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護膚問題 » 項羽護膚品怎麼樣

項羽護膚品怎麼樣

發布時間: 2022-06-26 12:59:42

㈠ 項羽的優點和缺點

1 鴻門宴中展現出的劉邦的優點和項羽的不足 一、頭腦 項羽的頭腦非常簡單,喜怒之情完全由外人控制。曹無傷報告劉邦「欲王關中」,他勃然大怒,而到了晚上,瞞著他和劉邦結為兒女親家的項伯一番勸說又讓他回心轉意。為什麼?因為他根本沒有把劉邦當作自己將來的競爭對手,而是看作昔日的戰友。所以,范增鴻門宴前的勸說,會上的「數目」以及「舉玦」都沒有能使項羽下定決心,他頭腦的簡單讓劉邦死裡逃生。而劉邦則不同,他頭腦靈活,一旦發現形勢不妙,馬上從做關中王的美夢中清醒,立刻著手解決問題,對項伯不僅以「兄事之」,還「約為婚姻」,積極的化被動為主動,第二天親自上門致歉並對項羽自稱為「臣」,鴻門宴的中途又假借入廁而逃,終於躲過了生死劫難。頭腦簡單的人如何能成就偉大的事業呢?只有心思縝密者才能化險為夷,雄霸天下。 二、城府 項羽是典型的胸無城府。當劉邦向他說明自己無意稱王關中時,為表示坦誠,心無芥蒂,他馬上主動供出是曹無傷泄的密,沒有保護好對自己有利的情報來源,從而失去了極為重要的內應。而劉邦則不然,他城府極深,當張良明確詢問誰為他出主意「王關中」的,他卻只是含含糊糊,泛泛而答是「鯫生」。項羽的誠實實際上是對自己朋友的背叛,而劉邦的回答則是對朋友最好的保護,哪怕這個朋友出的只是一個餿主意。這樣看來,劉邦的城府讓人更有安全感,曹無傷不是死在劉邦手裡,而是早就死在項羽嘴上了。 三、決斷 項羽更大的弱點是優柔寡斷。當項庄舞劍欲刺劉邦時,項伯起身翼蔽,項羽心中一定十分矛盾,他既希望項庄殺掉劉邦,又怕背上殺戮功臣、企圖攫取勝利果實的罪名。而樊噲闖帳,他本也可以借機發怒殺掉劉邦,卻被樊噲的氣勢震懾,更被其言詞說動。甚至劉邦逃走本也可以作為誅殺的借口,他卻默默接受了對方的白璧,放虎歸山!劉邦的逃走是其優柔寡斷性格的必然結果。劉邦就完全不同,他做事果敢堅決。為挽回不利局面,他不惜孤身犯險,親赴鴻門;見到項羽,他低聲下氣,忍辱卑屈;鴻門宴上刀光劍影,他端坐不動;後又抓住時機,巧妙逃離;而且甫回軍營,「立誅殺曹無傷」。他的能屈能伸,果敢堅決,是真正的豪傑之士,而項羽的婦人之仁是難成大事的。 四、用人 正如劉邦所說,「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鴻門宴》中正是如此。范增建議抓住機會殺掉頭頂「龍虎」「五采」雲氣的劉邦,結果卻敵不過項伯夜半的讒言;鴻門宴上范增「數目項王」,舉玦暗示,他都「默然不應」,萬般無奈下范增只得招呼項庄,可惜項伯從中阻撓,這也就怨不得范增宴後的感嘆!而劉邦則是知人善任,人盡其用。他事前巧妙籠絡項伯,使之先去為自己說情;再借張良的足智多謀認真准備變被動為主動,而樊噲臨危時候的奮不顧身,巧舌如簧也顯然是早有準備的。這樣看來,劉邦的知人善任也是他最後成就霸業的基本條件。 的確,劉邦身上確實也有這樣那樣的弱點,但是知人善任,能屈能伸,善用時機,果斷堅決才是劉邦的性格優點,「鴻門宴」中展現出的劉邦的這些優點和項羽的種種不足,預示著在將來的爭霸戰中劉邦必然的勝利。

