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膚品年輕董事長叫什麼森
❶ 張曼如的公司是一個空殼公司嗎
不是,張曼如的公司是廣州詩如雅化妝品有限公司,身兼董事長兼美迪智品牌創始人,做微商3年,18歲買下一套房,19歲創立美迪智品牌(2017年6月品牌創立)做微商之前在佛山的制衣廠工作,小小年紀懂得拼搏,晚上下班還去街市上面擺地攤,身邊的人都被她的毅力所震撼。
因為一些事她辭掉制衣廠的工作,用在擺地攤認識的人脈做起了微商,一直到現在,3年時間,從擺地攤的小姑娘一步步努力著,創辦了自己的公司,創立了屬於自己的品牌,我們未曾見過她創業期間的淚水與汗水,也未曾見過她所遇到的困難,但是現在我們見識到了她用她努力換來的一切。
(1)護膚品年輕董事長叫什麼森擴展閱讀:
廣州薇多利雅化妝品有限公司的經營范圍是:生物技術開發服務;日用雜品綜合零售;生物技術轉讓服務;化妝品及衛生用品零售;日用器皿及日用雜貨批發;服裝批發;化妝品及衛生用品批發;生物技術咨詢、交流服務;服裝零售;生物技術推廣服務;商品批發貿易(許可審批類商品除外);互聯網商品銷售(許可審批類商品除外);商品零售貿易(許可審批類商品除外);
互聯網商品零售(許可審批類商品除外);食品添加劑批發;食品添加劑零售;化妝品零售;化妝品批發;電子商務信息咨詢;商品信息咨詢服務;商務咨詢服務;預包裝食品批發;預包裝食品零售;保健食品批發(具體經營項目以《食品經營許可證》為准);保健食品零售(具體經營項目以《食品經營許可證》為准);
❷ 鍾廷森的個人經歷
鍾廷森,祖籍廣東潮陽(今潮南區兩英鎮),1944年生於新加坡。19歲時綴學進入父親鍾水發的馬來西亞公司工作。1972年,他前往印尼開設鋼廠,1978年接管父親在馬來西亞的業務,設立了當時馬來西亞第一家較大的鑄鋼廠。為配合家族在新加坡業務的向外拓展,他將父親創辦的德興製造公司、德昌製造公司及金獅金屬製造公司合並,改名為金獅(私人)有限公司,他本人出任集團董事長,人稱「鋼鐵大王」。
除鋼鐵外金獅集團主要業務還有車輛、輪胎、電腦、造紙業、啤酒、零售及房地產等,該集團是1993年開始在中國投資百貨零售、車輛製造和釀酒業,是在中國投資最大的馬來西亞企業,分別中國各地的百盛就是其業務之一,業務廣布中國二十餘個省、市、自治區,成效斐然。
金獅集團分別於新加坡和吉隆坡上市,自1992年鍾延森進軍中國市場以來,由鍾廷森家族所持有13家上市公司,業務范圍覆蓋有鋼鐵、汽車、輪胎、電腦、百貨公司、房地產、紙品等。
❸ 蒂姆庫克和阿特萊文森在蘋果公司哪一個權利更大 一個是董事長,一個是ceo。好像總感覺庫克更厲害的樣
蘋果董事會成員調整,阿特·萊文森 Art Levinson 任董事長
由 Bin Chen 於 1 year 之前發表
文章分類: 科技新聞
是時候忘掉悲傷繼續前行了。蘋果宣布任命亞瑟·萊文森(Arthur D. Levinson)為董事會非執行董事長,以彌補喬布斯留下來的空缺,同時宣布迪斯尼 CEO 羅伯特·伊格爾(Robert Iger)也加入董事會。
