亟怎麼讀
⑴ 「亟」是什麼讀音,什麼意思
有兩個讀音:1.ji的第二聲,與「急」讀音相同,有急切的意思。2.讀qi的第四聲,與「氣」讀音相同,有屢次的意思。
⑵ 「亟」怎麼讀
讀ji發「及」的音。
⑶ "亟"字念什麼呀
此為多音字。
亟[jí]
[副]急切地;趕緊。
例:亟待討論|亟須轉變|亟需血漿
亟[qì]
[副]表示動作行為的多次重復,相當於「屢次」。
例:亟來請求|亟經洽商
⑷ 「亟」字怎麼讀
有兩個讀音:
①ji的第二聲,與「急」讀音相同,有急切的意思。
②讀qi的第四聲,與「氣」讀音相同,有屢次的意思。
亟
一音氣(qì)。
①指氣。《素問·生氣通天論》:「陰者,藏精而起亟也」。張景岳註:「亟,即氣也。觀《陰陽應象大論》曰:『精化為氣』,即此藏精起氣之謂。」
②屢次。《素問·疏五過論》:「粗工治之,數刺陰陽,身體解散,四支轉筋,死日有期。」王冰註:「數刺陰陽經脈,氣奪病甚,故身體解散而不用,四支廢運而轉筋,如是故知死日有期。」
二音極(jí)。急速。《素問·生氣通天論》:「隔者當瀉,不亟正治,粗乃敗之。」
⑸ "亟"怎麼讀
亟亟1 jí (1) (會意。甲骨文字形,是「亟」(古極字)字的初文。中間是一個站著的人,上面一橫表示「極於頂」,下面一橫表示「極於踵。」金文繁化字形,與小篆的寫法相似。本義:極點,盡頭) 快速;迅速(含有急迫之意) [urgent;imperative] 亟,急也。――《廣雅》 亟其乘屋。――《詩·豳風·七月》 小飯而亟之。――《禮記·少儀》 欲霸之亟成。――《戰國策·宋策》 亟言之。――《左傳·昭公二十一年》 君亟定變法之慮。――《商君書·更法》 經始勿亟,庶民子來。――《孟子·梁惠王上》 趣趙兵亟入關。――《史記·陳涉世家》 亟請廣州府余暨南、番二縣代求解免。――《廣東軍務記》 (2) 又如:亟欲;亟盼;亟肄(加緊訓練);亟務(緊要之事) 另見qì 亟2 qì 〈副〉 屢次[repeatedly;time and again]。如:亟嘆(屢次感嘆);亟請(多次請求) 另見jí 亟1 jí ㄐㄧˊ 急切:~~。~待解決。~須糾正。 鄭碼:YJXA,U:4E9F,GBK:D8BD 筆畫數:8,部首:二,筆順編號:52251541 earnestly;urgently; 亟2 qì ㄑㄧˋ 屢次:~請(屢次請求)。~來問訊。 鄭碼:YJXA,U:4E9F,GBK:D8BD 筆畫數:8,部首:二,筆順編號:52251541 earnestly;urgently
⑹ 亟這個字怎麼讀音
亟這個字是多音字,有兩個讀音,分別是jí或qì
亟:
【拼音】jí或qì
【解釋】讀 jí時
急切:~~。~待解決。~須糾正。
讀 qì時
屢次:~請(屢次請求)。~來問訊。
【部首】 二
【筆畫數】8畫
相關知識:
漢語拼音是拼寫漢民族標准語的拼音方案。
漢語拼音是以北京語音系統作為語音標準的。北京近千年來一直是中國文化的中心,北京音也是中國地域最遼闊、人口最多的北方方言的典型代表,歷來被稱為「中原雅音」、「官音」、「國音」。
解釋漢語拼音用法和標準的《漢語拼音方案》是中國拼音文字方案的國家標准,也是聯合國規定用來拼寫中國人名地名和專用詞語的國際標准。 它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的拼音方案,是世界文獻工作中拼寫有關中國的專用名詞和詞語的國際標准。1958年2月11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正式通過了《漢語拼音方案》,並批准公布推行。
《漢語拼音方案》是採用國際通用的拉丁字母,採用音素化的音節結構拼寫以北京語音為標准音的普通話的一種方案。
⑺ 「亟」字讀什麼
亟1 [jí ㄐㄧˊ]
[《廣韻》紀力切,入職,見。]
「 極2 」的被通假字。「 革2 」的被通假字。