記得採納啊

㈡ 關於項羽的評價~~~

通過項羽的行動,可以充分證明此點。項羽當年倔起江東,領導農民起義隊伍,掃平各地動亂。「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這是當他行為符合客觀規律、符合人民群眾滅除暴秦政權願望時,他受到了群眾的擁護之故。因為如此,他的舉措行為,也便能符合客觀要求,能以透過形式看到本質,而處處取得主動,最後獲得成功。而當他「勝利」「成功」之後,便妄自尊大,倒行逆施,「分裂天下,而封王侯。」他幾乎是完全被勝利沖昏了頭腦,被一片歌頌、崇拜、畏服的聲音所淹沒,蔽塞了他應有的理智與聰明。更因為到處屠城殺戮,他就迅速地喪失了群眾的擁戴。在行動舉措上,也是處處用主觀臆斷客觀,變得十分被動而愚蠢。用《鴻門宴》上的項羽形象,來印證此點,就更為鮮明。由於項羽的「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他竟然為劉邦的一套卑詞厚幣所欺哄,輕輕放走了自己送上門來的強大的敵人。他經不起紛至沓來的諂言和諛語,不但容忍自己營壘內部的資敵臣僚,也不聽信忠誠而有遠見的策謀勸告;甚至「率直」到把敵方為自己遞送情報的人隨口供出。劉邦對他所講的話和劉邦的行為,本來有許多矛盾和漏洞可以察尋,但他卻完全漠視了這些。用自己的雙手給自己埋下難於挽救的敗亡種子。
第二點,本文說明了不自覺的資敵行為是最為可怕也最為可恨的。項羽集團的項伯,可以作為最好的說明。他的一系列資敵行為,基本上都是處於不自覺狀態。但從其影響來看,應該說是存在內部的可怕的利敵現象。因為它分明起到削弱和分裂自己營壘並且切實幫助了敵人的嚴重作用。項伯凡事從封建貴族道德觀念出發,以致弄得不識真正的大體。客觀上協助了敵人,還不自覺。敵人用各種手段利用了自己,不但不覺察,還自以為處事深合「義」「禮」。這種人的思想行動最可怕。因為不只他自己不識是非,別人也往往受其左右而不以為怪,因之墮壞大事。
第三點,本文說明,凡事必須依靠多數人,和衷共濟,步調整齊,才能成功。劉邦之所以化險為夷轉危為安,原因是在於他善於用人,處處依靠周圍的臣僚。上下團結一致、步調劃一,互相輔助、互相支援,形成一個堅強的集體力量;相反地,在項羽方面,本來事情的成功象探囊取物一樣的容易,但是項羽卻師心自用不納善言。以致在如此嚴重的關頭,扮演了顢頇失敗的可悲角色,劉邦後來批判他說:「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說到自己成功的原因,他認為張良、蕭何、韓信,「此三人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也在說明這個道理。 第四點,本文說明凡屬嚴重事情,必須有膽有識,充分分析客觀實際,依據之制定周詳計劃,在進行上要有嚴密的措置安排,才能突破艱難,獲得勝利。
通過本文中劉邦集團的一系列活動,可以印證此點。劉幫在接到項羽要擊破他的消息時,雖然顯得有些慌亂,但他的一些心腹臣僚,大都是有膽有識,能細致地分析客觀,進行周詳的計劃和嚴密安排的人物。《鴻門宴》雄辯地說明劉邦集團在處理這樣一個嚴重事件時,是如何做到了知己知彼,有條有理,並且能順理成章,因敵制勝,所有舉措都是符合客觀實際,從而獲得最後勝利。《鴻門宴》一文,就是如此在三大段十五節文字當中,包孕著極其豐富的思想意義。寫出來從秦崩潰到漢建立的歷史過程的一個重要片斷;描繪了劉項兩大集團勢力的不同陣容,塑造了兩種不同類型的統治人物。它不只預示著項羽個人功業的重要轉折,它也是整個秦末歷史變化的重要關鍵。
《鴻門宴》一文,它的本事雖然發生在二千多年前(公元前206年),但在今天,仍然有非常鮮明的教育意義與認識價值。