Levinson 是現任的基因泰克公司(Genentech)董事會主席,自 2000 年加入蘋果董事會,從 2005 年開始聯合管理蘋果董事會,蘋果現任 CEO 蒂姆·庫克(Tim Cook)表示:萊文森 Levinson 自 2000 年就加入了蘋果董事會,為蘋果做出了巨大貢獻。他是蘋果任職時間最長的聯合首席董事,其遠見卓識和領導才能對於蘋果、我們的員工和股東來說非常有價值。
談到 Iger ,庫克說:我和伊格爾在過去幾年的時間里對彼此非常了解,作為整個董事會的代表,我們認為,他將繼續為本身已經非常強大的蘋果董事會作出更大的貢獻。庫克同時講到:他在迪士尼的戰略眼光體現在三個方面:盡可能的創造最具創意性的內容、促進創新並利用最新技術、向全球新市場拓展。這些都使得他成為出任蘋果董事的最佳人選。
谷歌董事長埃里克·施密特
❹ 梁希森的另外故事、
梁希森 梁希森簡介
山東希森集團董事長
一個山東農民,據說只會寫自己名字的人,卻擁有北京最好最貴的別墅群「玫瑰園」。
產界是一個江湖,也是一個英雄不問出處的地方,多少成名人物光耀的背後卻是不堪回首的前塵往事,一日功成,艱辛的往事反而成了讓人稱道的奮斗歷程。起家於草根的地產界大鱷雖然許多也並無顯赫的學歷,但像梁希森這樣的——只上過一年小學,認字不到200個的恐怕也絕無僅有。
與眾多地產大鱷充滿謎一般的發家史不同,梁希森的發家史顯得相對簡單的多,更像是無心插柳卻綠柳成蔭。在「2005年胡潤富豪榜」中,梁希森以20億元的身價排名第66位,今日之成就恐怕是其往昔一度討飯之時無論如何也想不到的,而梁希森功成名就後的「鄉村烏托邦」試驗卻更是外人無法想像的。
從討飯娃到億萬富豪
山東希森集團董事長,身價20億元,「2005年胡潤富豪榜」排名第66位;綽號「菜園子」,做過鐵匠討過飯——這似乎是兩個風馬牛不相及的兩個人,但卻同時以一個人的面目出現,此人就是梁希森。
地產界傳言,梁希森從小家境貧寒,10歲討飯,13歲打鐵,17歲離家謀生,23歲闖關東,有著豐富而艱辛的人生經歷。與梁希森到底有多少資產一樣,梁希森到底認識多少字同樣是一個謎。
關於梁希森認識多少字的問題,地產界風傳有幾個不同的版本。其一,梁希森童年只上過一年小學,為住旅館填一張登記卡,他要求人幫忙;辦完事後需要簽字,他竟不會寫自己的名字。其二,梁希森小學一年級學歷,認識字不到200個,不會讀報紙,只會寫自己的名字。
不過可以肯定的是,1955年生於山東省樂陵市黃夾鎮梁錐村的梁希森的確認字不多。在一次接受采訪時,梁希森透露,自己不僅會寫自己的名字,而且還寫得相當不錯。除名字之外,還能認二三百個字。至於讀書看報,梁希森則表示沒有時間,要是遇到一些比較重要的信件或傳真,梁則交由司機和秘書念給他聽。而更為關鍵、秘密的文字則讓老婆看。
「我不能和人比認字的成功,高中生、大學生、博士生是上學,我這也是上學——社會大學我感覺更厲害。但這個厲害和他們不一樣,比如高科技的東西我做不了。」梁希森表示。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英雄,在那個憑膽量起家的時代就造就了一個幾乎是文盲的企業英雄。從1980年代開始,梁希森在家鄉樂陵先後創辦了麵粉廠、毛巾廠、鋼構公司等企業,後來又進入了建築和房地產領域。1995年,梁希森以自己的名字注冊了樂陵市希森集團公司,注冊資本2.7億元。1996年,梁希森帶著自己的施工隊來到北京,參與了玫瑰園的建設,這是梁希森人生的一次轉折,也奠定了今日的富豪身份。
