了天朔的腦袋上,道:「全部人挺放浪啊,全部人信不信全班人而今就給全班人送走。天朔瞅瞅捂著胳膊直叫的呂長青,再瞅瞅其他的兄弟,那時也懵了,沒念到對方這幾個小子這么猛,敘摟火就摟火了。此後對著周令郎講,行了,他天朔栽了,你們講的條款我都高興。周令郎瞅瞅劉漢敘:「他們給我干一概人。」劉漢拿起茶幾上的煙灰缸,直接就砸向了天朔的大頭顱,然後操作開弓地打向了天朔的臉。
『捌』 無印良品 經典老歌有哪些
無印良品歌曲大全在線聽免費,網路網盤下載資源:
鏈接:https://pan..com/s/1ZDL4wRx4kkCBqJpaAhbzMA
無印良品熱門歌曲曲目:《註定》、《雨過天晴》、《我找你找了好久》、《是你變了嗎》、《傷心地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