㈢ 項羽帥不帥

籍長八尺餘,力能扛鼎,才氣過人,雖吳中子弟皆已憚籍,還有說項羽是重瞳子
歷史對他的外貌就說這幾點,我認為項羽是強壯類型的,還帶有軍人的氣質,項羽不是一個粗人,項羽言語一點都不粗俗,陳平說項羽為人恭敬愛人,肯定不是一個粗人,真正的粗人是劉邦,他歷史上有個口頭禪是奶瓮(意思你奶奶的)劉邦是一個市井無賴粗人是肯定,而項羽是項燕的後代,是貴族的後裔,史記說他才氣過人,陳平說他恭敬愛人
沒學過歷史的人才會把項羽和粗人放在一起

還有有些什麼大鬍子之類的項羽不能當真,那萬萬全全是民間的藝術形象(霸王別姬戲劇),關於真正項羽只說他長八尺餘,力能扛鼎,才氣過人還有就是重瞳子,那個大鬍子怎麼可能是項羽,項羽起兵的時候才24歲,死的時候才31歲,那張圖起碼55了吧...

還有那個說什麼鮮花插牛糞,你才牛糞呢,項羽一個大英雄,一個大豪傑,24歲起兵26歲成了西楚霸王,你個牛糞行嗎?如果項羽是牛糞你連糞便都不如,項羽與虞姬是英雄與美人,自古美人當然配英雄,什麼牛糞啊! 況且項羽又是古今歷史上大大的英雄

還有民間藝術形象實在可惡,把項羽弄成像個老頭一樣,項羽起兵才24歲,烏江自刎的時候才31歲,還有張飛三國志上還是個帥哥到了民間就成了大鬍子..民間藝術怎麼這么喜歡搞大鬍子的...項羽你自己在正史上看,哪個字說項羽是大鬍子的我跟你姓,只說項羽長八尺餘,力能扛鼎,才氣過人(古代才氣古人,指的是一個人的氣質和談吐的語言,才氣過人這四個字決定證明項羽不是一個大老粗的樣子,還有說項羽張的難看的人,你憑歷史哪句話能證明項羽張的丑?你發過來看看OK?別拿民間戲劇項羽形象

㈣ 項羽有哪些好品質值得我們學習

項羽此人屬於貴族中的將軍。其好的品質主要是:

1、心懷家國天下——他是想統一天下、恢復楚國、建功立業的;

2、直率感性,敢做敢當——相對而言,劉邦的地痞氣太重了;

3、披堅執銳,沖鋒在前,善待己方士卒——典型的將軍特性。

項羽勇猛好武,跟隨叔父項梁發動吳中起義,反抗秦朝。復立楚王後,冊封魯公。項梁陣亡後,援救趙王趙歇。破釜沉舟,擊破章邯和王離領導的秦軍主力,贏得巨鹿之戰。率軍攻破關中,舉辦鴻門宴,火燒秦王宮,殺死秦王嬴子嬰。

分封滅秦功臣將領,擁立六國貴族後代為王。自稱西楚霸王,定都於彭城。此後,與漢王劉邦爭奪天下,史稱「楚漢之爭「。自恃武力,剛愎自用,弒殺楚義帝,猜疑亞父范增,終為劉邦所敗。



(4)項羽護膚品怎麼樣擴展閱讀:

由章邯帶領的秦軍主力部隊在圍攻趙國於巨鹿時,趙王派人向各地諸侯求救,雖然各地諸侯都有引兵前來,但是都懼怕秦軍的強大,而躲在自軍修築的壁壘里不敢出來,與秦軍長久相持,但不能解巨鹿之圍。

項羽率領英布、蒲將軍等幾萬楚軍主動向秦軍發起進攻時,諸侯還是只敢躲在壁壘里觀看,直到項羽殺敗秦軍之後,諸侯才敢從壁壘里出來。作壁上觀現指讓自己置身事外,不協助任何一方。