2004年,49歲的梁希森被《新財富》評為當年第376名富豪,資產總額2.7億。今年,再度上榜的梁希森身價卻已增至20億元。
從討飯娃到億萬富豪,20年梁希森的命運完成了時空轉換般的跨度,在感慨人生無常,不勝唏噓的同時,梁希森發家的過程更像是命運開的一次玩笑。
生死轉折玫瑰園
梁希森的命運是和北京玫瑰園別墅聯系在一起的,在玫瑰園可能毀了梁希森的同時,卻給他了一次人生的轉機,梁希森開始成為地產界的傳奇人物。
1996年,梁希森已是身家過億,希森集團的年產值達近4億元人民幣,並於當年榮登山東省十強民營企業行列。
此時,梁希森面臨著影響日後的一次重大抉擇——企業要向哪個方向發展。最終,梁希森決定介入房地產行業,並決定到最具潛力的北京發展,選擇一家最具影響力的房地產項目,從房地產最基礎的建築裝飾入手,摸清底數後再伺機轉入房地產開發業。
而此時,號稱國內最大的利達玫瑰園因資金短缺,已陷於停工狀態,接手這樣的工程簡直無異於自投羅網,其結果必定是血本無歸。但在梁希森看來,以玫瑰園知名度之高、影響力之大,在北京乃至全國都無有能出其左右,接手這樣的項目,對於自己這樣剛剛涉足房地產業的外地企業來說,機會實在難得,梁希森決定介入。
但認字不多的梁希森卻絕對有做商人的天分,對風險控制相當熟稔。梁希森在與利達玫瑰園簽訂的墊資施工協議中明確規定:工程竣工驗收合格後,以乙方「希森集團」的名義辦理並保存產權證,待甲方在合同規定期限內付清全部工程款後,再將產權移交。
1996年2月起,梁希森先是墊資7000萬元,分包玫瑰園40套別墅的建築裝飾工程和部分基礎設施建設,並於當年7月完工,然而,這時候的玫瑰園已根本無力支付工程款了。玫瑰園面臨著兩種命運:一是有雄厚資金注入,起死回生;二是徹底癱瘓,直到破產。
對於梁希森來說,最不希望發生的事情還是發生了。雖然猜到了風險,但卻沒想到風險來得是如此之快,又是如此之大。剛過不惑之年的梁希森卻作出了一個也許是他一生中最重大的抉擇:繼續加大對玫瑰園的投資,直至其資不抵債,然後首先申請財產保全,繼而申請玫瑰園破產,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參與競買,直接由建築商轉變為開發商。
至1996年底,梁希森在玫瑰園共投入2.3億元,完成了186棟別墅的建設和內外裝修工程,並按協議取得了186棟別墅的房產證,成為了利達玫瑰園最大的債權人。
1997年8月,梁希森聯同另一債權人向北京一中院提出玫瑰園破產申請,同時申請了財產保全。隨後,法院下達受理破產案通知書,玫瑰園進入破產程序;1998年7月21日,北京一中院下達玫瑰園破產民事裁定書,宣告玫瑰園破產,並進入清查債務階段。1999年7月16日,在玫瑰園的拍賣會上樑希森以3.98億元競買成功,梁希森的險棋走成了活棋。
此時,梁希森的機會來了。就在梁希森拍下了這個北京市最大的爛攤子別墅群不久之後,北京市宣布不再審批別墅,玫瑰園成為北京最後的別墅群,加之2000年後房地產市場的回暖,砸到梁希森手裡的爛尾盤一下子奇貨可居,玫瑰園再次生機盎然,梁希森由此狠狠地賺了一筆。
梁希森一戰成名,名字開始為地產界所熟知。然而,與梁希森現在做的事情相比,當時的瘋狂可能只是出自一個商人的本能,而相對於他正在山東老家實踐的「農村烏托邦」之夢——瘋狂之舉只能是小巫見大巫。
「農村烏托邦」之夢