1.疾速。與「緩慢」相對。《詩·豳風·七月》:「亟其乘屋,其始播百穀。」 鄭玄 箋:「亟,急。」《史記·陳涉世家》:「趣 趙 兵,亟入關。」 宋 周密 《齊東野語·朱氏陰德》:「汝亟歸告若主。」 清 和邦額 《夜譚隨錄·崔秀才》:「亟作書,遣老僕往投之。」2.緊急;急需。《左傳·定公五年》:「夏,歸粟於 蔡 ,以周亟,矜無資。」 北周 庾信 《代人乞致仕表》:「陛下思周曲成,未忍捐棄微臣,困至於亟,轉不堪勝。」 廖仲愷 《致饒潛川黃德源函》:「現軍興需財孔亟,務望從速籌款。」3.危急。《水經注·江水一》引 漢 應劭 《風俗通》:「吾鬭大亟,當相助也。」 宋 王安石 《同昌叔賦雁奴》詩:「人將伺其殆,奴輒告之亟。」 清 王韜 《瓮牖餘談·孫女割股》:「適相國病亟,眾醫咸束手。」4.性急;急躁。《左傳·襄公二四年》:「皆笑曰:『 公孫 之亟也。』」 杜預 註:「亟,急也。言其性急不能受屈。」 唐 元稹 《茅舍》詩:「惜其心太亟,作役無容暇。」 宋 葉適 《朝奉郎致仕俞公墓誌銘》:「勿亟勿徐,擇義必精。」5.愛。《方言》第一:「亟,愛也。 東齊 海岱 之間曰亟,自關而西 秦 晉 之間凡相敬愛謂之亟。」參見「 亟近 」。
亟2 [qì ㄑㄧˋ]
[《廣韻》去吏切,去志,溪。]
1.屢次;一再。《左傳·成公十六年》:「吾先君之亟戰也,有故。」 杜預 註:「亟,數也。」《漢書·刑法志》:「師旅亟動,百姓罷敝。」 顏師古 註:「亟,屢也。」 唐 韓愈 《科斗書後記》:「 愈 亟不獲讓,嗣為銘文。」《宋史·李綱傳下》:「然數年之間,亟奮亟躓,上累陛下知人任使之明,實有系於國體。」 章炳麟 《政聞社社員大會破壞狀》:「夫外患多,則不以服兵為怨;戰爭亟,則常以尚武為夙,此皆封建已然之驗。」2.不久。《漢書·天文志》:「多勝少,久勝亟,疾勝徐。」《漢書·廣陵厲王劉胥傳》:「何用為樂心所喜,出入無悰為樂亟。」 顏師古 注引 韋昭 曰:「亟,數,亦疾也,謂不久也……今我出入皆無歡怡,不得久長也。喜音許吏反,亟音邱吏反。」
⑻ 亟需的亟怎麼讀

「亟」是多音字,讀音:[ jí ][ qì ] 。
⑼ 亟怎麼讀音是什麼
亟是一個多音字,讀音分別為 jí和qì。
亟[ jí ]
副詞。急迫:缺點~應糾正。
亟[ qì ]
副詞。屢次:~經洽商。
(9)亟怎麼讀擴展閱讀
組詞
一、亟亟 [ jí jí ]
急忙;急迫。
《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七:「﹝ 魏撰之 ﹞見說 聞舍人 已回,所以亟亟來拜。」 清 周亮工 《朱靜一詩序》:「以視近人,亟亟傳布,若不能待旦夕者,其淺深靜躁為何如?」 葉聖陶 《倪煥之》四:「我就知道你有這么個脾氣。何必亟亟呢?」
二、亟淹 [ jí yān ]
急速流逝。
南朝 梁 徐陵 《為陳武帝與周宰相書》:「宣力驅馳,亟淹寒暑。」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藍摩國》:「歲月亟淹,行業無紀。」
三、疾亟 [ jí jí ]
1、疾革。
《太平廣記》卷一八○引 唐 韋絢 《嘉話錄·苗纘》:「 苗粲 子 纘 應舉,而 粲 以中風語澀,而心緒至切,臨試,又疾亟。」《新五代史·前蜀世家·王建》:「﹝ 建 ﹞思擇人未得而疾亟,乃以宦者 宋光嗣 為樞密使判六軍而 建 卒。」 清 馮桂芬 《孝婦單孺人家傳》:「姑疾,侍湯葯累月不安寐。疾亟,禱於神,願以身代。」
2、急迫地。
清 江藩 《漢學師承記·閻若璩》:「﹝ 世宗 ﹞索觀所著書,每進一篇,未嘗不稱善,疾亟請移就外留之,不可。」
⑽ 亟怎麼讀
拼音:jí(聲母j,韻母i,二聲)、qì(聲母q,韻母i,四聲)
基本字義:
亟(拼音:jí、qì)是漢語通用規范二級字。此字初文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像一人立於地上,頂部加一橫畫表示人之頂極,本義一般認為是至高處,這個意義後來寫作「極」。「亟」的基本義是敏疾,又引申為緊迫、急躁等。一說本義為急迫,作副詞,表示時間,相當於「急、趕快」,以上義讀jí。「亟」又讀qì,作副詞,表示屢次、多次。
(10)亟怎麼讀擴展閱讀
筆順:

組詞解釋:
1、亟亟[jí jí]急迫;急忙:~奔走。不必~。
2、亟盼[jí pàn]急切希望。
3、孔亟[kǒng jí]很緊急、很急迫。
4、疾亟[jí jí]疾革。
5、病亟[bìng jí]病革。