項羽兵敗垓下後被劉邦軍四面圍定,劉邦軍在晚上高聲唱起了楚地的歌,項羽軍聽到歌後都非常的傷心,以為劉邦已經平定楚地,項羽軍的軍心也因此被瓦解。

㈤ 項羽的成功失敗的原因及一生評價

一、缺乏謀略和視野,不具備政治家
讀 司馬遷《史記》得知: 項羽,是一位英雄。天生神力,"吳中子弟皆憚之"。其志向博大高遠。他很講信義,只因允諾了項伯"善遇"劉邦的進言,他不顧亞父"示之者三",於鴻門宴上放走了羅網中的劉邦。當兵敗烏江時,他拒絕登上烏江亭長的救生船,面對身後的叢林干戈,他笑對死亡,氣概何其豪邁。英雄項羽最終自刎死掉了......耳畔愴然響起悲歌一曲:"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折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項羽至死將失敗的原因歸之為時運不濟。然而,真的只是時運不濟使然嗎?
有人說:項羽最大的失誤,就是在鴻門宴上未聽從謀士范增之言,以至放"虎"歸山,招致最後的失敗。這一失敗看出項羽是一個在政治上看不清方向認不清真假的人,又在險境中不能急中生智,化險為易的人,怎麼能領導眾人走向成功呢?
二、項羽性格中存在著極為嚴重的缺陷
1、目光短淺、自滿自得 足勇少智、缺乏寬宏大量的國君氣質
細讀史書可知,項羽性格中存在著極為嚴重的缺陷:他空有高志卻目光短淺;愛慕虛榮,不乏自滿自得的小農意識;凡事勇在先,智在後,殘忍有餘,仁善不足;缺乏從諫如流、寬宏大量的國君氣質。這就決定了他的一生,只宜做一名叱吒風雲的將軍,卻不具備一種帝王的胸懷。他真正的失誤不在於殺沒殺劉邦,而是誤在自身不能克服的性格弱點上,就算他於鴻門宴上殺了劉邦,以後也一樣會敗於張邦、王邦、李邦。
2、殘忍有餘,仁善不足;缺乏從諫如流、寬宏大量的國君氣質。且看一下《史記》中的幾個小片斷:
新安。章邯率部歸降。項羽不是對降兵善加督導,化為己用,反因害怕降卒不服而"夜擊坑秦卒二十餘萬人"。
新豐鴻門。聞劉邦欲關中稱王,項羽大怒,欲以四十萬大軍擊壓劉邦十萬軍。劉邦恐,急籠絡項羽季父項伯,卑曲稱臣,高頌項王。項羽顯然沾沾自喜,頗以為得意,遂聽從項伯言而"善遇"劉邦。這就有了鴻門宴上范增"數目項王"而"項王默然不應"的千古遺憾。
入關後。項羽"引兵西屠咸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收其貨寶婦女而東。"令"秦人大失望"。
既滅秦。有人勸說項羽:"關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饒,可都以霸。"項羽此時卻心懷東歸意,說:"人富貴了不回歸故鄉,就如同穿著好衣服在夜裡行走一樣,誰能知道呢?"勸者見項羽目光如此短淺,不由意冷心灰,說:"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項羽聞之,大怒,"烹說者"。
漢二年冬。因封侯不當,田榮起兵反叛。項羽平叛後,"皆坑田榮降卒,系虜其老弱婦女,徇齊至北海,多所殘滅。"
這樣的例子不必一一列舉下去。
項羽的性格弱點貫穿了一生的始終,他似乎並無意加以改變,這對一個有著遠大抱負和理想的英雄來說,是他的致命傷。他的成長過程,只是一部勇猛成長史,卻忽略了對更高層次人格的追求和塑造。他的失敗是必然的失敗,不過是一名強悍的勇士而已