如同融創集團董事長孫宏斌,口無文采、表達甚至沒有邏輯性的背後卻是獨到的眼光和過人的思維。梁希森也會給見過其面的人留下兩個非常深刻的印象:一是表達能力很弱;二是思維能力很強。
這位富豪掌握的詞彙不多,言談中有大量俚語和省略,邏輯用語很少出現。但在思維方面,他則很擅長抓住事情的重點,思考問題的方式總是很簡潔。
等梁希森在北京玫瑰園大賺一筆之後,梁的腦子里有個更大膽、更瘋狂的想法——投資10億元,把家鄉樂陵市黃夾鎮所有農民改造成工人。
梁希森先從自己所住的村子著手,2001年,梁希森在梁錐村附近辟出100畝地,投資4200萬,蓋起了多幢二層別墅和四層小樓,梁錐村的村民以新村二層小樓的居住面積280平方米減去自己家中房子的面積,剩下的每平方米面積乘以100元,由村民付給希森集團;如果村民家中房子大,則由希森集團按照同樣的方式,付給該村民。費用結清之後,希森集團只收到了不到30萬的資金,不到總投資的1%。
同時,村民也紛紛到希森集團的魯西牛業公司中上班,每月拿到700元左右的薪水,並享受過節福利和養老保險等。
此後,梁希森開始向第二個村子許家村推進。在談起他改造梁錐村乃至黃夾鎮的設想的時候,梁希森說了一句很樸素的話:「我不贏利我不幹。」目前,魯西牛業公司已經開始盈利,每個月的利潤達到200萬。
而按照梁希森的思路,只有這兩個村子是遠遠不夠的,他要把整個黃夾鎮100多個村子全部按照梁錐村的模式進行改造,這是一個鄉村的「烏托邦」夢想。梁希森表示,「憑自己的能力,能改變一個村就改變一個村,能改變一個鄉就改變一個鄉,能改變一個縣就改變一個縣」。
每一個人都有夢想,夢想不一定都會實現。在旁人看來是不可能實現的「烏托邦」夢想,梁希森卻把它付之於行動,雖然不排除商人的本質,但這份勇氣仍值得欽佩。
相關聯接:《億萬富豪梁希森的新農村夢想》
在中原大地星羅棋布的村莊中,山東省樂陵市西北部的梁錐村堪稱鶴立雞群。在這里,村民們家家戶戶住在歐式聯排別墅里,村中心公園里有和城市公園一樣的健身和遊玩設施,幾處大型雕塑活靈活現。在這里,傳統印象里的農村和農民不見了,大多數勞動力在村莊旁邊的企業上班,按月領取工資。
就在若干年以前,梁錐村和周圍的村子沒什麼兩樣,「一窮二破」是它的形象寫照。它神話般的變遷,緣於村裡出了個億萬富豪,他就是北京玫瑰園別墅的老闆梁希森。當年被迫離家討飯、浪跡四方的梁希森,在發跡之後投入巨額資金把家鄉改造了個「底朝天」。梁希森說,這是他從小的夢想。
討飯娃衣錦還鄉只為改變家鄉
梁希森1955年出生在梁錐村,早年家境貧寒,青少年時代經歷坎坷。10歲那年,不堪忍受飢餓折磨的梁希森離家到河北省討飯。13歲開始,梁希森跟著別人幹了4年打鐵的生計。17歲,他在河北滄州的一個鍛造工廠當上了鍛工,後來還被提拔為車間主任。1976年,21歲的梁希森孑然一身闖盪東北。
貧瘠的家鄉和坎坷的經歷,沒有給梁希森留下多少快樂的記憶,但卻給了他一副聰明的頭腦和堅毅的性格。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梁希森迅速在商品經濟的大潮中嶄露頭角,他先是回到家鄉創辦了麵粉廠、毛巾廠、鋼構公司等企業,後來又進入了建築和房地產領域。1996年,他帶著自己的施工隊來到北京,承攬了玫瑰園別墅項目的裝修工程。
誰也沒有想到,玫瑰園別墅這個當時全國知名的爛尾樓項目,在梁希森手裡奇跡般地起死回生。1999年,梁希森出人意料地通過拍賣以3.98億元入主玫瑰園。不久後出現轉機,北京不再審批別墅,玫瑰園就成了北京最後的別墅。加之2000年後房地產市場回暖,玫瑰園別墅一下子炙手可熱,僅三期工程銷售額就有望突破20億元。這個「大翻盤」項目,使梁希森的個人資產飆升到十六七億元人民幣。
2004年,49歲的梁希森入選全球著名的《新財富》雜志年度內地富豪榜,名列第376名。
有了錢的梁希森把目光轉回家鄉。2001年,梁希森投資4200萬元,給梁錐村蓋起了聯排別墅,讓全村136戶村民全部入住進去,原來的村莊被夷為平地。
村支書梁廣祿家住的是上下兩層別墅,共有13個房間,客廳、衛生間、廚房一應俱全。梁廣祿對記者說,村民們住的大都是這種樓,總共有280平方米,老宅那邊多少平方米,新樓就白給多少面積。老宅不夠抵頂的,多出的每平方米交60塊錢,基本上等於白送。
依託本地資源發展循環經濟
梁希森在改造舊村的同時,利用村莊改造後騰出的空地創辦了魯西牛業公司。梁希森說,全國雖然擁有9200萬頭黃牛資源,但與國外先進的養牛業相比,差距太大,牛肉產量少、質量差,高檔牛肉的市場空間巨大。此外,我國目前正大力推廣秸稈養牛,而樂陵正是國家級秸稈養牛示範縣,得天獨厚的條件,為發展養牛業打下了基礎。
梁希森說,改造就需要花錢,沒有賺錢道兒不行。改造之後沒有產業更不行,村民光住進好房子不行,還得有吃的,喝的。
梁希森的賬算得很直白:「老百姓的秸稈比糧食值錢。二畝地的玉米一年最多能收入400元錢,但種的秸稈能養一頭牛,養這一頭牛一年最少純收入四五千塊。如果把全國的秸稈全部變成牛飼料,中國就成了一個畜牧大國,到那時,牛肉多了老百姓可以當饅頭吃,也可以當罐頭吃。那樣,糧食不就省下來了?」
在希森集團,我們看到的是一個非常完整和周密的循環的產業鏈:公司組織農戶利用當地豐富的玉米秸稈資源養殖魯西黃牛,公司收購農戶的架子牛進行育肥,育肥後屠宰分割,牛肉銷售到市場。牛糞和屠宰的廢水用來生產沼氣,沼氣用來發電,沼氣渣用來養蘑菇,蘑菇的培養基用來養蚯蚓,蚯蚓用來製作中葯和保健品,蚯蚓糞用來製造飼料和活性復合肥,肥料返回到田間又培養出環保的蔬菜和農作物,再用農作物秸稈來養牛。
在梁希森的魯西牛業公司,繁殖、培育乳牛,青貯、精飼料加工以及育肥項目等,容易賺取的利潤都讓給村民了,公司則在加工過程和延長產業鏈上做文章。公司人力資源部部長賈墨池帶領記者參觀了他們的秸稈青貯場、屠宰場和蚯蚓養殖場。幾個部門的負責人介紹說,魯西牛業屬精細分塊屠宰,每斤牛肉平均售價高達10元錢,僅肉牛屠宰凈肉這一項就已經把收購肉牛的成本給撈了回來,而牛皮、牛下水、牛骨、牛血等都是超值部分。比如一張牛皮價值就達600元,如果是4萬頭的屠宰量,一年的毛利潤就能達到8000萬元。但是最大的增值點並不在屠宰,而在屠宰副產品的生物技術開發。現在企業已投入800萬建起了一個中試實驗基地,研究用牛血提取生物製品,包括凝血酶、血清蛋白、血紅素、SOD等名貴葯物,預計前5年的產值達到20億。
在梁希森的企業里,最獨特的項目是利用氨化的牛糞養殖蚯蚓,現已發展了300畝,計劃將來達到3000畝。養殖的蚯蚓是從日本引進的「大平2號」,主要返銷日本。據測算,一頭牛一年產糞便5噸,1噸牛糞可以養蚯蚓30公斤,每公斤蚯蚓賣10元錢,可獲利1500元;這些蚯蚓還產生糞便3噸,可以賣給高爾夫球場做草坪養料等,每噸300元,可獲利900元。一頭牛的牛糞一年就可以增收2400元。