㈥ 對項羽的評價

項羽,自然是一位英雄。天生神力,「吳中子弟皆憚之」。其志向博大高遠。一日,始皇游會稽,項羽脫口而出:「這個人可以取而代之呀!」其叔項梁因此奇之。其後,舉事而起,從者雲集。破釜沉舟,救趙破秦,令諸侯「莫敢仰視」。及自封西楚霸王,眾王反叛,更見其驍勇:討伐乎東西,征戰乎南北,往來翕乎,未知疲倦。他很講信義,只因允諾了項伯「善遇」劉邦的進言,他不顧亞父「示之者三」,於鴻門宴上放走了羅網中的劉邦。當兵敗烏江時,他拒絕登上烏江亭長的救生船,面對身後的叢林干戈,他笑對死亡,氣概何其豪邁。真正的勇士,是無法被震懾的。

英雄項羽最終自刎死掉了……耳畔愴然響起悲歌一曲:「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折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項羽至死將失敗的原因歸之為時運不濟。然而,真的只是時運不濟使然嗎?

有人說:項羽最大的失誤,就是在鴻門宴上未聽從謀士范增之言,以至放「虎」歸山,招致最後的失敗。此語本人實不敢苟同。

細讀史書,透過一幕幕細節,就會清楚的發現,項羽性格中存在著極為嚴重的缺陷:他空有高志卻目光短淺;他愛慕虛榮,不乏自滿自得的小農意識;凡事勇在先,智在後,殘忍有餘,仁善不足;缺乏從諫如流、寬宏大量的領袖氣質。這就決定了他的一生,只宜做一名叱吒風雲的將軍,卻不具備一種帝王的氣度。他真正的失誤不在於殺沒殺劉邦,而是誤在自身不能克服的性格弱點上,就算他於鴻門宴上殺了劉邦,以後也一樣會敗於張邦、王邦、李邦……

不信嗎?我們且來看一下《史記》中的幾個小片斷:
新安。章邯率部歸降。項羽不是對降兵善加督導,化為己用,反因害怕降卒不服而「夜擊坑秦卒二十餘萬人」。
新豐鴻門。聞劉邦欲關中稱王,項羽大怒,欲以四十萬大軍擊壓劉邦十萬軍。劉邦恐,急籠絡項羽季父項伯,卑曲稱臣,高頌項王。項羽顯然沾沾自喜,頗以為得意,遂聽從項伯言而「善遇」劉邦。這就有了鴻門宴上范增「數目項王」而「項王默然不應」的千古遺憾。

入關後。項羽「引兵西屠咸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收其貨寶婦女而東。」令「秦人大失望」。
既滅秦。有人勸說項羽:「關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饒,可都以霸。」項羽此時卻心懷東歸意,說:「人富貴了不回歸故鄉,就如同穿著好衣服在夜裡行走一樣,誰能知道呢?」勸者見項羽目光如此短淺,不由意冷心灰,說:「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項羽聞之,大怒,「烹說者」。
漢二年冬。因封侯不當,田榮起兵反叛。項羽平叛後,「皆坑田榮降卒,系虜其老弱婦女,徇齊至北海,多所殘滅。」
……………………
這樣的例子不必一一列舉下去。
項羽的性格弱點貫穿了一生的始終,他似乎並無意加以改變,這對一個有著遠大抱負和理想的英雄來說,是不可思議的。他的成長過程,只是一部勇猛成長史,卻忽略了對更高層次人格的追求和塑造。他的失敗是必然的失敗。盡管司馬遷憐惜地將之列入本紀記載,他也終不過是一名威猛的勇士而已。

再看劉邦。他天生的性格是狡黠、油滑,愛吹牛皮,頗象個混混兒。「不事家人生產作業」、「好酒及色」。他的出身極其普通,其父母的名字不為世人所確知,當然不及項羽的名將後裔身份。在一貫重視光環和背景的人們心目中,劉邦顯得黯淡,這使得二人在剛起兵的時候,劉邦只能落個從屬的地位。但劉邦自有他的一套。狡黠和油滑自然不是領導者的氣質,沛公卻善於不斷拔高自己。他自比「信陵君」,從而給自己定出了人生的高度。他常不自覺地模仿信陵君的處世、行為方式,為自己的性格添加了理性和工於心計的優秀的一面,這使得他的人生成為不斷提高和完善自己的一生。他也因此受到鄉里人士的敬重。