靠「先富戶」支持的新農村建設能走多遠
在大多數像梁希森一樣成功企業家把目光瞄向高端產業領域的時候,梁希森「插足」農村建設的反常舉動引起了輿論的嘩然。人們對梁希森「達則兼濟天下」的境界給予了很多的褒獎,但也有很多人表示質疑。
但就在人們眾說紛紜的時候,梁希森開始了實現他「夢想」的第二個步驟。梁希森放言,他要把鎮里的109個村全部改造。
2004年春天,梁希森的施工隊開進了鄰近的台張村,准備按照梁錐村的模式進行「翻版」改造,但這一次並不順利。台張村村民對梁希森的目的產生了懷疑,已經開始的改造行動「流產」了。梁希森沒有多說什麼,他隨後把目標定在了靠近台張村的許家村。2005年,舊的許家村像原來的梁錐村那樣消失了,一個「希森許家新村」平地而起。
許家村村支書劉之平介紹說,通過村莊改造,原先佔地450畝的村莊縮小到150畝,騰出了300畝地。騰出的地全部復耕成農田,與原來的綁在一塊兒,村裡成立了股份制農業生產合作社,集中經營,年終分紅。
梁希森改造第一個村莊時,大家都認為依他的實力,即使完全沒有回報也能辦得到。而當他宣布要對全鎮進行改造時,不少人開始懷疑:梁希森有沒有這個能力拿出這么多錢,這種靠大戶投資建設新農村,路子是否可行?
針對梁希森的做法,一些觀察人士開始議論和猜測他是否在謀求更長遠的利益,也有人質疑梁希森的用心。他們的疑慮是,按照梁希森的開發計劃,全鎮109個村完成改造後,將騰出3萬畝土地資源,這些土地從性質上來說,都是農村宅基地,通過入股方式並入梁的企業,這3萬畝農村建設用地將來的價值難以估量。另外,全鄉鎮農民原有耕地也將以村民入股、集體土地入股的形式進入梁希森創辦的企業集團,成為企業的資產。這些,是不是梁希森的真正圖謀?
一些研究新農村建設的專家對這一現象表示了關注。專家認為,當前新農村建設中,在政府投入不足的情況下,發揮企業家力量,特別是將產業資本與新農村建設相結合,是一條值得探索的道路。
山東大學經濟研究所主任黃少安認為,梁希森搞的養牛項目肯定是有回報的,作為一個商人,謀求更長遠的利益也在情理之中,關鍵是要把握好利益的分配。特別是通過村莊改造進行房地產長遠投資,可能獲得更大回報,這本身對產業資本進行村莊改造、參與新農村建設無疑具有很強的吸引力。
山東省社科院農經所所長秦慶武說,產業資本與村莊建設的結合,值得深入研究。梁希森的滾動開發改造變成一種市場行為,應該更有發展前途,也有更大的推廣性和現實意義。
農業部農業產業化辦公室副主任丁力說,梁希森在農村進行這樣一種探索,如果放大來看是體現了工業對農業的反哺。過去重視產業化經營和龍頭企業,都知道他們在農業發展上、在農民增收上起作用,而現在要看到他們在農村變化上也要起作用,要藉助大企業的力量來解決「三農」問題。
丁力說,企業家是先進生產力的體現,代表了先進的理念、先進的文化甚至先進的消費,所以這個階層是非常重要的。要學習「富人」們身上的先進的東西,也要引導他們與窮人形成互動。此外,政府在制度設計和安排上要做到使富人把財富貢獻出來時,能夠得到社會的認可。哪怕只是像梁希森這樣的「理想主義者」,如果他們能夠得到社會的認可,就會帶動更多的企業家加入到這個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