劉邦到底從信陵君那裡學到了哪些優良品質呢?我覺得不外乎以下幾點:
一是籠絡手段極為高明。用現在的說法,就是善於根據情勢揣摸人的心理,潤滑人際關系,有較強的凝聚力,能夠吸引他人為己所用。
史記載:劉邦先行入關後,項羽聞訊,欲擊之。是時,劉邦自忖以十萬軍不敵項羽之四十萬軍,乃急籠絡項羽季父--項伯,恭敬地「以兄事之」,並「奉卮酒為壽」,與之約為婚姻。項伯遂感於厚愛,力勸項羽「善遇」劉邦,並於鴻門宴上拔劍與項庄對舞,「常以身翼蔽沛公」,使得范增的殺「邦」計劃全盤落空!
從表面看,劉邦似乎無甚特殊才能,但其麾下人才濟濟,蕭何、韓信、陳平……皆忠誠效命,連自視甚高的張良也敬佩的對人說:「沛公殆天授也」。以一個平民出身的「浪子」,團結著一大批才高氣傲的謀士、將軍為之效力,豈一般的手段所能致?

二是寬容、仁慈、有大量。
與項羽「諸所過無不殘滅」之舉相反,劉邦做事較有分寸。楚國長老皆贊曰:「沛公,長者也。」史記載:漢元年十年,沛公兵先諸侯至霸上。秦王子嬰素車白馬,系頸以組,封皇帝璽符節,降軹道旁。諸將或言誅秦王。沛公曰:「始懷王遣我,固以能寬容,且人已服降,又殺之,不祥。」乃以秦王屬吏,遂西入咸陽。
項羽兵敗死後,劉邦以魯公禮葬項羽谷城。「漢王為發哀,泣之而去。諸項氏枝屬,漢王皆不誅。」

三是遇事冷靜,喜用智不鬥力。

楚漢久相持未決,項羽曾對劉邦說:「天下匈匈數歲者,徒以吾兩耳,願與漢王挑戰決雌雄。」漢王笑謝曰:「吾寧鬥智不鬥力。」以己之短敵彼之長,這樣的傻事,劉邦自然不會做。

攻打宛城時,為免強攻損兵之弊,劉邦聽從陳恢的建議,許原宛守為殷侯(相當於現在的港人治港)。其後劉邦以此法引兵西,「無不下者」。

四是堅忍克己。劉邦入關後,從樊噲、張良諫,封秦重財物於府庫,不取分文。並當眾宣布:「父老苦秦苛法久矣……凡吾所以來,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無恐!」同時派人到各縣鄉村廣而告之。秦人大喜,獻上牛羊酒食犒勞軍士。沛公又推辭不受,曰:「倉粟多,非乏,不欲費人。」這樣秦人更加高興了,唯恐沛公不為王。這一點,聰明的范增看的十分清楚:「沛公居山東時,貪於財貨,好美姬,今入關,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劉邦的本性也是貪財好色的,但是為了達成目標,他變得很能剋制自己。這與項羽每攻城破鎮後遂「收其貨寶婦女」形成鮮明的對比。

「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為了做成大事,劉邦常能忍受相當的痛苦,做出驚人之舉。楚漢滎陽對峙時,項羽欲烹劉邦之父以迫其退兵,劉邦竟說:我們已約為兄弟,我父親即你父親,如果要烹你父親,「則幸分我一杯羹」。項羽驚怒,要脅計劃因之破產。

總結起來,爭霸中的項羽與劉邦俱懷統一江山的大志,項羽稟賦優於劉邦,可惜的是他不注重自我管理,動輒怒、大怒,遇事率性而為,毫無克制,這是成功的大忌。相反,劉邦在起初表現平平,但他善於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不斷以高標准來完善和要求自己,培植優秀品質,剋制天性中的不良成份。他的成功不是偶然的,絕不只是靠運氣得來的。

㈦ 項羽的評價是怎樣的

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充分肯定了項羽的功績,說項羽「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項羽在戰場上英勇異常,「嗔目叱之」,敵將「目不敢視,手不敢發」,而平時卻「見人恭敬慈愛」,「人若有病,涕泣分食飲」。在司馬遷的筆下,項羽是一位既勇猛又豪爽的英雄,是反秦斗爭中指揮起義軍摧毀秦軍主力的勝利者,雖然他在同劉邦的角逐中失敗了,但他的見義勇為、敢作敢當、光明磊落的品格,成為人們心目中英雄的典範,使人難忘。

㈧ 對項羽的評價.

研究項羽必然要涉及劉邦,劉項比較早已有之,但存在著厚此薄彼的傾向,褒劉貶項的現象尤為明顯。縱觀近來文章,劉項比較研究主要在三方面:分封、用人及劉項個人品質。劉項分封的比較前已述及,這里談劉項用人得失和品格優劣問題。

劉項用人一得一失的說法近乎眾口一詞。王銘的《楚漢戰爭與劉邦、項羽用人》(《蘇州大學學報》 1986年3期)論道,項羽和劉邦抱有不同的人才觀(項取人以名以尊,形成親親尊尊的人才觀;劉取人以實以賢,形成尚賢任能的人才觀),執行了相反的用人政策(劉虛己聽人,放手用人,賞不移時;而項剛愎自用,信讒多疑,忘功尋過),用人得失是楚漢戰爭勝敗的關鍵。邱永明《劉項用人得失和漢楚戰爭成敗》(《歷史教學問題》1991年1期)分析劉項用人的差別在於:在用人原則上,劉唯才是舉,項苛禮唯親;在用人態度上,劉自明聽人,項剛愎自用;在用人政策上,劉寬容誠信,項多疑嫉才。所以劉邦本身並不一定具有超人的文武之才,卻能取眾才用眾智,項羽雖武藝出眾,勇猛過人,但他用人有失無得,既不能盡己人才,更不能盡人之才,這是漢勝楚敗的主要原因。

項羽和劉邦在個性和品質方面的差異,同樣引人注目。趙文潤在肯定二人對歷史的積極作用的同時,指出項羽見義勇為,來去磊落,是個令人喜愛的失敗者,而劉邦則是個品質低劣的勝利者(趙文潤前引文)。周百鳴用現代心理學的術語,把項羽的性格歸為「情緒型」,把劉邦的性格歸為「意志型」,認為項羽是一個血氣方剛、有勇無謀的猛將,劉邦則是年已五十、老謀深算的干練政治家,最後是多謀善斷的劉邦戰勝了匹夫之勇的項羽(周百鳴前引文)。吳仰湘在詳細分析項羽的個性心理時,認為項羽的個性是沒落貴族階層中盲目自傲,受打擊後又一蹶不振的心理的體現,劉邦的個性則是新興地主階級為爭權奪利不惜一切手段的心理的典型

熱點內容
蕊膚雅面膜一般敷多久 發布:2023-08-31 22:03:54 瀏覽:2229
質地較濃防曬霜怎麼使用 發布:2023-08-31 22:00:02 瀏覽:1269
專業化妝師如何貼雙眼皮 發布:2023-08-31 21:58:43 瀏覽:1154
雞蛋清加什麼美白祛斑最快 發布:2023-08-31 21:58:35 瀏覽:1096
資生堂櫻花美白淡斑精華多少錢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851
孕婦喝什麼美白飲最好 發布:2023-08-31 21:55:12 瀏覽:1768
瑪西化妝品怎麼樣 發布:2023-08-31 21:55:06 瀏覽:1360
為什麼護膚品一旦停了就嚴重 發布:2023-08-31 21:50:21 瀏覽:1344
補水什麼時間做 發布:2023-08-31 21:47:15 瀏覽:1317
為什麼一年四季都做好防曬 發布:2023-08-31 21:45:25 瀏覽:1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